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
-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秘书形象
曹文丽关键词:于连 秘书 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于连是司汤达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木匠的小儿子于连,先是当了市长家的家教,与市长夫人有私情,而后他逃离市长的家人,进入北仓松神学院,以避免曝光。后来,他被推荐给拉穆尔侯爵担任私人秘书,并与侯爵的女儿有私人关系。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成功时,市长夫人写了封告密信,他愤怒地冲到教堂,开枪伤了市长夫人,因此被判了死刑,结束了短暂的一生,结局十分悲凉。他给拉穆尔侯爵担任私人秘书期间所展现的秘书职业能力对秘书工作者有积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7期2022-07-16
- 探究《红与黑》于连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红与黑》原名《于连》,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1830年,这部作品成功出版,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几代读者。仅在中国,《红与黑》的中文翻译版本就有20多种,这显示了它的经典性。《红与黑》之所以能够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塑造了于连这个生于平民家庭的年轻人的形象,他凭借自己的才华跻身上流社会,但他内心深处却对这个阶层的人们充满了蔑视和仇恨。阅读整部作品,发现于连与整个社会环境的矛盾、对改变命运进入上层社会的渴望、他的不满和拒绝屈服于现实的性格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6期2022-07-04
- 当于连不再“于连”
身低微的青年才俊于连在跻身上流社会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征途中,先后与德·瑞纳夫人、玛蒂尔德小姐两位性格迥异的女性之间发生的爱欲纠葛。仔细回想,小说描述的于连其实淹没于诸多标签之中——“木匠的儿子”“野心家”“该死的伪君子”“阴险的人”,甚至让“于连”这个名字成为了包含有贬义色彩的形容词。在孟京辉导演的这版《红与黑》(以下简称孟版《红与黑》)中,张弌铖的演绎与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形象相差甚远。原著里悲剧英雄式的人物在剧场中卸下了“伪善”的人格面具,源源不断地释放着荷
上海戏剧 2022年2期2022-06-25
- 矛盾、反抗与困境
盾 反抗 困境 于连司汤达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先驱,他的代表作《红与黑》通过描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于连的奋斗历程,折射出1830 年法国社会生活的全貌。小说主人公于连的形象长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于连身上也往往可以窥见作者司汤达本人的影子,他身上的那种反抗困境无果的悲剧,恰恰体现了作者本人悲观的人生态度。在司汤达的笔下,于连身上的悲剧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于连的悲剧并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也不同于挪威作者易卜生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0期2022-05-30
- 坚守梦想的个人奋斗者
造人物形象方面,于连·索黑尔和威廉·亨利·盖茨比,他们身处不同时期,却有着非常相似的命运,是“个人奋斗者”的形象。关键词:《红与黑》;《了不起的盖茨比》;于连;盖茨比一、引言《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展现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时代面貌。书中主要描写了出身贫寒的于连·索黑尔怀着改变命运的梦想一路拼搏,他爱上了德·瑞纳夫人,他想通过爱情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却最终梦想破碎。其塑造出的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于连时至今日仍然是个人奋斗者的代名词。《了不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2期2022-05-15
- 浅析于连与拉斯蒂涅命运的异质性
:《红与黑》中的于连与《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命运极其的相似。他们因为自己的骄傲,不甘心屈从于别人的脚下,在贪欲的操控之下,饱受金钱的浸染。于连和拉丝蒂涅似乎从一个方向启程,但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有相似性,但却又有异质性。关键词:于连;拉斯蒂涅;人物形象;命运;相似性;异质性一、殊途同归的原因(一)社会身份所导致的起点不同社会身份,小说中拉已经较为清楚地交代出来了,拉斯蒂涅要比于连的基础更好。原文是这么说道:“他是长子,家里把他送到巴黎.他的姑母处,他得到了相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3期2022-04-20
- 探析于连主动受刑的原因
《红与黑》中的于连是文学长廊中魅力四射的人物。本文主要探讨于连为何主动接受法院宣判的死刑。于连主动受刑是因其犯下蓄意谋杀之罪,同时也是他对黑暗封建社会的反抗和控诉;此外,出于维护个人尊严的考虑,以及一些“死亡”事件使之形成沉稳智慧的哲人心态,这一切促使于连坦然走向刑场。事实上,于连放弃逃狱却主动接受死刑判决正是源于其澎湃的生命激情和对生命的热爱,这是司汤达人文主义的深刻表达。【关键词】 于连;主动受刑;反抗;哲人心态《红与黑》是司汤达的成名作,主人公于连
