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生

  • 动作描写,让人物立起来
    典型事例来体现严监生极度吝啬的特点的,且事例中人物的动作描写尤为传神,需要引导学生加以梳理品味。师:其实片段三原来在人教版教材里标题就叫“临死前的严监生”,你们来帮编者找一找用这个标题的理由。生:课文的插图中描绘的正是严监生临死前的状态。师: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插图,找到严监生了吗?用一个词形容此时的严监生。生:病入膏肓。生:奄奄一息。生:垂死挣扎。师:课文里有一句话给我们概括了严监生临死前的状态,请大家快速默读找到并画出来。(生默读标注)谁来读一读严监生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4期2022-06-11

  • 我们班的“严监生
    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大家都知道。我们班也有一个“严监生”。他个子矮矮的,身材像根豆芽,戴着一副蓝边框眼镜,一有空闲就坐在座位上看厚厚的小说。他的书包里“清汤寡水”,只有三本书——语文、数学和英语,还有一只铅笔盒,餐巾纸都没一张,更别提零食了。铅笔盒也“营养不良”:里面只有一支圆珠笔和一支铅笔。除了周六、周日,他几乎每天都要找我们借东借西。数学课上,老师正讲到重点难点,他却一直在后面拍我。我不耐烦地低声问他干什么。“借我一支笔,我的笔没墨了。”他带着近似哀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22年10期2022-05-30

  •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人物描写一组》之《两茎灯草》教学设计
    正确读写和理解“监生、侄子、喉咙”等词语。2.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3. 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4. 激发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预习单、研学案。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板块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1.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动作描写感受到小嘎子的机灵,通过外貌描写感受到祥子的健壮。今天,我们走进《两茎灯草》,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的地主?故事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7期2022-05-30

  • 古代吝啬鬼排名(三)
    了这样一件事。严监生快要死了,他躺在床上,身边聚集了他的亲人,大家都愁眉苦脸的。但是严监生一直不肯断气,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努力想说什么。他的大侄子说:“您就安心地去吧。”只见严监生颤颤巍巍地伸出两根手指,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百思不得其解。严监生的侄子问:“莫非您还有两个亲人没有见面?”严监生摇摇头。旁边有人问:“难道是有两笔银子没有收回来?”严监生又摇了摇头。最后,他的夫人趙氏擦了擦眼泪,哽咽地说:“老爷,他们都不懂你的心思,只有我懂。你是想告诉我们,灯

    作文大王·笑话大王 2021年12期2021-12-24

  • 人教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人物描写一组——两茎灯草》教学设计
    , 释题,初识严监生。1.孩子们,这个学期我们一次次地领略到“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其中许多经典的人物,精彩的语言,精湛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这部古典名著——《儒林外史》。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我们今天就去认识其中一个人物——严监生。2.“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念“jiàn”,齐读,解释“监生”。3.了解人物背景。严监生究竟是何许人也呢?他的家境又如何呢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4期2021-11-01

  • 人物形形色色,个性各不相同
    灯 草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 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简单的几句话就写出了严监生已经药石无灵了,接近死亡的边缘。】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这句话为后文严监生到死都惦记着两茎灯草埋下了伏笔。】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

    放学后 2021年19期2021-10-30

  • 一举一动,认识严监生
    栩如生地勾勒出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一看——“摇了两三摇”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这里的“摇了两三摇”分明是内心无奈的表现!意思是——不对!怎么就不明白我的意思呢?没有看到那灯盏里两茎灯草正燃着吗?一个就够了,为什么要用两个?做手势了都不明白,還要问吗?二看——“狠狠摇了几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21年12期2021-07-09

  • 动作描写,让人物立起来
    典型事例来体现严监生极度吝啬的特点的,且事例中人物的动作描写尤为传神,需要引导学生加以梳理品味。師:其实片段三原来在人教版教材里标题就叫“临死前的严监生”,你们来帮编者找一找用这个标题的理由。生:课文的插图中描绘的正是严监生临死前的状态。师: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插图,找到严监生了吗?用一个词形容此时的严监生。生:病入膏肓。生:奄奄一息。生:垂死挣扎。师:课文里有一句话给我们概括了严监生临死前的状态,请大家快速默读找到并画出来。(生默读标注)谁来读一读严监生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4期2021-06-28

