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

  • 重思钱穆与张君劢中国古代政制之辩
    正名时,遭到了张君劢三十余万字连载文章的猛烈抨击。学术界关于钱穆与张君劢之间论争的探讨,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其间产生了诸多灼见真知,也推动了这项研究向着更为深入的层面发展。翁有为从剖析钱穆政治思想的限度入手,肯定张君劢对钱穆的批评,因为钱穆“不愿触及甚至不承认传统政治的专制性这一最大弊病”(1)翁有为:《钱穆政治思想研究》,《史学月刊》1994年第4期,第63页。;姚中秋则在对照钱穆理论的基础上,寻找张君劢思想中的断裂性,论证现代宪制与中国文明能否兼容的问

    管子学刊 2023年3期2023-12-24

  • 从民族到文化的德国借镜 ——张君劢1930年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
    102488)张君劢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曾多次赴德国留学,深受德国哲学思想的影响。1920年代,他在清华发表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掀起了著名的“科玄论战”。学术界对张君劢思想的关注,也多集中于“科玄论战”时期。近些年来,他在“科玄论战”时期的德国思想背景被挖掘出来。可以说,奥伊肯(Rudolf Eucken)的生命哲学、康德(Immanuel Kant)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是张君劢1920年代思想的主要来源。到了1930年代,随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9-17

  • 全球化的中庸之道“Juste-Milieu”为何?——从张君劢新儒家中庸学的诠解出发
    不同”的特点。张君劢作为新儒家学者,一生致力于新儒家文化的创建与传播,所建构的修正的民主政治、国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以及精神自由文化复兴等内容,也体现了中庸之道的蕴意。就此意义而言,张君劢已然开启了全球化儒学的初创路径。因此,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紧密地交融互动,如何实现全球化中庸之道的开拓进取?我们在对其核心要点归拢理顺的同时,尝试在学理上接续性地加以创生,使之在道德形上层面、国家层面和个人修养层面等有所彰显。一、“Juste-Milieu”和“中庸

    理论界 2021年11期2021-12-26

  • 钱穆与张君劢的中国传统政治“专制”之辩
    一、引言钱穆与张君劢两位先贤,都是广义上的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但是二者为学路径大相径庭,政治观点迥然相异;尤到晚年,公开爆发了激烈争论。钱先生发表在《民主评论》上的《中国传统政治》中提出,中国传统政治非君主专制,而张君劢先生在《自由钟》杂志上陆续发表了36 篇评论文章,最后汇成《中国专制君主政制之议——钱著商榷》著文中30 余万字的批驳,系统地反驳了钱穆先生于中国历史、政治之看法,尤其针对“中国非君主专制”一说,可视为现代新儒学史上不可小觑的事件。钱、张两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2021-11-29

  • “科玄论战”概述及其历史反思
    ,北京大学教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清华周刊》272期)。他在文中写道:人生观之特点所在,曰主观的、曰直觉的、曰综合的、曰自由意志的、曰单一的。惟其有此五点,故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方今国中竞言新文化,而文化转移之枢纽,不外乎人生观吾有吾之文化,西洋有西洋之文化。西洋之有益者如何采之,有害者如何革除之;凡此取舍之间,皆决之于观点。观点定,而后精神上之思潮、物质上之制度,乃可按图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11-29

  • 林徽因是烹饪高手
    亲)、林徽因及张君劢(近现代学者)在友人郭节之寓所吃晚饭,林徽因帮厨。林长民在日记中记道,这是林徽因第一次下厨,做了豉油煮笋、红烧鸡,“皆颇精美”,“徽女厨两试,皆有好成绩”。一生倾慕林徽因的金岳霖长期“逐林而居”,从不吝啬对林的赞美,还常去林家蹭饭。到晚年,金岳霖仍记得林徽因炒的一盘鸡丁——那是在抗战时期,条件艰苦,食材、调料只能临时凑合。林徽因做的鸡丁,以荸荠、菱角为配料,突出清淡特色,尽显闽菜风格,金岳霖品尝之下认为无比好吃。

