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
- 以梅什金与加尼亚为例分析《白痴》中的自然人形象
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重返文坛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写于1867年秋至1869年1月。与19世纪的欧洲相比,虽然俄国的资本主义起步晚一些,但这个时期也已进入了激变的时代。外国资本主义涌入俄国,给俄国带来政治和思想动荡,也给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俄罗斯文学家在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中丰富了自然人的形象。本文将以卢梭提出的自然人思想为线索,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为文本,分析在作者哲学和美学视角下梅什金的自然人形象和加尼亚的社会人形象。【关键词】自然人;《白
新楚文化 2024年2期2024-04-14
-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闹剧场景的狂欢化特征及意义 ——以马尔美拉多夫的丧宴为例
来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闹剧场景,以期对这些闹剧场景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本文选取《罪与罚》中马尔美拉多夫的丧宴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进行分析,从狂欢化的人物形象、狂欢化的情节结构和狂欢化的时空感受三个维度分析闹剧场景的狂欢化特征,并分别阐释了这种狂欢化场景所传达的审美效果及其内在意义,进一步讨论这种狂欢化艺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中非理性存在的发掘的内在关联,解读这种闹剧场景所显示的道德、伦理意义。狂欢化场景显示的是非理性状态下人的生存图景,对这些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17期2023-12-20
- 鲁迅和虚无主义
迅外,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也走在类似的道路上。陀氏创作了两类人物,一类显示真理,一类显示虚无。卡夫卡在作品里表现了“感性真理”,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虚无。三位作家中,卡夫卡是“作家中的作家”,他在走向虚无和走向真理的情形是一样,这包含着现代人所能理解的全部悲剧力量:无所依傍地和虚无主义作战;坚信只有彷徨才是真正的道路;在绝望的生存中绝望到底;在毁灭的命运中寻求毁灭。关键词 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彻底的虚无主义;感性真理鲁迅和虚无主义的关系,一向被认
艺术广角 2023年2期2023-06-25
-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思想悖论
内涵,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思想内部的对话来加强其思想悖论的丰富性,而且通过他与斯维德里加伊洛夫两人之间的镜像映射关系来加强其思想悖论的深刻性。对于“如何消融拉斯柯尔尼科夫思想悖论”这一问题,作者在《罪与罚》中最终给出的答案是“爱”,这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探索和追求的道德实践之路。关键词:拉斯柯尔尼科夫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思想悖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前人主人公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研究并不少,但对于其思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2023-06-07
- 铁凝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式“钝痛”的接受
次提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式“钝痛”,显示出陀式“钝痛”对铁凝的事实影响。这种陀式“钝痛”的两层含义被铁凝融入文学观与小说创作中,并与俄罗斯文化背景下的“托斯卡”相关联。陀式“钝痛”在铁凝的小说创作中有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一是小说人物享受“钝痛”,表现出一种受虐狂的心理;二是人物在“钝痛”之下保有自尊,即使身处痛苦和困境中依旧具有向好向善的心境。关键词:铁凝;陀思妥耶夫斯基;“钝痛”当中国当代作家铁凝被问及自己从西学浪潮中吸收了哪些营养时,她毫不避讳地说出了陀思妥
美与时代·下 2023年2期2023-06-05
- 在认命与任性之间
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信体小说《穷人》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通信和笔记等,展现处于俄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的通常的伦理观。他们既不同程度地相信上帝、认同命运的安排,又不免会偶尔质问上帝、控诉命运、反抗社会不公。小说用“自由思想”这个关键词以及近似的表述,形象地描绘了城市穷人在认命和任性之间徘徊与挣扎的伦理常态。《穷人》呼唤爱和自由,反对冷漠和隔绝等,而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朴素的伦理思想的体现。《穷人》的伦理观具有特定的悖论性,是作家个人因素和时代影响相叠加所
北方论丛 2023年4期2023-03-15
- 陀思妥耶夫斯基根基主义批评中的普希金叙事
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根基主义批评;普希金叙事;民族性;全人类性摘 要:作为根基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诸多经典的俄国作家做出了极具有真知灼见的论述,其中以普希金批评最具有代表性。从根基主义民族文化审美意识出发,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描绘了俄罗斯民族个性中“最为迷人的和谐”,以及俄国精英知识分子突破西方思想迷雾,回归人民真理(根基)的复杂心路历程和巨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又有力揭示了俄罗斯人区别于欧洲人的精神特殊性——全人类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6期2023-03-13
- 罪感意识与原罪观: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比较
意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罪观,在基督教意义上相通。鲁迅的罪感意识来源于现实体验与异质文明,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罪观来源于基督教传统,他们以此參透了人性的本质。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都体现了自己未曾明言的罪。关键词:鲁迅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感意识 原罪观鲁迅始终将对外在个体的思考转向对自我的思考,同时将个体与全体紧密联系。但他也察觉到自己思想里更为隐秘的部分:“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恐怕
文学教育 2022年12期2023-01-03
