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各特

  • 《艾凡赫》中的食物共享与殖民话语
    张秀丽沃尔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 1771—1832)在作品中对殖民时期的英国的态度一直以来广受学者关注。《艾凡赫》(Ivanhoe:ARomance, 1819)作为司各特第一部从苏格兰历史转向英国历史的小说,可以看作是对英国民族身份形成的想象性探源,是对19世纪大不列颠民族身份建构的映射。诺曼人和撒克逊人的关系与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关系存在微妙的平行。关于司各特对殖民时期的英国的书写和想象,有学者从他对英语和地方语言的杂糅书

    外文研究 2023年4期2023-05-12

  • 欧美性别说事中的三大怪象
    尼亚州劳登县的司各特先生接到通知:他的女儿在学校遭到了人身攻击。当他心急火燎地赶到学校后,司各特才知道,原来女儿是在女厕里遭到了一名男生的性侵,而不只是人身攻击。然而,当司各特和学校商量如何解决此事时,学校工作人员却只字未提女儿遭到性侵的事实,只是告诉他,这件事学校内部会解决,并要求不报警。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学校却未给出任何合理的解释。不惩罚犯罪者,反而予以包庇。学校如此不负责任的决定,让司各特一下子就怒了。在愤怒地表示质疑后,学校终于拨打了报警电话。然而

    清风 2022年5期2022-04-15

  • 欧美性别说事中的三大怪象
    尼亚州劳登县的司各特先生接到通知:他的女儿在学校遭到了人身攻击。当他心急火燎地赶到学校后,司各特才知道,原来女儿是在女厕里遭到了一名男生的性侵,而不只是人身攻击。然而,当司各特和学校商量如何解决此事时,学校工作人员却只字未提女儿遭到性侵的事实,只是告诉他,这件事学校内部会解决,并要求不报警。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学校却未给出任何合理的解释。不惩罚犯罪者,反而予以包庇。学校如此不负责任的决定,让司各特一下子就怒了。在愤怒地表示质疑后,学校终于拨打了报警电话。然而

    清风 2022年3期2022-03-19

  • 在启蒙时代重构历史:司各特历史小说中的商业社会与文明精神
    97)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是欧洲历史小说的缔造者,虽然基于历时研究的角度,学界通常将他纳入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行列,但是深入他的小说不难发现,其中的历史事件和虚构情节主要聚焦于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Scottish Enlightenment)主导下的社会变革。爱丁堡司各特协会主席道格拉斯·吉福德(Douglas Gifford)曾这样描述司各特:“当我们接触到诸如沃尔特·司各特、詹姆斯·霍格(James Hog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2-01-01

  • 令人尊崇的作家
    名作家瓦尔特·司各特是一个意志极其坚强的人,他终身跛腿,仍笔耕不辍。1925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司各特入股经营的公司破产。司各特完全有法律依据不对合伙人的债务负责,但他把友谊和信誉看得比金钱更重,表示将弥补全部13 万英镑的巨额亏损。并且,他谢绝一切援助,用自己的一支笔还清巨债。此后的7年中,司各特强忍着妻子去世的哀伤和逼债索款的烦恼,夜以继日地写作。司各特不仅用一支笔还清了13 万英镑的巨额债务,还为人类贡献了7 部长诗、27 部历史小说,以及一些历史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20期2021-11-16

  • 同情为核—《米德洛西恩的心》的文学共同体
    聚力迫在眉睫。司各特力图以文学创作呼吁国家共同体的建构,利用文学的虚构、想象、外延的特征,丰富了共同体的想象模式。《米德洛西恩的心》描述了珍妮为救赎妹妹珍妮以同情打动王后之旅和珍妮家庭以同情达成和解的故事,强调了苏格兰-英格兰联合的必要性,以及不同民族身份的在不同集体中的和谐共处。司各特对同情的书写,展现了他对同情在共同体建构中的核心作用的深刻理解。小说中以同情为核的共同体的建构,体现了文学在苏格兰-英格兰政治和文化关系的联合作用,也引导作者去想象独一性和

