施蛰存
- 论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译介
王展内容摘要:施蛰存对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的关注和介绍,持续时间跨度近60年,翻译其小说7篇,是现代文坛译介显克微支小说最持久深入的翻译者之一。他延续了周氏兄弟关注弱小民族文学翻译的传统,专注显克微支的中短篇小说,选择其权威的译本,用清新流畅的现代白话文进行翻译,为显克微支在现当代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关键词:施蛰存;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翻译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施蛰存与外国文学译介研究”(20YJAH067)的成果。作者簡介:刘军,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1期2024-06-11
- 春阳下的人性悲剧
[摘 要] 施蛰存的短篇小说《春阳》,描写了一位乡下中年寡妇婵阿姨在大都市上海经历的欲望萌生—膨胀幻想—冲动尝试—重回封闭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暴露了其内在人格的各种矛盾,展现了施蛰存对女性生存处境、人性悲剧根源等问题的思考。婵阿姨作为在现代文学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女性代表,她的身上体现了两种文明的碰撞与冲突,并以一系列内在矛盾展现出来:现代都市消费观念与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矛盾、人性欲望追求与金钱主义持守的争斗、都市空间与乡镇空间的对立、情感与道德的抵牾、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4期2024-06-01
- 论施蛰存城市书写的“流动性”
[摘 要] 施蛰存的小说既保持着向传统回望的姿态,又展現着城市独有的特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彼此缠绕,具有独特的美感。在其城市书写中,“流动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特质,分别体现于时空变化,爱欲表达和感觉经验,以及虚实相生的笔法等三方面。首先,时间与空间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前者的具象化和后者的抽象化,由乡村进入城市,时间由片状转变为点状,空间位置则渐趋抽象,现代人的精神家园逐渐消隐;其次,在爱欲表达上,主体感觉成为重要经验,视觉、嗅觉、触觉乃至味觉均参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16期2023-11-03
- 暧昧的《现代》
现代书局创办、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外国文学译介是《现代》杂志编辑出版活动的重要部分,从中折射出编者施蛰存等人在艺术和政治方面的复杂暧昧理念。他们通过译介活动在观照来自西方的现代性,同时又在被这种现代性鉴照和检验。【关键词】《现代》杂志;施蛰存;翻译文学;编辑出版活动;现代性【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6-0073-061932年5月由现代书局创办、施蛰存
新楚文化 2023年6期2023-09-17
- 现代报刊与新文学书评的创作实践
从文 郑振铎 施蛰存 萧乾顾金春,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树萍,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文学书评资料整理与研究”(20BZW136)的阶段性成果。现代报刊与新文学的诞生关系密切。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为标志的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是新文化运动得以深入的关键因素之一,大量书籍与杂志的出版与发行为新文化运动的大范围普及提供了必要保证。新文化运动对民國时期文化、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都作用于后来报刊发展的方方面面[1]。在庞大的
江苏社会科学 2023年1期2023-08-28
- 施蛰存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蕴
济华内容摘要:施蛰存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改写将外在冲突转移到人物的精神内部,在精神场域内“理性”与“欲望”开始角逐,而理性主体的自由意志却逐渐沦陷在失控的欲望之中。在发现了欲望不可战胜之后,人意识到自身不自由的宿命,于是人生的悲剧性便显露无疑。关键词:施蛰存 欲望 自由意志 道德 悲剧意识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最具个人特色的代表性作家,学界对其研究多集中在现代性视角上,包括对都市生活的现代性体验以及心理分析,蒙太奇等现代小说技巧的运用。然而施蛰存的意义除了“现代性
文学教育 2023年7期2023-08-10
- 施蛰存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与欲望书写
周唯内容摘要: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小说中挖掘和揭示人类本能欲望的复杂与幽深,而这一欲望主题的表达与作者塑造的空间形式密不可分。本文将以施蛰存小说中的街区、闺阁、乡野三种典型空间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与欲望书写之间的关联,兼谈这种表达对于小说美学风格的影响,以期提供有益的启发。关键词:施蛰存 空间形式 欲望书写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1930年代
文学教育 2023年7期2023-08-10
- 施蛰存小说中的恐怖怪诞之研究
宗俊内容摘要:施蛰存是海派作家中的翘楚,受到许多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在他创作的诸如《魔道》《夜叉》等一系列小说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对哥特小说的模仿,凸显恐怖怪诞美学特征,展现一定的现代性。从《魔道》和《夜叉》两篇作品入手,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式来探讨两篇作品的美学技巧,解读施蛰存小说中的恐怖怪诞之美,有助于我们理解施蛰存作品中对以爱伦·坡为代表的哥特小说的继承的深层意义。关键词:施蛰存 《魔道》 《夜叉》 爱伦·坡 恐怖怪诞施蛰存小说《魔道》和《夜
