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北部湾的海洋环境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包括气候变化、工业污染和农业活动等。这些变化对渔业和旅游业等关键经济部门产生了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严格控制污染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等策略,旨在保护和改善广西北部湾的海洋环境。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北部湾战略关系;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广西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海域。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不仅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
1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
1.1自然因素
广西北部湾的海洋环境变化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逐渐上升,这直接影响了北部湾的海洋生态系统。海水温度的升高可能会改变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它们的繁殖和生存。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如台风、暴雨等,这些都会对北部湾的海洋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除了气候变化,海流和潮汐也是影响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自然因素。海流的改变可以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和营养物质分布,从而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食物链产生影响。潮汐则通过改变海水的涨落,影响着海岸线的形态和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地质活动也可能对北部湾的海洋环境产生影响。例如,地震、海底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可能会改变海底地形,进而影响海水的流动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虽然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自然因素对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们通过改变海洋的物理和化学环境,进而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1]。
1.2人为因素
与自然因素相比,人为因素对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的影响同样显著。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给北部湾的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工业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沿海地区的工厂和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往往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通过河流、排水口等途径最终进入海洋,对海水质量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例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物质经过积累会破坏海洋生物的生理功能,甚至引发大面积的生物死亡。农业活动也对北部湾的海洋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随着雨水径流和地下水渗透进入海洋,对海水造成污染。同时,养殖业的发展也加剧了海洋环境的压力,过量的饲料和养殖生物的排泄物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等生态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城市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海洋会导致海水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而垃圾的不当处理则可能引发海洋塑料污染等问题,对海洋生物造成直接伤害[2]。
2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与战略发展的关系2.1对渔业、旅游业的影响
广西北部湾的海洋环境变化对渔业和旅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渔业而言,海洋环境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海水温度、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鱼类的繁殖、洄游和栖息习性都可能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不仅影响鱼类的数量和种类,还可能导致渔业资源的重新分布。例如,某些原本在北部湾丰富的鱼类可能因环境变化而迁移到其他海域,这对依赖特定鱼种的渔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海洋污染也对渔业产生了负面影响。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物在鱼类体内积累,不仅影响鱼类的健康,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对沿海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此外,污染还可能导致鱼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进一步降低渔业产量和质量。对于旅游业来说,广西北部湾的海洋环境是其核心吸引力之一。清澈的海水、美丽的沙滩和丰富的海洋生物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然而,海洋环境的变化可能破坏这些自然景观,降低旅游区的吸引力。例如,海水污染可能导致沙滩不再清洁干净,海洋生物种类减少也可能让游客失去观赏的乐趣。这些变化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还可能对旅游业的收益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3]。
2.2对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广西北部湾的海洋环境变化不仅对渔业和旅游业产生直接影响,更对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海洋经济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北部湾作为广西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其海洋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否。海洋环境的恶化可能会导致渔业资源减少,进而影响渔民的收入和就业。同时,旅游业的衰退也会减少外汇收入和就业机会,对地方经济造成打击。这些负面影响会进一步波及相关产业链,如餐饮、住宿、交通等,从而对地区经济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广西北部湾的海洋环境变化也关系到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健康、稳定的海洋环境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反之,海洋环境的恶化则可能削弱国家的海洋实力,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
3应对策略与建议
3.1加强宣传并提升公众参与
首先,增进公众参与度,加强海洋环保宣传力度,提升公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鼓励公众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其次,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设立海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海洋科技研发和创新项目,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再次,推动海洋生态保护立法,制定和完善海洋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
3.2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
实施定期监测,对北部湾的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关键生态系统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以全面掌握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拓展监测范围,将监测范围从近岸海域延伸至北部湾南部湾口及中越边境的近海海域,以全面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演变趋势。政府应增加对海洋环境监测的投入,提升监测设备的精度和覆盖面,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环境监测项目,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3.3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海洋产业朝着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如推动船舶和海工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发展海洋服务业,推动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发展,构建海洋服务业与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平台,加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区内骨干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成果转化,探索“企业出题、校所答题、联合攻关、政府服务”模式,促进海洋科技成果高效就地转化。
3.4加强海洋环境治理与国际合作
进行综合治理,系统谋划、梯次推进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美丽海湾示范建设和长效监管。增加国际合作,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泛北部湾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切实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深化区域合作与交流,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周边省份、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海洋环境变化和安全问题。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在保护海洋环境的同时,推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4总结
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背后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构成了一个互相作用的体系,不仅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状态,也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通过科学的监测和有效的管理,减轻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和恢复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实施这些策略的过程中,需要跨学科、跨部门协作,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共同为广西北部湾乃至全球的海洋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黎树式,徐书业,梁铭忠,等.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及其管理初步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4(11):15.
[2]刘志雄,程阳,彭真.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物价,2023(2):5054.
[3]朱坚真.北部湾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机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2):7.
[4]温玉娟.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状态研究[J].广西科学,2022,29(3):1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横向资助课题“北部湾未来海洋环境变化与北部湾战略关系研究”(LASG20240122010)
作者简介:江连鑫,男,福建平和人,高级技师,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