    散文百家 2021年11期2021-11-12

  • 令人尊崇的作家
    名作家瓦尔特·司各特是一个意志极其坚强的人,他终身跛腿,仍笔耕不辍。1925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司各特入股经营的公司破产。司各特完全有法律依据不对合伙人的债务负责,但他把友谊和信誉看得比金钱更重,表示将弥补全部13万英镑的巨额亏损。并且,他谢绝一切援助,用自己的一支笔还清巨债。此后的7年中,司各特强忍着妻子去世的哀伤和逼债索款的烦恼,夜以继日地写作。司各特不仅用一支笔还清了13万英镑的巨额债务,还为人类贡献了7部长诗、27部历史小说,以及一些历史著作、传

    共产党员·下 2021年10期2021-10-23

  • 讲好苏格兰的故事
    个荒蛮之地,而司各特通过他的一系列历史小说,为苏格兰民族认同建立了一套浪漫神话。自1983年首次举办以来,图书节已经成为每年8月爱丁堡最让人期待的文化活动之一。去年的图书节改成完全在网上举行,今年采用的是混合方式,全部节目都可以在网上观看,但是部分节目也有现场观众。举办地点从往年的夏洛特广场,搬到了位于旧城的爱丁堡艺术学院,“中心场地”是艺术学院内的大庭院,观众游人可随意出入,还可以通过场地大屏幕观看正在进行的节目。学院的礼堂成了主会场,听众可以买票进入现

    看世界 2021年18期2021-10-02

  • Ivanhoe Book Report
    的小人物描写看司各特的历史真实观.现代交际[J].2014年08期.孟春梅(Meng ChunMei).会说话的自然风景——从《艾凡赫》看司各特的景物描写.才智[J].2008年14期.明明(Ming Ming).《艾凡赫》中的史诗性解读.黑河学院报[J].2017年10期.杨洁(Yang Jie).品读司各特作品《艾凡赫》中的语言特色.语文建设[J].2015年12期.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6期2021-09-10

  • 古典爱丁堡:真实的魔法世界
    家、艺术家,如司各特、达尔文、史蒂文森、亚当·斯密,曾聚集于爱丁堡,它也因此被称为“北方的雅典”。 在爱丁堡,文学气息与魔幻气息一样无法被忽视。到达爱丁堡的这天,刚好是彭斯之夜(每年的1月25日,彭斯生日)。 罗伯特·彭斯是18世纪爱丁堡的“平民诗人”,他大部分的诗都用苏格兰方言创作,描绘了苏格兰普通人的生活,他的诗句带着普世的悲悯。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是这么形容他的:“彭斯的诗歌赋予今天全世界大多数人面对的斗争以崇高意义。让我们像他那样梦想一个兄弟姐妹般

    奥秘 2021年6期2021-09-10

  • 帚石楠,苏格兰荒野里的倔强
    葡萄酒浓香。”司各特在日记里写道:“绿色硬朗的高山……浓密的高树、美丽的粉色帚石楠、蕨菜、岩石和灌木交织在一起……这里的孤独,这里的浪漫,这里的原始,没有旅馆和乞丐,都是自力更生说着盖尔语的人,这一切使最心爱的苏格兰成为世界上最骄傲、最美好的地方。”左图:漫山遍野盛开的帚石楠。中图: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右图:遍地开满帚石楠的苏格兰高地。国王的帽子,女王的棺木帚石楠和苏格兰的历史紧密相联。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成为了英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他

    环球人物 2020年19期2020-10-10

  • “斯图亚特神话”的建构与解体
    内容摘要:作为司各特的第一部苏格兰历史小说,《威弗利》书写了围绕“斯图亚特神话”建构的情感共同体的形成与解体,反映出作者对情感在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凝聚和分裂作用的关注。同时,借助于对这一演变轨迹的书写和展演,小说提供给大众一种反思集体情感双重作用的契机,为累积的民族集体情感寻找释放的途径和渠道,以走向基于共享的新共同体的未来。论文指出,对苏格兰已逝过去的浪漫情感是建立苏格兰群体关联的基础,并在群体行动中扩展到更为宽广的社会领域,形成具有共同情感能量的苏格兰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2期2020-07-16

  • 《艾凡赫》
    《艾凡赫》作为司各特首部以英格兰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承载了司各特在后拿破仑时代对英格兰与苏格兰联合的思考。司各特通过以犹太人为代表的东方他者形象,消解共同体内部的民族矛盾,确立不列颠的优越性,以建构各民族认同的不列颠共同体。司各特的建构策略,为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建立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借鉴与反思。关键词:不列颠;共同体;他者一、前言司各特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小说作家,“欧洲历史小说之父”。《艾凡赫》作为司各特首部纯英国题材的小说,讲述了萨克逊人和诺曼贵族之

