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学

  • 兼之非礼:天王归惠公仲子之赗
    。[关键词] 公羊学;孔子;赗;礼;经学诠释[中图分类号] B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3)01-0015-10《春秋》经,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周天子平王派遣使者宰咺来鲁国向死去的鲁惠公、夫人仲子赠送助葬的车马束帛之礼品。经文书以“天王”一辞,即指天子周平王,东周第一任君主。平王东迁,成为春秋时期的开端。“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1归,通馈,指赠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4-29

  • 仁民与义战:论董仲舒的战争观
    战争观;春秋;公羊学[中图分类号] B2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3)02-0022-10关于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研究,学者们已经作出了充分的阐释。1然而,学界对董仲舒战争观念的研究成果还不多。2孔子提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是建立国家的重要条件,丰足的物质条件、稳定的国防、人民的信任是构成国家的重要三要素。在古代社会中,战争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好的政治可以减少战争的损失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2期2023-04-29

  • 董仲舒、胡毋生关系的思想史考察
    ,第89 页。公羊学的思想渗透到了汉代社会的各个层面,王公贵胄、仕宦大族、酷吏军阀、史家方士等皆用其阐释自身之见解,⑥宋艳萍:《公羊学对汉代政治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年11 月18 日。董、胡关系也在纷繁的角逐中产生了更多的错位,但却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话题。一、学术与政治“不论一个社会的情况多么复杂,各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但如果社会要成为一个共同体的话,那么每个集团的力量应通过政治体制而发挥,而政治体制则对这种力量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6期2023-04-18

  • 从“圣王”到“素王”:公羊学视域下的德性政治*
    的理论张力。在公羊学中,它内嵌于“素王改制”的义理结构,以独特的政治思考传达出强烈的道德意识;在德性政治脉络下,它则凸显出儒家关于“德位合一”这一理想政教的思想路径与价值诉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素王”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春秋公羊学乃至整个儒家政治哲学的关键枢纽。儒家政治传统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然而,如果我们可以简约化地将其概括为一种德性政治,(1)作为一个融摄性概念,德性政治一词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其核心旨趣主要还是指向政治生活中的道德优先性。而就本文论述

    人文杂志 2022年12期2023-01-10

  • 公羊“《春秋》新王”说辨正
    重要性,学者论公羊学时常常有意无意地予以忽略。一方面,“《春秋》新王”说与“王鲁”说等因嫌于荒诞不经,学者遂有讳言之意;(1)如陈柱述公羊学思想时释义甚精,拟目亦广(多达十五条),然绝口不提“新王”与“王鲁”二说。参见陈柱著,李静校注:《公羊家哲学(外一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另一方面,公羊学的“大一统”“张三世”“通三统”等说因其鲜明的伦理政治性和深刻的历史意识而受到学者更多的关注,以至被视为公羊学最具代表性的学说。(2)如林义正认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23

  • 汉晋“西狩获麟”经义诠释变迁
    如黄开国著作《公羊学发展史》[2],其第六章以“孔子为汉制法”为节标题和角度,对“获麟”一事进行解读。卢鸣东《朝鲜时期〈春秋〉“西狩获麟”的经义诠释——汉代公羊学说中“新王”形象的塑造、消解和移用》[3]、许超杰与李翠的《〈穀梁〉“西狩获麟”义解》[4],以及宋洋《〈左传〉“西狩获麟”相关典故语词探析》[5]等论文,也分别从《公羊》《榖梁》《左传》三传立场探讨,从不同的传文体系脉络出发,将“获麟”这一命题的阐释与相应的三传立场加以系统结合;另一方面则是以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1-16

  • 《春秋》“大一统”与国家秩序建构 ——以西汉国家治理为中心
    中心,考察春秋公羊学视域中的“大一统”思想(以董仲舒为主)与国家秩序建构的关系,探讨其如何以“大一统”回应周秦之变后汉代国家秩序建构的巨大变革,以及这种回应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启示。通过考察《春秋》“大一统”思想与西汉国家秩序建构之间的互动,本文旨在对中华政治文明创造性转化的内生性动力作进一步探讨。一、春秋公羊学视域中的“大一统”思想要旨作为汉代儒宗与春秋公羊学集大成者,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对西汉的国家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提出,“《

    东南学术 2022年6期2022-02-16

  • 春秋公羊学与常州学派的治学思潮和历史价值
    。”[1]清代公羊学和常州学派最大的学术贡献正是在今文经学沉寂近两千年后,重新发掘出了《春秋公羊传》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今文经学就此迎来了新生,晚清学术界也多了一面思想的旗帜,后世今文经学派也多受常州学派的影响,在新旧社会的大变革中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甚至改变了整个学术界和思想界的面貌。1 春秋公羊学的源流汉景帝时,《春秋公羊传》(以下简称 《公羊传》)“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记于竹帛。”这标志着《公羊传》第一次登上庙堂之高,并成为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4期2022-02-13

