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翻译与家国情怀传播

2025-04-18 00:00:00游旋艺
今古文创 2025年10期
关键词:泊秦淮

【摘要】习总书记指出,有效地讲述中国故事,广泛地传播中国声音,并全面、立体地展现真实的中国面貌,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使命。中国咏史怀古诗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家国情怀,传承并表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基于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翻译标准研究中国咏史怀古诗的历史知识翻译,对于讲好中国历史故事、传播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咏史怀古诗作《泊秦淮》的历史知识翻译是管窥历史知识翻译问题的渠道。

【关键词】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历史知识翻译;家国情怀传播

【中图分类号】H315"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8264(2025)10-010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0.032

基金项目:中国文化教学之咏史怀古诗的意象认知与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KYCX2024-16)。

咏史怀古诗起源于先秦,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朝,以歌颂历史、以史为鉴为主题,以刘禹锡、苏轼、杜牧等为代表性诗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咏史怀古诗的历史知识翻译既涉及历史文化内涵的语际传达,更关乎家国情怀的国际传播。知识翻译学认为,翻译是推动地方性知识走向全球、实现世界化的过程,这使得原本各自独立、承载于不同语言中的知识得以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8]2。《泊秦淮》中历史知识的合理翻译亦应以实现中国历史知识向世界历史知识转化为旨归。因此需立足知识翻译学理论,对《泊秦淮》的现有英译本展开基于“真善美”这一翻译标准的历史知识翻译研究。

一、《泊秦淮》的历史知识翻译困境

《泊秦淮》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然而目前,《泊秦淮》的现有英译本正陷入历史知识的多重翻译困境。

其一,历史知识的基本含义理解不足。对历史知识的基本含义具有准确地理解是确保翻译准确性的前提,译者的翻译文本所涉猎的知识未必亲闻、亲知,但必须亲识[3]74。例如,赵彦春①将“商女”译为girls,未能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也未能有效传播相关历史知识。

其二,历史知识的文化内涵语焉不详。《泊秦淮》融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要素,历史事件——陈朝灭亡、人物典故——陈叔宝作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历史陈迹——秦淮河等知识对于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的译本读者来说会成为理解障碍,而将历史知识的文化内涵翻译不清的英译本则更会加剧障碍的产生。例如赵彦春将“秦淮”译为Qinhuai River,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译本读者只知道这是一条河流名称,对于“秦淮”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未可知。

其三,历史知识的特殊意义翻译不清。《泊秦淮》中的历史知识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简单陈述,还蕴涵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意义,并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情感、评价和反思,以上内容的语际传达是诗歌译者的职责所在。例如,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一曲被世人视为亡国之音,诗人通过“后庭花”来讽刺当朝权贵,哀思家国。赵彦春将“后庭花”译为Court blooms bright、许渊冲②译为songs of Parting Spring等,均未阐明此曲的特殊意义和诗人情感。

由此可见,咏史怀古诗的历史知识翻译首先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继而以合理恰当的翻译方法有效传达历史知识的文化内涵和特殊意义,以此确保历史知识翻译的准确性和历史文化知识的世界性。

二、《泊秦淮》的历史知识内涵

《泊秦淮》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内涵以“商女”“秦淮”和“后庭花”为代表。“商女”一词在《辞源》中意为“歌女”[1]271,亦即唱歌、唱曲的“民间歌姬”。杜牧一生喜饮酒、爱歌舞,常出没于酒楼歌馆,同时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关心国家的兴衰。然而,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逐渐衰败,内忧外患使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当杜牧停船秦淮河边,听闻“商女”吟唱的《后庭花》,作诗明贬“商女”以歌侑饮、不知亡国之恨,暗贬权贵只知寻欢作乐、罔顾国家兴衰,是对晚唐现实的强烈讽刺与批判。

《泊秦淮》中的“秦淮”指“秦淮河”,这条河凿钟山以疏通淮水,故名秦淮。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古为达官贵人、富家豪门游宴取乐之所。《诗话总龟》卷二五引《唐贤抒情》云:“杜牧之绰有诗名,纵情雅逸。累分了名那,罢任,于金陵舣舟,闻倡楼歌声,有诗曰:‘烟笼寒水月笼沙……’风雅偏缀,不可胜纪。”[4]256杜牧曾在扬州等地做刺史,与南京一江之隔,忧国伤时之时夜泊秦淮河,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晚唐衰败现实的思考融入秦淮河朦胧优美的意境之中。

