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门诊中,笔者总会遇到一些患者主诉常会看到有小黑点在眼前晃动,仔细一看,又感觉黑点随着眼球的转动在飘动,就好像眼前有“小蚊子”。这些“小蚊子”的形状各异,主要为点状、线状、片状等。当看蓝色天空、白色墙壁等较为亮丽的背景时,更容易发现这些小黑点,而在暗的地方则感觉不明显。这一症状在医学上俗称为“飞蚊症”。
飞蚊症一般由玻璃体变性引起,是眼球的一种自然老化现象,正常的玻璃体是完全透明的,像果冻一样,但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会“液化”或“后脱离”,产生一些混浊物。因而,“飞蚊症”的医学名称为“玻璃体混浊”。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约70%的患者的“飞蚊症”由玻璃体“液化”或玻璃体“后脱离”引起,且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5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为58%,65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则为65%~75%。
“飞蚊症”主要分为没有眼部器质性病变的生理性飞蚊症和病理性飞蚊症。大多数的“飞蚊症”属于生理性飞蚊症,主要特点为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飞蚊随时间的延长,不会增多或变化,生理性飞蚊症一般不用治疗。但是如果突然出现大量“飞蚊”,眼球像被固定的黑影遮挡,不随眼球转动而移动,或者在黑暗环境中转动眼球时,眼前会频繁出现“闪电”感时,则要注意,这是病理性飞蚊症的预兆。
主要由老化引起,一般无需治疗。对于玻璃体“后脱离”引起的环形或团状混浊,如果患者主观感觉明显,强烈要求治疗,可以行玻璃体消融激光术,对混浊的玻璃体消融。
主要为眼前“漂浮物”较多甚至出现红幕,同时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情况出现,程度较严重。这种情况一般由眼内出血、琉璃体发炎或者视网膜裂孔等病症引起,需要及时就诊治疗。
“飞蚊症”的预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可以尽早发现并处理与“飞蚊症”相关的问题,防止其恶化。b.避免长时间用眼,定时休息,进行眼部放松练习,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c.日常生活中加强对慢性疾病的控制,如糖尿病等,否则会增加发生“飞蚊症”的风险。通过积极治疗和管理这些疾病,可以减少“飞蚊症”的风险。d.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当的运动和均衡饮食。e.正确使用电子设备,保持良好的姿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可使颈部肌肉放松,并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调整荧光屏距离和角度,建议荧光屏和眼睛的间距为50~70cm,荧光屏应略低于眼水平位置10~20cm,呈15~20°的下视角,这样的角度和距离能降低对屈光的需求,减少眼疲劳的概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