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茶

  • 古人“吃茶” 真的会把茶叶吃掉吗
    !如宋代就流行吃团茶,即将茶叶加工成茶末儿,加入一些膏剂压成饼,吃的时候碾碎,注水调成糊状。元代有枸杞茶,即用枸杞和雀舌茶碾成细末后,拌以酥油,用温酒调食;还流行吃毛茶,即在茶中加入胡桃、松子、杏、栗等,连饮带嚼。在云南的民间流传着“好吃不过茶煮饭”这一说法。而今天的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则将刚采来的新鲜茶叶生拌食用油吃,由于茶叶性寒,就加些辣椒酱予以中和。在青岛崂山,茶农会在每年茶树吐出新芽时,采摘鲜嫩的茶尖来炒菜。龙井虾仁、碧螺鲜鱿、红茶土豆泥都是知名的茶

    格言·校园版 2023年29期2023-11-12

  • 上杭县下都镇“砂睦团茶”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00)1 “砂睦团茶”发展现状下都镇位于上杭县西南部,汀江流经境内,辖区面积103.05km2,户籍人口约1.15万人,辖11个行政村。砂睦村原为砂(沙)埔村,东与佛坑、象栏相接,西与保安和广东蕉岭南寨镇的洋山村毗邻,南与和睦接壤,北连中都镇的瑞香,省际稔寨公路(稔田—南寨)穿村而过。砂睦村是砂睦团茶的主产区,距离县城46km,距镇政府6km,全村沿双溪两岸而居,文化底蕴深厚,有四座石拱桥、一座跳石、24座木桥,故原砂埔村素有“桥村”之美誉。1.1 生产发

    福建茶叶 2023年1期2023-03-06

  • 下都砂睦团茶(绿茶)加工试验初报
    64200)砂睦团茶(绿茶)主产区位于上杭县下都镇砂睦村,砂睦村与广东蕉岭县毗邻,距镇政府6km,全村有445户1838人,文化底蕴深厚。下都茶叶发展历史悠久,在乾隆年间(1736年)就有制茶,这应得益于上杭通往广东的两条主要古道路,一是经新寨村的汀江水道,二是经砂睦通往广东梅县松源的石砌陆道,下都人民靠种茶制茶卖茶为一大产业,在古道驿站,茶亭售卖茶叶。而砂睦团茶(绿茶)加工仍以手工制作为主,各家各户分散制茶,对制茶工艺把握不统一,技术标准不一致,制茶品质

    福建茶叶 2023年1期2023-02-28

  • 品令·茶词
    茶图案,尤以龙凤团茶为珍。宋帝以茶分赐从臣,得感恩宠。“恨分破”即指犹如亲手打破团茶的完美一样。然后先将茶饼碾碎成末,方能入水。“金渠”为茶碾,随之着墨形容加工的精细、工序的讲究。再待水沸汤响如松涛,茶入水后,清香袭人,闻之未饮已清神醒脑。“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这首词的精妙飞扬之笔,令人回味无穷。饮茶醺然,如入仙境,内心快乐得无法言说,犹如故友相见,不言自明,欣喜若狂,惬意之极。也许,作者达到了“茶仙”卢仝所写的飘飘欲仙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7期2023-02-17

  • “中国茶”申遗成功!云南6个代表性项目位列其中
    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条、蕊条,匣盛茶膏共八色。”现有普洱贡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李明泽、赵华琼、李韵德、张力、王天、汪俊华等。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是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有大面积野生古茶树群落,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和古茶园。1939年,著名茶人范和钧创建勐海茶厂,生产“大益”牌普洱茶,至今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大益茶制作技艺的关键在

    云南画报 2022年11期2023-01-11

  • 宋代的“斗茶”
    主要生产饼状的“团茶”。这种茶类似现在的普洱茶饼,但制作起来要复杂得多,有大大小小十几道工艺。茶饼上还印制有龙凤图案,故又名“龙团”“凤饼”。在向朝廷进贡时,需用金色口袋封装。这种茶专供皇室享用,一般人很难有机会品饮,北宋著名文臣欧阳修为官二十年,才有幸四人分得一饼“龙团”。“团茶”有大小之分,如“龙团”茶可分为“大龙团”和“小龙团”。“大龙团”初创人为丁谓,曾在北苑督造贡茶。而其后的蔡襄在督造贡茶时,又在“大龙团”的基础上改造出“小龙团”。“大龙团”原本

    奥秘 2022年10期2022-12-06

  • 论唐宋茶文化的伦理意涵
    名,尤以“龙凤”团茶最为名贵。“龙凤”团茶分大龙、大凤、小龙、小凤四种,大小以重量而分。据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龙、凤团茶最为上品,一斤八饼。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一斤二十饼,所谓上品龙茶者也……”[7]宋代张舜民《画墁录》记载,龙凤团茶从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开始进贡一直到宋徽宗赵佶时期,“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8]宋代姚宽《西溪丛语》载,每年上供龙凤团茶“十纲”(十次纲运),“第一名曰试新,第二名曰贡新,第三名有十六色,第四

