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
- 从“农民”到“小市民”
市民(尤其上海小市民),努力揭示其阶级属性与文化特征。关键词:鲁迅杂文;形象谱系;农民;小市民1.异于“浇季士夫”的“气禀未失之农人”鲁迅留日时期撰写的最后一篇文言论文《破恶声论》(未完),在批判“躯壳虽存,灵觉且失”的“浇季士夫”的同时,既嘱望少数“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也开始有意识地留心考察“农人”,特别推崇“气禀未失之农人”所葆有的中国民间信仰之传统,在“志士英雄”所谓“破迷信”之“恶声”盈耳之际,竭力为南方“农人”的酬神赛会辩护,也由此为他后来
网络文学评论 2023年5期2023-11-15
- 高尔基笔下小市民习气之庸俗性分析
——以《小市民》《阿尔西普爷爷和廖恩卡》《奥库罗夫镇》为例
度重新解读这类小市民形象,不仅能够体悟到市侩风气下潜藏的庸俗本质,亦能从中曲折地观察出其对人性与民族潜意识的延续腐蚀和倾轧。一、高尔基反庸俗意识及创作简介纵观高尔基四十年的文学创作,大多围绕四个方面的主题:俄国资产阶级的兴盛与衰亡、俄国无产阶级的崛起与胜利、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命运及对市侩习气的揭露与讽刺。可不论是社会政治运动的变革,还是个人命运的变迁,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当时弥漫于社会氛围中的市侩习气的影响,因而对小市民形象的塑造与批判之重要性可见一斑。此类主题
名作欣赏 2023年11期2023-09-28
- 从“农民”到“小市民”
市民(尤其上海小市民),努力揭示其阶级属性与文化特征。关键词:鲁迅杂文;形象谱系;农民;小市民1.异于“浇季士夫”的“气禀未失之农人”鲁迅留日时期撰写的最后一篇文言论文《破恶声论》(未完),在批判“躯壳虽存,灵觉且失”的“浇季士夫”的同时,既嘱望少数“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也开始有意识地留心考察“农人”,特别推崇“气禀未失之农人”所葆有的中国民间信仰之传统,在“志士英雄”所谓“破迷信”之“恶声”盈耳之际,竭力为南方“农人”的酬神赛会辩护,也由此为他后来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3年5期2023-04-29
- 让艺术之花盛放市井
逐。艺术家遇上小市民被视为“一文不值”,有人为艺术家孤独的背影叹息,可在我看来,曲高亦须有人和,艺术之花盛放在市井才有最灿烂的颜色。从创作者的角度说,很多時候,恰恰是艺术家们,艺术才变得孤独。王羲之笔走龙蛇,一字千金,却乐意在集市为老妪题扇,集市上人人争相购买;《三都赋》既出,洛阳纸贵,不失为一种文化繁荣。曲高未必和寡,艺术在与人的互动中获得价值,被理解也是创作者们的职责所在。站在普通市民的立场,囿于眼界、见识而对艺术不理解,但不该因此被打上“无知”的标签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7期2022-07-04
- 论茅盾的武侠小说批评*
简单地以“封建小市民”文艺来否定武侠小说的价值,否则就会“陷入另一种偏激”。④韩云波:《改良主题·浪漫情怀·人性关切——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主潮演进论》,《江汉论坛》2002年第10期,第84页。意见苟同者以袁良骏为代表,他认为民国武侠小说是“一股文学逆流”,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不仅品位不高,而且都有这样那样的消极、麻痹甚至是毒害作用”。⑤袁良骏:《民国武侠小说的泛滥与〈武侠党会编〉的误评误导》,《齐鲁学刊》2003年第6期,第32页。可
广东社会科学 2022年6期2022-02-16
- 马雅可夫斯基“捉小偷”
作来讽刺愚昧的小市民和丑陋的官僚主义,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1923年秋天,马雅可夫斯基从库塔伊斯来到莫斯科办事。一天傍晚,他在大街上散步,突然遇到一个妖艳时尚的女人正在街头大放厥词,许多市民聚在周围听她讲话。马雅可夫斯基觉得有趣,就凑过去听听她在说些什么,但没想到,那个女人是这样说的:“你们以为马雅可夫斯基是个大诗人?你们错了,他是个不要脸的文痞,他用他的诗歌攻击和辱骂所有他看不习惯的人,他就是一个最不要脸的流氓……”马雅可夫斯基一看,自己并不认识她,他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44期2021-11-17
- 漫谈老舍《离婚》中“小市民”的悲欢离合
准地刻画了北平小市民这一群体形象,他们既有“儒家奉礼恪守”的谦逊,也有底层市民跟风逐流的虚荣。他们似乎也懂得革旧立新的新文化哲学,但骨子里信仰的仍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生存之道。他们是封建文化塑造的“文明人、知礼者”,他们身上缺乏蓬勃的生命力,带着浓浓的封建文化的陈腐之气。与张大哥相比,老李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新旧文化碰撞下,知识分子的迷茫与分裂。老李性格中的矛盾双重性主要是诗意与现实的冲突,在老李隐秘的内心中这种冲突在时时进行,一方面知识分子想
