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劳动教育策略探析

2024-12-31 00:00:00梅子旸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4年15期
关键词:趣味性绘本劳动

导读:劳动是一个人立身之本,人们的工作学习和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劳动能力培养。在此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在具体实践中,劳动教育具有一些显著特征,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相关教学经验和知识体系,本文特意引入绘本这一带有教育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对相关策略展开分析研究,希望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分析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概念

幼儿园劳动教育,指的是幼儿园以专业的师资力量、技术手段、场地和氛围为依托开展的关于劳动的指导实践,包括体力劳动(种植、整理、踏青、舞蹈、打扫)和智力劳动(绘画、音乐、阅读)。它强调在一个充满劳动元素(特定时间、地点、人文氛围)的场域中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的劳动意识,增强幼儿的劳动能力,丰富幼儿的劳动观念。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特征

首先,幼儿园劳动教育具有教育性特征。它的根本目的是对幼儿体能、智力、协调能力、归纳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系统训练,全方位提升幼儿相关能力,助力幼儿健康全面成长发展。教师对教育指标的达成相当看重,幼儿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不容忽视,劳动成果、劳动过程和劳动能力训练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幼儿园劳动教育具有对象性特征。虽然劳动教育普遍存在于九年义务教育中,但与潜移默化的中小学口头教导式、暗示性、自愿性、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形式不同,幼儿园劳动教育强调实践性、指示性、教师主导性,并带有一定的强制力。这与幼儿思维特征、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密不可分,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规律,他们普遍处于前运算阶段,无论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还是认知能力都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足以支撑长时期、稳定、健全的劳动行为。如果教师不制定标准和规则对其进行限制和要求,幼儿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将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基于此,幼儿园劳动教育是教育对象特殊的一种指导形式。最后,幼儿园劳动教育具有趣味性特征。这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种性质,在提出明确劳动规定的同时,教师必须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实施教育,平衡教育和游戏的尺度,才能让劳动深耕于幼儿的心田,静水流深,枝繁叶茂。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类型,必须契合幼儿园教育的内在要求,即趣味性。幼儿园主要的教育形式是游戏,幼儿大部分技能的提升都是通过游戏完成的,劳动技能也不例外。劳动既是一种需要付出时间、体力、脑力、精力成本的繁重事件,也可以很轻盈愉快,伴随成就感、自信心、意志力和趣味性。只有处于轻松惬意、具有鼓励性和表彰性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打心底里接受劳动,思考劳动的意义,享受劳动的过程,锻炼劳动的本领,形成劳动实践—劳动思考—劳动实践的正向辩证循环过程。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误区探讨

(一)忽视教育性,散漫无章法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落脚点是教育,而幼儿园教育的表现形式是游戏。一些教师容易将二者混淆,或出于教育理念的偏差,或出于对幼儿学情和启蒙目标的误判,或出于教育水平的不足,导致最终幼儿劳动意识、习惯和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幼儿劳动教育也缺乏条理,不能构成系统链条。在教育理念上,如果将“寓教于乐”理解为“乐大于教”,这对幼儿来说是弊大于利的。例如,在整理意识培养方面,教师设计了“叠被子比赛”“清洁卫生小能手”“归纳比比看”等带有竞赛性质、游戏性质的活动,但并没有严格执行比赛章程规定,对幼儿的错误劳动习惯也没有及时纠正,对部分中途放弃、蒙混过关的幼儿没有适度、适时、适宜批评和指出问题,导致整个培养活动流于形式,幼儿并未得到任何劳动指标的实际提升。整个过程中,由于教师更看重让幼儿“玩得开心”,过于重视幼儿的私人感受,采取放任、旁观、置之不理、和稀泥的态度,反而导致幼儿无的放矢,久而久之,幼儿便会对劳动失去兴趣和探究欲,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在学情和目标预判上,教师容易忽视幼儿个体劳动能力差异,教育要求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例如,在种植活动中,有的幼儿种植能力强,有的幼儿分析能力强,有的幼儿观察能力强,但教师并没有采用分组指导、分工配合和针对性鼓励等有力手段,教育目标仅是成功种植某一植物,缺乏对个体差异的体察和辨认,这样幼儿劳动认知与实践水平的提升效率自然不高。在教育水平上,有的教师缺乏教育经验,整体劳动活动缺乏有机调度,时长分配、能力预估、教育平衡等方面力有不逮,教育结果和目标之间有所出入。

