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 香闺幽怨谁识,脉脉此情共语
    作者的观点态度之闺怨诗》为案例,对如何通过群文阅读进行高三诗歌阅读复习教学做以探讨。【案例描述】一、导入新课一首古典、哀怨的歌曲《月满西楼》(李清照词《一剪梅》)把学生引入到閨中少妇悲凄、幽怨的氛围之中,导入闺怨诗的课题。二、香闺幽怨谁识得?通过阅读六首诗歌《闺怨》(王昌龄)、《宫词》(武衍)、《子夜吴歌》(李白)、《妾薄命》(杜审言)、《伤春词》(白居易),探究深闺里的女子身份及他们的感情。并完成下面表格。三、入骨相思谁人解?学生再读这六首诗歌,探究闺怨

    科学导报 2023年28期2023-05-30

  • 男性的幽怨也在闺怨诗里
    湖实验中学教师)闺怨,或可理解为女子在闺阁中郁结于心的愁与怨。愁可断肠,恨可彻骨。古代男性诗人写了不少表达女性幽怨的闺怨诗。我们在读男性诗人写的闺怨诗时,看其表,还要看其里。或许,他就是在写他自己的仕途不顺、怀才不遇,或者是写他没被君王赏识的落寞。男性诗人含蓄地运用女性视角,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惯常的做法。士人悲秋,妇人伤春闺怨诗,顾名思义,是以闺阁中的少妇、少女为主体,抒写她们的思念、忧愁和怨恨的诗歌。闺怨诗起源于《诗经》中的《氓》,在汉魏六朝时期,获得

    十几岁 2022年5期2022-11-19

  • “关”和“闺”:王昌龄诗的两种情结 ——兼论王昌龄的家国守望情怀
    主要分为边塞诗、闺怨诗和羁旅赠别诗三大类,与同时期其他诗人不同的是,王昌龄在这三类诗歌上毫不偏废,三类诗歌均有体现诗人创作水平的代表作品,三类诗歌均不乏即使放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毫不愧色地闪耀着光辉的优秀诗篇。韩国学者任元彬先生通过对王昌龄三类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的统计和分析,从风、月、秋这三大主要意象总结概括出了王昌龄诗歌在情调上的三大风格特征:暗淡、凄凉和孤寂[1]。任元彬先生统计细致,分析严谨,概括精准,为我们研究王昌龄的诗歌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思路和深刻的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7

  • 拓展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对于闺怨诗,同学们还不是特别明白和熟悉。这个时候就可以再给学生几首闺怨诗,让他们去比较分析,进一步理解什么是闺怨诗,闺怨诗的主要内容,主旨和手法主要有哪些。下面是几首作为拓展的闺怨诗:《春怨》唐·金昌绪《望江南·梳洗罢》唐·温庭筠《闺怨》唐·王昌龄。通过上面这几首闺怨诗,学生对这种诗就有了最基本的认识:闺怨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9期2021-12-10

  • 白居易的“闺怨诗”是“无性别”文学
    下定雅弘自古多“闺怨诗”。广义的“闺怨诗”,渊源在《诗经》。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诗群中,闺怨诗已获得艺术性很高的水平。闺怨诗的概念在《玉台新咏》已经确立。据《玉台新咏》收载的闺怨诗的内容,闺怨诗除了写女性的悲哀以外,还需要一个条件,即其悲哀的主体和绕着其悲哀的氛围该具备一种“ 美 ”或者 “艳 ”。因闺怨诗本来作为贵族的文学游戏发展起来,作者一般来说是男人。而且跟作者有关系,后来的“闺怨诗 ”中有不少作品男人知识分子借闺怨的描写透露自己“怀才不遇 ”

    博览群书 2021年1期2021-04-27

  •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差异 ——以王昌龄《闺怨》和舒婷《致橡树》为例
    特点。王昌龄的《闺怨》是一首闺中怀人诗,这首诗以细腻出色地描写“闺中少妇”的心理活动而称誉诗坛,其语言精炼而细致、表达含蓄而丰富,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怨”不是情绪的瞬间发泄,而具有一定过程和阶段性。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和传神的片段勾勒出了人情人性中最鲜活的一面,“不知”二字虽简单,却形象地勾勒出女孩子从少女变成少妇的心性和情绪。烂漫的春色让“不知愁”的女子精心妆扮,这美妙的一切中突然被“忽见”打破,全诗的情感突然有了转折,勾起了一种人性底层流露出来的情感,不知是