诗中“后庭花”指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歌曲《玉树后庭花》。陈叔宝政治腐化,贪淫享乐,沉迷靡靡之音。公元589年,他所统治的南朝陈国亡国,他成为六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此后,“后庭花”逐渐演变成亡国之音的代名词。诗中诗人追忆历史,以“后庭花”讽刺当朝统治者和权贵,表现出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同时也是对世人的警醒。

三、《泊秦淮》的历史知识翻译

知识翻译学提出“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的三大翻译标准,翻译从技术走向学术,从艺术走向科学[7]2。真,意为所有待翻译的知识都是真知识,要译出其真正的含义;善,意为翻译应忠于知识,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均要有利于知识的传播[9]69;美,意为译者应做到“音美”“意美”和“形美”[5]9,将译本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泊秦淮》英译本以赵彦春、许渊冲、裘小龙和龚景浩译本为代表,以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为标准剖析以上英译本的历史知识翻译得失,可为中国咏史怀古诗的历史知识翻译提供借鉴。

首先,“真译”要求译者充分挖掘原诗历史知识的真正内涵,包括知识背景及内涵本身。“商女”意为“歌女”,用以讽刺晚唐统治者和权贵只知寻欢作乐、不顾国家兴衰。赵彦春将“商女”译为girls有失偏颇,并未准确传达“商女”的真正内涵,没有达到“真译”的标准。知识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泊秦淮》一诗除显性知识之外,还有诗人想要表达的隐性内涵,赵译显然未能将用“商女”讽刺晚唐统治者和权贵的隐性知识传达给读者。许渊冲将“商女”译为songstress,意为a woman singer[2]2054,译出“商女”的显性知识,但尚未传达其中的隐性知识。裘小龙③以意译将“商女”译为singing girls,这一译法与songstress如出一辙,仍未达到“真译”的标准。相比之下,龚景浩④首先以音译加直译将“商女”译为the Shang women,表述出这一历史知识的显性内涵,随后以直译加注法对这一历史知识加注,使译本读者进一步理解“商女”的隐性内涵,有益于读者结合下文领悟诗人的讽刺意味。“后庭花”是诗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最需要向读者传达的历史知识。赵彦春将其意译为Court blooms bright,一方面,读者只能大概了解这是歌曲名称,尚未将“后庭花”独有的知识内涵翻译出来;另一方面,该译本选词积极向上,妨碍该词消极知识内涵和诗人情感的传达。而许渊冲将“后庭花”的背景知识意译为song of" Parting Spring,虽然使读者基本了解商女所唱歌曲的内容,但未能从根本上明确这是一首歌曲的名称。相比之下,裘小龙和龚景浩首先将“后庭花”直译为Flower in the Back Court Yard和The Inner Court Flower,直接使读者了解歌曲名称,随后使用直译加注传达“后庭花”的背景知识。可见对于“后庭花”这一历史知识的翻译,龚译本和裘译本综合传达显性和隐性知识内涵,最为符合“真译”的标准。

其次,“善译”的意义在于助力沟通[9]69,亦即译者要为读者着想,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了解知识、理解诗意。“秦淮”一词指秦淮河,赵彦春和许渊冲将“秦淮”音译为River Qinhuai,裘小龙、龚景浩同样将其音译为Qinhuai River。其中,裘译本和龚译本均对“秦淮”进行直译加注,裘译本加注为The Qinhuai River,in the present-day Jiangsu Province,where rich men used to have fun with singing girls in boats,龚译本加注为Qinhuai River in Nanjing City was the busiest part of the town where restaurants,tea houses,and sing-song houses are concentrated。以上注释进一步阐述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环境,使译本读者既充分了解秦淮的历史知识,也深入感受诗人夜泊秦淮所抒发的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可见裘译本和龚译本通过对“秦淮”加注,既译出了秦淮河的名称,也揭示了这一历史陈迹的真正内涵,相比之下,达到“善译”标准。