长江丛刊 2021年1期2021-11-12
- 一封家书
皮大衣虽华贵,小市民穿上就是装相;羽绒服不怎么样,小市民们穿上却舒服、暖和、自在。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认清自己的身份。定准自己的坐标,走自己的发展之路,就是对的,就是适合的。究竟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自己?对中老年人来说这不算问题,但对青少年来说,就不好说了。因为他们还不能真正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常常跟风、攀比,甚至还爱盲目地赌一把,这样就做不出理智的选择。自己不冷静的行为,会带来痛苦、折磨,只有自己在苦难中寻找、觉醒,方可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本来找到适
杂文选刊 2021年11期2021-11-10
- 小便宜
命也在所不惜。小市民有小市民的讨便宜方法,文化人也有文化人的自以为聪明的方式。据说有一文化人,想要坐出租去某个在近处的饭店,但又想占便宜不花分文,于是招手上了车,假装镇定地让司机尽管向前开。等过了一阵,他才装作闲聊般,问司机,千里之外的北京城去不去?司机一听,以为此人耍他呢,于是气急败坏,让他赶紧滚下车去,他在省城忙着呢,没工夫去北京,也经不起他这样的戏弄。司机当然不知中了此人的圈套,因为,他恰好就在司机让他滚的地方下车。《笑府》里有一则名为“讨便宜”的笑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1年10期2021-10-13
- 小便宜
命也在所不惜。小市民有小市民的讨便宜方法,文化人也有文化人的自以为聪明的方式。据说有一文化人,想要坐出租去某个在近处的饭店,但又想占便宜不花分文,于是招手上了车,假装镇定地让司机尽管向前开。等过了一阵,他才装作闲聊般,问司机,千里之外的北京城去不去?司机一听,以为此人耍他呢,于是气急败坏,让他赶紧滚下车去,他在省城忙着呢,没工夫去北京,也经不起他这样的戏弄。司机当然不知中了此人的圈套,因为,他恰好就在司机让他滚的地方下车。《笑府》里有一则名为“讨便宜”的笑
思维与智慧 2021年28期2021-10-12
- 一封家书
皮大衣虽华贵,小市民穿上就是装相;羽绒服不怎么样,小市民们穿上却舒服、暖和、自在。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认清自己的身份。定准自己的坐标,走自己的发展之路,就是对的,就是适合的。究竟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自己?对中老年人来说这不算问题,但对青少年来说,就不好说了。因为他们还不能真正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常常跟风、攀比,甚至还爱盲目地赌一把,这样就做不出理智的选择。自己不冷静的行为,会带来痛苦、折磨,只有自己在苦难中寻找、觉醒,方可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本来找到适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21年4期2021-08-24
- 马克思恩格斯对“小市民”的刻画*
——一个透视和洞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典型个案
利花提 要:“小市民”的形象常被文学作品津津乐道,却鲜少有人关注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小市民”论述。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辅以重墨对“小市民”这一形象加以描述,在他们的描述中小市民不仅仅是某个特殊的阶层或群体,还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某种形象的代称。在经典文本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对“小市民”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刻画,并且将“小市民”性格上的胆怯、狭隘、懒散,立场上的摇摆、反动、保守,观念上的封建、保守、落后,都淋漓尽致刻画出来了,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小市
观察与思考 2021年2期2021-07-16
- 浮生自嘲
笑林广记》中的小市民皆擅长自我解嘲,明明现实生活是窘迫的,鸡飞狗跳的,但照例厚着脸皮嬉笑着,讨价还价,丝毫不介意充当周围看客茶余饭后的笑话。所以,笑话中的人和讲笑话的人,都一样的可爱,他们不跟生活较劲,不钻牛角尖,而是迅速地撤退,回到安稳的窝里去。至于这窝是被人嘲笑还是奚落,都无关紧要。关键是,他们自己觉得有占了便宜一样的得意与快乐。人的一生,本质上是个悲剧,从生到死,我们所学会的,不过是如何抗争那些虚无的时刻,那些不能抵达的欲望,那些看不到希望的时日。是
