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内涵与实践进路

2024-12-31 00:00:00李刚薛志学李浏欣
体育风尚 2024年20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体育教育新课程标准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实施,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阐释了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内涵意蕴,并进一步探寻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以体一体化育人的主要实施路径。研究认为: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为引领;优化体育教育课程;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数智赋能体育;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逐步实现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并能为构建完整的体育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广东省新师范建设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基于新课标的大中小学体育一体化育人教育研究与实践》,编号:GFXSF202350。

一、引言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布,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然而,当前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其有效实施。因此,探讨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实现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对于构建完整的体育教育体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体育教育的角色从单纯增强体质拓展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涵盖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也提出了“到2035年高质量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的目标,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突显了体育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贯通大中小学阶段,形成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实现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当前体育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阻碍了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实施。探讨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实现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对于构建完整的体育教育体系和一体化育人都具有重要意义[1]。

三、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内涵

体育教育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不仅关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更涵盖了思想品德、审美情操、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核心在于坚持育人为本,通过体育教育的整体优化和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其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成为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一)理论层面

1.系统理论视角下

一体化育人强调教育系统整体性及内部要素关联,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视为有机整体,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协调关系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2.教育生态学视角中

一体化育人将教育过程视作生态系统,强调教育环境多样性与互补性,通过不同场景协调配合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素质教育理论下

一体化育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二)实践层面

1.课程整合

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实现知识的无缝连接。例如:将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开发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学习。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支持,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力。

2.评价机制创新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家庭与学校协同

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和策略,形成教育合力,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4.信息技术应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四、实施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存在问题

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的核心目标在于全面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旨在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全面发展人才。尽管这一理念已获得广泛共识,但构建高质量的体育育人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价值引领

目前体育教育往往局限于技能培养,体育活动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穿,学生在比赛中缺乏正确的比赛道德和团队意识,导致了竞争意识过度强化。在运动项目的选择、规则的制定、比赛的组织中,立足体育本质,在体育中发掘育人功能,也可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全面发展

应扭转“重竞技轻健康”的倾向,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除运动技能培养外,还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协同育人

校体育教育与家庭、社会的育人资源脱节,缺乏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需打破学校体育的封闭状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缺乏与家庭和社会的有效互动,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体育活动中,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强化了体育锻炼的坚持性,形成育人合力。

(四)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待完善,普遍偏重于成绩和竞赛量化评价,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过程性和综合性评价,导致评价体系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催促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促进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构建起完善的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五、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路径

(一)课程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体育育人一体化

课程融合是促进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重要路径之一。探究体育本质,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融入体育教学中,将运动技能练习与知识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二)活动融合,体育一体化活动平台打造

组织跨学科体育主题节日,如:举办运动主题艺术节、科技节,融合体育与艺术、科技知识。将体育融入德育和美育活动,增强公民意识和审美情操。开设多样化运动兴趣小组,培养运动爱好、增强体质及交流合作能力。创新开展特色跨学科活动,发挥体育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环境融合,体育一体化协同育人环境营造

1.打造体育文化主题校园

学校应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体育文化元素,依托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校充分展现学校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在操场、体育馆设置体育主题雕塑和壁画,张贴体育明星照片及励志故事,播放励志体育短片和音乐,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激发师生的运动热情。

2.组织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

依托社团俱乐部,打造体育节、体育超市、体育争霸场等活动,增强师生的参与度和体育素养,营造热烈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邀请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开展示范表演和互动分享。

3.整合社区体育资源

学校应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安排学生到社区体育场地参观学习,邀请社区体育指导员授课,联合社区开展多种体育活动,拓展学生的体育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

4.全面培养体育意识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这不仅包括体育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还涉及体育精神和文化的渗透。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体育文化环境营造,全方位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信息技术赋能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

1.建立学生体育数据平台

通过实时记录和分析学生的运动表现和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这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体育发展情况,还能为学生制定更科学的训练计划。

2.引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

设计虚拟运动场景和互动游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例如:利用VR技术模拟各种体育场景,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运动技能;通过AR技术增加运动练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开发体育教育应用程序

提供在线课程和资源,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训练。通过这些应用程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训练,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五)深化与拓展,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理论与应用

1.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创新构建

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理论基础尚待完善,对现有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反思,其内涵及路径仍需深入探究。为有效推进其发展,构建本土化理论体系势在必行。依托国内外先进理论及实践经验,对现有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反思至关重要。同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能从更高维度解析其内在规律[7],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一体化理论体系。

2.多领域的应用与拓展

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理念应从学校体育教育扩展至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特殊人群体育等领域。在社会体育中,通过社区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计划等方式,将体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在竞技体育领域,关注运动员全面发展,兼顾心理健康和家国情怀;在特殊人群体育领域,制定专门的体育教育方案,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3.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实施策略关注

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的实施情况,推行因地制宜的策略。针对城乡差异,制定差异化体育教育策略;针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升体育教育的丰富性和文化认同感。通过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深化与拓展,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全民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六)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促进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

1.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必要性与方法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于实现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的目标至关重要。传统的体育教育评估体系侧重于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忽略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关注,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建立综合评价学生各方面表现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

2.多元化评价内容与方式的优化

多元化的评价内容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关键。除了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进行评估外,还应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通过设定相关的评价指标,可以评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更精准、客观地分析和评价。

3.评估结果的应用与反馈

评估结果的应用是完善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并通过充分的沟通和解释,帮助他们了解学习情况,明确努力方向。此外,评估结果还可以为学校改进体育教学提供有力依据,促进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的评估结果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大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内涵是促进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全面发展,将体育与德、智、美、劳教育结合。实现途径包括课程融合与活动环境统筹,如:优化课程设置、统筹体育活动、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是关键,评价指标应涵盖“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以不断优化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许月云,林历元,李彩娥.新时代福建省学校体育场地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0(04):59-65.

[2]王珂,屈艳光.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03):38-41.

[3]李显军.论教育资源共享[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08):24-29.

[4]杨媛媛,张瑞桓.学校体育运动会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发挥显性作用的可行性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管理分会.2023年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

[6]刘安琪.“体育+思政”一体化融合育人路径探索[J].中国德育,2024(03):64-66.

[7]杨羿.学校体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22.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体育教育新课程标准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2:55:56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趣”说英语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57:22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03:10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21:46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18:51
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若干思考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