    读与写 2020年14期2020-11-25

  •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差异
    话题,王昌龄的《闺怨》和舒婷的《致橡树》均以女性视角来对描绘爱情中的情绪,但其在语言风格、艺术形式、审美哲学、主旨追求等方面却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意在借此来探究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关键词:古典诗歌:现代诗歌;闺怨;致橡树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4-0001-021.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诗人在社会实践、创作来源、生活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诗人个人特色和审美观念的语言艺术个性。中国近

    读与写·中旬刊 2020年5期2020-10-23

  • 藉花卉以发墨客之豪
    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写放臣逐子之感”,也就是将最幽微的情思藏匿进相思、怨别的词句中。所以,张惠言在《词选》中曾评价宋词“意内而言外”。这一点为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提供了一个角度,教师可以借鉴张惠言《词选》中的观点,实现对晏殊《蝶恋花》的巧妙解读。一、深入剖析并非过度解读教会学生以何种态度进行解读是宋词教学的关键。这是由于不好的态度往往会带来偏见,使学生对宋词怀有厌恶情绪。一旦这种情绪先入为主,便会影响学生客观、准确地鉴赏宋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对宋词的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9期2020-09-14

  •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闺怨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闺怨诗。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闺怨闺怨诗主要叙写少妇、少女在闺中的思念和愁怨。有的作品是闺中女子自己写的,有的作品是男子借用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女性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加上些幽怨,往往能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此类作品,教师可以展示一首有名的闺怨诗,如: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显然,闺怨诗往往剖析了女子在特定社会情境、生活遭遇下或悲伤、或悔恨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0年3期2020-09-10

  • 李商隐《无题·照梁初有情》为咏蜡烛诗谜
    ,诗人借蜡烛诗写闺怨,寄托怀美才而所用非当,又怕被弃捐的感慨。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 咏物诗谜 咏蜡烛 闺怨 寄托李商隐作有多首《无题》诗,诗所为何写,意旨怎解,历来虽有多家言说,但因臆测多而实据乏终少令人信服者。无人作郑笺,实为一憾事,也成为读者阅读义山的障碍与困局。我爱义山诗,但读不通《无题》的苦恼实在难忍。一首首《无题》,一句句诗,沉潜心底,在我读书、观物时常突然冒出,与当时所读之文、所观之物合。思深精诚至,往往有所悟得。再细查史料,以验证奇想。无稽则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8期2020-09-06

  • 唐宋诗词名家 为什么偏爱“幽独”
    典文学中皆属于“闺怨”题材。“闺怨”不是只有女子来写,也不是只写男女间情感,更多时候是文人的借物寄情、以情咏志。“闺怨”文学最适合写“幽独”之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语境中,文人常常通过描写女子的自赏之境,来寄托人生的苦闷寂寞,尤其是仕途上的坎坷失意。但是,不会就此沉沦或放弃,而仍然自珍自爱、笃志坚贞。这就是自屈原《离骚》以来的文学传统。清人朱长孺在《笺注李义山诗集序》中说:“《离骚》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遂为汉魏六朝乐府之祖。古人之不得志于君臣朋友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10期2020-08-03

  • 藉花卉以发墨客之豪 ——谈张惠言词论观点在晏殊《蝶恋花》教学中的渗透
    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写放臣逐子之感”,也就是将最幽微的情思藏匿进相思、怨别的词句中。所以,张惠言在《词选》中曾评价宋词“意内而言外”。这一点为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提供了一个角度,教师可以借鉴张惠言《词选》中的观点,实现对晏殊《蝶恋花》的巧妙解读。一、深入剖析并非过度解读教会学生以何种态度进行解读是宋词教学的关键。这是由于不好的态度往往会带来偏见,使学生对宋词怀有厌恶情绪。一旦这种情绪先入为主,便会影响学生客观、准确地鉴赏宋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对宋词的

