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

  • 二十世纪民族艺术精神的探索者 ——评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
    1](P99)徐复观(1903—1982)是台港现代新儒家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一生都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疏释工作,在先秦人性论和两汉思想史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美学研究方面亦有重要的理论建树。在徐复观看来,忘记自身的文化传统,就好比不知自己身份的流浪汉,找不到生命的立足点。出于对民族文化的忧患意识,他以“深情的剑笔”,批判以西方科学民主求民族文化更生的方式,而是希望通过科学民主的精神来照亮并阐扬传统人文精神,并为现代文化输入传统血液。[2]诚如其

    齐鲁艺苑 2023年1期2023-09-22

  • 徐复观对张大千和溥心畬之评价看其画学观
    徐复观是20世纪中国新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理解,在中西文化冲突激烈的时代,做出了自成一格的文化回应,并颇具影响力。他与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学者齐名,曾出版《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两汉思想史》等书,探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以“文化保守主义”姿态保护、守护民族文化的根基。徐复观不仅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上功力深厚,而且对中国艺术史也曾系统研讨过,并著有闻名学界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对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做出了巨大

    雨露风 2023年6期2023-08-15

  • 读书的“入”与“出”
    生曾教他的弟子徐复观阅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某日,先生问徐复观读了之后有何心得,徐复观回答说他读出了许多不能同意的地方。“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熊先生还没听徐复观说完就火了,怒声斥骂道,“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你这样读书,真太没出息了。”“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掷地有声,说得多好啊。因

    思维与智慧 2023年19期2023-06-26

  • 徐复观对中华民族自强精神根源的历史考察
    家的著名代表,徐复观认为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形成有一历史过程。中华民族自强精神首先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孕育出人性善,人性善为自强精神提供了根本原则以及源源不竭的动力。目前学界关于徐复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徐复观的政治思想与艺术思想,即徐复观通过中国思想史,特别是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史研究发掘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两家文化中的自由民主精神和自由人格意识,鲜有对徐复观关于中国人文精神形成历程、中国人文精神如何孕育出人性善、人性善与自强精神有何内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2-27

  • 徐复观对“心的文化” 的现代性阐释
    层面来具体阐述徐复观的“心的文化”理论。【关键词】 徐复观;“心的文化”;现代性阐释【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6-0050-02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需求引导机制研究”(项目号:MKS20201)。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皆师从熊十力先生,虽然三位都是新儒家的代表,然其为学路向和治学之方却并不完全一致,三人

    今古文创 2021年46期2021-12-21

  • 经典与新诠:徐复观对《大学》思想来源的批判性诠释
    晶[内容提要]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是文化保守主义阵营中最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他的“《大学》思想内容源于孟学”“《大学》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性思想的综合”一说,表明徐复观跳出传统道统观来看待经典,摆脱了传统的道统意识,在对传统价值进行挖掘之时,也对传统价值进行重新体认与突破。这种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和对传统文化护持的学术风格,表现在学术论断中亦不乏武断之处,如《大学》思想内容到底是“孟源”还是“孔源”,但徐复观重新诠释古典儒学,为儒学注入源头活水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30

  • 徐复观拜师熊十力
    徐复观早年投身军界,后来成为现代新儒学大家,而他“决心叩学问之门的勇气,是启发自熊十力先生”。1944年春,陆军少将徐复观在同乡好友陶子钦处,偶然读到熊十力《新唯识论》上册,顿时为之折服。他打听到熊十力此时正在重慶北碚,暂住梁漱溟主持的勉仁书院,立即写了封表示仰慕的信去。不几天,收到回信,粗纸浓墨,信中先是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接着责备他字迹潦草,诚敬之意不足,今后要特别注意。徐复观当即复信道歉,说明他实在一向不会写楷体字。几番通信后,有一天熊十力来信表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40期2021-10-18

  • 徐复观《释气韵生动》续探
    内容详加解释。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书中对谢赫评画所使用的“气韵生动”一词有详细的释义,并对谢赫“六法”之体系及剩余之五法也进行了粗浅的解释。本文写作旨在于进一步系统性地组织起徐复观对其它五法及六法体系的说明。关键词:六法  谢赫  徐复观  古画品录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037-04一、问题的提出谢赫对“六法”的描述如下: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诫,着升沉,千载寂寥,

