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

  • 顾炎武虚心“拜师”
    人正在里面讲解《仪礼》。顾炎武心想:《仪礼》是有关古代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内容古奥难懂,不仅难学,还难讲解,平常人不敢随便问津。学馆里讲《仪礼》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好奇心促始顾炎武站在窗前静静地聆听起来。听了大约半个钟头,顾炎武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那便是想要结识对方,拜对方为师。想到这里,他顾不上手头正要办的一件要紧事,立即向人打听讲解《仪礼》的是何方高人。最后终于打听到,对方只是一名乡间的句读师,名叫张尔岐。次日一早,顾炎武立即按照古人约见之礼,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23年21期2023-06-07

  • 浅谈《仪礼》用乐的礼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切的教化内容。《仪礼》作为诠释先秦“礼形”最为直接的著作,其内容主要以商周时期贵族的礼仪为主,其思想内涵包括从饮食服饰、安弗祭祖,到修身养性、人际关系,乃至治国之术、为政之道等方面的“礼”的精神。《仪礼》用乐的功能,重在尊贤敬老、和睦乡里等,这些文明精神的追求至今仍值得社会所提倡和弘扬。故本文拟深入剖析《仪礼》用乐的思想内涵,并就《仪礼》的当代价值进行探讨。【关键词】 《仪礼》;礼乐;内涵;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3年11期2023-05-30

  •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路径及旨向
    礼书的想法,而《仪礼经传通解》即是其晚年亲自编纂的关于礼学方面的鸿篇巨制。此书既是古代礼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朱熹礼学思想最主要、最集中的代表性著作。清人皮锡瑞言:“三礼本是实学,非可空言。”[1]32礼学因是实学,故宋儒治学虽总体上是以讲求义理为取向,但在礼学上仍需平衡虚实,而朱熹如何通过平衡虚实进而实现其重释礼学并构建礼学思想,这一思想脉络值得探究。一、朱熹撰《仪礼经传通解》的总体思路朱熹认为,礼乐废坏二千余年,因为礼书不全,许多地方都没有可稽考处, “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11-23

  • 叙事与历史:宋代“废罢《仪礼》”的话语空间
    珍提要:“废罢《仪礼》”是朱熹对熙宁四年贡举改制的高度选择性解读,这一叙事后成为中国礼学史分期的关节点。事实上,若重建“废罢《仪礼》”话语形成中的事件群,可以发现,在科举制度的各项变革之中,很难看出有针对《仪礼》这部经书的特别考量,唐宋时期,它一直是九经中的中经,亦从未进入任何五经的序列之中,只是在考生“去难就易”的心态下,《仪礼》渐为举子所弃。朱熹“废罢《仪礼》”的叙事与其说是对历史事实的确认,不如说是对知识体系与知识传承的反思。“废罢《仪礼》”是指一个

    浙江学刊 2022年5期2022-11-19

  • 武威《仪礼》汉简文字中的形体混同现象调查
    2000)武威《仪礼》简的发现与整理对于经学、校勘学与文字学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书字体整饬端正,为成熟的隶书,内容又为经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规范隶书,如陈梦家在《武威汉简·序言》中所言:“今此木简乃墨书的六艺文字,足见当时经典用字及时儒字体,虽有不合于《说文》正体者,然如此多字,是研究汉世通用今隶的绝好材料。”形体混同是指来源不同、相互区别的文字形体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变得相同或相近的现象,发生混同的形体既有独立使用的字,也有构成字的偏旁。由于

    科教导刊 2022年15期2022-07-01

  • 仪礼?士昏礼》妇馈舅姑考辨
    摘 要:《仪礼·士昏礼》妇馈舅姑仪节中的若干问题,前人争论不休。或不明舅姑共席,比如黄以周《礼书通故》;或不明舅姑异俎,比如盛世佐《仪礼集编》;或不明“易酱”当更换舅之馔肴,比如敖继公《仪礼集说》;或不明“始饭之错”深意,比如俞樾《群经平议》。今以《仪礼·士昏礼》经注疏为依据,疏通考核历代学者观点,详加折衷,可得礼意。关键词:《仪礼·士昏礼》 ; 妇馈舅姑;  馂余作者简介:张逸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经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经学文献与经学史、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06-23

  • 仪礼·士昏礼》妇馈舅姑考辨
    ○张逸舟《仪礼·士昏礼》记载的是周代士阶层的昏(婚)礼,述录了一套完备的婚姻礼节。从婚前至婚后,《士昏礼》共含十五仪节。即纳采、问名、礼使者、纳吉、纳征、请期、预陈同牢之馔、亲迎、妇至成礼、妇见舅姑、赞礼妇、妇馈舅姑、舅姑飨妇、舅姑飨送者、妇入三月庙见。妇馈舅姑,即新婚次日,新妇以酒、食馈舅姑,向舅姑行馈食之礼。妇馈舅姑,以明妇顺,示供养自此始,家事有接替。有学者认为:“妇人奉养舅姑,是第一义。”(1)(清)王士让:《仪礼紃解》卷之二,清乾隆三十五年张源义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06-21