-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存在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学说流行于“二战”后的西欧,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即无神论存在主义、有神论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主要奠基人有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马丁·海德格尔等。19 世纪上半叶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被普遍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他明确提出“存在”的命题。“二战”后,存在主义的讨论中心由德国转移到法国,萨特、波伏娃、加缪等人脱颖而出。事实上,存在主义者一致认同:存在主义的来源除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以外,便是俄国的两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7期2022-07-17
-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女性形象的规训、反抗与突围
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 罪与罚》 《 卡拉马佐夫兄弟》 规训 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复杂、矛盾,在其作品《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刻画了一系列复杂而又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规训社会中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男性人物的规训与压制,但她们并没有一直深陷男性规训的泥沼之中,而是展开了积极的反抗。本文将从福柯微观权力的角度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两部作品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所受到的来自男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6期2022-06-15
- 失落的信仰与救赎的可能
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斯塔夫罗金;堕落;自由斯塔夫罗金是《群魔》的根本和所有终极思想的来源。在他身上同时存在着“俄罗斯民族是神意的载体的思想,人神的思想,社会革命和人类蚂蚁窝的思想”[1]。他仿佛一颗恒星,在自身躁动不安的思想挣扎中放射焦灼的光芒,致使周围人从启蒙走向反叛。而他又在挣扎无望后迅速塌缩为死寂的黑洞,在嘲弄和漠视中,目睹一切主张和秩序渐渐崩坏。关于斯塔夫罗金的原型推断有二。其一是陀氏早年所参与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里的成员史皮西涅夫。以赛亚
美与时代·下 2022年8期2022-05-30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古希腊书写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俄国文学的三大巨人之一,一直处在山峰之上俯瞰着众人,吸引着数不胜数的研究者。陀翁作品中带着明显的人道主义光辉,且这种光辉在隐形层面上与古希腊神话有着—定的联系。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希腊书写 酒神想象 人的命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离不开“上帝”的影响,这是国内外学者所公认的事实,却似乎都忽略了欧洲文化尤其是希腊神话为其带去的营养,陀思妥耶夫斯基1940年给哥哥的信中曾经写道:“荷马在《伊利亚特》中赋予整个古代世界的精神生活和人世生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5期2022-05-15
- 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白痴》中的疾病书写
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描写失常的精神与失衡的心理,他塑造了很多人物来表现不同的精神状态与病态心理。其中小说《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主人公们备受神经与精神疾病折磨,他们的举止表现出明显的癫痫病症和分离性障碍症状。这些人物的精神病症与病态心理,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是对混乱现实生活的折射。本文尝试在具体文化语境下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剖析人物的异常之举与病态心理,分析作家的精神疾病书写目的。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心理疾病 癫痫病 分离性障碍俄罗斯著名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5期2022-05-12
- 陆洪恩的《罪与罚》与麦耶的批评
体会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在现代中国被同化现象的普遍性。关键词:陆洪恩 《罪与罚》 麦耶 董乐山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话剧史上,上海“孤岛”时期和沦陷时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在北起苏州河,南到徐家汇路和肇家浜路,东至黄浦江,西抵静安寺和海格路这一不过区区几平方公里的上海英法租界,话剧的创作与演出以空前繁荣的姿态在那个战火纷繁的历史时期中傲然独姿,它的专业化和商业化程度在现代中国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说以后也再未出现过。在大量的话剧创作中,改编剧是其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5期2022-05-12
-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中的基本哲学思想
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自由的思想很突出地体现在哲学小说中,通过小说的主人公和主要人物的语言来传达他的哲学思想。本文运用哲学小说的解读方法,来探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中的基本哲学思想。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哲学小说 灵魂深度 自由不同于西方宗教史上关于理性与神性问题的讨论,俄罗斯哲学对于神性自由与意识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人究竟是理性存在物还是自由存在物?自由是否必须服从理性,还是自由可以反抗理性?斯兵诺莎、黑格尔都对自由作出过理性主义倾向的定义,认为自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2期2022-02-28