    艺术评鉴 2021年1期2021-02-22

  • 中国艺术精神与知识分子的反专制传统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之阐释
    支柱[1]1。徐复观在他《中国艺术精神》的自叙中提出道德、艺术和科学三个概念,并认定此三者为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国文化是以道德为主体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强调科学的文化,这一点,在很多民国知识分子看来是毋庸置疑的。而民国时期的西化派知识分子,却对以道德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甚至要打倒中国文化、打倒道德。徐复观的很多著作正是为了彰显中国人是如何从具体生命的心与性中挖掘道德的根源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中国文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西化派知识分子并没有如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17

  • 熊十力骂醒陆军少将
    3年,陆军少将徐复观读到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一书,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萌发了拜熊十力为师之意。恰在此时,熊十力在重庆勉仁书院教书。徐复观便试着给熊十力写了一封信,表示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几天后,熊十力给徐复观回了一封信,开门见山地批评徐复观的来信字迹潦草,没有表现出拜师的诚意。徐复观接到熊十力的回信后,立即写信向熊十力道歉。不久,熊十力约徐复观来书院面谈。徐复观第一次拜见熊十力,身上穿着整齐的陆军少将军服。见面后,徐复观向熊十力请教道:“熊先生,晚辈我该读点什

    做人与处世 2020年23期2020-12-28

  • 基于文化的自觉:论徐复观的自由民主观
    保障人的权利。徐复观的自由观与殷氏有所不同,他说:“人有‘人权’,国家有主权。人权被侵犯,即个人之不独立、不自由。国家主权被侵犯,即国家之不独立、不自由。二者具有交互作用。”[3]徐氏承认“人权”是“自由”的核心,但认为它与“主权”交互作用。这与其重视国族主义的观念是一致的。(二)“我的自觉”“自作主宰”与两种自由说徐复观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大师,他在文化心理上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必定反对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实际上恰恰相反,他和唐君毅、牟宗三等

    江汉学术 2020年2期2020-02-27

  • 徐复观论历史之价值功用
    儒家群体内部,徐复观以精研中国思想史而著称。在释读古典文献的过程中,徐复观以思想史的路径溯源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据史以言理,以谨严缜密的考证为立基,以现实生活经验切入古典精神世界,引古筹今,从人类过去的历史文化的经验教训中寻找人事变迁之由,以图发现指示未来走向的“明灯”,体现出了极为浓烈的重史意识,对历史的价值功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笔者在既往研究过程中对徐复观的史观、史学方法论、史评、历史认识论等方面都有所论及,①本篇即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我们

    宜宾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2-23

  • 徐复观儒家艺术观的当代价值
    化运动以来,以徐复观为代表的新儒家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外来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濒临灭绝之际,他们以儒家“礼乐”精神为核心,提出了“礼乐复兴”的新儒家音乐艺术观,力图在以儒家文化的基础之上会通儒、道、释以及西方哲学,以此来建构他们的庞大、精深的文化哲学体系。徐复观以文化视角探讨中国艺术精神和儒家音乐观,在对中国古典音乐分析研究的同时,重新挖掘并注入了当代价值,对于改善“浮躁”的艺术心理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徐复观   儒家   礼乐   “

    艺术评鉴 2019年19期2019-11-22

  • 徐复观对思想史方法论的反思与自觉
    徐复观不论在人生经历或学术思想上都有特殊贡献,尤其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上,徐复观有着较早的反思与自觉。反观徐复观思想的具体发生,不难看出,徐复观对思想史方法论的探索,首先来自于对当时学界两种不同思想诠释进路的反思,即以傅斯年为代表的语言实证进路和以牟宗三、唐君毅为代表的形上思辨进路。而这两种诠释进路的对象化、抽象化、知识化带来的脱离现实人生、丧失儒学真精神的问题,使得徐复观返归自我,对自我精神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徐复观选择回归现实世界的农村乡土,肯定人性中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4期2019-03-04

  • 文教何以共谋:战后台湾学术形成的权力语境
    前选择失语,而徐复观等反抗者则被排挤到权力的边缘。关键词:台湾;徐复观;冷战;知识分子;权力DOI:10.16346/j.cnki.371101/c.2019.05.01949年后台湾学术研究成果已成为各领域学术史的一部分,甚至学者本身也已成为某种精神象征。然而传统研究往往沉浸于各学科内部,着眼于学者公开著述的内在义理,却疏忽了学术群体与各种权力复杂交织的情形,缺乏对思想随时势而迁变的体察。由于未能阐明学者身处的具体情境与焦虑,因此仅局限于讨论威权对知识的