    语文天地 2020年25期2020-02-23

  • 中学《诗经》选篇蕴含的闺怨母题
    可或缺地学习赏读闺怨诗。闺怨诗以其特有的浓厚的家国情怀、悲怆的人生聚散、深沉的情感爱恨,在爱情诗中独领风骚,古往今来让人们低吟浅唱,回味无穷。这类诗歌,唐代以其独有的风貌呈现出最为繁盛的景象。作为一种诗歌流派,闺怨诗有其发展演进的自身轨迹,可以说,《诗经》中的《君子于役》《氓》这些多年来中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名篇,就是我国最早的闺怨诗,对后世闺怨诗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母题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诗经》篇目的欣赏,品味闺思愁怨、情牵古今的闺怨诗独特神韵,探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1期2020-02-14

  • 浅析闺怨诗的意境美—从李清照的《醉花阴》谈起
    花阴》如此,其他闺怨诗亦然。综观闺怨诗,其意象可谓繁杂且独特:如“溪水、斜阳、月、大雁、鸳鸯、鹦鹉、飞蛾、春花、秋叶”等景物类意象;如“捣衣、缝衣、凭栏、梳洗、画眉、梳妆、做梦、登高”等行为类意象;如“团扇、床枕、灯、烛、珠帘、被、帷幕、帏帐、熏笼、镜、屏风”等屋内器具类意象及“庭院、围栏、城墙、宫楼、高阁、玉阶、窗台”等建筑类意象。以《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为例,这首词写的虽是离情,但在作者笔下呈现的意境却极为隽永。上阕先由写景入手,“溪山掩映斜阳里”

    名师在线 2019年20期2019-11-28

  •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差异性探源
    歌 现代诗歌 《闺怨》 《致橡树》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流传千年的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看那四言诗经、五言古风、唐诗宋词,在历史长河的不断洗礼中依旧熠熠生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范仲淹哪个诗人的名字不是家喻户晓?自“五四”时期前后中国现代新诗诞生后,中国诗歌又翻起了新的篇章,徐志摩、北岛、顾城、海子这些浪漫的诗人给国人留下了与古典诗歌不同韵味的新诗。但是却出现了一部分人认为仅走百年历程的现代新诗不能与流传千古的古典诗歌相提并论,80后某作家甚至在

    文学教育 2019年11期2019-11-26

  • 唐代闺怨诗之“代言体”的研究
    市 300401闺怨诗是唐代众多诗歌题材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这类诗歌,有的是女子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诗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主要书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其语言大多幽怨深情,委婉含蓄,其作品丰厚的情感内蕴和艺术成就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闺怨诗源于先秦,发展于汉魏晋及隋朝,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唐王朝战火连绵,商业经济繁荣、科举制兴盛,导致大量的夫妻分离,再加上更为开放的市民意识和妇女观,所以表现闺怨的诗人、题材大量涌现。唐代闺

    新生代 2019年10期2019-11-13

  • 唐五代时期闺怨词的主题情感流变规律探析
    0000]最早的闺怨题材在《诗经》中就出现了,例如《王风·君子于役》 《周南·卷耳》及《召南·草虫》等都是写闺中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只是当时尚未有“闺怨”这一说法,所以这些诗被称为“思妇诗”。“闺怨”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争频仍,男子戍边成为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抒写女子思念戍边丈夫及空闺寂寞之情的诗便大量而生,从此便有了闺怨诗的说法。到了隋唐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燕乐这种新兴乐曲系统的大发展,与它相匹配的新体歌词——“词

    名作欣赏 2019年23期2019-09-27

  • 问题导入 层层去蔽
    ,该词题材上属于闺怨词,闺怨词专门用来表现古代妇女的生活和情感,但基于女性的特定身份与地位,经由种种性别的置换与移情之后,闺怨词也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展现情感、志意和怀抱的符号或媒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女性生活情感和别有寄托两个层面的把握都存在障碍,所以,我采用了问题引导式课堂模式,让学生在预习时细读本文,提出问题。对学生所提问题加以整理补充,再进行分层,由浅入深分为词意、词情、词象和词心四个层次,以四层问题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一、品读文本,读深词意展示学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9年3期2019-07-08

