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讽刺的语言是这部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美丑对照原则是他在理论著作《〈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三大文艺思想之一,目的是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形成强烈的艺术冲突。本文依据此原则分析了《巴黎圣母院》中存在的美丑对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这些对照中所体现的矛盾冲突,揭示《巴黎圣母院》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启发人们思考。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矛盾冲突;悲剧
【中图分类号】I565"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8264(2025)08-00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8.004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句话并不是简单地对比,不是非黑即白,很多时候万物都是处于自然发展中呈现的一种好坏状态——美与丑。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使用则更为普遍,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方式,极度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一幅幅善与恶、美与丑交织的奇异画面,展示了15世纪法国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
一、情节场景的对照
小说《巴黎圣母院》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了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和场景。
(一)情节的对照
爱斯梅拉达是一个吉普赛女郎,作为故事的女主人公,大部分情节都是围绕着她展开。在故事的开篇,副主教克洛德因为爱斯梅拉达的美丽漂亮,追求不成,便想要强占她,利用自己抚养加西莫多的恩情,派他绑架爱斯梅拉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骑兵上尉队长弗比斯碰巧出现,解救了她。被抢与被救,一正一反,对照明显,也推动了下文爱斯梅拉达钟情于弗比斯的情节发展。在副主教克洛德因为嫉妒杀害弗比斯,并嫁祸给爱斯梅拉达时,加西莫多不忍她受绞刑,将她救入圣母院。而克洛德再次求爱不成,近乎疯狂,出卖了爱斯梅拉达,让她被押上法场受绞刑而死。这一组被救和被杀的对照,也是故事结局,使情节丰富而曲折,起到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二)场景的对照
故事以愚人节开场,发生在广场上,众多吉普赛女郎在此跳舞,展示优美的姿态,全场上下一幅热闹欢快的情景。在这繁荣的景象之下,副主教克洛德一眼相中了那个美丽漂亮的吉普赛女郎,心生爱慕,念念不忘,甚至为了独占她变得面目全非,阴险狡诈。这也是爱斯梅拉达噩梦的开始,她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拒绝了克洛德,也就有了后文受诬陷被迫害,最后受绞刑而死的悲剧。喜剧性开场与悲剧性结局形成对照,使内容更加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引发人们无限感慨。
被抢与被救;被救与被杀;喜剧与悲剧……这些情节和场景的对照,体现了美丑、善恶的交织,使小说更具有艺术魅力。
二、人物形象的对照
小说塑造了众多人物,以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为中心,围绕着副主教克洛德、敲钟人加西莫多以及卫队长弗比斯三者与爱斯梅拉达之间的关系展开叙述。在这些人物中,有些人外表潇洒,内心丑恶;有些人外貌丑陋,内心美好;也有人美丽漂亮,温柔善良……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这些形象都形成了一组组强烈的对照。
(一)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对照
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不仅容貌漂亮,心灵上也是一位善良的人,是美的化身。在流浪诗人格兰瓜尔将被吊死时,她以牺牲自己的婚姻为代价来解救诗人;当敲钟人加西莫多被当众捆绑示威时,她主动给受刑的加西莫多送水解渴,并没有因为加西莫多曾经绑架过她就心生厌恶。在她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值得被尊重。任何人没有任何权利去贬低、去伤害别人,就算再卑微,也不该受到践踏。所以她做了,勇往直前,毫不回头。
反观周围的那些“看戏者”,他们熟视无睹,没有半分同情之心,他们把加西莫多视为社会的底层,嘲讽、讥笑、幸灾乐祸,自认为高高在上,内心十分丑恶。一主一次,对比显然。此外想要抢占爱斯梅拉达的副主教克洛德是个阴森可怕的人,表面正人君子,实际上却做尽坏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置人命于不顾。不同于爱斯梅拉达的热情活泼,美丽善良,他却十分严肃,对加西莫多在烈日下实行鞭刑,没有给他一点水,对自己心爱的人也是秉持着“得不到就毁掉”的理念,诬陷并对爱斯梅拉达处以绞刑以此来让她屈服。他真正缺乏的是人性的真善美,这些也和爱斯梅拉达格格不入。
