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除了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外,也会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旨在培养高中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运用所学生物知识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活动中。首先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两个方面,概述了生物教学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价值。随后从教学实践出发,分别提出了在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环保节日、跨学科合作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为高中生物教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巧妙融入生物教学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素养
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其中明确提出“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地位,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既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关键举措。整体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物教学中,成为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1]。
1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1.1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且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存在差异,就生物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培育高中生的核心素养有积极意义。例如,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要求学生必须认识到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没有贵贱之分。因此在人类活动中肆意地践踏动植物的生命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学会与自然界中的生物和谐共处。同样的,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高中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主动加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实践中,并且主动与危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作斗争。由此可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帮助高中生形成核心素养;反过来,通过培养核心素养,对高中生正确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也有积极帮助,两者相辅相成[2]。
1.2有助于增强高中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培养高中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任务之一。以往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虽然也会开展环保教育,但是侧重于理论说教,导致学生的认知度不高、积极性不强。相比之下,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切入点,选择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展示相关的图片与视频,则能够让生态环保教育从抽象变为具象、从枯燥变得有趣。例如,2014年发生的“大学生掏鸟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学生认为当事人只是掏了两窝小鸟、获利仅有千元,却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这个处罚结果过于严重。教师引用这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案例,并结合生物学有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当事人所掏的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并且售卖获利,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法律。最后再通过该案例引申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及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后果,让高中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
2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2.1在教学设计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设计作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确保教案内容丰富且具有吸引力,对提升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想在课堂上达到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生物教师需要重视并做好教学设计,通过设计制作优质教案,为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必要的支持[1]。在教学设计中,生物教师可以结合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环保事件,通过添加真实案例的方式让高中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例如我国在2021年正式设立了武夷山、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5大国家公园,在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例,自设立以来新增野生东北虎幼崽20只、新增野生东北虎豹80只左右。同样的,生物教师还可以借助国家有关部门破获的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开展教学。通过正反案例相结合,让高中生在生物课堂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国家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的巨大努力,从而让高中生也能积极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
2.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
课堂教学是培养高中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主要场所。生物教师需要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巧妙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如果生物教师采用常规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兴致不高,积极性不强,这种情况下很难达到理想的渗透教学效果。因此,生物教师需要树立创新思维,尝试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例如,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增强对高中生的吸引力。在制作教学微视频时,生物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纪录片或者电影、电视剧等,然后结合教学内容从中截取部分片段,制作成微视频。在课上教学时,生物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一方面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师生互动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哪些行为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我们又该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相比于单纯的理论说教,基于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让高中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2]。
2.3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
除了课堂教学外,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培养高中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主题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对高中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除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主题活动中包含的生物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此,生物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客观要求,定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例如,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竞赛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保证每组成员的数量相同。由生物教师提前准备好知识竞赛的题目,如“说出3种珍稀濒危的动植物”“哪些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各小组以抢答形式回答问题,每答对一题计一分。在所有竞赛题目回答完毕后统计各组分数,根据最终结果为各小组颁发奖品。或者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参观学习活动,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等机会,由生物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到附近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等场所进行参观,并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深刻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3]。在学习了高中生物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后,生物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校园里的某种生物,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种群密度调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一个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2.4在环保节日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教师需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进一步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渗透途径。目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节日有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国际爱鸟日(4月1日),另外世界环境保护日、植树节等都可以用于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生物教师在这些环保节日到来之前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准备活动材料,并通知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节日当天,带领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别开生面的公益性活动,让高中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生物多样性知识,认识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从而深刻认识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例如,在国际爱鸟日到来之际,生物教师提前一周给学生安排了课外任务,要求学生设计一个人工巢箱,并且收集快递纸箱、矿泉水瓶等废弃材料进行制作。在节日当天生物教师带领学生将人工巢箱安装到校园内的树木上,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通过动手制作人工巢箱,让高中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较好地完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渗透任务[4]。
2.5在跨学科合作中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在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中也有体现。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人类社会活动导致物种灭绝”以及“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如果将两门或者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对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因此,生物教师要树立跨学科意识,加强高中生物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不同学科的资源加以整合,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能够深深刻印在高中生的脑海里。
3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外来物种的入侵以及气候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威胁。因此,任何一名中国公民都应当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高中生物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内容,教师应立足教材,同时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关的资源,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让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龚雪芬.敦煌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2021(18):2628.
[2]许鑫滢.新高考背景下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探索——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例[J].教育界,2024(1):140142.
[3]黄秀芝.高中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涵与实施路径——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2(4):3032.
[4]刘欣阳.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初探——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节教学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1(32):2728.
作者简介:黄小芳,女,江苏南通人,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