    茶叶通讯 2022年1期2022-11-22

  • 《四库全书总目》茶书提要献疑
    ,特置龙凤模,造团茶,则团茶乃正供之土贡。《苕溪渔隐丛话》称“北苑官焙,漕司岁贡为上。”则造茶乃转运使之职掌,襄特精其制,是亦修举官政之一端。东所述富弼之言未免操之巳蹙。《群芳谱》亦载是语,而以为出自欧阳修。观修所作《龙茶录后序》即述襄造小团茶事,无一贬词,知其语出于依托。安知富弼之言不出依托耶?此殆皆因苏轼诗中有“前丁后蔡、致养口体”之语而附会其说,非事实也。(《总目》卷一百十五,第988页)按:小注“见集中《谢御笔赐字诗序》”,此“集”指蔡襄《端明集》

    农业考古 2022年2期2022-11-01

  • 东坡啜茶帖
    茶,听更声。龙凤团茶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老苏这阕《水调歌头》真真是写了一场建茶茶事,采摘、制作、点茶、品茗,甚至各种茶器,都是泠泠的建溪风。建溪由古至今都出好茶,陆羽在《茶经》中就说建州之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建茶先是制作研膏茶,后为蜡面茶,唐末已成

    滇池 2022年10期2022-10-22

  • 咖啡拉花,咱老祖宗早就会
    茶工艺的蒸青紧压团茶,在宋代经历了丁谓和蔡襄两次重要的技术改革。苏轼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顾千帆在第一集中所言“龙凤茶之所以名龙凤,是因为里面含有龙脑香。”宋代贡茶中有龙脑香是真的,但也只是贡茶才有,一般百姓(茶农)就算能喝到北苑团茶也是不加龙脑香的。蔡襄在写给宋仁宗的《茶录》中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不过北苑贡茶又叫龙凤团茶并不是因为加了龙脑香,而是因为压制团茶的模具上雕有龙凤

    恋爱婚姻家庭 2022年24期2022-09-14

  • 咖啡拉花,咱老祖宗早就会
    茶工艺的蒸青紧压团茶,在宋代经历了丁谓和蔡襄两次重要的技术改革。苏轼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顾千帆在第一集中所言“龙凤茶之所以名龙凤,是因为里面含有龙脑香。”宋代贡茶中有龙脑香是真的,但也只是贡茶才有,一般百姓(茶农)就算能喝到北苑团茶也是不加龙脑香的。蔡襄在写给宋仁宗的《茶录》中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不过北苑贡茶又叫龙凤团茶并不是因为加了龙脑香,而是因为压制团茶的模具上雕有龙凤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茶,神奇的东方树叶
    术的萌芽。从蒸青团茶到蒸青散茶蒸青做饼技术在唐代得到完善。“茶圣”陆羽的《茶经·三之造》中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人们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先放在釜甑(炊煮之器)中蒸一下,然后用杵臼捣碎,再把捣碎的茶末放在铁制的模具中,拍压制成团饼,将茶饼穿起来烘焙至干,最后封存。这时,茶叶的青草味和苦涩味大大减弱。在蒸青团茶的过程中,生产出的茶叶具有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所以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22年3期2022-03-22

  • 宋代茶品初探——以江南东路为例
    1)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早在宋代铅山就出产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宋景佑间(公元1034—1038年)以后,铅山的白水团茶、小龙风团茶成为进贡朝廷的佳品。清代雍正十年《江西通志》卷二七:“宋先有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皆以佐建安而上供[9]……”由此进一步证明这三种茶宋代已有。(2)双港茶,产自饶州铅山县(今江西铅山县)。据今人不完全资料统计有“双港茶”,尚未找到古代的直接出处。《江西通史·北宋卷》一书提到铅山县的双港茶号称绝品,由此

    茶业通报 2021年4期2022-01-21

  • 欧阳修与茶
    修认为,双井茶和团茶一样,都蕴含着人世间的美好品德。可见,这一时期欧阳修咏茶,不再是单纯的赞美茶,而是将茶之品性和儒家伦理道德相比拟,把饮茶上升到人生哲理的境界。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欧阳修对茶德喜爱。欧阳修也并非是特例。宋代较多名士,亦以诗为媒介,表达自己对茶的喜爱。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茶与文人阶层的关系。文人好饮茶,以茶会友,而茶则通过文人诗,广泛传播于文学作品中。二者相辅相成。茶诗,是古代文人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诗歌及文化宝库中的,独具特点的存在。

    福建茶叶 2020年7期2020-12-22

  • 非此不足以破孤闷
    下诏,停止造龙凤团茶,命令从此进贡芽茶。这时候有人淡淡地评说了一番:“(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不是诏书和律令,但对团茶同样是历史性的判决。“真味”,“自然之性”,说得多好,多透彻!说这话的,就是朱权。由这样一个皇子中难得的雅人来给团茶敲响丧钟,可谓团茶的“哀荣”了。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生于1378年,死于1448年,十三岁封藩于大宁,世称宁王,永乐元年(1403年)改封南