  • 透视明清国子监
    学习的读书人称为监生。最初监生全部是贵族子弟,直到唐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弟,通过种种选拔也可以成为监生,在国子监主管——国子监祭酒的教导下,开始了改变人生命运的苦读之旅。国子监教育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并形成一系列制度。新科进士的释谒礼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设立国子监,被称为“北监”或“北雍”,而仍然存在的南京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由于设立在北京的国子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英宗皇帝下令修葺和扩

    百姓生活 2021年1期2021-05-06

  • “两茎灯草”是“败笔”
    六回,通过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经典动作“伸着两个指头”,舍不下的经典事件“点的是两茎灯草”,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经典形象。严监生真的是一个吝啬鬼吗?相信不少读过《儒林外史》原著的人,都会感到疑惑。让我们回到小说,去重新认识这位不幸的冤主。一、严监生人物形象分析1.严监生简介严监生,本名严大育,家有十多万银子,是个胆小有钱的人。妻子王氏膝下无儿,不久就病死了,后来,便把生了儿子的妾赵氏扶了正。他和哥哥严贡生已分家,在两个宅里住。2.吝啬与否所谓“吝啬”,是指“过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7期2020-08-31

  • 可恶又可悲的吝啬鬼
    》的同学一定对严监生和葛朗台这两个人物印象深刻,因为他们实在太有名,几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吝啬鬼形象代言人。吴敬梓和巴尔扎克两位幽默大师妙笔生花,为我们塑造了深入人心的经典角色。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儒腐的儒生,有可恶的贪官污吏,有善良正直的文人。其中的短篇小说《严监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吝啬到极点的人物,文字极其幽默和夸张。《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葛朗台是当

    课外生活·趣知识 2020年12期2020-05-31

  • 科考迷案
    一年,东仓有个曹监生,要去南京参加乡试。他想,一个人去考,多寂寞呀。于是,曹监生就邀请了他的好友沈邃州一起去考。曹有一仆人,也算书童吧,能读书识字,为人处世极其机巧灵活,曹非常喜欢他,时时刻刻都带在身边。到了七月底,书童突然说,他要回老家去了,也不说什么原因。沈同学有点奇怪,曹可是时刻都离不开书童的呀,而且,接下来又快要考试了,估计有什么事——不,肯定有什么事,但他们瞒着他,沈也不便多问。八月初六,曹拉着沈一起,去迎看考官。几位考官的随从过来了,他们都骑着

    故事会(蓝版) 2020年5期2020-05-20

  • 让动作说心里话
    。【片段示范】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爺,别人都说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20年8期2020-04-27

  • 试论清代国子监贡生与监生异同
    生,统称为“国子监生”,种类繁多,来源各不相同。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国子监生主要由贡生和监生两大类学生构成,贡生又可以细分为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则细分为四种: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贡生和监生之外,国子监还招收少量的外国留学生,主要包括俄罗斯官生和琉球官生两种。对于国子监中的监生和贡生,清代史料如《清史稿·选举志》《钦定国子监志》《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钦定大清会典》等虽有详细记载,但均未对二者进行明确地区分。究竟何为贡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1-19

  • 断章取义会导致文学经典的误读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
    教材《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为例,做一个简单的探讨。《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的末尾与第六回开头两个段落,能否做一篇讲求逻辑统一的文章本就值得商榷。从设计的教学目标看,“通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1]是重要内容之一,甚至可说唯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严监生的“吝啬鬼”形象。课文描写的重心是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根手指,让众人猜不透其含义,只有其侍妾赵氏猜中:“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2019-12-30

  • 培养有独立思考和思辨力的小学生
    级下《临死前的严监生》中的严监生是我国清代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经典的吝啬人物。作者吴敬梓描写严监生临死时的场景可谓细致入微,真实得让人身临其境。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愿意直接告诉世人严监生的诉求,而是用赵氏的话把严监生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成就了中国古代吝啬鬼的经典形象。对于严监生这个人物的评价,众说纷纭。也总有人为严监生“翻案”。如何让五年级的小学生对这个人物有正确独立的见解呢?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有深刻的独立的认识。有位老师在上《临死前的严监生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9年3期2019-11-08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他的名字叫——严监生,(PPT人物图片),大家请看图,图中的严监生怎么了?(生:要死了)你说得很直白,课文里对于“要死了”有个稍微委婉点的说法,是怎么表达的?生:临死前师:是的,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这“临死前的严监生”,(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生书空,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大家课前都读过课文,读过两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猜猜,老师要伸出哪两个手指头?(随机)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指名读书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2期2019-09-10