(二)忽视对象性,笼统不合理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对象是3—6岁幼儿。他们首先是能力和经验不足的幼儿群体,其次才是园所教育客体。一些教师没有搞清楚教育的逻辑次序,以小学生的要求对他们做出劳动规定,制定不切实际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中也没有契合他们的思维特征、年龄特性和成长规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用儿童语言进行合理引导。这样忽视对象性、大而无当、笼统简单的劳动教育自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幼儿只能机械地、刻板地、不知所以然地按照教师的指示完成特定劳动,无法深入感知劳动行为背后的机制、逻辑和规律,自然不能自发地开展劳动,用意识牵动实践,形成自主、完整的劳动链条。例如,在手工劳动活动中,教师引入《星月夜》《加歇医生》《花瓶中15朵向日葵》《鸢尾花》《罗纳河上的星空》《夜间咖啡馆》等梵高的画作,提供水彩笔、铅笔、宣纸、手工带、水粉、纸筒、剪刀、胶布、纸板、彩色卡片等五花八门的美术工具,鼓励幼儿发挥创意,根据画作任意临摹出劳动作品。课程设计看似趣味横生、可选择性强、发挥空间大,课程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感严重不足,也没有提供相应的范本案例,加上梵高的作品本就具有抽象主义的晦涩风格,技法上也较为精湛和深奥,幼儿根本无法理解劳动内涵,仅凭直觉也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经常无的放矢,草率了事,对劳动工具的运用不当,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以上策略运用于中小学是常规的、合理的,但在启蒙教育中这样的案例体现出对教育对象认知规律、发展情况、实践经验、学习需求的忽视。

(三)忽视趣味性,说教缺情感

幼儿园劳动教育不是停留在幼儿教育理论书本上的概念,它是一类鲜活的、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在具体应用中,常有教师苦恼幼儿劳动兴致低迷,不听从管教和要求,自顾自地进行活动,甚至做出一些错误的、自认为好玩的劳动行为。归根结底,教师设计的劳动缺乏趣味性,无法吸引他们参与学习,他们便会潜意识里自主开发一些活动,代替课堂劳动,增加探究乐趣。基于这种符合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普遍现状,劳动教育忽视趣味性、说教性过强、情感匮乏的情况屡有发生。例如,在放风筝比赛中,教师没有利用好这一趣味性较强的劳动活动,严格规定幼儿起跑的时间、地点、速度,将放风筝的相关原理、要领、秘诀以一种口头宣教、知识教学、机械反复的枯燥形式呈现,采用强制性的小组比赛,甚至引入了体能测试和考核的形式,导致幼儿精神紧绷,无法松弛、惬意地完成任务。虽然大部分幼儿在高压的课程中可以完成部分劳动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身体协调能力、四肢运动能力、预判分析能力、环境预估能力等劳动技能,但普遍在生活中看到风筝会产生应激反应,将其视作一种强制性、毫无乐趣可言的考试,不愿再接触。这说明了缺乏情感的劳动教育可能会取得一时的结果,但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存在威胁,不利于幼儿从心底里爱上劳动,愿意在生活中举一反三,强化相关劳动技能,学以致用。

三、绘本教育和劳动教育契合性分析

绘本是一种图多字少、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儿童文学体裁,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幼儿园。绘本教育,指的是以绘本为桥梁工具,对幼儿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启蒙方式。它和劳动教育同样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下面对其进行探讨分析。

(一)教育性较强

绘本以一种浓缩的、潜移默化的姿态呈现劳动教育知识,能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幼儿接受劳动教育。一方面,绘本主角具备一定的劳动素养,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约瑟的爷爷为约瑟制作了很多独具匠心的物品,具备劳动智慧和一双巧手,《花婆婆》中花婆婆为了践行美的观念,花费一生的时间思考如何劳动,最终耕耘了美丽的鲁冰花,具有持之以恒的劳动毅力、强大的种植能力、良好的劳动观念,这些角色身上透出的劳动力量能引起幼儿的模仿欲,让他们从劳动外在表现形式、内在本质上进行形神教育的效仿活动。另一方面,绘本情节渗透着劳动理念,如《光》中小女孩为自己制作了小猪、恐龙、狮子、小鸟等面具,虽然没有特地说明制作过程,但从她佩戴面具的场合、地点和境遇中,幼儿能自然感受到女孩用面具代表心境的劳动意识,想象她制作时的巧思和定力,这些注入劳动活力的情节能最大限度传递幼儿劳动的意义、原因和技巧。