    小品文选刊 2020年10期2020-10-20

  • 非此不足以破孤闷
    下诏,停止造龙凤团茶,命令从此进贡芽茶。这时候有人淡淡地评说了一番:“(团茶) 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不是诏书和律令,但对团茶同样是历史性的判决。“真味”,“自然之性”,说得多好,多透彻!说这话的,就是朱权。由这样一个皇子中难得的雅人来给团茶敲响丧钟,可谓团茶的“哀荣”了。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生于1378 年,死于1448 年,十三岁封藩于大宁,世称宁王,永乐元年(1403 年

    小品文选刊 2020年19期2020-10-15

  • 酒阑更喜团茶
    陈白露团茶的大量出现见于宋代,皇室大量引进龙团凤饼。龙凤团茶饼有“始于丁渭,成于蔡君漠”之说。宋真宗咸平年间,丁渭任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饼使创龙凤团茶,后由蔡君漠接任丁渭之职,在龙凤团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制出小龙团茶。专供皇室享用的龙团凤饼,不仅运输方便,还是精美的工艺品。欧阳修在《归来录》中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漠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醒狮国学 2020年1期2020-07-23

  • 皇帝的节俭与贪官的放肆
    。到了宋朝,兴喝团茶,就是茶叶饼之类的东西。福建出好茶,丁谓在福建當转运使时,向皇帝进贡上好的团茶,不过不多,也就每年40个饼。到了宋仁宗时期,上贡的是小团,品质要比大团好得多,当然也更贵。到宋神宗时期就更邪乎了,发展成进贡“密云龙”,价格比小团还要高,这就有些劳民伤财了。宋哲宗初年,皇太后为这个事情下了旨意:“告诉福建的官,以后不许再造‘密云龙,也不要团茶。拣好茶吃就行,搞什么名目啊。”这就算是及时刹车。如果皇帝、太后要知道现在的茶动不动卖到上万元一斤,

    幸福·悦读 2020年3期2020-05-19

  • 从天人到五伦 ——儒家视域下唐宋茶文化的伦理意涵*
    名,尤以“龙凤”团茶最为名贵。“龙凤”团茶分大龙、大凤、小龙、小凤四种,大小以重量而分。据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龙、凤团茶最为上品,一斤八饼。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一斤二十饼,所谓上品龙茶者也……”[10](卷八《事志》99)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也写到:“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11](第一编第五册《卷二》257)宋代文官治国,中书省和枢密院是最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4-01

  • 到明朝喝茶去
    百姓在费力地制作团茶,挥汗如雨、十分辛苦,有的团茶制作出来后有瑕疵,只能用新的原料重新制作,既费时又浪费了不少好料。出身贫寒的朱元璋看不惯宋朝人那一套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吃茶方式,为了减轻百姓制作团茶的负担,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散叶茶,同时三禁止,禁止大盏、大壶喝茶,禁止使用茶饼,禁止喝抹茶。从此,人们从饮用团饼茶逐渐过渡到饮用散茶,茶馆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转变到明代的散茶直接沏泡。饮茶方式也从原来的点茶法演变为更加简洁的散茶冲泡法。明代茶道技

    新天地 2020年2期2020-03-27

  • 一聚一散
    载七道工序制成的团茶,为饼状贮存的茶叶。唐代制茶采用蒸汽杀青法,制作茶饼时,采茶第一,蒸青第二,捣茶第三,捣好的茶叶拍入圆形、方形、梅花等形状的模具之中;焙茶为第五步,最后将焙好、脱水的团茶“穿之、封之”,唐朝风味的团茶便完工了。饮用时,首先在火上炙烤茶饼,趁热捣碎,再用纸包裹,防止精华流失。烹茶前,要筛过茶末,待水第一沸,加入少量盐调味;二沸时先舀出一瓢水,再在沸水中心投下茶末:水三沸,加入之前盛出的水,茶汤便算完成。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茶器中,有唐

    东方企业家 2019年10期2019-12-11

  • 唐代饼茶计量单位小考 ——《茶经·二之具》中的“片”与“斤”
    ——‘陆羽所做的团茶到底是怎么样的’。而解决这一疑问的启发,他是在中尾万三的《朝鲜钱茶的考察》这篇文章中得到的……中尾在朝鲜研究陶瓷器时,偶然发现了团茶……最后的演讲笔记《中国的名茶和古陶瓷》中,记载着中尾于1925年在全罗南道(韩国最西南端的省)的竹川里看到了钱茶。笔记中写到:‘这种茶很有趣,与《茶经》中直径有一寸二分大的团茶一模一样,1930年时在朝鲜半岛北部也残存着《茶经》里记载的这种团茶。’ 诸岡去到朝鲜,在光州(光州市,现位于韩国西南部)的山林技

    中国茶叶 2019年9期2019-10-21

  • 茶道:茶之制
    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從团到散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17期2019-09-10

  • 绿茶工艺的始与兴
    晒干到唐代的蒸青团茶。这段时间很长,到了魏朝才制饼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通过制造饼茶的实践,认识到饼茶青草气味很浓,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法,即把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穿烘干,茶叶品质有了改进。由制造饼茶去青气的实践,又产生了茶汁苦涩味的认识,再通过实践,鲜叶先洗涤而后蒸青。蒸后压榨,除去叶汁,然后制饼,降低苦涩味。蒸青粗茶、散茶、末茶、饼茶比较精细加工而成的蒸青饼茶,出现在隋唐时期,是在原始散茶和原始饼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陆羽《茶经》称:“饮有粗茶、

