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衣饰是册命赏赐中重要的象征名物,巿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巿最早用来遮蔽前体,后才逐渐演化为命服。巿或写作韨,熟皮制成,颜色、形制、花纹因身份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单就巿而言,不同级别、不同时间,出现的频率亦有所区别。
关键词:金文;巿;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2.029
巿(“巿”是“韨”的异体字)最早用来遮蔽前体(图1),后才逐渐演化为命服。巿,熟皮制成,颜色、形制、花纹因身份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单就巿而言,不同级别、不同时间,出现的频率亦有所区别。巿是皮制的蔽膝,衡可以是革带,也可以是丝或麻织的带。衡是用来系巿的,也可以佩荣刀和玉环、插玉笏②。西周早期,巿的类别简单,且无任何类别的衡进行组合。中期以后开始丰富,以赤巿、缁巿为主,伴有少量朱巿、赤巿、巿、素巿等。此时期的巿多伴有衡进行组合,且衡的形制亦有区别。西周晚期,以赤巿为主,缁巿减少明显,甚至不见。
1 巿的使用及变化
1.1 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所使用的巿与中后期相比,类别单一,无过多装饰。且此时期的巿暂无专用于册命赏赐的记录,作为实用名物,其象征性意义也并未完全形成。
1.2 西周中期
随着礼制仪式的不断完备,西周中期巿的装饰性得到不断丰富,类别也开始多样。从铭文记录来看,巿用来区别等级的作用愈加明显。其中,朱巿级别最高,次为赤巿,再次为赤巿、缁巿、素巿。
1.2.1 朱巿
《诗经·小雅·斯干》载:“朱芾斯皇,室家君王。”郑玄笺:“天子纯朱,诸侯黄朱。”孔颖达疏:“天子纯朱,明其深也,诸侯黄朱,明其浅也。”③朱巿的赏赐并不多见,目前仅见于西周中期的番生簋盖与西周晚期的毛公鼎,且都有葱衡作为搭配。
《毛公鼎》:“易(锡)女(汝)矩鬯一卣,(祼)圭(瓒)宝、朱巿(韨)、(葱)黄(衡)。”
《番生簋盖》:“易(锡)朱巿(韨)、(葱)黄(衡)。”
番生簋盖与毛公鼎铭文所载都为册命。番生之职为“司公族、卿士、太史寮”。铭文中的公族指公之族④。卿士为总六官之事也⑤。太史寮又称“大史寮”,是与卿士寮一同协助国王处理政务的两个主要部门。而毛公之职为“抄兹卿事寮、大(太)史寮于父即尹,命女(汝)司公族,与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与朕亵事”。除了上文番生“司公族、卿士、太史寮”之外,又多了对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执事的管理。
番生、卯身居要职,且有世代之功,由此可见朱巿主要赏赐对象为身居要职的大臣,级别很高。
1.2.2 赤巿
与朱巿相比,赤巿的赏赐数量明显多于朱巿,且贯穿于整个西周中期。朱巿经过四次浸染,而赤巿则为三次⑥。
《膳夫山鼎》:“易(锡)女(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韨)、朱黄(衡)、䜌(銮)旗。”
《师酉簋》:“新易(锡)女(汝)赤巿(韨)、朱黄(衡)、中(䌹),攸(鋚)勒。”
赤巿与衡的组合以赤巿朱衡与赤巿幽衡为主,且赤巿幽衡的级别应高于赤巿朱衡。赤巿幽衡的受赐者所命多有三有司之职,盠方尊铭文中盠所受之命还包括六师与公族。但在赤巿朱衡的受赐者中,尚有官职并未书于宗彝者,可见官职并不十分出众。
1.2.3 缁巿
《说文》:“缁,帛黑色也。”《周礼·考工记·钟氏》:“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缁是在黑色基础上经过不断反复熏染而成的。
缁巿在西周中期偏早就开始出现,之后开始逐渐减少。缁巿有不同的衡与之搭配,主要有缁巿冋衡、缁巿幽衡、缁巿朱衡等。在缁巿的赏赐对象中,多数未言明具体所事之职。
《柞钟》:“柞易(锡)(缁)、朱黄(衡)、䜌(銮),(司)五邑佃(甸)人事。”