  • 论《仪礼》中的盥与洗
    述,所以本文以《仪礼》中的盥洗之仪为例,简要论述盥洗仪式的具体执行过程和盥洗器物的陈设。盥洗之仪几乎贯穿《仪礼》的各项礼典,主要礼典的准备过程都涉及盥洗器物的陈设,且出于对“礼”的敬重,同一礼典可设多处盥洗礼器。盥洗之仪在《仪礼》的各项礼典中主要承载“净”进而体现“敬”的基本礼意,与各项礼典相辅相成,辅助各项礼典具体礼意的表达。【关键词】盥洗;陈设;庭洗;堂洗【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今古文创 2022年18期2022-05-19

  • 仪礼》侧尊浅论
    要:“侧尊”是《仪礼》中经常出现的动作,常与“房”相连出现,多出现于行礼时的器物放置之处。唐贾公彦的《仪礼疏》和清张惠言《读仪礼记》作为对《仪礼》经注作出独到的见解的经典注疏,对“侧尊”的讨论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贾公彦认为《仪礼》中与“侧尊”有关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偶、独一”,另一种是“旁”“边”。张惠言认为《仪礼》中的“侧”都应解释为“独一”。但《礼记·玉藻》对“侧尊”中的“侧”训为“旁”“边”的例子有明确的解释,并非都应归为“无偶、独一”一类。本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4-03

  • 由俗入礼:论周代饮酒礼中的解履
    鞋登堂的行为。《仪礼》中称“说屦”,秦汉以后称“解履”。解履是当时人们在席居生活方式下,对原始生活习俗的保留。日常生活中,弟子侍奉师长时,弟子需要解履于户外,然后方可入室。行饮酒礼时,宾主需要解履登堂燕饮。饮酒礼中,只有特定的人群可以解履登堂燕饮,而等级较低的士阶层和从事服务的厮役则不解履。饮酒礼彻俎之后的解履行为,是将室内的习俗借鉴到礼仪活动中,体现了“由俗入礼”的礼学发展路径。该行为彰显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亲密、团结,并区分出不解履的士及厮役,以此强化了尊

    荆楚学刊 2022年1期2022-03-31

  • 李如圭《仪礼释宫》探析
    0044)引言《仪礼》宫室研究是“《仪礼》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汉代以来,历代《仪礼》研究都不乏《仪礼》宫室之讨论。宋代以前,《仪礼》宫室讨论主要见诸众礼家对礼经的故训之中,例如郑注、贾疏等,并无《仪礼》宫室的专门研究。至于南宋,出现了第一部《仪礼》宫室的专门研究著作,即李如圭的《仪礼释宫》。李如圭(1479-1547),字宝之,庐陵人,官至福建路抚干。“是书以考论古人宫室之制,体例仿《尔雅·释宫》,条分胪序,各引经、记、注、疏,参考证明。……其辨析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3-17

  • “慈母”原本非亲妈
    悦春秋战国时期《仪礼》有言: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汝)以为子。命子曰,女(汝)以为母。啥意思?首先,谁能当“慈母”?书中规定,是“妾之无子”。谁能当“子”?必须是“妾子无母者”,也就是妾生的儿子,但母亲不幸去世。稍一梳理,便可明了。有一妾,生了一儿子,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幸离世。怎么办?于是,将这稚子托付给另一个地位同样为妾的女子抚养。这么一来,这位“养母”,才能称得上是“慈母”。这么说来,至少在春秋战国及之后相当长的

    科教新报 2022年6期2022-03-07

  • 《爱日精庐藏书志》著录《仪礼图》“宋十行本”辨正
    ,其代表性著作《仪礼图》,首次以方位图的形式疏解《仪礼》,是《仪礼》研习者的必读书。曹元弼曾说:“杨信斋作《仪礼图》,厥功甚伟,惜朱子不及见也。”[1]《仪礼图》在宋元明清四朝均有刊刻①,广受关注。现存最早的《仪礼图》版本是两个元刊本:元十行本、元崇化余志安勤有堂本。其中元十行本《仪礼图》列入元十行本《十三经注疏》,在明代屡经修版刷印,存量最多,影响最大。元十行本见于众多名家的藏书目录。如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著录之“元刻本”[2],今藏台北“国家图书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1年5期2021-05-12