  • 张力·超越·规范:汉代儒家复仇观的特质与正义性问题
    内在的张力,以公羊学家与礼学家为代表的儒者通过经典诠释的方式,在这种张力中发明新义,使得复仇观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质。然而,仔细探究汉代儒家的复仇观,能够发现这些独特的理论特质并非完全鼓吹极端的复仇,而是兼具超越性与规范性的复杂理论体系。因此,汉代儒家复仇观的诠释及其特质值得重新审视。一、“孝”与“仁”:复仇观的内在张力“孝”与“仁”是儒家思想最为根本的德性,这两种德性在儒家的伦理体系中相辅相成,在逻辑上亦是自洽的。然而,“孝”与“仁”在汉代复仇的视阈中则呈现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2期2022-02-12

  • 公羊学与汉代政治 ——由海昏侯墓所出《春秋》类简牍引发
    反映了西汉中期公羊学的发展状况。《公羊传》出土于废帝墓中,或许与刘贺喜好有关,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西汉中期社会上层对公羊学的重视,说明公羊学确实像《汉书》所说“大兴”,对汉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拟对传统文献进行梳理,搜罗与公羊学思想相关的史料,以此权衡公羊学在汉代政治、思想领域所起作用及所占地位。一、公羊学思想被汉代人普遍引用公羊学是研究《公羊传》的学术思想体系,在汉代被称为齐学。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对公羊学思想进行了系统论述。自汉武帝时期董仲

    东方论坛 2022年1期2022-01-24

  • 康有为、谭嗣同的经典观与国学观
    守今文经学中的公羊学,坚决抵制古文经学;谭嗣同则在推崇公羊学的同时,兼收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一方面,康有为、谭嗣同在国学理念上大同小异,具体表现为二者都以孔学整合诸子百家之学。这使两人的国学观在近代哲学家中最为相似,也由此拉开了与严复、梁启超和章炳麟等人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康有为、谭嗣同都推崇公羊学,与笃守古文经学的章炳麟南辕北辙,与严复、梁启超等其他近代哲学家的观点也相去甚远。具有实证情结并且崇尚理性的严复对于公羊学不屑一顾,不再对康有为亦步亦趋的梁启

    齐鲁学刊 2021年1期2021-12-31

  • 汉宣帝时代的经学走向及其调整*
    学的空前繁盛,公羊学的阴阳学理论因此由微而著,为汉代皇权的合理性阐释提供有力支撑。就在公羊学独盛的同时,因其对先秦儒学批判精神的吸纳与继承,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一统政权的潜在威胁。汉武帝去世后,公羊学的批判锋芒日益显露,时人开始以审慎、批判的眼光来回顾和评价武帝之政,儒学与现实政治的矛盾日渐激烈。汉宣帝亲政以后所面临的正是这样纠结复杂的理论与现实境况,如何应对汹涌澎湃的公羊阴阳学思潮,缓解公羊学兴盛对西汉帝国的理论侵袭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汉宣帝解决。一、昭宣之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2-05

  • 论公羊意旨与昭宣政局的冲突及和解
    宣帝执政期间,公羊学已有泛滥弥漫之势。而在公羊学精神的激励下,汉代儒生群体太过偏执,以及过于理想化的特征逐渐表现出来,并有极端化发展的倾向。发生于昭宣时期的眭弘“禅让”之议,以及夏侯胜对汉武帝的严苛批判,皆属此类。事实上,即便汉宣帝本人能够登基为帝,也带有一定的阴阳学色彩,亦属公羊学的理论范畴。前述种种,使汉宣帝能够更为直观地意识到公羊学理论的可怕之处:结合当时西汉社会的现实,放任公羊精神的肆意流播,实存莫大弊端。只不过世易时移,汉宣帝时代的社会现实不同于

    南都学坛 2021年3期2021-11-25

  • 朋友当如周善培
    ,而且经常宣讲公羊学,周善培就劝他少谈保皇的空话、少讲公羊学说,多讲些周礼。从那以后,梁启超就很少讲公羊了,转而研究周礼学说,但对于保皇一事,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后来的事实证明,周善培劝他少谈保皇是正确的,只是当时梁启超没听进去,但周善培已经尽了自己的一份心。还有一件事,梁启超也没听周善培的劝,但结果证明周善培当初的建议是正确的,就是出任国民政府司法总长一事。袁世凯当政时,召梁启超回国担任司法总长,周善培便劝梁启超不要就任,他说,“对德宗(光绪帝)是不该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1年15期2021-07-25

