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饮食状况及营养教育分析研究

2024-12-31 00:00:00严丽霞
现代盐化工 2024年5期
关键词:健康促进

摘要:通过对东莞地区高校大学生的饮食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当前学生群体的饮食习惯及营养摄入现况。经数据收集与评估,发现大学生存在不良饮食行为、营养摄入不均衡等问题。同时,探讨了高校营养教育在政策实施、学生营养认知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对现有营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营养教育普及的不足和认知差距所带来的影响,提出提高营养教育普及率、制定个性化营养指导方案、将营养教育融入大学生健康促进活动等改进策略,旨在促进大学生饮食行为的优化和健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饮食状况;营养教育;营养摄入;健康促进

饮食对人类至关重要,对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良好饮食习惯和均衡营养摄入对其身心影响重大。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大学生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包含一些不利健康的因素。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饮食状况及营养教育现状,对改善其习惯、提升营养水平有重要指导意义。

1大学生饮食状况调查分析

1.1饮食习惯调查

课题组对东莞地区高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饮食结构不平衡,存在主食摄入不足、蔬果偏低、不规律进餐、偏好外卖快餐及熬夜等现象,这些不利于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深入访谈个别学生发现,学习压力大、课业紧张、生活节奏快导致学生选择不健康饮食来应对,且很多学生缺乏营养知识,对膳食和健康认识不足。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带来肥胖、营养不良、消化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引导其养成好习惯。

1.2营养摄入情况评估

在对东莞地区高校大学生进行饮食状况及营养教育的调查分析中,本研究采取了结构化问卷的形式,对随机选取的1 000名学生进行了数据收集。问卷包括了个人基本信息、日常饮食习惯、营养知识水平及其相应的营养摄入情况。分析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版本25.0,以0.05的显著性水平进行双尾检验。同时,本研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进行了营养摄入评估,并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评定学生的实际摄入状况。

研究发现,大多数受访学生对营养知识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类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普遍认知偏低。实际营养摄入分析指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68%的人群碳水化合物摄入超标,而高达79%的学生蛋白质摄入量低于推荐标准。脂肪摄入比例相对合理,仅有23%的受访学生超出了建议摄入量。在微量元素方面,铁和钙的摄入量特别令人关注,约有57%的调查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铁摄入不足,而钙摄入不良的比例更是高达82%。

为了准确评估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并设计有效的营养教育计划,研究采用了多方位的数据分析方法。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学生的一般饮食习惯,包括饮食频率、偏好和习惯等。其次,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了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背景下的营养知识差异。再次,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营养知识水平对营养素摄入量的可能影响。最后,通过构建逻辑回归模型预测了营养摄入不良与学习成绩、体育锻炼习惯和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

1.3不良饮食行为分析

结合调查结果,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不少学生存在诸如偏食、夜宵频繁、饮用含糖饮料等不良饮食行为。在样本数据中,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事实上,“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题得分情况统计”表明,有超过60%的受访学生在营养基础知识题中的得分不足60分,显示出一定的营养知识盲区。这一现象可能与大学生处于独立生活的初期阶段,缺乏必要的营养指导和饮食规划有关。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因变量即不良饮食行为得分,自变量包括学生的个人基础信息、学习压力、生活习惯等因素。回归结果表明,生活方式与不良饮食行为得分呈正相关,尤其是夜晚作息时间和饮食规律性。模型的调整R2为0.75,F检验显著性p值小于0.001,这说明模型具有较高解释力,并且独立变量对于不良饮食行为得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

再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样本学生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3类不良饮食行为人群。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通过肘部法则确定最优聚类数为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群体的饮食习惯明显偏离健康饮食,例如频繁夜宵、摄入大量高糖饮品和速食。中风险群体在饮食多样性上有所欠缺,低风险群体则整体饮食更为均衡。

同时运用逻辑回归模型探索营养知识水平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采用步进法筛选变量,最终形成的模型中营养知识得分显著负相关于不良饮食行为,OR值为0.82(95%CI:0.76~0.89)。说明提升营养知识水平有助于减少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1]。

2营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营养教育现行政策分析

高校营养教育现行政策关乎学生饮食与健康,但在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策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高校仅讲解基本营养知识,未形成长期系统教育计划;二是部分高校重视不够,仅进行形式宣传,未落实到学生生活之中;三是缺乏对教师员工培训指导,教育效果不佳;四是政策缺乏对学生具体引导,学生知而不行;五是评估机制不完善,缺乏考核监督,无法有效评估教育效果。

2.2营养认知差距调查

在东莞地区高校进行的大学生饮食状况及营养教育分析研究中,对营养认知差距的调查揭示的根本问题:学生对于总体膳食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筛选了500名不同院系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保证了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问卷设计注重逻辑性与科学性,内容涵盖基础营养知识、食品营养标签阅读能力以及个人饮食习惯3个主要维度。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22.0软件,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和Ttest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细致解读,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调查结果表明,接受过营养学教育的学生与未接受过教育的学生在营养知识掌握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的知识了解方面。分析发现,约70%的学生未能准确识别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作用,对平衡膳食的概念理解也不够全面。这一结果引起了研究者对当前高校营养教育有效性的质疑。