(二)对象性显著

绘本专门为幼儿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能以儿童语言讲述劳动技巧,易于幼儿接受。一方面,人物契机契合幼儿心理,能引发幼儿共鸣,如《朱家故事》的孩子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美依、《妈妈,买绿豆!》的阿宝都是同龄人,兼具对劳动的乐趣、热情、热诚及抗拒、恐惧、不自信的心理,涵盖幼儿所有劳动心理,幼儿从这些角色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互相参照和学习,形成对劳动的理性思维认知。另一方面,绘本中的劳动情节贴合幼儿最真切生活,如《大卫,不可以》中的整理物品、《超级小厨师》中的切苹果、《妈妈的红沙发》中的做家务都是幼儿喜闻乐见、随处可见的劳动行为,能给予他们共鸣和参照。

(三)趣味性十足

绘本作者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观察到劳动蕴含的细节趣味,将劳动热情和生活之美传递给幼儿,点燃幼儿劳动的动力。一方面,人物特征鲜明,多对劳动有所觉悟和喜爱,如《石头汤》中三个和尚通过精心煮汤的智慧劳动,凝聚了村庄的人心,他们的形象具有劳动的理性和禅意,这在生活中是不多见或难以捕捉的,能让幼儿感受到新奇,想要一探究竟,从而养成探究劳动、创意劳动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情节展现出对劳动的艺术化观察,如《玛德琳》中玛德琳和周围人的相处非常自然惬意,她做出的劳动行为具有创新性和十足活力,幼儿能从中感受到劳动并非完全枯燥重复的行为,还是具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并且能带给周围人快乐和生机,便会从根本上认同劳动,主动劳动,思考如何让劳动更有创意。

四、绘本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技巧分析

下面叙述绘本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技巧,希望能针对幼儿园劳动教育误区提出改善建议。

(一)用图文结合的画面增强劳动凝聚力

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图文结合的叙事性特点,将散漫无章法的劳动教育活动转变为具有集中特征的教育实践。例如,在整理活动中引入《玩具太多了》《大卫,不可以》,让幼儿的归纳行为有个参照物和参照人,从而产生竞争意识和胜负欲,在模仿和超越中完成对玩具的收拾和分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等将这些绘本涉及整理的情节制作成思维导图,让幼儿的整理有迹可循、有度可依、有物可仿。其次,针对幼儿不解的问题,如大卫玩具的放置规律、正确的归纳方式等,需要适时给予幼儿劳动指导和鼓励。最后,需要以比喻、拟人、象征等儿童教育手法,综合幼儿劳动行为和绘本角色行为,进行对比式、鼓励式点评,增强幼儿劳动条理性,让劳动教育凝结成一股绳。

(二)用生动诙谐的故事凸显劳动对象性

教师可以利用绘本的幽默性和生动性,最大限度契合幼儿的心理规律,让幼儿热爱劳动,懂得劳动。例如,在手工劳动活动中引入《小蓝和小黄》,这本绘本讲述了蓝色、黄色两种颜色按照比例叠加、混合和分离的过程,将抽象的三原色、抽象主义画法、象征主义美学等规律以两个小伙伴游玩、分开、相遇的情节加以展现,幼儿既看得懂,又能引发认同和共鸣。在契合教育客体特征的背景下,首先,教师可以让幼儿模仿绘本情节和人物,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手段创作绘本。其次,需要着重强调创作的主题性,以情感为驱动引导幼儿思考美术劳动的意义,鼓励幼儿用色彩的技巧表现生活中的一段情感,如友情、师生情、亲情、社会情等。最后,需要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分享和肯定,设立班级美工角,对作品进行展示,在班级中营造生机盎然、符合幼儿性情特点的艺术劳动氛围。

(三)用充沛盎然的情感提升劳动趣味性

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充沛的情感,将劳动的趣味性进行凸显和放大,帮助幼儿认识到劳动是一件值得欣悦的趣味活动,能愉悦身心,带给自己和他人快乐。在放风筝活动中,教师可以一改说教的作风,引入绘本《风筝飞起来了》,这个作品通过儿童视角讲述了主人公努力放风筝的趣味过程,一波三折,充满童真童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绘本,邀请幼儿分享放风筝的生活经验、科学规律,充分运用声音、动画、色彩等视听因素调动幼儿劳动意愿。其次,教师可以展开放风筝比赛,既教导一些基本技巧,用比赛适当提升幼儿专注度,也不要过多做干涉和要求,以免幼儿失去劳动信心。最后,总结归纳放风筝的结果和不足,颁发奖状,鼓励幼儿将过程制作成属于自己的绘本,以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劳动教育代替只有理性的知识教育。

五、结语

劳动是一门终身的攻克,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生动性,希望通过幼儿园劳动教育策略探析,对劳动启蒙指导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猜你喜欢
趣味性绘本劳动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30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绘本
绘本
绘本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