今古文创 2022年7期2022-03-02
- 《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研究
观及世界观。一、于连个性特征的多变于连作为《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19 世纪为数不多人格复杂多变的小说人物形象之一。在《红与黑》中,于连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本该有着普通的人生,但是年轻的于连不甘做一个普通人,他因为和父亲的观点相违背,在家中受到了折辱,但是初期的于连并没有因为旁人的嘲弄和不理解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于连从小就跟随谢朗神父学习宗教神学,并在拉丁文学习方面展现出异于常人的造诣和天赋,天资出众的于连随后被雷纳市长聘用为家庭教师,后进入神学院进行深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2021-12-03
- 真实,残酷的真实
汤达;法国小说;于连自1830年以来,在一个多世纪里,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就不断引起世界各地读者的共鸣。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关于《红与黑》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的“红学”,这显然不是某种夸大其词,因为司汤达本名为亨利·贝尔,所以司汤达这部名著《红与黑》就有了“红学”和“贝学”之称,从中可以看出这部作品蕴含了无穷无尽的思想内容。有人从中看到了革命的种子,也有人读出了悲惨的爱情,有人领悟到那个时代的政治内幕,还有人则看到了一个青年的人生。一、《红与黑》与
雨露风 2021年7期2021-09-05
-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红与黑》,原名《于连》,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司汤达经历了整个法国大革命,其《红与黑》被誉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鼻祖”。于连,是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了解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其复杂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小说《红与黑》的艺术魅力。接下来,笔者就作简要分析。一、于连的性格特征于连的性格非常复杂。他既热情,又虚伪;既强横,又柔弱;既高傲,又自卑。在小说中,他时而反抗,时而妥协,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于连勇敢而大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1年10期2021-02-22
-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塑造
,这部作品通过对于连这一充满悲剧色彩人物的刻画向人们生动细腻地描述了波旁王朝复辟末期的社会现实,以细腻生动的语言塑造了独特的人物形象、构建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描述了一幅广阔绮丽且入木三分的现实图景。作为集真诚、热情、虚伪、自卑等多种性格为一体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复杂且真实的人物形象,有必要对其个人形象进行细致深入地探讨,鉴于此,本文将在简单介绍《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基础上,从于连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性格入手探讨其形象,由此挖掘这部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2期2021-01-03
- 论小说《红与黑》中的阶级对立
的黑暗。关键词:于连;社会;阶级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8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55自1830年以来,在一个半多世纪里,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引起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共鸣。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关于《红与黑》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西方的“红学”,这显然不是某种夸大其辞,因为司汤达本名为亨利·贝尔,所以司汤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8期2020-11-23
- “行走在爱与荣耀之间”
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的爱情发展与其人生轨迹一直有着密切缠绕的联系。于连一生以爱情为刃,追逐荣耀,实际上也是其自我因爱初生、由爱幻灭,再到为荣耀欲望而迷失,最终在死亡之中找到最终灵魂救赎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司汤达笔下的于连这一角色,并不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完完全全的利己主义野心家。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于连;爱情与自我“活过,爱过,写过”,司汤达在自己的墓志铭中这样写道。提到司汤达,我们就会第一时间想起他的代表作品《红与黑》,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著作