做人与处世 2020年4期2020-03-07
- 早期上海电影中的居住拥挤与小市民形象
卢汉超曾对上海小市民的概念做出辨析,认为小市民显然不是“位于社会顶层的精英和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们”;另外,上海的小市民阶层与德国早期的“Kleinburger阶层有不少相似之处”,包括了个体商人、小职员、小商铺店主等社会阶层,其尽管职业不同,收入水平不一,但在“有着狭窄和单一人生观”上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早期上海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人,而“来自江浙皖江南小城镇的移民又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带进上海的是如上曾姑妄言之的‘小市民精神’”。[1]卢汉超进一步指出“‘小市民
电影文学 2019年11期2019-11-16
- 老舍短篇小说中“恋”的悲剧
判。1 孤独的小市民在老舍出生前的半个世纪,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文明开始跟东方中国相遇,伴随着屈辱和阵痛,中国旧社会开始了痛苦的转变。五千年的历史压在知识分子的背上,他们必须得担起延续历史的责任,老舍坦然地面对五千年的历史,一直努力去批判、认识、分析和改善中国文化,他坚信中国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而这些都在老舍的短篇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老舍在创作短篇的时候,起初也并不是抱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学问去创作的,大多是一挥而就,或者说是怕得罪朋友硬
卷宗 2019年21期2019-08-22
- 对所有人开放的图书馆
们是一群平凡的小市民,他们进入图书馆的权利也不应被剥夺。有些人的过分言语表明贵贱有别的思想蒙蔽了他们的双眼,让他们看不到那些和他们一样拥有平等权利的卑微的拾荒者。而馆长褚树青恰恰欢迎拾荒者的到来,他让众人明白,大家是平等的,正义的天平从不倾斜。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大殿的角石,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我们是人生殿堂上的石块,因为平等,所以地位作用不能否定我们处于相同的高度。请记住:平等是我们一出生就被赋予的禮物,而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是我们被赋予的职责。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9年23期2019-08-09
- 格拉斯《铁皮鼓》中小市民人性及伦理异化探析
造了众多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并由小及大,描绘了整体的小市民社会。小市民们贪婪纵欲、罔顾伦常、麻木盲从、助纣为虐等恶劣的表现,反映了特殊时期下人性的异化。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指出,社会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实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这样一来,人们开始渴望占有他人的所有物,蔑视人自身的价值,肆意放纵欲望且挥霍无度。而后,卢卡奇及弗洛姆先后将人的异化与人的精
名作欣赏 2019年15期2019-07-13
- 格拉斯《铁皮鼓》中小市民人性及伦理异化探析
庭为单位呈现了小市民社会的缩影,展现了被异化的人性与伦理。小说通过对小市民社会的描绘,映射了同时期病态的德国社会,揭示了纳粹得以滋生壮大的社会根源。本文结合马克思伦理思想及弗洛姆人性异化论,分析《铁皮鼓》中小市民社会畸形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方式,从而理解作品中深刻的历史反思主题。关键词:格拉斯 《铁皮鼓》 小市民 异化作为追溯了德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五十余年历史的长篇巨著,《铁皮鼓》自出版后便受到世界各地的热切关注,至今仍拥有着庞大的读者群体。这并不仅仅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5期2019-06-25
- “冶炉”中“早熟”的孩子
——谈师陀《集外集》中孩童形象书写
