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方言文化与文旅融合的角度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一书的体例与特色内容,探讨了其文化内涵与创新特色,认为其具有“田野调查与现代技术结合”“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记录保存与传承发展并重”三个主要特点,不仅是一部关于方言的调查著作,更是青岛文化的生动百科全书。
【关键词】《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方言;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H1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2096-8264(2025)06-01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6.035
基金项目:鲁东大学“声速输入法”基金语言文字研究课题“《青岛方言词典》编纂”(课题编号:SSYD202304)。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系列丛书系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先后列入“十三五”
“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按照语保工程科学地进行了统一规划,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青岛语言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调查记录和保存保护。该书通过融媒体技术打造音、像、图、文、影“五位一体”的全新阅读体验,多角度呈现了青岛方言文化魅力。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以方言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青岛方言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助力地方语言文化名片打造,受到中国教育新闻网、山东教育报、青岛日报、青岛新闻广电等媒体的关注报道,在服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方言文化——文旅融合的粘合剂
“文旅融合”中“融合”不仅是简单的物理组合,其关键在于通过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同时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质,使二者相互促进,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需要载体作为“粘合剂”,才能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方言文化就是地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粘合剂”。在旅游过程中,游客能够接触到最直接、最生动的文化名片,就是当地人民群众朴实的乡音。方言文化一方面充当了地方文化的活化石,能够保留和传承当地的风俗习惯、民间故事、传统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方言的独特性不仅仅能为游客提供不同于普通话的听觉体验,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新鲜感,还能通过方言的交流,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增强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感。
通过方言文化这一有效的载体,能将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打造地方文旅品牌,创造文旅经济价值,使之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张名片。但方言文化这一有效的载体无法凭空虚构,需要语言学研究者在科学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深入乡间田野,对各种方言文化现象进行深度调查并记录保存,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才能使方言文化承担起文旅融合“粘合剂”的重任。《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就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青岛语言文化现象进行深度调查,收集整理了青岛地区的方言民俗文化等一系列要素,最终编纂成书的重要方言文化载体。
二、《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的主要内容
和文化内涵
戴宗杰与李兰兰合著的《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一书,于2022年8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系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之一,全面展示了青岛方言文化的丰富性与深厚底蕴。该书不仅探讨了青岛方言的使用背景,还深入研究了青岛方言与当地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每一章的主题都渗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仿佛在向读者娓娓道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全书主要分为“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九个主要章节,涵盖了青岛民俗的方方面面,各章节不仅呈现了青岛独特的文化特色,更深入揭示了方言如何与这些名物、习俗相互交织。
在章节结构设计方面,书中在每一章介绍相关内容前均设置了引言部分,概述了章节内容,并突出与方言文化相关的特色内容,在章节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也增强了各章节的可读性,使该书在内容设置上更具逻辑性。在文化内涵的挖掘方面,书中十分注重对方言名物的深入分析。方言对应的名物,既能够揭示青岛的物质文化,又能展示方言是如何成为连接人们生活、习俗与历史的重要纽带。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还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青岛方言与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每一页仿佛都是一扇窗,让人们得以窥见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生动的日常生活。
在“日常用具”一章,作者首先介绍了青岛话中“日常用具”的对应方言词——“家什儿”,主要包括炊(餐)具、农具、工具等类别。介绍了“八仙桌”是青岛早年间最常见的家具之一,主要用于会客、吃饭以及过年过节时摆放供品;老城里院的“吊铺”是架设在房屋顶板或墙壁上的简易铺位,为面积狭小的房屋提供了睡觉的地方……这些旧时的家具和必不可少的居住设施正在逐渐消失,在当代城乡生活中已不多见。青岛方言中还有一些用具也已不再常见,但它们的音译名称还在方言中保留,如“米达尺”“米达罗儿”“嘎斯灯”等等。
任何对方言文化的挖掘都离不开节日,《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一书还详细地介绍了青岛地区的传统节日与独有节日,并以节日贯穿相关名物和习俗介绍。如在“二月二”这天凌晨农户要“打囤子”,用草木灰在场院或院子里撒成囤状图案并放入五谷杂粮祈求丰收。民间也要炒制“豆儿”和菱形的“面粸子”来吃。在“清明节”下,作者介绍了“插片松”“挂艾蒿”“配五色”等地方习俗,均以场景照片的形式展现并配上了解释。除了介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外,作者还介绍了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节会“啤酒节”,青岛国际啤酒节于每年八月的第二个周末开幕,为期十六天,是以品尝啤酒为主题,融旅游、文化、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国家级节庆活动。通过对这些重要节日的介绍,读者深刻感受到青岛方言的魅力,领略青岛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的节日人文景观。在这些节庆与仪式中,方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另外,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现方言文化,在“说唱表演”章节,作者详细整理了青岛地区的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歌谣、戏剧、故事几个部分。这一章的体例与其他章节不同,大致是按句分行并标注国际音标,每个故事在最后附普通话意译。本章完全按讲述人的实际发音记录,并提供了二维码供读者扫码观看相关视频内容。这一安排既为方言研究者提供了便于研究的材料,又为普通读者提供了直观的音视频材料,使不同类型的读者都可以各取所需。通过这一章节,读者可以看到方言在讲故事、传唱民谣与戏剧表演等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这些表演不仅为大众提供了娱乐,更是传承地方文化与历史的重要方式,体现了青岛人对文化自信与自我认同的追求。