  • 传统与创新:多维视野下的传统礼学研究新成果 ——评王志阳《〈仪礼经传通解〉研究》
    354300)《仪礼经传通解》是由朱子发凡起例、组织学生编撰的大型礼书,朱子仅主编完成前二十三卷的编订工作,还有十四卷以未定稿《仪礼集传集注》流传于世。在朱子去世之后,黄榦主编修订完成了《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丧礼》,但未及完成修订《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后由杨复重新修订完成。三代学者前后五十年的时间前仆后继,方才完成《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工作。但是,后代学者对《仪礼经传通解》的研究却极不深入,以致于到了清代中期,四库馆臣都混淆了黄榦修订、杨复分卷的《仪礼经传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12-26

  • 四库“仪礼之属”提要考辨*
    330103)《仪礼》是我国古代重要典籍之一,《四库全书》中收录“仪礼之属”书籍二十四种,另有“存目”九种附录四种,四库馆臣为每一种书撰写了提要。笔者以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以下简称《文渊阁提要》《文溯阁提要》《文津阁提要》)及武英殿本、浙江刻本《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殿本《总目》、浙本《总目》或总称《总目》),并参考其他相关资料校读“仪礼之属”各篇提要,对引文文字、引文来源、一般表述、后人标点问题进行考辨,祈就正于方家。1 引文文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0年11期2020-01-08

  • 西周青铜铭文射礼研究
    位。西周射礼与《仪礼·大射仪》在参射人员的等级上、具体注重的射事内容和射礼的作用功能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从西周早期的大射礼、宾射礼向晚期燕射礼的转变,从青铜铭文中的射礼注重“礼”到《仪礼·大射仪》注重“仪”的转变,暗涵着西周礼制的逐渐松弛、礼乐文化下移的历史趋势。[关键词]青铜铭文;西周射礼;《仪礼》射礼;礼乐下移[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9)06—0113—06Abstract:Sheli (ritu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12-16

  • 礼乐嘉定都市仪礼的模式
    活动特别重视都市仪礼,已有极大的影响。一、“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中国唱诗班”是系列原创公益动画片。制作方是兆德文化传播(上海)工作室及北京璀璨星空。项目源自嘉定作曲家易凤林创作录制并于2010 年出版发行的音乐专辑。2015 年起,“中国唱诗班”被改编成系列动画。至今,“中国唱诗班”已经推出5 部作品:2015 年,以古诗为背景重现传统习俗的《元日》;2016 年,以王维同名诗为蓝本创作的《相思(上)》;2017 年,根据孟郊诗作《游子吟》改编的《相思(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1期2019-12-15

  • “政教型”音乐美学模式下的审美意识研究
    要】《论语》与《仪礼》属于儒家经典著作,也都属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解读两者的审美意识不能脱离其发生(主观逻辑上系统的产生,不同于起源的概念)的“政教型”音乐美学模式,其中,孔子的音乐美学观念与士大夫阶层仪式用乐体现的音乐审美为主要论域,以求多视角的贯穿既有的音乐美学模式,从“十三经”等更多领域拓宽研究视域。【关键词】音乐美学;审美意识;论语;仪礼【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北方音乐 2019年21期2019-12-13

  • 小议《仪礼》中的吉礼
    买靳《仪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礼仪制度的经书。若按照内容来说,书中十七篇共记载了十四套完整的礼仪和一套为死者服丧的制度规则。若按照《周礼·春官·大宗伯》对礼的划分方法,则可将此十七篇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四类。其中的嘉礼凡三篇,且无论仪节还是名物的记载皆完整而详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仪礼》,是一部记载先秦礼仪的著作,成书于春秋时期,主要是由孔子根据宗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礼仪规制加以编订整理而成,其后孔门弟子及后学者亦陆续有所撰作加功。《仪礼

    知识文库 2019年4期2019-10-20

  • 说祭礼之“尸”
    活人。通过爬梳《仪礼》《礼记》及其他相关文献的记载,发现祭祖与祭神皆应立尸,又对祭祖立尸诸仪节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以下方面,包括尸之姿势、充尸之人、尸之所服、奉尸之容色和奉尸礼之要节等,从而对先秦尸礼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关键词: 祭礼    尸    礼记    仪礼《礼记·曲礼下》曰:“在床曰‘尸,在棺曰‘柩”[1](209),此处“尸”指人死后的形体,与现代意义一致。但是,这种意义出现较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先秦时期,“尸”更为常见的意义是在祭礼中充当祖

