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例

  • 京津冀交界地区小震活动特征研究
    45 例地震预报震例的相关资料,发现利用震前出现的小震活动异常做出临震预测的成功率较高,可作为预测某些类型大震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付虹等[5]、郭培兰等[6]和张博等[7]采用地震频度、震群和地震丛集活动等方法,结合研究区域的以往震例,对地震活动呈现的异常特征进行总结,认为地震活动增强可能携带了丰富的大震信息,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崔博闻等[8]通过分析北京地区的小震活动变化,论证了异常变化特征对北京及周边地区显著地震的影响。上述众多学者对地震活动的研究表明

    华北地震科学 2023年1期2024-01-24

  • 漫步地震五千年:序*
    五千年的十大典型震例,它们曾经的辉煌和苦难不应该泯没在无声的尘埃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名言会启迪我们的思想。图1 中国十大典型震例Fig.1 10 major earthquake events in China“漫步地震五千年”系列文章只不过是一种简略的文化追述。尝试着从五千年的历史脉络中,按时代分别选出一两个代表性现象作为引子,便于在一个更大的时空领域里去分析和认识它们,从感性向理性攀登(图2)。重点在于阐述科学研究的思维逻辑、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

    地震科学进展 2023年10期2023-10-14

  • 新疆地区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统计分析及预报效能检验
    摘要:基于《中国震例》(1966—2018年)系统分析新疆地区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对各测项进行不同震级档预报效能检验。结果表明:新疆地下流体异常数量多集中在100~200 km,异常持续时间多为震前半年内;MS≤6.5地震新疆地下流体异常测项的平均数量为4项;震前异常月频次主要表现为“持续增长”型和“先增后减”型;新10测点和新04测点是新疆地下流体观测点中的异常“敏感点”,其所在区域及附近可被视作构造“敏感区”;利用R值评分方法对各测项预报效能进

    内陆地震 2023年2期2023-04-29

  • 阿克苏断层氢中强震异常特征分析及预报效能评价*
    国其他台站总结的震例异常特征相似,有些异常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通过对阿克苏断层氢已获取的异常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对预报效能进行评价,可以为今后断层氢观测的异常识别提供参考。1 观测点概况阿克苏断层氢观测点位于新疆阿克苏市以西,距离市区约18 km。观测点附近最大活动断裂为柯坪断裂,该断裂为柯坪地块与塔里木中间地块的构造分区断裂,属全新世活动断裂,也是新疆6 级以上地震活动频次最高的活动断裂,观测点位于柯坪断裂北东末端[8](图1a)。图1 阿克苏断层氢

    地震科学进展 2023年3期2023-03-24

  • 华南流体预测指标提取及应用实例
    成并经中国地震局震例组验收。目前该指标体系已在震情跟踪工作中应用了4年,有较好的年度地震趋势判定结果,也有不足之处需改进,本文阐述了该指标体系的提取方法及其在实际震情跟踪工作中的应用实例,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方案。1 华南流体台网及地震概况截至2022 年1 月,华南地区(包含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湖南六省)正常运行的流体测项共有198 项,观测站82 个,其中观测台站最多的是福建、广东两省,均在20 个以上。片区最多的观测网点是水位7

    华南地震 2022年4期2023-01-04

  • 闽侯旗山井数字化水温资料映震效能评估
    理分值图3 水温震例与地震响应分析(1) 2013-2018 年福建地区3.5 级以地震共发1 次为2016 年6 月18 日09:38分福建漳浦海域3.5 级地震。从2016 年度深层水温的观测资料分析,2016 年6 月18日福建漳浦海域3.5 级地震震例从深层水温短期资料分析2016 年6 月份分钟值曲线图未能明显前后的异常变化,但从2016年度的深层水温日值图曲线中发现,在3.5级发生前水温测值有十多天高值异常并超二倍均方差,地震发生后水温测值后继

    科学技术创新 2022年31期2022-10-27

  • 云南地区地震地下水宏观异常统计分析
    一。1 云南历史震例中地下水宏观异常特征1.1 历史震例概述对1976—2001 年云南38 组M≥5 地震震例的总结报告(张肇诚等,1990a,1990b,1999,2000;陈棋福等,2002a,2002b,2003,2008)进行再分析,以归纳总结其部分共性特征。38 组地震震级分布情况:5.0—5.9 级地震25 例,占66%;6.0—6.9 级地震7 例,占18%;7 级及7 级以上地震6 例,占16%。小震级地震较多、大震级地震较少,符合地震活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4期2022-10-24