    贵茶 2019年1期2019-07-29

  • 绿茶与古人那些事儿
    时开始出现“蒸青团茶”的制法。到了宋代,蒸青团茶又发展为蒸青散茶。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间断地泡出诗意的芳香。但也不乏其他名家为“茶”而痴迷。《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白居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欧阳修,他淡视名利,游名山胜景,与山水同乐。欧阳修虽初闻蔡襄打造小龙团茶,很不理解,但后来品尝到小龙团茶的精美,也赞不绝口,

    贵茶 2019年1期2019-07-29

  • 黄庭坚的茶词
    盛称建州的北苑龙团茶,同时也赞美江南的鹰爪茶,后来作了修改,只称赞北苑龙团茶了。对比原稿与修订稿,可以看出,茶词的原稿,对宋代茶饮点茶拉花的细节,描写得比较充分,明确指出,所咏的北苑龙团茶,也就是上贡给朝廷的贡茶。碾末的过程也写得十分到位,完全是写实笔法,一一呈现碾茶与筛末的细节,茶碾要深,茶罗要细,碾筛出来的茶末才像美玉花蕊一般,给人温馨朦胧的感觉,还带有特殊风韵的香气。烹制的茶汤,有如不染凡尘的甘露琼浆,由纤纤玉手捧上来,盛在如冰如玉的瓷器里,是带有金

    书城 2019年3期2019-03-06

  • 宋朝茶诗中团茶与散茶的关系初探
    和双井茶作为宋朝团茶和散茶的代表,截取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及南宋文人对二者的态度,管窥宋朝茶文化的流变及文人茶诗中的审美趣味与趋好的变化。关键词:建茶;双井茶;团茶;散茶;茶文化;茶诗北宋继承了唐代以来紧压茶为主的格局。建安贡茶是北宋地域性贡茶之一,它通过皇家的推崇,以其繁复精细的做工、名贵香料而成为“独冠天下,非人间所可得”(1)的名品。双井茶因产自洪州分宁双井而得名,常以“洪井”或“双井”代称。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载:“自景祐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2018-08-28

  • 且静,闻茶
    “酒阑更喜团茶苦”,随着岁月的沉淀,我慢慢地喜欢上茶。茶于我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在茶里我学着静思,让浮躁的心安定下来。以前我的性格极度开放,现在已经慢慢收敛,沉淀心神。喜欢素雅空间,中式的茶台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拿起与放下之间萦绕着茶的香气。茶本身的魅力不必多言,更令人欣喜的是,爱上茶以后,不仅仅是心灵得到了慰藉,我也感受到了茶之美,茶器之美,一碗茶汤泡就之时仿佛人与茶相互成就,令人十分惊喜。因着茶,我与许多同道中的爱茶人结缘,更是结识了不二茶坊的茶主人,程

    醒狮国学 2018年5期2018-06-23

  • 颗子茶溯源 略谈洪雅制茶技艺的变迁
    、蒸青制法(蒸青团茶、蒸青散茶)再到炒青制法(炒青散茶)、蒸压制法(砖茶),直至炒青绿茶(颗子茶)历程后,精炼和遴选的上品雅茶之一。一、饼茶制法(茶饼)始于魏朝(220—264),先蒸青成饼烘干,后碾碎冲泡。该法经青衣县(今雅安市名山区)蒙顶传至洪雅,一直沿袭至唐朝。唐代出现了完善的“蒸青法”。二、蒸青制法(蒸青团茶、蒸青散茶)利用蒸汽破坏鲜叶中的酶活性,制成的茶叶具有干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叶底青绿的“三绿”特征,香气带着一股青气,是一种具有真色、真香、

    中国茶叶 2018年1期2018-03-07

  • 朱元璋的茶叶诏令
    朱元璋因跌马而改团茶为散茶的故事仍被六安百姓津津乐道。金寨的两个地名就源于此——马儿跌倒的地方叫跌马石,为朱元璋熬药的村庄叫熬药涧。曾胜春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他告诉我,跌马可能只是轶事,但他相信,朱元璋曾在六安一带活动,并喝到过当地所产的散茶,所以后来做出改团茶为散茶的决定。抛开戏说,翻看史书,在中国茶叶从团茶到散茶的发展过程中,朱元璋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有历史记载算起,中国茶最初出现时,就是茶饼形式。汉朝末年,成书于公元230年的《广雅》首次提到

    今日文摘 2017年13期2017-07-19

  • 云南沱茶的溯源与流变
    后世的众多形态的团茶。清季,承继了蒸而成团工艺,品质最好、声誉最为卓著的是紧团形的普洱茶,且以京师尤重之的贡茶为最。清宫的档案记载:进贡的普洱茶形态相同,只是规格大小不同。或是大而圆的五斤重、一斤重、三斤重的紧团茶,或是小而圆的四两重、一两五钱重的蕊珠茶。贡后方许民间贩售的紧团茶,首先在规格与形态上逐步呈现出与贡茶不同的面貌。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规定:“云南省贩茶,系每七圆一筒,重四十九两,征收税银一分,于十三年开始,颁给茶引三千饬,发各商行销