《辅师簋》:“更乃且(祖)考(司)辅,(哉)易(锡)女(汝)(缁)巿(韨)、(素)黄(衡)、䜌(銮)。”
1.2.4 赤巿、巿
从目前面世铭文来看,西周中期的赤巿较为多见,但未见与任何衡进行搭配。
《采只簋》:“易(锡)女(汝)戠(织)衣、赤巿(韨)、䜌(銮)旗,用事。”
《望簋》:“王乎(呼)史年册令(命)望:死(尸)(司)毕王家,易(锡)女(汝)赤巿(韨)、䜌(銮),用事。”
《郃簋》:“易(锡)戠(织)衣、赤巿(韨)。”
单就赤巿、巿而言,赤巿级别高于巿。对于,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薛尚功释为环⑦。王辉从于省吾说,认为为雍,赤即为赤缊,为朱黄之色⑧。李孝定认为应释为环。周法高释为环,读为縓或缊⑨。陈小松释为吕,认为吕与甫同声,即黼字,为文饰之⑩。赤巿、巿多无衡搭配,但古鼎铭文中与幽衡搭配。可见,不是用以固定巿的工具。极可能为花纹装饰,故暂从陈说,应为圈形纹饰。巿为带有纹饰的蔽膝,赤巿为带有纹饰的红色蔽膝。
1.2.5 素巿
素,白色或无色。与素巿搭配的是金衡,西周中期的弥伯耤簋铭文并未言明官职。“易(锡)女(汝)幺(玄)衣黹屯(纯)、(素)巿(韨)金钪(衡)、赤舄、戈雕胾、彤沙(苏)、攸(鋚)勒、䜌(銮)旗五日,用事。”
在西周晚期的师簋铭中,所命“命汝司乃祖旧官小辅、眔鼓钟”。师地位并不显赫,小辅是教养一类的职官,由铭文看,乃为世袭。
与西周早期的实用性相比,此时期不同类别的巿已经成为册命重要名物之一,成为贵族的专属命服。巿作为礼制名物,象征性已经形成。
1.3 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关于巿的赏赐明显减少,且多为对赤巿的赏赐。最明显的特征是缁巿、巿的赏赐已不见。一方面说明缁巿赏赐级别较低,已不能满足低阶层士族跻身更高阶层的野心;另一方面说明西周时期的礼制仪式已经开始被破坏,周王室也已经逐渐开始失去对下臣的控制,级别较低的名物在诸侯势力的不断扩张中被逐渐淘汰。
2 巿与衡组合的讨论
从金文记载来看,巿与衡的类别要远远多于传世文献记载。不同的巿有不同的衡与之搭配。赏赐的对象不同、级别不同,所使用的巿与衡的组合也不同。
2.1 朱巿葱衡
关于朱巿的搭配,仅见葱衡,如番生簋盖与毛公鼎记载。
《诗经·小雅·采芑》:“朱芾斯皇,有玱葱珩。”“葱衡”在铭文中理解为青绿色的带子。在朱巿的组合当中,朱巿葱衡的级别最高。
2.2 赤巿
黄朱即赤中带黄之色。可见,朱巿之色贵于赤色。与赤巿搭配的衡有多种。
2.2.1 赤巿朱衡
关于赤巿的搭配,出现最多的为朱衡。
《戚簋》:“用官司霍驶,用楚(胥)乃长。”霍驶在金文中为首见,吴镇烽认为此应当是古代传驿的一个特殊分支。胥为辅助之意。戚为司土单伯的僚属,西周时期的霍驶由司徒掌管k。
《吕服余盘》:“令(命)女(汝)更乃且(祖)考事,疋(胥)备中(仲)(司)六师服,易(锡)女(汝)赤巿(韨)、幽黄(衡)、鋚勒、旗。”吕服余继承祖先的事务,作为辅助对六师军务进行管理。赤巿朱衡的组合还见于《师酉簋》《膳夫山鼎》《辅师簋》等铭文,且多为辅助性职位,多数位于三有司之下,有高下之分。
2.2.2 赤巿幽衡
赤巿之搭配,次为幽衡。幽衡指黑色的带子。
《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幽。”
曶壶盖铭文:“更乃且(祖)考乍(作)冢(司)土于成周八(师)易(锡)女(汝)秬鬯一卣、幺(玄)衮衣、赤巿、幽黄(衡)、赤舄、攸(鋚)勒、䜌(銮)旗,用事。”司土也就是司徒,西周早期和中期称为司土,晚期才出现司徒。司土执掌的有很多,包括土地、农业生产、籍田、农副业、策命傧右以及带兵出征等。在曶壶盖铭文中,曶承嗣了祖先的职务,得到了包含赤巿幽衡在内的多宗赏赐。
《畯簋》:“今朕丕显考恭王既命汝更乃祖考事,作司徒。今余唯緟先王命汝摄司西司徒讯讼……易(锡)女(汝)鬯卣、赤巿(韨)、幽黄(衡)、攸(鋚)勒。”
《盠方尊》:“(锡)盠:赤韨(巿)、幽亢(衡)、攸(鋚)勒,曰:用司六师、王行、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王命盠曰:司六师眔八师艺。”
赤巿幽衡铭文中,受赐者所命多有三有司之职,盠方尊铭文中盠所受之命中还包括了六师与公族。且多数铭文都言明了受命者之职,赤巿幽衡的级别明显高于赤巿朱衡。