北方文学 2020年15期2020-10-09
-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生道路
说《红与黑》中的于连在法国王朝复辟时期不断探索自己的人生前途、寻找自己的社会地位。他在社会底层努力挣扎,试图进入上流社会,他接近所有对他有利的人,使用一切手段让自己趋于豪富或伟人,但是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卸下伪装回归真实的自己。在他的人生选择中呈现出完美——不完美——完美的这样一种生命意志。【关键词】 于连;人生;完美;不完美【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27-
今古文创 2020年9期2020-09-10
- 浅谈弗朗索瓦·于连艺术思想的研究现状
前有关弗朗索瓦·于连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从哲学角度讨论,这方面主要集中在中国智慧、西方哲学以及中西方比较哲学方面;第二是有关研究方法的论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也是目前研究于连的重点;第三是从艺术思想方面进行研究,尽管已经有学者将其置于艺术意境、艺术语言与艺术手段、艺术批评三个层面进行讨论,但研究不够深入,成果不足以将于连的艺术思想进行较为完善的表达。因此,从一般性艺术理论角度对于连的艺术与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是当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
美与时代·下 2020年4期2020-07-14
- 浅析《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形象
代表作,小说围绕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深刻描绘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最后阶段的社会现实。主人公于连是一个矛盾而又真实、复杂而又生动的结合体,是司汤达对法国小资产阶级青年形象的集中概括,他有着复杂的人物形象,经历反抗—妥协—反抗的变化,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热情、反抗和虚伪、妥协。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于连这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以及他个人奋斗的魅力。关键词:《红与黑》 于连 人物形象一、反抗与热情主人公于连的出场并不特别,他出身低贱,是个木匠的儿子,由于从小受父
参花(上) 2020年6期2020-05-26
-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主人公于连是文学史上众说纷纭的一大文学形象。本文分析其性格特征、生活经历,对其反抗精神与矛盾性格进行了分析,认为于连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先进性与局限性,蕴含着作者对封建贵族社会的批判。关键词:于连;形象分析;矛盾性格;反抗心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01《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讲述了平民青年于连从18岁到23岁,先后任维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2020-04-09
- 《红与黑》初步探析
命运。【关键词】于连 悲剧 时代 命运 《红与黑》一、于连所走的路于连所处的时代,正是一场社会变革的前夕,他的个人悲剧是空有一副改变社会的头脑却没有赶上这场变革,以至于生命被强大的统治阶级所吞噬。于连所特殊的地方在于他是纯粹感性的。无论对爱情,还是个人前途,完全是照着第一想法,说干就干。这种性格加速了他提升的步伐,也加速了他人生的毁灭。这也是主导他情人命运的性格所在。于连的一生曲折、坎坷,他生活在一个反动黑暗的波旁王朝时期,险恶的生活环境,诸多的社会因素造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8期2019-09-12
-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于连·索莱尔
”研究,男主人公于连·索莱尔的形象居然还被定型为一个油头粉面的、依靠上流社会的女性往上攀登的野心家。阅读《红与黑》后,我觉得于连·索莱尔是所谓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除了两段风流浪漫的桃色纠纷,于连真的一无所有了吗?于连·索莱尔是一个乡村青年,他没有强健的体魄,却拥有灵敏的头脑,得以跟随得过十字勋章的老军医和谢朗神甫学习。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小说名称的由来,“红”是军装的颜色,象征军队,“黑”代表教士的黑袍,代表宗教。于连向往拿破仑时期的英雄岁月,拿
速读·中旬 2019年7期2019-08-22
- 从小说到电影:《红与黑》于连死刑辨析
种版本的电影,而于连因枪击瑞纳夫人而被判处死刑的细节并未做深入探讨;于连的死刑判决存在诸多疑点,电影只是简单地依照小说原著的情节给主人公于连死刑的结局,这显然是马虎潦草的;于连的死刑源于阶级审判和自我毁灭,于连在黑暗的监狱环境里,得以冷静地观察现实社会,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枪击瑞纳夫人的行为深感忏悔并认为自己不可饶恕,只有让自己被判处死刑,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灵魂的救赎。关键词:《红与黑》 于连 死刑 野心家 救赎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6期2019-07-22
- 是野心家,还是个人奋斗者?