- 陀思妥耶夫斯基《赌徒》中的狂欢化书写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19世纪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文学作家,其长篇小说早已名扬四海,短篇小说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促使他成为屹立于世界文学殿堂的不朽丰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见证了他的创作思想和手法的发展与变化。其中,长篇小说《赌徒》是一部他在其最短时间内完成的、优秀的美学著作,整部作品具有强烈的、狂欢化的特征。通过阅读《赌徒》这部作品,可以看出作家主要通过狂欢化的仪式、狂欢化的语言与笑声等来体现强烈的狂欢化色彩。同时,陀思妥耶
文学教育 2022年1期2022-02-19
-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斯拉夫主义社会理想
空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坚信爱只存在于俄罗斯人民纯正的东正教信仰之中,坚定的信仰和对人民的关注是其斯拉夫主义倾向的基础,这种倾向使他在对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扬弃中提出了“土壤”论。从小说中公爵与俄国上层人士有关信仰的论辩切入,可见作者对理性主义的否定和其斯拉夫主义的倾向。在“聚合性因素”和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的观照下,“美拯救世界”则是作者对其斯拉夫主義社会理想的一种对话性的文学叙事的改造。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斯拉夫主义 美拯救世界 对话性陀思妥耶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期2022-02-03
-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家”母题研究
母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研究中一个长期的重要问题,是挖掘作家精神世界不可忽视的一环。文本将对《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作为叙事单位的“家”这一母题进行分析,基于其丰富的语义内涵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中的二元对立思想。通过分析“家”作为住所、家庭及精神归所的呈现,解读卡拉马佐夫一家的自我挣扎与精神呐喊,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存在的思考。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复调小说;精神漂泊一、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中的母题问题母题原属音乐术语,后由康德和席勒引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2021-11-29
-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的受难女性形象研究
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苦难美学的代表作。本文基于复调与狂欢化理论,对小说中的受难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小说的受难女性特点中混合了恭顺、怪诞及高傲元素。女主人公的悲惨身世是其受难的直接原因,社会的不公与黑暗是其受难的根本原因。【关键词】 受难女性;《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11-02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女性形象是其苦难美学的直接
今古文创 2021年23期2021-09-10
- 论《白痴》的戏剧因素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其长篇小说《白痴》蕴含着丰富的戏剧元素,实现了小说与戏剧的融会贯通,开创并奠基了未来小说的新模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与他对戏剧的理解和掌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小说《白痴》的戏剧效果,指出陀氏通过对小说时空要素的精准把握,展现19世纪资产阶级的复杂黑暗与悲剧性,体现出作者深度的思想与独特的艺术审美。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戏剧因素中图分类号:I512.07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2021-08-11
- 浅析《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孩子形象
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凝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思考,也是其文学作品中的巅峰著作。作品中存在着丰富的与孩子们有关的形象,并且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柯里亚和伊留莎这两个孩子的形象,并引发了相应的思考。关键词:《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 柯里亚 伊留莎 孩子形象《卡拉马佐夫兄弟》[1]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故事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是根据现实中的一桩杀父案而写成的。在该著作中,主要人物
文学教育 2021年7期2021-08-09
-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的狂欢化色彩
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狂欢化中图分类号:I512.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128 — 03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以古希腊的狂欢节中的狂欢性为基础提出了狂欢化理论,在狂欢節期间,人们可以随意打扮任意狂欢,打破了原有的阶级和身份的界限,地位高的国王可以脱冕成为平民,小市民加冕成王,任何事物都可以进行颠倒、贬低,暂时通向了自由向往之路。巴赫金将狂欢节上所有庆祝活动仪式的总和称为“狂欢化”。文学的狂欢
理论观察 2021年1期2021-07-28
-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艺术解读
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其主要讲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农奴制经济崩溃,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当时俄国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在这部小说中,关于善与恶的思考和主题贯穿其中,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探讨的核心主题之一。基于道德层面而言并未有纯善和纯恶的区别,善与恶通常是伴生存在的,同时在某种环境下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罪与罚》中的善恶观。◆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解读《罪与罚》主要描写了俄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社
速读·中旬 2021年1期2021-07-28