  • 基于贝叶斯概率的强震综合概率预测指标建立及其在四川地区的应用
    行了6级以上历史震例的回溯性研究,提取了能通过R值检验(许绍燮,1973①许绍燮.1973.地震技术资料汇编:震兆分析一例.北京:《地震战线》.;许绍燮等,1989)的预测指标,最终获得87个测项指标的贝叶斯后验概率计算结果(表1)。在常规的地震预测实践中,我们更期望获得月这一时间尺度上的强震发生概率,因此在通过式⑻计算概率时,往往将指标的预测时间t归算到月。在表1中,地震活动性的部分异常如空区、条带、震群、b值、震源机制解一致性空间扫描、以及宏观异常或其

    四川地震 2022年3期2022-09-25

  • 中国大陆岩石圈震磁异常年变统计分析*
    的研究也呈现不同震例异常对应一个或多个不同地磁要素的现象。比如2013年芦山7.0地震对应的异常要素为地磁场总强度、垂直分量、地磁场水平分量以及磁偏角(倪喆等,2014a,b);2015年九江—瑞昌5.7地震震中100 km附近存在明显的水平分量异常(顾左文等,2006),震中对应的异常要素为磁偏角和磁倾角(顾春雷等,2010);汤筱麒等(2019)研究认为甘川交界地区≥5.0地震对应的异常应为水平分量的磁弱变区域边界。总结前述研究发现,各震例异常分析针对

    地震研究 2022年4期2022-09-01

  • 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
    析方法之一。大量震例研究显示,在中强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的中小地震通常会出现有别于正常情况的某种规则的展布图像,如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区域、显著地震或震群等(朱传镇等,1981;陆远忠,1982;陆远忠等,1982,1983,1985,2001;王炜等,1989;刘蒲雄等,1982,1989a,b,c,1997;焦远碧,丁鉴海,2000;王慧敏等,2006;曲延军等,2010,李莹甄等,2011)。地震活动图像异常对未来中强地震的

    地震研究 2022年4期2022-09-01

  • 有关小震震前数天震中附近岩石圈磁场Z分量异常特征
    天,因此考虑对两震例震前岩石圈磁场变化异常特征进行研究,主要以Z 分量为研究对象,提取有效磁异常信息。顾春雷等[9]认为华北地区4.0~4.9 级地震震中主要和磁偏角零值线相关,5.0~5.9 级地震震中和北向分量零值线较为相关;冯丽丽[8]对南北地震带岩石圈磁场变化Z 分量进行过研究,但主要是结合5 级以上震例,发现异常时空尺度和震级具有一定正相关联系。因此,本次对Z 分量震磁特征的研究可增强对华北小震震磁异常特征的认识。1 观测数据及计算方法对2019

    华北地震科学 2022年2期2022-05-20

  • 浅析巴里坤台记录的兴都库什地震震相特征及sP震相与震源深度的关系①
    征分析通过对所选震例的分析,巴里坤台记录到的兴都库什地区地震震相以P、sP、S为主,少数震例可记录到pP、sS或ScS震相,受S波和面波干扰,PcP、PcS、ScP震相均无明显特征。因为震例数量多、篇幅有限,且同地区相同深度的地震震相相似度较高,为避免内容重复,在此以巴里坤台记录的2012年6月11日05 h 29 min 11 s(国际时,下同)MW5.7地震(h=16 km,Δ=19.7°,简称震例1)和2009年10月29日17 h 44 min 3

    内陆地震 2022年1期2022-04-13

  • 以门源M6.9地震为契机的祁连带中东段地震热红外异常区域特征研究
    功地应用到了一些震例研究中[11-14]。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多物理参量协同分析、热辐射异常提取新方法及多卫星数据应用等。Natarajan等[15-16]将长波辐射资料与跨学科数据相结合,分析不同学科资料在震前的异常变化及相关关系,并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王淑艳等[17]利用射出长波辐射资料(OLR),结合加卸载响应比(LURR)方法提取了青海玛多7.4级地震前的OLR及LURR异常,通过两种物理参量协同,反映出了玛多地震前岩

    地震工程学报 2022年2期2022-04-02

  • 青海、新疆和西藏地区地震活动平静特征参数Wq值强震预测模式及其应用
    应用,积累了大量震例。如2007年5月5日新疆于田6.1级、2008年8月30日四川会理6.1级、10月5日新疆乌恰6.8级、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6.2级和2020年1月19日新疆乌恰6.4级等地震均发生在Wq值方法异常区域内或附近(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06、2007、2016;孟令媛等,2020)。2019年年底的计算结果显示,青海、新疆和西藏交界地区存在较大面积的Wq值异常;2020年年中该区域异常进一步增强。在异常区域先后发生了2020年