    普洱 2016年11期2017-05-22

  • 悄然崛起的武夷
    特别是到了明代废团茶、兴散茶之后,武夷茶才迅猛崛起,取北苑茶而代之。这种看法,粗看没有大问题,但若仔细梳理,就会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早在南宋后期,武夷茶便已经兴起,开始有了取代北苑茶的势头。这么说的第一个证据,当然是前面所说的武夷茶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被诗人词家们高度诗化、艺术化。武夷茶被诗化、艺术化,当然极大提升了它的知名度。但反过来想,倘若武夷茶没有一定产业规模,没有在茶界比较好的名声,那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诗人词家们来写诗作词歌咏赞美它呢?所

    普洱 2016年9期2017-05-20

  • 朱元璋的茶叶诏令
    朱元璋因跌马而改团茶为散茶的故事仍被六安百姓津津乐道。金寨的两个地名就源于此——马儿跌倒的地方叫跌马石,为朱元璋熬药的村庄叫熬药涧。曾胜春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他告诉我,跌马可能只是轶事,但他相信,朱元璋曾在六安一带活动,并喝到过当地所产的散茶,所以后来做出改团茶为散茶的决定。抛开戏说,翻看史书,在中国茶叶从团茶到散茶的发展过程中,朱元璋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有历史记载算起,中国茶最初出现时,就是茶饼形式。汉朝末年,成书于公元230年的《广雅》首次提到

    环球人物 2017年7期2017-04-17

  • 龙凤团茶贵如金
    绍义茶香氤氲龙凤团茶贵如金刘绍义闲读《金瓶梅》,知道西门庆家有团茶,并且还是“凤团”。我就奇怪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没有提到团茶,倒是一个小土豪、大流氓,家藏这种珍品,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但一想,也不足为奇,团茶只是宋朝的贡品,到了明清,团茶早已改为散茶,“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贾府虽然也用雪水烹茶,但他们不可能像吴月娘一样,烹“凤团雀舌牙茶”了。不过,正像张竹坡在“吴月娘见雪下在粉壁间太湖石上甚厚,下席来,教小玉拿着茶罐,亲自扫雪,烹江南凤团

    西江月 2017年2期2017-02-10

  • 吴月娘的风雅团茶
    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挺,故号芽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团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茶砖。北宋时期的茶叶,仍然保留唐风,只不过渐渐发展成了散茶和团茶两种。所谓散茶,就是一片一片的茶叶;但团茶,则是由茶叶研磨成的茶粉制成——这和泡开仍是茶叶的茶砖是有本质区别的。宋朝的团茶里,除了茶叶粉,还有其他“添加剂”。例如宋仁宗常喝的“檀团”,就是用茶叶、甘草、麝香、檀香、冰片和人参混合加工而成,其实

    看天下 2017年3期2017-02-09

  • 基于互文性视角的宋代茶诗英译研究
    一是散茶;其二是团茶,也可以称之为草茶和腊茶。在宋朝有一个十分有名的皇室贡品,称为龙凤团茶,由宋太宗专门名人制作而成,由于龙凤团茶的数量十分稀少,并且价格高昂,只有宋朝皇室才能得以饮用,所以有许多著名诗人都作诗对其表示赞赏。例如王禹偁的《龙凤茶》、欧阳修的《尝新茶呈圣俞》等诗词中,都赞美了龙凤团茶的品质优良。并且在宋朝时期也生产了许多地方名茶,茶名以地域名称为名,例如著名的鸦山茶。2.2 煎茶之水宋朝茶人对茶水的烹制要求极高,所以对煎茶之水十分讲究,茶的口

    福建茶叶 2017年6期2017-02-03

  • 皇帝的节俭与贫官的放肆
    。到了宋朝,兴喝团茶,就是茶叶饼之类的东西。福建出好茶,丁谓在福建当转运使时,向皇帝进贡上好的团茶,不过不多,也就每年40个饼。到了宋仁宗时期,上贡的是小团,品质要比大团好得多,当然也更贵。到宋神宗时期就更邪乎了,发展成进贡“密云龙”,价格比小团还要高,这就有些劳民伤财了。宋哲宗初年,皇太后为这个事情下了旨意:“告诉福建的官,以后不许再造‘密云龙,也不要团茶。拣好茶吃就行,搞什么名目啊。”这就算是及时刹车。如果皇帝、太后要知道现在的茶动不动卖到上万元一斤,

    幸福·悦读 2016年11期2016-12-21

  • 茶与胡须
    坊间饮用的都是大团茶。这种茶制作稍显粗糙,老百姓喝喝也就罢了,皇帝也跟着喝,就有些掉份儿了。虽说称呼上是等级森严的两个名字,在宫廷里称为龙凤团,在民间喊作大团茶,其实说到底还是同一种茶。蔡襄心下就思量了,作为臣子,得多为皇帝考虑考虑吧,于是,就萌发了为仁宗皇帝单独研制一种茶的念头。蔡襄之前,曾出过一个在茶上为皇帝考虑的臣子,大团茶就是他研制的。这个叫丁谓的大臣咸平初年出任福建转运使时,把武夷溪边的粟粒芽制成龙凤团进贡给真宗皇帝和他的妃嫔们。很快,这种团茶

