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面临全新转变。依托互联网打造新型课堂,能引导学生感知时代的进步,向课堂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意识,丰富课程内容。基于此,本文以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互联网技术为课堂设计的背景,遵循生活化、开放性等新型课堂构建要求,浅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设新型课堂的重要意义、应然要求和有效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
“互联网+”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将“互联网+”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结合,能更新课堂教学工具和资源,丰富学生人机互动形式,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学习体验。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更具先进性、更符合时代育人需求的新型课堂,以实现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进步和课程品质的提升。
一、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学生感应时代进步,培养实用意识
依托互联网技术创设小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对于学生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首先,互联网中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和生活资源,能为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通过探究互联网中的教育资源来感知时代的进步,更新对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认知。学生能在此背景下深度了解学习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性,认识到课时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增强实用意识,以应用的眼光看待信息技术学科,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这对于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意识、情感、认知的培养均有积极意义。
(二)引进优质生活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互联网+”作为新型课堂的搭建视域,设计新型课堂,能为课堂拓展高品质、贴合课时主题的生活化教学资源,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等教育目的。首先,互联网中的优质学习资源具有鲜明的生活特征,能反映生活现象、渗透信息技术常识,从而达到丰富课程内容的效果;其次,生活化优质教育资源能加强课内理论知识与课外实际应用的联系,以生活化信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熟悉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理解力。课程内容的转变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的应然要求
(一)生活化要求,选材需具有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是取材于生活需要、最终应用于人类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学科,与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依托“互联网+”教育背景创设小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教师需注意遵循生活化要求,为信息技术教学赋予生活属性。教师可以将“生活化”体现在课堂选材中,从互联网中选择展现真实生活风貌的拓展内容植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具现实意义。如此设计,能使新型课堂与时俱进,体现其时代性和先进性。
(二)开放性要求,任务需展现个性特征
在“互联网+”背景下,遵循开放性要求创设小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教师可以着重关注课堂学习任务的开放性,创设开放式任务完成要求,使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展示个性,为任务实践成果赋予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可以在规范学生任务操作的必要项目的同时,弱化对学生创作主题、成果功能与用途的干预,鼓励学生通过实践作品来展示审美,彰显个性。学生能在个性实践与创作的过程中萌生学习兴趣,关注作品、任务成果的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使实践任务更贴合实际生活需求。
三、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引入新型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互联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带来的首要变化在于教学理念的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的深入探索,传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理念亟需改良、优化。需教师革故鼎新,从“互联网+”获取优质教育信息,引入先进的学科教育理念,并辩证性地与传统教学理念的优势之处相结合,形成根据教学实效、更贴合学情需要的教学理念。适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的教学理念包含智慧课堂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等。相较于传统教学理念,先进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需基于教育理念,依托课程标准,明确新型课堂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结合,为新型课程建设做好前瞻性准备[1]。
例如,在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感受信息社会”教学活动中,爱是可以为学生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感受“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作用于社会的多元方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智慧课堂的教学理念,以智能工具为辅助,以启迪学生智慧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基于此理念,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具体的教学目标:
1.信息意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多种应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和认知度。
2.计算思维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启发学生感知信息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计算思维。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目标:引导学生探究互联网+中的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信息社会责任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其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两面性,养成合理使用、积极传播正能量的良好习惯。
上述教学目标对教学的启发性做出具体要求。基于智慧课堂教学理念,教师能创设新型课堂目标,为新型课堂计划的实施提供前提条件。
(二)引入新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互联网+”创设新型课堂,可以为学生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以先进的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适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资源包含多媒体教学素材(演示文稿、微课程视频、图文信息、生活新闻、社会案例等)。多元教学资源能在课堂教学多个环节中各司其职,协同配合,起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实时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引入拓展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筛选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2]。