除此之外,在“房屋建筑”一章节中,房屋建筑中所使用的方言术语,生动体现了青岛人对居住空间的理解与情感,传达出他们在建筑实践中的智慧与传统;深入“服饰”章节,讨论衣裤、鞋帽等内容时,方言再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用相关的词汇承载着历史记忆,体现了青岛人民的审美观与生活方式。在“饮食”部分,各种方言词汇与地方菜肴相结合,生动展示了青岛丰富的饮食文化与独特风味,令人垂涎欲滴。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各章节结构清晰,内容充实,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扎实的研究基础。因此,该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方言的调查著作,更是青岛文化的生动百科全书。全书系统地呈现了青岛方言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青岛独特的地域风貌与文化传承。读者可以通过各个主题,逐步深入探索青岛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的创新特色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全书所收青岛方言文化条目分为房屋建筑、日常用品、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9个大类35小类,共收录青岛方言文化条目609条、图635幅、音视频93条。该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田野调查与现代技术结合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系受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课题“语言方言文化调查·山东青岛”(YB1728A006)资助,由课题负责人戴宗杰率课题组在青岛开展深度田野调查,获取大量第一手语言文化事实的基础上完成的原创性成果。该课题共计调查记录青岛当地方言文化现象1363个,均进行了记音、考证、描写、录音、摄像、录像等研究工作,形成各种文本及影音视频材料20000余条。
该书在此基础上按照“语保工程”规范要求撰写完成,内容深入全面,条目丰富,覆盖面广,系统性强。每个条目包括了本字名称、国际音标注音、条目内容介绍以及图片,结构清晰,内容系统。在“说唱表演”等动态场景的部分,该书还创新使用了EP同步技术,后附有可以扫描获取音视频文件的二维码,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勃在出席包含该书在内的《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第二辑)发布会上表示,《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系列丛书“具有原创性、存史性、创新性、前瞻性,为世界语言资源保护树立了典范”。
(二)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共记录保存了青岛方言文化条目600余条,除注音、释义外,还辅以田野调查所采集的图片、影像进行立体化展示,一些词语还进行了语音、词源的学术考证,体现了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兼顾融合。
如在语音方面,该书不但介绍了青岛方言的历史成因,指出“青岛城区方言以原住民的即墨口音为底层,融合了潍坊、日照、烟台等地区的移民口音,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形成了基本一致、稳定的城区方言”,还归纳了青岛方言的演变趋势,认为“八九十年代以来,青岛方言受到了普通话的显著影响……语音方面特别是在年轻人的口音中,出现了向普通话趋同的态势,如尖团音的对立,知庄章三组声母舌尖、舌叶的分化逐渐消失,原本合并的曾、梗、通三摄韵母开始分化”。
在词汇方面,该书对部分方言词语进行了词源考证,说明了“夜来”“古力”“轱辘马”等常见方言词的古语词、德语借词、日语借词等不同来源,指出“青岛方言除古语词外,还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来源广泛,有的至今仍在稳固使用……记录着近代被德、日侵占的历史,在方言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三)记录保存与传承发展并重
保护地方语言文化,不仅要记录保存,更要传承发展。《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中记录、展现了青岛方言所孕育的柳腔、茂腔两种代表性地方戏,这两种地方戏早年在青岛乃至胶东民间广受欢迎,被当地称作“胶东姊妹花”。该书还记录了大量的青岛方言民谣,如“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小孩小孩你别哭,我给你买个小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等,这些童谣也曾流行于街头坊间,是一代又一代青岛人儿时的记忆。再如,书中所记录的“石老人的传说”,曾是每个青岛人都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而“石老人”这座在青岛海岸守望了千万年的海蚀柱,却在2022年的一场狂风巨浪中轰然倒塌,“石老人的传说”也成了绝唱……这些地方戏剧、民谣、故事,展示了青岛独特的地域风貌与文化传承,在助力地方语言文化名片打造和服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近几年,随着青岛文旅融合的大力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原本已逐渐淡出百姓生活的传统文化,又慢慢地出现在了茶馆戏楼,回到了坊间街巷。语言文化这一有效载体,在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及打造地方文旅品牌等方面的意义日益凸显。我们期待,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及其标志性成果,能够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从探索方言文化服务文旅融合入手,介绍了《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一书的主要内容、文化内涵及其创新特色。我们认为,《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青岛》通过对青岛的房屋建筑、日常用品、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等方面的介绍,系统地呈现了青岛方言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渗透情况,展示了青岛独特的地域风貌与文化传承,并通过融媒体技术打造音、像、图、文、影“五位一体”的全新阅读体验,多角度呈现了青岛方言文化魅力,读者可以通过各个主题,逐步深入探索青岛文化的丰富内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是方言文化服务文旅融合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珂.促进文旅融合,丰富市场供给,优化旅游服务 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24-05-17(04).
[2]冯健.“文旅融合”该从何处着手[J].人民论坛,2018,(32):86-87.
[3]黄永林.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16-23.
[4]刘治彦.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6):92-97.
[5]黄毅.方言文化传承的新探索——评《中国语言文化典藏》[J].贺州学院学报,2018,34(03):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