文学教育 2022年9期2022-05-30
- 施蛰存《将军底头》的内在性与现代性
代表作家之一,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将军底头》运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法建构了自己的心理学小说世界,他用自己的逻辑在故事中构架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此来使读者产生一种错觉就是他们在文中看到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就是这些人真正的内心世界。施蛰存小说中的现代性,无论是属于当代,还是属于历史,它们都倾向于成为一个用文本来伪装的,充斥着色情-怪诞幻想的,非意识形态化和去政治化的空间。同时他对于中国现代主义的研究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影响颇深 关键词:施蛰存 《将军底头》 新
文学教育 2022年5期2022-05-26
- 施蛰存笔下的“心理问题”发展
神越来越敏感,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将这一时期上海市民备受摧残的精神以小说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施蛰存将主人公的心理异常刻画得细致深刻,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存状态表现出来,从而丰富了文学内容。关键词:心理学 施蛰存 社会压制施蛰存原名施德普,字蛰存,曾用笔名施青萍、青萍、安华等。施蛰存学贯中西,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于19岁时考入上海大学,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其间受到显志尼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义、葛里斯的性心理、日本新感觉派等西方理论的影响。20世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期2022-02-03
- “世界主义” 裂缝下的回归
于京玉【摘要】施蛰存与川端康成同属于中日两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在创作中他们一方面顺应着世界主义的大环境为作品倾注现代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保持着根植于本国文化土壤的初心,在外来文化的冲撞下极力挖掘本民族传统情趣,既做到了继承,又做到了创新,从而在作品展现出相通的光辉。【关键词】“世界主义”;新感觉派;施蛰存;川端康成【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2-0038
今古文创 2021年42期2021-11-21
- 施蛰存小说中的“禁”与“欲”
摘 要:施蛰存作为上海30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之一和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先行者,其小说中性欲心理书写一直受到关注和研究,而这些书写中长期存在一对权力斗争,即刺激提升性欲的力量和压抑规训性欲的力量。文章借助弗洛伊德的禁忌学说和福柯的性意识学说,试图对施蛰存小说中复杂的性欲权力互动做出解读。关键词:施蛰存;禁忌;性意识;规训长期以来,施蛰存小说被划入“新感觉派”,但比起刘呐鸥和穆时英,施蛰存的写作历程似乎包含了更加复杂和曲折的变化,也给了学者不同于“典型”
美与时代·下 2021年7期2021-09-05
- 互文性视域下的《孔乙己》与《诗人》
而同时代的作家施蛰存也发表了一篇题为《诗人》的短篇小说,它与《孔乙己》在小说背景塑造、人物刻画、故事叙述、反映现实等方面呈现极大相似性。本文在对两篇小说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進行深一层的探究,试图把握两位作家对新旧社会转型期的落魄知识分子的形象书写。关键词:鲁迅 施蛰存 《孔乙己》 《诗人》 知识分子鲁迅的《孔乙己》最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编入《呐喊》小说集,1923年出版。而《诗人》是施蛰存第一部小说集《江干集》中的小说,《江干集》出版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2期2021-02-23
-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石秀之恋》创作分析
雅雯内容摘要:施蛰存的小说《石秀之恋》是从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一节故事衍生而来,是对中国传统文学文本的一种再书写。不过,这种书写受外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颇深,带有颠覆性和实验性的意味。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文学题材、创作方法、文学意象及思想主题等几个方面,探求这篇小说所受民族文学及外国文学影响的创作表现以及对外国文学理论与意象的突破与超越。关键词:施蛰存 心理分析小说 比较文学 精神分析学小说《石秀之恋》以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为蓝本,改编演绎了石秀被杨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1期2020-11-28
- 基于创作实践的施蛰存小说理论及批评探索
摘 要:施蛰存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作为一代心理分析小说作家拥有较深文学造诣,擅长古今中外文学,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碑帖、外国文学翻译研究方面有很深領悟。本文基于创作实践理论探索了施蛰存小说的理论与批评内容。关键词:创作实践;精神分析学;人物心理;施蛰存作者简介:杨洁(1989.3-),女,汉族,广西融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0-0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0期2020-11-18
- 从《豹子头林冲》与《石秀》之比较看“左联”与“新感觉派”的文学观差异