    青年时代 2020年5期2020-05-11

  • 文学旅游吸引物附加值研究:阿伯兹福德的中国元素
    德;中国元素;司各特:附加值阿伯兹福德(Abbotsford)(见图1)位于苏格兰边境,因为是欧洲历史小说之父-沃尔特·司各特(1771-1832)的故居, 而成为苏格兰最受欢迎的文学旅游景点之一(参见Durie 1992;Brown 2003; Kelly 2010)。张进福(2020)把旅游吸引物定义为具有吸引旅游者的独特的内在品质的旅游点,并进一步指出,旅游吸引物已经超越了单纯“物”的维度,而更多地指代景点、景区。因此,阿伯兹福德可以看作旅游吸引物。

    文存阅刊 2020年1期2020-04-30

  • 读者群体的特性对司各特小说虚构观的影响
    “读者”一词在司各特的小说评论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个文学群体出入的两个公共场所(流通图书馆和温泉胜地)证明小说的主流读者是英国的中上层阶级。读者对小说的批判使得司各特不得不直面、承认其虚构性。但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虚构论使他得以维护小说的价值和地位。司各特的独特和创新之处在于他在小说评论中所塑造的理想读者的形象提升、甚至完善了他的小说虚构观。这使得他不但继承而且发展了西方传统的文学虚构论。关键词:读者群体;司各特;虚构观Abstract: Scotts cri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6期2020-03-28

  •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及其对欧美文学的深度影响
    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就是其中一位。司各特是英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小说家和民族诗人,也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奠基人。他继承和发扬了18世纪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创立了新的写作文体——历史小说,对欧美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而成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先驱。他的历史小说再现了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历史社会面貌,着力描写与劳苦大众、民族或国家命运攸关的重大史实,大胆揭露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同情并怜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抗争,体现了浓厚强烈的苏格兰民族感情和高地情结。本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6期2020-03-15

  • 海洋文学作品的思辨性解读
     串玲摘 要:司各特·奥台尔是世界级的儿童文学作家。从三个方面重点研读了其作品中的海洋书写:海洋与生态、海洋与历史、海洋与人生超越,这三个角度也是他记述历史的重要切入点。关键词:司各特·奥台尔;海洋书写;儿童文学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3.0850 引言司各特·奥台尔(1898-198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摘得“安徒生国际儿童文学奖”和“纽伯瑞文学奖”的双料桂冠。海洋是其作品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期2020-02-04

  • 威拉·凯瑟的浪漫主义
    中的浪漫主义和司各特元素。沃尔特·司各特历史传奇小说中的骑士精神和浪漫主义深刻地影响了作家对美国南方的认识、想象和记忆,也影响了她的小说创作。作家笔下的人物都带有或多或少的浪漫主义情结,在历史中寻找英雄,并以对英雄的记忆来支撑当下的凡俗生活。关键词:沃尔特·司各特;骑士精神;浪漫主义;记忆;英雄作者简介:李莉(1974.3-),女,汉族,四川屏山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化。[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8期2019-07-30

  • 了不起的盖茨比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我年紀还轻,阅历尚浅的时候,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当一个人痛苦的时候才会变得才华横溢,当我的生活步入正轨时,我开始跟你一样,像你忘记我那样忘记你,然后忘掉那些痛苦,开始变得平庸可耻。我不愿这样,也不愿意这样,我无法触及你,你就像盖茨比的梦,璀璨无比,却又触不可及。前方的路上诱惑太多,我没有盖茨比那么了不起,

    意林 2019年13期2019-07-25

  • 爱丁堡用61米高塔纪念一位作家
    美誉的沃尔特·司各特的纪念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作家纪念塔。这座建于1840年,造价超过16万英镑的宏伟纪念塔八面玲珑,四座小型尖塔在尖肋拱顶和飞扶壁的连接下护卫着中央四层的高塔,塔四周雕饰了64位司各特作品中的代表人物。群塔林立、束柱修长,典型的哥特风。而不同于传统哥特式纪念碑的是,高塔下方是空的,像个东方的亭子。高高的拱洞下,白色的司各特与脚下爱犬的大理石雕像在烟熏色的高塔中显得格外纯洁,而人们可以从四个方向的拱门里都看到这位苏格兰的大文豪。纪念塔通体“