  • 清代公羊学家述略
    会的种种矛盾,公羊学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治学宗旨,便又受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重视。一、清前中期的公羊学者由于清初社会环境的需要,历史上长期被忽略的公羊学又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在清初兴盛一时。清代最早推崇公羊学的是庄存与和孔广森。庄存与以《春秋》为发挥基点,创造理论以解决社会问题,在说解《公羊传》的过程中,以阐发政治理论为主,重点关注政治理论的社会应用。钱穆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有对庄存与的评价:“庄氏为学,既不屑于考据,故不能如乾嘉之笃实,又不能效宋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01-15

  • 西汉中期“有为”精神下的“霸王政”体系建构及其传承演进
    系,这一体系以公羊学的大一统理念为基础理论支撑,在践行中则彰显出法家精神。汉武帝终其一生都在推动这一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其于边疆经略、政治制作与文化改革等诸多方面取得的成就,多获益于这一体系。但这一体系亦有其内在的矛盾,即其精神意旨与基础理论之间存在冲突。这一先天性矛盾在汉武帝晚期以及昭宣时代初期开始凸显,而昭宣中兴、盛世的重现,则是对汉武帝建构的“霸王政”体系进行改造整合式的继承吸纳而出现的结果。一、“霸王政”与公羊学之间的内在冲突董仲舒创建“君权神授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1年1期2021-01-11

  • 《春秋公羊传》的思想特质及其价值
    羊》的公孙弘;公羊学大师董仲舒,更是三次就治国安邦、长治久安之道对策于武帝,其一系列思想和建议为武帝采纳,成为政治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董仲舒从公羊家立场所阐扬的“春秋大一统”思想,成为汉代以及其后整个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价值,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 清代后期,在内忧外患的催迫下,公羊学重兴,成为当时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武器。 名动一时的常州学派,从庄存与到刘逢禄,都着力阐发公羊义,为社会变革提供资源。 龚自珍、魏源借公羊议政,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张目。 康有为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18

  • 董仲舒与康有为的公羊政治思想异同探析
    共同选择以春秋公羊学来阐释自己的政治设想。在他们各自的公羊政治思想中,既有托古改制、三世说等春秋公羊学思想内在的一脉相承,又有对春秋公羊学赋予时代新意的理论发挥,这是他们对时代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是理论延续并进行创新解读的必然结果。一、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董仲舒,西汉今文经学家,生卒年约在汉惠帝三、四年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之间(约公元前192年—公元前104年)。康有为,清末今文经学言政的大家,生卒年为1858—1927年。董康二人所处时局皆可为内忧外患,董仲舒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2020-11-30

  • “素王”孔子的成立: 基于《天人三策》的研究
    仲舒是西汉春秋公羊学的宗师,他在《天人三策》中用春秋公羊学的义理来阐释“孔子言”,孔子“素王”地位的最初成立也是在公羊学的诠释之下。《天人三策》载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2]2503董子在这句话之后解释到“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2]2503。孔子将“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与自己的境遇联系起来,体现出他思维世界中的天命意识,也表现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孔子匡扶天下的责任情怀。而董子的诠释揭示了天命与王位在孔子身上的矛盾,他认为孔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1-19

  • 董仲舒在两汉经学中的地位
    ,董仲舒用春秋公羊学的理论予以回答。他认为实现王道的关键在于知道天道,天道任德不任刑,因此,治理国家也应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这实际上就是改变以法为主的秦制,实现以德为主的汉制。在第二次对策中,董仲舒进一步申明了他的改制思想,认为“《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秦朝的灭亡在于“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不以文德教化天下。董仲舒认为,汉武帝当时虽然并有天下,内外率服,有太平之致的景象。但一般老百姓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太平景象,关键在于“王心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1-19

  • 董仲舒《春秋》书法论的诠释学意蕴
    建构的基础。与公羊学史上历代学者重点关注《春秋》条例不同,董仲舒对《春秋》书法的阐释以对其修辞特性和意图的阐发为主。《春秋繁露》通过《春秋》之隐微修辞进行考察,明确了这一写作形式对传达《春秋》义理的关键作用。董仲舒又提出“《春秋》无达辞”的著名论断,以凸显政治哲学中的常变、经权之义。对《春秋》诡辞避讳的书法特征的考察则意在揭示其“不遗善”的苦心。董仲舒通过其《春秋》书法论展示了公羊家政治哲学意义上的诠释风格和理论特色。关键词:董仲舒;《春秋》书法;《春秋繁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01-18

  • 乾嘉后期公羊礼学思想对康有为的影响 ——以《春秋董氏学》为视角
    理论基础是春秋公羊学,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康有为对清代公羊学的吸收是分三个方面的,在很多场合他都提到公羊学要分为义、例、礼。这一点往往被研究者大而化之或者忽略,特别是公羊学之礼对康有为的改制思想有重要的启发,至今这方面学术史脉络的疏理还存在着不足。春秋之礼:凌曙到康有为的脉络康有为曾言:“《公羊》先通制,次通例,次通义。”①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外三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7页。这是他心目中研习公羊学的次第,其中所谓“制”当为