彤摘要:茅盾与施蛰存的历史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构成了整个文本的主要内容,而这样的小说形式也成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众多小说中独特的存在。作为同样描写心理活动的历史小说,茅盾的作品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内心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映射社会政治的相关问题;施蛰存的作品则是将人物的情欲心理进行放大,耽于幻想,注重情思,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追求,而这些风格也与两位作家所处文学流派的文学观相一致。本文以《豹子头林冲》、《石秀》这两篇历史小说为例,在论述茅盾和施蛰存创
文存阅刊 2020年16期2020-11-03
- 论施蛰存小说城乡变迁中边缘人书写
要:《春阳》是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历来对《春阳》的分析多数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小说出发,以“本我、自我、意识、潜意识”理论解构文本。本文从边缘人视角出发,探究婵阿姨作为边缘人与周围环境存在的微妙关系,对女主人公婵阿姨的形象进行分析解读,总结这一边缘人书写在城乡变迁中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关键词:施蛰存;《春阳》;边缘空间;边缘身份施蛰存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虽以都市小说为主,但具有包容性,其中不乏乡土叙述和乡土意识,这与京派
北方文学 2020年14期2020-09-23
- 海派文学中夫妻伦理关系之考察
早期海派作家,施蛰存与张爱玲开始将叙事着眼点置于更日常化的家庭情境中。在以“饮食男女”为主题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探索关于夫妻伦理危机的书写,并以更加现代的性别平等意识投入写作中,发现现代家庭婚姻背后“夫尊妻卑”的实质,并关注已婚妇女“浮世悲哀”的命运。关键词:施蛰存 《善女子行品》 张爱玲 《传奇》 夫妻伦理在30年代的上海,处于家庭核心位置的夫妻伦理,在现代都市文明的吹拂中逐渐嬗变。畸形的现代都市婚恋模式炫异争奇,家庭主妇的潜在欲望开始被作家发掘,夫妻间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8期2020-09-06
- 都市边缘人的符号书写
《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对都市空间里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空间,进行了细腻的描摹。他的都市边缘人描写,体现出符号化的典型意义。本文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发,挖掘主人公潜藏的心理状态;对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探究“我”与都市的微妙关系;对两类都市边缘人进行比较,总结这一符号化书写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关键词: 施蛰存 《梅雨之夕》 都市 边缘人《梅雨之夕》发表于1929年,是施蛰存较为重要的心理分析小说的篇目之一。不同于《将军底头》《
文教资料 2020年13期2020-07-27
- 《梅雨之夕》空间叙事的意义言说
思考。关键词:施蛰存;《梅雨之夕》;空间叙事;都市;空间1 作为叙事前景的空间推动叙事小说讲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都市中一个小职员在梅雨之夕的下班路上撑伞漫步回家时偶然性地邂逅躲雨的少女,并共同撑一柄伞将少女送回去的故事。《梅雨之夕》不同于传统小说中将空间描写用来渲染气氛或是衬托人物形象,以情节或人物作为重点的叙事模式,它的内容“空间化”,将空间建构和空间的意义作为小说内容的重心。在小说叙事中,空间不再仅仅是故事发生及人活动的场所,而是具有了构造独特背景
卷宗 2020年12期2020-07-13
- “现代”情绪的表达——论施蛰存的新诗创作
摘要:施蛰存在现代文坛扮演着多样的角色,除了小说之外,其在诗歌上的成就也不容忽视。作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之一,身体力行创作新诗,其新诗散文化的诗体、“现代”化的语言与意象抒情的艺术以及携带着的新感觉派小说的因子,都使得他的新诗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施蛰存的诗歌理论和新诗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以及后来新诗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新诗文库。关键词:施蛰存;新诗;抒情意象;作为一位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的文学家,施蛰存的文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8期2019-11-05
-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电影蒙太奇
郝瀚摘 要: 施蛰存的小说长期被认为不具备突出的电影技巧,这也是他与“新感觉派”的关系“若即若离”的重要原因。在叙事学视域下发掘施蛰存小说中所存在的电影蒙太奇技巧,并以此论述其小说中电影蒙太奇所发生的语境、阐释所谓“小说蒙太奇”的意涵,并举例说明其小说中三种常见的蒙太奇范式——并列蒙太奇、重复蒙太奇与平行蒙太奇。借此对施蛰存小说与电影、新感觉派之关系进行再度考察乃至对其文学谱系进行再度定位。关键词:施蛰存;叙事学;新感觉派;蒙太奇中图分类号:I206.6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9-10
- 浅谈施蛰存小说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
摘 要:施蛰存是小说现代主义风格中探索最多,最有成就的作家。这些小说中的大多数都为人性冲突和困惑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他创作的现代派小说中富有一种可贵的开放意识,敢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深刻挖掘了人的矛盾心理。本文将从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和现代小说中挑选几篇小说,具体举例分析其中人性的冲突与矛盾。关键词:施蛰存;小说;人性冲突与矛盾作者简介:邢越(199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在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0期2019-08-13