司汤达的代表作,于连是《红与黑》中塑造最成功的形象。关于于连的形象,文学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于连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平民阶层企图向上晋升的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于连是反对封建权贵、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于连的形象,揭示这一形象背后的时代意义。关键词:于连;形象;红与黑于连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人物,同时也是司汤达塑造的最满意的人物形象。关于于连的形象,文学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于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2019-07-15
- 于连与拉斯蒂涅个人奋斗形象之比较研究
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和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都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寻求自我价值、探索未来前途的年青人,两个人都试图从社会底层向上流社会奋斗,他们各自都曾被社会上层侮辱与鄙夷,并在奋斗反抗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他们各自向上爬升的动机各异,因此,也就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作为个人奋斗的典型,于连和拉斯蒂涅一个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一个泯灭了自己的良心,在与社会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之后,走向了“毁灭”的终点。时代和社会在他们身上深深地留下了印记。关键词 于连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1期2019-05-13
- 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价值体系
备受关注。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也就成为了文学理论界的争论焦点。本文试图以于连的形象作为基础,分析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形象。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悲剧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红与黑》这部小说原名《于连》,一直到1830年出版时才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我们可以在小说原名中看到于连这个中心人物的重要意义。而一直以来,对于连这个形象在文学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于连是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2019-04-16
-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
《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索雷尔有着极为矛盾的性格,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让于连的形象变得立体,作者借助主人公于连悲壮的短暂人生奋斗历程来揭示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腐败和教会的黑暗,深刻的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落后与腐朽。关键词:《红与黑》;于连;矛盾的性格指导教师:官晓敏[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2一、作品简介《红与黑》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的小说。作者司汤达以拿破仑王朝覆灭,波旁王朝复辟为写作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2019-03-13
- 自我价值和悲剧人生
谈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关键词:《红与黑》;于连;自我价值体现和悲剧人生;文学形象作者简介:艾荟萃(1989.8-),硕士学位,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学科教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01《红与黑》这部作品所揭示的深刻意义要放在作品的时代背景角度来具体分析。在1830年小说出版前夕,是拿破仑获取法国最好统治权力的变革时期。小说主人公于连作为一个幼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6期2019-02-03
- 《红与黑》初步探析
——一曲个人奋斗的悲歌
交通路中学)一、于连所走的路于连所处的时代,正是一场社会变革的前夕,他的个人悲剧是空有一副改变社会的头脑却没有赶上这场变革,以至于生命被强大的统治阶级所吞噬。于连所特殊的地方在于他是纯粹感性的。无论对爱情,还是个人前途,完全是照着第一想法,说干就干。这种性格加速了他提升的步伐,也加速了他人生的毁灭。这也是主导他情人命运的性格所在。于连的一生曲折、坎坷,他生活在一个反动黑暗的波旁王朝时期,险恶的生活环境,诸多的社会因素造成了于连复杂矛盾的性格,他的矛盾是王政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4期2019-01-31
- “于连”式反派增色不少
而亡。这样一个“于连式”的反派,身上有为逞一时之计的狠辣阴鸷,又有着为着某种信仰甘愿献身的勇毅执著,可谓伪善与悲悯共存,歹毒与磊落并蓄。明眼人都知道,介入正邪之間的人物最具挑战性,由此才能演绎出人性的复杂与厚度,正是演员证明自己演技的不二法门。而饰演者冯聪年纪轻轻就能体认到面具式的“坏”不足以令人信服,深藏不露的“毒”才令人印象深刻,实属不易。特别的,除了有端正的认识,眼见人家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比如发型一丝不苟、身型笔管条直一副名门正派范儿;开
北京青年周刊 2019年37期2019-01-19
- 《红与黑》与“自我”精神动力学