进一步的调查聚焦学生对食品营养标签的理解程度,数据显示只有不足一半的学生能够正确解读食品营养标签上的信息,说明东莞地区高校学生的营养素知识和信息识别能力亟需提升。这一结果凸显了在营养教育中增加实际操作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效果分析显示,在实践交互式教学后,学生的食品标签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对食品营养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2.3营养教育实施难点探讨

在营养教育时,高职教育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首先,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因为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压力较大,时间紧张,学习和社交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会影响他们接受营养教育的积极性。其次,营养教育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此外,营养教育的实施需要跨学科合作,涉及食品营养学、健康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统筹安排。最后,营养教育实施还需要考虑学校制度和教学资源,需要解决如何在学校课程中融入营养教育、如何培养营养教育的专业师资等问题。

3营养教育改进策略

3.1提高营养教育普及率

在提高营养教育普及率方面,高校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首先,可以通过增加营养教育的时间和内容来提高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营养教育活动,比如讲座、展览、比赛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参与其中。此外,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将营养知识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和家长、社会机构合作,共同推动营养教育的普及,在社会各个层面形成合力。最后,建立健全营养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教育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3.2制定针对性营养指导方案

在针对东莞地区高校大学生的饮食状况进行营养教育改进策略研究时,首要步骤是深入分析目标人群的具体需求。通过与目标人群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以及分发电子问卷的方式来调研他们的日常饮食习惯,其中涉及并记录了学生的就餐时间、食品种类偏好、外出就餐频率等多维度的数据。同时,通过体质指数(BMI)、血液检验等生理指标评估他们的营养状况,这使我们能够了解目前学生群体中营养缺乏或过剩的具体表现,进而确定他们的营养教育需求,例如是否需要增加蛋白质摄入或减少糖分摄入。

在收集分析数据后,开始设计营养教育指导方案的内容,着重考虑营养平衡和预算合理两个原则,确保方案既科学又经济。接着精心挑选适合校园文化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开展互动式营养工作坊、线上营养知识竞赛以及推出校园健康食堂的引导推广等。这一过程中,营养教育指导方案制定流程图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保证了每一步骤都得到了适应性的检验和创新性的实践。

在实施方案的阶段,致力于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学生的广泛参与。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广泛发布健康营养指南,增强学生对自身饮食的认知,同时设置互动问答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教育活动的实施细节经过仔细编排,确保每项内容都符合预定目标,以期最大化地提升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课题组建立了一套含有量化和定性两方面的评估体系,收集参与学生的反馈,并通过追踪评估他们在实施后的饮食变化和营养状况改善。这些评估结果将作为判断教育方案是否成功的关键依据。如果营养教育方案未能完全满足预期目标,将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确保方案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继而对东莞地区高校大学生的饮食状况产生积极而持续的影响。

3.3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结合

在营养教育的改进策略中,将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相结合是一个关键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因此通过结合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可以有效引导他们形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提升身体素质,预防慢性病和肥胖等健康问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加快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有效结合,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和营养知识的宣传,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和营养教育活动,邀请营养师和医生为学生讲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和相关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升饮食素质。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健康食堂,并引入健康饮食指导原则,提供营养均衡的菜单和食品选择,从源头上改善学生的饮食结构。再者,学校可举办健康饮食知识竞赛和食谱设计比赛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健康饮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最后,学校应加强对饮食环境的监管,提升食品卫生安全水平,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未来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2]。

4结论

通过对东莞地区高校大学生饮食状况及营养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一,大学生的饮食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以高热量、高油脂、高糖分的快餐和零食居多,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严重不足,早餐习惯不够稳定,这些均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其二,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的知悉度不足,对营养均衡饮食的重要性认知不够,欠缺制定科学合理饮食计划的能力,致使他们在进食过程中难以很好地摄取到各类必需的营养素。其三,大学生的生活节奏较快,学习和社交压力较大,晚餐时间偏晚,容易引发消化不良以及睡眠质量下降,这也给他们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应当强化大学生的营养教育,提升他们的营养知识水平,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饮食方式,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并培养稳定的进食习惯。大学生饮食状况及营养教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肖闪闪.在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膳食行为及营养知识态度调查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6.

[2]习璐.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24(11):133135.

基金项目: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2021—2022学年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东莞市高校大学生饮食营养状况分析及对策的研究(2022QNRC02)

作者简介:严丽霞,女,广东东莞人,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食品营养。

猜你喜欢
健康促进
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新型管理模式探索
医学信息(2017年8期)2017-04-26 23:23:17
“健康中国”战略与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思考
现代交际(2017年1期)2017-04-12 06:17:33
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促进研究进展
卷宗(2016年11期)2017-03-24 14:23:05
健康中国战略下武术对学生的健康促进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12期)2017-03-01 12:31:36
健康促进对航海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体育时空(2016年11期)2017-01-06 19:25:51
卫—VII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上海项目回顾
心理健康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促进影响的研究
上海市某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
上海医药(2016年12期)2016-07-22 23:16:42
浅谈健康促进企业工作模式
企业导报(2015年7期)2015-04-28 08:43:30
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及健康促进的现实需求
医学信息(2015年12期)2015-04-20 1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