- 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主题研究
将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果戈里笔下的彼得堡城市意象,探究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主题。◆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彼得堡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文学与城市的联系是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风景,文学作品依靠城市来构建艺术任务,城市为文学作品承担起独特的印记,并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新旧文学作品的更替的见证者。同一城市在不同作家笔下可呈现出不同面貌,在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诸多城市里,圣彼得堡以其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发展变革成为当代学者热衷研究的对象。一、彼得堡的文学印记文
速读·下旬 2021年2期2021-07-23
-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小人物形象分析
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其创作是对小人物主题的升华。陀氏深入挖掘“小人物”心理,揭示这种人物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和社会根源。本文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穷人》《罪与罚》为例,再探“小人物”形象,探析其共性,此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关键词:《穷人》 《罪与罚》 小人物 共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人物”,即生活在社会底层、被欺辱歧视的人们。陀氏是俄国文学史上一个以底层人民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家。他把目光看向底层人民,集中注意
文学教育 2021年2期2021-04-12
- 康?列昂季耶夫对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思想的阐述
耶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基督教思想的本质区别,前者认为拜占庭主义中的东正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反对全人类的大同与博爱;而后者所主张的“玫瑰色”基督教则提倡全人类的和谐与博爱。并结合十九世纪俄国的时代背景,肯定了列昂季耶夫主张未来俄国要走拜占庭主义宗教道路的正确性。关键词:康·列昂季耶夫;拜占庭主义;东正教;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1-0117-03康·列昂季耶夫(Констант
西部学刊 2021年1期2021-02-26
- 人性的审判与救赎
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是俄罗斯伟大作家,而且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用显微镜般的目光洞察人类社会的林林总总,并深刻思考与挖掘其缘由以追寻医治的良方——用独特的笔致塑造那些复杂的“文学形象”,从而使读者走进陀氏的艺术世界。关键词:俄罗斯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信仰俄罗斯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是世界文学史上可以与列夫·托尔斯泰等文豪相媲美的文坛巨匠,同时又是一位思想家。他不断探索人类灵魂的秘密,从而寻找俄罗斯的前途和命运。他留下的宝贵文学遗产,既是研究和发
名作欣赏 2021年2期2021-02-22
- 《罪与罚》中的彼得堡
深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彼得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代表作《罪与罚》虽然在西伯利亚收尾,但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彼得堡。作家用天才的笔触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典型城市景观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表达了对底层穷人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批判,以及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彼得堡彼得堡(又称圣彼得堡),这座位于涅瓦河上的俄罗斯“北方首都”,被看作是一本由俄罗斯诗人和作家创作的巨大石书。[1]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
文学教育 2020年12期2020-12-28
- 人格结构学分析《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人物形象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别具一格,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挖掘人物的内心状态,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潜意识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以挖掘人物形象心理为主线突破了以往俄罗斯作家创作的传统风格,俄罗斯评论家米哈伊洛夫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残酷的天才”。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符合人格结构学理论,因此利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的理论来解读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瓦尔克夫斯基公爵、阿廖沙以及涅莉心理,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心理分析能够
青年生活 2020年19期2020-10-14
- 浅析《罪与罚》中“超人”理论的体现与作用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围绕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为生计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并意外杀死了阿廖娜的妹妹莉扎韦塔展开。着重刻画出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人前后一系列复杂痛苦的内心活动。而小说中出现的类似于“超人”哲学的理论在整部作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主人公对这一理论态度的不断改变,故事中的“罪与罚”更立体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拉斯科尔尼科夫 超人理论一.作者及作品简介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
文学教育 2020年9期2020-09-26
- 例谈苦难与作家创作的关系