    中外文摘 2021年14期2021-11-11

  • 张君劢的“德智主义”思想
    游欧的经历,让张君劢一度怀疑他以往全盘西化的观点;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更是让他对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科学之梦破灭。在对欧洲社会的实地考察中,张君劢从“耳闻目睹的不断罢工和食品匮乏、住房拥挤的状况中感觉到了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存在”(刘义林,罗庆丰:《张君劢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第37页)。由此,张君劢选择并接受了国家社会主义思想。而这也正是其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熏陶以及游欧所见所闻的必然结果。民国早期的军阀混战让中国百姓有着对和平

    华夏文化 2021年3期2021-10-29

  • 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现代性发展刍议
    家学者的涌现。张君劢作为其中一员,其新儒学思想体系可以用两层面三维度来概括,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层面,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和文化复兴三维度。“内圣外王”作为近现代新儒学流派发展根本方针,如何在实现“内圣”的同时拓新“外王”道路,可谓是几代新儒家学者为之努力的方向。当前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后现代性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在让张君劢新儒学思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成为解决现代性难题的一剂良药,就需要回归本体、解构和重建思想内容,探究新儒学思想中现代性成分,构建

    学理论·下 2021年9期2021-09-15

  • 张君劢与李长之的“中国文艺复兴”思想
    从未将李长之与张君劢放在一起谈论。然而,李长之与张君劢的“漠不相关”也许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在20世纪30、40年代特殊的时代语境与文化氛围中,他们看似“偶然” 实则“必然”地出现了某种特定的“交集”。这主要是因为,李长之这位“文学批评家”曾经跨界“写过政论性文章”(吴组缃语),而张君劢这位“政治学家”一生往往“游走在学术与政治之间”(郑大华语),于是在一种机缘巧合之下,他们的思想之间便幸运地出现了某种交流与对话。李长之曾是张君劢主编的《再生》杂志的忠实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20

  • 民族主义本位与自由精神: 张君劢现代新儒学思想的基本特色
    新儒家群体中,张君劢以民族主义本位和自由精神,尤其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为其思想体系的基本特色,这种基本特色亦体现在他的与儒学传统紧密关联的宪政思想之中。尽管作为政治活动家的张君劢,为实行其思想而从事的政治实践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具有这种基本特色的现代新儒学思想,自有其价值,很值得研究。关键词:现代新儒学  张君劢  民族主义本位  自由精神  宪政思想  儒学传统张君劢的现代新儒学思想,以民族主义本位与自由精神为两大基本特色

    孔学堂 2020年1期2020-06-01

  • 张君劢关于儒学复兴与中国之现代化思想述论
    代表人物之一的张君劢,对之有着深沉思考,并从多方面提出其思想观点,构成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新儒学思潮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而且对当今乃至以后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的中国人仍有一定启迪。关键词:传统与现代化;张君劢;儒学复兴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0)01-0095-13“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来看,近百年来为振兴中国而进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运动,都可统称之为探索中国的中国现代

    理论与现代化 2020年1期2020-03-16

  • 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思想与费希特哲学
    现代思想史中,张君劢是一位具有多角度理论资源和多面向思想建构的重要学者,自称“一生徘徊于政治与学问之间”。近些年来,学界业已关注到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与他的自由主义背景相联系,从而将这种思想称为“自由民族主义”。而如果我们深入到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内部,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复杂隐蔽的哲学脉络。他在1930年代初围绕着费希特哲学所进行的介绍、翻译、讨论,既是对现实国难的回应,又是对奥伊肯生命哲学、康德哲学、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重新甄别和理论选择,在此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18

  • 另一种启蒙:1920年代张君劢新人文主义启蒙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张君劢选择了柏格森、奥伊肯的生命哲学,并使之与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以作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武器。因此,相较于胡适、丁文江等人倡导的启蒙运动,张君劢更像是在进行启蒙反思,二者相反相成地推动着新文化运动的纵深发展。一、1920年:张君劢转向思想启蒙的时间节点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9月,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彼时,张君劢正在德国留学,致力于研究“一战”的进展,并亲赴战场进行实地考察,从而推测德国必将战败。所以,他回国后