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命运。认为高度发展的自我感,是通过思维、意志和行动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冶炼出来的链条,缺一不可。弗洛伊德的超我、本我和自我联通互动的意识结构,为读者理解世界文学长廊中的经典人物——少年于连,提供了一个更新理解的维度。于连塑造雕琢他的自我,犹如精心哺育一个孩子。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人和事,都被他拿了来,作为一种毋庸置疑的挑战,成为自我的强化剂。【关键词】 《红与黑》;于连;超我;本我;自我在世界文学人物中,于连· 索黑尔这个名字,犹如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9期2018-12-13
- 黑道袍裹挟的红勋章
其塑造的男主人公于连这一形象也充分揭示了个人主义、自卑与自傲、欲望与征服等典型人性问题。在分析于连对于欲望与幸福的追求过程中深刻揭示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关键词:于连;《红与黑》;悲剧性一、父权压抑下的敏感偏激性格幼年丧母让于连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未曾体会到丝毫温情与爱,与之相反的却是父亲和兄长的绝对权威,随之而来的殴打轻视更加重了他的敏感与叛逆。如果他接触的仅仅是这样的生活教育模式,那于连最后很可能只是一个性格偏激的孤僻者。然而,过人的记忆力及听军医的故事以
北方文学 2018年33期2018-11-20
- 于连人生悲剧的必然性研究
在《红与黑》中,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充满矛盾的奋斗青年。他常常痛苦挣扎徘徊于野心和爱情的怪圈之中。他痛恨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上流社会,但又常常无法抵挡金钱和权利的诱惑。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选择利用德·瑞那夫人以及马蒂尔德小姐的两段爱情。小说通过于连的人生悲剧以小见大,展现了生活在封建帝制复辟时期下,法国社会普通年轻人个人奋斗的悲剧人生。本文将从社会背景、于连自身的矛盾性格以及他的爱情观等方面解读其悲剧人生的必然性。关键词:于连;人生悲剧;必然性《红与黑
青年时代 2018年19期2018-10-13
- 论《红与黑》中于连与《人生》中高加林的心理描写
作品中有关主人公于连和高加林的心理描写,来对比他们两人在有关爱情上的异同之处,以及分析其中的原因。关键词:心理描写;于连;高加林;异同;原因一、心理描写所呈现出人物的异同之处于连和高加林都有两次爱情经历,他俩英俊的外表、博学的才华深受女性喜爱。无论是深爱着于连的德·雷纳夫人还是玛蒂尔德小姐,她们都义无反顾地爱着于连;同样乖巧善良的巧珍和美丽真诚的亚萍也是不顾一切地爱着高加林。女子先于男子爱上对方,因此两位男主人公都掌握着爱情的主动权。但是他们的爱情又有所不
世界家苑 2018年6期2018-07-23
- 矛与盾
一大亮点。主人公于连的思想和行为充满了无限的矛盾与反差,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却又时而感性正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野心家,也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悲剧典型,更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人物。[关 键 词]《红与黑》;于连;自卑;反抗;虚伪[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030-01《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极深刻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个复杂的艺术
名家名作 2018年3期2018-05-14
- 浅谈中西方文学中的恋母情结
。《红与黑》中的于连以及《雷雨》中的周萍正是这些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对于两个主人公爱情故事的描述延伸出了整个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本文以于连和周萍的爱情为例,简单阐述一下中西方文学中的恋母情结,分析一下于连和周萍这两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精神波动是如何变化的。【关键词】恋母情结 精神分析 于连 周萍【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093-02一、引言《红与黑》是一部对法国文学界有着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2018-05-07
- 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的阐释变异研究
异学;阐释变异;于连比较文学变异学是对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包容式创新与发展,这种包容性体现在它是“在有同源性和类同性的文学现象的基础之上,找出异质性和变异性”①。因此,变异研究可以分为两大基本范式,即:影响交流中的实证变异与平行研究中的阐释变异。实证变异是指:“在文学交流中变异性的事实普遍存在的情形下,变异学需要在考察文本输入国对源文本进行过滤和转变的实际过程中,一方面深刻体认源文本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另一方面积极探究转化后的文本背后所潜藏的文化动因、历史语
当代文坛 2018年6期2018-01-04
-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与德·莱娜的爱情
。在这部作品中,于连与德·莱纳夫人之间的爱情是比较复杂的,从于连的角度来看,爱情中更多的是虚情假意和伪装,而从德·莱纳夫人的角度来看,认为这段爱情是真实纯粹的,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体验过程,所以,在当代的生活背景下,人们的追求会因为身份、地位等不同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即使面对同一件事,也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和行动。本文对《红与黑》中于连与德·莱娜的爱情进行了简单的研究,首先对于连进行了人物分析,然后分析了于连与德·莱纳夫人之间的爱情,不仅仅体现出这部作品中典型
速读·下旬 2017年11期2017-11-15
- 时代社会造就的悲剧性格
过典型环境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的典型性格。于连生活的典型环境包括时代环境与社会阶级环境。其中,社会阶级环境包含德·瑞那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木尔侯爵府这三个。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在这些环境中得到非常鲜明的塑造。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典型性格;典型环境一、于连性格形成的社会时代背景(一)时代背景《红与黑》的出版时间是在七月革命之后,这个时候,资产阶级制度在法国已经得到确立。作者的成书时间是1828-1829年,这时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正在进行最后一次反抗。从大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2017-08-10