- 浅析《梅雨之夕》中的无意识过程
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梅雨,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梅雨之夕应是缠绵的、暧昧的、而又引人遐想的,能够无限引起文人心中涟漪的时刻,如此一个标题就已为小说朦上了独特的滤镜和气息。《梅雨之夕》全篇没有过于曲折惊心的剧情,讲述一个已婚男子在一个雨夜归家途中邂逅妙龄少女进而引发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最终回归现实的故事。它甚至算不上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故事”,情节上只有简单的男子主动提出用伞送少女一段路程,却让心理刻画占据了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3期2019-03-30
- 通过《将军底头》论施蛰存小说的艺术特色
义文学流派,因施蛰存于1932年出版《现代》而得名,实际上包括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当时中国发展是有其发展背景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都市迅速崛起,物质层面的繁华为中国现代作家发掘、拓展其感觉提供了基础。再次,西方现代主义的陆续引入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参照。新感觉派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蔼里斯的性心理学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在接受外来影响之时立足本身传统文化创造的新感觉派小说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3期2019-03-30
- 被想象的“斑点”
摘 要:施蛰存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心理分析小说在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其小说代表作《魔道》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意识流手法,而将其意识流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简单对比发现,施蛰存的意识流有其独特风格,但似乎未达到西方意识流所代表的现代主义深度,是一种服务于心理分析的表层的意识流,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中提供了一种别致的表现现实的方式。关键词:施蛰存;《魔道》;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作者简介:王璠,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中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6期2019-02-03
- 一部关于男人情欲的心理传奇
阶段。关键词;施蛰存;《梅雨之夕》;心理分析;性爱心理作者简介:代柯洋(1980.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铜仁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02施蛰存的小说往往被人们成为心理分析小说,他自己也曾深有感触地说:“二十年代末我读了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显尼志勒的许多作品,我心向往之,加紧了对这类小說的涉猎和勘察,不但翻译这些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0期2018-12-27
- 施蛰存佚简四封释读
宫立[摘要]《施蛰存全集》第5卷《北山散文集》第4辑和《施蛰存海外书简》收录了施蛰存大量的书信,但仍有遗珠之憾。笔者结合相关史料,对新发现的施蛰存的四封佚简略作钩沉,梳理施蛰存与沈从文、冯雪峰、丁玲、王莹等作家的交游史。[关键词]施蛰存;佚简;沈从文;交游史施蛰存的书信,主要收录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的《施蛰存全集》第5卷《北山散文集》第4辑和大象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的《施蛰存海外书简》。自《施蛰存全集》出版以来,施蛰存的书信又不断被发
关东学刊 2018年3期2018-05-14
- 施蛰存《鸠摩罗什》中佛性与人性的斗争
法进行再创造。施蛰存学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运用心理分析、象征手法等方式将对历史故事的讲述转向描写鸠摩罗什的内心世界和心理事实。让读者在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下去考虑道与爱的冲突,强调作为人性本能的爱欲所拥有的难以泯灭的力量。关键词:施蛰存;《鸠摩罗什》;心理分析《鸠摩罗什》是施蛰存根据东晋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事迹进行再创造的历史小说。在《晋书》以及《高僧传》中对鸠摩罗什的事迹记载多重在讲述他少时表现出的佛法慧根、修行后在佛经翻译以及弘法渡人方面的成就上
北方文学 2018年2期2018-01-27
- 试论施蛰存的历史小说
陈诚摘 要: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不止“开辟了创作的新蹊径”、“为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提供了活的标本”、拓展了现代小说艺术技巧,同时还创造了用欲望介入历史的方式,成功挖掘出了历史人物的私欲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填补了正史所竭力遮蔽的不可告人之处。关键词:施蛰存;历史小说;历史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3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曾风行一时,鲁迅(《故事新编》)、郁达夫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9期2017-11-08
- 人的潜意识人格的还原