    思想与文化 2020年2期2020-01-11

  • 经权与文实 ——论董仲舒与何休对《春秋》“宋人及楚人平”的不同诠释
    羊解诂》,成为公羊学的集大成之作。由于思想来源与师法传承的复杂性,因此,在对《春秋》之事与义的记载、解读上,三传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即使公羊学内部亦非铁板一块。何休面对古文经学尤其是《左传》的挑战,“略依胡毋生《条例》”作《解诂》,但在具体内容上,何休《解诂》与董子《春秋繁露》有不少观点相近之处(1)段熙仲认为,何休之学“直接胡、董先师之说者矣” (氏著:《春秋公羊学讲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页)。陈其泰亦指出, “何休既是发挥胡毋生《条

    天府新论 2020年2期2020-01-07

  • 公羊学的早期阐释与士人文法的建构 ——以出土汉代石刻文本为中心
    能,但它在深受公羊学影响的士人这里,却是如何转变成存续道统、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的?与商周宫廷程式化的写作不同,私人性文本生成方式多仰仗于作者的个人经验和习好,那么从写作史的视角看,这种写作特有的个性化风格之形成背景和机制各是怎样的?私人性写作受公羊学影响所形成的一系列行文、阅读新方法,对于孕育士人文学传统和确立书写文化新的阐释范式的作用又是怎样的?本文拟沿着章太炎、林传甲诸贤的“写作史”这一眼下不多见的研究思绪,从出土汉代石刻文本写作入手,对上述问题试做进

    天府新论 2020年5期2020-01-07

  • 经权思想的汉宋之别及其规范性来源
    学为盛,其中以公羊学对经权思想的论述最为丰富。(3)《春秋》三传皆围绕“祭仲行权”讨论问题,《左传》传事不传义,《谷梁传》所言之“权”乃是掌权之义,唯有《公羊传》讨论经权问题。宋代则以理学为儒学的新形态,其中以程颐和朱熹的经权思想最具代表性。汉儒与宋儒对经权思想的理解存在怎样的差别?二者之所以产生差别的原因何在?这种差别是否具有内在的、同一的规范性来源?这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反经有善:公羊学的经权思想公羊学作为解释《春秋》的三大流派之一,其阐述思想的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12-08

  • 晚清公羊学双轨演进及其哲理启示
    何休以后,春秋公羊学说便再无人问津,从此消沉了一千多年。故此,庄存与所著《春秋正辞》的出现,乃意味着公羊学派长期中绝之后重新接续了统绪,绝非偶然性事件,其中包括着多重历史信息,需要用上下贯通、把握源流变化的眼光加以剖析,并进而论述晚清公羊学何以形成双轨演进的格局以及因不同学术路数而产生的迥然而异的历史作用。一、庄存与、孔广森不同的学术路数及其深层社会文化背景(一)庄存与:重视义理阐释,求公羊学之正途庄存与(1719—1788)字方耕,在乾隆年间撰成《春秋正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3-05

  • 思古之道,伤今之俗: 戴望思想的多元化与经世之志的归一*
    ,有时划入常州公羊学派。(1)参见章太炎《清儒》、《国故论衡》,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清儒学案》等。然而综观戴望著述,这种学派的划分本质上失之肤浅,因此我们不可依据学者所分学派去简单理解戴望的学术思想。毕竟每个个体的知识结构具有多样性,而其自身思想亦随境遇或体验而变化。如果概括来理解戴望短暂的一生,那么他学术的目的很明显在经世,这是他早年研读《颜氏学记》时便已经具备的,且与他身处急需变革的时代亦是相吻合的。而他后来投入曾国藩幕下

    思想与文化 2019年1期2019-02-20

  • 浅析《春秋公羊传注疏》中的“例”
    其是段熙仲对于公羊学条例的系统化整理,是学习公羊学的必读之作。张振指出段熙仲“将刘逢禄和康有为都列为条例的‘三科九旨重新放回到‘义的诠释层面中去,从而使公羊学的‘例与‘义诠释层面第一次完全区分开来。”225-405[1]本文根据是否为独创为标准将徐彦的体例分为2类8例,即《春秋》常例类、语句来源类。下面进行展开论述。一、《春秋》常例类(一)“凡”例“凡,最括也”287[2],表示认可范围最广,例如“凡《春秋》之义,妾子为君者,其母得称谥,即文公九年冬‘秦人

    北方文学 2019年36期2019-01-10

  • 政治批判与公羊学历史理念中的乌托邦
    丛榕公羊学,即研究《春秋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问。作为研究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春秋公羊传》曾于汉武帝﹑宣帝时期广为流传,但三国之后古文经重新盛行﹐很长一段时间里,《公羊传》落入了比较冷清尴尬的境地,一直到清代才终于复兴。《公羊学引论》是著名儒学家蒋庆先生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他以独到的见解,对古文经进行了批判,其中部分观点可能有些过激,但是他对于今文经学的解读的确值得研究。近代以来,由于政治制度和形势的变化、外来思想进入等因素的影响,公羊学日渐式微。在

