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观念认为《老子》中提出了具有“愚民反智”意味的愚民政策,但随着楚简本的发现,学界对老子的愚民思想做出了新的阐释。本文将从《老子》中的“愚”思想是由“道”生发出的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角度,论述老子的“愚民”不是消极的反智,而是在“无欲”思想指导下的“无多知”,这是老子对当时物欲横流社会的反抗。如按《老子》全文的思想体系和论述逻辑来解释“愚民”,可以解读为“朴民”,即“使民众无欲无求,回归本真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老子对民众的期望,也是他心中理想的“小国寡民”社会治理状态。作为政治哲学的“朴民”,是对《周易》《诗经》中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愚民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5)09-006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9.018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老子》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推翻传统观点,肯定老子思想的积极面。但是,细查的话,中国知网上关于老子“道”的相关研究论文不下300篇,“愚民”思想的相关论文才20多篇,可见在部分人心中老子的“愚民”思想是比较确定的:老子的愚民思想是让百姓无知以达到统治,老子的政治理念是“使民无知无欲之法术”[1]。1993年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竹简《老子》甲乙本,成为目前所见《老子》的最古本,其中却没有见到比较能代表老子“愚民”思想的第六十五章。尹振环先生认为“随着楚简《老子》的问世,有必要重写老子的愚民反智思想”[2]。之后,有不少学者纷纷为老子“正名”,对“愚民”做出新的阐释。本文尝试在《老子》全文比读的基础上,根据《老子》全文思想体系试图对“愚民”做出深层的解释。
二、“愚民”与“无知”
“愚”在《老子》中一共出现3次,分别见于:第二十章“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和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夫民之难治,以其多知也。”另外,第三章的“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3]也多被认为典型体现了老子的愚民思想。传统观点认为这属于消极的“愚”民思想,是以“无为”为原则导向,“弃智”为根本旨归,以期达到“而治”的统治手段。其实,把老子“愚”理解为“愚昧”的,皆属于断章取义,未触及到老子学说的真正本质。真正要看到的是,老子的思想皆是以道为根本,是在“道”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愚民”思想只是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中的一个旁支。在这个旁支中,确定“愚民”思想是否意为统治者使民众愚昧以便更好管理的核心在于老子对“知”的看法。
“愚民”思想的不确定来源于《老子》文本和思想的复杂性。老子在文章中极力刻画一个自然无为而天下大治的“圣人”形象。这个形象本身就具有多重矛盾性,在强调“圣人无为”的同时,又强调“功成身遂”;在强调“自见者不明”时,又强调“自知者明”。这个表面看起来矛盾的思想,有一个共同的始发点(“致虚极,守静笃”)和一个相同的内核(“道法自然”)。在《老子》的话语系统里,“愚民”是老子“无为”“自然”思想下,提出的以“无知”对抗“有为”的方法。王弼《道德经注》中说“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当务塞兑闭门,令无知无欲”。愚民思想被概括成“无知无欲”。但是,老子并不是一个反智主义者。因为老子深谙“有无相生”之道,他的“无知”是“无多知”。正如道学研究者陈鼓应所说:“‘无知’不是行愚民政策,乃是消除巧伪的心智,‘无欲’不是要消除自然的本能,而是消除贪欲的扩张。”[4]不引起任何征服欲望的“知”才是老子所认同的。所以,“愚”民争论的焦点——“夫民难治,以其多知也”,这句话的辨析不在于到底“其”指的到底是君主还是民众,而在于“多”。因为在老子看来,“知”一旦多了起来,就会变成强烈的欲望,这才是他所真正厌弃的。所以,这里的“知”应该被解释为“狡诈,心机”,它是智慧加欲望的产物。此外,老子的“无多知”思想有其确定的社会根源。《史记》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东周末年出现礼崩乐坏局面,诸侯因为权力欲望而引起纷争,“《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四十三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5]。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老子,不可能不受这种政治生态的影响。“多知”是带有功利性的“知”。它受功利性驱使,引起的邪恶的欲望,欲望又驱使君主打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平衡状态。所以老子提出“无知”是“无多知”。“多知”,才是他所真正批判的。老子厌烦功利性,如同刘晓莺、胡军林在《老子无为思想探析》中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没有“功利性”的有为。从老子不否定“知”的态度,可知老子是不会倡导君王去“愚弄”百姓的,表示“愚蠢”的“愚”在《老子》的逻辑系统中无法自洽。“知”是人们自然而有的,“多知”是受外力因素促使的。“愚民”不等于“无知”,更不等于将人民变得愚笨。消极的“愚民”思想,从根本上就没有理解到“道法自然”老子思想的内核。
三、“朴民”:愚民的语言转换
上文推之,老子“愚民”说处于《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与老子以“道”为基础的自然观一脉相承。可见,老子的“愚”与现代意义的“愚”是不相同的,但由于现代汉语中“愚”词义渐趋固化为“愚蠢、愚昧”,我们对老子“愚民”的理解常常违背老子的本意。如果用《老子》中所说到的一个具有相似意味的字来替换“愚”字,没有比“朴”(指未经雕刻的原木)字更接近的了。“道恒无名,朴。”在老子的话语体系中,“朴”与“道”是相通的。“道”如同未经加工的木头一样,是万物的根本和原始状态。老子在描绘他心目中的明君形象时也多用“朴”—— “敦兮其若朴”,而当君王“化而欲作”时,提出君王要“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达到“无为”的至高境界。在这里,他鲜明提出了“朴”是明君安治天下的手段,不禁让人联系到“愚民”,两者是其在治国之道上的契合。君王为“朴”的目的是使“民自朴”,使得万民安乐,也就是要达到“天下将自定”的安定和谐状态。因此,“朴”不仅是明君形象的外显和其治国安天下的手段,也是老子对社会理想状态的刻画。由道而生发出的“愚民”,本意也是指使民众处于淳朴自然的民风中,使国家和社会达到和谐自然的治理理想。正如,高延之对《老子》第六十五章中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阐释为:“道,理也,谓理天下。愚之,谓反朴还淳,革去浇漓之习,即为天下浑其心之义,与秦人燔诗、书,愚黔首不同。”[6]南宋范应元也说:“所谓‘愚之’者,非欺也,但因自然,不以穿凿私意导之也。”也将“愚”解释为自然。因此,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愚民”与“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愚民——自然——朴”。自然是其连接的中点,是它们互通有无的凭证。所以从《老子》的思想体系出发,“愚民”与“朴民”可以相互转换。另外,从现代汉语的语义来讲,如果现今将老子真正的“愚民”更名为“朴民”,可能《老子》的思想更容易被当代人理解。
