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口
- 川北地区茅口中晚期斜坡相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的勘探已有近70 年的历程。前期针对茅口组的勘探研究主要集中在川中—川南地区的岩溶裂缝型储层[1-4]。直至近年,部署于元坝地区的探井在茅口组获得工业气流,掀起了川北地区茅口组滩相孔隙型储层的研究热潮[5-6],特别是茅口组顶部孤峰段的深水沉积以及LT1 井茅口组盆地相的发现[7-8],推动了针对四川盆地北部茅口组台地—斜坡—盆地沉积体系的台地边缘相的钻探部署。前人针对茅口组的地层层序、储层特征、白云岩成因以及孔隙型储层识别预测等方面
海相油气地质 2023年4期2024-01-11
- 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发育特征与岩溶古地貌恢复
灯影组、中二叠统茅口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在桐湾运动、东吴运动及印支运动作用下,形成区域性的不整合面,是岩溶储层勘探的重点层位[4-6]。茅口组岩溶储层自20 世纪50 年代在蜀南地区隆10 井测试获产以来,迄今为止已有近70 年的勘探开发历程,期间出现了以“功勋井”——自2 井为代表的一大批高产气井[7],这表明四川盆地茅口组岩溶储层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茅口组作为岩溶储层的重要产层之一,普遍被认为存在风化壳岩溶[8-9]。陈立官等提出了茅口组岩溶为复合型岩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4期2023-12-28
- 川东地区茅口组云化滩相储层特征及分布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自20 世纪50 年代获得天然气发现以来[1-2],一直是油气勘探的热点层系。目前茅口组获得勘探发现的储层类型主要有3 种。第一种为岩溶缝洞型石灰岩储层,主要分布在蜀南地区[3-7],这也是茅口组最早获得突破且仍在勘探开发的地区;此外,川北[8-12]、川中[13-15]、川东[16-20]等地区的岩溶缝洞储层也有勘探突破,但未成规模。第二种为白云石化滩相储层,是以生屑、砂屑灰岩作为物质基础,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白云石化作用而形成的储层,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3年4期2023-12-28
- 川东北地区茅口组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预测方法
[2]。中二叠世茅口初期,四川盆地发生了二叠纪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侵事件[3],茅一段继承了栖霞期的沉积地貌,沉积了一套水体较深的“眼皮眼球”状灰岩。茅口晚期,随着勉略洋南侧大陆边缘的伸展闭合以及峨眉地幔柱的持续隆升,盆地内形成了多条隆凹相间的地貌背景[4-6],并伴随着海平面逐渐下降,茅口沉积后期开始形成规模颗粒滩沉积,为储层大面积分布奠定了基础。从四川盆地茅口组沉积相平面图(图1)可以看出,研究区在龙会场地区西北方向主要以斜坡相沉积为主,双家坝和龙门地区主
石油物探 2023年5期2023-10-11
- 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地震预测方法
引言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为一套石灰岩为主的地层,由于地层顶部出露剥蚀,整个四川盆地广泛发育岩溶缝洞型储层[1-3],早期针对茅口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岩溶储层。随着勘探深入,川东及川中部分地区钻井先后发现白云岩储层[4-7],关于白云岩成因的研究也相继展开,先后提出了构造热液成因[8]、热水白云岩[9-10]、多期流体控制云化[11]、埋藏热液白云化[12]等多种学说。近几年,TS4、MX145等井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先后获得高产,展示了白云岩储层具有良好勘探前景的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年4期2023-01-09
- 四川盆地东北部茅口组岩溶储层控制因素
要类型。中二叠统茅口组作为四川盆地勘探层系之一,其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由于物性差,孔隙度普遍低于2%,渗透率小于 0.08 mD[1],难以作为有效储层,因此沉积后的岩溶改造对于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岩溶储层的形成受沉积、成岩、构造、古地貌与古水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控制,其分布表现为较强的非均质性,导致古岩溶储层分布预测极其困难[2]。针对四川盆地茅口组岩溶储层,前人做过大量的研究:肖笛等认为茅口组岩溶受沉沉积相及古地貌控制作用明显,高能颗粒滩岩溶作用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年3期2022-10-13
- 川南云锦地区茅口组储集层溶蚀期次及模式
来,针对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缝洞型储集层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已有60 余年历史,1979 年达到年产气30.75×108m3的最高产量;随后,产量递减,2004 年产量最低,为5.85×108m3/a;2005 年实施二次开发,2011 年产量回升到6.37×108m3/a,到目前为止,茅口组仍然是川南地区天然气的主要产层之一[1-2]。溶蚀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因素,明确溶蚀作用的类型、期次和机制,对全面揭示储集层成因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川南云锦地区茅口组,前人
新疆石油地质 2022年5期2022-09-20
-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茅口组方解石充填物特征及指示意义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P2m)自1957年隆10井测试获气以来,掀起了寻找以东吴运动在茅口组顶部形成的风化壳岩溶型储层或者与古隆起演化密切相关的构造-裂缝型储层的高潮,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岩溶-裂缝型气藏[1]。进入2000年之后,川北、川东南地区相继在茅口组取得了勘探新发现,揭示发育有热液白云岩储层新类型[2]。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自2015年以来针对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开展了综合地质研究,认为该区茅口组发育台缘礁滩相储层,并于元坝7井钻探证实了台缘浅滩储层的存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8-12
