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

  • “性朴”即“性恶
    《庄子》 性朴 性恶 道家〔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8-0016-10依据《荀子》中的“性者,本始材朴也”(《礼论》)与“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性恶》)等主张,认为荀子是将人性看成无善无恶的中性材质(“朴”),而非以人性为恶,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流行的性朴论解释。①这一解释,就其旨在瓦解荀子作为性恶论者的传统形象来说,的确是有冲击力的新观点。但从更宏观的视角看,

    人文杂志 2023年8期2023-09-09

  • 先秦诸子对“性恶”的超越及其价值旨归
    、引 言《荀子·性恶》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哲学探讨人性之恶的唯一专论,然而,从经典文献反思、探讨人性之恶的文献被学界普遍关注并长期研究的仅有《性恶》篇,这本身就值得商榷。学界所忽略的一个事实在于:《性恶》篇是先秦诸子中明确提出“性恶说”的经典文献,因而我们将研究的焦点全部投诸于此,有意或无意地放弃了对涉及人性讨论的诸如《尚同》《开塞》等零星文献的发掘,更为关键的是《性恶》是浅言“性恶”,深究“欲为善”,通篇并无恶之实论。从诸子观点切入,长期以来,孟荀以外的先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4

  • 荀子“性恶”实为“情恶”
    也造成了对荀子“性恶”的误读。 荀子言“性”有两个不同层面,讲“性朴”的时候指向人性的未发状态,讲“性恶”的时候则指向人性的发动状态,即人的情感,“性恶”的实质为“情恶”。后人对荀子人性的误解根源于对荀子“性”的两个不同层面相混淆,当宋代的程颐认为荀子的“性恶”偏离了儒家之本的时候,便将荀子的“性恶”理解成了人性本恶,将荀子人性的未发状态“性朴”当作了“性恶”,这显然是严重的误解,荀子所言“性恶”实质指向“情恶”。历史上对荀子“性恶”的误读,依然对当今学者

    临沂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11-23

  • 浅析先秦儒家人性论
    质其实也就是性善性恶之争。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上,看似哲学家们是争锋相对的,但其理论之间还是有着丝丝的联系。先秦时期孔子第一次提出了人性的问题,随后孟子荀子在其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三者的人性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的人性观之精华。本文通过对孔孟荀三位先贤的人性论的微浅探讨,进一步分析其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关键词】 人之本性;性善;性恶;区别;联系【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今古文创 2022年14期2022-04-27

  •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s Bad” [性恶],in Xunzi.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Xunzi in this article are based on Eric L.Hutton’s version,with some alterations.Because Han Fei had been tutored by Xunzi,he accepted his master’s assertion that human was inher

    孔学堂 2021年4期2021-12-31

  • 儒家“正名”视域下荀子“性恶”论再审视
    相关内容,并为“性恶”论奠定基础。在《性恶》篇中,荀子则通过“符合实际”的检验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性恶”、反对“性善”。按照孔子“正名”视域审视荀子“性恶”论,可以进一步发现荀子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对学界长期热议的“荀子是否‘性恶论者”的焦点问题进行有益回应。关键词:孔子;正名;荀子;性恶荀子“性恶论”长期是学界的热点问题,其问题焦点之一在于探讨“荀子拥有一种相容一致的人性理论么”[1]?围绕此焦点,当前学界的研究大体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同“性恶”思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1年10期2021-10-13

  • 沟通善恶的通路
    摘要】荀子主张“性恶”,然其性之所指是为自然之性,人若顺其欲性发展而不加以外在控制,最终结果必陷于恶,此谓荀子之性恶。但荀子主张性恶是为了引人向善,提出“人生而有知”的论断,以天生的“认识心”来把握道,最终凭此实现化性起伪。【关键词】荀子;性恶;认识心【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61-03荀子既主张性恶,又倡导人为善,其中转换如何可能?首先要对荀子性恶

    今古文创 2021年33期2021-09-22

  • 荀子“礼乐” 思想浅析
    国后期的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性善是生于“伪”,进而人的道德人格的养成需通过不断的习师法、积礼义而所得。外在的礼乐,礼仪皆是“伪”之所在;另一方面,荀子将礼乐作为个体修身养性的手段与内容而特别重视,他以“礼乐”涵养人之心性成就德性自我,造就治世的方式,与其所倡导的人性恶的观念有着紧密联系。【关键词】 荀子;性恶;礼;乐;心性教化【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