    神州·下旬刊 2018年9期2018-10-28

  • 政治儒学复兴应选何种途径:经学还是子学?
    师承更被打断,公羊学派直到乾嘉时代才由常州学派推回政治的主流中。有了超过千年的断层,包括口耳相传的彻底断裂,我们就更难想象“正统”的经义的维持。并且,即使在清代复兴的公羊学内部,就如汉代的情况,他们也没有一个对何为正统、何为微言、何为大义的共识,而是对此各有说法。其原因,前面已经讲明了。因此,哪怕公羊学或者今文经学是正统,并且开始有一个正统,但是在公羊学家内部能够共同认可和保持这一正统,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在今文经学家内部都无法有一个公认的正统,那么

    社会观察 2018年3期2018-08-15

  • 晚清变局与公羊学之“新命”
    050024)公羊学自东汉衰微后,一蹶不振。尽管统治者极力挽救,却仍旧改变不了其江河日下的态势。魏晋时期,世人虽能颂《公羊传》,然已不能通其义;南北朝儒者则推崇《左传》,《公羊》、《穀梁》二传往往多不措怀;隋唐以后,公羊学沦为已陈刍狗,宋、元、明数朝更是无人问津,几成绝学。然清中叶以降,正当汉学盛极之际,泯灭沉寂了上千载的公羊学悄然兴起。晚清公羊学主力常州学派,倡言“大一统”,宣扬“通三统”、“张三世”,专讲“微言大义”,讥讽时政、批判现实、大谈改制,一时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2-12

  • 经学变化的文学投影:司马相如、扬雄田猎赋异同论
    下,主张尊王的公羊学就自然得到汉代中央朝廷的重视和施用。主张“屈民以伸君”的春秋公羊学恰好适合此时中央集权制王朝的发展,比如公羊学在解释《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时说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1页。也就是主张奉行正朔,主张天下的所有土地物产都归天子所有,所有人都归天子统治,律历、思想和天下的土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2-12

  • 单字取名的三国人
    的人们被称作是公羊学家。公羊先生认为孔子把二名改成单名的举动,背后也是有微言大义的。《公羊传·定公六年》写到:“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原来,在公羊学家看来,二名是“非礼”的。公羊学家们在西汉一朝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所独尊的“儒术”,正是公羊学。这样一来,“二名非礼”的观念便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抗拒二名。但是起二名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汉昭帝刘弗陵就是二名,汉宣帝之前的名字刘

    小品文选刊 2018年2期2018-02-05

  • 论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思想渊源
    治的《春秋》是公羊学。那么,公羊学具有什么思想特征?其思想又源自何处?其与孔子以来的儒学有何关系?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公羊学,而且对董仲舒思想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一、《公羊传》与“公羊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公羊学的著作有“《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外传》五十篇”、“《公羊章句》三十八篇”、“《公羊杂记》八十三篇”、“《公羊颜氏记》十一篇”、“《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其中,除《公羊传》外,其余皆为西汉公羊学学者的著作,如《公羊

    现代哲学 2018年2期2018-01-23

  • 清代公羊学与汉宋学的互动
    鲍有为清代公羊学与汉宋学的互动鲍有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公羊学在清代的兴起与演变,许多学者已经有所论述,然而在清代被汉学、宋学观念所围绕的思想史中,公羊学与汉学、宋学之间的互动非常复杂,其中既有相融,亦有排斥,在公羊学的演变中,汉学与宋学的特色都在公羊学的诠释当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并最终在经世致用的大潮中殊途同归。公羊学;汉学;宋学;经世研究清代今文经学,自然会涉及公羊学,而言及公羊学又必然会追溯到庄存与,毕竟庄存与与公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12-13

  • 概念遮覆:公羊学所谓“三世”的旧义与新诠
    玺��内容提要公羊学史上的“三世”概念,一如考古遗址,有着层层覆盖。“人寿三世”出现后,“诸侯世次三世”就遭遮蔽。“所见、所闻、所传闻三世”流行之后,学者几乎不知有所谓“人寿三世”之论。至康有为倡言“张三世”,大肆宣扬据乱、升平与太平的进化三阶段论,“所见、所闻、所传闻”之三世说遂遭忽略,显得无足轻重。这反映的是一个颇值得重视的思想史现象:“概念遮覆”现象。关键词公羊学三世人寿三世概念遮覆〔中图分类号〕K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