再次,“美译”意在使译本做到“音美”“意美”和“形美”[5]9。基于知识翻译学的历史知识翻译,“美译”主要涉及“音美”和“意美”。 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历来重视声律规范,诗人们在平仄对仗之外,尤其注重通过押韵形成回环往复的声韵效果。中国唐代诗歌同样追求音韵美,注重韵律。赵彦春译本每句诗的最后一词分别为sand、night、land、bright,显然用了尾韵。纵观许译本,每句诗最后一词分别为moonlight、night、king、spring。因此赵彦春和许渊冲译本的“后庭花”选词契合整首诗的韵律,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音美”的标准。所谓意美,是指诗歌内容、情感与意境等感于心的体验[6]107。根据上述译本,赵彦春采用意译,只译出“后庭花”的名称,不利于读者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裘译本和龚译本直译“后庭花”名称之后,还以直译加注译出“后庭花”的历史背景,与许渊冲通过意译译出“后庭花”的历史背景效果相同。通过背景知识,译本读者可充分感知诗人夜泊秦淮听到“亡国之音”的心境,更有利于传达诗人忧虑家国命运的情怀。由此可见,裘小龙、龚景浩和许渊冲译本结合“善译”与“美译”,达到“意美”的标准。

四、中国咏史怀古诗的历史知识翻译

与家国情怀传播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咏史怀古诗的翻译对传播其家国情怀至关重要。咏史怀古诗的家国情怀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反思,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例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缅怀,例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以《泊秦淮》中“后庭花”这一历史知识为例,诗人夜泊至秦淮河,在六朝旧都听到亡国之音,便知重演六朝的历史悲剧无可避免,因而写下此诗,展现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正是诗人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在对“后庭花”的翻译中,对比赵彦春和龚景浩译本发现,阅读赵译本只能知晓商女所唱曲名,无从了解此曲的背景知识,更不能理解诗人的家国忧思和家国情怀。相反,龚译本不仅说明曲名,还通过注释阐述历史背景,译本读者结合诗歌上下文便可领悟诗人对政治腐败、统治者昏庸的讽刺之情。可见咏史怀古诗人借古讽今、感怀伤时的情感投射不仅是对历史的叙述,更是对家国的关注与热爱。

五、结语

讲中国故事,坚定中国力量,承继中国智慧,发扬中国精神,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27。合理翻译咏史怀古诗的历史知识对于推动中国历史文化和家国情怀传播颇为重要。咏史怀古诗的历史知识翻译与家国情怀传播要求译者以真求知,综合采用直译法、音译法、或直译加音译法,使译本读者充分认知历史知识基本且准确的含义,为“真译”奠定基础;还应以“善”立意,忠于知识的同时充分考量译本读者的认知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深层内涵,以直译加注法进一步阐述隐性历史知识,从而实现“善译”;更应以“美”行文,做到“音美”和“意美”,以“真译”为基础力求“善译”和“美译”的结合。

注释:

①下文所列赵彦春译文均见于赵彦春《英韵唐诗百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279页。

②下文所列许渊冲译文均见于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英对照》,五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页。

③下文所列裘小龙译文均见于裘小龙《经典中国诗词100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

④下文所列龚景浩译文均见于龚景浩《英译唐诗名作选》,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28页。

参考文献:

[1]何久盈,王宁,董琨.辞源(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3]庞秀成.知识翻译学的译者个体知识与求知模态[J].当代外语研究,2022,(1):72-82.

[4]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J].外国语,1979,(1):9-17+39.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7]杨枫.翻译是文化还是知识?[J].当代外语研究,2021,(6):2+36.

[8]杨枫.知识翻译学宣言[J].当代外语研究,2021,(5):2+27.

[9]岳峰,陈泽予.从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标准谈知识翻译的英语译名[J].当代外语研究,2022,(3):65-73.

[10]张智中,王海丽.从知识翻译学看毛泽东诗词的译介与传播[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2):22-27.

作者简介:

游旋艺,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江苏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

猜你喜欢
泊秦淮
诗词二题
扬子江诗刊(2024年1期)2024-03-30 03:44:35
张国庆:诗词二题
扬子江(2024年1期)2024-01-11 03:05:55
夜游南京夫子庙
境脉创设视角下的初中中英文融合教学
审美素养指向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研究
——以杜牧《泊秦淮》为例
心泊秦淮
夜泊诗歌声音意象探究
艺术大观(2019年29期)2019-10-12 14:21:34
泊秦淮
杜牧《泊秦淮》赏析
杜牧《泊秦淮》赏析
中学语文(2019年9期)2019-01-30 14: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