  • 《诗经》闺怨诗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意识
    要:《诗经》的闺怨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对后世闺怨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诗中的女性形象及蕴含的女性意识有深厚的研究价值。闺怨诗立足于女性角度,于女性形象而言,《诗经》的闺怨诗中大致可分为:急切欲嫁类、哀怨弃妇类和心牵浪子类。《诗经》中的闺怨诗以少妇们的情感问题为表达媒介,透露出先秦时代百姓们的女性意识,具体表现为:一是惨遭遗弃后女性独立个体意识的觉醒;二是女性直接情感宣泄的主动性;三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流露。关键词:《诗经》;

    青年时代 2019年13期2019-06-20

  • 浅谈隐喻视野下的“闺怨”与“求女”主题
    助“求女”不得和闺怨之情,隐晦表达其政治失意之隐痛。本文将分别从闺怨与求女两个方面出发,探析在隐喻视野之下,文人对于政治理想幻灭的宛曲表达。关键词:政治隐喻;求女;闺怨纵观文学史上的文人墨客,多将坎壈咏怀与闺怨、“求女”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立意独特、委婉曲折的作品。一、闺怨与政治隐喻中国古代传统的闺怨题材,主要是以女性为主体,述说来自闺中女子的怨念与期盼。诗经时代,闺怨诗正式发端——宋代朱熹《诗集传》注释《诗经·小雅·白华》时言:“周幽王得褒姒,黜申后,申后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2019-06-14

  • 闺怨》的两副面孔:从“悔”字说开去
    郑巧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顾璘《唐音评注》曾有言曰:“宫情闺怨作者多矣,未有如此篇与《青楼曲》二首,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真有雅音,绝句中之极品也。”[2]此评论所指即是王昌龄的三首七言绝句诗。三首诗中,尤以《闺怨》一首,历来为人所称颂。通常评论家都是从少妇的“悔”字入手,认为:“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起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 功名

    南腔北调 2019年1期2019-06-13

  • 一种相思四处闲愁
    论者认为这是传统闺怨诗的现代改写,也有论者将其解读为“母盼子归”,更有论者大胆猜测“我”就是那个过家门而不入的归人。比较阅读是文本解读常用的方法。在解读《错误》的众多文章中,有研究者将其与闺怨题材的古典诗词进行比较。但事实上,《错误》中的人物关系、叙事视角已经超越了传统闺怨诗的范畴,仅从闺怨诗的角度去解读只会限制我们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广阔的比较空间,那便是主题。郑愁予在访谈中说道:“我常说诗就它的内容而言,从《诗经》开始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2期2019-03-18

  • 一种相思 四处闲愁 ——另一视角解读《错误》
    论者认为这是传统闺怨诗的现代改写,也有论者将其解读为“母盼子归”,更有论者大胆猜测“我”就是那个过家门而不入的归人。比较阅读是文本解读常用的方法。在解读《错误》的众多文章中,有研究者将其与闺怨题材的古典诗词进行比较。但事实上,《错误》中的人物关系、叙事视角已经超越了传统闺怨诗的范畴,仅从闺怨诗的角度去解读只会限制我们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广阔的比较空间,那便是主题。郑愁予在访谈中说道:“我常说诗就它的内容而言,从《诗经》开始

    中学语文 2019年4期2019-01-30

  • 《致橡树》与《闺怨》比较
    树》与王昌龄的《闺怨》同为写女性如何对待爱情的诗歌,若按照审美范畴划分,应属于悲剧美,只是《闺怨》的悲剧性较明显,而《致橡树》的悲剧性特征却是隐性的。《致橡树》中的男女平等只能作为诗人的理想而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成为诗的悲剧性根源。同样是悲剧,二者之间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致橡树》率真直诉,《闺怨》凄婉幽怨。本文将从审美思维、审美风格、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并从中窥见现代诗与古典诗某些方面的不同。【关键词】《致橡树》;《闺怨》【中图分类号】G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2期2019-01-13

