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德
- 该不该包容那些私德有亏却很有学识或才能的人
域,我们都能见到私德有亏却很有学识或才能的人。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包容这些人呢?正 方何谓“私德”?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行止,与社会公德相对。某发明家心胸狭窄,见不得别人好,但没有人能否定其为人类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水至清则无鱼”,如果一个人有出众的才华,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且并未对社会公德有大的妨害,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包容呢?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七中学 王 淳组稿老师:林 海鲍叔牙宽纳管仲之尚侈,才留下“管鲍之交”的佳话;孙权宽纳周瑜之狭隘,方保障东吴奠基立国
作文中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0
- 论梁启超的公私道德观
使用“公德”与“私德”这对范畴的第一人。基于国内外众多研究,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对梁启超道德观形成原因进行具体分析,详细阐述梁启超道德观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其中存在的合理之处与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刻反思,试图更好地理解梁启超道德思想中的公德与私德以及二者关系。本文不同于以往对梁启超道德研究的内容,侧重于对梁启超道德观中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再反思,思考从私德推广到公德这一进路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当今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公德;私德;公私之辨中图
学理论·下 2022年9期2022-05-30
- 梁启超国民教育思想的衍变
民说》中关于公德私德的讨论,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对公私道德讨论的序幕。众所周知,梁启超的国民教育观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新民说》从《论公德》到《论私德》,他的国民教育观经历了从以公德为重到以私德为先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探索梁启超国民教育观的流变,以期为当今社会道德的建设提供一点建议和思考。【关键词】梁启超;私德;公德;国民教育【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2)12
今古文创 2022年12期2022-03-22
- 文化视域下新时代师德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化人”的角度切入私德、公德与上德的师德建设路径,建构其五大策略:见贤思齐,争当楷模;身边榜样,提升动力;情心同理,倡导常态;鼓励为主,善于包容;忙于正事,无暇堕落。[关键词] 师德建设;文化人;公德;私德重师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灵魂,时代变革对教师德性造成一定的冲击,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首。[1]一、从文化视域探讨师德建设问题的必要性“内化为德,外显于礼。”内在的思想品德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期2022-01-27
- 日本近代学界对公德、私德之辨析
0126)公德和私德都是重要的德目,“公德是公众的道德,是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基准和法则”(1)史少博:《明治时期西村茂树“公德论”之建树》,《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世间每个人不仅是肉体的、自然的自我,而且同时是精神的自我,不仅是孤立的个体,而且同时还是社会的一分子,故而每个人都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个体的人如果脱离社会就无法生存,因为其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资料都是社会生产的产物。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由此,一方面人不能脱
理论学刊 2021年5期2021-12-27
- 梁启超以德育为核心的新民完全人格建构
文化的化合观,以私德教育为核心的民智、民力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自觉和责任的调和,其中小说成为实现理想新民重要的文学体裁。关键词:德育;中国传统文化;公德;私德;新民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0-0047-06梁启超在《新民说》开篇讲到国由民立,但是以目前中国现有国民来讲,其“四肢已断,五脏已瘵,筋脉已伤,血轮已涸”,“愚陋、怯弱、涣散、混浊”,国不能力。因此,梁启超主张培养适合理想国家的“新民”,“然则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10期2021-11-29
-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教学探讨
,深入思考公德与私德的辩证关系。关键词:单篇阅读主题 《乡土中国》 公德 私德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五单元是《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因此,这本学术著作也应被视作高一语文教学的教材,其性质不同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推荐的大多数课内外读物,是必须精读深思的阅读文本。《乡土中国》对我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文化等做了大量理性的阐释,其知识体系可分为六个部分。《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与前一篇《差序格局》属于第三部分,两篇内容紧密关联
文学教育 2021年10期2021-11-05
- 从中国传统社会特质看公德私德问题
较的角度说,公德私德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的和西方的问题。作为“亚细亚现象”的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野,也就无所谓“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界,从而没有公德私德赖以附丽其上的基础。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有一条相当清晰的因果链条:商品经济→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修辞,意味着人的个体与类的分离和对立。与此不同,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这种发生学基础,而是表征为“家”“国”同构,由此决定着由“内圣”而“外王”的
