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4-12-31 00:00:00蔡金钟
现代盐化工 2024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沿海民办高职院校开始探索现代化、大众化的人才培养策略。然而,我国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不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以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为例,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概述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本理论”“战略联盟理论”等关键词,梳理了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成果,确定了研究问题、目标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研究了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的师资结构、课程教学、人才素养、校园环境等方面,构建了回归模型,统计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理论;战略联盟理论

1研究概述及意义

1.1研究概述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大力发展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培养高水平高职人才具有现实意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策略是我国高职教育工作的突破方向。

本文以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从高校主体的角度分析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1)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在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2) 影响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在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哪些问题?

(4)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在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方面的对策有哪些?

1.2研究目标

本研究以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分析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与影响因素,希望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1) 通过研究,了解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2) 通过对沿海民办高职院校的概念、动因、风险、现状、问题、路径和对策的研究,促进和完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通过对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在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政策的分析,为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新思路。

(4) 通过分析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在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提出具体措施,为其他高职人才培养建设提供借鉴。

1.3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丰富现有相关理论成果,加强对该领域的重视和认识,有助于丰富现有体系框架。其次,有助于深刻探讨和分析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进一步提高我国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确保我国高职教育能够实现与高校接轨,这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及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2.1相关研究

本文对有关学者在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部分学者从理论角度出发,采用文献综述、理论归纳、系统分析等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另一部分学者则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实证研究方法,阐述了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对策。通过分析可见,当前学者在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中采取了多种方法,为本文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2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该学校成立于2009年,是一所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民办全日制普通专科院校,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项目合作院校、人社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福建省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福建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

2.3研究内容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首先,对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重点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素养层面入手。同时,将师资结构、课程教学、人才素养、校园环境作为自变量,研究分析了影响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师资结构、课程教学、人才素养、校园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完善师资队伍、改进课程设置、注重质量提高、优化校园环境。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法,首先进行文献综述,整合了与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关的理论,并构建了研究框架图。随后,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以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影响因素。以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人才培养措施与模式。最后,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3.1问卷调查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和整合相关数据,并借助回归模型分析等多种方法,为研究活动提供支持。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明确不同变量因素与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对其进行评价,从而为后续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提供支持。

3.2文献综述法

为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情况,通过我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几个不同的平台,收集并整合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以确定研究方法和方向。

3.3内容分析法

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我国沿海民办高职院校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讨论分析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梳理我国沿海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并充分考虑我国沿海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我国沿海民办高职院校的战略布局。

4创新之处

在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师资结构至关重要。教师的技能素养和专业水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思维与视野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拓展。只有保证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注入更多中外案例,让学生以动态的视野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另外,沿海民办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设计,融入更多关于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全方面优化教学管理、教学授课。

在高职教育阶段,学生个人素养对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在这一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知识学习己有自己的学习态度,之前的知识积累、思维认知和素质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其未来的学习。因此,在研究分析中必须将学生个人素养融入考量之中。

最后,校园环境也对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生一定影响。学生不仅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其日常接触的软硬件环境和参与的活动也会在无形中直接影响学生的视野、意识和学习水平。以硬件环境的构建为例,可以在高校中融入更多的中国化元素,展示某个专业的中国化发展状态,将其注入海报设计、橱窗展示中,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更好地树立跨文化的视野与思维。

综上所述,本文在研究中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假设:

(1) 高职教育中的师资结构对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正向作用。

(2) 高职教育中的课程教学对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正向作用。

(3) 高职教育中的个人素养对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正向作用。

(4) 高职教育中的校园环境对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正向作用。

5调查结果

通过上述调查与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师资结构这一自变量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师德的影响较为显著,这两项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并且自身在思想意识、国际视野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样才能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发挥自身的影响力[1]。

课程教学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课程设置得越为合理越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在这一维度的各项指标之中,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中外合作办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解释力度最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度不断加快,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水准,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课程教学的制约[2]。

学生的个人素养越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越好。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两个显著的表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人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是以认识为前提。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学生个人的素养,现有的知识、素养、技能积累直接影响了后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3]。对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

校园环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挥了潜在的影响作用,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教学设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4]。对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对校园环境在优化构建上的重视程度,从软硬件环境的完善入手,让教师、学生主动投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调整自己的国际化视野、知识水平与综合素养。

因此,师资结构、课程教学、人才素养、校园环境这4个维度的因素都会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这几个方面的关注,实现在这4个维度的优化。

6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高职教育中的师资结构、课程教学、人才素养、校园环境这4个维度的因素都对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因此,本文选择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该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在未来的沿海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工作中,高校需要加强国内同行的联系,创造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完善人才培训目标,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和交流项目,并向国内高校提出建立信息资源网站共享和人才共育方案,努力与国内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同时,高校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和教授团队到国内合作高校交流访问和学习经验,组织教师和学生访问国内先进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经验共享。

参考文献:

[1]陈宗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0(5):3436.

[2]庞国彬,许小桐.“慕课”来袭:我国高校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2325.

[3]王欢.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刍论[J].成才之路,2021(7):1213.

[4]岳莎莎.高校校园环境和文化的国际化建设[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2):9495.

作者简介:蔡金钟,男,福建晋江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0:2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00:25:18
高职院校“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浅析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
改革高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