    环球时报 2019-06-172019-06-17

  • 《威弗莱》的旅游效应研究:兼谈苏格兰民族服饰
    在这部小说中,司各特以英国游客威弗莱的视角,审视苏格兰高地风景和习俗,塑造了苏格兰的“它者”形象,满足欧美游客的期望,推动了苏格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对威弗莱作为游客身份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威弗莱的旅游体验对苏格兰旅游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一、《威弗莱》与苏格兰文学旅游品牌构建很多评论家认为司各特在小说前五章对主人公威弗莱在英格兰的描写是一大败笔,如Francis Jeffery直言不讳地批评道:“这部书里写得最糟糕的地方是第一卷中主人公寓居英格兰那一部分。

    流行色 2019年12期2019-04-29

  • 空战英豪司各特:中国人民的心永远自由
    4年,罗伯特·司各特(86岁),在佐治亚州航空博物馆,身边是表现他在中缅印驾机作战的油画(美国空军公共资源照片)在抗战中,中美军民联合抗日,付出重大伤亡代价,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将士和平民。纪实作品《空战英豪司各特:中国人民的心永远自由》就是那段悲壮历史和世界人民携手为和平而战的独特见证。2018年,是《中美建交公报》签署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中日关系改善”将进一步发展。谨以此文永志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

    传记文学 2018年5期2018-05-17

  • 重识司各特
    ,而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1771-1832)的文学遗产,成为各方政治精英动员民众的重要精神资源,无论赞成独立还是支持统一。如时任苏格兰议会首席部长萨蒙德(Alex Salmond,1954-)说:“若是司各特健在,我想他会投赞成独立票的。”而司各特的后人,当时竞选保守党议员的马修·司各特(Matthew Maxwell Scott,1976-)则持反对意见:“爱国且绝顶智慧的瓦尔特·司各特清楚,我们最好是团结在一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4-03

  • 在爱丁堡,司各特、彭斯还有J.K.罗琳
    岩石坚硬质感的司各特纪念塔,感受到这位伟大作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你的思考、关注着你的关注。作为2004年即被联合国命名为全世界首座“文学之都”的爱丁堡,文学,无疑便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标识了;而诗人兼小说家司各特呢,无疑又属于爱丁堡这一重要标识的标识性人物,尽管这座在我看来至少算不上很大的城市,同样诞生了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柯南·道尔以及J.K.罗琳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和诗人,但如果没有司各特,对于爱丁堡这座“文学之都”而言,也难说会是一种圆满。在伦

    文学自由谈 2018年5期2018-03-07

  • 瓦尔特·司各特小说《威弗莱》对苏格兰形象的独特表征
    601瓦尔特·司各特小说《威弗莱》对苏格兰形象的独特表征张雪迟合肥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合肥,230601司各特的《威弗莱》所表现的苏格兰形象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苏格兰形象长期被作为英格兰的对立面而遭到歪曲。在司各特创作《威弗莱》的时代,苏格兰被认为是野蛮而充满威胁的民族。《威弗莱》采取喜剧的形式放大苏格兰人的缺陷,采用成长小说的形式将苏格兰表征为暗藏威胁的异域形象。对主流话语表征方式的套用使这部小说成功进入主流话语,被英格兰读者所接受。然而,这部作品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04-13

  • 二元对立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荒诞性
    要:弗朗西斯·司各特·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自1925年出版以来在评论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多数学者注重其悲剧性、美国梦的幻灭以及象征主义的研究。本文将对作品中的多种二元对立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其荒诞性的原因,从而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关键词:弗朗西斯·司各特·菲兹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二元对立 荒诞性引言菲兹杰拉德是美国的桂冠诗人之一,被认为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以及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创作了5部长篇小说和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3期2017-03-23

  • 论《威弗莱》的多元文化互动观
    30601)自司各特的《威弗莱》面世以来,评论界关注更多的是探讨这部作品所表现的苏格兰文化,因循将英格兰和苏格兰进行二元划分的传统,从而导致了对文本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其实,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正是要致力于消解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最终期望各种文化要在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向陌生的他者文化敞开,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完善,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威弗莱》;历史观;二元对立;多元文化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曾主宰英国文坛几十年,他既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诗