文史哲 2021年3期2021-07-28
-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对师德两难困境消解的启示
律与自律、公德与私德的有机结合。两者都是对关系的阐扬,有其共通之处,张载“民胞物与”思想中的“爱必兼爱”融合公德与私德的爱,“责任感”消弭公德与私德的界限,“超越自我,达至大心”化解公德与私德的隔阂,“有信”破除公德与私德的藩篱。关键词 民胞物与;师德;公德;私德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2-0029-03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伦理境界。“‘民胞物与说的是,不仅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1期2021-06-30
- 儒家公私一德与家国一体的形而上学基础
赵炎摘要:公私德之辨的背后,不是已成定局的“古今之变”,而是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各自政治体制不同的“中西之争”。中西之争在规则(政治秩序)与执行规则之能力(德性)的双重张力中展开。这首先体现为对规则执行者是否应当具有道德之善的不同态度:中国古代的礼乐政刑秩序源自天道性理之善、具有先验性,由性理而孝悌修身则有性德,即可执行礼乐政刑秩序而治国平天下,由此公私一德、家国一体;西方现代的法律法规源自理性自由平等下的后天人为契约,“信仰自由”“道德中立”带来的是公私分
文史哲 2021年1期2021-03-04
-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究其原因是不重视私德教育而导致公德意识也缺失。因此,不少高校专家呼吁要把私德教育放在与公德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私德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强调,要把中小学生私德的培养或养成循序渐进地推广到公德。一、私德的内涵解读私德和公德一样,都属于道德范畴。虽然我国私德建设历史悠久,但是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先秦儒家认为“利己、利亲”是私德的内涵;梁启超先生是中国首位明确提出“私德”概念的人,他认为“人人独善其身”为私德;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18期2020-12-08
- 美德伦理学、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普遍困境
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必然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所在。公德与私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古今之争在伦理学上的直接反映。顺着陈来的思路,对现代社会公德压倒私德的批判还有进一步推进的不小余地,既然公德概念的提出和提倡是为现代社会张目,那么,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就不可能只是一个失衡的问题,质言之,公德根本上来说会摧毁私德,被划入私德的传统美德在这个被理性化地认知与构想的现代社会中其实毫无容身之地。现代共和主义在美德问题
文史哲 2020年5期2020-09-22
- 清末民初的“公德私德”之辩及其当代启示
启了以“公德”“私德”讨论中国社会问题与儒家伦理的先河,其后马君武、章太炎、刘师培、蔡元培等思想家对此问题都有所讨论或回应,尽管他们的立场各不相同,解决方案言人人殊,但他们都相信个人的道德品格具有某种统一性,都强调个人品格意义上的私德是一切公私道德的根本和源泉。梁启超后期更为强调“道德本原”与“节目事变”的区分,旨在说明道德本原与儒家道德的普遍性(超时代性)。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的建设,应该走出梁启超前期《论公德》中所谓“儒家重私德轻公德”的误区,接续其后期的
文史哲 2020年5期2020-09-22
- 古今之变与公私德行的现代理解
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与流弊》一文,指近代以来最大的问题是政治公德取代、压抑、取消个人道德,并相应地忽视社会公德,使得政治公德、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之间失去应有的平衡。文章进而认为,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性,并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是反思当代中国道德生活建设的关键所在。此论即出,遂引发人文学界强烈关注与反响,蔡祥元、任剑涛、肖群忠等先生积极属文参与讨论。在编者看来,这一话题的挑出,无疑切中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伦理变迁的流弊。不过,道德虽然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但如黄仁
文史哲 2020年4期2020-07-27
- 儒家“家天下”的思想困境与现代出路
近代启蒙学者从公私德的区分出发,批评儒家道德长于私德,缺少公德,而后者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构乃是不可或缺的。陈来通过澄清相关概念,对此批评进行了纠偏,并提出近现代以来道德建设的问题在于过度强调公德,压抑私德,因此需要通过提升私德来达到公德与私德间的平衡。私德固然重要,但是陈来没有看到,公私德之辨切中了儒学“家天下”思想构架的内在困境,这一困境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提升私德来加以解决。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中,儒家道德建设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区分私领域和公领域,明确家与国的
文史哲 2020年3期2020-06-03
- 读《新民说》论公德与私德
节《论公德》《论私德》备受文人学者关注。关键词:道德;公德;私德;新民一、引言历史的发展向来都是洪流涌动,从专制到民主、从旧学到新学、从旧道德向新道德,中国道德时代的演变是半推半迫进行的,作为历史形态中的一环,民族自身的落后与西方文化入侵,使梁启超发现建立民族国家的难处,最紧要的是国民精神的缺乏,因而他提倡“公德”,以培養一种新的国民精神。从文明史发展进程来看,在传统形态的中国向近代中国过渡的历史性节点上,梁启超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民说》是梁启超
青年时代 2020年7期2020-05-27
- 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与流弊
分不是纯粹个人的私德,多数是联系着对他人的态度。关于公德,中国古代社会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近代性的社会公共生活所要求的公德和礼规。梁启超虽受日本近代重视公德的影响,但与日本的公德建设主要指向公共道德不同,他呼吁的公德集中在公民道德即政治性公德上。虽然公民道德和公共道德可以合称为公德,但事实上,一个稳定成熟的近代国家与社会,内部秩序更需要的为公共道德。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进程,使得政治公民道德大受重视,而相对来说,公共道德的概念及其推广则遭受忽视。近代以来最大的