系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史铁生这两位不同国籍却有着相似境遇的作家作为个案进行探索。以往研究中多以单一作家或单一角度较多,还可从更多的角度与个案中对此关系进行研究,故将以陀氏与史铁生为例,对作家的苦难与作家创作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关键词:苦难 作家创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 史铁生史铁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位作家在他们各自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中都透露着一个相似的观点,史铁生写“人根本的处境是苦难”[1];陀氏写“他(伊万)追求的可能是苦难”“我愿意经历苦难,通过受苦受难
文学教育 2020年8期2020-09-06
-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的狄奥尼索斯特性女性意向的缺失
文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男性身上女性意向的缺失,以及其笔下的女性呈现的映像。陀氏创作的人物身上多数带有酒神及酒神信徒的形象特点,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特点的真实写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其所处的十九世纪后半期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本文结合荣格夫妇的原型理论,分析论述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探究俄罗斯心灵之谜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狄奥尼索斯;阿尼玛;阿尼玛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性”映像模糊不清,“爱”意象忽隐忽现。这并不意味着,陀氏作品中缺乏爱的元素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2期2020-04-07
- 启示与迷惑: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对困境家庭的书写
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卡夫卡在心理上的“至亲”。在陀氏的启发下,卡夫卡将困境想象为一个永恒的封闭空间。将陀氏《罪与罚》中的马美拉多夫一家与卡夫卡《城堡》中的巴纳巴斯一家进行比较会发现,两家人精神上的痛苦远胜于物质匮乏的痛苦,并且都产生了罪疚感等反常心理。马美拉多夫一家的困境是陀氏的复调小说中特有的“启示性困境”,困境中的受难者反而彰显出人的尊严与价值,而卡夫卡书写的则是“迷惑性困境”,除了困境本身之外,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对困境的追问最终将指向意义的无限延宕
文教资料 2020年3期2020-03-26
-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对话及其作用
: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的研究中,20世纪初的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研究陀式作品的基础上提出的对话机制和复调理论,成为陀式小说的新标签。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为例,以对话机制为理论支撑,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作品对话和复调的艺术体现及作用。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话理论;《罪与罚》《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而作为作品的第一主人公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其复杂、丰富的人物话语及与他人的对话几乎贯穿了整部作品,在作品的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及主题
科技风 2020年4期2020-02-24
- 陀思妥耶夫斯基同“俄罗斯思想”
论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这一命题奠基者的相关主要观点。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思想”;人;牺牲关于“俄罗斯思想”的问题,在当前俄罗斯社会变得非常尖锐和迫切。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俄罗斯作为位于东西方之间的世界大国正在经受着国内外的双重压力。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当前俄罗斯社会已经产生精神空虚和意识形态上的真空。对于国家与民族命运和历史走向的关切,牵引着俄罗斯知识分子必须反思本民族的精神传统,谋求一条符合传统与现实的国家与民族发展道路。陀思妥耶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1期2019-12-24
-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王幼华价值信念之比较
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表现了自己灵魂深处对超验形态终极价值的肯定,显然是有神论存在主义。王幼华起初以儒家文化为小说构筑的基础,后逐渐偏离,批判人性丑恶,显示出“原罪”与“宗教救赎”的境界,由于他对多种文化的深入研习,多种传统的互汇交融使其小说创作纵深开掘、沉郁顿挫,显然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虽有诸多不同,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殊途同归,对现代人如何进行灵魂自我救赎有深刻启发。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王幼华;原罪批判;宗教救赎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北方文学 2019年33期2019-12-10
- 《罪与罚》中超人思想的归路探析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采用了复调结构,小说并未给出一个封闭的结局和价值判断。有些学者由于这种特征产生了误读,根据文本中对拉斯柯尔尼科夫超人思想以及无神论的描述,便认为作家的宗教思想也是不坚定的和充满矛盾的。然而这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读,作家要尊重艺术规律,因此作家的政治意愿与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意愿是不能简单等同的。尽管文本中没有定论,然而从文本的整体结构中,我们是可以看到作者明确的宗教价值取向的。本文将以文本分析为基础,结合造成误读的几个因素:复调
戏剧之家 2019年30期2019-11-28
-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儿童主题探析