    文教资料 2019年36期2019-04-21

  • 小议《仪礼》中的凶礼
    意义。关键词:《仪礼》;凶礼;史料价值;现实意义《仪礼》,是一部记载先秦礼仪的著作,成书于春秋时期,主要是由孔子根据宗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礼仪规制加以编订整理而成,其后孔门弟子及后学者亦陆续有所撰作加功。《仪礼》中专言凶礼者凡四篇,即《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一、《仪礼》中凶礼的主要内容《丧服》,据郑玄《注》说,是记“天子以下,死而相丧,衣服年月,亲疏隆杀之礼也。”简单来说就是记载古时人死后,根据与死者远近亲疏和

    北方文学 2019年2期2019-02-02

  • 《丧服》受服制度考述
    理法则。关键词 仪礼,丧服,受服中图分类号 K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24-0047-08《仪礼·丧服》是记载先秦丧服制度的重要文献,其中“受服”是服丧期间变易重服为轻服的重要条例。不同等级的丧服相应的受服情况因尊卑、亲疏、男女、长幼不同而有所区别,是宗法制度在服丧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服丧期间自大殓至吉祭分别经历成服、受服、除服三个过程。其中服制的改易又称“变除”。变,即自大殓“三日成服”后数次变易服饰。除,即丧期满后除去丧服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9年12期2019-01-06

  • 张惠言《仪礼图》考索
    ,其礼学研究以《仪礼图》名世。是书在宋人杨复《仪礼图》研究基础上,又有新说,立论较有特色,然有关其图内容真伪考论者甚少。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出土实物对其内容进行考释,以为张图内容有创新之处,亦有失当之处。张惠言(1761—1802),原名一鸣,字皋文,号茗柯先生,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乡试,嘉庆四年(1799)举进士,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嘉庆六年(1801)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嘉庆七年(1802),以疾卒于京师,享年四十二。

    华夏文化论坛 2018年1期2018-07-24

  • 郑玄三礼学成就述略
    经学家马融,其《仪礼注》则兼采今、古文之说,《礼记注》则是其文心独断的创新性撰作。此前,《周礼》《仪礼》与《礼记》三部礼书各自成书,分别相传,而郑玄将这三部礼书融会贯通,形成“三礼之学”。郑玄以《周礼》为中心的三礼之学对后世礼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礼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说:“礼是郑学。”[2]清代学者陈澧高度评价说:“孔冲远云‘礼是郑学。’《月令》《明堂位》《杂记》疏皆有此语,不知出于孔冲远,抑更有所出?考两《汉书·儒林传》以《易》《书》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4-01

  • 仪礼·士冠礼》郑玄注释例
    要: 通过对《仪礼·士冠礼》郑玄注释条例的汇总分析,可以将其注释内容分为文义注释、礼法注释、文字校勘、引证、阙疑五类,同时对郑玄注经多用直训、随文而释、善于发凡等特点进行了阐释。关键词: 仪礼    士冠礼    郑玄注《仪礼》,原名《礼》。因其是《礼》的本经,所以又称《礼经》。汉代人因其所讲的是士阶级的礼仪制度,故称之为《士礼》;汉人还时常把它称作《礼记》。晋人认为《仪礼》所讲是礼仪中的具体过程、仪式,故称之为《仪礼》,但一直未成通称。直到唐文宗开成年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2018-03-27

  • 五服之外的丧服制度
    系。关键词: 《仪礼》    《礼记》    纟惠衰    五服在我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丧礼制度一直非常重要。它与古代宗法制度互为表里,对维护社会等级与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仪礼》有《丧服》一篇,专讲古代丧服制度。《礼记》则有《杂记》《丧服小记》《大传》《丧大记》《问丧》《服问》、《三年问》《丧服四制》等篇讨论丧礼的礼义。丧服制度的核心內容为“五服”,在五服之外,另有一种纟惠衰,《仪礼·丧服》记载:“诸侯之大夫为天子。”然而关于纟惠衰具体的制度却还不够明晰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2018-03-27

  • 论《仪礼》及其特征
    “五经”博士,《仪礼》是“三礼”中立于学官的最早者,是礼的本经,故一直称谓《礼经》。一、《仪礼》文本(一)成书年代《仪礼》一书,究竟何人所作?1.周公“先君周公制周礼”(《左传·文公十八年》);“周之王也,制礼”(《左传·哀公七年》)。此二“礼”何所指,是指《礼书》?《左传·哀公三年》:“子服景伯至,命宰人出礼书,以待命”(纵使春秋时有《礼书》,现在也不得而知);还是指《仪礼》,指《礼记》,指《周官)(《周礼》)?我们知道,“三礼”之中,《仪礼》最早刻削于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1-31