    武陵学刊 2019年1期2019-12-24

  •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政治哲学传统新探
    受到的梁启超、张君劢、张东荪及罗隆基等政治哲学思考的启发,皆为我们此政治哲学建构提供了思想指引。二、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政治哲学传统的主题及代表人物在学术史方面,具体就政治哲学而言,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牟宗三与张君劢、张东荪,乃至与国家社会党之间的关联,例如薛化元、应奇即注意到张君劢与牟宗三之间不仅在道德哲学,也在政治哲学方面有学术上的继承关系,牟宗三政治思考的理论资源,即来自张君劢[2](P3-4)。魏万磊从“再生派学人群”的角度论述了牟宗三与张东荪、罗隆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12-23

  • 胡适与张君劢民主思想比较研究
    时代中,胡适与张君劢是近代中国民主理论的不同派系的代表。胡适是科学和西方现代化的表率,是新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而张君劢似乎更加保守和传统,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典型代表。在20世纪初期中国立宪民主经历的基础之上,胡适与张君劢就民主与自由的关系、民主与独裁的关系、民主的实现形式和民主的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对近代民主理念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比两人的民主思想,使我们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潮的把握更加准确。关键词:胡适;张君劢;民主;比较中

    学理论·下 2019年10期2019-11-14

  • 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 ----重读张君劢之《明日之中国文化》
    固的基石。重读张君劢的《明日之中国文化》,对张君劢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进行重新梳理、阐述和总结,并继续探究其文化哲学思想的价值,对当代文化建设和文化道路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文化道路与文化创新张君劢的文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思考以及对各种文化学派思想的对比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思考中国文化道路选择以及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深度挖掘,同时吸收西方文化但并不盲从,注重保持民族自豪感。第一,文化道路需要文化创新。《明日之中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2-22

  • 重议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
    政治改造方案,张君劢的“修正的民主政治”无疑是20世纪30年代“中间路线”的典型代表。然而,关于“修正的民主政治”的认识和评价,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观点。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惟有从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切入,细致分析其理论基础与制度架构,才能准确把握“修正的民主政治”的本质——介于传统议会政治与新式独裁政治之间的第三种政治,即“集中心力的国家民主政治”。关键词: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自由;权力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三峡论坛 2018年6期2018-09-10

  • 中国民主社会党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初探
    得到了张东荪、张君劢的继承和改良,“二张”于1932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国家社会党来对抗专政力量日益增强的中国国民党。而彼时,国社党的成员多为康梁的进步党解体后的研究系分子。正是因为他们源承自康梁的宪政思想,又加上当时国民党日益强化的“党外无党”策略,中国民社党自一诞生起就是为了促成西方式的宪政下政党竞争参政而努力的。在民社党的重要刊物《再生》中,就强调了民社党的重要主张。其具体主张最主要的有三项:“国家民族本位”、“修正的民主政治”和“渐进的社会主义”。民

    世纪桥 2018年1期2018-04-01

  • 张君劢对政治正当性论证的双重路径
    纪新儒家之一的张君劢,他提出的政道与治道问题,也涉及政治的正当性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张君劢政治思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对于他有关政治正当性的思考却涉及不多。笔者基本认同许纪霖的观点,即在包括张君劢在内的现代思想家那里,民主与宪政在理论上是内在结合、相互补充的*许纪霖:《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的价值冲突和内在紧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25页。。从具体的政治实践方面看,张君劢确实对宪政有更积极的追求,但并不能因为他在1946年

    现代哲学 2018年2期2018-01-23

  • 重评科学与人生观之论争
    两篇都是同情于张君劢者。,请张君劢作序。有少数分散在其他报刊发表的文章未被收入。但这两本书已足以反映当年争论的情况。本文主要材料来源即是上述两本书。特别要说一句,此次争论算得上是真正的学术争论,参与争论的人,皆各有专长,态度平和,绝无攻击谩骂之语,故能在一些问题上有所深入。一、论争的缘起新文化运动时期所有思想论争,基本背景大致相同。欧战结束,西方思想界产生一股因反思这场战争的恶果而发生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潮流。如在欧洲有柏格森的创化论或所谓生命哲学,倭铿的强调

    安徽史学 2018年6期2018-01-23

  • 张君劢“唯实的唯心主义”理论探源
    1950年代,张君劢试图借鉴西方哲学理论,从形而上学、认识论和逻辑学三个角度建构新儒家哲学体系。他将该体系称为“唯实的唯心主义”,并将“万物之有”与“致知之心”作为它的两个基本范畴。但是,“唯实的唯心主义”及其基本范畴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以西方哲学理论为标准、以儒家学说为材料的理论建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让儒家传统抽空了自身的历史内容,还需改写、简化甚至放弃自身的大量学说,它所参与的是一场不平等的理论建构。张君劢为避免中国文化陷入危机所进行的哲学努力,无疑把中国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8-01-15