  • 《燕歌行》艺术范式解析
    征夫思妇为主题“闺怨”模式与“边塞”模式的写作范式。晋宋诗人运用“拟篇法”进行摹仿,敷衍成篇,语言更加精工典雅。南北朝时期《燕歌行》常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突出主人公所处环境及其心境。至唐朝《燕歌行》完全成为边塞诗,运用对比等手法突出其现实意义,艺术成就至高适达到顶峰。作品或婉转优美,或慷慨悲凉,从闺阁走向边塞,极大地丰富了《燕歌行》系列的思想内涵。关键词:燕歌行 闺怨 边塞 范式一、“闺怨”模式与“边塞”模式的写作范式《燕歌行》系列的艺术思维和艺术结构是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2018-10-25

  • 王昌龄《闺怨》与杜甫《新婚别》情感差异
    要: 王昌龄的《闺怨》与杜甫的《新婚别》都是闺怨诗佳作,同为写征人妇的情感活动,但在所向外传达的情感方面有不同之处。王昌龄笔下少妇对待丈夫征战沙场“悔”了,这是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她的爱情观是主动追求“爱的极致”;杜甫笔下的女主人公对待丈夫征战沙场从不舍转为支持,这是她深明大义情笃意重的体现,她有着隐忍坚贞的爱情观。从女性视角窥探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感情倾向方面比较这两首诗,王昌龄对待战争是持着反对战争的态度,杜甫却持着非战主战的态度。关键词: 女性视角 情感

    文教资料 2018年4期2018-08-21

  • 唐代闺怨诗中的审美想象
    思妇中的审美想象闺怨诗有很多的类型,其中一种是以描绘外出游子的游历生活为主题的诗。游子在外奔波,思妇在家中守候,想象中思妇与游子完成了交流与对话。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由此及彼、睹物思人。以温庭筠的《望江南》为例,“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在诗中少妇的形象是通过梳洗这一动作展现的,在想象中我们看到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子在妆镜前精心的打扮,满怀欣喜。而“独”字却写出女子的孤独,独自登楼,放眼远眺,看到的是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期2018-01-31

  • 古诗词英译中闺怨诗的文化渊源与翻译策略
    文婷古诗词英译中闺怨诗的文化渊源与翻译策略潘 雯 冯文婷中国诗词注重抒情,善于表现人内心真实、复杂、微妙的感情,而世间万般情感中,唯有离愁相思是最让人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的。在中国灿若群星的诗词宝库中,闺怨诗最能凝练出这种“引而不露、哀而不伤”的情境,最能体现出中国诗作意不浅露、语不穷尽的含蓄与委婉。闺怨诗 文化意象 翻译策略纵观中西的诗歌创作,唯有中国独树一帜地出现闺怨诗,闺怨诗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古代的妇女们在“三从四德”的封建观念影响下,只能附属

    长江丛刊 2017年21期2017-11-25

  • 宋代令词“女性与爱情”题材的演变
    代为女子言情的“闺怨”题材,词人直抒情感的爱情题材和以刻画女性为目的的“摹写女性”题材。这三类题材就数量而言,从晚唐至宋,各有消长。就内容来看,也在不同维度上呈现出新的开拓。同时,如果将令词与慢词相比,从整个宋代词坛发展的历史来看,“女性与爱情”题材始终更多地出现和保留在令词创作中,体现了令词取材上趋于传统性的特点。关键词:闺怨 男性口吻摹写女性 令词和慢词古人有以性别论诗词的趣话,所谓“诗庄词媚”、“词之体如美人”等等,好像比之于诗的严肃阳刚,词则显得阴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8期2017-09-06

  • 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
    产生了大量的边塞闺怨诗,这些诗作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思妇形象,并在诗歌中表现了她们对久戍难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心中难以排解的忧愁和痛苦。在这种情感的表达中,诗人选取了不同的意象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其中,寒月、寒衣、寒梦、寒砧四个意象十分具有代表性。这四个意象或单独使用,或互为组合,共同表现了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关键词:意象;寒梦;寒衣;寒月;寒砧;闺怨随着唐代女性地位的提升,唐代边塞诗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描写边塞风光、战争生活、将士感情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2017-08-10