    今古文创 2021年34期2021-09-22

  • 性恶》的文本结构与荀子的思想体系
    朴论”针对传统“性恶论”的理解,为荀子“性论”赋予新的内容,并由此为荀子作为儒家正统正名。然而“性朴论”的相关论证始终建立在对《性恶》文本质疑的基础上,这就造成了《性恶》与《荀子》在文本整体性上的内在紧张感。实际上,通过对《性恶》文本展开结构的划分,认真分疏其对“性善”的诘辩方式,可以发现荀、孟“性论”内涵并不一致。荀子的“性论”在“涂人成圣”的理论框架下,并不具备孟子“性论”的价值根据内涵,而是分别对应着“材性资朴”的“知仁义法正之质”,与“情之所欲”的

    文史哲 2021年4期2021-09-05

  • 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研究
    究已改变了荀子主性恶这种简单的叙述,如提出荀子是性朴论、《性恶》非荀子作品等,但这些观点并未取得普遍认同,而新说旧说看似都言之成理,以致争论不休。如果从历时性的角度进行研究,将会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是思想家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看法,是历时性的观点,并无矛盾。以荀子的人性论为例,说明对其人性论思想进行历时性研究是可行的,将使我们对先秦人性论的研究有很大的改观,或使日后类似的专题研究多运用历时性研究法。关键词:荀子;人性论;历时性;性恶;性朴中图分类号:B22

    江淮论坛 2021年1期2021-03-15

  • 荀子“性”与“性恶”观念辨析
    仁554300)性恶说是荀子人性学说的主流,但实际上此说最不完善,遭到各方面的质疑。有的学者认为人性之恶不是人性的本质,而是顺应,沉溺于人的本性的结果。[1](p68-72)有的学者主张荀子的性恶论只是表面的,人性中潜在地蕴含着性善。[2](p97)有的学者则认为《性恶》篇非荀子所做。[3](p46-48)[4](p29-41)谢晓东提出性危说,把性看成是一种倾向于恶的势能,其要义在于人性本质无善恶,但倾向于为恶。[5](p72-78)以上学说凸显了荀子人

    湖北社会科学 2021年1期2021-01-12

  • 荀子不是性恶论者
    子一直被认为主张性恶论,由此背上了一千多年的骂名,最极端的说法是“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人性论至少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实判断,人性包含什么内容 二是价值判断,人应该追求和选择什么 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内容,才可以称作是一个完整的人性论。如果荀子主张性恶,那么它可以算是一个完整的人性论吗 显然不是。性恶只是对人性做了个事实判断,认为人性中有恶。但是,我们应该顺从恶还是抑制恶 是作恶人还是作善人 仅仅从性恶还是说不清楚的。

    博览群书 2020年11期2020-12-03

  • 朱熹对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统合”
    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又赞同程颢所言“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以及与之相关的“善恶皆天理”;既讲孟子言性善“论性不论气,不备”,又讲荀子言性恶“论气不论性,不明”,从而建构了兼性与气的人性论。这种对于孟、荀既有吸取又有批评的方式,可以为今人“统合孟荀”所借鉴。关键词:朱熹;性善;性恶;孟子;荀子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0)10-0108-07孟子言性善,荀子

    中州学刊 2020年10期2020-11-30

  • 荀子“性恶论”视阈下的礼法关系
    要:荀子基于 “性恶论”以“心有征知”作为“化性起伪”的关键条件,打通个体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理论逻辑,创造性地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明分使群”的概念,突破了孔、孟对“禮”的阐释,首次将“礼”的产生归因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能超禽兽役牛马是由于人能“群”,“群”而不能“明分”则有争乱,“礼”是先王为“明分”以平息争乱所设,“法”由“礼”所衍生,目的是以强制性手段维护“礼”的存在并弥补“礼”不能涉及的领域。“礼”教化于前以培养君子,“法”规诫于后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8期2020-11-16

  • 性有恶 ——孟子人性思想的另一个面相
    本文即拟对孟子的性恶思想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揭示其人性思想的另一面相。一、何谓性恶思想本文的性恶思想的提法深受颜世安先生的启发。颜先生指出,“性恶思想”“性恶意识”与“性恶论”并不相同:性恶思想:对人性之恶的认识,虽未判定人性为恶,客观上却对人性中内在的黑暗倾向有真实的观察。[2]5性恶意识:对人性黑暗的认识,……未必提出性恶的论断,却对人性之恶或者说人性的黑暗倾向有某种独到的观察。[3]63性恶论:把人性判定为恶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先秦诸子中只有荀子一家。[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09-01