-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向丽红摘 要:于连与拉斯蒂涅,是小说《红与黑》及《高老头》中的形象,是想要通过个人奋斗获取成功的典型。但是十九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正处在激烈的斗争之中,法国进入一个勾心斗角虚伪腐败、个性和魄力受到压抑的时期。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于连和拉斯蒂涅践行自己理想的道路阻力重重,在面对良知的拷问时,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终也导致了两人不同的结局。本文通过对两人性格特征,追求理想手段本质以及最终结局的比较,进而思考二者形象给予读者的现代启示。关键词:于连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2期2017-07-10
- 戏剧理论视域下的审判场景
》中的男主人公,于连一直以其独特的形象与经历吸引着评论家与读者的目光。当其作为一个罪人受到审判并最终落得悲剧下场时,尤其引得众人的唏嘘,这种对于连的同情,既是书中人所共有的,也可以说是读者所共有的。而一个罪人之所以可以引起群体的怜悯之情,却并非只是因为他坎坷的经历,他在受审时的“表演”也对此有所助力。本文将通过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主要从前台的胜利和剧班的失败两个方面对于连的审判场景进行解读,探究其引起“观众”同情心的必然性。关键词:于连;戈夫曼;审判;表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2017-06-17
- Fapiao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多重人格
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作为切入点,以于连在追求自我历程中的坚持与妥协、寻觅爱情时所体现出的真诚与虚伪为线索,通过分析书中对于连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剖析其性格乃至人格的矛盾性与多重性。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于连;多重人格司汤达是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凝练的笔法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红与黑》使司汤达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令人歆羡的地位,此书中充分地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司汤达曾加入过拿破仑军队,而于连也十分崇拜拿破仑,某种程度上,于连的形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7年3期2017-06-14
- 于连和高加林比较研究
杨柯摘 要:于连和高加林同为世界文学中向上爬的小人物的典型文学形象,他们悲剧结局是相似的。然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使他们的悲剧各有各的不同。这正揭示了司汤达和路遥在文学创作中渊源上的影响关系。关键词:于连;高加林;比较中图分类号:I0-03;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03-03黑格尔在谈到对客观事物进行比较研究时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和一个骆驼,则我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5期2017-06-11
- 于连的形象及其启示
表作《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进行分析:于连的追求,于连的反抗,于连的妥协,于连的爱情,于连的悲剧,即“对社会进行报复性绝望反抗的悲剧人物”到“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平民知识分子”等。探索其现代启示意义,告诫现代青年,做事要戒骄戒蹂,遇事要冷静分析,学会控制情绪,三思之后再做抉择,以良好心态应对人生挑战。【关键词】于连;象及;启示《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内涵相当丰富,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历来对他的评价各异:从“资产阶级的英雄”到“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0期2017-05-09
- 于连的形象及其启示
表作《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进行分析:于连的追求,于连的反抗,于连的妥协,于连的爱情,于连的悲剧,即“对社会进行报复性绝望反抗的悲剧人物”到“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平民知识分子”等。探索其现代启示意义,告诫现代青年,做事要戒骄戒蹂,遇事要冷静分析,学会控制情绪,三思之后再做抉择,以良好心态应对人生挑战。【关键词】于连;象及;启示《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内涵相当丰富,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历来对他的评价各异:从“资产阶级的英雄”到“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0期2017-05-06
-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追梦历程
社会底层的主人公于连渴望在险恶的社会环境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跻身于上流社会,期间经历了成功和失败。【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梦想《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艺术手法塑造主人公于连既是一个充满激情、又是一个有着追求梦想的一员。他渴望在险恶的社会环境里获得成功,跻身于上流社会,却经历了成功和失败。于连形象在文学理论界的评价始终不一,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是一个地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
魅力中国 2016年34期2017-04-20
-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符号学分析