《石秀》,分析施蛰存小说中的人物心理,还原石秀被刻意夸大的“变态人格”。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潜意识的角度深入挖掘石秀的精神心理状态,试图还原其潜意识人格,借以引导广大读者换一种视角阅读《石秀》这一作品。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精神分析法 潜意识主人公石秀作为小说中的历史题材,最早可见于施耐庵的《水浒传》。施蛰存以《水浒传》中部分故事情节作为蓝本,并借用西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创作,以新感觉派意识流的手法来表现良性关系中的“里比多”现象。通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7期2017-07-19
- 男权话语与性别对抗下的历史人物重塑
黄德志摘 要:施蛰存在诸如《石秀》《将军底头》这一类“历史小说”的创作中,行文语言与文本的整体时空背景都建立在“拟古”的基础上,而对这些历史故事题材与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现代语境下的“重新演绎”。本文借助于现代“女性批评”下“男权话语”与“性别对抗”的伦理界定,立足于施蛰存新感觉派手法下对“石秀”这一历史人物的现代重塑,以探寻其人物建构层面上神性化形象的世俗心理祛魅。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男权话语 性别对抗施蛰存在借助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写出《梅雨之夕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7期2017-07-19
- 灵与肉的冲突
黄德志摘 要:施蛰存创作的小说《石秀》是以《水浒传》中的石秀形象为原型,解构了传统的英雄形象,而重新塑造了一个在现实中心理不断扭曲以致变态的全新的石秀形象。本文试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来剖析石秀的心理流程,探讨其变态心理的成因。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反英雄叙事施蛰存善于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作出别具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石秀》这篇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小说就秉承着其心理分析小说的风格,通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7期2017-07-19
- 历史小说中的主观话语追求
词:《石秀》 施蛰存 心理分析 历史小说当我们读完《水浒传》中对“拼命三郎”石秀的描写,接着再去阅读施蛰存的《石秀》,便会不无惊奇地发现,它们表面的情节全然没有发生改变,而石秀这位人物的形象则被充分地改写了。站在小说中他人的视角上来观察所有事件,这位石秀仍是施耐庵笔下急公好义的大豪杰、大英雄;然而从我们读者的角度看来,石秀已然失去了所有的英雄色彩,沦为具有浓重世俗化色彩、想方设法追求“里比多”的性施虐者。整篇小说几乎似一篇精神病人的病理分析报告。一、石秀的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7期2017-07-19
- 道义外衣下的畸形恋爱心理
黄德志摘 要:施蛰存的短篇小说《石秀》是对历史经典《水浒传》中石秀人物故事的一次重塑,更侧重对石秀言行进行心理分析。《水浒传》中的石秀侠肝义胆,爱打抱不平,而施蛰存笔下的石秀则是一个用“假道义”掩盖自己畸形心理的变态杀人狂。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畸形心理 精神分析《水浒传》中的石秀练就一身好武艺,爱打抱不平,外号“拼命三郎”,在蓟州街头因打抱不平与杨雄结拜为兄弟,施耐庵极力塑造的是一个正派的、讲道义的英雄石秀。施蛰存笔下的石秀在此基础上摆脱了“唯英雄论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7期2017-07-19
- 英雄人物的人格失守
背面。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本能 人格《石秀》是施蛰存基于对弗洛伊德以本能为核心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认同,根据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四回至第四十六回有关石秀的故事所创作的一篇历史题材小说。在《水浒传》中,石秀是机智好义、武艺高强的“拼命三郎”;而施蛰存在一点没有改变《水浒传》中石秀故事结构的情况下,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深受性压抑折磨的嗜血变态之人。《石秀》通过人物心理层层推进情节,以人物性本能和道德观的矛盾为中心,对人物人格的可能性进行了另一层面的挖掘,使人物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7期2017-07-19
- 施蛰存小说分析
905年出生的施蛰存实已经离开人世12年,但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施蛰存早年进行小说创作,建国后任华师大的教授,直到03年与世长辞,似乎离现世人相距并不遥远;而与他同一时期的作家如戴望舒、刘呐鸥等人在上个世纪中期已永远长眠,就像是泛黄的旧相片显得时代久远。读他的文字,常读常新,并不觉时代的跨越,反觉亲近可亲。其中独特细腻的心理描写更引起了我的关注,故下文将简要地对施蛰存的几类小说进行分类概述,尤其对其是新感觉派小说与否的争辩花费一些笔墨进行探讨。关键词
东方教育 2017年7期2017-07-03
- 施蛰存小说《石秀》的精神分析
潘一静摘 要:施蛰存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形象“石秀”进行了解构,并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塑造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从冲突、调和、爆发三个相互连结的阶段分析石秀变态心理的形成过程。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精神分析《石秀》取材于《水浒传》第四十四回至第四十六回的故事,大致是讲石秀飘零至蓟州,结识杨雄、戴宗、杨林等人,后与潘公搭手做肉铺生意,杀猪卖肉。在杨雄家安顿下后,发现潘巧云与和尚裴如海有染,鼓动杨雄,义气杀人。施蛰存依据这一段故事进行创作,详细地剖析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5期2017-06-13
- 论施蛰存小说的都市经验表达