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压卷之作,在世界文学中具有巨大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对儿童问题极为关注,并且儿童问题贯穿于他的创作始终。文章以 《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作品为例,探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儿童对成人世界产生的影响、成人主人公身上的儿童气质以及儿童对于人类获得拯救的意义。关键词:《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儿童《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未完成之作,也是他内容最丰富最深刻的一部作品。尼采和弗洛伊德对此书高度赞扬,弗洛
大观 2019年8期2019-10-30
- 个人罪恶的自我伪装
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人后经过了煎熬、释然、反思以及最终的悔悟等过程。读者大多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渴望不平凡”以及最终的悔悟出发认识主人公的灵魂救赎的整个过程,这就凸显了主人公矛盾的心理状态。吴春丽认为:“人物形象矛盾与分裂,矛盾代表着疑惑”。[1]但主人公此次犯罪的动机被最终的救赎的结果所掩盖,揭开救赎的面纱以后,主人公的犯罪无论是在动机、犯罪过程中以及犯罪后的心理变化都是出于个体自身的自私为根源。“陀思妥耶夫斯基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5期2019-10-21
- 触摸“人性”的温度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探讨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不同于其他作家大多描写小人物悲惨处境,或是表现其精神世界的丰富、美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所有人都感兴趣,不论庸人还是天才,在他的笔下都散发着光芒。有别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撕裂事物表象的平静冷酷,他的作品包含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显露出的人性更柔软、更有温度。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人性;魔鬼;小人物;生命“人”是所有伟大作家共同关注的主题。从文艺复兴开始,超验的、神的存在领域被打破,人开始走
美与时代·下 2019年12期2019-09-10
-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感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写道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甚至恶人,要比我们想象中的他们幼稚的多,天真的多。其实我们自己也一样。”在译者序里荣如德这样写道“我们掩卷时与开卷时相比,恐怕已判若两人。”对这句话我深信不疑,在陀氏的笔下,文学即人学,他对人性的洞察,深刻地剖析和反省,让我甚至以为他是伟大心理学家。【关键词】《卡拉马佐夫兄弟》;罪恶;人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戏剧之家 2019年20期2019-08-09
- 以卡尔维诺美学观浅析《罪与罚》
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轻快一、轻卡尔维诺认为“轻”包括在故事结构和语言上减轻重量,提出了轻的象征性价值之视觉形象,“应该像鸟儿一样轻,而不是羽毛”①——如帕尔修斯背负现实的轻以及把轻与文学的生存功能相联系,为了对生存之重做出反应而飞入另一个空间去寻找轻,从而改变现实面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理念“小说是诗意的事业”②与卡氏不谋而合,将小说同最轻的体裁——诗歌靠拢,对描写对象进行诗意、抒情的把握,在《罪与罚》中运用轻巧的节奏技巧承载现实内涵,创造狂欢化的“象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4期2019-07-25
- 论《白痴》的生死观
死观 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Oerlop MHxaHⅡOBHlI AocroeBCKI4PI.1821- 1881)的阅历十分丰富,他不仅体验过底层人民甚至是死刑犯的生活,而且了解从西欧传到俄国的各种无神论思想如社会主义、虚无主义、科学主义等,因此他才说自己的宗教信仰是经过了一切怀疑的熔炉的。在经历过死刑改判苦劳役的四年炼狱岁月后,他于1868年发表了《白痴》(Идиот)这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频繁地谈到死亡,而如何死也衍生了如何生的问题,因此,研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4期2019-07-19
-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意识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那时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经济窘迫、精神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受难史正著于此时:他不仅本人受贫穷、疾病煎熬了一辈子,还用自己的笔直指国家政治和贫苦人民的肉体和精神生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苦难”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本文从作家自身的经历、社会背景及宗教思想等方面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意识以及他作品中苦难的意义。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苦难;原罪论;自我惩罚作者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2019-06-20
- 黑泽明电影与文学的狂欢化
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黑泽明作品中隐含的极其巨大的影响。【关键词】黑泽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狂欢化【中图分类号】J222.7 【文献标识码】A黑泽明导演向来被认为是一个能够将日本风格融入电影艺术中的人,但他同时也深受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黑泽明自己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并非是出自臆测。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中,他就描写了少年、青年时代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带给他的巨大冲击,他直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并且“直到今天我依旧崇拜他”。所以,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3期2019-06-11
- 从小说《群魔》中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根基主义思想
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十分中意的一部,它直接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社会政治观点,即陀氏的根基主义思想。本文对《群魔》中三位“脱离”俄罗斯“土壤”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客观、深刻的剖析,揭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根基主义观点。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群魔 根基主义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
