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
- 钟敬文:“愿学孔夫子,不怕人笑痴”
尔绿茵园”……钟敬文,一位经风历雨的百岁学人,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他更是一位倾心为“新绿”培土的园丁,从1949年执教北师大算起,在三尺讲台坚守了半个多世纪。如今,在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教研的人员不少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同校执教的至交、为敬文讲堂亲书匾额的书画大家启功先生曾言:“说到做人和治学,这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我想从钟敬文先生说起,他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表率。”2002年1月10日,在距百岁寿辰仅差两个多月之际,钟敬文先生走了。
新华月报 2024年11期2024-06-15
- 进入新中国民间文艺学: 1949—1966年钟敬文的学术研究
层面的复杂性。钟敬文是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对其学术生平、学术思想的回顾可谓较为充分,但对其1949—1966年的研究进行全面思考的则较少。他从第一次文代会开始就积极融入新中国文学、民间文学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其文学观念及对民间文学的学科定位、基本范畴、文学特质、范围等进行了适应“人民文艺”的调适,这对后世学术思想有一定影响,同时也是他学术成就重要组成部分。对于1949—1966年钟敬文民间文学研究的梳理和全面阐释,对新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4年2期2024-05-17
- 2023民间文学:本体研究与跨学科对话
而2023年以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为契机,这一论题得以继续推进。对于钟敬文民间文学研究成就的思考,不仅只停留于钟敬文对口头性的阐述或其口头文学观念,或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而是将其置于国内外“口头文学研究的话语实践”,在整理前人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指向国内对民间文学口头性内在与外在研究可拓展的理论空间,以及建设中国口头理论的宏愿。其间对学术史所“遗忘”的口头性审美维度的提及,更是触及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生发处与话语“生产”点。[2]参见朝戈金:《口头文学之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2期2024-05-01
- 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主要特性及当代意义
国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开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改革开放后,他更加积极地研究民俗学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民俗学学科体系和学派的建立,带领中国民俗学界同仁创造了20 世纪80 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民俗学发展的黄金时期。钟敬文的民俗学思想,与中国文化发展同频、与中国改革开放时代同步,以其独特的学术品格,为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钟敬文的民俗学理论,既是他个人早期学术思想发展的结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4期2023-12-25
- 中国民俗学敬文学派
碑意义的会议。钟敬文曾赋诗表达参加这次会议的兴奋心情:“文场劫后费经营,百族诗文待集成。教化他年收硕果,难忘此日聚群英。”这次会议应该载入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史册。这次会议之后,在钟敬文的擘画下,北京师范大学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了民间文学讲习班,并集中当时全国的民间文学研究者,一边授课,一边筹划编写《民间文学概论》教材,为培养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人才作理论的准备。当时的北京民俗学界,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三校的中文系,率先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到8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4期2023-12-25
- 论钟敬文学术思想的世界性视野
民俗学学界泰斗钟敬文先生的学术实践证明,他是一位在学术上贯通古今中西,具有敏锐而深广的世界性学术视野和思想眼光,又深深扎入中国学术沃土、人民文化、历史传统的学问家。这使他对中国民俗学创建和发展的贡献无人可以与之匹敌,使他能够开创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文化学等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系列学科并创建世界民俗学中的中国民俗学派,使他可以见人之所未见地开创一系列具有世界意义和世界影响的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民间艺术学、民俗文化学的研究。他的世界性学术视野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4期2023-12-25