2.2.3 赤巿冋衡、赤巿五衡、赤巿萦衡、赤巿冋緀衡
其余赤巿冋衡、赤巿五衡、赤巿萦衡、赤巿冋緀衡皆为一例。
元年师簋铭文:“备于大左,官司丰还左右师氏。易(锡)女(汝)赤巿(韨)、冋黄(衡)、丽敡。”丰还是归王室直接管辖的都邑l。冋黄之“冋”为“苘麻”。冋衡或为苘麻编织而成的带子。
师克铭文,所命乃为“命汝更乃祖考司左右虎臣。易(锡)女(汝)秬鬯一卣、赤巿(韨)、五黄(衡)”。关于“五衡”,众家说法不一:或认为“五黄”乃“葱黄”或“苘黄”之异称m;或表示数字“五”;或指交织之形n。《周礼·秋官·壶涿氏》载:“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沈(沉)之。”郑玄注:“午,为五。……五贯当为午贯。”孙诒让正义:“午、五二字古本通用。”又《仪礼·大射》:“度尺而午。”郑玄注:“一纵一横曰午。”金文中“五”写作“”,为交错之形。故五衡可认为是纹饰纵横交错之带。
簋盖铭文,所命乃为“昔先王既命汝作邑,五邑祝。今余唯申乃命。易(锡)女(汝)赤巿(韨)、(冋)(緀)黄(衡)、䜌(銮)旗,用事”。五邑祝为大祝的下属职官。冋緀衡指绘有纹饰的白麻色系巿的带。
申簋盖铭文,所命乃为“更乃且(祖)考疋(胥)大(太)祝官司丰人眔(暨)九祝。易(锡)汝赤巿(韨)、萦黄(衡)、䜌(銮)旗,用事”。胥大祝,即佐大祝之意o。与上文五邑祝同,九祝、丰人皆为大祝的下属。萦,读作苘,亦为苘麻之意。
赤巿搭配的衡多样,不同类别组合分别授予不同职官。赤巿与诸类衡的组合普遍分布于西周中晚期。按照级别高低从高到低的顺序为赤巿幽衡、赤巿朱衡、赤巿冋緀衡、赤巿萦衡、赤巿冋衡、赤巿五衡。
2.3 缁巿
缁巿搭配的衡也很多样,多见于西周中期的铭文。
2.3.1 缁巿冋衡
缁巿与衡的组合中,最常见的搭配是冋衡。
《吕簋》:“更乃考司郑师氏。易(锡)女(汝),幺(玄)衣黹屯(纯)、(缁)巿(韨)、冋黄(衡)……”继承你父亲的职务,对郑地师氏进行管理。
《訇簋》:“今余令(命)女(汝)啻(嫡)官司邑人,先虎臣后庸。……易(锡)女(汝)幺(玄)衣黹屯(纯)、(缁)巿(韨)、冋(衡)黄(衡)……”王命令訇任职管理邑人,先为虎臣直至最末等级的庸。
《曶簋》:“易(锡)(缁)巿、冋黄(衡)、鋚、囗,曰:用事。司郑驭马。”曶在此受命的应为对管理车马的官员进行管理。驭马或与驭夫之职相类。曶所受之职应与师氏、邑人相当。
2.3.2 缁巿幽衡
关于缁巿幽衡,见于以下铭文。
《虎簋盖》:“乃且(祖)考史(事)先王,司虎臣,今令(命)女(汝)曰:更厥祖考,疋(胥)师戏司走马驭人暨五邑走马驭人。……易(锡)女(汝)巿(韨)、幽黄(衡)、幺(玄)衣滰屯(纯)、䜌(銮)旗五日,用事。”虎除了继承其祖父虎臣之职外,还要协助师戏对走马驭人以及五邑走马驭人进行管理。
2.3.3 缁巿朱衡
缁巿的组合西周晚期仅见一处。柞钟铭文云:“柞锡缁、朱衡、銮,司五邑佃(甸)人事。”柞钟属于西周晚期,这也是贵族力量不断僭越周王室权力的表现之一。
2.3.4 缁巿素衡
缁巿素衡目前仅见一例。西周中期的辅师簋铭文云:“更乃且(祖)考司辅,哉易(锡)女(汝)缁巿(韨)、素黄(衡)、䜌(銮)。”
从缁巿组合的赏赐对象来看,缁巿素衡级别最高,其次为缁巿冋衡,再次为缁巿朱衡,最后则为缁巿幽衡。
以上,在赤巿组合与缁巿组合之间,缁巿之级别低于赤巿。首先,缁巿组合铭文少于赤巿,并且多数并未言明其具体官职,可见官职级别并不高。其次,赤巿的象征性更强。西周晚期的缁巿组合少见,而赤巿则普遍分布于西周中晚期。西周晚期的周王朝开始失势,需要给予受命者更多的地位、等级的肯定,以换取更多的支持和拥护。
2.4 素巿金衡
素巿的搭配仅见金衡,师簋铭所命“令(命)女(汝)司乃且(祖)旧官小辅、眔鼓钟”。鼓钟或为周礼之钟师,掌管敲击钟镈之事。
素巿还见于大克鼎铭文:“令(命)女(汝)出内(入)朕令(命)。……易(锡)女菽(素)巿(韨)、三䌹。”克受命负责传达王之政令。膳夫本身地位并不高,但能够负责传达王令,而且得到了大量的田和奴隶,甚至包括了一些地位较低的职官。膳夫一方面获得大量的赏赐,另一方面其所得的素巿级别并不高。这不仅说明了克与周王关系的密切性,同样也说明了命服制度的严格性。
2.5 巿幽衡、巿素衡、祖巿五衡