  • 释“踊”之节及其在丧礼中的意义
    现也十分明显。《仪礼》与《礼记》中对丧礼的不同环节列出了详细的规定与指导,如丧服、丧期、哭位等等,“踊”也是丧葬礼仪中重要的一环。笔者将总结“踊”在丧礼中出现的场合并结合“踊”在这些场合中所代表的含义,来讨论“节制悲伤”和“制成礼节”这两种不同的解释以及其中的意义。关键词:丧礼;踊;《仪礼》;《礼记》“踊”最初只代表一个“跳跃”的动作,而从后期《仪礼》中记载的关于丧礼的内容和环节里可以看出,“踊”在原有的“跳跃”之意以外,明显带有了悲伤的色彩,如“踊无筭”

    北方文学 2018年2期2018-01-27

  • 仪礼》中士冠礼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仪礼·士冠礼》中关于士冠礼的记叙对冠礼的具体过程加以描述和解释,在此基础上分析冠礼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及其复杂形式背后的社会意义。关键词:《仪礼》;《礼记》;士冠礼;礼仪作者简介:张婷(1991-),女,汉族,山东寿光人,青岛大学2015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一、冠礼概要和士冠礼的过程“冠”,《说文解字》解为:“弁冕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0期2017-07-29

  • 仪礼》选读
    昏辞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请纳采。”对曰:“某之子蠢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致命,曰:“敢纳采。”问名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醴曰:“子为事故,至于某之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从者。”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先人之礼,敢固以请。”“某辞不得命,敢不从也?”纳吉曰:“吾子有贶命,某加诸卜,占曰‘吉。使某也敢告。”对曰:“某之子不教,唯恐弗堪。子有吉,我与

    月读 2017年6期2017-06-13

  • 仪礼》:记录上古时代礼仪的重要典籍
    慧楠《仪礼》与《周礼》《礼记》一起合称“三礼”。今本《仪礼》共十七篇,内容丰富,为我们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礼仪制度、民俗民风、社会经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状况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关于《仪礼》作者的争论关于《仪礼》这部书,争议最大的是它的作者问题。在分析这一问题之前,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今文经学派,另一个是古文经学派。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钳制人们的思想,进行了“焚书坑儒”。经过秦

    月读 2017年6期2017-06-13

  • 《正续一切经音义》引《仪礼》考
    经音义》标明引《仪礼》的内容与今本《仪礼》做一个比较,以窥其概貌。【关键词】正续一切经音义;仪礼;异文《正续一切经音义》引《仪礼》各类文献共123条,其中有95条为《仪礼》郑玄注及《仪礼》刘兆注。标明引《仪礼》的内容仅有28条,其中慧琳引27条,希麟引1条。本文主要分析《正续一切经音义》引《仪礼》的内容,其他批注不做深入探究。本文主要依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以狮谷白莲社藏本为底本的《正续一切经音义》(辅以《大正新修大正藏经》第54册参校)。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2017-04-26

  • 学理之异与议礼之争:嘉靖朝大礼议新论
    人后”命题出自《仪礼·丧服》及《春秋》,是两派论争援引的主要依据,但两派基于此命题的取舍与分析又各不相同。杨派重视《仪礼》和《公羊传》的结合,试图以宗法和授受关系限制人主,在天子诸侯是否为宗法方面所论不全,在有无为人后方面得其要旨,在为谁后问题上抓住了授受之义,然“后孝宗”的方案有拘于伦序的牵合,在推尊献王上有教条照搬汉宋儒者倾向,忽视了经典推尊本生父母的宽容度。张派重视《礼记》和《左传》的结合,试图为人主解开宗法的束缚。在天子诸侯为宗法方面见解独到合乎经

    求是学刊 2017年2期2017-04-07

  • 论张敦仁刻《仪礼注疏》格式之由来
    )论张敦仁刻《仪礼注疏》格式之由来蒋鹏翔(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湖南 长沙 410082)清嘉庆张敦仁刻《仪礼注疏》被公认为《仪礼》经注疏合刊本系统中的最善之本。该书实为顾千里取宋刻《仪礼经注》及宋刻《仪礼疏》重编而成,与此前同类刻本相比,其材料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张本《仪礼注疏》的格式大体同于明陈凤梧刻本,但其行款係据元刻十行本设定,其书名则在复古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分析张本格式的由来,有助于推考其成书经过及其与阮刻注疏的深层联系,同时也反映了顾千里强调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2-25

  • 胡匡衷经学研究简论
    采”。胡匡衷在《仪礼》学研究领域成就突出。其礼学著作为家族后世治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源头活水,受其影响,一家之内,数世相承,专治一学,成就斐然。胡匡衷;《仪礼释官》;开创家学胡匡衷(1728—1801),清代著名经学家,字寅臣,号朴斋,世称朴斋先生,安徽绩溪人。“绩学笃行,以孝友为乡里所重”[1]5492,“覃研经术,著书满家”[2]302。胡匡衷于经学、诸子均有研究,著有《仪礼释官》《周易传义疑参》《三礼札记》《周礼井田图考》《井田出赋考》《春秋列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2期2017-01-28