现代交际 2019年6期2019-05-21
- 浅析《罪与罚》中的母亲情结和母亲原型
,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母亲情结及其与《罪与罚》中的母亲原型和圣母原型的关系,同时解析母亲情结对小说中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影响,这对探究小说中人物行为和作家创作心理都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荣格;母亲情结;母亲原型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塑造了许多甘于受难,笃信上帝,救赎他人的圣徒式女性,而作家创作这些形象的心理学原因是什么,作家本人的情结与《罪与罚》中的母亲形象塑造有怎样的关系。小说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母亲普尔赫里雅·亚历山大罗夫娜和索尼娅的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2019-03-15
- 扭曲的力量: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审美张力的一种解读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艺术力量,历来受到人们高度的评价。本人认为,就作家的艺术成就而言,是不能把其作品的呈现方式和主题分割为二的。陀氏作品中的艺术美感主要来自于其对永恒问题的追问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与其所探讨的问题同样重要,甚至成为评判作家艺术生涯更重要的标准。本文试图通过《白夜》、《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人们》等作品的故事分析,结合新批评张力的有关理论来探析这种力量的生成模式。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张力;文本细读[中图分类号]:I106 [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期2019-03-13
- 论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异与同
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熠熠发光的人物。从出身、思想以及创作的不同,到人生经历的偶然重叠,走向宗教,追求人类的幸福。二人殊途同归,这既体现了日神与酒神的角力,也体现了统一的俄罗斯灵魂。关键词: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一、引言在俄罗斯十九世纪的文学界,有两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二人从未相见,却从他们的文论、书信谈话中无不能看出彼此的崇敬。托尔斯泰曾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中的宗教虔诚和爱国主义精神感到厌恶,但又在在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6期2019-02-19
- 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罪与罚》浅析
重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成就在于《罪与罚》,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心理艺术挖掘,在我国备受重视,本文旨在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探微《罪与罚》。 关键词:《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情景 形象 主题神话原型批评是继黑格尔“绝对理念”之后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创新。弗莱认为神话是后世文学的原型,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弗雷泽在他的《金枝》认为祭祀仪式表现出来的无意识象征源于神话原型;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则表现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普遍具有的共同心理体验。这些思想共同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期2019-02-17
-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儿童视角
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相对比较特殊但却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在这些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采取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解读成人的生活和内心空间,最终成功底塑造了一个别致的小说世界,在小说叙事中较好地展现了成人世界不为人所觉察的生存世界和原生态生命情景。【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作品;儿童视角;解读;剖析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245-01视角原是绘画透视学中的术语,画家观察描绘人物,需要选择一
戏剧之家 2018年22期2018-11-10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神”
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心灵极其感兴趣,他笔下的“人神”类人物代表了作家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这类人物以自由的思想武装自我,在驱逐了上帝之后,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整个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这类人物主要受到了俄国当时新旧文化结合的影响,此外还有作家自身的信仰因素。“人神”对人类自我解放的追求,最终导致了不自由和灭亡。时至今日,这类人物形象依旧具有独特的意义。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神 自由自称为“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1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2018-10-23
- 库切与陀氏小说中的忏悔与救赎