  • 试析《看钱奴》的批判性
    角度,展现出对“性恶”之人性的批判;其次,则是从金钱至上的角度出发,对有钱、少钱、无钱三类人疯狂追求金钱的价值观的抨击;最后,便是从佛教的教义这一角度入手,对佛教脱离自己的教义本质所体现的“伪”进行了鞭挞。【关键词】性恶;金钱至上;价值观;佛教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20)21-0004-03《看钱奴》是元代杂剧作家郑廷玉的代表作,后世众多理论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然

    戏剧之家 2020年21期2020-07-30

  • 语篇功能视域下《荀子·性恶》的英译对比研究
    个方面对《荀子·性恶》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和评析,发现不同译者采用不同的语篇系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译文表达形式与语篇结构,并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及其英译文的鉴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关键词:语篇功能;《荀子·性恶》英译;对比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780 引言《荀子》可谓中国极其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其《性恶》篇从提出“性恶”“善伪”的观点开始,表达出了对人天性欲望的理解,提出了对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9期2020-06-21

  • 马基雅维利:“性恶”论者?
    边倒地宣称他为“性恶”论者。如祝琴在《论马基雅维利人性观》中认为,马基雅维利“是为数不多的持人性‘本恶’观点的政治思想家之一”[1]24。李淑梅认为,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2]1。高亮则援引马基雅维利的话证明马氏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3]122。仅有极少数学者指出他人性观的复杂性,如胡义清指出,马基雅维利“在正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还坚信人有理性,能够依靠自身努力克服缺点战胜命运”[4]。倘若仅仅关注马基雅维利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01-17

  • 荀子“性恶论”思想初探
    家之精华,其中“性恶论”是荀子整个哲学体系得以建构的根基,也是荀子在儒家人性论史上的独特之处,他指出人生来就有贪利、嫉妒和耳目声色之欲望,如果放纵人的性情要求而不加以节制和教化引导,就会引起社会混乱,为了制止混乱、争夺,就要靠师法、圣王教化,靠“伪”来改变人性之恶,要化性而起伪。荀子的“性恶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关键词:荀子;性恶;化性起伪一、“性恶论“思想产生的背景从时代背景来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大转型时期,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1期2019-09-10

  • 荀子“性恶”篇之己见
    摘 要:荀子的“性恶”论是闻名于世的。然对其基本内涵的解读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对“性恶论”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并细致分析原篇中荀子论证之逻辑,最后对其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评析,以表达自己对于性恶论之看法:“人之性恶”亦本应无法辨善恶、人性之自然需求不应为恶、礼仪法度为标准本不合理、“偏险悖乱”并非即等于恶。关键词:性恶论;荀子;人性论;礼仪法度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人,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他著名的“性恶论”思想为世人所知。尽管有学者质疑这一思想并不是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6期2019-09-10

  •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性善;性恶;无善无恶孟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善论并对人性做了深入的探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也需要后天对善的不断扩充,否则人性先天的善也将会被后天的恶所蒙蔽。正因如此,性善论所蕴含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道德建设以至各个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通过我们对人性的探究来重点认识与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内容和其作为善之根本的依据,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和研究。1.人性1.1浅谈人性 对于人性的

    新教育论坛 2019年5期2019-09-10

  • 由一个案子引发的关于人性的简单思考
    词:人性;性善;性恶随着北大学子弑母案震惊全国,我们必须开始对人性之说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吴谢宇狠心杀害自己的母亲感到无奈,痛恨,对于这样一个完美的学子感到害怕,但是再最后的审讯过程中,吴谢宇却声称他是为了帮助母亲解脱,因为看到母亲在父亲去世之后痛苦不堪,所以想和母亲一起离开,但是在杀害母亲之后,却看到更加痛苦的母亲,进而自己感到害怕,因此踏上了逃亡之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吴谢宇到底是善是恶,毫无疑问,在大众眼中,这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孩子,但是对于他自

    青年生活 2019年30期2019-09-10

  • “性本朴”与“性向恶”
    。但是这不能成为性恶的依据,或者说不代表人性本来就是恶的。如何定义荀子的人性论,需要对“性”的特点与“恶”的定义进行重新整理。从《荀子》全书的内容来看,“性朴”如果被理解为“性本朴”,“性恶”被理解为“性向恶”,两者便可以看作都是荀子人性论的一部分,而并非完全对立的观点。然而,“性向恶”的原因既然是人对自己本性的“顺势”,那么这个行为的本质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以及人本性之中的情欲究竟是善是恶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荀子   人性论   性朴   性