  • 教学循法度,遵路识斯真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及评析
    余映潮一 印象严监生:整体感知师: 这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精华——《儒林外史》。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敬梓老先生去认识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生齐读课题)师:谁来告诉我“监生”的意思?生: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师:这个读书人姓严,所以我们叫他——生:严监生。师:严监生可不是普通的读书人,(出示关于他家境的介绍)谁来读读?生: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日收入至少也有几百两银子。师: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9年3期2019-09-09

  • 抓对比冲突品人物形象
    学重难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进行运用。【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感受名著魅力师:我们来做一个课前热身,听我描绘一个人物形象,你们迅速抢答是名著中的哪个人物。手持金箍棒,捉妖降魔,七十二变。(孙悟空)少年英雄,三头六臂,带有六件法宝。(哪吒)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手持鹅毛扇。(诸葛亮)师:老师很好奇,你们怎么能一下子说出这些人物的名字呢?(人物特点鲜明、人物描写生动)设计意图:通过猜经典名著中的

    新教师 2019年6期2019-08-27

  •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冯婷婷严监生因为临死前恐费了油,不放心,要求灭掉两茎灯草中的一根,便因此成为了中国四大吝啬鬼,可谓是遗臭万年。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多少人对严监生做下判断的时候只是根据他这个行为,以偏概全,又有多少人知道他还有个哥哥——严贡生,那才是吝啬鬼中的极品。严监生其实一直在为他哥哥严贡生背负着骂名。不为人知的严贡生严贡生的出场是在第四回:“外面走进一个人来,方巾阔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落腮胡子。”这写的便是严贡生。方巾,读书人戴的便是方巾,这也符合他的身份。

    速读·中旬 2019年6期2019-06-11

  • 不识“斋戒”闹笑话
    一个“读书人”齐监生闹出的笑话。這个齐监生,名字我们不好直接说出,朝代也不好直接说出,反正这种人是相当多的,就概称之为“齐监生”吧。这个齐监生呢,家里非常有钱,可是父亲并没有让他上过学,也没有请过老师教他认字,自己也没有教他,是不是父亲也不认识字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这个齐监生呢是斗大的字也不认得几个。也许稍微有一些历史知识的同学会问,监生可是比秀才之类等级要高的,秀才都是要考的,当然是要识不少字的,这个监生怎么可能不识几个字呢?同学们其实有所不知,监生在古代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9年2期2019-04-08

  • 古典小说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丹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编排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题中。本组课文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基于编者意图、学情等,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适时补充背景材料,引领学生体味作家精准传神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整本书的阅读。一、提供背景材料,满足学生的需要课文是节选改编而成,虽然独立成篇,但仍应放在这本书的“大背景”下来赏析。客观地讲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12期2019-01-10

  • 监生:骂名背得有点冤
    芯而不肯咽气的严监生,可谓不折不扣的守财奴。然而实际上,严监生的骂名背得有点冤。严监生有个大哥叫严贡生,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土豪劣绅的典范了。黄老丈找他借20两银子,写了借条却没拿到一分钱,黄老丈找别人借钱应了急,回过头来找他要借条,他却要黄老丈付利息,理由是黄老丈找他借钱,虽然没拿到钱,却耽误了他拿这20两银子去放贷。严贡生家里养了只小猪,走丢到隔壁老王家,人家把猪送回来,他说走丢的猪不吉利,就八两银子卖给了老王。老王辛辛苦苦把猪养大了,一不留神,猪跑到了严

    百家讲坛 2018年14期2018-12-28

  • 由博返约,引领学生走向经典名著深度阅读
    艳玲《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2课的一篇课文,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作者用讽刺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严监生是作品中的一个经典人物。一、以读引说,初识严监生学期伊始,学生阅读书目中就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当学生学习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就已经读到小说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对严监生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上,学生围绕“以读引说,初识严监生”进行热烈地谈

