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

  • 论黄庭坚的墨竹题咏七绝
    摘 要:墨竹诗是古人在墨竹画上题咏的诗句。黄庭坚是北宋墨竹诗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墨竹诗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黄庭坚的墨竹诗承袭了唐代以来的创作风格,但又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即将创作的视角从关注画作本身转移到关注画家本人上。他的这种创作方法拓宽了墨竹诗的表现内容,有助于读诗者从画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构思和创作过程等方面更为细致地了解和赏析绘画内容。关键词:黄庭坚 墨竹 题画诗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

    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1期2023-07-11

  • 浅析吴镇墨竹艺术特色与师承关系
    。68岁后专心写墨竹,常与精严寺僧人会友谈佛,自改号“梅沙弥”。70岁时作《墨竹谱》传给佛奴(大多数人认为佛奴是吴镇儿子,但《义门吴氏谱》中并没有相关记载,儿子之说还有待考证),作为学习墨竹的课图稿。吴镇不但擅画还工诗文、书法,每每题跋于画上,诗词常含隐逸之风,洒脱大方,体现真性情;书法则以草书见长,学习怀素又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时人称其“三绝”。2 吴镇的墨竹风格目前发现有记载的吴镇绘画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幅为清代方睿颐在《梦园书画录·卷七》中收录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期2023-03-21

  • 竹谱雅赏
    者内藤湖南考证,墨竹画自五代时期就已经在江南地方出现,到了宋代,墨竹画随赵令穰的画风一起发展,《宣和画谱》也将其归为一类。文同被公认为墨竹画的开山鼻祖,苏东坡痴迷竹子,也曾效仿文同的墨竹。《宣和画谱》将墨竹作为单独的画科,与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蔬果等画科并列,所载宋代之前的墨竹画家,仅有五代李颇一人,宋代的文同、赵令穰也在其中。《宣和画谱》卷二十《墨竹叙论》是一篇关于墨竹创作的精悍短文,墨竹创作不采用丹青、朱黄、铅粉渲染,“以淡

    检察风云 2023年2期2023-02-13

  • 浅析文同的墨竹艺术
    页 北宋 文同《墨竹图》 绢本 立轴 水墨 131.6×105.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时代背景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阶段。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纷争局面,宋代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为避免官宦专权,施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方针,大力发展科举制。由于科举制的不断成熟,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进一步扩展了艺术的社会力量。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对艺术的发展十分地重视,宋代统治者在建国之初便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将艺术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

    艺术品鉴 2022年19期2022-09-09

  • 君子比德于竹
    善画松、竹,有《墨竹谱》存世,画坡地上、悬崖上的竹,以及风竹、雨竹等不同形态墨竹20幅。柯久思所作《墨竹谱》,对墨竹画法进行总结。明代士人画家崇尚秀雅,宋克、杨维翰、王绂、夏昶、姚缓、陈芹、文徵明、唐寅、陈淳、徐渭、项元汴等,都是竹画创作的佼佼者。清代“四僧”“扬州八怪”均以竹画见长。墨竹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水墨表达,对意境的追求是中国文人画的灵魂。唐代王维在《画学秘诀》中言:“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宋代以来,众多画竹名家,皆是以注重水墨

    中华瑰宝 2022年11期2022-05-30

  • 市委书记“人间蒸发”,潜逃16年终归案
    有价值的信息。“墨竹”落网办案人员查询物流信息显示,2020年8月,秦某曾经收到从哈尔滨市寄出的一个包裹,邮寄地址是哈尔滨市南岗区昆仑商城,吴杰凯在昆仑商城附近曾有一套房子,快递可能是其亲属所寄。正在这个时候,一个网名叫“墨竹”的人进入办案人员的视野,成为推动案件进展的关键一环。“秦某与‘墨竹’关系密切。‘墨竹’的网络头像背景是东北雪景,吴杰凯写作能力强,擅长诗词、爱好摄影,‘墨竹’可能源于其擅长和爱好而命名。”至此,案件终于找到重要突破口。追逃专班趁热打

    金秋 2021年11期2021-10-13

  • 从郑板桥的墨竹创作中探析其“怪”
    石,其不同寻常的墨竹创作风格和一反常态的“胸无成竹”论等,被世人称之为“怪”。本文从郑板桥的墨竹创作的题材选择,浅涉其绘画理论的墨竹创作的过程,及其对兰竹图画面的处理和意蕴,探析郑板桥之“怪”。【关键词】墨竹;创作;“怪”;胸无成竹;兰竹郑板桥,原名为郑燮,又称板桥先生,是"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郑板桥不同寻常的墨竹创作的风格被世人称之为“怪”,其一反常态的“胸无成竹”论也是如此。那么世人口中之“怪”为何物?常言道,奇异,不平常。《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1期2021-09-10