四、作为政治哲学的“愚民”考论
上文说到,老子的“愚民”(朴民)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另外也与老子的身份地位有关。老子曾作为“守藏室之史”,他通古籍,悉文化。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不能不受其他典籍的影响。老子并未摆脱古代先贤们提出的“政治哲学”的范畴,其“愚民”很明显受到了《周易》“感化人心”、《诗经》“温柔敦厚”等社会治理思想的影响。根据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周易》(64卦及卦爻辞)为系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辞为周公所作。《周易·咸卦》中讲:“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那么,圣人如何感化人心?《周易·坤卦》中说君子要保持“厚德载物”,培养自己的德行,去除蒙昧,《周易·蒙卦》中更进一步说君王要去除民众的蒙昧。《老子》中也有相似的表述,只不过在老子看来这种“蒙昧”趋向于“利欲”。然后,老子结合当时战乱的社会状况,进一步发展了“德”的思想。他认为“上德若谷”,就是说体道行德之君,犹如旷深虚静的溪谷。所以,君王在治理国家时,要以“无名之朴”,虚静无为,以此而“柔弱胜刚强”。另外,《周易》哲学最精妙之处,就是看到了“变”的哲学。老子也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老子的“变”的哲学。可见,《老子》与《周易》之间联系很深。《老子》中的圣人形象、柔弱胜刚强思想(《易经·巽卦》中讲“柔皆顺乎刚”),人们也都会在《周易》中找到相似的影子。而荀子则认为《周易》表现出“愚民反智”思想,不过他从神灵崇拜的角度,《荀子·天论》所说:“零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零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零,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荀子认为,君王占卜以求吉凶,而百姓则以之为神,这是统治者愚弄民众的一种手段。有人认为,这是最早的“愚民”政策。但是,老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对于占卜之事,他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老子对“愚”的摆脱。从《周易》的“占卜以求吉凶”到老子的“圣人不仁”,老子的“愚民”思想是对《周易》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西周时期《诗经》虽未集结,但部分诗歌早作为民歌在民间传唱,其表现出的淳朴民风,很大程度上对老子产生了影响。老庄哲学研究者刘笑敢在《老子古今》中把《老子》与《诗经》《楚辞》中的韵文部分在语言结构上进行对比,得出《老子》韵文与《诗经》的格律、语言风格的一致性,从而推论《老子》的成书关系大致与《诗经》的成书是同一时期,应该是《诗经》风格尚属流行时期的产物。其实,不仅是风格,《老子》在与民思想方面,也与《诗经》有很大相似之处,共同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理想倾向。《老子》八十一章中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老子所刻画的“朴民”说的理想社会状态,而这种社会状态很容易在《诗经》中找到相应的画面。《诗经》有《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中女子婚后家庭和顺美满情景;有《十亩之间》“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中农人采桑悠闲晚归图景;有《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视尔如荍,贻我握椒”中陈国人民安乐的民风……《诗经》中表现出的民风淳朴的画面,是老子“愚民”的理想画面,是《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写照。《诗经》反映了先秦时期农耕社会中民众的生活形态,《老子》中关于民的思想,也有先秦农耕经济影响的影子,是老子对其在政治哲学上的升华。
五、“愚民”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知,老子的“愚民”思想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无多知”的治国出发点;一层是“民朴”的社会理想状态。老子的“无知”不是“不知”,“无为”不是“不为”。这也是当时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给予老子的思想灵感。通过对《老子》进行全文的比读,可以发现,老子提出的“愚民”(朴民)不仅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方法论(“将以愚之”),也是一种老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状态(“而民自朴”)。“愚民”(朴民)是老子提供给统治者的一种治世哲学,是老子以“道”为核心思想的一部分,它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而由于共时语境的变化,不能用现代汉语的逻辑思维解读《老子》,以现代人的眼光拘泥于单独的词句来认定老子具有“使民愚昧”思想。要深入到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愚”不是使得民众“愚昧”,并且老子的“愚民”(朴民)思想的内核具有很大的积极性,它所指向的是老子所向往的社会状态,一种美好的、和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不是简单的“无知”“无为”就可以做到。“无为”即大为,这与大家过分强调“无”有关,大家看到了老子倡导的“无”,但也要看到的是,老子也十分强调“有”以及“有”“无”的对立。几千年来,《老子》一直作为一种思想隐隐约约活跃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它曾影响了古代许多杰出文学家,在广大文人心中留下了一块最纯洁的土地。如自然与纯真的化身,“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超越自然,“无为处世每从容”的竹林七贤;超逸绝尘,“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轼……现代社会,《老子》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钱穆.庄老通辨[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尹振环.楚简老子“绝圣弃辩”思想及其发展演变[J].中国文化研究,1999,(04):18-24.
[3]辛战军.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张新国.中国通史[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6]朱谦之撰.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
作者简介:
王夏艺,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