    祖国 2019年7期2019-05-22

  •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雅摘要:荀子在《性恶》一篇中明确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于是将性恶论作为荀子人性思想的基本论说也成为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近些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荀子政治思想的基础并非性恶说,《性恶》一篇论述不仅独立于荀子的其他学说之外,其他论述政治思想的学说也极少提及、强调性恶的基本观点”。在笔者看来,荀子性恶论并不等同于荀子基本的人性观,荀子建立性恶论的目的是为了确立一个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的学说从而批驳孟子过于理想化的政治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期2019-04-23

  • 培根与人性论
    的智慧》;性善;性恶单个的人作为每个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对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而对于人而言,人性是个人行为举止的出发点,是判断人的善恶好坏的标准尺度。而我们要研究的是培根从古人的智慧中提取对人性的看法和对后世的启发与影响。一、人性的善恶培根在提出自己的人性论之前,首先归纳了历史上种种对人性的回答,并把他们分为两大类: 人文派和神学派。培根指出,人文派所关注的都是个人的快乐和尊严,他们不愿意给善恶赋予固定的性质,并把个人的愿望当作是善恶的划分标准,结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2019-02-11

  • 霍布斯的性恶论与契约国家
    产安全。关键词:性恶 自然法 社会契约 国家主权托马斯·霍布斯(英语:Thomas Hobbes,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是英国的政治哲學家,他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若君主可以履行该契约所约定的保证人民安全的职责,人民应对君主完全忠诚。他于1651年所出版的《利维坦》一书,为之后所有的西方政治哲学发展奠定根基。霍布斯的《利维坦》诞生在英格兰政治土崩瓦解的时代:各种势力纷繁复杂,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1期2018-11-29

  • 荀子人性论摭探
    。关键词:荀子;性恶;教育;环境;惩戒中图分类号:G416;B2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1-0015-01一、人性论的意义人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身特性,是一种自然性。荀子在其《性恶》篇中言:“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由此可以看出,荀子认为由于人性之中天生自然无礼义,礼义之具备必待后天学

    成才之路 2018年21期2018-09-19

  • 西方关于性恶的逻辑理路
     郭远兵摘要:“性恶”是对人性中黑暗倾向的认识。直面人性中的暗黑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和必经的过程。该文梳理西方关于性恶的历史流变,分析性恶的哲学发生,探究人类选择恶的逻辑理路,以期在思想中重新构思出恶的历史内容及现实意义。认识黑暗,方能知道在何处点亮。关键词:性恶性恶论;伦理学;西方哲学;逻辑一、引言“恶”作为“善”相对应的范畴,和“善”一起构成伦理学的第一概念和问题。在不同语境中恶有不同的蕴涵。从语辞上看,希腊语、拉丁语和英语的“恶”大致包含违反道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年8期2018-05-30

  • 廓清荀子人性论的千年迷雾
    善”,荀子主张“性恶”,但这种看法实际是有问题的。孟子认为,人性之中至少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 是“ 味、 色、 声、 嗅 ”等生理欲望,一方面是“仁、义、礼、智”的道德禀赋,孟子主张应将后者看作真正的性。正是基于此,我将孟子性善论称为“以善为性论”。孟子性善论的核心不在于“人性为什么是善的”,而在于人是否有善性、为什么要将善性看作是真正的性、以善为性对于我们生命的成长以及发展有何积极的意义。将孟子的性善论理解为“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汉代以后

    雷锋 2018年1期2018-05-14

  • 读《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有感
    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本文结合《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针对这四种观点进行探讨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关键词:性善;性恶;性无善恶;性亦善亦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而君权天授思想受到冲击、诸子百家争鸣的到来,人性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诸子争辩的重大问题。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我国从古至今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不休的争论,总体上来看,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2018-04-27

  • 先秦人性论对中国传统法制的影响
    无恶说,性善说,性恶说,绝对性恶说。论证了人性论对中国传统法制的影响:“性善论”导致对皇权刚性约束规范的缺失,“性恶论”——重典治吏的逻辑起点。 “性善”与“性恶”这两种矛盾的人性论,被后世的王朝統治者们交替采纳,当辩护君权独大,不需要法制层面的刚性约束时,“性善”论是人君的有力武器,当论证重典治吏,严酷处罚违法官吏时,“性恶”论是不二之选。对于人性的矛盾认识,使得中国古代约束君权和约束官吏走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关键词】 性善;性恶;约束君权;重典治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2期2018-03-31