  • 一九四七:民社党的分裂
    ·一八事变后,张君劢、张东荪、罗文干、胡石青、汤芗铭等人在北平秘密发起成立的。一九四六年八月,国家社会党与民主宪政党在上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合并组成新党,取名中国民主社会党。由张君劢任主席,伍宪子任副主席。熟悉民国史的人都会想到,那正是政治协商会议后,国共和谈的关键时期。两党这时宣布合并,由小党变成大党,将“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党纲,显然是希望今后在“合作建国”中占据一席之地,争取更大的发言权。不料民社党刚成立一年就走上了分裂道路。不仅民主宪政党退出民社党,

    书城 2017年6期2017-06-15

  •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发展的困境
    的自由主义”和张君劢“行动的自由主义”为切入点,证明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由于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性和近代中国的国情,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关键词]自由主义;胡适;张君劢[作者简介]苏珂(1988-),女,籍贯:山东省滨州市,天津市武清区委党校,助教,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图分类号] {D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4-0051-02一、“观念的自由主义”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4期2017-05-03

  • 张君劢政治哲学中的“民族国家本位”
    一八事变”后,张君劢一直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建国方案”,它包括“修正的民主政治”“国家社会主义下之计划经济”与“文化政策”三个方面。正如他自己所说,这套“建国方案”建基于“民族国家本位”的政治哲学之上。然而,张君劢所谓的“民族国家”具有多层涵义,且相互混杂,以致使得他的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面目模糊、聚讼不已。比如,台湾学者薛化元指出,“修正的民主政治”具有浓厚的极权主义倾向[1]154;大陆学者翁贺凯则认为,“修正的民主政治”并没有背离张君劢宪政民主的一贯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4-14

  • 对“科玄论战”的回顾与反思*
    年2月14日,张君劢在清华做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主张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同年4月,地质学家丁文江发表了《玄学与科学》,针锋相对地要打“附在张君劢身上的玄学鬼”。自此,一场持续数月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拉开战幕,进而形成以丁文江为主将的科学派和以张君劢为首的玄学派。当时的知名学者,如张东荪、梁启超、胡适、章演存、王星拱、唐钺、吴稚晖等,纷纷以各自观点加入战团。一、科学是否已经“破产了”“科学是否已经‘破产了’”这个问题是由欧战引起的。从表象上看,“五四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4-02

  • 张君劢美育思想的视野和路径
    215123)张君劢美育思想的视野和路径侯 敏(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现代中国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张君劢在20世纪上半叶对美育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他对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和德国近代美育理论均作了精辟的阐释,对人生情操化问题和中西美育结合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迄今为止,张君劢的美育话语尚未被学界所认知。发掘历史深处曾经起过“启蒙”作用的张君劢美育理论的脉络和内涵,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现代美育的探索历程与真实轨迹。张君劢;美育思想;现代中国在

    美育学刊 2017年6期2017-03-25

  • 1920年代张君劢民主政治思想片论
    )1920年代张君劢民主政治思想片论欧阳询(1.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怀化418008;2.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6)张君劢是一个“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哲学家与政治家,故其政治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浓重的哲学味道。以其1920年代政治思想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主张“联省自治”,反对“军阀割据”;其二,主张“理性政治”,反对“武力政治”;其三,主张“内的政治”,反对“外的政治”。可见,从哲学性质上看,1920年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03-10

  • 张君劢“唯实的唯心主义”理论探源
    ○宋 溟张君劢“唯实的唯心主义”理论探源○宋 溟1950年代,张君劢试图借鉴西方哲学理论,从形而上学、认识论和逻辑学三个角度建构新儒家哲学体系。他将该体系称为“唯实的唯心主义”,并将“万物之有”与“致知之心”作为它的两个基本范畴。但是,“唯实的唯心主义”及其基本范畴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以西方哲学理论为标准、以儒家学说为材料的理论建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让儒家传统抽空了自身的历史内容,还需改写、简化甚至放弃自身的大量学说,它所参与的是一场不平等的理论建构。张君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2017-02-23