    文史哲 2019年5期2019-01-25

  • 徐复观“逸品论”之我见
    10000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其中的第七章“逸格地位的奠定——《益州名画录》的研究”后四节集中阐述了他关于“逸品”的研究。整体来说徐复观对逸品的把握精炼到位,成为美术史上关于逸品理论的重要研究之一。但他在谈及一些美术史问题时的某些观点仍有待讨论。徐复观对于“逸品”的研究开始于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黄提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对于何为真正的逸品,徐复观引用了董其昌《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2018-09-05

  • 从“心的文化”到“自由儒家”
    社会的创发”是徐复观“心的文化”思想的最主要內容。他以“性善论”和“性分平等”为理论基础,以孔子的“自由社会”思想为中心,构建了一条从“心的文化”到“自由儒家”的思想之路。徐复观的思想宗旨在于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挖掘自由、平等的因子以实现现代自由、平等的民主政治制度,从而实现新儒家的“返本开新”。中图分类号: B2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8)03-0127-06关键词: 徐复观;自由社会;心的文化;民主政治;自由儒家近二十年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8-11

  • 从“心的文化”到“自由儒家” ——徐复观“自由社会的创发”思想探析
    十年来,学界对徐复观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思想性格、精神归属的探讨上①,对于徐复观如何“返本开新”的研究非常之少。徐复观的“返本开新”是以“仁”为理论起点,以“心的文化”②为理论基础建构的。李锦全在《从批判与承传中走向民主政治——评徐复观的儒学发展观》一文中阐述了徐复观“在传统文化中开出民主政治”的思想理论进路,但是,他没有提及“自由社会的创发”和“仁”“心的文化”在徐复观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性作用,也没有阐明徐复观的思想形成原由〔1〕。本文尝试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2-10

  •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艺术探索——徐复观艺术思想的西方文化背景
    朱立国徐复观认为:“文化是由生活的自觉而来的生活自身及生活方式这方面的价值的充实与提高。文化的内容包括宗教、道德、艺术等。”[1,p1]为强调它的自觉性,就把人的生活和一般动物的活动区分开来。“无论文明、文化,都是人造出来的,人在本质上没有分别,故文化在本质上没有分别。”[1,p2]人的本质,徐复观称之为共性,“作为一个人,总有其共性。有了共性,然后天下的人,都可在某一基点之上,作互相关联底考察,因而浮出世界史的观念”[2,p247]。但是,“人性是个无限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1-29

  • 战士徐复观
    李 村战士徐复观李 村鲁迅在中国现代史上,被称为“思想界的战士”。然而许多人不知道,若以战士的标准来衡量,徐复观同鲁迅一样,一生打过无数的笔仗,而阵仗之激烈、对手之强大,都远超过鲁迅。他留下的上千万字文章,除了几部学术性著作,其他都是有针对性的时论和政论。即便在这几部学术性著作中,他也锋芒毕露,不回避任何挑战。有些文章尽管不是在打笔仗,他也会设计一个“虚拟的对手”,凝聚思想的力量。正如刘述先所说,“他的文章必有对象在心目中才写得精彩”。所以如果鲁迅是战士,

    上海文化(新批评) 2017年2期2017-11-13

  • 重建古典的解释学如何可能
    青教授的专著《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时,我脑中时时浮现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意识,在我看来,该著是以西方解释学作为一种参照构建中国现代解释学的有效尝试,其凸显了一种比较美学的路径,以西方的理论来激活中国自身丰富的美学理论资源,使之具有当代性。我们在研究中有个极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将研究对象贴标签,但这种标签式的概括常常忽视了其内在的差异,使得我们对其中有价值的思想缺乏仔细的考究。国内对徐复观的学术定位大体就是如此,其实,在海外新儒家的学

    中国图书评论 2017年8期2017-08-18

  • 评议徐复观之《大学》成篇时代
    】 文章概述了徐复观先生论《大学》地位及其成篇年代,徐复观认为,《大学》是秦统一天下以后为反抗法家,而对儒家的思想进行的有计划整理。文章梳理了国内学者对《大学》作者及成篇年代考证,认为,《大学》应出于曾子之手成书于战国之后,由曾子或者其门人整理而成;考证《大学》成篇年代时,不仅要结合文献,更重要的是与其他文献所含蕴的思想内容进行对比,进行综合考证或许更具有说服力更为系统。【关键词】 徐复观;《大学》;成篇年代;曾子一、徐复观论《大学》地位及其成篇年代《大学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7期2017-08-03