个“老上海”,施蛰存对都市空间的想象和都市生活的体验有独特的感受。他的小说,以地名标注空间,建构都市空间想象的轮廓;准确把握都市消费的欲望内核,将人与人、人与城紧密联系,输出都市生活经验;把握住了都市人群的生存状态,书写了人们享受繁华生活的同时,自身的个人价值也被消解而常陷入一种痛苦、压抑的“现代情绪”。在這样的都市经验背后,反映出上海因殖民入侵而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隔阂和不适,“感觉化”和“现代情绪”的表达便印证了这一点。关键词:施蛰存 上海 都市经验一、引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4期2017-05-26
- 浅析施蛰存小说中女性意识的阶段性特征
进行文学批判。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总共具有三个阶段性的变化,在社会文明程度逐渐提高的过程中,施蛰存小说从维护男性到倡导人性,充分体现了其思想由传统到现代的进步。本文就从这三个阶段简要分析施蛰存小说中女性意识的阶段性特征。【关键词】施蛰存;小说;女性意识;阶段性;人性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83-01一、对初恋情人的梦幻式依恋在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成功的小说家,都能从客观的社会生活中积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2017-04-05
- 论施蛰存笔下的都市人形象
摘 要:施蛰存作为中国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创作了大量以都市为背景的小说,其中的都市人形象,或注重物质享受,或无视道德法律,或精神伤感脆弱,或为生存疲于奔命,实际上都是“都市病”的体现。施蛰存以一个又一个的人物为我们描画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都市中的畸形景象。关键词:新感觉派;施蛰存;都市人;都市病作者简介:田娇,女,1989年生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教师。[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青年文学家 2017年5期2017-03-23
- 在传统与现代间游走
雨之夕》的作者施蛰存是我国最早的“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新感觉派是最早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小说流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支,川端康成等日本作家主张把主观感觉融入到客观事物的描绘中,提倡从感觉出发进而创造现实。而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深受日本影响,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均达到了较高水准,很多作品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中城市文学的典范之作。本文旨在分析《梅雨之夕》展现的现代与传统间的融合。关键词:《梅雨之夕》 施蛰存 新感觉派一、《梅雨
参花(上) 2017年2期2017-03-01
- 探究施蛰存小说中的意象及其审美意义
生内在的影响。施蛰存是一个善于撷取和运用意象的作家,其作品中的意象为整个作品增添了浓郁留香的韵味,营造了朦胧清幽的气氛,形成和谐统一的美感效应。关键词:施蛰存;意象;审美意义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014-01意象,即“意”与“象”的结合,将平凡的物象赋予独特的意义即形成了意象。意象是作者才学阅历、妙义与文学的结合点,将深刻化了的理、事、情结合起来,融入了作者的独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期2017-02-24
-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研究
摘 要:施蛰存作为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开创了艰难曲折的现代主义创作的探索模式。他的作品挖掘都市文明下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并且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原理进行批判继承,在“里比多”的公式下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图解,或借助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展现人物复杂多變的心理情绪,并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关键词:施蛰存;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心理分析作者简介:张婷,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2017-02-22
- 都市的幻想者
市文学的兴起。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重要成员。本文以其短篇小说《魔道》为例,用精神分析法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并从中管窥作者都市情结背后的传统特质。关键词:施蛰存;《魔道》;都市;现代性;传统回归在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家中,施蛰存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重要成员。与刘呐鸥、穆时英等倡导极致的感官描写不同,他在小说中尤其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塑造人物,极力刻画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他的小说又是现代的,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7期2016-11-10
- 论施蛰存之《魔道》与《夜叉》中的幻觉书写
要: 在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中,乡村呈现出一幅怪诞惊悚的图景,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显得暧昧复杂。《魔道》与《夜叉》两篇作品集中反映了这一点。作者通过独特的“幻觉”书写使小说文本具有深广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观照意味,提供了看待城乡关系的不同视角,反映了城市人所面临的性的苦闷和异化的困境。关键词: 施蛰存 魔道 夜叉 幻觉书写现今的文学史通常将施蛰存归为“新感觉派”,而其本人则一直反对这种说法。且不论两者各自的理据所在,相比刘呐鸥、穆时英一众