- 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入讨论的话题,钟敬文与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人民口头创作”更值得进一步探究。1949年,钟敬文从香港回到内地,迅速遭遇了从“民间文艺”向“人民口头创作”的学科知识转型,他紧跟时代潮流,既与“人民口头创作”互相成就,又互相改造,不仅构成个人学术生涯中的独特经历,也影响了民间文学乃至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关于这段历史,老一辈钟门弟子许钰、连树声、张振犁、巫瑞书、陈子艾等的回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参见许钰:《北师大民间文学教研室的昨天与今天》,钟敬文著,董晓萍
民俗研究 2023年4期2023-09-20
- 钟敬文的口头文学观及其现实意义
刘先福钟敬文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开拓者和引路人(1)参见许钰:《口承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9页。,不仅在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歌谣学、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等分支学科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钟敬文对口头文学(2)口头文学与民间文学的概念所指大体一致,但各有侧重,在钟敬文的论述中也时常替换,本文选择使用口头文学,是为了强调口头的语言属性和媒介特质,并与口头传统研究若干理论相呼应。的理解和阐释,以“五四”新
民俗研究 2023年4期2023-09-20
- 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民俗文化学”钟敬文在百年人生的最后二十几年里,赶上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适应时代需要而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他出于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投放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不仅主编了《民间文学概论》和《民俗学概论》,而且发表了一系列主张将民俗学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以《“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呈献于顾颉刚、董作宾诸故人之灵》(1989)、《民俗文化学发凡》(1991)和《建立中国民俗学派》(1999)等为
民俗研究 2023年4期2023-09-20
- 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作人、谢六逸、钟敬文、何思敬等都有留日背景,特别是钟敬文,他从1929年秋到杭州,到1934年赴日两年的一段时期是其民俗学学术思想与方法成熟的关键阶段。那么,日本学界如何影响钟敬文?在其学术构型与整合中,日本、西方与中国又是何种关系?在此期间,有多位日本民俗学者都与钟先生有过交往,其中最为突出、关系最为密切的,可以说是松村武雄博士,本文即对他们的交流过程进行分析。一、松村武雄及其神话学研究松村武雄(1883-1969)是日本著名的民俗学家、神话学者。他与日
民俗研究 2023年4期2023-09-20
- 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景,梳理和阐发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产生背景、学术意义及其存在的局限,并分析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民俗学逐渐发生的从“向后看”到“朝向当下”的转向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应当说,在钟先生贡献于世的丰富学术遗产中,“民俗学是现代学”的思想无疑占据着重要位置。不过,学界迄今对这一思想应用较多,而阐述较少。值此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笔者希冀通过本文的撰写,一方面表达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另一方面助力学界更全面地理解钟敬文的卓越学术贡献,推
民俗研究 2023年4期2023-09-20
- 钟敬文与李约瑟关于中国谚语的世纪对话*
文化?李约瑟比钟敬文年长3岁。李约瑟逝世时,全球化和高科技风潮已席卷全球,但钟敬文对李约瑟的思考并没有停止,渊源所系,还是李约瑟中国科技史讨论中国谚语等民俗资料的“经验性”文本。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厚植传统又延续至今天科技现场的文化存在,如中国航天器仍被命名为“嫦娥”和“夸父”等。钟敬文与李约瑟从未见过面,可是“对话”的时间很早,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并一直延续到后期双方的著作中。以往对钟敬文在这方面的贡献几乎没有展开讨论,本文尝试弥补这一不足
文化遗产 2023年4期2023-07-25
- 湖上再漫拾
的广东海丰青年钟敬文只身来到了杭州。与岭南完全不同的气候和江南独有的秀美与亲切,让他稍稍缓过了神。他不顾长途跋涉之累,放下行李,与友人做伴,往西湖去。他们从湖滨出发,乘小划子一路游了三潭印月,再去岳王庙,过西泠桥,遇冯小青墓,最后来到了林和靖的墓园。钟敬文与杭州的第一次相遇,是少年时读到了一本《西湖佳话》,书中的英雄传奇、绝美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他所说,书中最让他向往的故事主角有三人,分别是林和靖、岳飞和冯小青。此番造访,他得以与书中人一一相见。友
杭州 2023年11期2023-07-18
