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事死如事生”这一观念,一直以来都对人们的丧葬习俗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唐朝时期,社会开放包容、经济繁荣发展,人们对丧葬事宜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贵族阶层尤甚。墓室壁画宛如献给墓主的“厚礼”,生动描绘了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展示了章怀太子所热衷的娱乐活动,见微知著,从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窥见唐朝男性贵族娱乐活动的全貌。壁画借助各异的色彩、笔触和表现手法,彰显了唐朝壁画的艺术魅力。这些壁画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为我们认识唐朝贵族男性的娱乐活动,提供了一场直观的视觉盛宴。壁画所描绘的内容,展现了唐朝贵族绚丽多彩的生活,也为我们了解唐朝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文章以章怀太子墓的壁画为切入点,探讨唐朝男性贵族的娱乐活动,以期对唐朝社会文化有更深刻的领悟。
关键词:壁画;唐朝;章怀太子;娱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2.034
“事死如生”一词源自《礼记·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其意为人们对待死者如同对待生者一般,这种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丧葬行为,而埋葬观念则主导着人们的丧葬活动,“墓室壁画均为皇室、贵戚、王公和高官等的墓葬”①,表明墓室壁画主要集中在贵族墓葬之中。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昌盛,对外交流频繁。强大的国力和开放包容的胸怀,推动了唐朝与周边地区或国家的密切来往,展现出互相交融的景象。唐朝对外交流的活跃,穿越时代,存活于文物中。章怀太子墓室壁画真实地描绘了章怀太子的宫廷生活,从这些壁画中,可以了解墓主的地位、喜爱的娱乐活动以及文化的对外交流。
1 章怀太子及其墓室壁画的简述
章怀太子李贤(654—684),字明允,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唐睿宗李旦即位后,追封他为皇太子,谥号“章怀”。章怀太子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乾陵乡杨家洼背面的高地上,是章怀太子与太子妃房氏的合葬墓,也是“号墓为陵”的高规格墓葬,属于乾陵的陪葬墓。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在中国最早的绘画中,能被称为壁画的也许就是汉代(前206—221)的木砖画”②。章怀太子墓的地宫全长71米,出土壁画54组,约400平方米,保存相对完好,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仪仗、客使、马球、乐舞等,壁画中的人物形象饱满,色彩鲜艳明快,犹如地下的艺术长廊。“唐墓壁画则完全以现实生活的内容为主,它表现的是墓主生前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享受的等级待遇和生活理想等等,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陪葬品陪伴着墓主长眠于地下”③。这些壁画将唐朝贵族生活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研究唐朝男性贵族娱乐活动、社会发展、对外交往的实物资料。章怀太子是唐朝男性贵族的典型代表,墓室壁画如实反映了他生前的生活,男性贵族的娱乐活动也通过墓室壁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2 唐朝男性贵族的娱乐活动
2.1 狩猎
狩猎活动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人们狩猎是为满足生活所需,而后来贵族的狩猎则增添了娱乐的性质。《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唐纪》十一记载唐太宗曾说:“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今天下无事,武备不可忘。”由此可见,唐朝统治阶层对狩猎的重视。狩猎不仅可以娱乐身心,锻炼体魄,还是对军事演习的一种诠释。
从章怀太子墓中的《狩猎出行图》(图1、图2)可以窥见唐朝贵族狩猎的恢宏景象,它位于墓道东壁,高100~200厘米,全长890厘米。此图描绘了唐朝贵族狩猎出行的壮观场面,壁画中绘制了46个鞍马人物、2匹骆驼、鹰犬、5棵树、数座山等,大气磅礴,组成了一支庞大的狩猎队伍。在最前方的是导骑,大部队的前方有一位骑着白马、马身披鬓垂尾、身着紫袍的人,尽管面容已有损坏,但仍能看出其气度俨然,推测此人可能是墓主人章怀太子李贤。其余骑者都穿着各色的袍子,头戴黑色幞头,有的还在幞头外绑着抹额,身着翻领胡服或圆领袍服,猎师们簇拥着主人。这些随从有的手执旗帜,画中有两面不同的旗帜,一面是四旒帛旒红旗;另一面是四旒雉尾红旗,上面绘有熊纹。有的随从腰佩刀,有的怀抱波斯犬,有的驾鹰,飞奔的骑士,飘扬的旌旗,人声鼎沸,马嘶阵阵,前呼后拥。壁画中的人物神采飞扬,个性鲜明,在震耳欲聋的马蹄声中驰骋于广阔的天地间,犬、猎豹、猞猁、鹰等皆为狩猎的辅助动物。队伍的尾部是驮运队,两匹骆驼背负物资,与几名骑士一同在树林中飞驰。