熟的表现(一)小市民性格的过早演练在《冶炉》中,“我”讲述了被城里孩子欺凌的乡下同学的不幸遭遇,他代替可怜的狗被城里顽劣的孩童欺负。城里孩子的“卑劣”“阴毒”使乡下孩子“被屠宰着”,再加上孩童所特有的无知、健忘的本性让他们比成人更加残忍。“他们也许会想起怎么样将乡下佬推翻的……或者他竟然死在残雪上——但谁也不会懊恼。”如果中国现代作家对国民劣根性的表现以鲁迅为起点,那么作为鲁迅先生的崇拜者和继任者,师陀借孩童对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可以说是鲁迅后的又一高峰,而他
名作欣赏 2019年27期2019-01-27
- 神圣殿堂?不,科学原是“小市民”的
论是否瞧得起“小市民”,伦敦科学的繁荣与市民意识难分难解:伦敦人乐于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知道城里能找到每一行的专家,专业协助不难获取;他们乐于合作,各种公益事业都不缺人。一句话,穷困的移民,不知来历的医生,巷子里的烧炉匠,有绝活儿就有精彩的生活。伦敦科学革命的基础有三:组建了学术圈,有解决争议的规则;重视数学、技术和工具的获得;人们动手探索自然,积累经验。因此,当波义耳这样的人寻找充气泵实验助手的时候,才能知道向谁打听、问些什么。《珍宝宫》指出:“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22期2018-12-19
- 我融入不进这座城市
个年代不敬曰“小市民”,精明是其大致的共性。市人求利,铢累寸积,本无可厚非,久而久之,难免改变人性。起初交往的朋友中,对本地人士、尤其操本地口音者,多持避舍。人之交友,不出趣味二字,有以趣胜者,有以味胜者,宁饶于味,无饶于趣,而精明者无趣又无味。“把人分成好人与坏人真是荒谬,其实,人只应分成可爱与讨厌”,照王尔德的归类,“小市民”当划入后者。热情失度,必求于人,舌灿莲花,定存诈计,谦为美德,过谦矫情,默为懿行,过默藏奸,一旦达到目的,得鱼忘筌,过河拆桥,翻
小品文选刊 2018年2期2018-02-05
- “小市民论”可以休矣
已入木三分。“小市民”的發明权,当在“大市民”。西方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后,出现了一批腰缠万贯百万贯千万贯的大亨,他们忘记了原始积累时的艰辛,抛却了发家创业时的节俭,淡化了成功前的竞争,于汽车楼房靓女美酒等物质享受之外,开始自我历史否定,并消遣城市中那些占有少量财富的居民。单从财富的占有量讲,以大亨“大市民”讥笑小商人小手工业者等“小市民”,应该说不足为奇,他们是有“资格”的。因为这里除了“剥削”因素,也包含不少的智力因素勤勉因素应变因素。“小市民”之毁,
特别文摘 2018年11期2018-01-15
- 时代审美的变格
史;庸俗生活;小市民;市场经济作者简介:张晓彤(1992-),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江苏省南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2一.新写实主义在文学史上的流变1.新写实主义的衍生背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早期的传统文学中就已经出现,而真正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出现在现代文学史上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从西方引进了现实主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9期2017-11-08
-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杨二嫂形象
施;女性主义;小市民;市侩;性格扭曲杨二嫂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性格非常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她的形象随着自身生命时间的延长而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在她年轻的时候她家开豆腐店,那个时候的她就像我们现代的活广告一样,或者说像是商店橱窗里的模特一样,在一个位置,固定地端坐着,摆着特定的姿势、化着完美的妆容,即使她的妆容并不美好,因为在旁观者看来就像擦着白色的面,但是可能因为年轻、新鲜,所以她家店的豆腐卖的好,这或许就是广告效应吧。“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等
报刊荟萃(上) 2017年9期2017-09-15
- 浅析男权意识笼罩下《月牙儿》的女性悲歌
识;女性悲歌;小市民;老舍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018-01《月牙儿》是老舍先生的中篇小说,1935年发表在《国闻周报》第12卷第12至14期上。《月牙儿》是老舍先生从他的长篇小说《大明湖》(被毁于上海的战火中)选取的难以忘懷的一段,写成了中篇小说。小说用线性结构和抒情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的城市底层小市民的悲剧故事,用寒冷的月牙儿做意象,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意境。小说运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的悲惨人生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6期2017-08-03