  • 文同:胸有成竹
    归为花鸟画;一种墨竹,是典型的文人画。墨竹的起源虽无定论,白居易有《画竹歌》“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可见,唐代画竹已成独立题材,名家箫悦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此“一色”或许是指青或绿,而非墨竹的墨色,但至少已对画竹有了抽象化的表现,是工笔设色向写意发展的过渡。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四川盐亭)人。其善诗工书,篆、隶、行、草、飞白皆精,尤其擅画墨竹。元丰年间知湖州府,又称文湖州。文同是苏轼的表兄,亦是

    美文 2021年11期2021-06-15

  • 浅谈宋元墨竹绘画的艺术特色
    04360)一、墨竹绘画的文化含义及起源“四君子”是中国从古至今经久不衰的绘画题材,其特点与古代文人士大夫审美志趣、生活情趣、人格品质和儒道释思想相符合。“四君子”作为文人借物喻志的途径,一直伴随着中国绘画史的不断发展。“四君子”中,文人墨客更喜爱竹,因为竹象征着清逸潇洒和坚毅不屈的品质,一直以来是被津津乐道的题材。诗人歌颂它,文人钟情于它,不仅如此,它也成为画家乐于表现的一种题材。纵观中国画竹的历史,从色彩上来说,有色竹与墨竹之分。而从具体用笔手法上来讲

    流行色 2020年7期2020-09-07

  • 文同和郑板桥的墨竹创作比较
    刘颂岩摘 要:墨竹题材作为具有浓厚笔墨语言与独特审美范式的意象彰显,极为切合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因而成为了他们笔下常见的咏物言志、表达清贞意识的特殊指代。其中,北宋文同促进了墨竹画法的成熟,状物严谨亦具个人心绪的抒发;清代郑板桥画竹更是别具盛名,笔墨率性挺劲兼求气韵天成。在这两位不同时代画竹名家的笔墨中,墨竹所承载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寄托也自有异同。文章从生活境遇、艺术风格与思想情怀等方面将二人的墨竹创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对墨竹题材绘画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4期2020-07-18

  • 徐州:苏轼文人画思想的发源地 ——以墨竹为中心
    枯木竹石,尤其以墨竹为主。关于墨竹画,苏轼较早的评论有33岁时写的《净因院画记》(图1)、《跋文与可墨竹李通叔篆》,34岁时的《题赵屼屏风与可竹》。此后至42时有一部分。文同去世之后有42岁时写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43岁时写的《文与可飞白赞》、在黄州时期写的《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49岁时写的《题文与可墨竹》《临筼筜图并题》50岁后写的《戒坛院文与可画墨竹赞》《跋与可纡竹》《文与可画赞》等等。苏轼的墨竹理论也被广泛引用,但是引用时是需要甄别的,主要

    中国书画 2020年12期2020-03-10

  • 七君子图
    画竹的名家,于是墨竹也就自成一派了。《七君子图》是将元代画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人所绘的墨竹裱在一幅长卷中。柯九思贡献了其中的两幅,算是能者多劳,所以以竹而言,是“七君子”。装裱完整的画卷高36厘米,长达10米有余,当然包括了所有的题签跋文。遥想古人在四下寂寥之时掌灯玩赏这一卷墨竹,是何等的雅兴啊!画卷原名《竹林七友》,应该是有意遥借“竹林七贤”的典故。

    学生导报·东方少年 2020年13期2020-01-07

  • 沈子琪作品
    秀、清气、优美。墨竹代表作:《春》《夏》《秋》《冬》《竹报平安》《清风满竹林》《清风明月》《清风高节》《淇园清趣》《雪中风味更清奇》《烟梢满壁》等。诗词代表作:《傲骨声声》《生命的呼唤》《启迪》《中秋月》《情为何物》《西窗静坐思》《秋思》《夜》《爱》《墨竹》。散文代表作:《我的上海》《艺术的审美》《虚度时光》《生为而人 我很抱歉》《北京的三月》《一林翠色》《心阔不过其世 人长不过百年》《墨竹叹》。2009 年创作36 米旗袍长卷彩墨竹《盛世四季图》;201

