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淳,舞龙绝对是一张名片,一张闪亮的名片。
高淳舞龙非杨家抬龙莫属。杨家抬龙延续了800多年的历史,在江苏省内以及安徽地区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传南宋末年,江南大旱,民众纷纷祭天求雨,杨家村忽有五龙显身,兴风布雨,是年粮食丰收,人丁兴旺,于是杨氏族人兴起龙灯,以谢龙恩。
杨家抬龙原每四年扎制一次,现改为每六年扎制一次。大年初二,在杨家村的龙王庙内举办请龙仪式,将阁楼上供奉的老龙王请下来之后,就开始扎制新的大龙了。杨家抬龙原有五条龙,分别为黄龙、红龙、白龙、青龙、黑龙。清朝年间因人口锐减,减至三条龙,即黄龙、红龙、白龙。每条龙的外形都有所不同,老大黄龙的鼻形为书卷,老二红龙的鼻形为笔架,老三白龙的鼻形为官印。龙头头冠正面及侧面分别扎塑戏曲人物。
龙有龙头、二颈骨、三颈骨、龙尾和二十节小龙节,共二十四节,寓意二十四节气。老大黄龙预示丰收,老二红龙代表阳光普照,老三白龙意为风调雨顺。
所有参加制作大龙的人都是杨家男性,并且是义务参加。农历正月十二下午试龙,村民把龙身、龙尾抬到龙王庙里对节子,完毕后开始舞龙。龙会舞七天。三条龙需要近千人共舞,连村中的小孩、老人也要参与舞龙,青年更不例外。第六天黄龙一天会打八个饼。“打饼”意为围成一圈一圈,六个村各一个饼,渔网大市场一个饼,龙王庙一个饼,一直到晚上10点左右。三条龙会在场地内分别游走,但白龙与其他两条龙的方向相反,因为黄龙代表稻谷,白龙代表水,红龙代表火,黄龙与红龙一起走,稻谷会着火,因此白龙会从反面包抄。而“打饼”只有黄龙才行,意为谷堆,象征五谷丰登。与此同时,白龙要将黄龙围起来,避免它与红龙相遇而着火。杨家抬龙的饼打得又紧又高,是其他地区舞龙所学不来的。一旦三条龙共舞,会有人手持烟花为龙开路,村民也会点燃烟花,炮声与舞龙的锣鼓声齐鸣,尤为壮观。到正月十八晚,龙身焚毁,俗称化龙。龙头和龙尾奉于龙王庙的阁楼上,等待六年后再次舞龙。
我的外公、舅舅都是杨家村人,他们会在抬龙上花许多心思。上一次舞龙是2018年,舅舅是舞龙主力军。今年表弟也加入了队伍,而外公因年岁大退而为打灯笼的。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其实舞的不仅仅是龙,更是信仰、凝聚力。我们看的也不仅仅是龙,更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是归属感、荣誉感。外嫁的妈妈也必会回娘家全程参与,她说:“这是对生我养我的地方的一份眷恋。透过人群,我总是不自觉地寻找家人的身影。”
化龙烈烈,悲喜怯怯。锣停鼓止,曲终人散。繁华落尽,唯见万家灯火,星星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