    人文杂志 2017年6期2017-08-25

  • 董仲舒的人生抉择
    之力,继承改造公羊学,使儒家思想为大汉朝的一统天下效力。作为一个生长在民间底层的青年学子,要实现如此宏大的目标,谈何容易!董仲舒明知其难,但偏要迎难而上。为探究春秋公羊学的奥义,他的学习和钻研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他常常顾不得吃饭,忘记了休息,身体逐渐消瘦下来,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分散一下他的精力,使他能够有劳有逸地学习呢?父亲冥思苦想,终于有了一个办法。他请来了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要把宅后的空地建成一个大花园。学习之余可以来园中散步、游玩,天

    国学 2016年8期2017-03-20

  • 何休公羊学“条例”研究综述
    430072)公羊学作为春秋学的一支、经学的一种兴于两汉,也盛于两汉。而两汉公羊学者著作相对完整留存于世的,只有西汉初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以及东汉末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 (下称《解诂》)。《解诂》被视为“春秋公羊学两百年发展的总结”,是“汉代公羊学的最后成果”。何休是春秋公羊学成熟阶段的代表人物,其公羊学则被认为是集两汉公羊学之大成。因为何休著作以及相关文献的缺失,现今绝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中的“条例”。“例”也就是所谓的“书法义例”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2017-03-10

  • “通三统”与秩序的政教之旨
    容提要通三统是公羊学中重要理论,具有多重理论意义。通三统要求存二王后,要求以天下万民为本,不私一姓,是对特定政权之合法性的限制。三统之说源于三正,这是其天道依据;其实质则为忠、敬、文三教,蕴涵着德教文质互变的规律。“通”三统的真正思想力量不在于要把三种不同的“统”并包进来,而在于以一贯之道去“通”这三统。仁政施于上,德教行于下,是三统所要通的一贯之道。此道百代所同,是一切政制之宪,是最为根本的政治合法性,也因此而构成儒家政治最深刻的宪章。通三统政教三正三教

    学海 2016年5期2016-10-26

  • 以民为本的仁政传统对当下政德建设的启示
    氏学、《春秋》公羊学、《春秋》谷梁学等。《春秋》治政大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以诠释,但《春秋》诸学中以民为本的仁政阐释始终是其主流,特别是左氏学、公羊学,对我国古代的仁政传统的生成、传播与深化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政德建设也有不少有益的启示。左氏学以民为本的仁政传统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作为《左传》政德思想的精华,贯穿左氏学的始终,是《左传》作者反复阐明的重要理念。在古代浓厚的天命意识笼罩下,人们对神明往往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而《左传》则明确提出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3期2016-08-01

  • 论庄存与《春秋正辞》与《春秋胡氏传》的关系
    钱 寅研究清代公羊学复兴者,往往认为庄存与的《春秋正辞》是清代公羊学的重要著作。然而通过对《春秋正辞》解经内容的细读,以及对其经义征引来源的考察,可以看出庄存与书中很多地方与《春秋胡氏传》有着极强的关系。而且《春秋胡氏传》的义理对庄存与的《春秋》学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庄存与本身是科举考试的成功者,《春秋胡氏传》亦是长期以来官方指定科举书目。或许正是由于经历了科举考试,才使得《春秋胡氏传》对庄存与的《春秋》观产生了影响。《春秋正辞》;《春秋胡氏传》;庄存与;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3-24

  • 徐复观先生之董子研究
    ,分别对董子的公羊学、天的哲学、政治思想及其与汉代政治关系进行了分梳和诠释,既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和风格,又极大地推进了董子研究的进展,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关键词:董仲舒;徐复观;汉代思想史;中国儒学史;公羊学;天人感应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尤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董子应该是继孔子之后,在朱子之前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儒家人物。可惜的是,尽管近年来董学研究开始呈现突飞猛进态势,但总体而言,现代学者对于董子的研究(汉代儒学)兴趣远不如对孔子(先秦儒学)、朱子(宋明儒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16

  • 董仲舒有无王鲁说
    汉最著名的春秋公羊学大师,但董仲舒有无王鲁说,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董仲舒讲孔子改制著《春秋》,《春秋》新王为黑统,黜夏、新周、故宋而论,就已经蕴含王鲁说,而且董仲舒确有王鲁说,肯定孔子缘鲁以言王义,并通过三世异辞说来发明。董仲舒;公羊学;王鲁说春秋公羊学在经学史上以多可骇之论而著称,除了何休的好引谶纬解经以外,还包括春秋公羊学的基本理论。其中王鲁说就是最为某些经学家所诟病的学说,在他们看来,鲁为周王朝的诸侯国,以鲁为王,是教唆人们犯上作乱的僭越之论,与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3-16