    艺术家 2020年11期2020-01-03

  • 蜀南竹海(三首)
    阳 飏蜀南竹海之墨竹墨竹从宣纸上移植到长宁中间须经过落魂台浮云藏匿起往来其间的云豹一尾鱼化石想成为龙吟寺的木鱼佛肚竹喜欢,罗汉竹喜欢墨竹格外喜欢自此多一位邻居半寐的海惠和尚坐在墨竹下面一幅泼墨大写意的模样被一位远道而来的诗人今夜梦见蜀南竹海之感叹这么多的竹,只有一支被我谓之箫,风吹云恰好经过,云越聚越多一个女孩子成了一群女孩子山下公鸡在打鸣像是喊我喊我回到十六岁,想要离家出走的年龄一台喷着蒸汽的火车头带我随便去到哪儿那时候不知道宜宾,不知道长宁竹海那时候

    星星·散文诗 2019年16期2019-12-30

  • 宋明墨竹竹叶形态的演变
    与竹的本原交汇和墨竹起源竹子原本是一种普通寻常的植物,因其苍翠欲滴、刚柔相济、姿态潇洒的美感而受到人们的赞赏,早在《尚书》中就有对竹子自然之美的表述:“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诗经》中直接提及竹子的有几十处之多,如“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澳》);可见竹子的自然美历来就被人赏识和歌颂。墨本属于作画的工具,是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墨的发明年代在历史上已无从考据,但从出土文物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墨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在

    流行色 2019年10期2019-12-14

  • 自有清风在竹间
    人物,尤其是他的墨竹作品艺术风格鲜明,对后世画竹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本文选取较为可靠的文同墨竹作品,重点从该作品的构图、笔法、用墨及款署还有题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及品评,并简要概括出此作品的意义及文同墨竹艺术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关键词:文同;墨竹;构图;题跋竹子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也是千百年来华夏文化不断描绘的对象。他几乎包含华整个华夏文明的所有品德:君子之风,凌霜傲雪,不畏严寒……。教会了太多的人学会了坚持自我,不污不染,也让更多的文人志士明白了洁身

    大东方 2019年2期2019-09-10

  • 墨竹何以成『派』 ——从文同与『湖州竹派』谈起
    卢 勇《墨竹图》北宋.文同关于墨竹的起源之说大概有三种:第一种即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起于唐明皇李隆基。元代张退公《墨竹记》曰:“夫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萧悦,因观竹影而得意。”二说是起于吴道子。元代李在《竹谱详录》中说:“墨竹亦起于唐,而源流未审……黄太史疑出于吴道子。”三说是起于五代时蜀国的李夫人。《图绘宝鉴》卷二记载:“李夫人……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模写窗纸上……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其他类似的说法还不少,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

    老年教育 2019年8期2019-08-30

  • 蜀南竹海(三首)
    阳飏蜀南竹海之墨竹墨竹从宣纸上移植到长宁中间须经过落魂台浮云藏匿起往来其间的云豹一尾鱼化石想成为龙吟寺的木鱼佛肚竹喜欢,罗汉竹喜欢墨竹格外喜欢自此多一位邻居半寐的海惠和尚坐在墨竹下面一幅泼墨大写意的模样被一位远道而来的诗人今夜梦见蜀南竹海之感叹这么多的竹,只有一支被我谓之箫,风吹云恰好经过,云越聚越多一个女孩子成了一群女孩子山下公鸡在打鸣像是喊我喊我回到十六岁,想要离家出走的年龄一台喷着蒸汽的火车头带我随便去到哪儿那时候不知道宜宾,不知道长宁竹海那时候我

    星星·诗歌原创 2019年6期2019-07-19

  • 千载墨君 ——文同、苏轼影响下的文人墨竹
    竹名世,又是文人墨竹的先行者,他与苏轼所提倡“寓意于物”的文人写意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画家。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胸有成竹”就是源于文同。2018年,恰逢文同诞生一千周年,浙江省博物馆集历代墨竹精品于一堂,举办的“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借此纪念这位大家。竹,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特别的意义。它不仅可裁之以居用,烹之以食饮,因竹之形美性清,还能赋予人们美的享受。自古先民们就受到竹的恩惠,竹的功用多至文房、礼乐、宅居、农具、狩猎、武器等。在秦汉时期,我国许多地

    艺术品 2019年2期2019-03-28

  • 苏轼的竹石风流
    题材仍然宽广,画墨竹、树石,也画山水、人物,甚至还画草虫、禽鸟等。除墨竹外,苏东坡的绘画没有师承。他能够自出新意,独树一帜,靠的是天赋、修养、意趣和襟怀。《枯木怪石图》北宋.苏轼 26.5cm×50.5cm对墨竹,苏东坡情有独钟。他去访友,若“候人未至”,便在人家的粉墙上“扫墨竹”。“扫”,自然是既快捷又灵逸。在苏东坡的时代,有位画墨竹的大师,叫文同,字与可,官至湖州(在今浙江)知州,虽死在赴湖州任的路上,但仍世称“文湖州”。文同很风雅,集诗、词、书、画“