-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二叠系吴家坪组—茅口组三段测试获日产105.94×104m3的高产工业气流,进一步证实元坝地区多层系含气特征,同时揭示了元坝地区茅口组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目前,对元坝地区陆相自流井组、须家河组及海相雷口坡组、飞仙关组和长兴组油气成藏特征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5,6-10],前人也对元坝地区茅口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初步的阐述[11],但近期多口钻井的持续钻探揭示了茅口组油气成藏的复杂性,且对其成藏规律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元坝地区茅口组油气来源及成藏时间等
石油实验地质 2022年4期2022-08-10
- 四川盆地东部二叠系茅口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地质意义
7井均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试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该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前景[1]。层序地层学研究一直是茅口组沉积储层研究的重点之一[2-3],通过对沉积地层进行精确划分、对比和分析,为沉积相带划分、岩相古地理重建、岩溶古地貌恢复和储层预测等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测方法。前人从不同角度开展了茅口组层序研究工作[4-14],由于这些研究大多以整个盆地为对象,同时川东茅口组后期受剥蚀较为严重,层序界面可对比性较差,研究范围、研究程度的差异使得茅口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存在
海相油气地质 2021年4期2022-01-07
- 川东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储层测井综合评价
目前,在下二叠统茅口组地层针对岩溶不整合面及茅一段新类型储层的油气勘探已获得突破,川东南茅口组热液白云岩储层也不断有新的发现,预示着热液白云岩储层勘探具有广阔的前景,是今后一段时间天然气增产上储的重要领域[3-5]。本文针对川东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储层尚未形成一套有效测井评价技术的问题,以测井、地质以及岩心分析等资料为基础,在对不同储集空间的测井响应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区地层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分析,形成一套针对川东地区茅口组储层测井综合评
科学技术创新 2021年30期2021-10-25
- 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展布与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关系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川西地区二叠系茅口组顶部的弱振幅杂乱地震异常带展开攻关研究,推测川西地区发育规模性爆发相火山岩[6]。据此部署的探井先后钻遇二叠系厚层火山碎屑岩储集层,并测试获工业气流,从此,四川盆地火成岩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此后,针对川西地区二叠系火成岩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认为这套爆发相火山碎屑岩可形成中—高孔隙度、厚度大的优质孔隙型储集层[5];另外,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在空间上紧邻德阳—安岳裂陷寒武系优质烃源岩,具有优越的油气生储组合条件[7],是目前四川盆地二叠系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1年3期2021-07-20
- 织金县戴家田煤矿突水危险性分析
新):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岩溶强含水层,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em)基岩裂隙弱含水层、龙潭组(P3l)基岩裂隙弱含水层、长兴组(P3ch)裂隙岩溶强含水层,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一段(T1f1)基岩裂隙弱含水层、飞仙关组二至四段(T1f2-4)岩溶强含水层、飞仙关组五至六段(T1f5-6)基岩裂隙弱含水层、嘉陵江组(T1j)岩溶强含水层和第四系地层(Q)孔隙水。构造纲要图及水文地质图见图1,水文综合柱状图见图2。1.2.2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矿
现代矿业 2021年5期2021-06-30
- 热液活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的影响
在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储层中获得高产气流[15-17],使得其成为关注的热点。对于该套白云岩,已有的研究表明其受到了热液作用的影响[18-24],主要证据包括:①白云岩具有沿基底断裂带分布的特征;②白云岩中发育鞍形白云石、石英和萤石等热液矿物组合;③白云岩具有大于正常地层埋藏温度的包裹体均一温度;④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热液流体相似。但关于热液作用的成储效应,多数学者认为热液流体中富含CO2和H2S等酸性气体,能对基质白云岩产生溶蚀,形成大量的溶蚀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年3期2021-06-29
- 川南YJ向斜区茅口组储层地震预测与主控因素分析
0 引言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川南地区主力产层之一,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1957年在川南地区圣灯山构造钻探的隆10井测试获工业气流以来,勘探历时长达60余年。截至2018年,茅口组共发现石灰岩岩溶缝洞型气藏325个,累计探明储量852×108m3,自2 井累计产气量 50.15×108m3[1-2]。前人总结出“三占三沿”(即占高点、沿长轴,占鞍部、沿扭曲,占鼻突、沿断裂)、“两打两优先”(即打翼先打肩,打鞍先打高点鞍)和大断要避开,小断要紧挨,
