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是目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最后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也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场景和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1]。
(二)促进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为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通过在线交流、讨论、协作等功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与合作,提升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协作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在线学习平台建立班级群组或学习社区,与学生实时交流和讨论,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应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工具,这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整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高效的学习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四)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还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线平台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增加语文课堂容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测试和评估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反馈和指导,并且利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估。这样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语文实际学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从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也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并提高教学水平。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信息技术为情境创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2]。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视听觉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视听觉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境。例如,教授《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苏州园林的美景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园林的精致和美丽。这种视觉、听觉的冲击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园林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历史背景,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其他同学、作者、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例如,教授《孔乙己》时,教师可以提出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和社会背景,如“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孔乙己的生活背景对他的性格有什么影响?”或者“孔乙己的命运为什么会如此悲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高效。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模拟情境
例如,教授《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虚拟“桃花源”,通过3D图像和音效直观形象地给学生展示桃源的美景和宁静氛围,这种模拟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桃源的神秘和美丽。
(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素养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信息技术为实现该目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空间。
1.利用多媒体展示美的形象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现课文中描述的美丽景色、人物形象,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美的存在。例如,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宁静、温馨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分析课文中描写景色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运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音乐是一种能够深入人心、激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播放,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例如,教授《观沧海》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雄壮激昂的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音乐的引入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和展示美的形象,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例如,教授《春》时,教师可以利用绘图软件,引导学生描绘心中的春天。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文字表达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使用互动技术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信息技术也带来了许多互动技术,如VR、AR等。这些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课文描述的场景中,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例如,教授《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宫中,亲自感受宏伟、壮丽的美。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突破重点,释疑解难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难以用语言清晰解释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这些重点,提高教学效果[3]。
1.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呈现抽象概念
对于抽象的概念或描写,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呈现这些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例如,教授《爱莲说》时,对于文中描述莲花的形态和特点,教师可以制作生动的图片或动画,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莲花的美丽和象征意义,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
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例如,教授《孔乙己》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孔乙己的形象和命运。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体验孔乙己的情感和经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拓展和深化
在教学中,对于较复杂或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内容。例如,教授《出师表》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三国时期的背景、诸葛亮北伐历史等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背景和主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课文中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
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教学和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条件。通过在线讨论、协作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互动教学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重点。例如,教授《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文中描述的岳阳楼景色和作者的情感。学生也可以利用在线协作工具进行讨论、分工合作、整理思路,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教学重点。
(四)引导联想和想象,激发写作灵感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面临着写作灵感匮乏的困境。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关键要素,而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1.利用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联想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素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例如,写作关于季节的作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图片或视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场景,从而展开联想。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情感融入写作中,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思文章框架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前构思文章框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软件,绘制文章的主题、分论点以及相关素材。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有条理地完成写作。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3.利用在线协作工具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在线协作工具能够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灵感激发。例如,完成写作小组任务时,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在线讨论写作主题,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素材。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从他人身上获得启发,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4.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优秀范文和作品
展示优秀范文和作品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展示优秀的范文和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范文、分析优秀作品,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能够使学生逐渐提升写作水平,激发他们更多的写作灵感。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一)适度使用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过度依赖。部分教师会将过多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因此,使用信息技术时需要适度,注意内容的适量和难度适中。
(二)注重实效
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注重实效性,即要能够真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部分教师会过多使用动画、视频等元素,导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强化互动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然而,部分教师会忽视这一点,只是单纯地将信息技术作为呈现知识的工具,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使用信息技术时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四)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做好技术支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避免因技术问题影响教学效果。部分教师会忽视这一点,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
作者单位:赵艳萍 高邮市界首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于坤.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2,(21):194-196.
[2]虞永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1,(10):27-28.
[3]李秋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0):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