  • 荀子与天台宗“性恶论”之比较
    子与天台宗同倡“性恶论”,不少学者往往将二者并提。不过遗憾的是,历来诸家对二者的比较,较少进行深入分析。据笔者所见,对二者比较作详实探讨的有:周德良《天台宗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1]5-11,不过此文大量文字用以探讨荀子与天台宗“性恶”的内涵,对两者的比较则稍显不足;俞汉群《从“性恶”到“性具”——荀子与传灯大师性论思想辨义》[2],主要比较荀子与传灯大师思想的异同,重点并不在对二者“性恶论”本身的比较。荀子的“性恶”论作为儒家心性论,历来被视为异端;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9期2018-03-19

  • 从《劝学》《性恶》的多个比喻看荀子及其后学的人性论
    云同从《劝学》《性恶》的多个比喻看荀子及其后学的人性论申云同研究荀子人性论的学者大多被《性恶》反复论说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诱导。但是,性恶思想仅见之于《荀子》的《性恶》一篇,其他篇均无此思想。以性恶解读《劝学》,肯定是误读,因《劝学》论述所用的青蓝之喻、冰水之喻、木金之喻、蓬沙之喻、芷之喻等都不显示人性恶。同时,《性恶》后半篇以良弓、良剑、良马比喻人性,与前半篇以曲木、钝金比喻人性是不一致的。事实上,《性恶》不是荀子本人所作的论说文,而是荀子后学关

    现代哲学 2017年6期2018-01-02

  • 礼养与性朴:《荀子·礼论》研究
    是质朴的。这与《性恶》的观点非常不同。《性恶》与《礼论》在人性的说法、性伪关系、礼与情欲关系上都存在尖锐的对立,而性朴的思想在《性恶》外的《荀子》其他重要篇章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所以,《性恶》不是荀子本人所作,荀子是性朴论者而非性恶论者。荀子;《礼论》;礼养; 性朴论对于荀子的礼论,前人有大量的研究,但是,鲜有人专门研究《礼论》这篇重要的文章。本文在对《礼论》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挖掘其中包含的一些被人忽视或未被人足够注意的荀子思想。显然,性朴(

    现代哲学 2017年6期2018-01-02

  • 勿施
    醉,无酒不欢,然性恶鱼;习嗜鱼,无鱼则粒米难进,然性恶酒。适习游历至,向宴之于桃园。盘碗杂陈,独无鱼。习举目无下箸处。向举爵劝酒,习蹙额隐忍而不发,私泼酒于地。酒过三巡,习启齿曰:“此地滨海,何无鱼耶?”向曰:“多矣。鲃鲈鲀鱿、青草鲂鲤、鲑鲥鲱鳀,应有尽有,何言无?”习曰:“然则席间为何不见?”向曰:“某性恶鱼。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不敢以鱼亵先生。”习默然。明日,习宴向于竹林。鱼鲜满桌而无酒。习揖向坐,堆笑曰:“酒,吾之所恶也,‘己所不欲,不敢

    读者 2017年18期2017-08-29

  • 好皇帝能不能也是好人
    要】先秦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分歧,使得当一个好人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关于如何当一个好皇帝,不少思想家都提出了一些具有合理因素的新见解。这些主张各不相同,甚至有些针锋相对。那么,好人和好皇帝的标准能不能统一,一个好皇帝,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好人呢?本文写作的意图,便在于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词】王道;霸道;仁政;法治;性善;性恶一、怎样当个好人怎样当个好人,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的本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孟子和荀子有两种近乎截然相反的答案,即性善论和

    智富时代 2017年5期2017-06-22

  • 清中叶儒者对荀子人性论的辩解及其困境
    )从西汉开始,“性恶论”与荀子的名字紧密相连。此论是宋明儒者排斥荀子的主要依据之一。至清中叶,儒者开始同情地理解性恶论,并为其作不同程度的辩解,使得荀子重归儒学正统。清儒对荀子人性论的各种辩解,一方面似乎还原了荀子人性论的原貌;另一方面也由此产生了许多矛盾之处,使得荀子的人性论越来越模糊、难解。如何贴切地认识荀子的人性论,是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像周炽成那样把《性恶》与荀子切割,以荀子为性朴论者,是一个很有启发的思路。荀子;清中叶;性恶论;性朴论宋明儒者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2017-04-14

  • 荀子的礼义之统与统类心
    然而批评他基于人性恶而视礼义之统出于人为,因此丧失了仁心大本,容易被极端功利化使用而走向法家。然而,从整全的视角重新审视荀子的心性论说,可以看到荀子论述的重点是能知通统类的统类心而非性恶性恶论说是为了推演圣王尽伦尽制的政治哲学,即体现为具有时间和历史维度的礼义之统,而统类心才是礼义之统能够建立的内心根基。在情与礼的关系上,虽然荀子承认礼义出自圣人的人为,然而它是基于“称情而立文”的原则将人情导于礼之中道的人道,而并非纯粹外在化的工具。关键词:新儒家;荀子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22