局限,通过主人公于连的“奋斗史”揭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现象。本文试图在符号学的视域下,对小说中的主人公于连的形象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小说的深刻性。关键词:于连;双轴关系;中项偏边;符号伦理学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一部“具有浓厚政治色彩与时代色彩”[1]的长篇小说,其主人公于连则是“王朝复辟时代受到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①的形象。但笔者认为,于连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他有着超越时代的典型意义。于连作为一个积极通过个人奋斗去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2期2017-04-17
- 《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特征解读
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通过对其人生经历和性格的分析,来对其形象特征进行深度解读,以揭示于连悲剧的人生和复杂的性格。关键词:《红与黑》;于连;人生经历;性格;形象特征前言:《红与黑》是一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为创作背景所创作而成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于连的悲惨人生经历对当时的社会场景进行了生动再现,深刻揭露了当时法国尖锐的社会矛盾,具有崇高的文学研究价值,能够引发人们自我反省,尤其是对于连人物形象特征的解读。
大观 2016年11期2017-02-04
- 尼采权力意志视野下的于连形象
权力意志视野下的于连形象李博皓 (延边大学人文学院 133002)于连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中的男主人公,他作为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备受关注,后世学者对其评价褒贬各异,但所有评判都基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本文从尼采的权力意志角度分析,于连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于连;尼采;权力意志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世间万物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的全部行为、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权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2017-01-28
- 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分析
,她影响了主人公于连的命运,本文首先论述了夫人对于连的重要性,其次详细叙说了夫人的性格特征。关键词:红与黑;爱情;于连;德·雷纳尔夫人《红与黑》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于连的第一次恋情,是与德·雷纳尔夫人的。本文从德雷纳尔夫人对于连的重要性和夫人的性格分析两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一、德·雷纳尔夫人在书中的重要性于连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
东方教育 2016年18期2017-01-16
-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摘 要: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其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变化人物。他的性格是矛盾冲突然而又对立统一的,我们应该辩证地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于连的形象。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于连;矛盾性作者简介:冯婷(1992.3-),女,甘肃陇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2司汤达的《红与黑》具有强烈的真实性,他真实地再现了法国波旁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3期2016-08-01
-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主义小说,通过对于连生活的描写,向读者展示的19世纪中后期法国的社会现状,同时也使于连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本文将从事业、爱情和时代三个方面来分析于连的心理变化和人物形象。关键词: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作者简介:周颖(1992-),女,吉林舒兰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历史车轮滚进,西方文学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0期2016-06-30
- 悲剧冲突理论视阈下的于连悲剧意识解析
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虽然具有坚强的意志、较高的天赋和丰富的经历,但不论性格、所处的时代还是其出身均决定其具有悲剧性的结局。本文认为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于连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悲剧理论一、司汤达以及《红与黑》的简单概述(一)司汤达生平司汤达原名马里-亨利-贝尔(1783-1842),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虽然在30多岁后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但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创作了多部长篇、短篇作品和大量的百万字论文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7期2016-05-30
- 文学视域下的知识话语与权力话语