巿幽衡仅见于古鼎铭文,铭文仅言:“令(命)女(汝)乍(作)服。易(锡)女(汝)金车、旗、火(巿)、幽黄(衡)。”巿与素衡之组合仅见于西周中期殷簋铭文:“易(锡)巿(韨)、朱黄(衡),王若曰:殷,令(命)女(汝)更乃且(祖)考友,司东啚(鄙)五邑。”祖巿五衡见于元年师兑簋铭文:“疋(胥)师和父司左右走马、五邑走马。易(锡)女(汝)乃且(祖)巿(韨)、五黄(衡)、赤舄。”
3 总结
作为名物中重要一类,巿与衡呈现出以下几个时代特征。
第一,巿与衡的等级性(象征性)。朱巿级别最高,赏赐亦有限,目前仅见两例。朱巿作为君王之家的专用,其赏赐亦是不可多得的。赤巿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西周晚期,西周晚期关于赤巿的赏赐比例更高。西周晚期周王室势力衰退,册命诸侯也是周王拉拢诸侯、巩固自身向心力的一种方式。赤巿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均匀分布于西周中晚期,且无任何衡搭配。缁巿则仅见于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已完全不见。素巿较少,西周中期、晚期皆有出现,仅与金衡搭配(表1)。
第二,巿与衡流动的单向性。在册命衣饰中,巿与衡的赏赐是以周王为代表的位高者单方面发起的,代表着周王室权力的拓展与分配。位高者依靠名物的赏赐,不断获得地位与声望。
第三,巿与衡流动的指向性。巿与衡的赏赐是册命名物由上级向下级的单向流动,这种名物的流动是不均衡的,但却包含了双方的意图指向。一方面,名物的赏赐者对拥护自身政权集团的肯定,赏赐者地位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受赏者通过一定的礼制仪式获得赏赐,巿与衡在进行流动的过程中,巿与衡的接收者希望通过这种流动性获得更多的政治地位与社会资本。
在赏赐巿与衡的过程中,依靠名物的象征性、流动性、指向性组成了不同的政治联盟,划分不同的政治等级,并维护庞大的政治系统。随着政治权力的不断扩张与再分配,以巿、衡为代表的名物不断向更低等级流动的情况在西周中后期开始,逐步改变了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成为削弱周王室权力与地位的主要方式之一。
注释
①傅永魁.洛阳东郊西周墓发掘简报[J].考古,1959(4):187-188,221-222.
②唐兰.毛公鼎“朱韨、葱衡、玉环、玉瑹”新解:驳汉人“葱珩佩玉”说[M]//唐兰.唐兰先生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③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3:937.
④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6:39.
⑤朱熹.四书五经(诗经集传)[M].北京:中国书店,1985:90.
⑥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510.
⑦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M].北京:中华书局,1986:65.
⑧王辉.商周金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72.
⑨李孝定.金文诂林附录[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1999.
⑩陈小松.释吕巿[J].考古学报,1957(3):61-62.
k吴镇烽.戚簋铭文释读[J].文博,2014(6):24-27.
l王晖.西周春秋“還(县)”制性质研究:从“县”的本义说到一种久被误解的政区组织[J].史学集刊,2017(1):39-47.
m郭沫若.师克铭考释[J].文物,1962(6):9-14.
n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o吴红松.西周金文赏赐物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