    中国地震 2022年4期2022-02-03

  • 基于PHP和MySQL的破坏性地震震例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撰出249次有灾震例的《1966-1989年中国地震灾害损失资料汇编》《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丰富了中国历史地震资料库,不足是未建立系统的数据库,查询不便;姜立新研究员在2004年应用GIS技术,建立首都圈历史地震灾害数据库,给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数据库结构。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有丰富的地震史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地震史料收集整理,目前很多资料仍以纸质形式保存[3]。从现有的历史地震文献来看,灾害评估报告内容涵盖地震构造背

    山西地震 2021年4期2021-12-27

  • 北京地区小震活动与北京及周边地区显著地震相关性研究
    5]分别结合以往震例,利用地震频度、地震丛集活动等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深入分析并确立异常指标,通过震例总结发现地震活动增强是震前最显著的异常特征,认为可以为地震预测提供有效依据。北京地区最近一次M4.0以上地震是1996年12月16日顺义M4.0地震,至今平静24年,缺震现象显著。自2019年以来,北京地区地震活动出现显著活跃,尤其以ML3.0以上地震更为显著,先后发生海淀ML3.5、怀柔ML3.6、房山ML3.8和门头沟ML4.1地震。其中2019年

    华北地震科学 2021年4期2021-10-18

  • 基于Levenberg-Marquardt法的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烈度分布快速评估的偏差特性分析
    系,并就某些强震震例进行烈度分布评估,对其偏差特性和一般趋势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利用烈度衰减关系进行烈度分布评估的一般规律。1 我国大陆地区椭圆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建立1.1 震例选取可依据以下原则选取震例烈度资料:①震例数据来源可靠;②震例等震线分布图清晰;③等震线图中参考点较充分,可准确地进行地理坐标配准和数字化;④烈度I和震级MS独立测定,以降低烈度I和震级MS之间相关性。文中资料主要取自《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1990 年)》(中国地震局震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3期2021-10-13

  • 基于地震会商资料的北京地区 中等地震预测回溯
    义地震采用《中国震例》资料),对上述8 个地震前的测震和地球物理异常,进行预测回溯和震例研究(表1),初步得到以下认识。表1 北京及周边地区8 个显著地震预测回溯Table 1 Backtracking of 8 moderate earthquake predictions in Beijing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1)城市地区(以北京地区为例)中等地震前可能会出现一些测震和地球物理异常,从中提取并研究异常指标,对城市地区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2期2021-07-03

  • 辽宁地区固体潮调制比空间异常特征震例“回溯性”研究
    对辽宁及邻区进行震例回溯分析,分析辽宁地区小震调制比的映震能力及时空演化特征。1 震例与资料选取选取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38°~44°N,119°~126°E)11个MS≥4.6震例(表1)。首先利用震级-序号法对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进行评估[12-13],以ML1.0作为起算震级,受1975年海城MS7.3地震的影响,1970—1989年辽宁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较高,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3.0;1990—2007地震目录的

    防灾减灾学报 2021年2期2021-07-02

  • 山西断陷带地震矩释放现象特征研究
    于不同地区的诸多震例(Bufe et al,1993,1994;Sornette,1995;Brehm et al,1998;杨文政等,1999,2000;蒋长胜等,2004,2009,2011;王亚茹等,2014;李霞等,2015;常明等,2016;王亮等,2017)。上述研究表明,AMR 现象在中强震前具有一定普遍性,它在对未来发震地点预测方面具有一定潜力。2010 年河津4.8 级地震前1 年在震区附近出现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表明AMR 现象在山西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1期2021-04-18

  • 2018年2月—2019年4月青海ML4.0 地震条带异常特征及指示意义
    已发表的30 个震例,发现仅有5 个震例中提到条带异常(李莹甄等,2011)。其中,1990 年共和7.0 级地震、1993 年祁连6.0 级地震和1994 年共和6.0级地震前2 级以上地震成带分布(震前1—3 年),2000 年兴海6.6 级地震前4 级以上地震成带分布且交汇(1997 年至2000 年9 月)(马玉虎等,2008),2001 年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前6 级以上地震成带分布且交汇(1991—2001 年)。在以上5 个震例中,200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2期2021-04-12

  • 定点形变破年变异常自动识别应用研究*
    到预警时段,检索震例并代入R值公式计算得到R00。(5)增加预测时间步长step1,循环进行上述R值检验,得到对应于同一异常判定阈值、不同预测时间的R值序列[R00,R01,…,R0n-1]。(6)增加异常判定阈值步长step2,按照步骤(5)重新遍历预测时间段集合并进行R值检验,得到[R10,R12,…,R1n-1]。(7)以此递推,求得异常判定阈值、预测时间滑动下的二维R值序列数组,将[T1,T2,…,Tm]与[S1,S2,…,Sn]、R值序列之间的关