  •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经学,尤善春秋公羊学,著述颇丰,泽及无数后学。由其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羊学发展史》,经年累月,孜孜矻矻,终于完稿于2011年,从孔子、董仲舒一直写到廖平、康有为,溯源清流,耙抓梳理,辨证综述,而成就出一部煌煌78万字的经学钜制,后来又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影响甚著。其《董仲舒有无王鲁说》一文颇多个人学术创见,如“黜夏、亲周、故宋之论,即是董仲舒《春秋》为黑统说的具体化”。而三王、五帝、九皇术语所表示的,“不过是新王与以往王朝距离的远近及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3-16

  • 试析西汉学坛今文《春秋》内部公羊、谷梁两派势力的消长
    学内部两大显学公羊学与谷梁学的势力消长,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认为自武帝确立儒学独尊的基本文化政策之后,虽然在宣帝时期取得了对公羊学一时的优胜,但事实是:公羊学作为西汉意识形态领域领导理论的地位并未受到根本性的触动。整体而言,公羊学是西汉的主要统治学说。相对而言,谷梁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西汉;公羊学;谷梁学;消长就大的学术环境而言,西汉两百年的学坛,泾渭分明地分为经古文学和经今文学两大对立阵营。西汉学坛,基本上是今文经的天下。今文,乃是与古文相对而言,它指的是

    华中学术 2016年2期2016-03-15

  • 近代公羊学与楚辞研究
    019)近代公羊学与楚辞研究李文(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摘 要:清代中叶以后,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复兴,与古文经学割席分尊,成为学术思想的主流。公羊学在近代的风靡,对楚辞研究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公羊学对楚辞研究的影响在史不在论,其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近代楚辞研究的大家诸如王闿运、廖平,其注骚著作均可见公羊学的影子;其二是公羊学派为改制而疑古变古,形成清末民初的疑古之风,为廖平否定屈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致使“屈原否定论”在楚辞

    天中学刊 2016年2期2016-02-12

  • 康有为论《大学》*
    今文经学后以“公羊学”来解释《大学》,流亡海外后更将重点放在阐发“三世”说,以强化儒学的经世,虽然均与朱子有别,但基本依照朱子的逻辑从本末关系来理解“明德”“新民”,将“至善”看作是理想状态。因此,梁启超说康有为“独好陆王”,至少从康有为对《大学》的论述来看并不可靠。【关键词】康有为;《大学》;公羊学;“三世”说;朱熹康有为思想成熟时宗今文经学,本与程朱理学不同,而自梁启超称其“独好陆王,以为直捷明诚,活泼有用,故其所以自修及教育后进者,皆以此为鹄焉”*夏

    现代哲学 2016年2期2016-02-01

  • 汉代公羊学影响下的伍子胥形象
    同时这又是汉代公羊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从中也反映了公羊学在两汉的兴盛与没落。关键词:汉代  公羊学  伍子胥  《史记》  《吴越春秋》伍子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对其记载最早来源于《左传》和《国语》,此时其形象散见于史书的不同编年和国别叙事之中,故事情节初具,形象具有一定的特点,但是仍不成系统。直到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伍子胥列传》其故事和形象才清晰独立起来,成为《史记》中最精彩的人物形象之一。东汉赵晔在《越绝书》进一步渲染的基础上,在其杂史著作《吴越春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2期2016-01-14

  • 晚清公羊学与变法维新
    0088)清代公羊学作为清学的后起之秀,一度可以与作为清学代表的朴学(汉学)相抗颉,且因康有为借公羊之学行变法之志故而风靡一时。尤其是康有为为了给其变法主张寻求理论基础而著的公羊学作品,实际上已经完全脱离传统经学的范畴,更是引发了当时政治界和学术思想界极大的震动。于是后来研究晚清变法改制者,都会有意无意地联系到公羊学。但是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两端:一是从学术史的角度来专门探讨公羊学在清代的发展,间或提及其与晚清变法之关系;二是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讨论晚清法制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0期2015-11-14

  • 任锋《道统与治体——宪制会话的文明启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
    热点:蒋庆基于公羊学传统“天地人三重合法性”之义理,提出了一套儒家宪政的方案;秋风受哈耶克“自发秩序”思想影响,试图通过对华夏治理秩序史的叙事来建立中国传统与宪政之间基本关系。但是,蒋庆论说的“天地人三重合法性”在义理上显得单薄和空疏,其宪政方案在儒门内外均备受争议。秋风的史学进路未能就儒学本身如何在思想传统及基本学理上提出宪政问题做出理论的说明。任锋的《道统与治体——宪制会话的文明启示》, 可谓在公羊学之外继受儒家近世宋明学统,而开掘宪政儒学视野与脉络的