  • 科学与人文:从分离到融合
    杨小明【摘要】张君劢一生经历丰富、涉猎广泛、思想深刻、影响颇大。他为主参与了1923年的“科玄之战”,就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从“科玄论战”时期强调二者的分离到论战结束后转而提倡二者的交融,并希望复兴儒学来为科学的发展寻求出路。关于张君劢以上思想的演变及其背景和原因的探讨,前人少有系统的考察。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对张君劢思想今天的价值包括其新儒学的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关键词】张君劢;科学;人文;新儒学;转变张君劢,作为一位活跃在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2016-12-23

  • 一九四七:民社党的分裂
    ·一八事变后,张君劢、张东荪、罗文干、胡石青、汤芗铭等人在北平秘密发起成立的。一九四六年八月,国家社会党与民主宪政党在上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合并组成新党,取名中国民主社会党。由张君劢任主席,伍宪子任副主席。熟悉民国史的人都会想到,那正是政治协商会议后,国共和谈的关键时期。两党这时宣布合并,由小党变成大党,将“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党纲,显然是希望今后在“合作建国”中占据一席之地,争取更大的发言权。不料民社党刚成立一年就走上了分裂道路。不仅民主宪政党退出民社党,

    书城 2016年6期2016-06-24

  • 浅论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思想
    】 本文概述了张君劢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阐述了张君劢民族主义思想的内容及其特征:张君劢关于由内而外的构建民族国家的理论是其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特色。内容主要为:民族本位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国家的构建;民主政治是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建设乃民族建国之要务。张君劢民族主义思想的另一特点即文化民族主义,民族国家建构与文化民族主义有内在的统一性,民族意识的建立是构建民族国家的基础,而这个前提便是统一文化认同,建构以儒家为基准以西方文化为辅助的儒学民族主义,只有建立同一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3期2016-04-14

  • 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继承,张佛泉和张君劢分别发展了共和爱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在国家的体制选择上,张佛泉主张以政治为主,国家建设构想集中体现于“邦国主义”。张君劢则强调传统文化的力量,提出文化民族主义,力求通过传统文化来复兴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前赴后继的中国人奋斗了上百年,通过对他们思想的内在挖掘,探究其现代政治思想的源头,以更好的体现其当代的价值所在。个人自治思想;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梁启超,其政治思想的发展,是随着当时整个中国政治形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7期2016-04-14

  • 民国初年张君劢国家建构思想述论
    0)民国初年张君劢国家建构思想述论龙长安1,2(1.南京大学 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93;2.安徽工业大学 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摘要]民国初年,新旧体制转换,有关国家体制设计及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的争论频繁。在涉及国家建构的思潮中,张君劢的政治思想比较独特,这尤其体现在其对联邦论的政治态度上。1920年前,张君劢作为一名坚定的反联邦主义者而出现,认为中国缺乏实现联邦制的基础,主张政治集权和单一制。在联省自治运动开展时期,张君劢的思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7期2016-03-29

  • 从“本体”到“本位”——张君劢“中国文化走向问题”脉系梳点
    “本位” ——张君劢“中国文化走向问题”脉系梳点史育华(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张君劢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问题是当前中国哲学界需要再次探讨的新儒学问题。在围绕这一问题的众多已有界定中,学者们往往从“精神自由”的字面表达来界定张君劢文化哲学研究的立场、方法和归宿,这致使其割裂了张君劢文化建设总纲领中“精神自由”与“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指向的本质关系。张君劢文化哲学脉系的本原价值是将“人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3-09

  • “理性政治”
    针对这一现象,张君劢早在1921年就提出了自己的“理性政治”主张。他这一主张的形成受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与张君劢早年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理性政治”主张的提出尽管存有很多的缺陷,但它是中华民族危机和政治混乱的客观反映,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宣传自身政治主张,解救民族危机与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具有民族主义的精神特征。[关键词]张君劢;思想;理性政治张君劢(1887-1969)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江苏宝山人。近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1期2014-12-12