    地震研究 2020年2期2020-07-23

  • 海原地震台钻孔应变震前短临异常特征研究
    [1-3]。实际震例分析表明,钻孔应变观测具有良好的映震能力,于汶川8.0 地震、乌恰7.4、乌什6.4、昆仑山 8.1、彝良5.7 等地震前,均出现较为明显的短期异常[4-9]。蒋靖祥等[10]、朱航[11]依据钻孔应变台站异常数据,对新疆和静5.7、巴楚北4.2、云南盐津5.1等地震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震前预测,为今后应用钻孔应变异常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海原地震台YRY-4型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仪观测数据连续,可靠性较高,具备开展相关地震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年15期2020-06-30

  • 山西地区近震震级偏差研究
    一方面,通过典型震例事件,从震级偏差平面等值线图揭示偏差空间分布特点以及近台、远台对震级的可能影响;另一方面,从整体上探讨每一个台站在历次地震震级测定中的偏差分布,总结出偏差量化范围,提出校正方案。2 单台震级偏差统计分析2.1 震级偏差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研究3 315次震级偏差结果,显示ΔMij≤∣±0.5∣的占89%,说明测定偏差相对稳定;ΔMij>∣±0.5∣的范围则较大,个别震例中单台ΔMij达到-1.1。为更直观地分析震级偏差,特选取山西断裂带上不

    山西地震 2019年4期2019-12-23

  • 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度S值时空扫描计算
    5.8 级地震为震例,计算宁夏及邻区地震活动度S 的空间时空图像,分析震前S 值活动变化,探讨地震学参数扫描在实际地震震情监视中的作用。1 地震学参数原理根据定义[6]模糊集A 对应的地震活动度为:式中w(xi)为权因子,为μA(xi)为隶属函数。在考虑地震活动度随时间的变化时,需要考虑记忆效应。用两个分布模式P(t)、P(t′)的覆盖率来描述记忆性的强弱。公式(1)中权因子w(xi)要求:在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界定后,最后给出地震活动度S 的计算公式为:其

    防灾减灾学报 2019年4期2019-12-20

  • 利用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研究汶川8.0级地震震前电离层扰动异常特征
    者通过对该方法的震例研究做了综述总结,发现其回溯性研究的震例中大部分都在震前一个月左右出现异常,震前10 天左右异常减弱,相对于前人其他方法的研究结果出现的异常时间一般在震前几小时至数天内[13],该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很是鼓舞人心,但由于以往震例研究中未考虑电离层本身背景场以及由太阳活动(磁暴)等引起的长趋势变化的影响,获得的震例也非常有限,因此对异常特征的描述还不具有普遍性,仍值得继续深入研究[14],为我国发射的“张衡一号”地震电磁试验卫星的电离层异常信

    防灾减灾学报 2019年4期2019-12-20

  • 地震分析预报的重力变化异常指标分析
    近年来,随着典型震例资料的积累,人们对地震孕育相关重力变化过程、范围、量级等逐步有了更多的认识。本文拟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笔者近年的流动重力地震分析预报实践工作,从实际震例中总结提炼地震孕育与重力变化异常之间的时空关系,尝试建立流动重力地震分析预报的定量依据。一方面有助于开展地震分析预报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未来发展物理预报方法的工作基础。1 震前重力变化异常时变距S与量级G的定义地震学家指出,地震预测应同时给出未来地震的位置、大小、时间、概率4种

    中国地震 2019年3期2019-12-12

  • 基于中国震例统计的华北、东北地区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已经出版的《中国震例》系列丛书对1970 年以来中国大陆范围内发生的中强震进行了总结,如张肇诚等[1-5]对震例和前兆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对中国大陆地震前兆的几条基本的综合特征进行总结。顾瑾萍等[6]基于《中国震例》统计了中国大陆80 多个震例(1987—1999 年)的前兆异常项数量,对强震前流体、形变和电磁三大观测类别的前兆异常项的时空变化属性和综合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判定指标并用概率增益的方法对中国大陆强震预测开展了一定的应用研究。郑兆芘[7

    防灾减灾学报 2019年3期2019-10-15

  • 华北地区地震条带的统计分析
    -12]。《中国震例》(1970—2013)的震例总结表明,地震条带是6级以上地震前的主要异常现象,如1976年唐山7.8级、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和1998年张北6.2级等地震前均出现了地震条带[13]。这些震例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已有的关于地震条带的研究大多是震例的回溯性研究,缺乏系统的清理及预测效能的评估。震前如何利用条带去预测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目前主要通过经验关系式外推或一些定性指标来实现。华北地区自1998年张北地震后,一直处于