断块油气田 2021年3期2021-06-08
- XC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有利区预测
0 引言下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前期勘探主要集中在川南和川东地区,发现了宋家场、自流井、阳高寺等多个石灰岩岩溶缝洞型气藏。川中地区NC1井茅口组钻遇孔隙型白云岩气层,获高产工业气流 44.740×104m3/d,MX39井获工业气流 24.697×104m3/d,展示了川中地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前景。张亚等[1-2]对川中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断溶体发育特征、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理等开展了研究。戴晓峰等[3-4]对茅口组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进
断块油气田 2021年2期2021-06-07
- 川北—川东地区中二叠世晚期地层划分新认识及地质意义
004)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主力产层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川北台缘带、九龙山“断溶体”气藏和涪陵白云岩储层的相继发现,川北—川东地区茅口组展现出良好的含气性,成为目前勘探重点之一。前人对该地区茅口组沉积相特征、岩溶地貌、白云岩成因等地质问题做过大量研究[1-5],但仍存在认识不统一,归其根源主要是茅口组地层展布认识不清楚造成的。茅口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盆地内复杂的沉积格局。玄武岩[6]、黑色硅质岩[7]、白云岩[8-9]这些复杂的岩石组合和平面上地层的
石油实验地质 2021年2期2021-04-21
- 基于波动方程正演对九龙山地区茅口组地震响应特征识别研究
显示。九龙山地区茅口组埋深大,都在5500 m以下,基质基本无储集性,储集空间以裂缝、溶蚀孔洞、缝洞、小型孤立落水洞为主。波动方程正演数值模拟最接近于实际地震波传导特征,能很好地反应地下复杂的构造,更好地研究地下复杂介质的规律。本次研究在九龙山三维区利用新处理连片地震资料分析茅口组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为深化本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质认识、指导勘探部署扩大储量范围及提高产能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李战业等,2009;吴成,2014;薛江龙等,2016)。1
地质与勘探 2021年2期2021-04-09
-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茅口组古岩溶缝洞充填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成岩改造强烈,且受加里东期、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等重要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储层非均质性强[11]。前人对蜀南地区茅口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储层预测及有效性评价研究:吴仕虎等[12]针对蜀南地区DTC区块中二叠统茅口组高产气井进行过地震响应及裂缝预测;高峰等[13]在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岩心物性、压汞等分析资料,从储层岩相、岩性、裂缝、孔洞有效性等四个方面进行储层有效性评价;蒋晓迪等[14]通过波动方程正演分析及多种储层预测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1年1期2021-04-01
- 川中茅口组白云岩储层预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有126口井钻遇茅口组地层,录井显示下二叠茅口组地层存在大量白云岩,平均深度超过4300m。2013年,针对茅口组地层的探井中,N1井和MX39井均钻遇较厚的白云岩储层,获得高产工业气流,表明四川盆地川中地区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1-3],是四川盆地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之一。随着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逐步认识到其储层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与气藏的多样性,研究发现茅口组白云岩储层预测主要存在3个难点[4-5]:①低孔低渗储层,空间各
石油物探 2021年2期2021-03-23
- 四川盆地茅口组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天然气勘探的突破及启示
——以川中北部地区JT1 井天然气立体勘探为例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直都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前期的勘探对象主要是蜀南地区茅口组裂缝、缝洞型气藏,采用“三占三沿”打构造的勘探模式,曾为该盆地天然气工业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蜀南地区茅口组获工业气井422 口,累计发现气藏325个,探明天然气动态储量699.24×108m3,累计采气535.29×108m3。为了进一步扩大茅口组的勘探领域,需要转变观念,跳出裂缝型气藏的勘探思路,寻找新的勘探类型。近年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立足孔隙型储层的规模发现
天然气工业 2021年2期2021-03-20
- 基于电力工程实践过程中西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特性分析
广泛分布的二叠系茅口组灰岩相对邻近岩组,其岩溶发育程度、规模等具有更加显著的特点。如果对西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岩溶特性认识不够深入,就会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该文从工程实践角度对其进行归纳,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1 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分布碳酸盐岩是对主要由碳酸盐类矿物组成的岩石的统称,主要有石灰岩和白云岩等两类[4]。我国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出露面积约91 万km2,加上隐伏于不同深度的碳酸盐岩、总面积达340 万km2[5]。其中,西南地区的云南、贵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1年24期2021-03-16