  • 由《荀子》书“伪”、“綦”两字的特殊用法论《荀子·性恶》篇的真伪
    殊用法论《荀子·性恶》篇的真伪廖名春(清华大学历史系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084)《荀子·性恶》篇之“伪”字皆具理性人为义,《荀子·性恶》篇“綦”字又为“极”之假借,这两种现象是其他先秦秦汉文献所没有的,而仅见于《荀子》一书,当为荀子作品的区别性特征。由《荀子》书“伪”、“綦”两字的这种特殊用法看,否定《性恶》篇为荀子之作是没有理由的,《性恶》篇当为荀子的代表作。荀子性恶篇伪綦真伪荀子以“性恶”闻名,其《性恶》篇可以说是荀子最具代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0

  • 荀子人性论研究综述
    部分学者看到了《性恶》篇与《荀子》其他篇在人性论问题上的表述不一致,由此又牵涉到《性恶》的作者问题。就上述问题,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性恶》非荀子自著,出自荀子后学,不能代表荀子的人性论;二,《性恶》为荀子自著,跟其他篇章的思想相一致;三,《性恶》为荀子自著,但是出于特殊目的而作,与其他篇章思想不尽一致。从方法来说,主要有两种:一,从义理层面论证“性恶”、“性朴”等的矛盾或一致;二,从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等角度对《性恶》、《荀子》文本进行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2期2017-03-09

  • 性恶论说荀子的困境及其摆脱
    周炽成以性恶论说荀子的困境及其摆脱周炽成表述于《荀子》一书的性恶论与荀子其人在人们心中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但是,该书并非全为他一人所写。前贤以性恶论说荀子,陷入重重困境,有人欲摆脱困境,结果又陷入新的困境。回到刘向编该书时把《性恶》夹在《子道》与《法行》之间本来的位置,不视之为一篇独立、完整的论说文,而以之为杂言杂语,这是摆脱这些困境的好方法。《性恶》不是荀子所作,而是其后学与人性有关的不同言论的汇集,它反映了后学对人性看法的分歧:有人以人性为恶,有人不以人

    现代哲学 2017年1期2017-01-28

  •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比较观
    词:人性;性善;性恶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8.046孔子的学说涉及到对“仁”的内涵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探讨与各种礼法规范的修习实践的论述,但从未要去“性与天道”的领域里寻找根据。这与孔子本身的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特点有关。孟子的时代,学术界出现了“非杨即墨”的奇观,儒学面临式微的境地,在仁义教化上急需一种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性善”论应运而生。1 孟子与告子的辩论告子是和孟子同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8期2017-01-07

  • 荀子关于建立“大一统”秩序的论证逻辑
    想来源于他关于人性恶的论断,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需要后天的礼义法度来纠正人先天的情性,为此还要确立君主和臣民上下之间的等级和名分,在全社会范围内用制度和礼义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以“分”实现“群”与“合”的目的,以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实现全社会范围的平等秩序,从而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大一统发展趋势的需要,荀子还主张设立君主、实行王霸政治以平治天下,并要求君主应以“道”治理天下。关键词:性恶;礼义法度;明分;王道;霸道中图分类号:B222.6

    中州学刊 2016年9期2016-11-15

  • 《荀子》“性朴”论的提出及评议
    26)系统提出《性恶》篇为后荀子者所作的,非今人周炽成乃1923年刘念亲。蔡元培1894年又谓“性恶”说非荀子所有及《性恶》为后荀子者所作,1896年更言高步瀛著书谓荀子以天生自然、本始材朴等言性恰证明“性恶之诬不攻自破”及“性恶论非荀子所作”,后梁启超等也认为荀子未必持性恶论,1950年代日本学者金谷治、丰岛睦等认为《性恶》非荀子作品。林桂榛自2008年起撰文对《性恶》进行校勘研究,谓此“(性)恶”乃“(性)不善”之改夺,谓《性恶》《礼论》言“朴性”正相

    邯郸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5

  • 由《荀子》“伪”字义论其有关篇章的作者与时代
    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二十七例;其余《正论》篇有一例、《礼论》篇有五例、《正名》篇有两例。这种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伪”,先秦秦汉文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荀子》书所特有,是荀子作品的区别性特质之一。以此来看,如果《性恶》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伪”有理性“人为”义,那就得将《正论》《礼论》《正名》篇也排除出去。只要我们承认《正论》《礼论》《正名》篇为荀子所作,也得承认《性恶》篇属于荀子的作品。由此可见,那些以“莫须有”证据,否定《