文史哲 2020年1期2020-02-28
- 加强新时代师德培植之我见
标准,营造教师重私德、守师德、强品德的文化场域。教育部门要把新时代师德培植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机制创新、强化编制管理、调整师资培训、优化岗位设置、注重评价激励,使青年老师成为“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领路人”。关键词:应援 师德 私德 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1(c)-0155-0
科技资讯 2020年33期2020-01-07
- 新时期政德的新内涵
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关键词:政德;大德;公德;私德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做人应该先立德;做官,应该以德从政。党员干部要立起政德,首先必须明确政德的内涵。政德的说法自古有之,最早見于《左传昭公四年》:“持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在这里,政德是指“政事和德行”。那么,新时代政德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党员干部要立起政德,首先必须明确政德的内涵。政德的说法自古有之,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四年》:“持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在这里,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8期2019-11-30
- “新民道德”养成的途径
道德。【关键词】私德;正本;慎独;谨小20世纪初的梁启超,目睹了清末的社会危机和道德失范,痛心疾首。在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后,另起潮认为“欲救当时之中国,必以新民德始”。并通过“淬砺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的基本原则,重构了新国民道德的基本内容:国家思想;权利和义务;合群;自尊、自治、自爱、自立、自牧、自任;自由;进取冒险精神与毅力。但是,应该怎样去养成这些新国民所必备的基本道德呢?梁启超又进行了深刻地思考。首先,梁启超确立起了公德和
智富时代 2019年9期2019-11-27
- 私德有亏 难持公器
◎ 李慧勇人无私德则不能立身,官无私德则不能为政。党员干部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人民。明万历首辅张居正在位期间力推改革,功勋卓著,可叹的是,后期恃功而骄,生活腐化,结局悲惨。“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己。”私德的疏忽,足以让政德沦丧,让政治生命终结。为官者只有严私德,重操守,善始敬终,方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抚今追昔,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怎样发展,涵养高尚道德情操是为人做官的底线。
支部建设 2019年16期2019-11-19
- 新时代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三策
】新时代 公德 私德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识别码】A在中国社会中,道德一直扮演着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重要角色。梁启超将道德归属为人的一项素质,并将其表现划分为公德和私德两个方面。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认为,道德是一切的根本,社会上的任何事业,若不依靠道德就不会成功,如果有了道德素养,则将无往而不利。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大德”“公德”“私德”都属于道德范畴。加强新时代的道德建设,促进公民道德素质提高,是构建新时代精神文明
人民论坛 2019年28期2019-10-16
- 当代公德与私德的矛盾冲突与并进建设
就是解决好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但是,当代我国私德与公德的矛盾可谓是暴露无疑,一方面,一部分人为了追求私利,不择手段,私德败坏,侵蚀公共道德与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倡导高层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侵害个体权益与私德。因此,协调发展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尤为重要。【关键词】公德;私德;矛盾;和谐并进【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89-01生活中道德公私不分的例子似乎随处可见,以随地吐痰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6期2019-09-17
- 公德私德之辨的三重省思
建跃“公德”与“私德”是直到近代才出现的概念。它们一经创生就被人们认可、接受,且一直受到關注、引发讨论,这本身就是个极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其中至少包含三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第一,公德私德之辨何以成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观念的变化,自然要到社会变迁中寻找答案。在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熟人社会之中,道德主体的活动范围相对稳定,伦理关系也仅限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之中,独立于家庭和国家之外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并不存在,缺乏以公私界分道
中国德育 2019年7期2019-06-17
- 《新民说》中私德的重新定位
德的大方向上以“私德”为基础,是对“私德”的一种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在关注西方“公德”的同时关照回当时的中国国情,在不否定“私德”的基础上,将它解读为“公德”的合理性基础,提出了其维持过渡时期运转的作用,并以之为实现理想道德建设的起步第一要义,在学习西方价值观和推崇“公德”的思想体系中实现了“私德”的合理化。关键词:新民思想;私德;公德;重新定位《新民说》较系统地阐述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其中关于国民道德的论述将道德分出了“公”与“私”两种类型,分别作用于对
青年时代 2019年5期2019-04-03
- 梁启超新民思想中“私德”的进步