以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学会输入字符和汉字”课程设计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正确位置输入字符和汉字的能力。为确保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为学生引进如下“互联网+”的新型资源:
1.演示文稿:制作一份关于输入字符和汉字的操作步骤演示文稿,利用演示文稿启发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演示文稿的文字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并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学习如何输入字符和汉字。
2.微课程视频:预先从“互联网+”资源中优选一段关于输入字符和汉字的操作技巧微课程视频,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关键知识点。
3.生活新闻:挑选一篇与输入法相关的新闻,如“深耕语音输入12载:讯飞输入法走向万物智能新世界”,让学生了解输入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入新型教学资源,能丰富新型课堂的教学内容,加强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联系,为学生学习本课知识予以启示。
(三)引入新型工具,活化课堂互动形式
在新型课堂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新型教学工具,以此活化课堂的教学互动形式,培养学生课堂参与兴趣。适用于新型课堂的教学工具包含:多元软件、APP、网站、教师制作的教学辅助程序等。在引进新型互动工具时,教师需注意教学工具与课时主题、与教学环节的适配性,需结合主观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有选择地引入教学工具。同时,教师还需注意整体课堂中新型工具的出现次数和应用方式,使局部教学设计为整体课堂服务。学生能在新型课堂活动中养成与先进学习工具实时互动的良好习惯,通过新型课堂了解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途径和多元渠道,在课后时段个性化地选择并探究学习渠道,形成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如此设计新型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3]。
例如,在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认识画图程序”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认识画图程序,使学生具备运用画图程序绘制简单图形的能力。在本课时导学环节,为使学生感受到画图程序在生活中的多元化用途,感受画图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发展水平,教师可以为新型课堂引入Midjourney AI软件,结合学生提出的画面设想输入关键词和形容式语段,一键生成美丽图案。学生能从中感受AI的艺术绘画价值,感受信息技术在绘画艺术领域的神奇之处;在实践探究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CAD迷你画图软件,请学生打开软件,熟悉绘画工具,尝试运用绘画工具绘制图片。在总结环节,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提供花世界软件,打开优秀作品展示区域,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绘画与人类绘画技术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学生能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鉴赏,了解到信息技术对艺术创作的作用。通过新工具的引进,学生能采用观察讨论、实践操作、应用体验等方式与教师、与信息技术进行互动,活化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
(四)引入新型任务,优创课堂实践成果
在新型课堂引入优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后,教师的教学过程能获得有利辅助,得以流畅、顺利地进行。在此背景下,学生能初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和必要掌握的实操技能。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互联网+”背景,为学生引入新型课堂学习任务,请学生结合本课时所学完成预设的情境问题,创设个性化实践创作成果。教师在引入新型任务的过程中,需注意任务是否具备独创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其任务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保护学生独创性思维,鼓励学生创作中展示个性、融入巧思,使课堂实践成果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完成实践操作后,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操作步骤、信息技术审美意识和任务作品、成果的最终呈现效果加以多元评价,点评学生的创作亮点,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创作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能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探究兴趣,在课后时段积极投入到多元信息技术的探索活动中。在新型课堂引入新型任务,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成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4]。
以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我是计算机小画家”课程设计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元画图程序的应用方法,能运用多元画图程序绘制直线和曲线、多种几何图形,能运用套索工具复制粘贴局部图形绘制图像,并对图形进行简单的修饰。在课堂成果验收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创作任务,以检验学生单元学习效果。教师结合信息技术画图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开放性实践任务如下所示:“请学生借助画图工具,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牛奶商品的外包装。”在任务教学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1.图片绘制需图文并茂,并简短文字简述设计理念、灵感来源和功能。2.图片绘制需色彩丰富,用彩色颜料工具装饰商品外包装,使之更具审美价值和应用意义。3.图片绘制需应用到复制工具。
此外,教师将弱化对学生设计内容的包装类型、所用的画图工具、绘制思路与创作理念的指导和要求。为学生保留更多个性化创作空间。在实践创作环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尝试使用多种绘画软件或工具(如:PS、AI等)进行创意绘画实践,巩固与内化多种画图工具的掌握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学生技术指导和鼓励。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在分享过程中收获成就感,提升自信心。通过开放式新型任务设计,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优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实用意识。教师要遵循生活化要求和开放性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新理念、新资源、新工具、新任务、新评价,以此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创设符合时代育人需求的小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
作者单位:甘延玲 兰州新区上川镇福彩小学
参考文献
[1]李辉.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苏教版六年级“家园安全卫士——智能安防报警”教学为例[J].中小学电教,2023,(09):94-96.
[2]郑向.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8):83.
[3]侯丰.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成才,2023,(12):67-69.
[4]范君.“互联网+”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06):49-51.
[5]黄琼,谢伟强.移动设备在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21(03):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