  • 何谓理想的政治?
    和西方政治均非徐复观理想的政治。在徐复观的眼中,传统政治存在诸多问题,他以“理势之辩”对传统政治开展了分疏、清洗和批判,并表现出强烈的“申儒拒法”的卫道姿态。西方民主政治亦非徐复观的理想政治。他基于政治的体用之别,指出民主政治的主流表现为“中”的政治路线,他通过“群己之辩”,指出西方过于重视个体主义的弊端,并存在民主根基不稳等问题。徐复观的理想政治是建构在“返本开新”和中西互相补益的思路上的,是基于“德治”思想的自由民主论说,是新儒家政治哲学的一种尝试。关

    社会科学 2017年7期2017-07-12

  • 徐复观谈他的读书生活
    叶水涛徐复观(1903年-1982年)与牟宗三、唐君毅齐名,为港台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港台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徐复观谈及他的读书生活时说道:“我决心叩学问之门的勇气,是启于熊十力先生。对中国文化,从二十年的厌弃心理中转变过来,因而多一点认识,也是得自熊先生的启示。第一次我穿军服到重庆金刚碑勉仁书院看他时,请教应该读什么书。老先生教我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我说那早年已经读过了,他以不高兴的神气说:‘你并没有读懂,应当再读。“过了些时候再去见他,说《读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6期2017-07-07

  • 先秦儒家人性文化中的艺术精神* ——徐复观的儒家人性论
    始于新儒家,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而为学界广泛接受,但也是自此始,“艺术精神”因徐复观借助“艺术”展开论述而将“艺术精神”的范畴缩小至“艺术”之内,权且可将“中国艺术精神”解读为“中国艺术的精神”。通过《中国艺术精神》的写作背景可以看出,该书是因徐复观与刘国松对于现代艺术的论战而著①刘国松《中国现代画的路》完成于1965年,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完成于1966年,这两本著作可以看作二人在现代画论战中的总结。,但仔细比较两本著作的内容可知,他们所论证的主题

    文化艺术研究 2017年4期2017-03-27

  • 思想的代际差异:从知识分子观看熊十力徐复观思想之不同
    分子观看熊十力徐复观思想之不同谭 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作为新儒家阵营中的师徒,熊十力和徐复观的思想存在着代际差异。具体从知识分子观的角度来看,熊十力的思想专恃思辨,注重形上建构,因此对知识分子批判极为严苛,思想上表现出独裁性;徐复观的思想则立足于社会性和实践性,所进行的学术研究是思想史的路径,注重民间与大众,表现出与乃师完全迥异的思想性格。熊十力;徐复观;知识分子观;思想代际差异熊十力是中国近代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

    长沙大学学报 2017年4期2017-03-26

  • 钱钟书与徐复观:“比兴”观之异同
    论苑】钱钟书与徐复观:“比兴”观之异同张晓晓(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诗经》自整理成书以来,研究它的人归纳为赋、比、兴三种作法。其中比兴的问题较多,自古以来备受争议。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但往往各执己见,难成定论。通过阅读钱钟书与徐复观两位先生的《管锥编》和《中国文学精神》,从兴的“意味”、“兴”之物在何处以及对于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的看法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对于比兴的认识。《诗经》;比;兴《诗经》

    文化学刊 2017年12期2017-03-11

  • 血泪凝结成精神
    文化救世”——徐复观创办前后的心路历程》一文以徐复观的心路历程为切入点,将徐复观对传统文化的道德建构与审美品格贯通到“心”的价值探源上,该成果对研究徐复观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传承具有启发意义。【关键词】徐复观;民主评论;心路历程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4-01青年学者马林刚博士继《道德与艺术的双重变奏——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一书出版之后,又在《齐鲁学刊》发表《从“政治救国”到“文化救世”——

    戏剧之家 2016年22期2016-11-30

  • 徐复观眼中的延安
    3年5月8日,徐复观(当时用名徐佛观)、郭仲容同时受派遣担任国民党驻延安联络参谋,从重庆来到延安。大约一周后,毛泽东在枣园会见徐复观、郭仲容两位联络参谋,“同他们恳谈国共关系问题,请他们向重庆、西安国民党方面转达共产党精诚团结的意旨”。闲聊留下好印象据徐复观后来回忆,他在延安期间,与毛泽东有过五次以上的长谈,并诚恳地请教很多问题,比如“应当怎样读历史”。毛泽东的回答是:“中国史应当特别留心兴亡之际,此时容易看出问题。太平时代反不容易看出。西洋史应特别留心法