    文化纵横 2015年2期2015-05-12

  • 论中国传统孝道对德性、规范与制度的整合及其历史经验 ——以汉代公羊学孝道论及其影响下的孝行实践为中心的研究
    验 ——以汉代公羊学孝道论及其影响下的孝行实践为中心的研究王文东(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中国传统孝道既是个人道德德性、社会伦理规范,也是一定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仪等制度性要求,在学理上因兼含理论与实践、注重社会规范和制度建设而成主流社会道德体系之基本要素。汉代推重解释《春秋》大义的《公羊传》,公羊学因此成为一代显学,它不仅是儒家孝道论在当时的主要阐释者、发挥者,更是影响汉代法律制度、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春秋繁露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3-27

  • 汉武帝时期教育与考选对《春秋》公羊学的影响
    考选对《春秋》公羊学的影响刘 红 妹(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汉武帝时期的教育与考选制度对此期《春秋》公羊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公羊学的大兴,而且改造了《公羊春秋》的释解思想和体式,形成了《公羊春秋》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原则。释解方式则由字句走向比类事例。汉武帝;教育;考选;《春秋》;公羊学网络出版时间:2015-10-09 9:51汉承秦制,但汉朝教育选拔制度多异于秦,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儒家经学成为有汉一代教育考选的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3-26

  • 朋友当如周善培
    ,而且经常宣讲公羊学,周善培就劝他少谈保皇的空话,少讲公羊学说,多讲些周礼。从那以后,梁启超就很少讲公羊了,转而研究周礼学说,但对于保皇一事,他还坚持自己的想法。后来的事实证明,周善培劝他少谈保皇是正确的,只是当时梁启超没听进去,但周善培已经尽了自己的一份心。还有一件事,梁启超也是没听周善培的规劝,但结果证明周善培当初的建议是正确的,就是出任国民政府司法总长一事。袁世凯当政时,召梁启超回国担任司法总长,周善培便劝梁启超不要就任,他说:“对德宗(光绪帝)是不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4年4期2014-09-10

  • 公羊学的一统化成之功
    :本文基于汉朝公羊学经典与近代学者对公羊学的研究,驳论了古今对于公羊学的三种流俗误解,即:公羊学乃政治化的儒学;公羊学只重权术霸道;公羊学专注于谶纬方士之学。在学理意义上论证了公羊学在三个层面上的一统化成之功,即:以传经存大义为体,以褒贬权谋制度为用;统心性修为于政治实践;将圣人、圣法之张力在行教化的意义上进行了贯通。从而,揭示了公羊学的历史意义与时代精神。关键词:公羊学;流俗误解;一统化成B234继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便结束了徘徊于庙堂

    西部学刊 2014年7期2014-08-16

  • 《吴越春秋》与公羊学的思想关联
    于西汉武帝时的公羊学,不仅在西汉居于独尊的地位,对东汉儒生的影响也颇深。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在思想方面与公羊学有着多重关联。尤为突出的是《吴越春秋》“内吴外越”与公羊学“大一统”、“内外有别”思想的关联及《吴越春秋》与公羊学之复仇观的关联。关键词:《吴越春秋》 公羊学 内吴外越 大一统 内外有别 复仇观西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西汉所尊的儒术实际上是有别于先秦儒学的新儒学,即《春秋》公羊学。公羊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3期2013-04-29

  • 论庄存与的治经特征及传承
    。他在振兴清代公羊学的同时也奠定了常州作为中国学术重镇的历史地位。庄存与在学术中往往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而在政界中他也笃行了作为一个学者的清高与孤僻。自从庄存与的公羊学说问世后,乾嘉后期的今文经学已经不可阻挡地和当时的时代潮流融为一体。不管后起的学者们是否认同公羊学说,至少没有人会否认今文经学是当时唯一的济世之方。庄存与所创立的公羊学说在他去世后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社会的变革,他对后世的影响也激起了当代学者对庄存与个人的好奇心。庄存与生活在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3期2012-04-02

  • 《春秋》公羊学“大一统”思想的三个维度
    60)《春秋》公羊学“大一统”思想的三个维度胡骄键(重庆文理学院政法学院,重庆永川402160)《春秋》公羊学“大一统”思想一直被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石而受到诸多批评,但《春秋》公羊学家对“大一统”思想的阐释并不是如我们当前的阐释那样,相反,按公羊学家的阐释来看,“大一统”思想其实更是一种具有文化多样性的政治理念。大一统;体元居正;三统之变;夷夏之辨;尚和《春秋》公羊学“大一统”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历代对“大一统”的解释要么有所偏

    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9期2010-04-10

  • 《公羊》学的大一统
    一中心。关键词公羊学 大一统 形而上 形而下 尊王〔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4)01-0034-05在中国经学史上,《公羊》学以讲求微言大义而著称。而集中的体现《公羊》学政治理想的大一统才是《公羊》学微言大义的根本所在。《公羊》学的大一统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而中心则是尊王。一《春秋》新君书即位,总是有“元年春,王正月”的字样,这里面有《春秋》新王之义,与之相联系的是在新王政权下的大一统。《公羊传》一开

    人文杂志 2004年1期200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