    师道·教研 2018年9期2018-12-01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及评析
    出来。(板书:严监生)(生齐读)生:严监生。师:知道这篇课文的名字了吗?生:《临死前的严监生》。师:大家齐读课题。(课件出示)生:《临死前的严监生》。师:这篇课文选自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它是两百多年前的作家吴敬梓的作品,所以很多用语与我们现在的用语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结合注释,来把课文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现在开始吧。(生读课文)師:我们刚刚读了一遍课文,看看这些词语都认识吗?(课件出示)先自己小声读。(生读)师:同桌之间检查一下有没有不认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10期2018-11-19

  • “皿”对“血”说
    科举顺天府乡试中监生的试卷,取“监”字的下半部分“皿”作为代号,因而有了这个名称。清代的乡试规模宏大、竞争激烈,而顺天府是清朝京师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因此顺天乡试备受世人瞩目。监生是指国子监的学生,而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皿卷又分为南皿、北皿和中皿三卷。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的监生试卷标为“南皿”;山东、河南等靠北省份的监生试卷标为“北皿”;云南、四川等中部省份的监生试卷则标为“中皿”。

    幽默大师(漫话国学) 2018年9期2018-10-27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析:《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本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题目为编者所加。《人物描写一组》中的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这三个人物形象,而在每一个片段中,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选自《儒林外史》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8年5期2018-09-30

  • 《笑林广记》:用笑消解荒谬,以书化解哀愁
    这部著作的魅力。监生拜父一人援例入监,吩咐家人备帖拜老相公。仆曰:“父子如何用帖,恐被人谈论。”生曰:“不然,今日进身之始,他客俱拜,焉有亲父不拜之理。”仆问:“用何称呼?”生沉吟曰:“写个‘眷侍教生罢。”父见,怒责之,生曰:“称呼斟酌切当,你自不解。父子一本至亲,故下一眷字;侍者,父坐子立也;教者,从幼延师教训;生者,父母生我也。”父怒转盛,责其不通。生谓仆曰:“想是嫌我太妄了,你去另换个晚生帖儿来罢。”妙解趣谈 这里的“家人”指仆从,和现代意义不一样。

    学生天地·初中 2018年8期2018-09-27

  • 《笑林广记》:用笑消解荒谬,以书化解哀愁
    这部著作的魅力。监生拜父一人援例入监,吩咐家人备帖拜老相公。仆曰:“父子如何用帖,恐被人谈论。”生曰:“不然,今日进身之始,他客俱拜,焉有亲父不拜之理。”仆问:“用何称呼?”生沉吟曰:“写个‘眷侍教生’罢。”父见,怒责之,生曰:“称呼斟酌切当,你自不解。父子一本至亲,故下一眷字;侍者,父坐子立也;教者,从幼延师教训;生者,父母生我也。”父怒转盛,责其不通。生谓仆曰:“想是嫌我太妄了,你去另换个晚生帖儿来罢。”妙解趣谈这里的“家人”指仆从,和现代意义不一样。

    学生天地 2018年22期2018-09-11

  • 监生“吝啬”本性的辨析
    ,你一定会想到严监生。之所以会这样,一要感谢高中课本与高中老师的一再灌输,二要感谢吴敬梓老先生妙笔生花的叙述——后者应该更主要。让我们重温那段经典桥段,姑且命名“两个手指头的故事”。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丝路艺术 2018年4期2018-09-10

  • 《临死前的严监生》(人教版五下)教学及评析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师:课文读熟了吗?生字词会写吗?(生答)师:好,那我们开始听写。这一课有三个生词,准备好,听写第一个:监生。(生听写)师:“监生”是什么意思?生: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师:是的,你还知道古代对读书人有哪些称呼吗?生:秀才。生:進士。生:举人。师:对,这都是对读书人的称呼,监生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但是有人说他这个监生是花钱买来的,因为他特别有钱。听写第二个词:侄子。(生听写)师:都写对了,看来你们基本功特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8期2018-05-30

  • 由博返约,引领学生走向经典名著深度阅读
    艳玲《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2课的一篇课文,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作者用讽刺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严监生是作品中的一个经典人物。一、以读引说,初识严监生学期伊始,学生阅读书目中就有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当学生学习课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就已经读到小说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对严监生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上,学生围绕 “以读引说,初识严监生”进

    师道(教研) 2018年9期2018-04-02

  •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典名著教学策略
    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谈谈古典名著的教学思路与策略。一、放大表格梳理,感知故事构思的巧妙古典名著的题目虽短小精悍却内涵十足。教学时,可以采用“放大法”,由题入手,借助表格,“放大”其内涵,提取其精髓,感知文章的巧妙构思与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培养学生读题知意、读题寻脉、读题学写的语文素养。1. 依托文题,概括课文大意。本课题目为《临死前的严监生》,经过“放大”,可以得到多个词语、词组及相关信息。如“临死前”,指人临近死亡时的情形,提示了故事背景;“监生