  • 郑玄注《仪礼》今古文正误考略
    哲学研究郑玄注《仪礼》今古文正误考略陈居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摘要】郑玄注释《仪礼》,往往对该书中的今古文字有着明确的判定。然而在中国古代,古今文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写法,郑玄以当时所见有限的文献而作出的今、古判断,难免有所偏差,而后人因为缺少相关的文献资料,所以每每将此偏差之见仍奉为经典而加以引证。本文利用近年来的出土文献及古代汉碑、汉石经、字书、韵书等相关资源,就《仪礼》中郑玄所注四十例今古文字作一番正误的考证。在此基础上认为,研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12-17

  • 仪礼·乡射礼》司马就位考
    50100)《仪礼·乡射礼》司马就位考郭 超 颖(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摘 要:在《仪礼·乡射礼》中,司马一职由司正兼之,司正之位在阶间中庭觯南,司马之位在司射之南。司马就位当在“司正为司马”一节,而非在其初射升堂命去侯反位时。此问题在《仪礼》一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它的解决有助于促进同类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它所牵扯到的《仪礼》经文的“比辞”之例,最值得治礼者深思。关键词:仪礼;乡射礼;司正;司马按《仪礼·乡射礼》,举行射礼

    东方论坛 2016年2期2016-05-18

  • 《士冠礼》和《士昏礼》的现代意义
    相宇剑摘 要:《仪礼》是中国最早的礼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儒家思想在先秦社会的全面折射,亦为学者提供了礼仪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但当代对《仪礼》的研究一直未形成热度,本文试从《士冠礼》和《士昏礼》两篇探究《仪礼》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指导意义,以期肯定《仪礼》的现代价值。关键词:《仪礼》;《士冠礼》;《士昏礼》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81-02“礼”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符号,在儒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9期2016-05-14

  • 论繐衰服制及其消亡
    关键词]繐衰;《仪礼·丧服》;“五服”制度;礼学谈到中国传统丧服制度,大家普遍熟知的是“五服”制度。其实在“五服”之外,还有繐衰服制。《仪礼·丧服》中记载,繐衰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丧服服制。在秦汉以后完善的“五服”制度体系中,已经没有繐衰的位置。清曹元弼曾说:“凡丧服有五,曰斩衰,曰齐衰,曰大功,曰小功,曰缌麻。别有繐衰,不在五服中。”[1]17本文通过分析《仪礼》文本,介绍繐衰服制的情况,并追溯其逐渐消亡的历史命运。一、繐衰服制情况中国传统丧服制度一般包括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3期2016-03-29

  • 论张惠言的《仪礼》研究
    题·论张惠言的《仪礼》研究邓声国(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作为清代中期尊尚郑学派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张惠言在《仪礼》研究方面成就颇丰,著述有《仪礼图》《读仪礼记》等,影响较大。无论是在著述诠释目的、诠释体式、诠释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著述的文献引证、文献校勘实践上,或者是对于《仪礼》郑注、贾疏的认知态度上,张惠言的礼经研究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治学趣向。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张惠言的礼经本文诠释并不追求对《仪礼》的通盘解读,更强调前贤礼经诠

    知与行 2016年9期2016-02-14

  • 论杨复《仪礼图》与张惠言《仪礼图》之关系
    093)论杨复《仪礼图》与张惠言《仪礼图》之关系王志阳(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朱子学派的礼图传统深刻影响了宋、元、明、清各朝的礼学发展轨迹,而杨复《仪礼图》是其代表性作品。张惠言《仪礼图》是在吸收杨复《仪礼图》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成果, 成为中国传统礼图的高峰之作。张惠言《仪礼图》继承了杨复《仪礼图》立足朱子学派遵循《仪礼》的传统,但张惠言《仪礼图》着重于实用性,而杨复《仪礼图》着力于解读《仪礼》文献,两者之作图目的不同。张惠言《仪礼图》细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12-21

  • 仪礼》郑注“相人偶”新诂
    语仅见于郑玄注《仪礼》中,凡二例。古今学人对此语的理解皆未言明其本义。笔者结合相关传世和出土资料进行考索,以为“相人偶”之“相”乃“代主人、宾行作揖礼之摈、介等人”,“人偶”为二人行作揖礼;“相人偶”即为摈、介代主人、宾客行相互作揖之礼,以表敬意。关键词:相人偶;仪礼;考释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相人偶”仅见于《仪礼》郑注,凡二例。《仪礼·聘礼》“公揖入,每门每曲揖”郑注:“每门则揖者,以相人偶为敬也。凡君