- 川西深层碳酸盐岩岩溶储层预测
地区深层下二叠统茅口组在多个地质构造中获得勘探突破,多口井在岩溶体储层中获得高产工业天然气气流,揭示了川西茅口组良好的岩溶体储层天然气勘探前景。由于茅口组的勘探程度较低,资料有限同时岩溶体储层埋深大,非均质性强,分布发育受控影响因素多等原因,增大了岩溶储层地震预测和评估的工作难度[1-3],目前未能形成一套针对茅口组岩溶储层进行有效地震预测的方法,制约了下一步川西深层下二叠统油气勘探的工作。川西九龙山地区虽然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为复杂非均质性强的岩溶性油气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年4期2021-03-07
-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源岩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主力产层。同样,茅口组也是四川盆地一个重要产层[1-3]。经历60 余年的勘探,先后在蜀南、川西北、川东及川中多地钻探一批高产井,如蜀南Z2 井、川西ST1 井、川中NC1井和MX31X1 井等[3-5],发现自流井、鹿角场、阳高寺和庙高寺等多个气田或含气构造,其主力烃源岩就是茅口组一段灰岩夹灰质泥页岩,厚度可达90∼110 m。储层多位于中上部,以灰岩为主,含少量白云岩储层。近年来,在勘探龙马溪组页岩气过程中,茅口组一段常见天然气显示并试获高产,如TT1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1-27
-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沉积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
,开启了四川盆地茅口组的勘探,随后经历了数十年的勘探历程。四川盆地茅口组厚119~508 m,平均厚237 m[2-3],由下而上分为4段,主要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亮晶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夹硅质结核,下部具有明显的眼球状构造,含有珊瑚、腕足、虫筳、海百合、有孔虫等古生物[4]。前人对四川盆地茅口组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沉积环境[5-6]、岩相古地理[7-10]、储层特征和成因[11-16]以及勘探方向[1,17]等方面的研究。就沉积环境
海相油气地质 2020年3期2020-09-28
- 鑫黔煤矿21203采面带压开采可行性评价研究
层底板的岩层中有茅口组灰岩,在贵州地区茅口组灰岩一般为强含水地层。21202工作面切眼已贯通并形成生产系统,巷道布置见图1。工作面采煤方法采用分段开采,即21202联络巷以下段,采用倾斜长壁采煤;回采至21202联络巷时,将21202工作面切眼作为上段工作面运输巷,上段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方法,采煤工艺采用炮采工艺。图1 21202采煤工作面巷道布置图2 21202采煤工作面电法勘探推断水患区分布3 可行性评价分析3.1 地质报告兖矿集团东华建设有限公司地矿建
江西煤炭科技 2020年3期2020-08-11
- 基于OVT域数据各向异性处理的缝洞预测方法
——以四川盆地云锦向斜茅口组为例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典型的岩溶缝洞型储层,由于其非均质性强,缝洞尺度小,与围岩速度差异不大,地震响应特征不明显,预测精度降低。充分利用云锦向斜三维全方位采集资料,分析岩溶缝洞引起的OVT道集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基于“椭圆速度”校正各向异性剩余时差,提取校正前后地震数据差异,并通过甜点刻画及三维透视对研究区岩溶缝洞进行雕刻,预测结果与云锦向斜实际钻井情况相符。1 研究背景茅口组是四川盆地的重要产层之一,从早期的“三占三沿”“大断层远离,中小断层紧挨”等打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年2期2020-07-14
- 川东檀木场构造向斜区茅口组油气成藏演化及成藏控制因素
059)中二叠统茅口组(P2m)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层系之一,目前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川南地区,川东地区茅口组勘探成效不如川南地区。川东地区钻遇茅口组的钻井基本是以石炭系为目的层的过路井,钻井数量达到520余口[1],发现了卧龙河、龙会场等气田。从20世纪60年代在川南地区发现茅口组气藏以来,四川盆地茅口组整体的布井原则从“一占一沿”发展到“三占三沿”[2],钻井均集中在构造高部位及断裂周边。在历经多年的勘探之后,背斜圈闭的勘探程度已经很高,难以再优选有利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6-17
- 四川盆地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刻画及油气勘探意义
0 井在蜀南地区茅口组钻遇岩溶储层并测试获气以来,勘探家们针对四川盆地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分布规律及岩溶古地貌恢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江青春等[1]认为四川盆地茅口组古地貌为“东高西低”,且具有“三高地、两斜坡、两洼地”的特点;姜自然等[2]认为东吴期泸州古隆起的形态控制了蜀南地区茅口组岩溶作用强度,古隆起西南翼溶蚀强度大,岩溶储层较发育,北东翼剥蚀夷平严重,岩溶储层发育较少;胡修权等[3]、郭旭升等[4]在对川东南茅口组研究后认为,岩溶斜坡区地下水以径流为
岩性油气藏 2020年3期2020-05-21
- 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成岩流体来源及演化过程
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地层受峨眉地幔柱隆升或全球冰期海平面下降抬升暴露的影响,发育早成岩层间岩溶和成岩后生潜山型岩溶,同时叠加多幕构造运动,导致地层孔隙流体性质与成岩环境复杂多变[7]。前人对茅口组岩溶储层研究多聚焦于大尺度地震与定性测井相分析:黎荣等[8]从构造角度提出“构造控藏”和“断溶体”控藏;桑琴等[9]、唐雪松等[10]从沉积储层角度提出“相控成藏”和“岩溶水系或地貌控藏”等认识。但是,目前对于该地区茅口组仍然缺乏从微观地球化学的角度精细