    小小说月刊 2016年12期2016-12-13

  • 禅院茶会的茶品、汤药
    杂使用珍贵的研膏团茶,其来源往往是皇室赐予高僧或大臣转赠寺僧的。苏轼在与宝月禅师信札中曾提到“清日夜煎”,并说身在黄州无物为礼,以“建茶一角”遥寄为信(《答宝月禅师》)。蔡襄在《记径山之游》中说:“松下石泓,激泉成沸,甘白可爱,即之煮茶。凡茶出北苑,第品之无上者,最难其水,而此宜之。”(《径山志》卷七《游记》)这里山泉适宜烹煮的茶也是团茶。南宋徐敏《赠痴绝禅师》有“两角茶,十袋麦,宝瓶飞钱五十万”(《径山志》卷十《名什》)之句,则说明在南宋时尽管散茶流行,

    茶博览 2016年10期2016-11-16

  • 皇帝的节俭与贪官的放肆
    。到了宋朝,兴喝团茶,就是茶叶饼之类的东西。福建出好茶,丁谓在福建当转运使时,向皇帝进贡上好的团茶,不过不多,也就每年40个饼。到了宋仁宗时期,上贡的是小团,品质要比大团好得多,当然也更贵。到宋神宗时期就更邪乎了,发展成进贡“密云龙”,价格比小团还要高,这就有些劳民伤财了。宋哲宗初年,皇太后为这个事情下了旨意:“告诉福建的官,以后不许再造‘密云龙’,也不要团茶。拣好茶吃就行,搞什么名目啊。”这就算是及时刹车。如果皇帝、太后要知道现在的茶动不动卖到上万元一斤

    幸福 2016年17期2016-07-25

  • 雪烹团茶一室香
    ,知道西门庆家有团茶,并且还是凤团。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没有提到团茶。西门庆这样一个浪荡“土豪”,家藏这种珍品,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但转念一想,倒也不必惊奇,团茶只是宋朝的贡品,到了明清,团茶早已改为散茶,“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贾府虽然也用雪水烹茶,但他们不可能像吴月娘一样,烹“凤团雀舌牙茶”了。不过,正像张竹坡在“吴月娘见雪下在粉壁间太湖石上甚厚,下席来,教小玉拿着茶罐,亲自扫雪,烹江南凤团雀舌牙茶与众人吃”这段话上的批语一样,“是市井人

    饮食科学 2016年2期2016-07-04

  • 茗茶见性,明代文人的茶道生活
    抗浮世的喧嚣。由团茶改为散茶,趋于简单中国历代的品茗方式是随茶制的演进而改变的。目前的研究认为,茶制般可以分为成型与不成型两个阶段,即唐宋时期的片茶(固形茶)、团茶、饼茶,和明代以后的散茶、叶茶。唐宋时期以“团茶”为主,团茶形状似饼,其制造需要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道流程,工序繁琐、造价昂贵,耗费大量民力。在饮茶方式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唐朝为煎茶,宋代为点茶。因为团茶制作极尽奢华,丧失了茶“俭朴”的本质,淡化了茶清雅自然的精神追求,也逐步脱离

    收藏·拍卖 2016年9期2016-05-14

  • 皇帝的节俭与贪官的奢靡
    。到了宋朝,兴喝团茶,就是茶叶饼之类的东西。福建出好茶,丁谓在福建当转运使时,向皇帝进贡上好的团茶,不过不多,也就每年四十个饼。到了宋仁宗时期,上贡的是小团,品质要比大团好得多,当然也更贵。到宋神宗时期就更邪乎了,发展成进贡“密云龙”,价格比小团还要高,这就有些劳民伤财了。宋哲宗初年,皇太后为这个事情下了旨意:“告诉福建的官,以后不许再造‘密云龙,也不要团茶。拣好茶吃就行,搞什么名目啊。”这就算是及时刹车。如果皇帝、太后要知道现在的茶动不动卖到上万元一斤,

    视野 2016年9期2016-05-14

  • 皇帝的节俭与贪官的放肆
    。到了宋朝,兴喝团茶,就是茶叶饼之类的东西。福建出好茶,丁谓在福建当转运使时,向皇帝进贡上好的团茶,不过不多,也就每年40个饼。到了宋仁宗时期,上贡的是小团,品质要比大团好得多,当然也更贵。到宋神宗时期就更邪乎了,发展成进贡“密云龙”,价格比小团还要高,这就有些劳民伤财了。宋哲宗初年,皇太后为这个事情下了旨意:“告诉福建的官,以后不许再造‘密云龙,也不要团茶。拣好茶吃就行,搞什么名目啊。”这就算是及时刹车。如果皇帝、太后要知道现在的茶动不动卖到上万元一斤,