    西部学刊 2015年10期2015-11-09

  • 仪礼》与清代士人的文学审美建构
    吴 戬 曹 虹《仪礼》与清代士人的文学审美建构吴 戬 曹 虹《仪礼》一经甚为难读,相关研究代不数人。自王安石以后,更与科考绝缘,备受士人冷落,其文学化进程在三礼中最为滞后。在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中,《仪礼》得到关注。经由张尔岐、凌廷堪、张惠言等学者的努力,《仪礼》的阅读障碍得到有效解除,为其实现审美跨越创造了有利条件。乾嘉以来,《仪礼》逐渐进入文学场域,为诗、骈文、辞赋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仪节器物的描绘、礼学历程的梳理、礼学思想的表达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表达的

    江海学刊 2015年5期2015-04-18

  • 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缘由和学术影响
    1130)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缘由和学术影响潘 斌(西南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成都611130)朱子编纂《仪礼经传通解》的原因,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儒家的礼乐文化,亦是对王安石新政的文化政策所作之回应,并受到吕祖谦、潘恭叔等人礼学观点的影响。朱子编纂《仪礼经传通解》时,对《仪礼》经、注、疏作了校勘和训释。这些校勘和训释成果,对于朱子礼学成就之评价,以及《仪礼》经、注、疏之辨析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之体例和编纂原则,对黄榦、杨复、吴澄、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4-11

  • 《小戴礼记》称名“礼记”考
    记”一词,原为《仪礼》之名,后为《仪礼》与大、小戴《礼记》等文献之共名,最终则成为《小戴礼记》之专名。“礼记”指称对象的演变,不仅体现出《小戴礼记》及其修撰者与《仪礼》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体现了《小戴礼记》学术地位不断提高的历程。《礼记》;《仪礼》;《大戴礼记》;戴圣;郑玄《礼记》一书,其成书由来诸说纷纭;“礼记”一词,两汉魏晋时其内涵亦混淆不清。有学者考证,其所指有五:其一,《史记·孔子世家》所言“礼记”,即后世《仪礼》;其二,《汉书·景十三王传》所言“诸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4-10

  • 读李如圭《仪礼集释·士冠礼》札记几则
    97)读李如圭《仪礼集释·士冠礼》札记几则万楚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李如圭《仪礼集释》全录《仪礼》经文及郑氏注,节录贾疏。时当南宋,尚见古本,故远胜于闽、监、毛诸本,但仍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以该本为底本,以王辉整理本《仪礼注疏》为对校本,又参校其他相关著述,旨在对解释不明之处进行进一步探讨。《仪礼集释》李如圭札记在《仪礼》研究历史上,宋代是一个研究低谷。淳熙年间(1174—1189),李如圭《仪礼集释》一书告成,在宋代《仪礼

    文教资料 2015年36期2015-03-21

  • 仪礼集释》的版本价值与注释特点
    271021)《仪礼集释》的版本价值与注释特点李志刚(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仪礼集释》为宋儒李如圭现存最主要的著作。虽成书于理学兴盛、注疏之学遭忽视的年代,此书却具有申补郑注、暗袭贾疏及考证精炼等特点。此书还有三个方面的贡献:一是保存古本《仪礼》的版本信息;二是名物制度的精炼考证;三是礼经凡例的归纳,为读《仪礼》提供便利。《仪礼集释》;古本《仪礼》;考证;礼经凡例宋代理学兴盛,治《仪礼》者并不多见。存于今者,仅有北宋聂崇义《

    泰山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2-23

  • 吴廷华《仪礼》学研究浅析
    009)吴廷华《仪礼》学研究浅析邓声国(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在康、乾时期“兼采汉宋”学风的礼学思潮下,吴廷华顺应和张扬这一治学风尚,其研治《仪礼》在以郑玄注和贾公彦《仪礼注疏》之说为主的基础上,又广泛吸纳往哲时贤的训释成说,从辨明诠释是非入手,结合自身的诠释思考与理念,形成新的训释结论,广综博取特性鲜明。《仪礼章句》体例划一,着眼于简明疏解《仪礼》本经,在离章析句、校勘、释音、仪制训解等方面,皆形成了自身的诠释特色,为乾隆前期《仪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4-15

  • 浅析《仪礼》《礼记》中凸显的酒宴座次惯例
    宴座次排列可见《仪礼》《礼记》的各种记载。一、古代酒宴座次主要朝向“尊”字的起源与酒有关,《酋部》曰:“尊,酒器也。从酋,升以奉之。”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此字甲骨、金文亦作双手奉尊之形,故有尊敬之义。酒宴以酒为媒介,备受关注的酒宴座次是古人分别尊卑的重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座次的尊卑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一)南向为尊 《仪礼·乡饮酒礼》中,当古人在堂上举行礼仪活动和宴饮时,堂上的席位,主人在东序前西向而坐,宾席在户牖间,宾南向