    老年教育 2019年2期2019-03-14

  • 父亲的种子
    墨竹这田不知已经被父亲播种过多少的种子,不知又有多少个秋天被收割过,但,眼前只剩下了脚下的黄土。父亲将种子交给了我,但,我不是农民,可惜,我不是农民,最后,连土地的使用权亦不属于我。父亲的种子很饱满很沉重,但在我的手心却被风干成了枯叶。它们的重量啊,已随父亲的离开而流逝了。种子沿着手纹滑了下去,在小溪里溅起小小的水花。我知道,它们永远不会发芽,而我,也永远等不到收割的秋天。种子浸泡在水中,与土地隔着短短的距离,却永远不会相触。它们的每一次颤抖,我都能感受得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6期2019-02-03

  • 郑板桥设宴认师
    一下愣住了:这张墨竹画倒像是自己的!可是这几年我从来没有将这种画拿出来过,画铺怎么会有我的墨竹画呢?再看看题款的笔迹和自己的手书一模一样,上面两颗印章也和自己的一样。正在这时,店主开口了:“这张画是大画家郑板桥画的,先生如果想要,价格从优。”店方这么一说,让郑板桥像雷公菩萨掉到缸里——不知云里雾里了。他想了想,对店主说:“这张画值多少钱?”店主说:“一般的人,花20两银子我不卖。看先生您是行家,给15两银子即可。”郑板桥如数付了钱,买了这张墨竹画。临走时,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9年11期2019-01-13

  • 千载竹君—文同苏轼影响下的文人墨竹
    我无间”的境地。墨竹,又称“墨君”,起于唐而源流未审。北宋文同(字与可)、苏轼开文人写意墨竹之先河,其写竹不止于状貌,非图其外美,而以纯素之心体竹高洁之性。后世画家,凡写墨竹,无不受到文同与苏轼的影响,无不对其推崇备至。金代王庭筠,元代李、高克恭、赵孟、吴镇、顾安、柯九思、倪瓒、王蒙等,明初王绂、夏昶,他们写竹,备竹子之法度神采,又饱含君子之气度品格,直承文苏之正脉。之后,陈芹、姚绶、文明、陈淳、徐渭、朱耷、石涛、金农、郑燮等秉承文苏之风骨,融自己之心意,

    收藏家 2018年12期2018-12-19

  • 画的是竹悟的是境 —— 周盛荣“冰雪墨竹”贵阳巡展
    家周盛荣的“冰雪墨竹”全国书画巡回展贵阳站展在贵阳美术馆举行。展出的57幅作品,皆是画家的潜心之作,其中不乏荣获全国美术金奖的作品。周盛荣是中央美院的第一届美术博士。他主攻中国画,山水花鸟皆擅,独创的“冰雪墨竹”画法,丰富了中国画画竹的技法,其墨竹画展近年来在全国几十个城市巡回展出。走进展厅,迎面两幅大尺寸的山水画挂在墙上,左边是悬崖红叶《太行秋色》,右边是汹涌波涛《海纳百川》,高山流水,硬朗柔软相映生辉,却各有各的气势磅礴。环顾展厅四周,有冰雪墨竹,有古

    藏天下 2018年11期2018-12-04

  • 中国画画竹的表现技法研究
    方式表现的中国画墨竹艺术,更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得到完善,成为我国文人画不朽的题材。本文简单阐述了中国竹文化,分析了中国画画竹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探究了墨竹画的表现技法。关键词:中国画 墨竹 表现技法中图分类号:J2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0103-02竹与我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我国文人墨客自古以来便爱竹,有些文人甚至与竹朝夕相伴,在众多画作、名论、名诗当中,常见竹之身影。[1]竹,与松、梅合誉为“

    现代交际 2018年15期2018-10-09

  • 文人意趣:吴镇《墨竹谱》浅析
    婷婷摘要:元代是墨竹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与文人士大夫的介入密不可分。当时的社会被蒙古族所统治,汉族人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方面,都受到了极其不公平的对待。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便以竹入画,借此来抒发其清拔孤傲的思想情趣。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标本、尺度、基本功。元代赵孟頫曾说过:“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它一语道破了“书画同源”的内在意蕴。中国画独一无二的特征就在于它

    东方教育 2018年23期2018-09-28

  • 浙江·杭州千载清风 ——纪念文同诞生一千周年系列展览
    清风·近现代名家墨竹展展览时间:2018年10月27日——12月9日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古代文士咏物叹物必寄之以性灵,托之以高志,发之以情采。自然之物终有凋零,而吟咏之物历久而弥新。千百年来,竹都以君子的形象存寓在人们的心中,人们对竹的赞颂,从未止息。北宋文同(字与可)以墨竹名世,又是文人墨竹的先行者,他与苏轼所提倡“寓意于物”的文人写意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画家。后世凡写墨竹,无不对其推崇备至。金代王庭筠,元代李衎、高克恭、赵孟頫、吴镇、顾安、柯