中提到了中国“重私德、轻公德”这一弊病的缘故,在许多人的认知中,新民思想的道德部分比较偏重于对“公德”的推崇而将“私德”置于附属,但笔者认为,新民思想的道德观恰恰是“私德”的进步,它在区分公私概念的基础上扩充其内涵,增强其公共性,让新民思想提倡的道德建设既具有原始土壤,又具备向新突破的可能,展现了梁启超在塑造理想国民道德观上的诸多考量。关键词:新民说;新民思想;私德;进步梁启超的《新民说》从多个角度塑造了理想中的国民形象,即梁启超所说的“新民”,这一思想对
北方文学 2019年8期2019-04-02
- 福泽渝吉“公德私德论”探究
确提出“公德”“私德”的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公德、私德”论,不仅对日本近代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我国近代梁启超等思想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下面我仅仅针对福泽谕吉的“公德、私德”思想进行分析。一、福泽渝吉在日本近代首次提出“公德”、“私德”概念福泽渝吉认为:“德就是道德。西洋叫作‘Moral’,意思就是内心的准则。也就是指一个人内心真诚、不愧于屋漏的意思。”[1](P77)“屋漏”一词是福泽渝吉借用的中国词汇,“屋漏”一词来源于中国的《尔雅·释宫》,《尔雅·释宫
社科纵横 2019年9期2019-02-19
- 修私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化等国情提出的。私德作为与公德相对应的行为规范,更加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私德的建构不仅有利于自身的约束,而且也为公德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来简单阐述它与个人思想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建设 私德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伦理学即是围绕着人与人的关系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2018-11-28
- “私德”与“公德”的差异及其与当代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道德重要规范的“私德”与“公德”,同样也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私德”和“公德”的理解,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看法,虽然学术界至今仍未给出一致定义,但以下观点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私德主要是人们在不直接涉及到有关其具有社会整体义务与责任的私人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公德主要是人们在涉及到有关其具有社会整体义务与责任的行为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很显然这一观点是从道德所涵盖的社会关系内容来对两者进行区分的,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将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7期2018-11-07
- 浅析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摘 要】 公德私德问题自被提起后,至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目前存在很严重的公私德发展情况不对等的问题,仁义礼让等私人道德原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相较之,社会公德对人们的规范作用就小得多。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平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公德 私德 途径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1902年在其《新民说》一文中谈到:“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
大经贸 2018年9期2018-11-06
- 法律并非最低限度的道德
词:法律;公德;私德一、你所谓的道德不是我的道德“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主要阐述了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一种模式,即耶里内克和耶林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说,该学说认为,“显示出法律和道德在应当层面上的重合之处即法律与一个社会低层次的道德——该社会中最起码的道德,是基本重合的,法是实现这种道德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强制性手段和衡量道德要求的具体标准,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法律领域是道德领域的一个部分,而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那部分内容超出法律领域的那部分道德内容,虽然是值得追求的,
大东方 2018年3期2018-09-10
- 梁启超国民素质培养观念的体系性认识
“内”部素养(“私德”),更要重视“外”部素养(公德);公民素质培养应以“内”部素养(“私德”)为基础;“私德”“公德”的内涵很清楚,“私德”的培养是我民族传统所长,方式方法无需外求,“公德”的培养是我民族传统所欠缺,应多学习西学所长。整体上看,梁启超的国民素质培养体系(“新民”理论)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这是当时国家强盛目标对国民素质体系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键词:梁启超;国民素养;“新民”;“私德”;“公德”中图分类号:B259.1 文献标志
理论导刊 2018年5期2018-07-12
- 私德教育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私德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在道德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公德的培育,同时也要意识到私德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公德与私德相互融合,共同促进我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关 键 词] 私德教育;公德;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190-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7期2018-05-14
- 涵养为政之“德”