    名作欣赏 2014年6期2014-01-28

  • 从《仪礼·士冠礼》解读古代男子成人礼的礼仪形式和文化内涵
    摘 要:本文以《仪礼·士冠礼》为基本原始文献,阐释了冠礼的基本涵义,概况了周代冠礼的十个程序,探析了冠礼礼仪中“成人权见证”、“长者祝福”、“ 报答亲恩”和“效力于国”的四个核心文化内涵,并论述了冠礼蕴含的“礼让三先”、“东主西宾”和“以北为上”等文化习俗。关键词:仪礼;冠礼;礼仪形式;文化内涵;文化习俗礼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部分。《仪礼》之初名为《礼》,汉朝人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仪礼》是中国古代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的

    卷宗 2013年12期2013-10-21

  • 关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梳理
    12)关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梳理余瑞霞(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朱熹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他对经学的阐释、研究、整理及发挥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产生了“朱子学术”的概念。《仪礼经传通解》一书是朱熹晚年编纂的一部重要礼学著作。论文就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作一简单的梳理。朱熹;理学;《仪礼经传通解》朱熹的思想理念、学术主张,后来者或赞成、拥护,或质疑、批评,多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朱熹在思想史、学术史上的地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2011-08-15

  • 论武威汉简本《仪礼》的今古文问题
    )论武威汉简本《仪礼》的今古文问题史大丰(华东师范大学 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 200241)文章从经学、小学的角度阐释了武威汉简本《仪礼》的今古文问题研究现状,指出武威汉简本《仪礼》存在少量的古文现象,但以今文为主的主要特点,并就今文本的几种说法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指出需要从经学和小学的不同角度进入更深入的研究,或者需要更多的实证材料,才能判定武威汉简本《仪礼》的今古文性质。汉简;《仪礼 》;经学;今古文①《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一部记录先秦以前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4期2010-08-15

  • 近二十年来《仪礼》研究综述
    252059)《仪礼》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之一,虽较其他典籍艰深难读,但历来也受到关注,从西汉初年高堂生传授《仪礼》,到汉代礼学的所谓五传弟子,又经郑玄、贾公彦的注疏,至有清一代,《仪礼》研究达至极盛。在时代呼吁礼仪文明的当今社会,近几十年来的《仪礼》研究更是蒸蒸日上,成果倍出。本文拟就近20年来的《仪礼》研究进行概括总结,以期在更宽广的视角和更深的层次上展开《仪礼》研究。综观近20年来的《仪礼》研究,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 概述类的研究这方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8期2010-03-22

  • 仪礼》文献学研究方法论浅议
    的重要典籍中,《仪礼》是比较难读的一部书,这主要是由于它语言古奥,文辞简略;名物茫昧,无从考订;仪节烦琐,无从通贯。今天我们整理和研究历代《仪礼》文献,考察分析整个《仪礼》文献学史,除了要研究具体的个案学术问题,还要从理论层面把握文献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这其中既要考察传统《仪礼》文献学研究中的诠释方法论情况,也要讨论当代《仪礼》文献学学科研究方法论的有关情况。只有兼顾古今各自所需遵循的原则性的研究方法论问题,才能促进当代《仪礼》文献学研究的全面开展与深入探

    江汉论坛 2009年6期2009-08-26

  • 另类“行为艺术”
    乐;仪式礼乐;《仪礼》;仪注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刘起舒先生说《仪礼》“仪注”乃“周代贵族举行各种典礼的详细仪节单”,换言之,也就是各种仪式礼乐表演活动的脚本。存活于上古的仪式礼乐表演与后现代的行为艺术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说“不脱离日常生活对象、环境的日常身体活动以符号化、意象化方式直接介入当下生活”之表述描写了行为艺术形态一般性特征的话,未尝不可将中国古代仪式礼乐表演视为一种“行为艺术”。当然,本文亦非常清楚两者各自关联的文化语境的特殊性

    艺术百家 2009年3期2009-06-23

  • 朝鲜后期一地方世族家门的书院仪礼
    [关键词]书院;仪礼;门中;享祀[中图分类号]G649.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1-0073-06一、引 言在韩国王室图书馆的藏书阁里保存有形态多样的王室仪礼,大多数是关于嘉礼、吉礼、军礼、宾礼、凶礼等五礼的仪礼类资料。除了这些关于国家礼仪的资料以外,还有其它和作为家礼的四礼相关的各种仪礼集。仪礼关系资料并不只局限于在图书馆里,为调查古典书籍去地方调研时,在门中(姓氏相同的家族)和书院以及乡校里见到最多的就是各种礼

    大学教育科学 2008年1期200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