    领导文萃 2016年19期2016-10-26

  • 徐复观的“一般艺术学”思想
    5000)论徐复观的“一般艺术学”思想朱立国1,2(1.曲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日照276826;2.安康学院 艺术学院,陕西 安康725000)在艺术学独立为学科之前,艺术家们对门类艺术间的融通就曾做出过积极的探索。徐复观试图在形式和精神两个层面,打破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壁垒,将各门类艺术最终统一到“中国艺术精神”的大范畴之下,从而确定适用于各门类艺术的基础性认识。虽然徐复观没有明确提出“一般艺术学”的概念,但他的尝试无疑对“一般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提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2016-10-25

  •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解读
    21000)对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解读郭淑慧 (浙江师范大学 321000)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让人感觉他有着“重道轻儒”的思想观念,但从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来看来看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会发现,他对庄子独到的发现对于解救现代人文化思想的失落,对于人的精神的自由的解放,显示出他的责任感和文化重负感。庄子美学;儒家美学;儒道汇通《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首次提倡中国艺术精神的拓荒著作,书中对于有庄子而来的中国艺术精神给与了独到的见解,由此确定了由

    大众文艺 2016年6期2016-07-12

  • 徐复观:奔走在道德之根与艺术之魂交融中的文化殉道者
    的双重变奏——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一书以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为立足点,再现了徐复观追寻艺术“道德之根”、寻觅道德“艺术之魂”的生命历程,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挣扎在道德与艺术融合之路上的“文化殉道者”形象。【关键词】徐复观;道德之根;艺术之魂;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49-01徐复观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新儒家流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传奇性和重要性表现在早年热切追求政治理想,中年潜

    戏剧之家 2016年5期2016-04-05

  • 徐复观先生之董子研究
    73165)徐复观先生之董子研究宋立林1,2 (1.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 曲阜273165)摘 要:董仲舒在中国儒学史的地位极为重要,然而现代新儒家群体对其大都忽视,惟独徐复观极其推重,在董子研究方面着力甚多。这一方面是出于徐复观对中国文化进行现代疏释的需要,也是其思想史研究理路的必然结果。徐复观对董子的研究是全方位的,分别对董子的公羊学、天的哲学、政治思想及其与汉代政治关系进行了分梳和诠释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16

  • 主义·制度·文明:徐复观战后旅日观感
    ·制度·文明:徐复观战后旅日观感何卓恩,王志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抗战胜利后,徐复观曾多次旅日游历,留下了大量有关日本的观察和评论。其突出者,一是关于日本战后的国际战略,支持日本再军备以抵御苏俄在东亚的扩张,同时谴责日本对侵略历史反省不足,对中国缺乏尊重和诚意;二是关于日本战后的民主政治体制建构,欢迎美国对日本的民主改造,同时忧虑日本国民性妨碍民主制度生根;三是关于战后日本经济起飞后的社会文明,肯定现代科技改善生活的重大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3-08

  • 善美谐和:徐复观对孔子艺术精神的解析
    )善美谐和:徐复观对孔子艺术精神的解析赵子贤(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摘要:徐复观对儒家善美谐和的艺术精神进行了解析。他指出,道德就是最深层次的善,艺术便在此处生根,实现善与美的统一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追体验”是欣赏者感受艺术作品善美谐和这一特征的重要途径。欣赏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境界。徐复观对儒、道两家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进行了创造性的分析。他指出,庄子的艺术精神体现为纯净而单一的艺术理念,不妨将其称为纯艺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05

  • 赋古典以新义,出新解于陈编 ——徐复观先生先秦儒学诠释述略
    解于陈编 ——徐复观先生先秦儒学诠释述略宋立林1,2(1.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2.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 曲阜273165)摘要:徐复观先生是20世纪屈指可数的思想与学术俱称大师之人物,其对于先秦儒学之诠释,体现了其返本开新之宏愿,亦见其疏释中国文化之雄心。其于先秦儒学之诠释,有其独特之方法与态度自觉。徐复观所诠释之先秦儒学,主要体现于人性论与德治思想两方面。其论建基于文献之梳理与归纳,其说深契于儒家义理之堂奥,深造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1-23