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实质是明人生的使命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应当就是我们明大德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初心,属于人生信仰;使命,乃是人生理想。要明大德,就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大德从何而明?一方面,它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即必须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坚持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2018-05-14
- “公德”与“私德”
来说,可以归为“私德”。但问题的关键是,你的所谓“私德”触及了“公德”,从而引发了众怒,受到众人指责也就不足为奇了。我想,如果换个场景,她在鹅毛大雪中不顾天寒地冻一直静静等待丈夫到来,肯定会收获一片感动和称赞。为什么?“私德”与“公德”没有发生冲突。网友上传的视频我也看了,几名乘警多次阻止,很多乘客在一边提醒劝告:你这样做,延误了发车时间,甚至会造成列车事故!谁也没有权利让别人为自己的“私德”买单……放眼当下,“私德”在前、“公德”在后的事情不胜枚举。往飞
杂文选刊 2018年4期2018-04-11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私德问题的探究
本道德准则,属于私德范畴[3]。大力加强以“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私德建设,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私德内涵从社会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是以个人为主体的道德规范,是对个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属于私德范畴。私德是指一定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个人,为适应一定社会利益关系的客观要求把自身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而转化成一种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品质[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2018-04-04
- 公德的成长与私德的规范
是要解决好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当二者关系得到协调,和谐一体的道德体系才能有序发展。【关键字】公德 私德 道德信仰 【中图分类号】D648.3 【文献标识码】A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模式、交往方式、获得认识的渠道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在给人带来经济效益和各种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让有些人对于传统道德产生了质疑,趋利避害的个体思想催生了一系列不讲公德的行为,如非法雇佣残障人士以求私利、食品安全问题、扶老人反被讹诈、不诚信等,凡此种种,我们
人民论坛 2018年5期2018-03-12
- 涵养为政之“德”
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实质是明人生的使命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应当就是我们明大德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初心,属于人生信仰;使命,乃是人生理想。要明大德,就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大德从何而明?一方面,它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即必须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坚持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2018-02-07
- 采英拾贝
公德是私德的推广,如果你只有私德没有公德,缺的只是推广的问题;而看不起私德,大谈所谓的公德,这样的人其实是没什么道德可言的。——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图书馆等共同举办的“2018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讲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这样谈私德与公德各地竞相吸引人才虽有其合理性,但一哄而上、盲目仿效的做法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如果当地有限的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并不能满足大规模人口的进入,公共服务问题就会一下子凸显出来。——各地競相出台吸
领导文萃 2018年21期2018-01-10
-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小学德育,公德与私德究竟应该孰先孰后?所谓公德,指的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规范。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活动便无不具有公德的规定性。而所谓私德,则是指个人自处的德操,也是个人对待其他个人、处理与其他个人关系的道德。按照梁启超先生的定义,公德为“人人相善其群”,这无疑是正确的。“群”既指公共领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群”就是“公”。“群”是公德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公德的评价者、监督者。“相善其群”
人民教育 2017年10期2017-07-17
- 公德与私德,一个都不能少
在一定程度忽视了私德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因此,提高对私德的重视十分必要,只有人人遵守私德,社会公德才有更加牢固的基础;只有重视整个社会的私德建设,将私德与公德置于同等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私德 公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德”是源自社会公众内心的情感和信念,是指社会个体的品行和道德。“德”可以分成公德和私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社会公德的培育
人民论坛 2017年14期2017-06-15
- 私德思想的道德隐患及其治理
赵聪聪私德思想的道德隐患及其治理赵聪聪【摘 要】一提及“私”,人们大都想到的是自私自利这一类消极意蕴,但实际上,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深厚的土壤,值得我们去细细研究品味。它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发展既有其积极的方面,又有其消极的隐患,正因为此,面对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的现状,从私德的角度寻找道德拯救之路不失为一种创新思路。【关键词】传统文化 私德 公德一、传统文化中私德思想概述探讨私的问题首先要来看一下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好像一块大石头丢在了水