    幸福·悦读 2016年6期2016-04-08

  • 皇帝的节俭与贪官的放肆
    。到了宋朝,兴喝团茶,就是茶叶饼之类的东西。福建出好茶,丁谓在福建当转运使时,向皇帝进贡上好的团茶,不过不多,也就每年40个饼。到了宋仁宗时期,上贡的是小团,品质要比大团好得多,当然也更贵。到宋神宗时期就更邪乎了,发展成进贡“密云龙”,价格比小团还要高,这就有些劳民伤财了。宋哲宗初年,皇太后为这个事情下了旨意:“告诉福建的官,以后不许再造‘密云龙,也不要团茶。拣好茶吃就行,搞什么名目啊。”这就算是及时刹车。如果皇帝、太后要知道现在的茶动不动卖到上万元一斤,

    读者 2016年6期2016-03-11

  • 皇帝的节俭与贪官的放肆
    。到了宋朝,兴喝团茶,就是茶叶饼之类的东西。福建出好茶,丁谓在福建当转运使时,向皇帝进贡上好的团茶,不过不多,也就每年40个饼。到了宋仁宗时期,上贡的是小团,品质要比大团好得多,当然也更贵。到宋神宗时期就更邪乎了,发展成进贡“密云龙”,价格比小团还要高,这就有些劳民伤财了。宋哲宗初年,皇太后为这个事情下了旨意:“告诉福建的官,以后不许再造‘密云龙’,也不要团茶。拣好茶吃就行,搞什么名目啊。”这就算是及时刹车。如果皇帝、太后要知道现在的茶动不动卖到上万元一斤

    幸福 2016年32期2016-02-04

  • 宋徽宗与茶饮
    凤模,遣使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北苑为设在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的贡茶园。自宋代开始随着气候的变化,茶业重心逐渐南移,福建、岭南茶业相继兴起。北宋书法大家、被尊称为“宋四家”的苏、黄、米、蔡之一的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将前任丁谓“贡茶邀官”的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他在《北苑造茶》诗自序中说:“是年,改而造上品龙茶,二十八片仅得一斤,无上精妙,以甚合帝意,乃每年奉献焉。”这种无上精妙的小龙团茶,非常珍贵,欧阳修在《归田录》说:“茶之品无有贵

    食品与健康 2015年3期2015-09-10

  • 宜兴紫砂产生的历史背景
    ",阳羡月指阳羡团茶。更值得一提的是,明以前江南宜兴这一带便有散茶生产,不过是团茶作为贡品是主流,所以一般人对散茶不了解,其实《茶经》“六之颂”中提到“饮有粗茶、散茶、未茶、饼茶者”,《宋史·食货志》补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绿茶之类十一等”。南宋《韵语阳秋》对宜兴贡茶考证“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只谓之草茶而已”,宋时期茶称之草茶。可见明朱元璋废团茶兴叶茶前,团茶与散茶是并存的,明废团茶后才产生紫

    佛山陶瓷 2015年11期2015-03-07

  • 清宫普洱贡茶
    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普洱茶成为贡茶之后,其种植区域、采摘和购销都受到清政府的严格控制,“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普洱贡茶的采摘制作非常讲究,有所谓“五选八弃”之说,“五选”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丛,选茶枝;“八弃”即: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弃色紫。在严格的程序之后,贡茶

    文物天地 2014年7期2014-09-04

  • 粗茶淡饭者寿
    也有了一些规矩,团茶出现了。书中多有“茶兴于唐,盛于宋”,所以宋代的茶叶基本是延续唐制,稍加改造为龙凤团饼茶。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是叫花子出身的乞丐,办事简单利索。他十分不解把茶叶团成饼的做法,增加程序,直接喝散茶就行了。为此朱元璋专门下诏废团茶,改贡散茶。之后就是我们今天喝茶时普遍沿用的“泡茶”的出现。这样一来,喝茶简单多了,把茶叶放到碗、杯、壶中,用沸水一冲,得了,普及喝茶之事成为可能。大老粗朱元璋下令“废团改散”,粗茶应运而生。当然,这只是粗茶淡饭的第

    特别文摘 2014年4期2014-06-12

  • 细说茶百戏:隔竹居人
    介绍茶臼,还得从团茶说起。最初,经过初步加工压成的饼茶有很浓的青草味。人们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穿烘干,去其青气。但这样制出的茶仍存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

    饮食科学 2014年6期2014-06-09

  • 历史名茶双井茶制作工艺和饮用方法的演进
    绿茶类。初为蒸青团茶——将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穿烘干。元·柳贯诗:“旧闻双井团茶美……”。唐·陆羽《茶经》:“荼之造”即是叙述蒸青团茶的制法。晚唐和北宋,已发展为蒸青散茶(时名草茶)——鲜叶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保持一定的自然状态。毛文锡公元935年前后著《茶谱》载:“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黄庭坚之父黄庶:“家童来,持双井芽,数数饮之,辄成诗,以示同舍:……白芽包裹林岩姿……”;黄庭坚咏双井茶诗《次韵感春五首——其五》:“茶如鹰爪拳……”;均