文教资料 2016年19期2016-11-07
-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施蛰存心理小说《梅雨之夕》
现代心理小说家施蛰存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一位都市男子在暮雨之中邂逅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之后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作者通篇对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握的恰到好处,对其内心的变化描写得极其细致,将其心理变化轨迹勾勒得如行云流水一般,堪称是中国心理小说之中的上上之作。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梅雨之夕》探讨一二。【关键词】精神分析学 心理小说 施蛰存 《梅雨之夕》一、《梅雨之夕》作品赏析整篇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可以理解为实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游走,在本我、自我和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2016-05-30
- 施蛰存鬼怪小说研究
杨爱摘 要:施蛰存的鬼怪小说在193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是一个另类的存在,本文以施蛰存的现代鬼怪题材心理分析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原因、探究其创作宗旨,对其思想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关键词:施蛰存;鬼怪;心理;都市病1930年代初期,施蛰存创作了《魔道》、《夜叉》、《旅舍》、《宵行》、《凶宅》五篇小说,它们叙述诡谲怪诞,想象离奇,成为一类现代式的鬼怪小说。它们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新异、刺激,一时激起千层浪。然而,施蛰存并没有在这条创作道路上走得太远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6期2016-05-14
-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的小说《将军底头》,运用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和性本能理论对主人公的多重人格进行分析和阐释。关键词:将军底头;施蛰存;人格结构;性本能作者简介:杨爱(1992.2-),女,汉族,河北省秦皇岛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1《将军底头》是新感觉派作家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依托,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0期2016-05-09
- 施蛰存小说的性心理视域
15123)施蛰存小说的性心理视域居婷婷(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潮中,施蛰存是最先接触到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先觉者之一,他有意识地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展开了小说中千变万化而又扑朔迷离的性心理视域,呈现出此前华语小说未见的风情,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性心理视域;弗洛伊德心理学20世纪初期,国外众多理论思潮传入中国,被中国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1期2016-03-29
- 施蛰存的观念与艺术
柠学术史研究施蛰存的观念与艺术张柠摘要:施蛰存是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至今深受青睐。施蛰存对世界充满了和解式的“惊奇”,而不是断裂性的“震惊”。他并不把现代城市先入为主地视为罪恶,而是冷静客观地将它作为观察的对象,勘破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各种面相和心思。他对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式的理解,并将人们所批判的现代社会的“欲望”,当作分析的“症候”来处理。他的叙事作品是一首“现代都市的抒情诗”。关键词:施蛰存;文学观念;小说叙事;情欲和爱一、引论二〇
东吴学术 2016年3期2016-03-18
- 施蛰存笔下的城与乡
50001)施蛰存笔下的城与乡牛亚博(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摘要:“新感觉调和者”施蛰存用乡土情结书写迥异于刘呐鸥与穆时英的“城与乡”。“回乡”中有想象性的“返乡”与现实版的“下乡”,“进城”则统一流露出辛酸与悲哀。如此,若简单概括施蛰存对城与乡的感情是二元对立的未免显得偏颇,作为“都市异乡人”的施蛰存自己也挣扎于对待城与乡感情的双重否定。关键词:施蛰存;返乡;下乡;进城;双重否定“如果说,从日本回到上海的望族之子刘呐鸥引领了‘新感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06
- 在现代与传统中穿梭
崔妍摘 要:施蛰存同时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中呈现传统与现代因素交相呼应的特色,本文根据施蛰存创作时期,分三个阶段叙述其传统与现代因素的体现。以说明施蛰存创作的独特风格。关键词:施蛰存 小说创作 传统 现代施蛰存作为现代文学派的领军人物,自幼受传统文化熏染。他生于江南书香人家,幼年熟读经典,并跟随《白香词谱》、《草堂诗余》等书学着填词。同时施蛰存作品创作技巧和思想架构又深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这双重性造就了其在近20年的创作在传统与现代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2期2016-02-27
- 施蛰存对“现代派”形成的无意识引渡与帮护