    新教师 2018年11期2018-02-26

  • 论严监生“贪吝”形象的经典化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形象长期以来都被界定为吝啬鬼,然细读文本,前期的严监生更接近于一个家资不菲但胆小怕事,恪守礼节,事事花钱消灾的软弱形象,却难以称得上“吝啬”,而“两茎灯草”的文本似与整体形象相矛盾,给人以生硬突兀之感。因此,从严监生贪吝形象的确立过程入手,不失为研读《儒林外史》的一条路径。一、严监生“贪吝”形象经典化的过程清人《儒林外史》评论基本上以序跋题识和评点的方式出现,提到严监生的不过寥寥几处;近人评论,更是零零散散。最早的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1-31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过程】一、初识严监生,了解人物特点今天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请学生回忆单元的学习重点。1.“猜猜他是谁”趣味细节描写导入,课件出示教师范文。范文1:他,有一个必杀技——笑!每每因笑能逢凶化吉。“×××”老师厉声喝道,只见他缓缓站起,嘴角上扬,露出一排整齐洁白、生长力旺盛的牙齿,脸上笑靥如花,憨厚的样子让老师怎么也不忍心再呵斥。范文2:瞧,他又在凳子上玩起了“杂技”!只见他伸长了胳膊,一只手蜻蜓点水般扶住桌边,另一只手“指点江山”。两脚一蹬,小屁股一扭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10期2018-01-24

  • “一波三折”习方法 ——以《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为例
    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节选自《儒林外史》,讲述的是严监生临死前因油灯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才肯离世的故事。这一细节描写,主要是刻画了严监生视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教学片段如下:师: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进行了猜问,这里能不能省略直接写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呢?为什么?生:不好,这样写就没有悬念了。生:不好,这样不能突出他视财如命的吝啬本性了。……师:如果要写,写一两个人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写这么多人都猜呢?是不是多此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9期2018-01-24

  • 经典的误读及其反思
    》中的典型人物严监生的经典误读为例来谈。一说到严监生,“两茎灯草”的细节(《儒林外史》的第五回末与第六回初),人们可谓耳熟能详。作者是这样描写的: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12期2018-01-18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是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不在分析故事情节上,而应着眼于语言形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进而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教学目标1.认识“侄”、“痰”两个生字,会写“监”、“侄”、“郎”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等词语,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3.理解课文内容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3期2017-09-27

  • 监生之死
    不觉到了除夕。严监生拜过了天地祖宗,收拾一席家宴。严监生同赵氏对坐,奶妈带着儿子坐在底下。吃了几杯酒,严监生吊下泪来,指着一张橱里,向赵氏说道:“昨日典铺内送来三百两利钱,是你王氏姊姊的私房。每年腊月二十七八日送来,我就交与他,我也不管他在那里用。今年又送这银子来,可怜就没人接了!”赵氏道:“你也莫要说大娘的银子没用处,我是看见的。想起一年到头,逢时遇节,庵里师姑送盒子,卖花婆换珠翠,弹三弦琵琶的女瞎子不离门,那一个不受他的恩惠?况他又心慈,见那些穷亲戚,

    新校园·阅读 2017年6期2017-08-21

  • 补白心理,读“活”人物 ——《临死前的严监生》细读与教学
    ——《临死前的严监生》细读与教学◇高祥虎 黄书治《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它给明朝以南京为中心的士林画了幅肖像,可以说是明朝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看到了种种人物。有的已为尘迹,有的还能在当今生活中找到影子。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编了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而不能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文章虽短,但因其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以及言简义丰的可读性而走进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6期2017-06-15

  • 《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堂实录及评析
    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推想一下,里面可能会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生:我觉得第一篇应该会用到动作描写,因为是比赛摔跤,肯定会有一些动作。生:第二篇我觉得应该会有一些很凄凉的描写,就是很伤感。师:你谈到的是内容。生:我觉得第二篇应该会出现语言描写,因为严监生临死前会有一些遗言什么的……生:我觉得第三篇应该会有语言描写,因为作者说“初见”,肯定要打招呼的,所以应该有语言描写。师:是啊!就像我们刚才一样,见面先打招呼,对吧?好!大家的推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5期2017-05-30