  • 吴藻词研究
    。关键词:吴藻;闺怨;隐逸思想;社会参与意识;个性解放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116-05吴藻(1799-1862),字蘋香,号玉岑子。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盫随笔》中说她“父夫俱业贾,两家无一读书者”,事实上,吴藻虽不是出身书香世家,但她和她兄弟姐妹都接受了良好的艺术熏陶。这主要受清初以来“吴越女子多读书识字,女红之暇,不乏篇章”(《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九“清闺秀词条”)的时代文化氛围影响,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4-10

  • 还原先验,巧辨雌雄
    “这首词是晏殊写闺怨的名篇。作者借闺中女子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活动,深婉而又含蓄的表达了自己临秋怀人的真挚情感”。但是笔者却认为,该词的主人公更应该是男性,而且极有可能是作者自己。一、由意象的审美惯性造成的审美错觉关于该词主人公形象的性别之争,历来都是呈现一边倒的趋势,无论是各大有分量的网络百科还是相关教学参考大多都将其界定为女性,甚至是一些诗词名家都认为这是一首闺思之词(如俞平伯先生就在他的《读词偶得》中将其界定为一首“气象开展”的闺怨诗),笔者为撰此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3期2017-03-29

  • 多视角浅析古今闺怨诗区别 ——以中学课文《望江南》和《错误》为例
    院多视角浅析古今闺怨诗区别 ——以中学课文《望江南》和《错误》为例许姗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从古至今闺怨题材的诗数量很多,但由于环境、思想的不同,使古今闺怨诗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本文主要从意境、意象等方面对古今闺怨题材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更好地解读不同时代闺怨题材的文本。闺怨诗;意境;意象;思妇虽然学界对现代诗《错误》究竟属于哪一类型的诗歌看法不一,但作者曾自述该诗写作背景,幼时抗战爆发其父经常在外,其母只能每天倚门盼望丈夫归来,这其实也是那个时代女性形

    科学中国人 2017年9期2017-01-27

  • 古韵依依犹余梦
    五四女性;隐喻;闺怨凌叔华,她出身于名门望族,不必为生计和前途而担忧,她是一个从未吃过苦的女人,而我认为她最突出的是作为五四时期新一代女性作家的代表,她淋漓尽致地书写深闺女子的寂寞与新旧潮流的撞击,表现了五四以后中国女性形象和心里创作的空白,走出闺房依旧集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境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女性世界。一、浪潮之后的汹涌澎湃凌叔华的小说集中于1925年左右,甚至于1928年1月,小说集《花之寺》才正式出版。而这个时期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隔数年之后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8期2016-10-21

  • 温庭筠与叶小鸾闺怨词比较研究
    温庭筠和叶小鸾的闺怨词为例,探讨二人在闺怨词创作上的承续关系与不同特点,试图说明男性闺怨词之“代言体”与女性词人自抒哀怨时的不同之处,借以探明在男女情爱以外闺阁中人的真实感受,更全面地展现闺阁风貌。关键词:温庭筠 叶小鸾 闺怨 男性词人 女性词人男性文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即便是女性的生活环境与心灵感受,也往往要通过男性文人的描述与刻画见诸世人,“闺怨”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了我国传统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但尽管如此,女性的文学创作仍在男

    文学教育 2016年8期2016-05-14

  • 温庭筠与叶小鸾闺怨词比较研究
    元温庭筠与叶小鸾闺怨词比较研究戚睿元本文以温庭筠和叶小鸾的闺怨词为例,探讨二人在闺怨词创作上的承续关系与不同特点,试图说明男性闺怨词之“代言体”与女性词人自抒哀怨时的不同之处,借以探明在男女情爱以外闺阁中人的真实感受,更全面地展现闺阁风貌。温庭筠叶小鸾闺怨男性词人女性词人男性文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即便是女性的生活环境与心灵感受,也往往要通过男性文人的描述与刻画见诸世人,“闺怨”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了我国传统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但尽管

    文学教育 2016年22期2016-04-03

  • 浅谈李清照词英译中的闺怨文化
    李清照词英译中的闺怨文化⊙胡佳[广东省中山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中山528400]摘要: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群山中一座最秀美的山峰,她的词韵味深长、清新高雅、缠绵悱恻,她本人也因此被称为“一代婉约词宗”。在李清照的词中,又以闺情词最多,艺术成就最高。尽管中西方对李清照词的翻译起步都很早,但要准确到位地翻译出李清照词中大量的文化意象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特有的闺怨文化,并让译语读者切身地感受到李清照词中流露出的那股挥之不去的哀愁,仍非易事。本