- 论“荒原狼”的自救
“狼性”是脱离小市民社会的人格,而“人性”是满足于肤浅享乐生活的小市民人格,他游离于双重人格之间,想融入小市民社会,却又被自身的“狼性”压抑,异常痛苦。哈拉反对战争,追求精神的满足,思考哲学、文学等高层次的问题,这与小市民阶层易于满足的性格背道而驰。苛刻与包容、精神与物质、严肃与幽默是永远无法融合共存的。但哈拉夹在这两者之中,他成长于市井,其思想却想让他脱离小市民,犹豫、纠结和迷茫包裹着这个可怜人。作者在文中写道:“不过我在那当中看到了更多的意义,我认为那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2017-07-12
- 在“免费”面前,做一个体面人
费特质碰到一种小市民精神,就呈现出了一种颇为荒诞的现象。我注意到,只要是晴好天气,每个直饮水水台旁总有几位大爷大妈提着水桶在接水,这些水桶体积都不小,有的是纯净水水桶,有的是食用花生油桶改装的。大爷大妈们用自制的胶皮水管接上水龙头,将自家水桶一个个装满,满载而归。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他们似乎并不在乎游客和年轻人的指指点点。很显然,原本是服务于游客和市民的便民工程,变成了大爷大妈们的自家取水点。一个较为典型的公地悲剧呈现在我们面前。公地悲剧是1968
齐鲁周刊 2016年39期2016-11-14
- 小市民
小市民不是农民。农民总是拎着大包小包上公交车,常常一不小心便被电动车门夹了,招致司机的不满甚至谩骂;农民常常骑一辆驮着几大桶纯净水的自行车,在十字路口刹不住车而闯红灯,被警察罚完款后过马路,左看右看才胆战心惊地沿着斑马线一溜小跑,只是一不小心而将一只鞋子跑脱在了马路中间,被如流的汽车一遍遍碾过;农民总在建筑工地附近用公用电话机高声地打电话,引得过往行人不住地回头,以至于电话内容都让路人听得一清二楚;农民常常光着膀子躺在街边的石椅上鼾声如雷,以至于扫街的不得
特别文摘 2016年18期2016-09-26
- Kappa coefficient: a popular measure of rater agreement
康教育”“为新小市民过集体生日”“新小市民亲情聊天”等,让孩子们走进“希望来吧”,就仿佛走进了如家一般温馨的港湾。Table 6. Hypothetical example of incorrect agreement table that can occur when two raters on a three-level scale each only use 2 of the 3 levelsTable 7. Adjustment of the ag
上海精神医学 2015年1期2015-12-09
- 在郏县
定义:小人物,小市民,小工。在菜市场,买廉价的蔬菜用方言交换卑微,也点亮彼此的灯盏。汝河的水,温暖、忧伤,漫过生活我用脏了流水。不停地搬动石头砸自己的脚。想飞翔,却缓缓沉陷。我仍相信,这世上的辉煌与我相关新闻里,960万平方让我深深感动我说爱祖国,爱人民东坡路上,人民到处都是。而我爱的人,早已被我爱进了人海如今,正以浪花的形式,淋湿我。我喝下的苦水,偶尔会从眼里汩汩流出。我羞愧,看见曙光再次来临。我写诗,唤醒孤独我抽烟,消耗孤独绿化带上,并排的绿,寂寞、昂
扬子江 2015年5期2015-12-02
- 在郏县
定义:小人物,小市民,小工。在菜市场,买廉价的蔬菜用方言交换卑微,也点亮彼此的灯盏。汝河的水,温暖、忧伤,漫过生活我用脏了流水。不停地搬动石头砸自己的脚。想飞翔,却缓缓沉陷。我仍相信,这世上的辉煌与我相关新闻里,960万平方让我深深感动我说爱祖国,爱人民东坡路上,人民到处都是。而我爱的人,早已被我爱进了人海如今,正以浪花的形式,淋湿我。我喝下的苦水,偶尔会从眼里汩汩流出。我羞愧,看见曙光再次来临。我写诗,唤醒孤独我抽烟,消耗孤独绿化带上,并排的绿,寂寞、昂
扬子江诗刊 2015年5期2015-11-14
- 无声胜有声
么时候变得这么小市民,有个促销活动就乐成这样?”我气呼呼地说:“你还说我小市民!要不是你挣得少,我至于这么节省着过日子吗?”话说到这儿,老公来了兴致:“最近有个朋友要做装潢材料的生意,建议我投资,我看这事靠谱。我帮你分析分析现在的形势,就咱们这个地方来说,有一大批从乡下到城里做生意的人买了房子……”我打着哈欠说:“又是分析形势,你都分析多少回了?我不感兴趣。”老公悻悻道:“没共同语言!”真的是没共同语言,我和老公几乎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我想想觉得有些可怕,没
爱你 2015年8期2015-04-20
- 池莉《烦恼人生》再解读