    山西地震 2019年1期2019-03-20

  • 地震新闻报道中中国地震死亡人数时间序列特征研究*
    17年国内18次震例,统计地震新闻报道死亡人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利用对数函数对震例进行了数据拟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可为今后指导抗震救灾工作、部署救援力量提供参考依据。1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1996-2017年国内18次地震的震例(表1),主要利用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zt/index.shtml)设立的关于地震新闻报道的专题,统计了自1996-2017年新浪网对地震死亡人数的报道,时间以新浪网网页发布时间为准。选择同

    灾害学 2019年1期2019-02-20

  • 云南地区定点形变观测异常特征与地震预测研究
    正式出版的《中国震例》中云南定点形变异常震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云南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均有形变异常,且随着发震时间的逼近,定点形变异常数量有增加趋势。对2000-2015年云南定点形变观测异常进行分析,发现云南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定点形变均有显著异常出现。当显著形变异常数量N≥2,1年内云南及其邻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可达75%。6~6.5级地震震前形变异常分布的震中距最远为470km,7级地震达到700km,且具有震级越大分布范围越广的特征。因此

    地震研究 2018年1期2018-11-05

  • 基于震例的测震学异常辅助判定系统
    和单位编著并出版震例专著,如《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大同-阳高地震研究》等。1986年国家地震局开创并启动了中国大陆震例的规范化研究工作。截至2012年,累计编写了266次M≥5.0地震震例资料,正式出版 10册《中国震例》(1966-2006)(张肇诚,1988、1990a、1990b、1999、2000;陈棋福,2002a、2002b、2002c、2008),《中国震例(2007-2012)》(蒋海昆,2014)已经成稿,正在校对、刊印阶段。这些文献

    中国地震 2017年1期2017-09-04

  •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评选优秀地震前兆震例的活动,即为狭义的地震前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1991).广义的地震前兆则认为: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所受的影响因素很多,伴随这一过程出现许多异常现象;把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相关联的有别于正常变化背景的异常变化称之为地震前兆.也就是说,广义地震前兆的出现与相对应地震的发生存在间接或直接的关联性.实践表明,地震前兆是综合的自然现象,利用群体(综合)前兆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可能是当前更现实的途径.因而《中国

    地震学报 2016年4期2016-12-17

  • 祁连—西秦岭地震带流体异常震例分析
    岭地震带流体异常震例分析赵小茂 窦玛丽 张国强 王 新 方 炜(中国西安710068陕西省地震局)总结1980—2010年祁连—西秦岭地震带地下流体有关震例,对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进行统计。发现:祁连—西秦岭地震带地震异常以原始曲线方法提取出的高值、化学量、中期异常为主;流体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成负相关关系,即异常最先出现在与地震较近的台站。祁连—西秦岭地震带;地下流体;震例;统计研究0 引言对地下流体震例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公元前约23世纪就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年5期2016-11-26

  •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震源区及周边重力布格异常的计算与分析
    上;同时,在鲜有震例的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存在着不一致的作用力。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鄂尔多斯块体;重力布格异常;FA2Boug;DEM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发生于2015-04-15 15:39,震中位于北纬39.78°、东经106.34°。相关数据处理结果显示,主震及主要余震基本分布在磴口-本井断裂两侧,其中主震所在的磴口-本井断裂西侧分布最多、最集中。矩张量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为略带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地震的矩心深度约为19 km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6年10期2016-10-27

  • 天津市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1]
    津市及邻区34个震例的72条烈度等震线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依据椭圆模型的适用性,将震级上限定为6.5级。考虑到地震应急工作需求和邻区地震对天津辖区造成破坏的可能性,以及辖区内有感地震对社会生产、群众情绪产生的影响,研究将数据限定为天津市周边400km范围内的烈度外包线,震级下限为3.6级。通过与已有衰减关系对比,本研究结果对于5级以下地震应酌情降低烈度值,对于5级以上地震结果更合理。地震应急 烈度衰减 天津市地区引言天津市

    震灾防御技术 2016年1期2016-09-27

  •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1
    8次5.0级以上震例,共419条的等震线记录;东部47次5.0级以上震例,共84条等震线记录,采用椭圆模型进行衰减关系拟合,得到了地震烈度随震级和长短轴长度的衰减关系。文章初步分析了几种震源机制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的差异,以西部地区为例,对比了西部走滑型、逆断型烈度衰减关系和汪素云西部衰减关系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区分发震方式的烈度衰减关系长短轴可以作为应急地震影响场的修正因子,在震后几小时得到震源机制解时,对烈度圈长短轴进行初步修正。烈度衰减