    名作欣赏 2016年2期2016-01-28

  • 何以对面不识君
    词人怎么可能去写闺怨词。甚至是拿到答案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相信男诗人也会写出来闺怨词这个事实。他们觉得,男诗人可以寄情山水、可以隐居一隅、可以仰天长啸、可以策马奔腾、可以杀敌报国、可以流浪漂泊、甚至可以种豆耘耔,但就是不可能以女人的形象出现去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和闺中怨情。更有甚者,我还听到了这样怀疑的声音“这个温庭筠该不会是个女诗人吧”。唉,谁能想到,一首闺怨词居然引发了学生对于诗人性别的误解呢!我们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同是2101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

    学习报·教育研究 2015年46期2016-01-05

  • 王昌龄与李益的闺怨诗比较
    究王昌龄与李益的闺怨诗比较高 静(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王昌龄与李益同为唐朝的著名诗人,他们都有题材丰富的大量诗歌创作,从两人的闺怨诗入手,从他们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来比较他们在以闺怨为题材的诗歌创作方面的异同,从而展现出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王昌龄;李益;闺怨诗王昌龄(690—756年),早年贫贱,年近而立,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后因开元末返长安,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19

  • 中日闺怨诗的宏观比较
    在中国诗歌史上,闺怨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占有重要地位。顾名思义,闺怨诗即抒写闺阁中少妇、少女的思念、忧愁和怨恨的诗。我国最早的闺怨诗见诸于《诗经》的《卫风·氓》。汉魏六朝时,闺怨诗获得长足发展,南北朝时代编撰的《玉台新咏》里收集了很多闺怨诗。唐宋时代的许多闺怨诗可谓是唐诗宋词中的上乘之作,咏唱至今。日本文化从衍生到发展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闺怨诗在奈良时代就由中国传入日本, 《玉台新咏》是其中代表性的诗集,深受万叶歌人的喜爱。享有日本“诗经”之美誉的《万叶集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3-17

  • 论《玉台新咏》宫体诗和闺怨诗女性书写之异
    诗之外,尚有不少闺怨诗。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秦嘉夫妇的赠答诗、繁钦《定情诗》、杨方《合欢诗》等,这些都是《文选》所遗漏的。清人许梿说:“是书所录为梁以前诗凡五言八卷,七言一卷,五言二韵一卷。虽皆绮丽之作,尚不失温柔敦厚之旨。未可概以淫艳斥之。或以为选录多闺阁之诗,则是未睹本书,而妄为拟议者矣。”[1]诚哉斯言!本文注意到,《玉台新咏》的宫体诗和闺怨诗虽然大多是以女性及其情感书写为核心,但其视角有比较大的区别,因此尝试为一粗浅之论,以就教于方家。一、《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9期2014-12-11

  • 试论《古诗十九首》的闺怨孤独意识
    妇诗蕴涵了浓厚的闺怨孤独意识。这种闺怨孤独意识主要彰显为:女性对男性依附关系的破坏造成了稳定生活的解体。产生这种意识的原因,在于夫妻社会角色定位的不平等即女性的社会从属地位。因此,只有切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关系,改变女性的社会从属地位,实现女性的自我独立,才能最终消除这种闺怨孤独。关键词:《古诗十九首》闺怨孤独依附男尊女卑男外女内从属具有“五言之冠冕”[1]之称的《古诗十九首》,以其低沉的音调抒发着内心强烈的感受。细品《十九首》,我们不时被一股孤独和苦闷的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7期2014-08-02

  • 解析曹邺诗歌中的闺怨情节
    身上体现出极强的闺怨情结。在这种闺怨情结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成因。本文将以曹邺独特的仕途履历为切点,结合曹邺诗作,对其闺怨情结进行解析,探寻诗人闺怨情结背后的文化成因。【关键词】曹邺闺怨情结文化成因【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85-021.曹邺生平晚唐诗人曹邺,字邺之(又为业之),桂州阳朔(今广西桂林市阳朔县)人。其功业履历,由于文献失载,已不可详考,后人只能略测其概。曹邺青少年时代是在家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5期2014-07-29