天然气工业 2020年4期2020-05-16
- 岩屑自然伽马能谱和元素录井技术在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固井卡层中的应用
发。该区块二叠系茅口组和栖霞组分属两个不同的压力系统且压差较大,其地层压力系数分别为1.8和1.3,为封隔不同压力系统,避免发生“因漏转喷”的井控风险,设计要求进栖霞组顶2~3 m固井,甚至有的井设计在茅口组底部固井。所以,茅口组底界井深的卡取显得尤为重要。川西北地区二叠系整体为均斜台地沉积,沉积了一套由深水低能型富含泥机质的灰岩向浅缓坡环境的浅色微晶生屑灰岩变化的碳酸盐岩地层。栖霞组上覆地层为茅口组,其岩性以灰岩为主,颜色总体呈上浅下深,由于发生过多次次
录井工程 2020年1期2020-04-17
- 川南地区茅口组岩溶缝洞群气藏成藏主控因素
0 引言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地区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历经50余年的勘探,川南泸州古隆起茅口组已发现气藏68个,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12×108m3,累计产气650×108m3。经勘探实践证实,川南地区茅口组具有大面积含气的特征[1-5]。在中二叠世末期,受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如何精细刻画岩溶储层展布,明确岩溶缝洞群气藏成藏主控因素,是实现高质量勘探的关键,也是研究区天然气勘探亟待解决的问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年1期2020-03-29
- 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巴南地区茅口组储层特征及预测
国石化在下二叠统茅口组的油气勘探活动中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获得一大批具有工业气流的油气井,如HL1 井产气31.6×104m3/d,TL6 井产气39.0×104m3/d,SF1 井产气8.0×104m3/d,近年来在双鱼石地区钻遇茅口组裂缝型储层,并在栖霞组获得较高产量,ST12 井栖霞组测试27.0×104m3/d ,SY001-X132 栖霞组测试55.6×104m3/d,川东WT1井茅口组生屑泥晶灰岩储层段产气82.2×104m3/d,这些勘探成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年3期2019-10-17
- 川西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特征研究
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特征研究李荣容1,2,杨迅1,王旭丽1,曾琪1,胡欣1,张本健1、2(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 江油 621700; 2.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新都 610500)川西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在多个构造获得突破,但前期受勘探程度及资料限制,对茅口组储层研究相对较少,这制约了下一步勘探工作,因此开展川西北部茅口组储层特征研究是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根据钻井、化验分析、地震等资料,结合动静态资料重新评
四川地质学报 2019年3期2019-10-15
-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蜀南地区,储层类型以岩溶型为主,共发现了325个岩溶缝洞型灰岩气藏[1]。近年来,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通过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在华蓥山二崖、丰都狗子水和回龙场等露头发现厚层白云岩,2017年在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部署实施的风险探井TL6井在茅口组钻遇厚度为23 m的厚层白云岩储层,证实该区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发育。TL6井茅口组测试获日产11.08×104m3的工业气流,表明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具有
天然气工业 2019年6期2019-09-03
- 川南DTC地区茅口组地球物理特征
灯山构造L10井茅口组获工业气流以来,川南地区在下二叠统共发现300多个气藏。前人研究认为川南地区茅口组为裂缝—岩溶储层[1-2],溶洞沿断裂、裂缝发育,因此先以“一占一沿”“一占三沿”“三占三沿”打构造的勘探模式,后主要以“大断层远离,中小断层紧挨”等打中小断层上盘裂缝发育带的勘探思路,获得了一批工业气流井[3-6]。但岩溶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即使距离很近,岩溶发育程度差异也很大。如N6井直眼钻到 2 474.81 m茅口组无显示,工程事故后开窗侧钻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年3期2019-07-18
- 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集层类型与分布规律
系黄龙组、二叠系茅口组、三叠系雷口坡组等多套岩溶储集层[10,12-18]。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集层自1957年隆10井测试获气以来[19],勘探历时长达60余年,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川南地区的重要产层之一。截至2018年,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共发现了325个岩溶缝洞型石灰岩气藏,累计探明储量 852×108m3,功勋气井自 2井已累计产气 50.15×108m3[17]。川南地区目前已经获得的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正向构造,而面积广大的构造斜坡,尤其是负向构造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年2期2019-05-17
-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成因及气源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前期勘探的储层类型以岩溶缝洞型灰岩为主,在蜀南地区共发现了325个气藏[1-5]。近年来,川西双探1井、川中南充1井和广探2井等在中二叠统钻遇厚层白云岩,且部分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展现了四川盆地茅口组巨大的勘探潜力。目前,通过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在华蓥山二崖、丰都狗子水和丰都回龙场等露头发现厚层白云岩。此外,老井复查表明,研究区YX1、TL2、卧67井和池4井等茅口组也钻遇白云岩储层,证实川东地区茅口组