    震灾防御技术 2016年2期2016-08-16

  • 岫岩一号井水温异常分析
    ,回顾历史无典型震例对应,我们有必要再度思考和研究。关键词:不明原因异常;震例;相关性;探头位置0 引言井水温度的变化是在区域地热背景条件下,由于井的含水层系统中热物质上涌、冷热水运动等水热动力作用和介质变形、岩石破裂、断层摩擦等构造热动力作用引起的[1]。在井口使用专用观测仪器,按照规定的观测技术要求,连续测量井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产出相关数据,获取与地震相关的信息。大量的震例表明地热观测手段在目前的分析预报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每次地震的发震机

    防灾减灾学报 2016年2期2016-07-01

  • 辽宁地区中强震前形变异常特征分析
    002)基于中国震例及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收集辽宁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震前形变前兆异常信息,对震前形变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表明,辽宁地区中强地震前形变前兆异常具有分布范围广、异常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异常变化幅度大且具有同步性变化特征等特点;形变异常的主要发震特征为破年变异常,异常具体体现为趋势转向、短期加速等动态特征;异常主要集中在300km范围内;异常主要以倾斜和应变为主;持续时间以中长期异常为主,出现时间同步性较好。形变;震例;异常特征;辽宁地区0

    防灾减灾学报 2016年4期2016-02-14

  • 基于热异常信息与BP神经网络的中强地震预测试验
    100个5级以上震例和70个随机无震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与仿真,实现地震三要素的同步预测试验。1 震例数据1.1 震例选取本文采用2002至2011年中国及周边发生的100个5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中俄边境等地),以及70个随机无震样本进行研究,包括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7.1级地震(96.6°E,33.2°N)、2008年 10月 5日新疆乌恰县 6.8级地震(73.9°E,39.5°N)、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

    地震地质 2015年2期2015-12-14

  • 极化方法应用于地磁台阵的震例分析1
    应用于地磁台阵的震例分析1李 琪1)杨 星2)蔡绍平2)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2)云南省地震局监测中心,昆明650224利用云南地磁台阵5个测点的秒采样观测数据,提取了发生在云南台阵附近宾川S5.0级地震前的地磁异常信号。通过对地震前后2个月内各个测点极化值SZ/SH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极化值Z/H的幅度在震前半个月有明显的增强,而且异常幅度和震中距成反比。同时,通过4个测点极化值Z/H时间序列与Dst指数的对比,确定了这种异常幅

    震灾防御技术 2015年2期2015-12-05

  • 震例研究中前兆数据曲线快速矢量化程序
    0)0 引言历史震例的回溯性研究是地震分析预测的学习过程,也是对历史震例重新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监测预报中反复推敲历史震例,寻找其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并做了大量的探索、挖掘和深化研究工作[1-8]。在地震预报还处在探索阶段的今天,这项工作还将持续下去。但同时也面临着另一个问题:过去很多历史震例,尽管在当时震例总结时给出了很好的曲线形态,也汇编成册(如:《中国震例》)。但由于时间久远、观测手段革新、观测仪器更新换代、观测台点更

    华北地震科学 2015年1期2015-11-27

  • 浙江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1
    省及其周边的历史震例资料稀少,其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直沿用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本文采用椭圆模型,利用浙江及邻区历史地震的震害资料,建立了浙江及邻区天然地震烈度衰减公式。根据东南沿海地区水库地震多发的特点,收集整理了水库地震相关震例数据,建立了浙江及邻区水库地震烈度衰减公式。最后,将本文拟合结果与其他学者拟合出的衰减模型通过实际震例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相关讨论。地震烈度 水库地震 衰减关系 浙江及邻区张维佳,姜立新,李东平,2015.浙江及邻区

    震灾防御技术 2015年4期2015-10-24

  • 建立基于“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的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和预知、预防、预警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期律”对近期若干震例的分析震例1:2011年10月23日土耳其东部发生7.3级地震,与1999年11月12日土耳其西部7.2级地震,时间相隔143月(13×11月);与1912年8月9日土耳其7.8级地震,时间相隔99年。震例2: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发生9.0级特大地震及海啸,这是日本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与此特大地震海啸关联的震例有:①1901年8月9日,日本本州东北远海8.2级地震,与2011年相隔110年(10×11年)。