  • 闺怨—纸上的温柔
    闺怨—纸上的温柔“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爱情自古就是文学作品中无比美好的话题。古代的中国女子因长居深闺,对爱情、人生有着更加细腻、委婉、含蓄的感悟。那些或美好、或哀婉的心事,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且放下手头和心上的烦恼,和我们一起去品味一下这些写在纸上的女儿家的心思吧。修竹仕女图 明 仇英在这幅画中,宽袖长裙的仕女在怪石和修竹装点的庭院里凝神远望,双目含情,神情优雅而又百无聊赖,是世家大族女性的典型状态。

    读者欣赏 2013年8期2013-07-05

  • 两三星火是瓜州
    边塞诗、送别诗和闺怨诗。女人说在这些诗里面,她最喜欢闺怨诗。男朋友这时插了一句,问她为什么喜欢闺怨诗。女人说那些诗里有一种寂寞,一种无可奈何,一种相思,那些诗里婉约缠绵,充满着别离的忧伤。说着,女人随口念了一首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女人说这是何等的寂寞和无可奈何呀,一群宫女,虽然如花一样,但只能寂寞地开着,她们也许到老都没见过唐玄宗,只能坐在一起说着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女人又说她认为这短短的二十个字,足可以和白居易长达三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3年8期2013-05-14

  • 威廉斯《春日寡妇怨》与王昌龄《闺怨》之比较——兼论《春日寡妇怨》的中国古典诗歌渊源
    533000)闺怨是中国诗歌的古老题材。自《诗经》中的《伯兮》、《君子于役》、《小戎》、《采绿》、《晨风》、《白华》等诗篇始,千百年来,闺怨诗以其抒发闺中妇女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万千愁绪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其中极负盛名的一首,它以深切的情思、细腻的笔触,委婉曲折地表达了缠绵的相思之情和深沉的怨叹而被赞誉为“绝句中之极品”(顾《批点唐诗正音》)

    名作欣赏 2010年24期2010-08-15

  •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乡:怀远:离根:闺怨;春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这种文化习俗有关的作品,可以说“折柳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汉代以来,除以折柳相赠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4期2009-06-08

  • 宋代闺怨词的整体状态
    刘丽佳摘要:宋代闺怨词的成就虽不能与唐代闺怨诗比肩,但亦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键词:闺怨词数量情感艺术性宋代闺怨词,虽只是宋词创作题材中常见的一种,但从其成就上看,仍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北宋初期创作的闺怨词约170首,在风格上虽继承了五代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婉为尚的审美规范,但已过滤了“花问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显得纯净雅致。如寇准的《踏莎行》: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进青梅小。画堂人静雨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期2009-02-06

  • 美丽的“闺怨
    向 明向 明评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首诗曾造成风靡现象,原因是它浪漫丰美的抒情韵味,以及淡淡的悲剧色彩,再加上和谐的音韵之美,适合吟诵,深受年轻一辈的读者喜爱。这首诗的情节本极为单纯:一个旅客骑马经过某地,因其浪漫情怀,遂设想城中可能有闺中人在等待归人的来到,等待的心情跌宕起伏,非常戏剧化——从冰冻的寂静,到盼望的喜悦,再由听到马蹄声的惊喜,转为发现错误后的失落。而旅客则抱歉地说明这原是个“美丽的错误”,因为他只是个过客。故事的内容虽单纯,但诗的形式和

    诗潮 2009年1期2009-01-17

  • 一曲“闺怨”唱古今
    动人,突出的是“闺怨”、“思妇”的形象。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果真如此的话,恐怕这首诗也就无多少新意可言,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怨妇情结”。但依愚之见,《错误》虽然延用了千百年来文人骚客惯常吟咏的题材,一如传统的闺怨诗,委婉缠绵,余韵悠长,而它又翻出了新意,轻灵、清新,自成一格。这首诗流传甚广、让人百读不厌的原因,除了褒扬江南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对紧闭心扉,长久苦等的闺中女子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8期200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