  •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中国艺术精神》研究述评
    代表人物之一,徐复观在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等领域均有独到的见解,《中国艺术精神》便是其艺术思想的代表著作,该书于1966年由台中中央书局首次刊行,后改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几十年间不断再版重印,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名著。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徐复观在大陆几乎没有人知道。徐复观在大陆学术界的出场始于1987年《中国艺术精神》在沈阳的出版。卢善庆的《中国古代文化中艺术精神的探源溯流——读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1],是中国《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5期2015-03-20

  • 读书的态度
    ,最好能看一看徐复观先生的问学回忆。徐先生立志向学之前,跟在大陆学界很有名气的黄仁宇一样,是国民党军人,不过,徐比黄要混得好,40岁上下就已经官拜少将,而且进入了蒋介石的幕僚圈。大陆易鼎前徐复观弃政向学,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学者,海外新儒家的名家。在他看来,他成就学问的转折,在于熊十力先生的一骂。那是1948年,有点厌倦了政治的徐复观前往熊十力处问学。此时的徐复观,虽然一直从政,但在线装书上下过功夫,又留学喝过洋墨水,于新学旧知都有根底。不想,见过熊十力先生

    决策探索 2014年21期2014-11-25

  • 徐复观艺术精神的本质及范畴
    725000)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探索,开阔了世人的艺术视界,也引起众多学者对徐复观艺术精神观点的质疑,其中最典型的有两个:以章启群为代表,从老庄哲学本体出发,结合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认为徐复观的艺术精神与老庄哲学是两个系统,不能将中国艺术精神与老庄“道”的哲学思想相比附[1];以李蓓蕾为代表,立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认为徐复观所论的艺术代表了以文人画为主的“纯艺术”,不能代表中国艺术的全部[2]。徐复观以人性为基础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加强了理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10

  • 桐城派文论与《文心雕龙》的暗合 ——徐复观《文心雕龙》研究扩展
    》的暗合 ——徐复观《文心雕龙》研究扩展任雪山(合肥学院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601)《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巨擘,桐城派是近代文章学大宗,作为一位心系中国文学命脉的现代新儒家,徐复观与两者都颇有渊源,并对桐城派文论和《文心雕龙》之关系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它们有许多暗合之处。特别是在文体论和文气论两个方面,桐城派文论对《文心雕龙》都有继承和超越。通过对桐城派和《文心雕龙》关系的细致考察和疏通条贯,徐复观希望展现古今文学发展的轨迹,沟通中西文学理论,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8期2014-04-03

  • 九州出版社《徐复观全集》上市
    货会期间举办《徐复观全集》发布会。徐复观先生哲嗣、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徐武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九州出版社总编辑张海涛等出席了发布会。徐复观先生半生戎马,不惑之年后方转入学术研究,就儒家思想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等方面,发表大量论著,影响巨大,泽被深远,是海内外公认的“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著述宏富,体大思精,诸如《两汉思想史》《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思想史论集》等作品长期被奉为学术经典,曾由多家出版社出版。鉴于此前

    出版参考 2014年2期2014-03-07

  • 徐复观治史渊源述略
    4)港台新儒者徐复观治学领域宽泛,著述宏富,举凡思想史、艺术史、文学史、时事评论等领域皆有文字留存。近年来,学界对徐复观个案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政治学、文学和思想史方面,尤其是徐复观治思想史的态度方法问题,引起当今学界的极大兴趣*黄俊杰:《当代历史变局下的儒家诠释学:徐复观对古典儒学的新解释》,见黄俊杰:《东亚儒学视域中的徐复观及其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郭齐勇:《论徐复观的思想史观》,见《郭齐勇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3-06

  • 罗孚与徐复观的隐秘交往
    录。比如,他与徐复观先生的隐秘交往持续较长时期,而记载零零星星,散见于几篇忆人叙事之作,如《江湖烟雾怎相忘——怀念徐复观先生》和《王匡徐复观一段诗缘》(《文苑缤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也并未和盘托出,尽管在他执笔忆述往事时,另一位当事人早归道山,台海两岸剑拔弩张的对抗态势也已成为历史。与“特务头子”结识另一位当事人,就是著名学者徐复观。1971年,经居港的老报人曹聚仁介绍,罗孚得以结识徐复观。对担负着文化界统战重任的罗孚来说,能与这样的人物相识