特种油气藏 2019年2期2019-05-13
-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茅口组台缘浅滩天然气勘探的突破与启示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因缺少地震资料,根据地面构造布井,采取“占高点、沿长轴”的思路,选择在川东—川南地区一批背斜高点或长轴上开展钻探工作,取得了油气的发现。随着20世纪60年代初川南地区钻获一批高产天然气井,掀起了泸州古隆起茅口组勘探高潮,以茅口组顶部不整合岩溶型储层或构造—裂缝型储层为主,钻至茅口组探井多达千余口,先后发现板桥、卧龙河、相国寺、麦子山等多个气藏,但单个气藏储量规模总体较小,仅卧龙河、自流井等少数构造茅口
天然气工业 2019年3期2019-05-13
- 川西北地区茅口组海槽相地质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油气勘探历史悠久,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茅口组勘探主要集中在蜀南地区,以寻找岩溶缝洞型气藏为主。截至2018年全盆地获探明储量852×108m3,其中蜀南地区占87.7%,分布在325个大小不一的缝洞体系中,且陆续进入开发后期,急需要寻找茅口组气藏的接替区域。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处于海西拉张旋回,临近大型不整合面[1-3],若经过后期岩溶改造,有利于形成规模性岩溶储层[4-5],LT-1井钻遇茅口组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8年3期2018-10-24
- 川中–川东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二段白云岩发育规律研究
川东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二段白云岩发育规律研究徐 敏,陆林超,段 杰,梁 虹,席 彬,江 娜(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西南物探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213)结合四川盆地3 000 km地震剖面实际资料和1 200口井钻井资料,从典型井和典型区块研究出发,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研究了川中–川东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二段白云岩测井、地震等响应特征,寻找茅口组二段白云岩分布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茅二a段发育白云岩时,白云岩底界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弱–较强反射特征,白云岩发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8年4期2018-08-18
- 水银洞金矿区茅口组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磊水银洞金矿区茅口组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羊文,冯娟,杨磊(贵州省地质勘查开发局105地质大队,贵阳 550018)贵州贞丰水银洞茅口组岩溶水水质分析表明,同属于茅口组岩溶含水层,由于其空间分布的不同,其水化学场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地质构造、地下水的赋存及埋藏条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因素的不同有关,由此可作为划分的地下水系统的依据。即使空间分布相同的同一岩溶水系统,随着时间的差异,水化学特征也会发生变化。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埋藏型岩溶水水质有
四川地质学报 2018年2期2018-07-06
- 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10井的中二叠统茅口组(P2m)首获工业气流后,不断有新的进展[1],但一直未在该领域取得大的突破。2014年以来,川西北地区多口井在茅口组发现层状孔隙型白云岩、岩溶型和裂缝型储层,测试均获高产气流,如ST1井产气126×104m3/d、L004-x1井产气111.65×104m3/d,显示该区茅口组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目前已成为四川盆地主要的勘探层系[2-4];但随着勘探的进行,也出现了较多的失误,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其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储层特征及主要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2-27
-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地层缺失量计算及成因探讨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存在地层缺失这一认识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7-11],但对其缺失特征仅进行了简单的描述[12-13]。少数学者对局部的地层缺失量进行了定量分析[14],然而对于盆地内部地层缺失量均未开展过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对于地层缺失的成因研究更为薄弱,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东吴运动的抬升造成的地层整体隆升,形成地层缺失带,仅有李旭兵等少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茅口晚期东吴运动Ⅰ幕发生大规模的海退导致茅口组顶部碳酸盐岩暴露,遭受广泛的淡水淋滤风化作用,形成
天然气工业 2018年1期2018-02-01