-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日至19日,“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俗学会承办,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文学专委会协办。来自日本、韩国、印度和美国的国际学者,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地3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会议研讨。18日上午,开幕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3期2023-07-03
- XU Xinjian.Rich Garde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gwen 钟敬文 (1903-2002) advocated “going to the people” and collecting oral literature firsthand.That said,many early efforts at collecting resulted,as Xu notes,in the collection of large numbers of texts(by the 1980s numbers of co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3期2023-05-01
- 秋 在北京的园林里
见……”在学者钟敬文的眼中,北京的秋天让人一见钟情,“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在北京人老舍的眼中,北京的秋天没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 ……纵然时光流转,时移世易,文学大师们笔下的北京秋色不仅从未“褪色”,色彩反而愈发浓郁。随着2002年北京启动彩色树种造林工程,元宝枫、黄栌、银杏、白蜡等彩色树种,以及
北京 2023年11期2023-04-29
- 民俗学中国化的一块基石
——论钟敬文的故事学研究
董晓萍对钟敬文故事学的学术价值可以从多方面去讨论,但其中的关键点,是他如何将中国民众学问中国化。民俗学来自西方,而钟敬文早年留学日本,他建成了中国故事学,就使民俗学成了中国的学问。民间文艺学是钟敬文本人提出来的,西方没有,日本也没有。西方和日本都是把民间文学艺术的研究天经地义地纳入民俗学之中,并不分离出来。钟敬文根据他对中国故事学研究的发现、对中国经史子集与中国故事的历史联系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口头故事巨大存量的评估,将其建成单一学科,将之与民俗学并列。从基
民俗研究 2022年6期2023-01-21
- 论钟敬文对民间传说的搜集整理
350025)钟敬文是我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在民间文学各分支学科都曾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很多学者曾从不同角度撰文分析钟敬文在歌谣、故事、传说等领域的突出成就和贡献,成果也不少。但还没有学者总结钟敬文在民间传说搜集整理方面的成就。本文试析钟敬文搜集整理民间传说的意义、特点及其影响。一、搜集整理传说的意义钟敬文的民间传说搜集整理工作,主要在其学术活动的早期展开。1918年在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征集活动的感召下,钟敬文满腔热情地采录民间歌谣和故事。
唐都学刊 2022年2期2022-11-21
- 纪念张紫晨先生
“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高足。他把短短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民间文学、民俗学事业。张紫晨,原名张紫臣,笔名林一白,吉林长春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历任中国民研会秘书,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讲师、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研会北京分会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团委员。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民间文学基本知识》《鲁迅诗解》《歌谣小史》《中国古代传说》《中国民间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22年5期2022-05-20
- 纪念张紫晨先生
“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高足。他把短短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民间文学、民俗学事业。张紫晨,原名张紫臣,笔名林一白,吉林长春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历任中国民研会秘书,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讲师、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研会北京分会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团委员。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民间文学基本知识》《鲁迅诗解》《歌谣小史》《中国古代传说》《中国民间
民间故事选刊 2022年10期2022-05-20
- 日本口承文艺学会代表团访华
有民研会副主席钟敬文、常务副主席贾芝、副主席马学良、民研会秘书长王平凡、副秘书长程远、文联秘书长陆石、文联国际部罗焚、民研会办公室主任林相泰、办公室王汝澜和金辉、辽宁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民研会理事乌丙安等12位先生。12月12日 早上八点半抵达北京大学。在窗外竹林围绕、屋内香薰缭绕的临湖阁,听了外事处长介绍概况后,与卞立强、段宝林、屈育德几位先生座谈。会后参观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展览室。接着去访问北京师范大学,十点半开始,听一个小时的概况介绍后参观校园。副校长介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4期2021-11-28