    中国画画刊 2018年6期2018-09-18

  • 不事雕琢任自然
    竹,喜画竹抒情,墨竹被多家博物馆收藏,曾出版墨竹艺术二集。居所前后种竹、养竹,亦画竹,沈鹏先生曾挥毫对张春生墨竹艺术予以肯定,张春生被大众誉为“板桥后人”,跃居专业书画家之列。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新安画院、中国髢子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的大写意传统发端于文人花鸟画,借梅兰竹菊,挥洒笔墨,寄托精神,千载而下,佳作迭出,留下了丰足的精神宝库。春生先生从行政高位退休后积数十年读书生活阅历,选择墨竹一科, “日间挥写夜间思”,精诚笃学,手不停笔,借竹枝抒发人

    祖国 2018年9期2018-07-06

  • 两棵竹子
    墨黑、竹叶滴翠的墨竹,一棵是枝干挺健、叶茂杆壮的单竹。一场喜人春雨过后,它们和其它春笋一样破土而出,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快速生长。三个月后,它们成为那片竹林中最健壮、最秀美的竹子。秋季的一天,一群手执刀斧的伐竹工来到山上,他们一眼就看上了这两株茂竹,不由分说地便将它们砍倒在地。这时,墨竹表现得沉着而冷静,它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此它的生命将掀开新的篇章。而那棵单竹却显得诚惶诚恐,它不敢想象自己的未来是怎样,害怕遭遇什么不测,幸好从伐竹工们的交

    西江月 2018年6期2018-06-06

  • 浅谈郑板桥《墨竹》的“意”
    郑板桥作品中的“墨竹”形象,将艺术家创作与修禅的过程相结合,艺术家创作绘画时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将个人感触与个人技法完美融合之后,再去看山水景物,艺术家创作时所见都是心中之景,心中之景亦是眼前之景。郑板桥的“墨竹”使人觉得清新闲适并且内心孤洁,表达出郑板桥的坚持且自得其乐的心境,是因为已达到“手中之竹”的境界。万物经过自我内心的修炼,经过思虑和观察,由物象转为意象。清朝陈撰论画时说:“悟得十分,苟能记得三分,便是快事。”艺术家创作时个人内心的感触和笔下技法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2期2018-05-03

  • 风骨墨君
    旧藏民国时期石庚墨竹两幅,其形式为四条屏和立轴各一,绢本,从艺术价值而论均为上品。关键词:石庚 《墨竹》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037-02自古以来,倍受人们喜爱的竹子,有“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等美称,魏末晋初以嵇康为代表的七位贤士有“竹林七贤”之称,他们常聚集在竹林之下,饮酒作诗。暂且不提竹林位于何处,七位贤士相约一起游于竹林肆意欢饮,借竹子宁折不屈,潇洒脱俗之品格来体现文人其放任不羁

    艺术评鉴 2018年4期2018-04-02

  • 明代画竹题材中国画意境研究
    值。1 中国画的墨竹艺术文人墨客与竹子有着不解之缘,历代文人用诗赞美竹子、用文歌咏竹子、用画描绘竹子,将竹子比喻为君子,比喻为知己,歌颂竹子的品格和德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也以竹子为对象,失意落魄的时候也以竹子为对象,竹子仿佛成为了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歌咏对象[1]。竹子与人的生活联系紧密,不论是在中国的南方还是北方都可以茂密生长,全身都是宝。竹笋、竹竿、竹叶、竹根都是竹子赐给人们的宝。竹子不仅仅紧密参与了人们的生活,也创造了人们的生活,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7期2018-03-07

  • 墨竹:天堂应该是书店的样子
    本就属于他们。”墨竹说,“每个人走进书店,走进石简,应该忘记自己的社会身份,在阅读的精神世界找回最喜欢的自己,找到和这个世界最开心的相处姿态。”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又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大概是因了这种读书人常有的书店梦,墨竹才那么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天堂”。他爱书,上学时候条件艰苦,常常蹲在书店或者图书馆看书,这样的时光记忆,恐怕要烙印终生了。他想生活在一个有很多书店的城市;他想人到暮年