权力话语;福柯;于连;《沧浪之水》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话语和权力的分配就是一个亘古常新的可变命题。知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知识无处不在,话语附着于知识表层,最终受制于权力的运作。知识分子是社会分工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社会阶层,是脑力劳动者或受良好教育的高素质群体。知识分子是掌握丰富专业学识、善于运用特定的知识话语并熟谙权力运作的人,也是惟陋室与茅草之榻难眠、心怀千秋兼济天下的智谋之士。在时代交错冲突的契合点上,福柯与富里迪等人振臂擎旗,创造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3-07
-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所提出的“绕道中国,回归希腊”的方法论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只有深入了解美学这一学科在西方得以建立起来的思想谱系以及它与中国思想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中国传统的学术基础上进行一种创造性的转换,而不仅仅是将西方的美学术语、美学范畴进行简单的置换,“中国的美学”才能够真正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建立起来。关键词:全球化;弗朗索瓦·于连;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中图分类号:B8309文献标识码:A在今天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全球化是一个不断被应用、复制的概念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5-01-15
- 于连·索黑尔形象分析*
平凡的小知识分子于连·索黑尔和上层社会以及贵族资产阶级之间既顽强又充满曲折艰险的斗争为主线,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主人公于连从一个仅仅十八岁的年轻人去德·雷纳尔市长家去做家庭教师开始,到二十三岁因为用枪打伤市长夫人,最后被送上了断头台为止这五年时间的生活历程。于连的形象被文学界屡次评论与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于连的典型形象还被赋予了时代的特征,认为他是野心家的有之,认为他是投机小人的有之,认为他是悲剧英雄的亦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3-31
- 时代的悲歌
角度对书中主人公于连与盖茨比的悲剧精神进行了比较分析: 他们都是敢于反抗传统社会伦理观念和现存社会秩序的叛逆者和超越者,都有一种为理想牺牲一切的斗争精神;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欲望,都因为个人同社会决裂对立而陷入苦难和毁灭中;他们面对苦难和毁灭时都表现出了誓死不屈的精神。关键词:悲剧;于连;盖茨比;悲剧精神;超越;自我实现法国作家司汤达与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从关注个人命运的不幸,个人意志与境遇的冲突,个性的受压抑以及失恋的痛苦的角度创作的悲剧性作品《红与黑》和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2009-11-04
- 从理想幻灭中看人性的升华
个木匠的儿子——于连。于连从小受父兄虐待,因而形成了多疑、沉思、顽强、反抗的复杂性格。他年轻英俊、喜爱读书,狂热崇拜拿破仑,希望出人头地。拿破仑倒台后,他的理想是做一名牧师。于连靠着自己聪慧的头脑很快就掌握了拉丁文并能纯熟地记忆《圣经》,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顺利出任了市长儿子的家庭教师。不甘心一辈子做家庭教师的于连在任教期间诱惑市长的夫人德瑞那,两人展开了一段隐秘的“热恋”。但事情很快就败露了,干连在这个城市再也无法立足下去,于是逃到了布占逊神学院,他凭借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09年4期2009-07-18
- 《红与黑》的精神分析学阐释
红与黑》其实质是于连的“意识”和“潜意识”,“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与冲突。于连在诸多“力”的较量中渐趋内心的平静,升华了他的激情,虽死犹生,最终走出误区,露出一个真实美好的自我,并成为少数获得幸福的人。读者从中看到了叔本华所说的“淡泊与宁静”。[关键词]《红与黑》;精神分析学;于连《红与黑》历来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一起被视为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中大量精彩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司汤达是一位具有现代特质和创作个性的作家。“司汤达是第一批认为历史
电影文学 2009年7期2009-04-27
- 浅析于连的双重人格
摘 要:于连是西方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奇异的变态人物,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典型,十分值得从文学角度和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根据马斯洛的层级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于连的那些奇异的行为和性格正是和他的本能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不断地实现各种需要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动机在推动他,使他不停地前进,最终使得他具有了双重人格。关键词:于连 动机 行为 双重人格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异常矛盾而复杂,他既卑怯又勇敢,既虚伪又正直,既狡猾又诚实,既老练又单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2009-01-29
- 于连与白日梦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充满了野心,一心想着飞黄腾达.本文从白日梦的角度,通过他与德•雷纳尔夫人以及德•拉莫尔小姐的关系,对其野心做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于连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作家白日梦的化身。关键词:《红与黑》 于连 白日梦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世界文学长廊中,不乏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大放异彩的作家,法国作家司汤达就是其中一个。其代表作《红与黑》初版时只印了七百五十册,后来依据合同又勉强加印了几百册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6期200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