    同舟共进 2014年9期2014-02-11

  • 消解形而上学与“即自的超越”
    71002)在徐复观看来,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心”的文化,“心”是存在意义之根源和价值评判之所在。不过,此“心”并不是宗教的信仰起点,也不是思辨所构建的形上本体,而是生命本质在经验和历史中的呈现。他说:“人生价值的根源在心的地方生根,也即是在具体的人的生命上生根。具体的生命,必生活在各种现实世界之中。因此,文化根源的心,不脱离现实;由心而来的理想,必融合于现实现世生活之中。”[1]39在他看来,这个与生活、生命连在一起的“心”,比虚无缥缈的形上本体更为现实、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4-08

  • 形而中学乃中国的人文精神
    2)“文化”是徐复观学术研究的切入点,即,他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学术研究的。在他看来,“文化”是人性对生活的一种自觉态度,而这种态度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他说:“文化是由生活的自觉而来的生活自身及生活方式这方面的价值的充实与提高。”[1]1可见,“自觉”二字是理解“文化”概念的关键,可以说无“自觉”即无“文化”。因此,“谈到文化,总是精神上的东西,其起源总是起于人性对生活之自觉”[2]33。正因为如此,“文化”才是一种价值现象,而非自然现象。不过,关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4-08

  • 儒家之困与民主政治*——徐复观民主儒学论
    国家的两重性格徐复观在民主政治与儒家传统之间游离的思想奠定在其对国家的两重性格的划分上。在徐氏的著作中,他明确地撇清了政治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区别。对于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政治国家,徐氏认为这些政治国家或者政府都是一家一姓之政治国家,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垄断政治权力。虽然历史上有所谓的盛世之治,但是他们都只是政治统治者对人民的少许爱惜,却始终无改政治国家一家之私的情况。与政治国家紧密相随的则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作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共同体而形成的。中国之为民族国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3-18

  • 徐复观对孔子乐教的阐释与发挥
    教古已有之,但徐复观认为,只有到了孔子,才有对于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春秋时代,一般贵族把礼的文饰发挥得太过,致使徒有形式而没有内容,所以孔子乐教的宗旨就是在礼乐并重的同时,把乐置于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所以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古代乐教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孔子对乐的艺术精神的新发现。在孔子那里,礼乐就如仁一样,不再是外在的、客观的形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3-18

  • 台湾儒者论儒学的普世价值 ——以王敏川与徐复观为代表
    ——以王敏川与徐复观为代表陈昭瑛一、前言王敏川(1889—1942)和徐复观(1903—1982)可以说是当代的台湾儒者。徐复观虽生于大陆湖北的农村,但他于思想成熟期所撰写的著作大部分完成于台湾,小部分完成于香港,因此被归类于港台新儒家。王敏川是当代儒学的先驱,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好好认识,他思想的潜能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扬。王敏川是台湾彰化人,日据时代启蒙运动与左翼运动的领袖,在那个年代的台湾,他是对儒学体会最深、对儒学的现代转化着力最多的新知识分子。在他

    中国思潮评论 2012年0期2012-01-27

  • 自由主义、新儒家与1950年代台湾自由民主运动 ——从徐复观的视角出发
    主运动 ——从徐复观的视角出发李淑珍一、前言1950年代的台湾自由民主运动(liberal democraticmovement),以《自由中国》(以下简称《自中》)杂志为旗手,第一、二代自由主义者胡适(1891—1962)、雷震(1897—1979)、殷海光(1919—1969),则是其中的关键人物。而创办《民主评论》(以下简称《民评》)的新儒家徐复观(1904—1982),也常投稿《自中》,自始至终密切观察《自中》的起落,与殷海光等人就各种议题激辩,并

    中国思潮评论 2012年0期2012-01-27

  •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儒道关系解析*
    43007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儒道关系解析*汪频高(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徐复观对孔门艺术精神和庄子艺术精神这两个典型的阐释是并列平铺、各成系统的。中国艺术精神虽由庄子来彰显,但孔门毕竟也不是全无此义。所以,徐复观在全书之首特意安排一章写孔门艺术精神,实为其“儒道会通”做好铺垫。在徐复观看来,生命的艺术境界实为儒道两家共同推崇的最高人生境界,为人生而艺术实为儒道两家艺术精神的共同本质,而庄子虚静之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7期2011-08-15