    当代人 2017年4期2018-03-05

  • 郑板桥墨竹诗意画的美学意蕴探析
    的六分半书与画中墨竹呼应有加,风声萧萧竹,错落题画诗。画中竹叶随风上下飞舞,细而瘦的竹枝左右摆动,不时传来萧萧之声。此时,作者不由得想起民间的疾苦声…。画里画外透出郑板桥为官不忘百姓事,拈来素笔写衷肠的艺术人格。纵观其大量的墨竹诗意画:清新、朴实、 通俗、亲切。闭目思来满眼淡墨斜影,风声、竹声,声声入耳,宛若步入乡下农舍竹园之中。此时,园中人的主观意念是何等的清新自由、心怀是何等的开阔舒展。充分体现了郑板桥的田园文人情怀和不入世俗的清新感觉,这正是后辈人不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2期2018-01-29

  • 守望传统—从陈瑶生《墨竹》说开
    传统—从陈瑶生《墨竹》说开◇ 杜景丽2016年底,在已故画家陈瑶生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位于他故乡的焦作市博物馆为他举办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纪念性遗作展。大概是因为他被时人誉为“陈神竹”的缘故吧,在展览的作品中,他的几幅墨竹最受关注。人们还没有完全淡忘这位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活跃于北京的画坛耆旧,应该说是一种幸运;或许,也是一种必然。平心而论,20世纪初的中国画坛,本该有一个值得回味的集体记忆。因为,那时的京城正发生着本土艺术传统与西方艺术新风的第一次

    中国书画 2017年8期2017-11-10

  • 元人七君子墨竹图卷故事
    钱莺歌元人七君子墨竹图卷故事◇ 钱莺歌[清]吴昌硕 题七君子墨竹图卷元代画史上涌现出许多画竹名家,乃是名家辈出的时代,出现了像赵孟頫、李衎、吴镇、倪瓒、柯九思、顾安等墨竹大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名家的作品能流传至今的,都堪称稀世珍品。苏州博物馆藏元《七君子图》就是元代墨竹名家的集锦卷,堪称一部元代墨竹简史,可谓元代墨竹之无上神品〔1〕。一《七君子图》,高36厘米,长10米有余。卷中将元代画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人所画墨竹裱在同一

    中国书画 2017年3期2017-06-26

  • “胸有成竹”
    馆藏的国宝级文物墨竹长卷《元贤竹林七友图卷》(《七君子图》)长达十米,首次亮相展出,着实抢眼。此作由六位元代墨竹画名家赵天裕、柯九思(两幅)、赵原、顾安、张绅、吴镇的七幅图合卷合裱而成。卷中六人所绘之竹,虽形态笔法各异,但都以简洁的笔墨营造出了竹的清逸意境。此作堪称墨竹画中的无上神品, 亦可说价值连城。关键词:苏州博物馆;竹林七友;六君子图;墨竹墨竹图为元初优秀画家赵天裕所绘,此人很懂得绘画的情趣,可惜已经查不到相关的生平事迹记载。这幅画和我们看到的元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4期2017-06-09

  • 名家集评
    者无尽的联想。以墨竹为画题,其事始于唐人。其后,在苏轼、文同、柯九思、吴镇、倪瓒、王绂、夏昶等人的笔下,文人墨竹更是愈变愈奇,幻化出无穷的意态。每一位画家都能借用墨竹这一画题挥洒内心的逸气,抒发独立的个性与情操。吴洪的墨竹,踵接古典文脉,也秉承古代文人画家的机趣,在平静含蓄的画面中悄然诉说着“美人君子”之思。这样的“声音”,在当今浮躁忙碌的世界里,格外值得我们用心去“聆听”,以求取片刻的宁静。1.吴洪 墨竹之一纸本 45cm×45cm2017陈 明|中国国

    书画世界 2017年3期2017-04-15

  • 那一些新鲜的时间(组诗)
    而非的河床墨 竹墨竹比竹子好强,一旦有了墨香它就会在纸上不需要太多的养分。一根根朝气蓬勃我收藏的那根墨竹十分瘦小它猜到我不会把它移栽,一直保持弱不禁风的模样墨竹松不了土长不了根一旦把它挂在墙上满屋子的风不知从何来蒲 花 三 千春天,一头白发我不嫌它老好多时候,风只是轻轻一吹白头发就飘起来那些飘浮物你根本不用捡捡也捡不完,在山上,在树梢衣领之处,散散点点,像一群小孩围拢过来春天的白发到处都是,不用满世界找你可以拔掉自己的一根,或一次误入,顺着发梢眼睛闭上轻轻