- 中山大学《民俗》周刊与早期民俗学发展
要力量。此时的钟敬文也是热心青年,积极向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和《国学门周刊》投稿,自1924年起,他一生都在民俗学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不间断地跋涉,“是极少数以民俗学研究为毕生职业的人之一”(2)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史论(191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3页。。钟敬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山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并编辑出版《民俗》周刊和民俗学丛书等。到了杭州后,他又组织成立中国民俗学会,编辑《民俗学集镌》等民
民俗研究 2021年2期2021-11-26
- 《钟敬文全集》编纂的主要问题
、本文缘起和《钟敬文全集》概貌《钟敬文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凡十六卷,三十册,1000余万字,“由钟敬文先生四代弟子及相关科研院所著名学者四十七人编纂,历时八年完成”(1)王素珍、吴京男:《“〈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在京召开》,《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1期。2019年1月19日以后一段时间,许多媒体均有报道。,董晓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钟敬文全集》总体上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充分肯定,这是必须首先要明确和强
民俗研究 2021年3期2021-11-25
- 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
——中国非遗教育的本土实践之路
于此,本文拟以钟敬文先生(1903-2002)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为案例,扼要展现中国本土非遗教育的实践历程,揭示在国内民俗学领域长期开展的“民俗教育”与如今的“非遗教育”之间存在的连续性,同时着力探讨“非遗”概念的传入为传统民俗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并反思目前非遗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选择上述案例的缘由主要在于:第一,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其民俗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民俗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1949年直至2002年去
民俗研究 2021年4期2021-11-25
- “文摊”上的民俗画卷
——民俗学视角下的赵树理小说及其独特性
的方方面面。由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一书中,对民俗的定义是“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本文通过对精神民俗中的信仰民俗、社会民俗中的婚丧嫁娶民俗和语言民俗这三个方面来对赵树理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进行阐释分析,论述赵树理民俗文化书写的独特性和典型性。一、信仰民俗信仰民俗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民间信仰除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2021-06-17
- 偶遇诗境
了几天雪。作家钟敬文清晨醒来,打开房门一看,雪花铺满了对面的屋顶,不禁对明代名士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描述的“西溪道中玩雪”“山窗听雪敲竹”等景色神往起来,又念及“孤山霁雪”的美,于是赶紧把同事老李叫醒,然后两人一同乘车去灵隐观雪。当车驶过西泠桥,钟敬文回望被一片迷蒙水汽弥漫着的西湖,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又浮上心头,此文写尽了西湖银装素裹的风姿神韵。他真想知道现在的湖心亭里,是否还有张岱所写的看雪痴人?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山径上,雪堆起了大约有半尺来厚,
散文诗世界 2021年4期2021-05-10
- 钟敬文与国立杭州艺专
毛 宁钟敬文1钟敬文(1903―2002),笔名静闻、静君、金粟等,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镇,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俗学研究,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者、现代散文作家。,是享有“中国民俗学之父”的著名民俗学家,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最早倡导者。钟敬文于1928年来到杭州,1937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离开。他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在民俗学研究和民俗学思想的传播上成绩显著,使杭州成为中国民俗学运动继北京和广州之后的又一重镇。杭州时期,亦是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逐渐形成的重要