这些次要人物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丑陋的品格和特性与主要人物形成了对照,突出主要人物的优秀品质。
(二)次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对照
克洛德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私霸道、心狠手辣。他爱上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后,用尽手段一心想要独占她,得知她与弗比斯幽会更是一怒之下派人杀害了弗比斯并嫁祸给了爱斯梅拉达,试问真正的爱情是这样吗?爱而不得,索性一毁了之,让心爱的人受绞刑而死。他的爱自私又恐怖,虚伪又残忍,与其说这是爱,不如说这是赤裸裸的掌控,外表光鲜,内心丑恶,是典型的黑暗派的代表。而加西莫多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敲钟人,面目丑陋,独眼驼背,但是当看到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给他送水解渴,丝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份,彻底爱上了她。他替她给心爱之人——弗比斯送信,宁愿隐藏自己的爱意,也要成全爱斯梅拉达,只为看到她幸福、快乐。即使面对强大的恶势力,他还是奋不顾身地保护她,杀死了迫害她的克洛德,抱着她的尸体死去。
爱情不是占有,不是虚假,是真实而不随意。克洛德自私自利,惺惺作态,是伪善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的爱是虚伪、残忍的,随处可见的是人性的沦丧和道德的流失。而丑陋的加西莫多事实上却并不丑,他勇敢而坚定,有想法有追求,义无反顾地同恶势力做斗争,他的爱真切、无私、不求回报,为了爱情甘愿牺牲自己。这两个次要人物的对照真切地表现了人性的不同,比起外表的美与丑,有时候灵魂的高尚和纯洁则更为重要。
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相互对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或丑或恶,或善或恶,彼此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三、美丑对照中的矛盾冲突
《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的背后,还包括善与恶、灵魂与躯体、情与欲之间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错综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更为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
副主教克洛德智慧卓越,在神学上有着深厚造诣,深受信徒的崇拜。身为圣母院的副主教,他理应遵守礼教,恪守教规,保持一颗虔诚的心。但他却有了情爱,内心的不安、压抑,手足无措全部涌上心头,他变得疯狂而病态,满脑子都是占有,他的爱也只是为了满足内心的私欲,是畸形的。克洛德外表的美和内心的丑的对照更多的是源于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他在教会的环境下生活,早已见惯了尔虞我诈,也学会了如何伪装自己,这种内心的丑陋肮脏与外表的英俊潇洒形成强烈的对照,使人物显得更加虚伪与丑恶。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迫于生活没办法选择所处的环境,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情,美丑对照中也处处体现了情和欲之间的矛盾,彼此交织,揭示了宗教与社会间的尖锐矛盾。
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貌丑陋,身材矮小,被人嘲笑戏弄,没有人把他当作一回事。但是他不做恶事,前期帮助克洛德也只是为了报恩。当他有了自己喜欢的人,也是默默守候,小心翼翼地保护她,让她过得幸福就是他最大的愿望,他为爱斯梅拉达所做的一切都证明了这一点。一方面,外貌的丑与内心的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可见其美与丑的矛盾,因为长相丑陋使得他只能默默无闻地付出,并不奢求爱斯梅拉达的回应。另一方面,外貌的丑陋更凸显了内在的美,使他的形象变得更加崇高伟大,说明美与丑在矛盾的同时,也是美中有丑,丑中有美,二者交织融合,让丑的事物展现出更大的美。
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显得光彩照人;而克洛德与弗比斯这两个丑态人物在美好人物的对比之下,更显得肮脏狭隘。美丑对照原则除了显示出美丑的衬托之外,更多想展现的则是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化美为丑,化丑为美,因为美丑本身就是矛盾的,可以描写美,也可以描写丑,让丑中有美,美中有丑,将矛盾冲突进行融合,彼此交相呼应,使美的范围更加广泛,也让二者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明显。这种具有矛盾魅力的审美体验能够激起群众的反思,不仅从道德的层面提出要关注他人的内在而非外表,更是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当时的法国社会,倡导公义政府的建立。
四、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人本就有美丑之分,美丑早已不只是外貌,更代表了人性的善恶,二者密不可分,影响了个人的命运,也决定了人物的结局。在《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和克洛德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他们对爱的理解不同,用不同的方法传递着各自的爱。