    福建文学 2017年4期2017-04-10

  • 从顾安《墨风竹图》观元文人画的墨竹情结
    图》观元文人画的墨竹情结⊙薛萍[山西博物院,太原030024]摘要:“墨竹”是中国文人画及传统花鸟画科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因其“高风亮节”“品格谦虚”“不屈不俗”等独特寓意,至元代发展尤为繁盛,深受元代文人欢迎。本文从山西博物院所藏的一幅顾安《墨风竹图》入手,通过墨竹题材在元代的发展,窥探其对元文人画创作的价值,从中可见元文人的墨竹情结所在。关键词:顾安墨竹元文人画一、顾安及《墨风竹图》简介顾安(1289—1365),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平江(今江苏苏州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2016-06-21

  • 墨竹
    。岁寒三友之一的墨竹,谁不能夸它“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的勇气是人人敬佩而称赞的。每逢隆冬,一片竹林,总是投下一道绿色浓荫。坚韧的青竹在幽溪旁咏诵世间的真谛。走在平湖秋月旁,那一小丛竹林因夕照而显眼。雪从空中飘落而下,枝叶上积得一层厚雪。夜已深了,人已散了,只留得一簇浓绿在暗中摇曳。北风呼啸。风一个劲地往竹林里刮。坚韧的外壳已绷得紧紧的。竹子在风中咏唱凄惨的乐曲,竹心虽为空,虽壳却为硬。在北风的强攻下,竹已抛弃了欢乐与生机,只留下一副空壳在狂风中摇摆。隆冬中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16年7期2016-05-14

  • 关俊声先生墨竹画艺术
    喜欢画画国画,以墨竹自娱。这个经历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非常相似。郑板桥曾在山东范县和潍县任过知县,为官清正,且以善画墨竹名扬天下。因此,朋友圈里和画界都喜欢称关先生为“当代郑板桥”——这既是对他墨竹画的称赞,同时也是对他政绩和人品的肯定。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墨竹作为一个独特的表现题材和艺术形式可谓源远流长。古人喜欢格物比德,人们看到竹子的虚空和挺拔入云,就藉以比喻君子的虚怀若谷和高风亮节,所以就有很多画家把竹子作为其主要表现题材,经过不断发展,画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5期2016-05-14

  • 郑板桥设宴认师
    一下愣住了:这张墨竹画倒像是自己的!可是这几年我从来没有将这种画拿出来过,画铺怎么会有我的墨竹画呢?再看看题款的笔迹和自己的手书一模一样,上面两颗印章也和自己的一样。正在这时,店主开口了:“这张画是大画家郑板桥画的,先生如果想要,价格从优。”店方这么一说,让郑板桥像雷公菩萨掉到缸里——不知云里雾里了。他想了想,对店主说:“这张画值多少钱?”店主说:“一般的人,花20两银子我不卖。看先生您是行家,给15两银子即可。”郑板桥如数付了钱,买了这张墨竹画。临走时,

    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6年6期2016-05-14

  • 浅谈“渔父”精神在吴镇绘画中的应用
    词】吴镇;渔父;墨竹;山水画;道禅哲学一、何为“渔父”精神渔父,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中的一个古老话题。楚辞和《庄子》中都有《渔夫》篇。楚辞《渔夫》中屈原洁身自好,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渔父则认为,君子不带凝滞之物,应该与世推移,任运而行。《庄子》杂篇中的《渔父》,通过孔子与渔夫的对话,讽刺儒家欲以仁义来教化天下的积极用世观,而渔父则是庄学的化身,提倡顺化一切。这两段对话中的渔夫形象,都突出任运自然的思想。渔父这一形象

    美术界 2016年1期2016-02-25

  • 劲节拂云唤高风 ——赵录平墨竹艺术漫谈
    高风 ——赵录平墨竹艺术漫谈文/刘工醉一陇上画家赵录平的墨竹,从大西北边陲重镇兰州传至内地和日本、朝鲜、澳大利亚等国,他的名字也随着作品的传播,飘越过六盘山和八百里秦川,在大江南北及海外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受到业界人士和艺术权威的认可。赵录平的墨竹,一改传统老路,独创新格,给传统的墨竹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此将墨竹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他的墨竹一经面世,便在艺术界、收藏界和书画爱好者圈内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在熟悉他的名字之后,收藏他墨竹的订单从海外和

    公关世界 2016年24期2016-02-22

  • 赵录平艺术简介
    等题材,尤擅写意墨竹。曾先后在北京、南京、西安、珠海等十二个城市举办个人十六次、联展四次,并应邀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展出作品及进行艺术交流。 其代表作八米长卷《竹韵琴声》获世界华人艺术家特别奖、工笔人物画《我给阿婆穿针线》入选六届全国美展。其传略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历代书画名人大辞典》等多部辞典。墨竹《只留清气满乾坤》被佛教丛林——澳洲南天寺收藏,并永久陈列于宝藏馆内。《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收藏家》《美术》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对