新美术 2021年5期2021-04-16
- 民研会:辉煌70年*
副理事长老舍、钟敬文,理事47人。4月12日,召开第一次理事会,选出常务理事11人:周扬、吕骥、艾青、赵树理、俞平伯、欧阳予倩、程砚秋、常惠、郭沫若、老舍、钟敬文。各组负责人,秘书组组长:贾芝;民间音乐组组长:吕骥、马可;编辑出版组组长:蒋天佐;民间文学组组长:钟敬文、楼适夷;民间美术组组长:胡蛮;民间戏剧组组长:欧阳予倩;民间舞蹈组组长:戴爱莲。中国民研会成立70年,成绩很大,贡献辉煌。首先,在民研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学调查和研究,
民间文化论坛 2020年1期2020-11-30
- 改革开放语境下的中国民俗学
76 岁高龄的钟敬文先生应邀出席这次会议。会议期间,他在会议上和兰州大学演讲,拜访藏族《格萨尔》老翻译家王沂暖先生,登白塔山观兰州夜景,接受《甘肃日报》采访等,行程满满,精神抖擞。他曾赋诗表达参加这次会议的兴奋心情:“文场劫后费经营,百族诗文待集成。教化他年收硕果,难忘此日聚群英。”钟老的出席,似一面大旗竖立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阵地上,不仅起到号令作用,而且也吹响了恢复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进军号。要知道,当时的民间文学队伍,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已经溃不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1期2019-12-15
- 张振犁:俯身学海千仞岗,修德冲虚朴浩然
从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在近七十年为学、执教生涯中,他躬身在学术园里辛勤耕耘,为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学之道:投身入学海,一刻不曾闲张振犁: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神话学家,中原神话研究的一座大山。这是学界对于张振犁的印象。在这些辉煌的介绍之后,是张振犁在为学上孜孜不倦的奉献。“水有源,树有根”这是张振犁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的观点,他与中原神话的结缘,也可追根溯源。1924年,张振犁出生在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的艺术氛围中。1949年,张振犁考入北京
新生代 2019年15期2019-11-13
- 一生的珍贵友情
文系89岁教授钟敬文先生撰文(该联由钟敬文先生1992年10月17日清晨在家中床上所作),北师大中文系72岁教授郭预衡先生书写的书法。该书法现珍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字画库。1992年10月14日,秦牧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在广州去世,享年73岁。秦牧是我国现当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极具个人特点: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因事发突然,秦牧的很多朋友都是事后才得知此噩耗。远在北京的钟敬文老先生,也是在秦牧去世的第三天才知道该消息。那天中午,钟敬文照例坐在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8期2019-11-07
- 张振犁:俯身学海千仞岗,修德冲虚朴浩然
从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在近七十年为学、执教生涯中,他躬身在学术园里辛勤耕耘,为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学之道:投身入学海,一刻不曾闲张振犁: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神话学家,中原神话研究的一座大山。这是学界对于张振犁的印象。在这些辉煌的介绍之后,是张振犁在为学上孜孜不倦的奉献。“水有源,树有根”这是张振犁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的观点,他与中原神话的结缘,也可追根溯源。1924年,张振犁出生在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的艺术氛围中。1949年,张振犁考入北京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2019-10-21
- 重温钟敬文的民俗学时代
常利兵钟敬文先生(1903—2002)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民俗学之父。董晓萍在《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和《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两书中集中呈现了钟敬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日本前后从事民俗学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为我们重温其民俗学时代的知识创造和影响力提供了难得的学术史图景。在《跨文化民俗学》一书中,作者重点考察分析了钟敬文在日本留学期间和著名
文史月刊 2019年3期2019-03-25
- 静心读书 远离疾病
师、现代散文家钟敬文先生生于1903年,享寿100岁。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被尊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在中国,百岁高龄还能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学者,恐怕除了钟敬文先生之外,没有第二个人了,能做到这些,与钟先生独特的养生秘诀密不可分。启功先生生前在谈到钟先生的养生秘诀时说:“每天清晨5点多钟,钟先生就开始在校园里散步,手杖是拿在手里的,好像是玩具似的甩着,也有时扛在肩上,这已成为北师大校园中的一景。早上起来有许多人都去看,跟在钟老先生后面走,与他同享早晨