    皖西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3-11

  • 苏格兰诗人的城堡
    人不读沃尔特·司各特,他是第一个浪漫小说大师和那个时代最成功的作家。简·奥斯汀读他的第一本小说《韦弗利》之后说,司各特已经是个成功的诗人了,没有必要再写这么好的小说啊。像诗人罗伯特·彭斯一样,司各特也收集传统的苏格兰民谣,1811年他买下爱丁堡郊外特威德河畔的阿伯茨福德的时候,40岁的他已经非常富有非常成功,一开始是在爱丁堡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后来成了著名诗人,他最著名的五部浪漫民谣中的《湖上夫人》出版的第一年就卖出了2.3万册,对于一首诗来说这是从来没有

    世界博览 2016年19期2016-12-19

  • 司各特小说《艾凡赫》的史诗性研究
    王晶晶摘要:司各特是英国的一位著名诗人,同时也是小说家,他的小说有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是以历史为背景,将其与小说有机结合在一起。其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还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司各特擅长对特定历史时期的面貌和风土人情进行细致地刻画,对人物能够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进行仔细地分析并加入深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艾凡赫》是司各特小说中十分独特的一个作品。本文将对此小说中的史诗性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关键词:司各特;艾凡赫;史诗性一、错综复杂的民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7期2016-11-10

  • 对英格兰民族主义历史的重新书写——论《艾凡赫》民族身份构建语境下对“改宗”的批判
    :《艾凡赫》是司各特第一部关于英格兰题材的历史小说。在对萨克逊族、诺曼族、犹太族共存于中世纪英格兰的历史叙述中,司各特艺术化地批判了宗教和民族间的“改宗”行为,从而创造了不同于传统的强调连续性和纯粹性的英格兰民族历史书写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主张英格兰民族身份建立在萨克逊族和诺曼族融合的基础之上,并肯定了犹太历史是英格兰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司各特对英格兰民族历史的重新书写对今日全球化环境下如何保持民族身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关键词:司各特;艾凡赫;英格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4-03

  • 司各特的主体性焦虑与国家身份建构——一个“匿名”的视角
    10046)司各特的主体性焦虑与国家身份建构 ——一个“匿名”的视角李增1,陈彦旭1,2(1.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摘要]匿名创作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意识形态、文化权力、个人心理等多重因素,对于作家匿名动机的考察对全面评价作家的艺术成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司各特匿名创作小说达13年之久,其作品中流露出了一种“匿而不隐”的矛盾意识。这是哈罗德·布鲁姆所言的“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3-09

  • 从《威弗利》看司各特的苏格兰情结
    从《威弗利》看司各特的苏格兰情结张庆凯(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公共外语部,河南 郑州 451191)在司各特一生中,他最爱的是苏格兰,他的历史小说经常描绘苏格兰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此来表达他对苏格兰的深厚情感。尤其通过他的成名作《威弗利》中可以看出:小说中苏格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宏伟的人文景观塑造了国家的伟大形象,苏格兰高地人的现代骑士精神来构建了其民族形象,所有这一切无不体现了其浓厚的苏格兰情结。司各特;《威弗利》;苏格兰情结《威弗利》是司各特的第一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2016-03-07

  •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文明与保守的对抗
    过叙述小主人公司各特从天真到成熟的一段成长历程,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抨击了社会的阴暗面。本文试图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南方存在的文明与封建保守势力的对抗入手,分析了其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首先,本文分析了小说的题头,然后根据历史背景,选取了两组对比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对抗;美国南部;1930s;历史背景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以查尔斯·兰姆的一句谚语开篇的,他说:“我想,律师也有童年。”从表面看来,律师和孩子似乎是两个毫无关联的词语。然而,实际上,

    大众文艺 2016年9期2016-01-28

  • 不要给学生排名次
    大文豪沃尔特·司各特的故事。 有一天,司各特受邀到母校做客。司各特在校园内边走边看。突然,他问老师们:“能不能告诉我谁是这所学校成绩最差的孩子? ”老师们感到很为难,但没有办法,只好叫过来一个学生。那位学生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 司各特走近那个学生,抚摸着他的头说:“你是一个好孩子,你现在忠实地替我守着我从前的位置。”司各特说完,便从口袋里取出金币,送给了这个孩子。我讲完故事,学生们都沉默了,一个个睁大眼睛看着我。我接着说:“无论成绩好坏,表现好坏,你们都是