-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地质条件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作为早期勘探的主力含气层系,在2007年之前的50余年勘探历程中,仅在蜀南地区发现一批裂缝性气藏为主的小型气田[4]。近10年来的甩开勘探,先后在川西北、川中地区发现了一批高产气井,初步展示了该层系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茅口组能否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规模勘探的主力层系?关键问题在于其是否具备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条件。近年来,笔者研究团队紧紧围绕这一问题持续开展研究,完成了大量的老井复查、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相研究与岩相古地理制图、储层特征与
天然气工业 2018年1期2018-02-01
- 川中茅口组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及勘探潜力
00083)川中茅口组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及勘探潜力戴晓峰*冯 周 王锦芳(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戴晓峰,冯周,王锦芳.川中茅口组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及勘探潜力.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5):1049-1058.GM地区测井评价证实川中茅口组顶不整合面以下100m发育岩溶储层,基于三维地震发现大量“下凹”岩溶塌陷体,二者共同指示川中茅口组存在强烈溶蚀作用。岩溶储层在茅口组顶部具有弱振幅的地震响应特征。岩溶储层发育区受古河道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年5期2017-11-01
- 川中-川西地区茅口组顶部地震相特征与成因
)川中-川西地区茅口组顶部地震相特征与成因陈 骁1, 董 霞2, 冉 崎1, 关 旭1, 何青林1, 龙 隆1, 张 亚1(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 610041; 2.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 610041)为解决川中-川西地区钻井资料匮乏、受玄武岩喷发影响地层纵横向分布发生变化等问题,利用地震资料开展中二叠统茅口组及上覆地层地震相特征分析。通过地震识别,茅口组顶界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强波峰地震反射,川中-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6-05
- 松藻矿区茅口灰岩巷道中的瓦斯灾害特征与防治
445)松藻矿区茅口灰岩巷道中的瓦斯灾害特征与防治巫显钧(重庆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綦江 401445)在茅口灰岩中掘进巷道时,常有瓦斯涌出、偶有岩溶瓦斯喷出或突出及煤与瓦斯突出。通过研究茅口灰岩的生成、储存和盖层条件、古岩溶地貌、瓦斯来源、瓦斯储集特征,分析瓦斯典型事故特征,总结不同层位裂隙瓦斯超限的频率。提出了合理选择层位、采取防范瓦斯喷出突出措施、探测控制岩溶缝洞、改进钻机防喷装置、提高物探准确率、加强预测预报等对策措施。集中运输大巷、回风大巷、
中国煤炭地质 2017年1期2017-02-13
-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与茅口组烃源岩的差异性
中二叠统栖霞组与茅口组烃源岩的差异性黄士鹏 江青春 汪泽成 苏 旺 冯庆付 冯子齐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黄士鹏等.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与茅口组烃源岩的差异性.天然气工业,2016, 36(12): 26-34.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目前对这2套烃源岩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征还鲜有报道。为此,通过对17口井111块栖霞组和茅口组岩心样品实测总有机碳含量(TOC)的标定,运用分段平均值法,建立了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与烃源岩TOC的关
天然气工业 2016年12期2017-01-05
-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形成与古构造演化关系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形成与古构造演化关系李大军1,2,陈 辉2,陈洪德1,梁 虹2,彭 才2,夏 铭2,段宏臻3(1.成都理工大学 能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2.中国石油 川庆物探公司 物探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213;3.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 青海事业部,甘肃 敦煌 736202)以钻井与测井资料、盆地基干地震剖面及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系统讨论了古构造演化与茅口组沉积地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年5期2016-11-22
- 川东W地区茅口组储层地震预测
赵欣川东W地区茅口组储层地震预测邓瑛1,曾涛1,徐姣1,赵欣2(1.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成都 610213;2.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 610059)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茅口组作为川东碳酸盐岩重要产气层系之一,具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目前探明率很低,并且针对茅口组古风化壳岩溶储层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少。本文从分析茅口组古岩溶储层的地质特征入手,再以川东W地区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开展地震相特征及其成因的研究,进行预测,结果与
四川地质学报 2016年3期2016-11-18
- 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
——以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