  • 抗战之前张君劢眼中的苏联对华政策
    [摘 要]张君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而苏联是张氏长期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本文主要评述抗战之前张君劢对苏联对华政策的看法。与抗战后主张中苏两国加强合作不同,在抗战之前,张君劢对苏联始终抱有敌意和戒备之心,对苏联对华政策总体上持批评态度。[关键词]张君劢;苏联;对华政策一、批判苏联的“东方政策”张君劢认为苏联的对华政策是从属于苏联的“东方政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的东方指的是位于苏联东部的亚洲国家。他指出该政策是苏联的“阴谋”,仅仅是苏联为一时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3期2014-11-24

  • 张君劢眼中的苏联早期教育制度(1917—1933)
    [摘 要]张君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而苏联是张氏长期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本文主要评述张君劢对的苏联早期教育制度的看法。张氏对苏联早期的教育改革有较高的评价,但也发现其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并力图从中探寻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之路。[关键词]张君劢;苏联;早期教育一、对苏联早期教育政策的基本肯定与对苏联的各项制度大多持否定和批评的态度不同,张君劢对苏联早期的教育政策却基本持肯定和赞许的态度。张氏根据民众获取教育途径的不同,他把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教育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5期2014-11-10

  • 据旧开新:张君劢对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掘发和贡献
    李杨[摘要]张君劢以“据旧开新”的方式,将传统儒家的“善”、“己”、“性”、“心”四大范畴作为基本理念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顺应近代社会潮流走向,掘发古代德目新意,创造出“德智主义”、“族群本位”、“民族气节”三大新范畴,建立起独特的伦理思想体系,彰显了新儒家返本开新的理论特色。张君劢对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掘发对于现代新儒家的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关键词]张君劢 现代新儒家 德智主义 族群本位 民族气节[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道德与文明 2014年3期2014-09-03

  • 卫道忧时启迪今人的学问家
    的学问家张家康张君劢,一位学者政治家。他的政治活动和学术生涯竟长达62年,其造诣和影响都是深远的。可是,长期以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一直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受到谴责和批判。今天,当我们以宁静而又客观的心境,重新审视和观照他时,不由地发现,他的使中国成为现代化国家的种种设想,仍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他所不遗余力地“复兴儒学”的倡导,更使他成为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何以又断念政治清贫之家的出身,使张君劢自幼便好学上进,且聪慧过人,凭着如此条件,本可以

    传记文学 2014年5期2014-08-07

  • 游走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张君劢
    政治之间的——张君劢。海外的飘零生活1949年11月5日,应印度教育部的邀请,张君劢自香港飞抵新德里,开始了他对印度各大学的巡回讲学。他讲学所到的大学有新德里大学、泰戈尔国际大学等11所大学,所讲的题目有:(一)儒家受佛教影响后之复活;(二)中国现代文艺复兴;(三)孔子哲学、孟子荀子哲学、老子哲学;(四)中国政党之发展。其英文讲演稿存于那格博士手中,后由印度协会付印出版。1950年1月22日,张君劢应邀出席加尔各答中华总商会的招待会,并发表题为《旅印华侨之

    中外书摘 2014年4期2014-05-08

  • 法律人书架
    《宪政之道》 张君劢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张君劢的这本书在国内已再版很多次了,有人称张君劢为儒者,但严格说来,书里儒家思想的直接流露并不多。本书主体部分的“宪政十讲”是直接对民国宪政立法的阐扬,其中明确的思想立场,与其说是儒家思想的余绪,不如说是西洋常见的民主法治思想和自由主义。俗话说以史为鉴,这本以辑录民国时期宪政理论为主的书,对研习当代中国宪法很有裨益。《你的权利从哪里来》 艾伦·德肖维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政治是不道德的或者说是无关道德的

    方圆 2014年9期2014-04-29

  • 浅谈“科玄论战”的原因与影响
    的影响外,还与张君劢自身经历以及其和丁文江二人的关系相关。“科玄论战”继承了国粹派的因素,是对“科学万能”偏激思想的纠偏,且对随后30年代出现新儒家做出了铺垫。科玄论战 张君劢 科学万能 国粹派 新儒家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曾经发生过许多影响甚大的论战,而本文所提及的科玄论战就是其中之一。一、“科玄论战”的兴起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科玄论战以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人生观》为起点,至1924年年底结束,整个时间持续有两年左右