    创新时代 2015年6期2015-06-29

  • 新疆5.6级地震前和静县波速比异常震例分析
    和静县波速比异常震例分析刘萍丽(新疆呼图壁县地震办公室新疆昌吉831200)本次研究以新疆和静县5.6级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天山中段地震波数字化资料,运用多台和达法,对2008年夏天和静县5.6级地震前后的波速比进行计算,并总结整合为分析资料。研究结果如下:在地震空间分布方面,和静县5.6级地震在发生之前形成了一个椭圆形低值异常区域,椭圆形为南北走向,短半径约为65km,长半径约为70km,5.6级地震主要发生地带为椭圆区域西北部边缘;在地震过程的时间进

    地球 2015年7期2015-03-31

  • 汶川、玉树地震临震波动现象的震例研究
    震临震波动现象的震例研究杨立明 郝 臻 王建军 胡永军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 730000)一般来讲,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既可以有效记录到地震、爆破、塌陷等地球物理事件及环境变化,也可以记录到某些来源未知或目前尚未掌握的过程,其中可能就包含着来源于临震阶段震源预活动、地壳岩层微破裂、裂隙扩展等过程的信息。对于地震、塌陷等事件,可以根据其时、频域特征进行识别,而对于来源于震源区的预滑移、预破裂及与短临阶段相关的岩层微破裂、裂隙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9期2015-03-29

  • 天水台地表与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分析∗
    于以往地表观测的震例,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3 结论(1)天水台地电阻率在观测精度上,井下观测要高于地表地电阻率;在抗干扰方面,特别是对布极区地表杂散电流类的干扰抑制能力较强,地表观测日均值曲线突跳、阶跃频繁。在相同时段、同场地的井下观测其数据波动幅度小,突跳点相对较少,数据较平稳。(2)从目前观测到的震例看,天水台在地震前的异常变化是高频次交替变化的地电阻率短临异常,变化形态不同于以往震例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9期2015-03-29

  • AI算法用于广西中强地震的回溯性震例研究*
    震作为回溯性研究震例。地震目录来源于广西地震台网中心,统一采用ML震级标度。根据广西区域测震台网发展历程 (姚宏,2010),将研究资料分成1970~1986年、1987~1993年、1994~2006年和2007~2013年4个时段,采用G-R关系分析不同时段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将不同时段的震级下限选定为ML2.4、ML2.2、ML2.0和ML1.9(图1)。同一震例计算中遇到资料跨越多个时段,统一采用震级最大的下限。图1 广西及其邻近北部湾海域M

    地震研究 2014年1期2014-12-14

  • 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宁夏地震前兆综合预测模型研究*
    验预测结果与实际震例的地震震级基本一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在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宁夏及周边地区发生的一系列中强地震震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以宁夏及邻区实际发生的震例为样本,建立起适用于宁夏及邻区的各类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震级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形成地震前兆综合预测模型,研究宁夏及邻区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以期在宁夏及周边地区未来震情研判中发挥作用。1 基本理论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s,

    地震研究 2014年2期2014-07-05

  • 测震专业软件评估平台在地震行业中的应用
    业软件评估平台由震例库子系统、数据回放子系统、测试评价管理子系统、地震定位测试工具子系统、数据结构测试工具子系统和技术支持网站子系统6个部分构成(见图1)。1.2 功能特性测震专业软件评估平台以局域网络为基础,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其中震例库管理和软件测试管理部分采用B/S架构,数据回放、定位测试工具和数据结构测试工具部分采用C/S架构。主要功能包括:震例数据库及其数据库管理;震例数据回放;测试用例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为地震定位程序测试提供数

    震灾防御技术 2013年3期2013-09-09

  • 近期云南6级强震前波速比的空间分布特征
    ,但由于所分析的震例为不同时间背景,该结果有待震例的积累及补充完善。(3)宁洱6.4级地震3年前波速比呈低异常,至震前1年则为高低波速异常,与以往强震前地震低波速比的震例不同。而实际存在高波速比异常的震例,如张学民等在对华北地区地下介质波速比值,提出“多震区下面往往是一个波速比高值层”。因此,宁洱6.4级地震前高波速比异常特征为真实的。对云南地区MS≥6,强震前波速比异常的空间动态追踪,结果为:除永胜6级地震与宁洱6.4级地震前低波速比异常出现的时间为震前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6期2012-10-29

  • 汾渭地震带中北部中强地震前的中等地震异常平静
    70年以来该地区震例样本不足的问题,通过补充该地区第三活动期以来3.0级以上历史有感地震,研究汾渭地震带中北部(中部指原平至襄汾一带,北部指延庆至代县一带)33次(23组)5.5级以上地震前3.5级以上地震的活动规律。研究中约定,3.5级以上地震平静超过4年称中等地震长期平静;震前1年左右、震中100 km内的3.5级以上地震作为显著地震;震前6月内、震中50 km内的3.5级以上地震作为信号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初步认识:(1)汾渭地震带中北部1484年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6期2012-04-02