特别文摘 2019年2期2019-03-16
- “钟敬文”“邹庆文”“周兴文”和周鲸文
加会议,其中,钟敬文是四十年代“第三势力”的头面人物,同其他人一样,他在一九四九年倒向了共产党。毛泽东一到来,这个国家的任何人都会起立鼓掌,毛泽东已经习惯了这些。但是,毛泽东的助手总有些不放心。在毛泽东到来之前,礼宾官员就走近钟,告诉他仪式的程序,因为他坐在门口,他将第一个见到毛泽东。毛泽东一出现,他就要马上起立鼓掌。以此为信号,整个会场就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以示对这位主席的敬意。钟回忆说,当毛泽东缓步从走廊过来时,一切按程序进行。暴风雨般的掌声显然使毛
读书 2018年11期2018-11-06
- 民俗大师钟敬文养生秘诀
师、现代散文家钟敬文先生生于1903年,享寿100岁。钟先生被尊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中国,百岁高龄还能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学者,恐怕除了钟敬文先生之外,没有第二个人了,能做到这些,与钟先生独特的养生秘诀密不可分。启功先生生前在谈到钟先生的养生秘诀时说:“每天清晨5点多钟,钟先生就开始在校园里散步,手杖是拿在手里的,好像是玩具似的甩着,也有时扛在肩上,这已成为北师大校园中的一景,早上起来有许多人都去看,跟在钟老先生后面走,与他同享
科学养生 2018年7期2018-09-25
- 相识满天下 知音世不稀
——刘锡诚先生访谈录(上)
,他与江绍原、钟敬文等文化人和学者有了交往,建立了亦师亦友的亲密友谊。在知识分子改造的政治思潮下,刘锡诚亲身经历了数次政治运动。1960年他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劳动锻炼,“四清”时期到山东曲阜“改造”别人,再次成为农民。王雪(以下简称王):刘老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今天我们主要谈谈您的人生经历。您是农村出身的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子?刘锡诚(以下简称刘):我是农村出身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农民家庭,我的祖辈曾经出过读书人,但到我父亲这一辈,就是一个
传记文学 2018年7期2018-07-18
- 1900 - 1949年间关于“兴”的研究
没有关联的,而钟敬文、刘大白和朱自清则认为“起兴”的物象有些与诗意或后文存在某种联系,有些则不相关。一、不取义(一)顾颉刚幼时读朱熹的《诗集传》,与其对“兴”的理解有所不同。他通过对民间歌谣的反复研究,无意中悟出了兴的意义。他认为,起兴的一句与承接句是没有意义关系的,仅仅是为了句脚的押韵。顾颉刚在《起兴》篇中以“阳山头上竹叶青,新做媳妇像观音。阳山头上竹叶黄,新做媳妇像夜叉。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1]为例,他解释到,阳上头上青嫩的竹叶与新媳妇的
今传媒 2018年10期2018-01-11
- 钟敬文抗战诗选
钟敬文钟敬文抗战诗选钟敬文读《剑南集》莫道孱迂不解兵,梦中往往夺松亭。骑驴细雨消魂事,终竟诗人了此生。衡阳初雪道远轮稀苦滞留,湘南初雪上征裘。知谁虎帐挥奇略,午夜三军入蔡州。舟行赠友百身效国此心同,足迹无根任转蓬。偏是水行情味好,十分清话一烟篷。夜过英德城满地残砖杂断楹,危墙月色二分明。深仇似海须当报,耳畔如闻鬼怒鸣。韶关赠别叶兆南同志戎装佩剑君能健,客路哦诗我岂痴。他日中原心事了,高楼风雨话离时。壮图一绝衣满征尘风啮肤,仓皇曾记走洪都。钢枪如雪心如火,肯
心潮诗词评论 2017年4期2017-11-14
- 论钟敬文游记的情韵美
俗学家、散文家钟敬文的游记独具特色,善于捕捉山水名胜的意趣神韵,善于抒写山水的诗情文趣,富于情韵美。一、善于捕捉山水名胜的意趣神韵钟敬文喜爱自然山水,流连于名胜古迹,游历了金陵、太湖、莫干山等诸多风景名胜。对“古迹”与“名胜”有着清晰的认识,“名胜,大都是因为实际上有那奇丽的山水,或巨大的建筑,一旦身临其地,不必别有所因缘,自然地能够唤起游者种种的快美之感。古迹则不然,它的激荡游客情感的力,不在境物的本身,而植根于过去的历史。假使游者是一个不熟悉当前境物的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6期2017-04-05
-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探析
)[文学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探析陈醒芬(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钟敬文的民间文艺学思想注重整体性,包括对个人毕生的学术研究和对学科的建设;注重实证性精神,“眼光向下”“到民间去”,从实践中去体会学术的研究方法;注重人文关怀,用温情脉脉的诗人情怀重视历史知识,重视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精神,用科学的方法论和基本原理指导实际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海丰文化钟敬文(1903-2002),原名钟谭宗,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03-11
- 读书
术》(汉族卷)钟敬文 名誉主编 | 冯骥才 主编 | 华语教学出版社 | 998元20世纪80年代末,钟敬文先生约请费孝通、马学良、王朝闻、常沙娜等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的学者和艺术家担任顾问,开始筹划、编辑、出版大型画册《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可惜2002年钟敬文先生仙逝,画册的出版便搁置下来。如今,本书约请冯骥才先生继任主编,以完成钟敬文先生未竟的事业。从画册最初酝酿编写到最后出书,时间跨度近30年。画册分为四大部分:岁时节令、人生仪礼、衣食住行和信
中华手工 2016年12期2017-01-21
- 穿越时空的“年味儿”