除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形成互文关系之外,还呼应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作品,如《地下室手记》《白痴》《罪与罚》等。库切的小说一方面体现为对殖民史的忏悔和反思,另一方面指出忏悔的循环和徒劳。在互文性的视野下研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库切的作品,从小说的双重思维与双重视角、“凯洛娃意识”与复调的不稳定性、背叛忏悔与互文关系、以及真相曲解与救赎之路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深刻揭示库切作品为寻找救赎之途进行反思的崇高主题。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库切;忏悔;救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10-21
- 越轨的冲动与无解的轮回
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现代意识 悖谬作为俄国文学三巨头之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已然超越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反映和宣谕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影响深广的“精神现象”。别尔嘉耶夫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一书的前言中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并坦言自己“总是把人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和与之精神相异的人”{1}。尼采在1887年2月22日写给欧佛贝克的信中说:“在几星期前,我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都不知道,因為我是一个不读报章杂志的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6期2018-10-20
- 《白痴》中两位女主人公象征的两种精神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人们经常会研究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阿格拉雅和娜斯塔霞。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阿格拉雅和娜斯塔霞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的象征。娜斯塔霞是一个更积极的人物,她代表着作者所定义的“俄罗斯理念”(Russian Idea/russkaia mysl);而阿格拉雅在小说中代表着一种“天主教理念”(Catholic idea/katolicheskaia idea)。这两种精神不管在文学还是宗教层面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阿格拉雅和娜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2018-08-28
-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复活思想的渊源和体现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作者创作高峰期的作品,基于宗教的理念,以哲学思想为内涵的精神复兴主题,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双重特质——罪恶与自由。小说对罪恶和自由主题的表达对当时的社会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恢复产生了很大影响,且经久不衰。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复活;道德作者简介:邵思佳(1993.8-),女,汉族,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2016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4期2018-07-27
- 人性的救赎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为其小说中经典之作,既有侦探小说的悬疑推理的过程和紧张刺激的情节,又有哲学著作对于社会思潮的深刻反思。笔者通过分析其中梦境中的“瘦马”这一意向,并对于心理描写的进行梳理,探究人性的苏醒以及其两面性的特点。最后通过分析小说结局,感受人性的救赎,完成读者角度的心灵升华。关键词:罪与罚;人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作者简介:李想,女,山东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于师号,男,山东人,博士,南京林业大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2018-06-23
-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哲学的转变历程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其哲学对尼采、克尔凯郭尔等人产生了极大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哲学从对现实生活材料的经验出发,崇尚人神合一的“神人论”,观照“人”和“人”存在的世界,积极探索人生奥秘,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怀疑论色彩。陀氏宗教哲学体系的建构始于《死屋手记》和《地下室手记》,完成于《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并没有对“上帝存在”的问题给出完美的答案,最后他只能以超逻辑的爱解决人生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哲学深化、丰富了对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2018-03-31
- 巴赫金与民间狂欢文学
金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与民间文化关系的分析,探析民间狂欢文化,理解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式世界感受,感受巴赫金的强烈的爱智求真及科学精神。关键词: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拉伯图;民间狂欢文化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了复调小说这种全新的创作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正是来自于民间狂欢化文化。巴赫金指出民间狂欢文化“始终没有成为稍许认真和深刻的文化史研究、民间创作研究和文艺学研究对象”。那些看似怪诞的作品只有放在民间文化的洪流之中才能真正被洞悉。巴赫金
卷宗 2018年36期2018-01-26
- 女性意识与角色
本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从陀氏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入手,讨论了小说中女性形象代表的女性意识与社会角色。关键词:女性意识 女性角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图分类号:I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10-01陀思妥耶夫斯基出身于一个俄罗斯医生家庭,青年时期的斗争使其被流放于西伯利亚,历时10年之久,作家也反思了10年之久,并开始笃信宗教,试图从现实的痛苦和罪恶中抽离,皈依于绝对的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人
现代交际 2017年24期2017-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