恼人生》中的“小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交织的多重角色冲突,及其调和方式。以此启发人们去思考如何合理的应对自身面临的多重角色冲突,正确地处理角色间的关系。关键词:《烦恼人生》 小市民 角色冲突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冲击下,整个社会的结构、意识形态等领域发生了转型,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受到了潜在影响。与之呼应,在文学生产领域,作家的叙述视点从上世纪50—70年代确立的“一体化”的文学格局中解放出来,开始回归现实,关注普通市民的
文学教育 2015年1期2015-01-05
-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
员和庸俗堕落的小市民。本文将分析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和作家采用的艺术手法,力求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位世纪之交的俄国作家。关键词:小人物;小官吏;小市民“小人物”形象在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众多,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小人物”——受尽凌辱处于社会下层的小官员和劳动人民,如短篇小说《小人物》中的涅维拉济莫夫、《万卡》中的小万卡、《苦恼》中的姚纳等。他们是被侮辱与被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7期2014-10-21
- 关于“池莉热”批评之批评
评。关键词:《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池莉;批评2000年批评家刘川鄂出版了专著《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认为其“满足了当下读者在飞速变换的时代急于握住现实甚至是猎奇猎艳心理,因而大红大紫。”并在作品中披露了池莉作品的100处硬伤。随之在2004年批评学者李建军在其著作《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中又对池莉的获奖作品《看麦娘》作文章“一锅热气腾腾的烂粥”予以否定,认为《看麦娘》这部作品是“粗”“乱”“小”的平庸之作。我所列举的两位批评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5期2014-09-19
- 双面阿肆:其实我就是“小市民”
虽然我是这么‘小市民的一个人,应该会很好找。但是我怕人家会有心理负担,因为我搞音乐而觉得HOLD不住我,觉得我到处跑也许生活会很混乱。”聊到对未来老公的期许,阿肆的眼里闪烁出少女眼中才会有的光芒。虽然此场景和谐美满,让人不忍打断,但Q还是把阿肆拽回了现实:“很多人说你现在跟选秀节目的维权官司是借机炒作,你怎么看?”说到底,“炸鸡”的走红确实是由于该节目。阿肆清清嗓子说:“签约之后,我作品的版权全都属于摩登,它作为一个标杆,你要表明你的立场,肯定不可能什么都
Q现代艺术 2013年9期2013-04-29
- 潘先生形象现代解读与当代阐释比较——读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的经典人物,是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典型代表,在现代文学史上一直饱受批判。《潘先生在难中》诞生之初,对潘先生评价影响最深的是茅盾先生,他把潘先生定性为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典型代表,“要是有人问到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①这一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之后相当时期的评价几乎都一致倒向于此。认为潘先生自私,虚伪,卑琐,苟且偷生,没有责任感,缺乏正义感,毫无社会意识,等等。《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
名作欣赏 2012年17期2012-08-15
- 熬至滴水成珠
通俗口语化;“小市民”;女权主义一、水与火的缠绵《水与火的缠绵》这是池莉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故事发生在八、九十年代的武汉。漂亮的女孩曾芒芒出身于干部家庭,她既温柔婉约又骄傲坚韧,极富个性。她既是水,也是火。大学刚刚毕业,曾芒芒感情生活空白一片。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介绍对象,她却和锅炉工邝园恋爱了。她的主动姿态震惊了周围的人,没有人认为大学生和锅炉工是般配的,但她却爱得如醉如痴。天意弄人,这一段纯真的爱情却因为一次次的误解与错过而夭折。突遭丧母之痛的邝园,
群文天地 2012年8期2012-04-29
- 艾芜与高尔基反思国民性的比较