长江丛刊 2016年6期2016-11-26
- 浅析重构中国道德新秩序的路向选择——以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关系为起点
以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关系为起点李 帅【摘 要】通过分析梁启超的《新民说》一书发现,书中讲到的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对中国道德秩序的建构有一定启示作用。本文从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关系出发,并结合现代人们道德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中国道德秩序重新建构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道德观 公德 私德 道德建设梁启超《新民说》一书首次在《论公德》、《论私德》两篇文章中提出“公、私德”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一直受到哲学界、政治学界乃至社会学界的关注,不同时期皆有学者围绕“公德”、
长江丛刊 2016年3期2016-11-26
- 优秀传统文化对私德培养的路径探析
要]一个人良好私德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私德修养的事例和记载,通过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深意,抓住正确的方法和重点,从而更好的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来指导生活、教育子女。[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私德[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093 — 02家庭是一个人从呱呱落地起第一个长时间所处的生活环境,家
理论观察 2016年6期2016-07-04
- 公德与私德:中西比较视域下的公民道德
意愿,公民道德之私德就是经由非正式组织非客观化的道德意愿。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保障和促成每个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关键词:公民道德 公德 私德 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作者朱光磊,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江苏 苏州215123)。公民道德是何种意义上的道德?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在现阶段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公民道德包含公民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由公民的概念可以深入探讨人的生活空间,并将之区分为公共領域与私人领域。由道德的概念可以剖析道德的两个维
孔学堂 2016年2期2016-05-30
- 私德培养新路径探析
王好【摘要】私德培养主要是对个体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特征包括利己性、利他性、针对性和自律性。私德培养有助于德育基础的牢固、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探索私德培养新路径包括构建外在制度保障机制、内在教育强化机制、重点对象培育机制、自省反馈机制,与此同时正确处理私德培养与公德培养以及依法治国的关系。【关键词】私德 私德培养 私德培养新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私德的涵义私德的形成和发展。所谓私德,普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在私人生活领
人民论坛 2016年11期2016-05-17
- 当代道德领域公德与私德的关系辨析
忠摘 要 公德与私德作为一对对应性概念和道德现象,既有鲜明的区别,又统一于现实的道德实践。对公德与私德的辩证关系作一清晰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在道德建设过程中依据其特点把握好二者的边界,提高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词 公德 私德 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3.062Abstract As a pair of corresponding concepts and moral
科教导刊 2016年7期2016-05-14
- 德育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私德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德育;大学生;私德一、大学生私德出现的问题1、理想淡化目前,我国正经历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从根本上引起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理想信念现象,具体表现是:第一,政治理想上,一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失去信心,产生动摇思想,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持冷漠态度。第二,生活理想上,追求物质利益,艰苦奋斗精神不强,同学间讲吃比穿,注重生活享受。第三,
青春岁月 2016年8期2016-05-14
- 论梁启超的公德与私德
论梁启超的公德与私德刘兴邦(五邑大学政法学院,广东江门529020)摘要:梁启超公德与私德的含义,有一般意义与特殊意义的两层含义。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公德与私德是同一道德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从特殊意义上来说,公德专指资产阶级新伦理,私德专指中国传统旧伦理。梁启超的公德思想是资产阶级新伦理与中国旧伦理相融合的中国特色的公德思想,目的是救亡图存。关键词:梁启超;公德;私德;一般意义;特殊意义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公德》中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13
- 我国私德与公德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分析
17000)我国私德与公德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分析任钰佩,李俊杰,汪晓红,王艳方,李青梅,叶怡婷(台州学院思政部,浙江临海317000)[摘要]中国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老人摔倒不扶现象,由此引发国人道德是否滑坡的大讨论。而道德又分为熟人间与陌生人之间的道德,即私德与公德。从“扶”与“不扶”现象出发,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机制、教育机制、法律机制和舆论监督等路径去探讨我国公德与私德的构建与和谐发展,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必要性和紧迫