2.2 马球
马球,又称波罗球(Polo),唐人将其称作“打球”或击鞠。现今称为马球,这是因为古代制作马球时使用的是皮革和羽毛等原材料。公元7世纪,马球由波斯经西域传入唐朝,成为一种马上打球的游戏。在唐代,马球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章怀太子墓中的《马球图》(图3),位于墓道西壁,长6.68米,高2.29米。整幅壁画绘有20多匹骏马,骏马扎尾,20余人头戴幞头,身皆着有利于运动的深浅两色修身袍(以区分队员),脚蹬黑靴,左手拉缰绳,右手持月牙形球杆,骑于马背之上,纵马疾驰,各展所长。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5人的击球场面,队员们有的高举球杆准备击球,有的紧握缰绳冲向马球,有的骏马腾空向前奔驰,队员们奋勇争先,正在激烈地争夺地上的小球。尤其是骑枣红色骏马的第一人最为引人注目,他手持月牙形球杆,眼光回视,侧身做回身击球的姿势,红色的小球成为他们争夺的焦点。在他们身后,大队人马正疾驰而来,有的纵马飞奔,有的信马由缰,有的半隐于山石之间,最后一人骑着枣红马,身穿翻领服饰,纵马前来,在他身后是5棵松树,与《狩猎出行图》中松树遥相呼应。壁画所绘场景空阔,树木稀疏,尽管未见打马球的球门,但根据场景可推测出,这应是在郊外举行的非正规马球活动。马球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骑术都有较高要求,且相对而言存在一定风险。《马球图》的发现,弥补了人们对马球认识的不足,为研究马球活动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史料。
2.3 胡舞
胡,“胡在唐人观念里,指称范围相当笼统。地域上,涵盖西北边塞、西域乃至天竺、波斯、大食;族别上,则突厥、吐蕃、回纥、昭武九姓以及来自天竺、波斯等地的‘外国人’均包括在内”④。胡舞可以理解为胡人的舞蹈。
在章怀太子墓中的《胡舞图》(图4)中,绘制有三位女子。画面中间的是舞者,她头戴黑色的幞头,耳朵上有耳环点缀。身着男式袍服的侍女,衣袖窄长,穿着条纹裤,脚蹬线鞋。从其服饰可以看出,舞者的穿着是男女装混搭的风格。此时舞者呈现出正欲旋转身体的动作,左手高举,右手紧贴着外层袍服放在右腿上,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头部已经转向左侧,身体呈“S”形,显露出女性的曲线美,由此可以推测,舞者跳的是胡旋舞。舞者两侧的女性都梳着高高的发髻,衣领较低,长裙曳地,身材丰腴,这正是唐朝以胖为美的真实写照。左侧的侍女,身披帔帛,披在两肩,两端系在胸前,一侧搭在右胳膊上,另一侧自然下垂,一脚在前,一脚在后,随着舞者的动作,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右侧的侍女,正准备披上帔帛,眼睛注视着前方。在舞者身后不远处,有石头作为点缀,三名侍女被树叶微微遮挡,人与景相得益彰。胡舞的表演通常要有配乐,从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侍女手上并没有任何乐器,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伴奏者可能就在她们对面,或者跳舞只是她的即兴表演。
风华正茂的李贤,热衷于狩猎和打马球等充满刺激和勇气的娱乐活动,胡舞则是令人身心愉悦的活动。从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些娱乐活动不仅深受李贤的喜爱,也是唐朝男性贵族所热衷的。这三项娱乐活动都被绘制在章怀太子墓室壁画中,直至今日,当我们看到这些壁画时,千年前的娱乐活动仿佛就在眼前,画师们高超的技艺,让后人通过这些墓室壁画深刻地感受到唐朝绘画的艺术之美。
3 娱乐活动与唐朝社会文化的关系
3.1 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对娱乐活动的影响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开放多元的时期,开放包容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其社会氛围对当时的娱乐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经济繁荣。稳定的经济基础,为娱乐活动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其次,交流频繁。唐代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吸收了多元文化元素。最后,社会包容。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鼓励人们追求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为各种娱乐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唐代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对娱乐活动有着多方面影响,同时多样化的娱乐活动,对唐朝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3.2 娱乐活动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唐朝社会的包容,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娱乐活动的多样化,为娱乐活动带来了更多的新元素,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娱乐活动推动了文化交流,融合了不同地区、民族的娱乐形式相互借鉴,丰富了唐代的文化内涵;娱乐活动促进了不同阶层对娱乐活动的喜爱,有利于社会和谐。