    邯郸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3-15

  • 荀子“人之性恶”的逆推证成 ——基于形式逻辑的考察
    28)荀子“人之性恶”的逆推证成 ——基于形式逻辑的考察俞汉群(浙江大学 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一位相当注重逻辑分析的思想家,这种“逻辑之心灵”同样贯穿于他的性恶理论中。若按照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即概念、判断与推理,利用“执果索因”的方法对荀子的性恶理论进行重新考察。可以发现,荀子在证成“人之性恶”这一问题上并不存在如一般学者所认为的矛盾重重。荀子;性恶;伪;心对于荀子“性恶”思想的研究,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荀子所说的

    邯郸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5

  • 性朴、性恶与向善:荀子人性学说的三个层次*
    王 军性朴、性恶与向善:荀子人性学说的三个层次*王军**【摘要】荀子将人性定义为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包括人的欲望、情感、材质和能力等内容。荀子的人性学说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性朴是荀子对人性的基本认定,这是对“生之谓性”古义的继承;其二,性恶是荀子人性学说的独特贡献,这是关注人性消极的层面(欲)的结果;其三,人性向善是荀子对儒家基本立场的坚守,包括人性应该向善、愿意向善、能够向善等内容,并给出了礼义、师法与乐等向善的途径。荀子的人性学说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现代哲学 2016年1期2016-02-02

  • 性善与性恶的伦理困境探析
    分别提出了性善和性恶的主张。本文依据文本阐释孟子和荀子两种主张各自面临的理论困境,以及对社会所需的道德标准的启示。关键词:性恶;性善;困境;道德中国传统的哲学和伦理学始终对人性保持着密切的关注,对于人性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这是一个困扰人们已久的重要的命题。因为对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可以解释和说明社会上的很多道德问题,了解了人的本性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人的修养、教育和管理,但是这两种主张都面临着一定的理论困境。关于性善还是

    卷宗 2015年8期2015-08-28

  • 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荀学研究略议 ——兼论荀子为性朴论者
    论有独特的看法:性恶论不是性本恶论;天生之性本来不恶,只是在理想之善的反照下不够善而显得恶。这种看法应该不是《性恶》的看法。历来对荀子人性论的种种说法都立足于《性恶》,但是,它事实上是荀子后学所作。荀子本人持“性朴论”,而不持“性恶论”。唐君毅;荀子;性恶论;性朴论把唐君毅与牟宗三、徐复观相提并论早已成为一种惯性。在这种惯性之下,他们思想的差异就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牟宗三具有鲜明的判教意识,强烈地以孟子-阳明一系作为儒学的正宗,而把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2-14

  • 荀子人性论:从“性朴”到“性恶”的内在逻辑
    :从“性朴”到“性恶”的内在逻辑孙旭鹏(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荀子一方面认为人性“本始材朴”,另一方面力主“性恶”。“性朴”与“性恶”非但不存在任何矛盾,而且从“性朴”到“性恶”存在着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恶”是以“性朴”作为前提,“性伪合”将荀子的“性朴”与“性恶”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荀子的人性论,从“性朴”到“性恶”是荀子人性论发展的必然逻辑,“性朴”是“伪”的基础,“性恶”是“伪”的对象。荀子;人性论;性朴;性恶;性伪合;内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2-12

  • 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
    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四库总目提要》说:“况之著书……其中最为口实者,莫过于《非十二子》及《性恶》两篇。”王先谦《荀子集解》自序云:“昔唐韩愈氏以荀子书为‘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性恶”这词在传世各版《荀子》中仅20 见,且这20 见全部出自《性恶》篇,其中10 见则皆在“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这类句式中(2 见略异,亦计)。若加开篇总述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则20 见“性恶”已

    社会科学 2015年8期2015-02-06

  • 性恶》出自荀子后学考* ——从刘向的编辑与《性恶》的文本结构看
    周 炽 成《性恶》出自荀子后学考* ——从刘向的编辑与《性恶》的文本结构看周 炽 成汉代刘向编《荀子》一书,把著名的《性恶》排为第26篇(全书共32篇),夹在《子道》《法行》之间。论者公认:这两篇及排在后面的《宥坐》《哀公》《大略》《尧问》等都不出自荀子本人之手,而出自其后学之手。刘向把《性恶》编置在这个地方,是把它看作荀子后学的作品。仔细分析《性恶》的文本结构,可发现:它不应该是一篇完整的论说文,而是由七个不同的模块拼凑起来的,其中有太多的不一致、前后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1-23