中国市场 2016年4期2016-01-15
- 官员“德”考
刘新平公德,私德——会打架吗?曾经以为不会!小时候听说书人讲《精忠岳武穆》,又读《岳飞全传》,之后,岳飞就成了我心中最为“高大上”的人物:在家时侍母至孝,又能友爱兄弟,亲善邻里;领军抗金,则身先士卒,甘冒凶险,一马向前,真正做到了精忠报国。在岳飞身上,我们所谓的公德、私德,无疑已经完美合体。因此,我一直以为,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士人,如果公德高尚,私德也必堪为人表,足为世范;反之亦然。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海瑞,亦可为佐证。在为官上,他清廉自守,不贪不占,爱惜
公务员文萃 2015年4期2015-04-10
- 儒家德说
论述。其中,涉及私德的部分尤为精辟,对中华民族社会的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而又深入的影响。【原文节选】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第一》【原文释义】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
前线 2014年2期2014-11-10
- 雾霾所引发的环境伦理的反思
转变,其二,片面私德向公共道德转换。预期通过这两种构想可以真正地从伦理学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关键词:环境伦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私德;公共道德环境保护问题是全世界各领域的学者共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环境问题想要得到彻底的解决,除了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行政政策和规章制度,同时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外,还必须从伦理学下手,从伦理道德上解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环境道德理论体系。1 目前灾害性天气的现状今年春节期间雾霾比
卷宗 2014年6期2014-08-14
- 国民性的改造:公德先行的国民教育
公德先行:公德与私德的利益考量随着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公共利益的不断扩充,社会公德逐渐成了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没有弄清到底什么是公德的情况下谈公德,难免会众说纷纭,明晰公德的概念成为第一要务。关于公德的界定有内容取向、外推取向和形式取向三种形式,研究中比较多的集中于内容取向和外推取向。其一,内容取向。通过明确规定某些道德内容来界定公德、私德,如合作、互助、尊重、诚信、责任、奉献、公正、爱国、文明礼貌、遵守秩序、爱护公共环境等涉及“公共关系”、“公共场所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23期2013-03-27
- 不立私德,怎能树起官德
文|马宇彤私德是官德的营养,官德是私德的体现,官德与私德是一片树叶的两面,也是无法分开的两面,当一面迎接阳光的时候,另一面一定在亲吻大地,这两面的能量是互相传递的真实的世界里永远没有话题空窗期,不待舆论从伦敦奥运和周克华被毙等焦点事件中平静片刻,几条有关官员不检点消息引发的冲击波有如不断过境的台风,强烈刺激着社会的神经,有人无奈无语,有人不屑不忿,但问号只有一个:我们的这些官员究竟害了什么病?颓废、沦丧、暴力,当它们不幸与官员的言行画上等号后,不解、失望和
小康 2012年9期2012-12-18
-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在分“公德”和“私德”两方面来说。先说“公德”。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盛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卫护公德。如果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每一个行动,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要不然,就只有把这些不顾公德的分子清除出去,这个集体才有转向新生机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是否妨碍了公德,是否有
成才 2010年11期2010-04-04
- 莱州市三德工程实践的思考
识现象。而公德和私德作为伦理学道德的两大范畴,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就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莱州市“三德工程”的具体实践,让我们从中找出了公德和私德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途径和方法。莱州市把“三德工程”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责任”这样一个环节,它初步形成了一个家庭责任、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道德责任体系,解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根本性、全局性的制度和机制建设问题,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参考。关键词:公德;私德;良性
学理论·下 2009年9期2009-10-28
- 论私德的培养
是要注重对人们的私德培养。本文论述了私德的含义、私德的作用、以及私德培养的主要途径。关键词;公德;私德;道德建设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027-03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处在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道德重建的时期.各方面建设都还不完善,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是最主要的。要发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增强人们的私德意识。一、私德的含义什么是私德?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公德。私德与公
西安社会科学 2009年4期2009-05-18
- “私德”与“公德”的博弈探析
要:本文首先就“私德”与“公德”的概念以及内涵做系统的解读,接下来剖析了我国传统“私民”社会的“公私德”价值观特质,最后就如何重构现代公民社会中合理的“公私德”维度做出全面的剖析和对策建构。关键词:私德;公德;农耕文明;主体性人格一、“私德”与“公德”概念界定和内涵解读“私德”与“公德”是道德自身的两个重要维度,是人类摒弃和格式化了自身的一些自然属性(譬如神性、兽性、自我的盲目扩张属性等),而修复、雕琢了作为“关系”和“伦理人”的一些社会属性之后,理应所呈
教师·下 2009年3期200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