  • 《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案例
    .品读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学习作者通过典型动作、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在阅读中体会讽刺的表达方法。3.积累文中精彩片段,愿意主动去阅读《儒林外史》中的相关故事。学习重点: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题解题1.同学们,有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儒林外史》;其中有一个场景,只有区区三百多字,却被人们视为人物描写的经典。这节课就让我们一

    新课程·上旬 2017年3期2017-05-24

  • 中华典故一壶酒
    服出行途中遇到一监生,两人同好杯中之物,便一块走进一家小酒店饮酒。席间,他们喝得尽兴,谈得投机,太祖问监生桑梓何方,監生答四川重庆府。朱元璋趁着酒兴,随口出一对子:“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那监生应声道:“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太祖闻之大喜,两人匆匆分手。监生一觉睡过,早已忘却此事,不想人喊马嘶,圣旨传到,宣他入宫,荣任按察使。进宫后才知道,正是他平素喜好的杯中之物,给他带来了好运气。endprint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7年3期2017-03-30

  •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来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么伸出这两个指头的,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生读句子)师:此时的严监生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生: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气若游丝、命悬一线……)师:能不能把这些体会送到句子中,读出来,让我们一听就能感觉到他已经命悬一线啦!师(指名读后):真有水平,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师:已经奄奄一息,却总不得断气,你从这里读懂了什么?生:严

    新教师 2017年1期2017-03-18

  • 仁者爱人
    出一个富字,对严监生的形象进行了一番细致的刻画,使得这一惟妙惟肖的人物出现在《儒林外史》第五回之中,为广大的读者所熟知。难怪朱一玄曾将《儒林外史》概括为:“描写鄙夫小人之情状、看钱奴之吝啬、荤饭秀才之巧点,一一画出,毛发皆动,即令龙门执笔为之,恐亦不能远过于此”[1],可见作者刻画人物笔力之精准,手法之高超。吴敬梓在刻画严监生这一形象时采用的是曲笔,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长久以来,大多数人都将严监生视作守财奴,其实他还有人性闪光的另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2017-03-07

  • 监生是个吝啬鬼吗?
    属职工子弟学校严监生是个吝啬鬼吗?王宏玲淮北师范大学附属职工子弟学校人民教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严监生是个吝啬鬼。我们立足原著,例举了从出场到死一年多时间内的严监生六次慷慨,认为严监生并不是吝啬鬼。并且认为严监生临死不忘两根灯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不节约的危害、担心其子收到欺负。《儒林外史》严监生 吝啬鬼 两根灯草《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著名小说,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选取了《儒林外史》中的一段,定名为“临死前的严监生”,人教版教师用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2期2016-10-25

  •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报告,死者是一名监生,孝车中穿红色衣衫的女子是监生的妻子,监生再无其他直系亲属。县令立即喝令拦下发丧队伍,询问监生的亲属,监生是不是正常死亡。监生的亲属大惑不解,监生的妻子也说,监生完全属于正常死亡。縣令相信自己的直觉,不顾监生亲属的反对,下令将棺椁停在附近寺庙,开棺验尸。但是,验尸结果完全出乎县令的意料,没有检验出监生有任何伤痕。县令不知如何收场,只好向父亲求助。县令的父亲听了县令的汇报,说:“你路遇发丧队伍,能够全面观察,我非常高兴。但监生家并非小家小

    晚报文萃 2016年5期2016-07-14

  • 朱瑛《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片段与评析
    边读边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的句子。(生默读画出句)〔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师: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四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这几句话都是写严监生动作的。主要写严监生头和手的动作,也写了眼的动作。我发现这几句话写了严监生伸着两根指头与摇头……师:课文连续四次写严监生

    江西教育B 2015年1期2015-03-24

  • 明代中期国子监生依亲制度探析
    1)明代中期国子监生依亲制度探析李建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国子监是明代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学、太学,入监学生必须在监读书,但从明代中期开始,监生数量众多,同时由于战争、灾异等原因,政府厉行节约,将国子监裁减,放监生回原籍读书,到成化十四年,专门制定了依亲、坐监事例,对依亲作出详细的规定,到万历重修《大明会典》时,已经将依亲作为一项制度写入。监生依亲可以疏通雍滞、节省京储,甚至可以作为筹集粮米的渠道,因此从明代中期开始,国子监监生依亲大量出