尔基主要批判“小市民”安于命运、逆来顺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抗拒改革的奴性心理,并指出其危害性。艾芜侧重表现时代大潮冲击圈外的“边缘人”反抗强权、倔强坚韧、桀傲不驯、野性十足、不安本分、不受约束的“另类”性格,指明中国人需要注入“年轻少壮的血液”。二者的反思都导源于各自的流浪生活,旨在找出民族痼疾,引起国人警醒。不同的是,高尔基局限于一个国度的描写,而艾芜在跨区域、跨文化的比较中反思国民性问题。艾芜;高尔基;国民性比较艾芜和高尔基缘于漂泊与流浪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8-15
- 试析老舍小说中的“小市民”形象
做个本本分分的小市民。在小说《离婚》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形象张大哥。他的处世哲学是郑重其事地“敷衍”,凑和着过日子,遇到问题都是“退一步想”,千方百计地保住自己的平静生活,而一切的平和、安宁都是保不住的,儿子被抓,闹得几乎家破人亡,但放出来后,他又继续敷衍下去。而另一个形象老李是个有所追求的知识分子,他不愿敷衍,想摆脱灰色生活;但他又优柔寡断,苟且妥协,最终只能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四世同堂》中的祁家老太爷也是一个懦弱、拘谨、苟安的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5期2011-04-12
- 几乎无事的悲剧——老舍小说《离婚》的“小市民性格”解读
心思想,是批判小市民性格和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环境、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表达出老舍对小市民人生困境的文化反思和批判意识。一、“小市民性格”的主要特征文化孕育人物性格,性格彰显文化底蕴。“小市民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因循、保守。这种特征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渗透在这种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老舍笔下的“离婚”,不只是一种家庭关系的结束,更是寓指那些浊闷的各种社会关系必须寿终。在作品主人公张大哥的生活中,是不能发生“离婚”事件的,在其生活词典中,不存在“破坏”二字。张大哥一
名作欣赏 2010年5期2010-08-15
- 说说台湾人的几句口号
新闻理念:“为小市民做喉舌,向大人物说实话。”2003年2月,我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访问台湾,了解到那里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皆为民营,政党和政府是不允许经营媒体的。或许有人会问:在现代社会里,媒体是沟通的桥梁,那么,在媒体皆为民营的台湾,如果媒体从业者一律矢志“为小市民做喉舌”,那政府和政党岂不是喉舌俱无,又如何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双向沟通呢?其实事情并非如此。首先,台湾的媒体虽然皆为民营,但有着不同的政治倾向,会自觉不自觉地替自己倾向的政党说话;第
同舟共进 2009年9期2009-10-22
- 小市民的生存空间
这类作家以城市小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为其表现对象,人物以生存为动力和旨归,作家对于这种市民价值观采取认同并欣赏的态度。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 城市小说 市民化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建设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这一时期开始陆续出现一些描写现代城市生活的小说,例如《我们夫妇之间》、《在悬崖上》等。这种写作题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当下,其间一直没有中断,并且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文学写作的重要题材和内容。20世纪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2009-07-24
- 瞧,这一副伪民生的嘴脸
小时的节目,被小市民的“洋相”所贯穿。看的多了,也看出了门道。我干脆将此档节目唤作:“车祸+醉酒+纠纷”。真是一出出免费的纪实电影——现场围观者众;电视机前围观者众;主持人时而正襟危坐,时而嬉笑怒骂。被围观、被嘲讽、被批评的主角,都是如我者辈的小市民。不禁心生愤懑:依照电视人的伟大传媒视角,民生类节目,是不是就是拿人民的生活开涮?如我者辈,小市民当然有缺点有毛病,素质或许不一定比“优雅的电视人”高,但是,难道就一定要成为“小市民洋相”而被电视曝光?真不知像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09年10期2009-06-27
- 列宁为何讨厌瑞士?