代派”的形成,施蛰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施蛰存在担任《现代》杂志主编期间一再强调不愿以杂志作为阵地形成一个具有固定倾向的创作群体,但在刊物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施蛰存仍在无意识地推动“现代派”的形成。施蛰存引同人加入刊物的筹备与诗歌的选编事务,逐渐促成一支具有相同创作倾向的现代诗人群;鼓励并帮助文学青年坚持诗歌创作,促使部分创作者成为“现代派”诗群的代表诗人;编译和创作具有现代风格的诗歌,不遗余力的推崇现代诗等,这一系列实践行为都彰显出施蛰存在“现代派”形成中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0期2015-11-12
- 探究施蛰存与张爱玲现代心理分析手法的异同
王星月摘 要:施蛰存与张爱玲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流落出重视心理分析的创作趣味。他们在小说主题上执着于人性和心灵的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平民叙事和凡人意识。本文以《梅雨之夕》和《封锁》为例,探究施蛰存与张爱玲现代心理分析手法的异同及其社会文化成因,追寻他们永存文学史的独到之处。关键词:施蛰存;张爱玲;现代心理分析手法施蛰存和张爱玲的作品都显示出看重心理分析的创作特色,在创作主题和写作技法上都显示出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特性。本文将尝试以《梅雨
卷宗 2015年8期2015-08-28
- 论小说《石秀》的美学诉求
小说《石秀》是施蛰存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心理分析创作手法获得了巨大艺术成功,并在美学上提供了两大贡献:一是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它对“坏女人”潘巧云的艺术刻画有着十分深刻的典型意义;二是对“暴力美学”的文艺创作进行了最早的探索和实验,它有意淡化了小说人物的道德批判色彩,而通过文字还原了暴力血腥兼具形式美感的杀戮场面,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全新的审美体验。以此为线索,本文试图揭示出小说蕴涵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关键词:施蛰存;《石秀》;美学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8期2015-05-30
- 《魔道》的叙事策略及其现代性
要:《魔道》是施蛰存最著名、最独特的小说文本之一,它描述了当时大多数中国作家未曾关注的人类隐秘、变异的心理世界。小说的叙事建立在乡村与都市、性的解放与保守两个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上,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具体分析,并利用叙事学理论从文本叙事策略的角度入手,可以更为清晰和准确地把握这篇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关键词:施蛰存 《魔道》 叙事策略 现代性一小说《魔道》1931年发表于《小说月报》第二十二卷第九号。作者施蛰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颇为怪诞、狭邪、惊悚的故事:主人公在上
文学教育 2015年6期2015-05-26
- 行走于欲望都市的雾霭中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都市心理景观
雾霭中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都市心理景观周德蓓(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施蛰存的都市心理分析小说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选取都市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切入点,以精神分析手法勾勒都市爱欲潜流,肯定性欲的合理性。施蛰存责难文明异化和精神危机,以现代主义手法洞穿都市人心理现实和生存现实,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勾勒都市人潜在的心理图景,对孤独的都市人抱以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关键词:施蛰存;都市心理小说;性本能;精神分析二十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典型的大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2-13
- 施蛰存与建国初期的文学会议
: 建国初期,施蛰存得以文学家的身份参加各种规格的文学会议,是当时的文化机构和主流文坛对他在建国前所取得的文学成就的一种承认。但施蛰存并没有被当时庞杂的思想改造系统所吸收和消化,成为其名正言顺的体制内的一分子。他一贯的自由率真的性情和无拘束的美学追求,仍清晰地保留在他此后的为文与治学中,成为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元素。关键词: 施蛰存;建国初期;文学会议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6-0068-03建国伊始
克拉玛依学刊 2014年6期2014-12-23
- 戴着枷锁的飘零者
要:本文主要对施蛰存和茨威格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做了平行研究,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等角度入手,对比分析了女性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压抑下,内心产生的漂泊与孤独感在文学表达中的相同性和相异性,通过探究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家如何来塑造女性人物形象,为后代作家提供借鉴和创新的途径。关键词:波伏娃 施蛰存 茨威格 女性主义茨威格与施蛰存都是心理小说的大师,女性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他们的笔下有着共同之处,都以精神分析方法细致入微的剖析女性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两人心理小说女性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1期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