    甘肃教育 2015年22期2016-01-08

  • 海德格尔存在论源头新发现
    经院哲学家邓·司各特的个体性与单义性理论。最有力的文献学证据,即是1915年海德格尔本人发表的弗莱堡讲师资格论文《邓·司各特的范畴与意义理论》。在发掘司各特单义性理论的基础上,海德格尔通过将客观化的存在转化为此在,使逻辑学、形而上学与先验哲学被统摄在一个主体化与个体化的此在之中,将由衍生关系建立起来的先验存在结构转化为作为此在的先验视域与条件的时间结构,从而催生了《存在与时间》的诞生。关键词:海德格尔;邓·司各特;个体性;单义性作者简介:王东,男,北京大学

    求是学刊 2015年6期2015-12-21

  • 浅谈普希金的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
    说的创始人——司各特(1771—1832),擅长将艺术虚构引入真实的历史细节之中,从而使其作品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司各特的小说为世界小说的创作发展开拓了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其影响遍及整个欧洲大陆。普希金(1799-1837)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值得一提的是,普希金唯一的一部完结的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在创作中就受到

    参花(下) 2015年7期2015-05-30

  • 给儿子的信
    司各特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你:劳动勤奋是上帝施加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压力,没有劳动就没有一切,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绝对不可能成功。农夫用自己额角的汗珠换来甘甜的面包,富翁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摆脱自己的厌倦和烦恼……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不下苦功夫就不可能学到知识。当然,各种各样的机缘和偶然性都在起作用,农夫播下的种子可能被别人收割,但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夺走他人脑子里的知识,任何机缘、逆运、不幸都不能使脑子中的机缘丧失掉。要大量而广泛的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丰厚的知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4期2015-05-25

  • 《艾凡赫》骑士精神对19世纪初英国矛盾的消解
    130024)司各特1819年创作的小说《艾凡赫》标志着其创作主题与体裁的突变,动机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司各特在小说中书写的中世纪骑士精神,是可能解开这一疑问的答案.作为团结各阶级与民族的粘合剂,骑士精神具有跨越阶级与民族的特征,对法国大革命后英国社会所面临的阶级矛盾问题与民族冲突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彰显了司各特作为保守党人对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秩序的渴望,以及对国家认同感与身份归属感的追求.这才是他创作《艾凡赫》的真正原因以及意义所在.艾凡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2-23

  • 600号重油
    落里,希尔顿·司各特——那位磨坊经理,正在不安地摆弄一支被咬过的绿色的铅笔。卡瑟皱着眉头,一脚踢在炉子旁边一个黏糊糊的黑色油量器上。迈洛·帕克打开炉子门,把半桶玉米芯倒进火里。“真冷。”他说,有点困惑地咧嘴假笑了一下。“回想一下,迈洛,”卡瑟突然说,“就是你打开门,要启动水车之前,你听到什么声响没有?”“没有。”他说,现在通常的那种潮红又涌回到了他土灰色的脸上。“我喊了一声,就像平常那样。没人答应,我以为一个人都没有。我抬起门,水转动了车。然后我就看到了轮

    科普童话·神秘大侦探 2014年2期2015-02-13

  • 房产大亨“狂追”戴安娜
    制片人塞林娜·司各特曾是戴安娜好友,她日前在《星期日泰晤士报》撰文透露,特朗普在戴安娜与王储查尔斯的婚姻触礁后,向戴安娜展开猛烈的攻势。不过,戴妃对此感到“毛骨悚然”。司各特称,戴安娜曾告诉她,特朗普这位美国亿万富翁曾在她的居所肯辛顿宫用海量的鲜花对她进行“狂轰滥炸”,每一束花的价格都高达数百英镑。戴安娜对特朗普强大的“鲜花攻势”感到十分紧张,她甚至怀疑特朗普暗中跟踪监视她,于是她向好友司各特请教怎么办。司各特写道:“很显然,特朗普把戴安娜视为最能显示他身