    史志学刊 2014年3期2014-04-10

  • 张君劢的政党观及其当代启示
    621000)张君劢的政党观及其当代启示付文武(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张君劢在吸收欧美政党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摒弃议会民主流弊,提出近代政党观:宪政民主的政治价值观;党派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正当利益观;“举国一致”的政党结构观以及议会操作与政治教育的政党功能观。张君劢的政党观有其合理因素,对我国保障人民民主、平衡政治利益、推进政府治理、提升政治素养具有借鉴意义。张君劢;政党观;启示自西学东渐以来,西方民主价值观念不断涌入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思想体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3-11

  • 张君劢的宪政主张与实践——以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为视角
    国宪法之父”,张君劢无疑是中国宪政史上身份最复杂、地位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为中国实行宪政而不断奔走努力,并于1946年起草了以五权制为外衣、以英美式宪政精神为实质的《中华民国宪法》。这部宪法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近代中国宪法文本的新高度,集中体现了张君劢的宪政理想。本文将梳理“1946年宪法”的文本,并分析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在其中的具体体现。一、张君劢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综观张君劢的宪政主张,可以发现其思想自民初开始成型,并随着局势的变化而有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张君劢的两次婚姻
    张君劢(1887~1969年),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近现代学者,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1946年担任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主持起草了《中华民国宪法》,被台湾学者尊称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1969年2月23日,在美国旧金山病逝。1906年,张君劢19岁时,在家乡嘉定与沈氏结婚,这是他的第一次婚姻。但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洋赴日本求学去了。此后,他为了求学和国

    现代阅读 2013年7期2013-07-17

  • “科玄论战”之社会因素分析——一个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分析与印证
    战的直接起因是张君劢1923年2月在清华大学所作的关于《人生观》的演讲,演讲内容后发表在272期的《清华周刊》上。《人生观》演讲强调科学有一定的范围,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把人生观问题的解决划出了科学的范围。张君劢的人生观演讲,引起了好朋友地质学家丁文江——“夙以拥护科学为职志者”的反对,同年4月12日,丁文江在《努力周报》发表《玄学与科学》向张氏直接攻击,于是,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爆发,因为科学派主将丁文江把人生观称为玄学,所以,科学与人生观之争被称为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2012-04-18

  • 张君劢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王呈祥论张君劢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王呈祥(南京大学 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3)张君劢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探索:其一,通过对中西哲学史上“唯心唯物之争”的比较研究和对中国科学不发达原因的探讨,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见解;其二,在深入研究中西哲学的差异和相同的基础上,论证了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中国新哲学之创造;其三,在汲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发掘和阐发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理,试图为儒家哲学的现

    湖北社会科学 2012年8期2012-04-12

  • 张君劢的中央政制构想及其困境初探
    430079)张君劢的中央政制构想及其困境初探余 涛(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总统制与内阁制一直是近代知识精英孜孜以求又摇摆不定的两种政治选择方案,张君劢厕身其间,取法两者之长,从调和总统、行政院与立法院的关系入手,提出了“修正式之内阁制”的解决之道,然而由于其体制自身的紊乱,注定了这一方案无法有效实施。张君劢;总统;内阁;行政院;立法院张君劢早年游学日德,精于法政之学。抗战结束后,国共和谈,中国出现和平曙光。张君劢凭其学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5期2011-08-15

  • 张君劢教育思想初探
    周良发张君劢教育思想初探周良发(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深邃。他注重民族意识的培养,以德智兼修为教育宗旨,以中西融合为教育方针,并身体力行重建儒家书院,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拟对张君劢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厘清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心路历程。张君劢;教育思想;研究张君劢无疑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其一生始终徘徊于“学术国”和“政治国”之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2011-08-15

  • 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 ——以张君劢为个案
    由主义 ——以张君劢为个案欧阳询(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湖南怀化 418008)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本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哲学思潮:前者属于文化观范畴,后者属于政治哲学范畴。然而,以张君劢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却试图通过心本论、性善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关系等维度,建构一种糅合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以期复兴中华民族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这不仅构成了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基本架构,亦是其鲜明的学术特色所在。现代新儒家;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3期2011-08-15