爱斯梅拉达,身为一个吉普赛女郎,她美丽善良,对待丑陋的加西莫多施以最大的帮助,当众人看热闹时,她并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因为加西莫多的身份就嘲笑他,而是喂他喝水,帮他解难。但她也单纯弱小,因为弗比斯的英雄救美,她彻底爱上了这个潇洒的男人,盲目而不自知。“一个人且行且止,且思且想,不在于你身在何处,而在于你心往何方。”爱斯梅拉达的爱是错误的爱,她爱的从来都是弗比斯的潇洒,没有真正地去了解他的品质和德行,她就这么爱着,真诚且执着,以至于迷失了自己。这也是她性格中丑的一部分,比起丑,人们向来更愿意亲近美的事物,认为长相美就是善的,可以任意作为,并能得到肯定;而长相丑陋的更多是恶的,错的,“人人得而诛之”。爱丝梅拉达是一个悲剧的角色,而这样一个至真至美的人物形象在残酷黑暗的社会环境中,也必然会以悲剧而收场。
副教士克洛德的出现是必然的,悲剧也是必然的。教会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是社会的结合体。在教会的长期控制下,克洛德变得专制、阴暗、肮脏、狭隘……他对爱情的态度也变得强势起来: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也不明白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更不懂得如何爱别人。他对爱斯梅拉达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占有,是为了满足内心的私欲,是深刻而疯狂的。这样偏执的爱情爱而不得,纵使外表华丽,内心丑恶又有何用?最后的悲剧结局可想而知。副主教是可悲的,作为宗教生活的牺牲品,他的人性遭到了束缚,变得扭曲,人道也被摧残。他的爱又何尝有什么大错,只不过这爱情太过炽热,将人性的价值全然毁灭。
五、结语
一个曲折的故事,一场爱情的悲剧,一种人生的感悟,一次心灵的洗礼,这就是《巴黎圣母院》。在这里,美丑对照处处可见。但美与丑不是一个局限的概念,他们不是单纯的美丑,美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美,同样,丑的东西也不总是真的丑。美丑对照并不仅仅是说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更多是在于对照中所体现出的好与坏的对立——美的或许是真正的丑陋,丑的或许是真正的美丽,引发人的思考。
简·爱说:“我贫穷,我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走过坟墓的时候,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固有美丑之分,但是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注定要回归尘土,所以每个人更需要完善自己的内在品格。就像故事里的加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是他内心善良,即便受人嘲笑贬低,却没有屈服于个人的命运,敢于直面恶势力,勇敢地守护自己的爱情。“我知道我长得丑,被扔石子无所谓,但让你害怕这让我觉得很难过。”这样的爱情才是人们所追求的美。纵使长相丑陋,受人排挤又如何?每个人都有选择个人命运的权利,都有资格去展现个体的美,都能将自己的不甘化为行动,绽放出更大的光芒。无论是爱斯梅拉达或是加西莫多,他们都有着纯洁美丽的心灵,都有自身的信仰和追求。美丑对照在《巴黎圣母院》中不仅仅是一种创作原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照,将美与丑、善与恶充分彰显于文字之间,构造一个完整的人性,带给人们精神与心理上的信仰。
参考文献:
[1]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M].李玉民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维克多·雨果.克伦威尔·序言[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史蒂芬·贝利.审丑:万物美学[M].杨凌峰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203-227.
[4]王奴平.美丑对照原则下《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名作欣赏,2024,(27):123-125.
[5]刘萌萌.雨果的浪漫主义思想——以《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的“美丑对照”原则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1):93-94.
[6]刘红兰.“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刻画人物中的运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02):32-34.
[7]潘琦.二元论的信仰下《巴黎圣母院》中主要人物的精神实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03):69-71.
[8]汪雯雯.美与丑——试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213.
[9]杨涛伟.从美丑对照原则中浅析《巴黎圣母院》[J].北方文学,2018,(14):89-90.
作者简介:
朱文康,女,安徽人,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