    晋中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4-16

  • 中俄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对比分析
    此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就成了中国吝啬鬼的典型。2.中俄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严监生与泼留希金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由两个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虽然同为吝啬鬼,但是形象却略有差异。2.1 《儒林外史》之严监生。大多数人对严监生吝啬的表现,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他临终之际那段精辟的描写:“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

    文教资料 2012年17期2012-08-15

  • 两茎灯草引发的冤案——论严监生的形象
    色的人物,其中严监生以吝啬的性格被世人记住,并引以为“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这类论断主要依据严监生临终伸两根指头而不肯咽气的举动,然而,结合全文其他细节分析不免对该论断产生疑虑,仔细探究会发现严监生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更不是悭吝非常的,而是具有复杂矛盾性的,而其临终举动更是有深层意蕴的,是有无法言说的痛苦。仔细阅读文本,列出严监生会被当作吝啬鬼的主要原因:生活中吝于口食享受;生病舍不得吃药;病重放心不下产业仍操持账务;临终两根指头指向两茎灯草。如果单独看这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2012-04-13

  • 明代国子监生教学管理体制转变的原因及利弊
    下提出的,作为在监生学成之后、入仕之前的实践操作演习,便于将所学融于所用,出身后能迅速适应官僚机构的运作方式。然而从永乐以后,统治者过分强调历事的作用,监生也无心肄业更多地去追求早日拨历,于是导致积分制落于尴尬的境地,终于无人问津,所以虽“积分历事不改其法”[2](P1679)但也形同虚设,关于积分法的实施在永乐以后史籍的记载中绝少被提及,原来由积分多少决定的历事条件也基本被计算入监年月的长短所取代。重历事而轻肄业,这种舍本逐末的思想必将影响到国子监生的整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5期2010-08-15

  • 事无巨细 小事看人
    精选文段】话说严监生临死时,说不出话来,却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家人都来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根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根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根。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有了气。(选自《儒林外史》)【点击精彩】学生:严监生为什么临死了还牵挂着点两根灯草这样的小事呢?老师:他放心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09年46期2009-08-27

  • 辛酸的严监生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历来被学术界定性为吝啬鬼的形象,其主要依据是吴敬梓对严监生“寿终正寝”的那段细节描写: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既不挂念亲人,也不留恋生命,却为多点出的一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乍看这段文字,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可是,如果你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已成定论的评判和文本的实际内容有很大的出入,严监生很难说是一个贪婪的吝啬鬼,他在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也另有隐情。《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重视金钱,但并不痴迷,极度节俭,但不贪婪;他大量花钱,当用时用,不当用时也用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2009-06-10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学习重点: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初步会文,整体走近文本师:同学们,有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其中有一个场景,只有区区三百多字,却被人们视为细节描写的经典。这是一段怎样神奇的文字?(板书课题,读课题,正音“监”,理解“监生”)[评:开场白简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4期2009-05-29

  • 驳严监生吝啬鬼形象论
    监生是我国清初著名讽刺小说作家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他与周进、范进、严贡生等一起被认为是吴敬梓笔下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而家喻户晓。他们的遭遇是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精神和思想状况的一面反光镜,透过他们,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和了解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扭曲人性的罪恶。范进的迂腐,严贡生的冷漠,还有严监生的真实,这些都是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切身感受。后世评论把严监生列入世界文学吝啬鬼形象之列,与俄国著名剧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巴尔扎克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2期2006-02-02

  • 也谈清代捐纳中的“俊秀”一词
    富川县发现清末捐监生实收事照》一文,介绍清代宣统元年云南捐监生实收事照。文中提到“(事照)记载了举荐人为俊秀”,我以为,此种表述有误。俊秀不是人名,明代科举制度规定,平民纳粟入监,称俊秀。可以理解为平民要花钱买官,首先要捐纳入监,具备“俊秀”这一条件,方可捐纳监生,以后才能达到逐级捐纳以为官。笔者现从本人的收藏品中找出3件捐纳监生、贡生及九品官衔的实收事照,以实物作一考证。图1,记载了原山西省忻州府平民李从善21岁,于光绪十五年(1889)吉月由俊秀捐纳为

    收藏 2000年11期200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