  • 乡土情结与传统文化归根意识 ——徐复观文化思想探析
    归根意识 ——徐复观文化思想探析傅小凡,兰 浩(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台湾新儒学大家徐复观在湖北浠水故乡的生活贫苦而艰辛,但乡土生活经历和农民人情、人性美德令他终生眷念。通过对徐复观著作的爬梳,厘清乡土情结对徐复观传统文化情怀的影响;解析徐复观尊崇传统道德精神和传统艺术精神的文化思想,指出徐复观的传统文化归根意识与乡土情结影响密不可分;解读他的乡土情结有助于理解其文化思想。徐复观;乡土情结;文化思想0 引 言很多作家、思想家内心深处都对故乡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期2011-08-15

  • “忧患意识”的现代阐释 ——以徐复观为中心
    代阐释 ——以徐复观为中心刘毅青(杭州师范大学 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36)徐复观将中国文化的动力概括为“忧患意识”,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徐复观突出地将“忧患意识”当作对困难的责任感,一种自我意识,不同于恐惧带来的对外在力量的依赖,“忧患意识”是自我觉醒的表现。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忧患意识”具有现代性的意义。同时,“忧患意识”的自我意识首先来自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个人意识到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它超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4-11

  • 徐复观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评论
    纪中国儒家学者徐复观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批判,并将徐复观的批判言论放在20世纪东亚思想史的视域加以衡量。首先归纳徐复观对近代西方文化与思想的评论,他认为西方近代文化缺乏人类爱,而且充满反理性主义倾向;接着将徐复观对西方文化的评论与中日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意见互作比较,以观其异同;然后将徐复观对西方文化的意见,与他同时代的钱穆与唐君毅加以对比,以显示所谓“当代新儒家”这个学术社群的同调与异趣;最后综合全文各节论述提出结论:徐复观既通过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价值而批判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5期2009-12-28

  • 陈布雷葬礼 蒋介石为何骂人
    想到自己的挚友徐复观。徐在对国民党腐败无能的批评上,见解和贾亦斌相近。陈布雷是徐的直接上司,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就因为这重关系,贾亦斌以为可通过徐复观了解些有关陈自杀的密情。徐复观见贾亦斌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头子(指蒋介石)发疯了!”原来,徐这天晚上参加了由蒋介石召开的会议,讨论陈布雷后事的料理。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是蒋的高级幕僚,丧事应隆重,甚至可举行国葬;另一种认为陈是自杀,丧事大办,反而有负面影响。双方意见各不相让,只好听蒋介石裁夺。蒋说:“现在

    报刊荟萃(上) 2009年10期2009-07-29

  • 骂出来的学者
    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的推崇和介绍,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于做学问,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徐复观穿着陆军少将的军服到重庆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叫他回去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很不高兴,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一些日子,徐复观再去,告诉说《读通鉴论》读完了。熊十力问:“有点什么心

    视野 2009年4期2009-06-10

  • 心性诗学的再生
    宗旨在于,借助徐复观的思想和写作,一方面整理并疏解现代新儒家在诗学上的贡献,一方面围绕徐复观与中国现代知识人之间的思想对话,讨论中国现代诗学的文化处境、思想根据和发展方向等问题。由于学术分科的限制,学术界对于现代新儒家的研究多偏重于哲学和史学领域,对其诗学思想关注较少,研究不够。同时,徐复观的诗学思想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比如,现代中国诗学的身份认同问题、民族文化诗学在现代历史情境中的意义再生问题、现代诗学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植根问题等

    华文文学 2009年6期2009-02-26

  • 略论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定位
    “心的文化”是徐复观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它以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的理解,开出中国文化的新的向度。他以心的文化的形而中学而与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区别开来,揭示心的文化的生命特质,批评了将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化的倾向。徐复观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心向解读,实现了他返本开新的哲学诠释,它强调生命与现实,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性,也给我们在当代如何把握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特殊视角。关键词:徐复观;心的文化;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

    中州学刊 2009年1期2009-02-20

  • 从熊十力到徐复观:就本源而言的文艺定位
    作为熊门弟子,徐复观对文艺的兴趣虽出于经验心态,立论则归趣于心性本源,并试图建构一个融和性的学思系统。[关键词]心性诗学;新儒家;熊十力;徐复观[中图分类号]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3-0086-06一、熊十力艺文之路的阻隔作为现代新儒学的中心开启性人物,熊十力尽心力于玄思,文辞诗赋并非其意兴所至。熊氏所重者在“精湛之思,淡泊之操”,故在早年短论中,他即以文辞和名士相连属,排拒浮华之文辞,呵责轻薄之名士,而服膺于船山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3期200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