    凤凰资讯报 2015年34期2015-01-17

  • “女英雄”形象与苏格兰的性别困境
    要:瓦尔特·司各特在《密得洛西恩监狱》中通过珍妮·迪恩斯的形象来象征苏格兰坚韧、勤劳和救赎的善良品质。珍妮与司各特以往作品中的“女英雄”形象差异较大,表明司各特获得英格兰人民的同情和认可的决心。但是珍妮的形象弱化了男性地位,从而动摇了苏格兰独立的教会、司法体系的地位。为了维持联合主义的立场,司各特用珍妮的拯救之旅消解历史事件的政治意义,实则将苏格兰王国弱化到仅有优良品德而无政治实权的附属地位。关键词:瓦尔特·司各特 《密得洛西恩监狱》 女英雄 苏格兰教会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4年6期2014-10-21

  • 简论英国历史小说之兴起
    9世纪,也就是司各特系列小说《威弗利》(1814 年)问世之时。[5]19然而,卢卡奇并没有否认在此之前“以历史为主题”小说的存在,只是认为那些所谓的历史小说仅仅在主题方面或者人物的衣着外貌方面是“历史的”,而人物的心理以及行为还都停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5]19虽然卢卡奇对司各特的推崇影响甚大,但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历史小说文类认识的不断加深,关于第一部历史小说起源于何人之手、始于何年的问题又开始被提出来讨论。各种质疑司各特历史小说地位的声音层出不穷。比如,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8-15

  • 司各特《艾凡赫》看小说的史诗性
    550002)司各特是英国著名的诗人,更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史实通常是其小说的主要取材,因此,他的小说又被称为历史小说。由于他的历史小说极为独特和突出,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他被誉为“历史小说之父”。[1]司各特的《艾凡赫》开创了西方历史小说的完美范本。他将小说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欧洲影响深远。本文从错综复杂的民族间、民族内矛盾冲突中体现史诗性、从对犹太人的同情和理解中体现史诗性三个方面品读了司各特《艾凡赫》的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8-15

  • “女英雄”形象与苏格兰的性别困境——论司各特小说《密得洛西恩监狱》
    国作家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的小说《威弗莱》《红酋罗伯》和《密得洛西恩监狱》视为三部曲。①在这些作品中,司各特均塑造了一些“英雄”形象来代表苏格兰民族性格中英勇无畏的一面。在前两部作品中,司各特一方面通过英格兰人与苏格兰人的联姻表明其联合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他又从苏格兰所面临的社会结构与道德沦丧问题入手,质疑和批判了现代商业文明对高地文化的摧残。在联姻的基础上,司各特对苏格兰和英格兰在不列颠联合王国中的身份问题进行了设想。通过消解苏格兰民族性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2014-07-17

  • 名言趣画
    上的能力。——司各特Failures of most people begin with their suspicions of their ability to do things that they want to. 广泛地吸取真理,是为了保证不在心中装填谬误。——纪德Absorbing truth extensively is to ensure oneself against filling one?蒺s heart with errors.不去读

    今日中学生(初二版) 2013年8期2013-08-07

  • 《了不起的盖茨比》
    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弗朗西斯·司各特·

    城色·奢士 2013年7期2013-04-29

  • 营造天堂
    50岁的男主人司各特、51岁的玛丽亚、他们的两个小儿子—18岁的贾斯汀和15岁的弗朗西斯,以及几名无家可归的女性和两个志愿者。那不是一个很大的房子,那些无家可归的妇女就住在像公共宿舍的房间里。我去的那一天,正在下大雨,他们拿桶来接屋顶漏下的雨水。司各特说:“这段时间我们主要接收无家可归的妇女和她们的孩子。这些妇女中大多数是要寻求避难所的人—很多是被人拐卖了逃出来的,有的是来英国当佣人,被主人虐待而逃出来的。”这类妇女在英国没有居留权,当局会给孩子提供住所,

    读者·原创版 2013年3期2013-02-24

  • 司各特·舒曼的时尚街拍
    纽约时尚摄影师司各特·舒曼,这位早年为法国版、美国版各大时尚杂志和网站拍摄时尚大片的人,其摄影事业最大的成功却是他的博客“街拍志”。2007年,《时代周刊》将它评选为设计界最具影响力的百强之一,而司各特本人则成了全球最红的“街拍达人”,他的拍摄风格和时尚理念甚至开始影响那些高高在上、穿着Prada的女魔头。“时尚有关衣服,风格却是身份认同。我从不会因为一件衣服好看而去拍摄,我是被人的魅力与独特吸引。”司各特说,他建立“街拍志”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在时尚和生活