读过现代散文家钟敬文先生的《岁尾年头随笔》,文中他这样诠释文人的年节情怀:大自然本身并没有什么年岁的区分,它不过是遵循一种法则在不息地运行。人类本着他的生活需要和认识能力,去给予它一定的段落标志,既然有了这种标志,它就要和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发生许多关涉……的确,过年,不只是一个时节,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些善感多情的文人墨客,每至此常常会激发起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对新旧交替、万象更新的欣喜,对旧生命逝去、新生命开始的感悟,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期盼……虽
今日海南 2016年2期2016-11-25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的道德情操,钟敬文、费孝通、启功三位先生便是这样的人。钟敬文:素食粗衣的坚韧与耕耘还记得考研的时候,由于对民间文化比较感兴趣,就翻看各个学校的招生专业,看有没有专门研究民间文化的专业。一翻还真有,于是就报考了北师大民俗学专业。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2004年9月,我如愿来到了北师大中文系。北师大有一个学术报告厅,原来叫“四百座”。为了纪念钟敬文先生99岁还坚持为学生上课,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奉行“课大于天”的信念,“四百座”改名为“敬文讲堂”,启功先生郑重题
中国德育 2016年14期2016-10-25
- 民俗视域下的历史文献研究
资料观古论今。钟敬文先生指出,对这些珍贵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是我们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看家本钱[2](P67-68),并将其列为中国民俗学亟待进行的几项工作之一,还有助于丰富人类文明的优秀遗产①“加强对中国古代民俗学著作的整理及对外国本学科名著的译述与介绍”,强调重视中国古代民俗学著作的整理和研究。见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7-68页。。从事中国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一历史民俗文
东方论坛 2016年4期2016-03-19
- 从宝卷研究民间信仰
——尹虎彬《河北后土宝卷与地崇拜》序
始于1932年钟敬文对《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的研究d钟敬文:《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原作于1932年,收入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36——73页。例如,钟敬文在此文中写到:“(在)《印度欧罗巴民间故事型式》中,也载了这个故事的型式,它的情节如下:一、一男子见一女在洗澡,她的‘法术衣服’放在岸上。二、他盗窃了衣服,她坠入他的权力之中”,见原文第39页。钟敬文的详细分析见第63和71页。。他的看法是,故事中的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1期2016-02-02
- 期待、心结与“试水”
年代末,北师大钟敬文先生的一位研究生向我转达钟老的意见,“语言民俗学”才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老实讲,我一时颇感为难。因为,按照习惯说法,“语言民俗学”是从语言学视点和语言材料研究民俗学和民俗的;“民俗语言学”则应是从民俗学视点和民俗材料来研究语言学和语言。然而,用什么样的叫法来表示我们现实的这种双向、互动的学科呢?我曾在1996年的一份答问录里谈到过这个事情。我强调,民俗语言学是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及其他相关科学方法、材料,对语言、言语与社会习俗惯制等民
寻根 2015年3期2015-04-29
- 顾颉刚、钟敬文与“猥亵歌谣”
歌谣运动中来。钟敬文一九二七年出版的《疍歌》“序言”中就说:“我的好友顾颉刚君,他知我在搜集这种歌谣,几次来信,都劝我把它编辑成专书。这种为友谊和为学术的浓情的敦促与勉励,是我们不能不急于把工作完成,以求报谢的。”“疍歌”是广东水上居民的一种歌谣,疍民文化相对比较落后,这使得疍歌歌词更粗俗直白一些,但也更有水上居民的“咸湿味”:白菜开花白抛抛,啰,妹当胸前二粒瘤,啰,兄当伸手掷一下,啰,endprint亲像肉饼兼肉包,啰。钟敬文当时还只是广东陆丰一间乡村小
读书 2014年7期2015-01-19
- 先贤声去远,兰窗诗话长:读《兰窗诗论集》
二○一三年,在钟敬文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中华书局出版了其文艺学代表作《兰窗诗论集》。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钟敬文在诗学方面的学术业绩与文化贡献,使我们得以管窥先贤的思想、学识、修养,以及人生智慧。为求神形俱肖,该书不仅开本宏朗,装帧精美,而且巧妙地在色彩、墨色和用纸等细节上将端庄典雅的“老中华”神韵与大师的旷世学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可谓神完气足。在二十世纪的学人群体中,钟敬文是少有的在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领域均有建树的大师。他以“中国民俗学之父”闻名于世,是
当代作家评论 2014年1期2014-11-14
- “诗性哲人”钟敬文的民间文艺学思想初探
710064)钟敬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人民的学者”。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成就涵盖面非常之广,创立并奋斗了近八十年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事业,成就卓越。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诗论家。一、诗哲的才情孔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①《左传·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才情并茂的文章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4-06