    公关世界 2016年24期2016-02-22

  • 成竹在胸
    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人称“文湖州”,又称为“文湖州竹派”。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汉中市洋县)知州。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此。

    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 2015年11期2015-11-09

  • 孙杰墨竹作品选登
    【长安画廊】孙杰墨竹作品选登孙杰,亦名长柱,字泉人,号仓北山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书画诗词艺术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榜书协会艺术委员、中国对外友协理事、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员,中国西部书画研究院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美术美育教授等职。出 版 专 著君子之风200cm×70cm (局部)孙杰先生从艺60余年,耕播精研于中国书法、绘画,深造于中国画研究院,师从当代书画大师董寿平、徐伯涛。其国画以墨竹驰名,书法以大篆见长,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先后在北京

    陕西画报 2015年6期2015-09-14

  • 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探究文与可与苏轼的友情空间
    】苏轼;文与可;墨竹;友情【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我们维系朋友情感的方式都非常的时尚,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唱歌啊,送生日礼物啊,这也是我高中大学用来维系友谊的方法,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情感越来越物质化了呢?好像离了物质,我们就无法呈现我们的情感?我们情感的表达和维系是不是太依赖物质了?其实,发自内心的东西不应该这么复杂。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苏轼和文与可会用他们的友情告诉我们情感的另一种呈现和维系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2015-09-10

  • 墨竹之变
    唐至清末千余年间墨竹作品,不难发觉其由色至墨、由工至写、自重形到重意的演变过程。古人讲求书画同源,墨竹是“以书入画”书画结合表现最出色的绘画种类,可谓“画竹,极尽书法艺术之能事”。唐代楷书是为主流字体。其圆润饱满的艺术风格直接映射到墨竹上,便是唐竹的丰腴肥美,充斥着唐人自信与达观,竹文化的观念意识在此时逐步得以确立和固化。此时墨竹的典型代表有被白居易誉为“举时无伦”的萧悦竹。而宋体字对于楷体的取代更直接影响到墨竹的气韵。因快速奏刀而留下铿锵有力的健硕气态也

    中国收藏 2014年10期2015-03-12

  • 画师
    时就擅写竹。他的墨竹作品,无论枯竹新篁,还是丛竹单枝,都极富变化,极有神韵。他的一位亲戚,见他对竹情有独钟,就拿出珍藏多年的板桥真迹──《墨竹图》,他一下子就被迷住,直至陪同的父亲多次催促,方依依不舍地离开。此后,宋传侠又央求亲戚让他饱了几次眼福。每次,宋传侠都会在《墨竹图》前伫立良久,认真观赏,仔细揣摩,恨不能将其枝枝叶叶全部镌刻进心中。为了达到板桥“心中有竹”的境界,他还在屋前栽植了竹子。每有空闲,便与竹丛为伴,看竹笋破土、竹叶婆婆,观竹节拔高、竹林摇

    小小说月刊 2014年6期2014-07-02

  • 画师(外一篇)
    时就擅写竹。他的墨竹作品,无论枯竹新篁,还是丛竹单枝,都极富变化,极有神韵。他的一位亲戚,见他对竹情有独钟,就拿出珍藏多年的板桥真迹——《墨竹图》,他一下子就被迷住,直至陪同的父亲多次催促,方依依不舍地离开。此后,宋传侠又央求亲戚让他饱了几次眼福。每次,宋传侠都会在《墨竹图》前伫立良久,认真观赏,仔细揣摩,恨不能将其枝枝叶叶全部镌刻进心中。为了达到板桥“心中有竹”的境界,他还在屋前栽植了竹子。每有空闲,便与竹丛为伴,看竹笋破土,听竹叶婆娑,观竹节拔高,闻竹

    雨花 2013年8期2013-11-14

  • 中国文人画中墨竹文化的符号学分析
    一首咏竹诗、一幅墨竹画、一句“无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无一不弥漫着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画代表着中国文人画、借竹喻人格只为中国哲人所称道……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通过竹及其文化事象得以显现,从而与其他文化判然相别。中国文人的墨竹画在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

    名作欣赏 2011年32期2011-08-15

  • 画家郦松臣
    。其父及三哥皆以墨竹闻名浙沪。郦松臣自幼酷爱墨竹艺术。1929年就读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绘画系。“芦沟桥事变”后,在湖南省数间师范学校从事美术教育。曾任湖南省益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素有“竹君”之称,其墨竹汇古今百家之长而成一家之法,以“纵横恣肆”而闻名,“出神入化,情畅无穷”,以神入画,用笔纵横,上下一气呵成,笔中剩余水墨的妙用,使画面骨气风神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郦松臣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12期2009-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