    蚕桑茶叶通讯 2014年5期2014-03-25

  • 是是非非说丁渭
    是一个制作“大龙团茶”,创造“一举三役济”的发明大家。对他的是是非非,功功过过,不得一概而论,当以唯物主义的评判标准和法则,泾渭分明地批判性地对待。丁渭是个“发明家”。苏轼的《荔枝叹》中曾经这样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这“前丁后蔡”指的是丁渭和蔡襄。他们二人分别制作出了大小龙团茶。他们制作的大小龙团茶不再像唐代那样在茶饼上穿孔,而是以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膜出来。史料记载,丁渭在任福建漕使时,督造贡茶,“建州有大小龙团茶,始于丁渭,成

    躬耕 2014年3期2014-03-11

  • 龙凤团茶的绝唱
    到茶中至尊一龙凤团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宋朝那个精致的时代,那里有苏黄米蔡的翰墨情怀、有汝官哥钧定的陶瓷极品、有亘绝千古的清明上河图和杨柳岸的晓风残月!那是一个在艺术上追求极致的时代!龙凤团茶这颗中国制茶史上的明珠也在那个时代闪烁,闪烁之后成为绝唱!它产自陆羽《茶经》里闻所未闻的福建建溪。三百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蛮,但茶的流布速度是这样的让人惊诧,不知什么时候远在西南的茶树已悄然来到东南这深山巨谷中落了户。想想吧,那时惊蛰还未到呢,每日五更鼓响,群夫雷动,上

    茶道 2013年9期2013-04-29

  • 饮茶:出世入世的心灵归宿
    朝开始,就有煮饮团茶的习俗。到了宋朝,又以福建建瓯一带的北苑龙凤团茶作为贡茶,这也是乌龙茶的前身。团茶在那时被称作“月团”,中秋之夜,赏月饮团茶也就代表了团圆。古时的团茶,有繁琐的程序,经过炙、捣、碾、筛,然后在釜中煎煮而成。而这,也正好暗中契合了中秋十五等待月圆的心境,使之逐渐成为了一种风景。在明太祖罢贡团茶后,茶叶便主要以散茶为主。明月没有变,茶事多有流转。当年作为贡品的团茶只能在皇家大院中煮饮,而后的散茶,却如月光一样撒播于万家庭院。许多人认为,现在

    生活文摘·养生版 2013年9期2013-04-29

  • 宋代北苑贡茶 在茶文化发展中的影响与传承
    表了我国唐宋时期团茶制造的最精湛工艺,独领风骚458年。宋代立国之后,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增强,中国进入一个政治相对稳定时期,经济文化逐步繁荣发展;出于宋代统治者的喜爱嗜好,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朝廷在福建建瓯北苑正式建立官方茶园,自此北苑贡茶院逐步替代顾渚贡茶院,成为宋代贡茶的代表。宋徽宗曾经御批“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成了茶业界传承千载的佳话。据有关史籍记载,宋代北苑贡茶院设立初期,共有官焙三十二处,主要取北苑附近连山方圆数十里山场所产茶制作,产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2年43期2012-04-29

  • 《归田录》茶文化述略
    这与第二卷中关于团茶的记载相符。草茶在宋朝指“散茶”,由于当时以团饼茶为贡,所以散茶处于相对次要位置。两浙指地域范围。北宋至道三年(997年),设置两浙路(路是行政级别),为北宋时重要地方行政区,包括14州与2军:苏州、常州、润州、杭州、湖州、秀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睦州、温州、处州和江阴、顺安二军。范围覆盖了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文中又记载道:在两浙所产散茶中,“日注茶”第一。“校勘记”中有对这句话的校勘为:“日注为第一:由是何为第一

    蚕桑茶叶通讯 2012年3期2012-03-31

  • 风城问沱
    关沱茶雏形:明代团茶、清代女儿茶(景谷姑娘茶)翻滚的晨光中,热烫的蒸汽嗤嗤升腾,瞬时茶香四散,茶气浩荡,一件件茶在身穿天蓝色工作服师傅的操作下渐渐成形——紧实,碗状,鸟巢一样,外形紧结端正,色泽乌润显毫。没错,这是下关沱茶集团生产的沱茶。走出厂区,站在厂门前,刚才晴好的天又开始落雨,大理“风花雪月”里的“下关风”,从苍山和哀牢山之间吹来。粗略一算,这风吹出沱茶的香气,已是百年。用下关的水泡出的下关沱茶,汤色橙黄明亮,茶味之好之独特,却是别处没有。在风城下关

    普洱 2011年10期2011-12-01

  • 沉船之茶
    内应留有不少宋代团茶才是,或许在今天已不具经济效益,才没有任何媒体提及吧?近年纵横两岸的茶业大老朋友忽然不寻常地在深夜来电,说要邀我共品这辈子绝未“见”过的一款老茶,语带玄机的口气在电话彼端欲言又止,仿佛有天大机缘取得的稀世珍宝,让我不免擘然心动。几款罕见的茶品立即在我脑中快速扫瞄读取,从清末的福元昌号到民初的同庆号、同兴号、敬昌号等百年普洱;致力撰写茶书以来,品饮过的稀有老茶应不在少数了。朋友所说的,该不会是北京故宫珍藏的一颗近两百年的金瓜贡茶,或鲁迅后

    茶博览 2010年8期201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