在这个小小的、小市民习气严重的、平静的湖滨——日内瓦过得很厌烦。”对伯尔尼,他们如此评价:“伯尔尼主要是一个行政性和教育-性的城市。这里有许多好的图书馆,有许多学者,可是这个城市的整个生活浸透了一种小资产阶级精神。伯尔尼这个地方是很‘民主的。共和国的高级官员的妻子每天在凉台上抖弄地毯;伯尔尼的妇女完全被这些地毯和家庭的舒适生活吸引住了。”伯尔尼有很少的几位左派分子,列宁对瑞士的左派组织当然很感兴趣,便指派一位俄国革命者与他们的两位领导人直接联系,想讨论一些
凤凰周刊 2009年23期2009-05-09
- 评《华尔脱·密蒂的隐秘生活》
最无英雄气概的小市民在白日梦里变成了完全的英雄,不是冒万险驾机去炸毁敌人军火库,就是在别的医生和专家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若无其事地做了一个漂亮的手术,挽救了垂危的病人的生命。其实,我觉得这些都是大多数人都爱做的梦,只不过是借密蒂表达出来罢了。这些梦也正是许多美国人都做的,因为美国资产阶级正是提倡这样的“英雄行为”,学校、报纸、电影等等也是努力宣扬这样的“价值标准”的,而詹姆斯·瑟伯笔下的典型的小市民,在实际生活里却是连倒车也不会的。这看起来是一种极大的荒诞。
文学教育 2009年3期2009-04-17
- 小市民的背影
,落在一条德国小市民的街巷上。在昏暗的街灯下,清晰地透着阿道夫·希特勒身上的市民气息。 已经从高中一年级辍学两年的希特勒满怀对艺术的自信和追求,来到维也纳艺术学院。当他得意地扬起脸时,却听到主考官的评价:“你更适合当一名建筑师。”如此讽刺,晴天霹雳。当这样的打击降临在一位受不起打击的年轻人内心时,仇恨的热血开始翻涌。使希特勒被拒之门外的考官,是几位犹太籍教授。这一天起,对犹太这个种族的愤恨开始萌芽。十几年后,一次崩溃中的掠杀开始进行。青年时期的一个挫折,在
青年文摘·上半月 2009年4期2009-04-03
- 从“亭子间作家”与“封建小市民”的关系谈起
者群体为“封建小市民”。“小市民”这一颇为模糊的概念可以被重新界定。“亭子间作家”与“小市民”产生隔阂有其深层原因。“为人生”与“为生活”虽仅一字之差,但却分出了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的读者群的不同需求。就文化的多元格局而言,这种“对峙”并非是“僵局”,反而因两者的“韧性”与“互补”显示了大都市的多样化和无穷魅力。[关键词]“亭子间作家”;小市民;为人生;为生活[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9)01-0050-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期2009-03-25
- 第三只眼看文坛
我们谁能够不是小市民?谁能够不出没于市井?我当然不会介意别人说我是小市民或者说我是世俗作家,我永远不会否认自己的胎记、皮肤和头发的颜色以及自己生存的历史环境,不会否认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对于人们置疑的“小市民”创作,池莉如此做答。我常想,一个人的一生有一半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假如你活了八十岁,有四十年是在做梦的,究竟哪一种生活和画面更是真实的人生呢?——迟子建为人们提出了一个颇为费解的问题。我把我的文字写给相通的灵魂看。有往事的缺口,有幻想的抚摸,有诺言的
小说月刊 2008年11期2008-11-19
- 论小市民
吴子长何谓小市民?并不是指年龄小的市民或小城市的居民,这是一个辞海里无、百姓心中有、人们口头上经常用的一个词汇。小市民是指居住在城市的那些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素质不高的居民。小市民意识与农民中的小农意识相对应。就像农民不都是小农意识一样,城市居民也不都是小市民,他们只是城市居民的一部分。小市民喜欢斤斤计较,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小市民喜欢患得患失,只看到表象看不到实质,得到了欣喜若狂,失去了痛苦沮丧,不知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小市民喜欢自作聪明,好玩
东西南北 1999年7期199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