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涝情况在各地都有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对于当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产生活环境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现如今,城市内涝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为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关部门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将生活安全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进行解决,充分认识和了解城市内涝的形成原因以及管控的措施,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以及规章制度予以针对性解决。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内涝;内涝治理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内涝的出现会使当地的生态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城市内涝的治理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正确认识城市内涝出现的原因,对城市内部基础建设的老旧部分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对城市内部缺乏滞蓄空间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在内涝治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的原则,统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为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1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内涝的频繁发生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当地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内涝形成的原因,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开展城市内涝治理。
相关单位在治理城市内涝时。应科学地认识城市内涝。由于人口密度较大以及工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部分地区会出现极端天气的情况,部分沿海城市的降雨量会逐年增长,并且不断突破历史最高纪录,部分城市出现城市内涝。此外,城市内涝灾难在一定程度上与过去的发展观念有关。部分地区片面重视建设生产,忽略了环境保护,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性,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例如在城市建设中开山占田、填湖,这些危害生态系统的情况侵占了水的储存空间。另外,部分地区由于发展较快,早些年设置的地下排水系统和蓄水设施已经出现老化,加上没有及时地更新换代,导致排水系统相关的设施存在隐患。在极端天气降雨量大增的情况下,蓄水系统过载,导致城市内部大量水体无法排出。另外,部分城市及时排水设施质量较差,在特大暴雨以及极端天气出现的情况下,由于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排水系统的淤堵处理,雨水管渠的过水能力大大降低,再加上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排水设施运维工作缺乏重视,在城市内涝出现的情况下不能充分发挥排水系统的作用,导致积水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2城市内涝带来的影响
城市内涝指的是由于强降水或者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的排水能力,城市内部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由于降水强度较大、范围较为集中,部分城市无法及时进行排水处理,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十分不利于当地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因此,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城市内涝所带来的危害。
在极端天气下出现城市内涝时,首先会影响到当地城市的交通道路安全。大量的积水导致正常的交通运输系统出现瘫痪,当地的正常生活生产受到了影响。例如人民群众无法正常外出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在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人们无法及时进食获取充足的能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此外,由于城市内部出现大量的积水,对当地的基础性建筑和服务性设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如道路的损坏、建筑物的腐蚀以及汽车等相关财产物品的损坏。对于城市后续的修复带来了不利影响。另外,在城市内部中出现大量积水时,就意味着城市内部的排水系统已经出现了问题,不论是排水系统本身存在质量的问题,还是由于大量的积水导致排水系统堵塞,都导致了排水系统出现报废的情况。在后续城市进行维护治理时,需要对城市整体的排水系统进行维护甚至是重修,这也需要引进专业人员并投入一定的经费,给当地排水设施的运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除此之外,部分地区出现内涝情况时,往往会直接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积水量过大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相关财产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对于当地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阻碍了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的发展,严重弱化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导致当地后续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不平衡的情况。
3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内涝治理研究
3.1优化城市排水系统,落实维护更新工作
治理城市内涝情况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治理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原则,采用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法,运用统筹的方式系统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为此,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者应该强化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工作,落实排水系统的更新维护。对当地的排水系统以及内部管道进行综合探查,对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影响积水排放的情况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疏理,避免探查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后续排水时出现系统漏洞。排水系统的更新维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使得城市文化和城市的价值观念成为主体。
相关部门管理者在优化城市的排水系统时,应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城市的发展作为有机生命体,切实贯彻构建海绵城市的策略要求,综合提高当地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对排水系统的维护和更新进行充分监督,落实排水系统全方面高质量的运维工作,综合提高当地城市对于突发情况的应急能力,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去解决城市中的内涝问题,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充分保障,综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3.2强化应急管理策略,规划合理排水路线
大部分城市起初的排水系统能够正常排水,由于自然灾害以及极端天气的出现,当地城市出现大量的积水进而出现内涝。对于这样的突发情况,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城市防涝排水的应急处理能力,强化当地防涝部门对极端天气的预测能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提高城市抗洪排涝的建设水平。通过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建设,实现对城市容易出现涝灾地区的实时监管,在出现不可控制的情况时进行相应的策略处理,避免出现城市内涝的不可逆转伤害。在日常城市基础建设以及服务设施建设中,优化当地基础设施的质量,综合提高城市整体的抗涝能力。
为综合提高城市的抗涝能力,相关部门应依据当地的发展规划,科学进行排水线路设计。同时,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日常城市建设中提供水体的滞蓄空间,对于处于低洼位置的道路和建筑,进行相应的规范整治,避免由于城市开发不当导致城市形成地洼处,带来内涝风险。城市排水管道以及泵站的设计应提高相应的建设标准,从多方面提高城市的抗涝抗风险能力。通过排水管网的修建以及储蓄池工程设施的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的抗涝应急排水路线,结合当地的地理情况和生态环境,将积水引至周围的绿色环境区域,实现自然环境的美化处理,促进当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当地城市的山洪治理,全方位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3.3注重排水技术创新,落实相关资金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当下城市内涝治理中,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对内涝治理技术方面的创新,强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综合提高当下排水系统的阈值。对于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用来收集、输送、处理废水的排水工程,做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在保护环境免受污染的情况下,借助排水系统促进当地生产的发展,这样一来就能够实现对城市积水的科学合理运用,对于雨水排水系统中的室外管道系统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使雨水直接排入水体而不用处理,综合提高雨水排水系统的效率,使现代技术与排水系统在融合中提升城市抗涝能力。
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应该落实对排水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通过引进外地的高水平科学技术,实现当地城市排水系统的软件升级。相关部门应该引进必要的技术工作人员,对于当地的现代化排水系统进行更新换代,实现城市的抗涝体系与现代化发展相融合,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相关部门可以设置定期的技术交流讨论,并优化当地排水系统的硬件设施的配置,实现对排水系统相关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充分发挥出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内涝治理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现代化排水的管理水平。
3.4采用智能排水系统,系统掌握内涝治理
在城市治理内涝情况中,通过采用智慧排水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通过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引进,内涝管理的工作人员可以设置智慧排水的网络平台,实现对城市内部积水情况的动态化掌握,从而及时进行排水设施的维护和运修。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设置基础的监督制度,对城市内部的排水网进行实时监控,还可以建立群众反馈制度,让人民群众对于当地的排水防涝运行情况进行实际的反映,便于当地发生内涝情况时进行应急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内涝风险。
通过采用智能排水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城市内部积水情况,从而快速做出内涝治理的调控。设置防内涝的应急处理平台,使得城市内部的积水信息实现共享,综合提高了当地城市发展的水平,强化了建筑物的雨水管道系统和设备,人民群众居住的小区或者工厂的排水管道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化处理,切实满足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性要求,运用统筹的方式降低城市的积水风险,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落实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要求。
4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当中提升城市雨污水排放体系建设具有突出价值。强化城市内涝治理体系,能够综合提高城市的抗涝抗风险能力,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时艳婷,赵建超,丁国尚.城市内涝治理与雨污分流改造措施[J].中国住宅设施,2023(3):121123.
[2]丁锶湲,王宁,田健,等.可持续化发展导向下的海湾型城市内涝治理框架[J].给水排水,2023,49(2):5662.
[3]刘慧,仙巴.北京市城市内涝治理政策量化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2021:21972201.
[4]王丽丽.城市内涝防治工程设计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15):7376.
作者简介:何飘,男,江苏昆山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