以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唐大海1,2,肖笛1,3,谭秀成1,3,李海云3,谢继容4,刘宏1,杨迅4,张本健1,4(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3.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沉积-成藏研究室;4.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在沉积与构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残厚法对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区内古岩溶地貌为溶丘平原特征,可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沟槽3个二级岩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年5期2016-11-15
- 四川盆地西部茅口组多类型储集层成因与启示
珂b四川盆地西部茅口组多类型储集层成因与启示胡昊1,许国明1b,高峰2,宋晓波1b,隆珂1b(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田分公司a.博士后科研工作站;b.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41;2.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郑州450000)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成因复杂,对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存在较大争议,这给茅口组油气勘探造成很大困扰。利用野外剖面、邻区钻井以及地震勘探等资料,从岩相古地理、储集层特征、地震储集层预测等方面,
新疆石油地质 2016年5期2016-10-18
- 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茅口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盆地西部中二叠统茅口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宋晓波1,2,隆轲2,王琼仙2,许国明2(1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2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为碳酸盐岩浅水缓坡相沉积,高能浅滩亚相颗粒岩发育。茅口组沉积末期,研究区古表生岩溶作用强烈,有利于岩溶储层发育。中二叠统发育栖霞组和茅口组碳酸盐岩、梁山组泥质岩等多套烃源岩,烃源岩厚度大,品质较好;各套烃源岩从中三叠世末起相继达到生烃高峰,资源潜力大。茅口组中上部发育两类储层:
海相油气地质 2016年1期2016-09-12
- 四川盆地东吴期泸州古隆起与茅口组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分布
光创名。中二叠世茅口末期峨眉山地幔柱上升引起地壳抬升、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和东吴运动三者之间存在成因联系,茅口组剥蚀程度以云南大理—米易为中心整体呈圆环状减弱[1]。在此背景下,东吴期泸州古隆起属于四川盆地内部发育的局部隆升,其对四川盆地南部茅口组储层发育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发育的古隆起与油气储层发育和油气聚集分布关系密切[2-4]。四川盆地不同地质时期发育的多个大型古隆起控制了不同层系中天然气藏的分布,泸州古隆起自1962年发现以来,前人对
石油实验地质 2014年4期2014-11-01
- 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及成因
)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及成因郝 毅,周进高,倪 超,辛勇光,厚刚福,陈 薇(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江苏 杭州 310023)对四川盆地西北部钻井岩心、露头剖面样品的宏观及微观岩石学特征研究认为,川西北茅口组储层类型主要为生屑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生物格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溶蚀孔洞及裂缝。茅口组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到沉积微相、古岩溶作用及构造作用等因素控制。其中沉积微相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古岩溶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而构造裂缝是储层改善及连通
四川地质学报 2014年4期2014-06-24
- 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的岩性普遍为“眼球状灰岩”,其成因是由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综合所致,胶结物源于差异压实作用和物质的重新分配,沉积环境为较局限的或稍深水的台地[3-5]。也有学者提出盆地北部露头区或其他露头区茅口组发育的岩性为砾屑灰岩,而非“眼球状灰岩”,其沉积环境为较深水台地或斜坡[6-9]。还有学者在对白云岩储层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盆地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与高能相带密切相关[10-11]。总的看来,前人认识中存在的不明确性给油
海相油气地质 2013年4期2013-10-11
- 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
西北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罗 静1,胡 红1,朱遂珲2,夏青松1,李鸿明1,谢 磊1(1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对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等资料的分析表明,储层段主要为茅口组三段,孔隙度平均为0.895%,渗透率平均为1.696×10-3μm2,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集岩的类型可分为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及泥—粉晶灰岩三类,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裂缝(主要为构造缝)
海相油气地质 2013年3期20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