  • 强震人员损失回归预测方法①
    这种方法通过历史震例统计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在各地震动参数下出现各种损坏等级的概率,统计建筑物损坏等级与人员损失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建筑分类清单,人口分布等相关基础数据估计人员损失[6-9]。在建筑分类和人员空间分布等相关数据完备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方法对地震损失进行预测能够取得很好地效果。但此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质量的建筑易损性分类清单等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更新困难。从地震应急的角度,收集大量的建筑易损性分类清单资料既不经济,数据质量又难以保证。与此相比,基于历史

    地震工程学报 2012年1期2012-01-27

  • 基于粗糙集的BP神经网络在震例中的应用研究*
    的BP神经网络在震例中的应用研究*董晓娜1,苏道磊2,李希亮1,曲 利1,张慧峰1,吴 晨1(1.山东省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14;2.济南市地震局,山东济南250001)采用《中国震例》作为数据源,通过初步整理分析和预处理,构建了较完备的震例研究样本集。尝试将粗糙集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到震例研究中,用基于粗糙集的属性约简算法从众多复杂的地震异常指标中筛选出对最终分类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异常作为输入,震级作为输出,构建了泛化能力强的BP神经网络模型

    地震研究 2012年2期2012-01-09

  • 从新疆地区主余震活动看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
    果相同。在大多数震例中,发生在ΔCFS负区的目标余震数量多于发生在正区的目标余震数量,与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不一致。作者进一步推论认为,基于应力、应变的增量变化进行地震短期预测是有局限性的。地震 应力触发 库仑应力 余震 新疆0 引言Chinnery于1963年研究了走滑断层相应位移场的应力分布,自此拉开了地震应力触发研究的序幕。长久以来,应用静态库仑破裂应力模型研究地震间的应力触发作用一直是热门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强震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作用、静态库仑破裂

    地震地质 2011年3期2011-12-06

  • 山东东部及近海地区中等以上震例前地震活动性参数群体异常研究
    近海地区中等以上震例前地震活动性参数群体异常研究冀东普1,2,郑建常1,李冬梅1,3,王 鹏1(1.山东省地震局,济南 250014;2.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3.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对1975年以来山东东部及近海地区16次 ML≥4.7级地震前的地震学参数群体异常进行了研究。回顾性检验表明,地震活动性单项参数中,反映地震强度、频度及与强度、频度有关的地震参数异常在本区的中强地震预测中较为有效。参数的

    华北地震科学 2011年3期2011-01-08

  • 利用余震法快速判定宏观震中的研究1
    文初步选取了几组震例进行简单处理,并将震源深度和震级的大小按不同的权值(按震级越大影响因子越大,震源深度越大影响因子越小)进行计算,得出结论:余震质心的位置在余震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余震质心的位置偏离有明显差别,且随着余震数量的增多其影响越来越小。根据目前的观测条件,余震震源深度与余震震级大小的判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且上述两者对总体余震质心位置的影响相对较小,暂时对余震信息做简化的处理,只考虑余震的位置因素。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之间存在客观的不一致性,余震质

    震灾防御技术 2011年1期2011-01-06

  • 甘肃地区地震烈度影响场计算模型参数的改进研究与应用1
    度衰减关系采用的震例资料包括了云南、四川、西藏、新疆及甘青宁区域,范围较大,而实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由于不同地区震源特性、传播介质和场地条件的不同,存在较强的地区性差异;②笔者曾对甘肃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做过初步的研究,但使用该参数计算烈度影响场时,存在极震区烈度偏低、范围偏小,而其它烈度区范围过大、未考虑甘肃地区活动断裂的分区性、未纳入青川交界地质构造类似地区的震例资料等。本文通过统计近代甘肃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震例的等震线资料,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

    震灾防御技术 2011年2期2011-01-06

  • 川滇地区强震流体综合前兆特征初探*
    085)从《中国震例》中选取 1976~1998年川滇地区发生的 15次MS≥6地震作为震例,依据图形对比和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震级的地震前水位(流量)、温度及水氡异常变化的协调性特征,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时间演化方面还是在空间演化方面,这 3个流体测项之间都具有协调性演化关系,震级不同,异常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并且 7级以上地震的异常的协调性特征明显好于 6.0~6.9级地震。强震;流体;协调性;川滇地区0 引言地震预报研究中,前兆特征一直是我国地震学者研

    地震研究 2010年3期20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