    新作文·高中版 2012年7期2012-04-29

  • 从《威弗利》的城堡描写看司各特的民族融合观
    》的城堡描写看司各特的民族融合观高灵英(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尽管苏格兰独立势力一直非常强大,但沃尔特·司各特爵士通过对苏格兰城堡的生动描写,建构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两个民族融合的大同世界。通过讲述发生在苏格兰城堡里的故事,司各特把苏格兰城堡作为一种特殊种类的语言、一种特别的象征和背景,表达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人民对真正融合的渴望,指明了苏格兰的光明前景:抛弃落后的封建残余,加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民族融合,发展资本主义。苏格兰;城堡描写;威弗利;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2010-08-15

  • 19世纪英国历史小说简论
    为三个阶段:在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世界中,历史总是制约着人物的命运;雏多利亚早期历史小说中的人物试图摆脱历史羁绊,独立演绎自身命运;维多刺亚中晚期的历史小说中,“历史”开始被人物支配,它渗入人物内心的探索历程,成为个人精神结构的组成部分。[关键词]19世纪英国历史小说;司各特;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1-0076-05英国哲学家柯林伍德(R.G collingwood,1889~19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期2009-04-03

  • “尽管我是个男人,但我要再现她的声音”
    后,我很快就被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吸引住了,当然也包括他的妻子。他们两人的命运融为一体,难以分开。我从25岁起就迷上了这对夫妻。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写写关于他们的什么东西,但并不知道会怎么写。两年前,我在书桌的抽屉里找到了一张他们两人的照片,这张照片使我深深地陷入了梦幻,这既是一个文学梦,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梦。于是我迈出了这一步,决定写这部小说。我很快就意识到,泽尔达比司各特更迷人。司各特也许在我年轻的时候让我着迷,因为我把自己想象成他。对一个想成为作家的年

    译林 2008年2期2008-05-30

  • 你的孩子是天才
    递减法则英国的司各特伯爵夫妇携带他们的新生婴儿出海旅行,在非洲海岸遇上大风暴,船被巨浪打翻,全船人都葬身海底,只有司各特夫妇带着儿子爬上海岛。这是一个无人荒岛,岛上满是热带丛林。疾病蔓延,司各特夫妇很快就患病而死,只留下几个月大的小司各特被一群大猩猩收养。小司各特跟上大猩猩学会了灵巧地攀爬跳跃,学会了在树枝间荡来荡去,总之,学会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标准的“大猩猩”。二十年后,一艘英国商船偶尔在荒岛抛锚,人们终于发现了小司各特,并把他带回英国。这事在英国引起巨大

    现代妇女 2002年2期2002-04-29

  • 中年之恋
    我的“旧爱”。司各特和我成婚差不多已有20年了。他曾经跑过马拉松,但眼下只在医院上班时才难得一次撒腿奔跑。他的额发正在步步后缩,他的身体则显出了长时间工作后的疲乏和多如牛毛的皱纹。不过我们在外用餐完毕时,他仍会从餐桌对面投给我会意的一瞥……友人问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爱经久不衰?所有显而易见的原因一一映现在我的脑海,其中包括责任心,共同的爱好,无私,肉体吸引力和注重交流等等。但我发现:还可能有其他种种原因。我们不忘嬉闹。那是自然而然的快乐时光。就在昨天,司各特

    现代家庭 1999年12期1999-06-14

  • 关于狮心理查
    脱克比拳一场,司各特都充分刻画了理查的性格。看了攻击妥吉尔司东堡的战斗场面,就知道后来理查的战死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司各特笔下的罗宾汉,本来是竭力理想化的,但从历史上看(罗宾汉大概是半真半假的人物),却缺少历史真实性。罗宾汉是始终抗击诺曼人的。司各特写他,明显地受了封建保守思想的限制。但从整个说,司各特虽然对封建王朝(如斯图亚特王朝)抱有同情心,他笔下的那些没落的阶级、政党、人物的灭亡,却是描写为历史的必然性的。书中充满着争取民族独立、自由斗争的精神,

    读书 1980年12期198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