4 章怀太子墓壁画的艺术价值及启示
章怀太子墓壁画以其卓越的绘画技巧、独特的色彩应用和精妙的构图布局,展示了唐朝绘画艺术的高度成就,壁画不仅在当代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也对之后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后世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启示作用。
4.1 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墓室壁画的画风偏向写实,“三幅壁画运用透视原理、立体表现技法和写实的物象比例结构,使壁画中的空间在错觉中得以延伸,使墙面消失于画面之中”⑤。壁画中对于人、马、树等比例处理十分协调,采用写实手法,改变了六朝时期“人大于山”的绘画风格,立体感极强,栩栩如生,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壁画中的人与物呼之欲出。运用“十八描”绘画手法,对人物的表情、服饰、发型进行刻画,可谓运笔流畅、行云流水,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壁画中的人物也诠释了唐朝以丰腴为美的特点。
章怀太子墓壁画,色彩搭配丰富,壁画用色考究,对于壁画中主要人物的动作、所用物品、色彩都进行了“特殊”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色彩浓淡相宜,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充分彰显了色彩对绘画的重要性,通过色彩来表达艺术之美。这些绚丽多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内容丰富的壁画,无疑是我国壁画史上的瑰宝。
4.2 对后世文化传承的启示
章怀太子墓壁画是唐墓壁画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凭借卓越的绘画技艺、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色。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关键资料,对后世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重视传统体育活动。正所谓“体育强,则国民强”,唐代贵族在狩猎活动中体现出的勇敢和智慧,更需要后来者弘扬与继承。
其次,创新和发展艺术风格。在艺术风格方面,章怀太子墓壁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色彩明艳、线条流畅、造型灵动,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启示我们在文化传承中要注重对艺术品质的追求,不断创新和发展艺术风格,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绽放出新的活力。
最后,注重传承历史记忆的载体。重视历史的记录,壁画作为一种直观的历史记载形式,为我们认识唐代的社会生活、服饰、风俗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启示我们要注重历史文化的记录和传承,让文化代代永流传。
5 结语
壁画是我国古代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持续拓展,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对唐朝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章怀太子墓的壁画中可以看出,唐朝男性贵族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如狩猎、马球、胡舞等,从贵族们的亲身参与到对歌舞的欣赏,展现了唐朝贵族多彩斑斓的精神生活。这些壁画展示了唐朝绘画的艺术水准,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章怀太子墓壁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唐朝的开放包容对当时的娱乐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唐朝的娱乐活动也影响着唐朝的社会发展,共同促成了开放包容、多元文化融合的大唐盛世。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注释
①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5.
②怀履光.中国壁画[M].孟云亦,姜帅,译.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5:8.
③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
④杨晓霭.从元白的讽喻诗看“胡风”东渐的情势[M]//中国唐代文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唐代文学研究:第八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83.
⑤刘青砚.壁画艺术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