- 论钟敬文的新诗研究*
黄 晓 娟钟敬文先生(1903—2002)既是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学者,也是建树丰富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早年在家乡广东海丰公平镇做小学教员的时候,就与北大歌谣会和周作人等新文化、新文学健将书函往来,互通消息,在《歌谣周刊》发表整理地方民俗文献、研究粤东民间文艺和民俗的学术论文,同时进行白话诗的创作,成为他进入新学术和新文学的起步。1923年,他与同道好友林海秋、马醒合作出版了新诗集《三朵花》,这三个具有革命倾向的青年,在风气蔽塞的南方边地筑起了一个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1-23
- 往昔:孕育文学的温床
师大。稍后则有钟敬文、穆木天、焦菊隐、“九叶诗派”重要成员郑敏、李长之等著名现代作家和诗人长期执教于此。在师大培养的学生中比较有名的作家、诗人则有石评梅、“七月派”代表诗人牛汉等。这些名字,在很长时间里共同矗立起了师大的精神界碑,成为百年师大的灵魂和象征。后来的上世纪80年代更成为今天不少人的追忆。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谁写出一首诗、一篇小说就会成为校园里万人追捧的对象。他们不知道文学到底是什么,文学研究不像今天这样这么受到推崇,但文学创作是神圣的,文学创作的意
新作文·高中版 2013年5期2013-04-29
- 小红楼钟老访问记
问记文/陈 芳钟敬文先生经常说:“做学问是为了民众,做学问不是为了自己”,“我喜欢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为人类工作。”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中心区附近,花园里散落着七座红砖红瓦坡屋顶两层小楼,里面曾住过不少北师大著名学者和人士,如陶大镛、浦安修等,其中就有国宝级学者、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先生。小红楼属于花园洋房风格。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当时苏联援建时期统一规划的建筑,规格比西式洋房稍简化一些。房子是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
北京观察 2012年7期2012-10-28
- 建国前《荷塘月色》研究述评*
早浮出水面的是钟敬文的阅读,从他写于1928年12月的《背影》上可以捕捉到其阅读感想,他从整体上把握了《荷塘月色》的情致,认为:“《荷塘月色》,只顾从题目上看,已先令人感到画意的丰满了。……人间还有描写荷塘夜景比这更来得美妙的图画么?”虽寥寥数语,却抓住了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基本特征,把《荷塘月色》看作美妙丰满的图画。我国历来有把作品中体现出的图画美看作评价作品优劣的尺度之一的传统,因此钟敬文认为《荷塘月色》体现出“画意的丰满”可谓是极高的评价了。可以说,钟敬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3期2011-08-15
- 汉俳十首
李芒 钟敬文等倾心慕许卿,孰料为伊拼死生,断桥难断情。(李芒)花事到荼,又错过赏春时节,且待来年罢。(钟敬文)黄叶与黑发,随着阵阵秋风呀,飘落在树下。(顾子欣)吴蜀起干戈,阵石盛传诸葛谋,兴亡任评说。(纪鹏)自从那一夜,弹响了你的心弦,我才算琴手。(晓帆)软风飘吴音,竹篮幽步送芳馨,雨巷伞如荫。(冰夫)花色满天春,但愿剪来一片云,裁做锦衣裙。(林林)细雨辨无踪,瘦竹轻摇听有声,窗前次第青。(陈大远)湖水碧连天,悠悠两排钓鱼竿,成败一线牵。小槐趁时栽,梦里
读者 2011年9期2011-05-14
- 汉俳十首
李芒 钟敬文等倾心慕许卿,孰料为伊拼死生,断桥难断情。(李芒)花事到荼,又错过赏春时节,且待来年罢。(钟敬文)黄叶与黑发,随着阵阵秋风呀,飘落在树下。(顾子欣)吴蜀起干戈,阵石盛传诸葛谋,兴亡任评说。(纪鹏)自从那一夜,弹响了你的心弦,我才算琴手。(晓帆)软风飘吴音,竹篮幽步送芳馨,雨巷伞如荫。(冰夫)花色满天春,但愿剪来一片云,裁做锦衣裙。(林林)细雨辨无踪,瘦竹轻摇听有声,窗前次第青。(陈大远)湖水碧连天,悠悠两排钓鱼竿,成败一线牵。小槐趁时栽,梦里
读者·校园版 2011年9期2011-05-14
- 幽默中的文化素养
丰绍棠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90多岁时,一次赴友人宴,当佳肴摆满宴桌后,牙齿几乎脱落光了的钟敬文先生对大家说:“你们先吃吧,我是个‘无齿(耻)之徒,对付不了这些好东西。”欢快的笑声避免了冷场尴尬。一会儿,为钟先生另做的热汤面端上来了,钟先生依然妙语解窘:“我是欺软怕硬,你们别学我啊!”散文家梁实秋一次去饭馆,白米饭久等也不上来,饥肠辘辘的梁先生耐着性子幽了服务小姐一默:“怎么白米饭还不上来?是不是稻子还没收割?”服务小姐也来了雅兴,笑答:“还没插秧呢!”举座皆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09年11期2009-06-21
- 我国教师节的由来
5日,北师大的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其实早在1932年,国民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国民政府1939年又将教师节定在孔子诞辰的8月27日。解放后废除了这两个教师节,1951年新中国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定在同一天。但这样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
知识窗 2007年9期200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