  • 张君劢的文化救国思想试析
    430074)张君劢的文化救国思想试析王 艳(中南民族大学 历史系,湖北 武汉 430074)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如何保存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实现民族复兴,成为各阶层人士的主要任务。张君劢于1936年出版了代表作《明日之中国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建设总纲领:“造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这一理论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希望通过二者的融合,形成合于现代生活的新型文化。张君劢;精神自由;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1年2期2011-08-15

  • 张君劢政治自由主义中的泛道德主义倾向检视
    “宪法之父”,张君劢自称其一生“志于儒行、期于民主”。从“观其行”的角度看,他不仅在理论上创作了《国宪议》、《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修正的民主政治》等政治著作以及大量的政论文;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力主多党制,创建国家社会党,主持草拟《中华民国宪法》,明确保障人民的诸项自由权利;等等。凡此皆符合殷海光先生所提出的中国政治自由主义者的标准。但他也是一个不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在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其道德主义的根本立场与低就于现实的专制政权、从而走向自由民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2期2011-08-15

  • 调和:张君劢关于民主宪政的政制设计理念
    )□历史调和:张君劢关于民主宪政的政制设计理念肖高华(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社科系,湖南 怀化 418000)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关于中国如何实现民主宪政的政制设计中,处处体现出调和的政治理念。虽然这些政制设计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致使其没有被当时的政治力量及广大国民所接受,其实际政治效果也十分有限,但这不愧为中国民主宪政之路上有益的宪政思考,其民主宪政的政制设计中调和理念所反映的政治智慧具有一定的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2011-08-15

  • 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思想
    350001)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思想闫伟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科社教研部,福州 350001)张君劢既是一名自发的民族主义行动者,也是一位自觉的民族主义思想者。在探求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之中,张君劢发现了民族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对之进行了积极的倡扬。除此而外,他还以民族主义为基点,对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儒家思想等各种思想进行了选择性的吸收和改造,从而构筑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系。尽管张君劢的民族主义探索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但其理论体系之中也存有一定的

    城市学刊 2011年2期2011-04-01

  • 重温“科玄论战”
    年2月14日,张君劢在清华学校作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力陈“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P35)。该演讲词初刊于《清华周刊》第272期。身为地质学家的丁文江阅后,质问“诚如君言,科学而不能支配人生,则科学复有何用”?于是撰写《玄学与科学》(完稿于1923年4月12日)一文,刊载于《努力周报》第48、49期,痛责自己的挚友张君劢被“玄学鬼”附了身。中国现代思想史

    博览群书 2009年9期2009-09-22

  • 非黑非白张君劢
    、考订和评判。张君劢恐怕就是这井中一奇物,历史之树结下的一枚异果。历史存档,矛盾的“两栖人物”一部《人间四月天》的电视剧,让妇孺老幼尽知徐志摩、陆小曼和张幼仪,却没有几人知道张君劢;与其说是命运的拨弄,不如说是历史的悲哀。张君劢(1887—1969)是张幼仪的二哥,本名嘉森,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出生于一个儒医兼商的家庭。兄妹11人,君劢行二。祖父铭甫以举人身份在四川任县令十年,颇有政声,后退隐定居嘉定。其父祖泽悬壶济世,为一方名医。张君劢6岁破蒙,与

    中外书摘 2009年8期2009-09-21

  • “乱世之饭桶”张君劢
    也好,民国文人张君劢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1906年,张君劢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修研法律与政治学,从而结识了梁启超,与梁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1913年因避袁世凯的追杀,取道俄国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一方面,梁启超的政治倾向引发了张氏的参政热情,另一方面,风起云涌的革命也无法使学者居身于政治之外。张氏曾言:“求学问是为改良政治,是为救国,所以求学不是以学问为终身之业,乃是所以达救国之目的。”张君劢所习者为政治学,在以往,这一学问应该是一种帝王术

    民主与科学 2009年3期2009-07-30

  • 丁文江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刍议
    只注意丁文江与张君劢的思想差异,往往忽略了他与张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研究系背景;只纠缠于对参与论战者文本字里行间的歧异解释,忽略了他们在论争背后的“策略”运用,特别是梁启超为代表的研究系争夺话语权的意图。关键词:丁文江;张君劢;科学与人生观;科学派;玄学派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2-0180-05一在科学与“玄学”论战的两大派中,丁文江、张君劢分别是两派挂帅的人物。丁文江与张君劢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中州学刊 2009年2期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