  • 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来我校辅导《荀子》读书研讨班
    辅导研读《荀子·性恶》篇,教务处、科研处、学报编辑部、中文系、历史系、法政系等系部的研讨班学员参加了本次读书研讨活动。梁涛教授针对学员在研读《荀子·性恶》篇中对字词含义和人性论义理的不同理解进行了点评,与学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关于荀子的人性论问题,梁教授提出,我们理解《性恶》篇最大的误区是:忽略了荀子人性论思想的真正内涵,而过度关注篇题“性恶”。以“性恶”作为篇名有其偶然性,以此来理解全部人性论思想是不正确的。梁教授继而指出荀子“心性论”问题,其实与孟子心

    邯郸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从齐鲁之学浅释荀子“性恶”思想
    鲁之学浅释荀子“性恶”思想王晨光(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对于荀学脉络的考察,齐鲁两国的思想至关重要,而此二国的思想渊源亦应从其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结合考察。理解荀学的“人性本恶”也不仅于荀学内部进行诠释,若从齐鲁二国进行文化反思,则可获得新的观点,并进而理解荀学的核心。齐学; 鲁学; 荀学; 性恶一、齐鲁两国思想源流及其学术对荀子思想研究之前,需对其时代进行一番考察,时代因素往往影响一学人之抉择。钱宾四曾于《国学概论》中论述孔孟二人对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2012-08-15

  • 论荀子性恶说之意义与定位
    4002)论荀子性恶说之意义与定位李哲贤(云林科技大学 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台湾 云林 64002)荀子系先秦儒学之殿军,其学无所不窥,举凡政治、军事、社会、教育、经济、知识、名理、心性及人生等皆有其个人之弘识,然要之,以“礼”为依归。由《荀子》一书中,随处可见荀子行文虽长篇大论,然皆有条不紊,且其立论时,多有严密之推理,其中,尤以性恶说之论证,最为明显。由于性恶说乃荀子之主要学说,故荀子即透过层层严密之论证来建立此论,以期性恶说能为世人所接受且信服。荀子

    邯郸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荀子乃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
    的人,一般都以《性恶》为基本依据。但是,他对人性的看法在《荀子》一书中的其他大量文章都有体现。如果我们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来讨论他的人性论,就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荀子是性朴论者,而不是性恶论者。一《性恶》在《荀子》一书中太独特了。它在全书里像大海中的一座孤岛。书中其他地方都没有任何对人性恶的明述或暗示。相反,有太多的地方显示人性不恶。《礼论》、《劝学》、《天论》、《正名》、《荣辱》、《儒效》、《大略》等都是如此。认真研究这些篇中对人性的看法,会发现它们与《性

    邯郸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中华读书报》报道“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盛况
    陈菁霞)性善还是性恶,历来被当作儒家人性论的两大主流;荀子历来被公认为性恶论的首倡者,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果这一观点有问题,那么不仅两千多年来对荀子的批评有问题,整个儒家人性论史也要重写。“性恶说只出现于《性恶篇》这一篇之中,在《荀子》其他各篇中都没有见到,而且与其他各篇中的人性论不相一致。通观《荀子》全书,可知荀子人性论的主要观点并不在性恶与否,性恶说并不能代表荀子人性论,也不能代表荀子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最近于邯郸举行的“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

    邯郸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从性伪之分合再论荀子性恶
    伪之分合再论荀子性恶说易 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荀子对人性的关注,源于其设立的天人分途。他设定在人身上“性”“伪”二分对立,同时又主张二者相合,这二重关系构成荀子性恶论的核心。由性伪分,突出人的原初之性朴,由性伪合强调人归于礼义之善。性伪之分合,关键在于心的作用。因此,对荀子人性论的理解,不能仅追问“性”字的含义,而尤要在性伪二者的动态关系中去理解。所以,荀子的性恶是针对于礼义之善的恶,而并非本性恶。荀子;天人;性伪;性恶;心荀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02-09

  • 荀子“性恶”论原义
    斌[关键词]性;性恶;情欲;人之所以为人者[摘要]在荀子,其所谓“性恶”,既不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者”是恶的,也不是说人的自然情欲本身就是恶。其真正的含义是:人的自然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不受节制的自然情欲必然导致恶。此即荀子所谓的“性恶”。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苟子这里,一方面,人们并不必因为“性恶”而放弃对礼义道德的追求,因为“性恶”并没有剥夺人们向善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耳目口腹等自然欲望,人们可以有一个更为积极和健康的态度,道德并不要求人们“去欲”和“寡

    东岳论丛 2004年1期200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