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州地区传统武术类型多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上,推动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学校在彰显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地区传统武术文化上应承担一定的责任。本文通过对徐州地区传统武术功法的研究,分析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影响因素,阐述地区传统武术走进校园的价值,提出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的路径。
关键词:民族文化;徐州地区;传统武术功法;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整合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SJYB1227。
一、引言
民族文化自信强调对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强身健体的功效,符合高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徐州地区是传统武术功法重要发源地,梅花拳、洪拳、八卦掌、形意拳武术门派较多,将其融入高校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高校应探索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的路径,将武术教学与人才培养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价值
(一)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基本路径
民族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国家对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践行,主要表现在文化生命力的认可和文化理念的认同。传统武术功法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弘扬文化理念,让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感受文化的价值、熏陶自身的情感,使得自我文化信仰得以表现。武术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自强不息的文化秉性、厚德载物的精神信仰,传统武术更强调内外兼修,武术中的立人之道等文化理念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1]。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要手段
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既要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要保持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传统武术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促进学生价值观形成,塑造学生坚强品质的重要内容,在武术训练、武术文化内涵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坚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品质被挖掘,并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主要责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和精神品质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武术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体能、身体机能也会有所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将会有所提高。因此,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是促进学生身心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实施保障
我国于2019年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文件,制定体育强化战略发展目标,预计在未来十年全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40%以上,人均体育参与面积在2.5㎡左右。体育强国战略是提高公众身体素质,强化公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高校学生是体育强国战略的主要载体,将传统武术功法融入校园内可以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推进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是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实施的重要保障。
三、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影响因素
(一)宏观因素
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是在近些年才开始开展,武术始终作为传统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近些年,我国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教育部门以政策为导向引导武术走进校园。在20世纪60年代,武术被融入体育教学大纲中,在2010年开始逐步推进武术走进校园,但效果并不理想。在2015年,我国开始推动武术试点工作,将武术与顶层设计融入制定了武术教育规划,明确指出了武术走进校园的方向方式。传统武术功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将其从社会发展过渡到校园之中,政府部门及教育部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武术教育规划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到体育运动在高校中的融入模式。因此,从宏观影响要素上分析,高校如果要推动传统体育功法在高校中的融入,需要从多角度出发,积极响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号召,使得体育运动与高校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相融合[2]。
(二)微观因素
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的微观影响因素包括设施、技术、氛围、方法等多个方面,对传统武术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是直接影响传统武术走进校园效果的关键因素。根据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合理应用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武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乐趣,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武术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素质是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武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把握传统武术文化内涵,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四、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路径研究
(一)打造传统武术功法课程体系
高校在政策引导下承担传统武术文化继承和弘扬基本责任,在推动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的过程中,应将其与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大纲相结合,打造独立的武术课程体系。例如:徐州地区高校可以在选修课、必修课中引入本地区的武术流派。徐州地区的武术流派较多,不同流派蕴含丰富的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包括洪拳、八卦掌、西阳掌等。在独立武术课程打造的过程中,合理将各流派的传统武术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大一上学期的学生可以学习武术的基本理念、基本理论,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武术理论有着简单的理解,在大一下学期可以学习简单的洪拳、西阳掌等,在大二阶段和大三阶段,高校可以组织学生选择文化理念更加丰富的八卦掌和形意拳等课程。课程体系的打造是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的前提条件,高校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传统武术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确保传统武术功法在高校中的体系性打造。
例如:徐州地区在传统武术功法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包括武术训练习惯的形成、武术知识的理解、武术文化理念的内化、武术训练中的情感价值体验等。不同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根据不同武术的形式、文化理念以及不同武术课程教学阶段,制定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灵活应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切实调动学生在传统武术功法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武术课程教学评价采用多元主体评价方式,注重学生武术训练、武术课程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切实保障学生武术课程学习效果良好[3]。
民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推动传统武术功法走进课堂,徐州地区应充分利用本地的武术资源优势,将武术流派与课程体系建设相融合,采用趣味、科学、有效的方法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可以更好地投入武术课程的训练和学习之中。
(二)强化传统武术功法文化宣传
仅打造武术课程体系继承和弘扬传统武术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也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信息资源,打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同时让学生充分接受和理解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从校园武术文化氛围的角度上分析,高校在将传统武术功法引入校园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武术文化理念建设、武术文化标语打造的方式,打造特色武术课程和特色武术学校。例如:徐州地区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武术文化氛围打造方法的优势,编纂校园武术文化口号,在班级内部、校园门口等公共区域设置武术参与宣传标语,讲述武术文化理念,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文化认知、行为产生影响,进而起到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
在高校内部宣传传统武术功法文化理念,文化内涵,高校可以采用座谈会、讲座的方式,邀请知名的武术专家到现场演示,传授武术的基本文化理念,使得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有着基本的认知。此外,高校也可以与本地区的武术协会合作,定期到校园内宣传武术文化理念,讲述武术中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基本理念。高校宣传部也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设备,以官网、院系公众号等校园平台为载体,定期发布有关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功法的认知。传统武术功法不仅仅强调武术美,更强调精神力量与情感力量,击技与武术文化内涵的融合,可以引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坚定学生的武术文化自信。各院系定期在公众号、平台中发布有关武术文化内涵的事件、内容等,可以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因此,高校在推动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普及和推广武术文化,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武术文化宣传融合,发挥武术在高校中的育人作用[4]。
(三)定期组织武术表演竞赛活动
课程的打造是基础,但目前高校的武术课程体系建设并未惠及每个学生,高校的武术课程开展多采用选修课的方式,学生在体育课选修上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不同类型的武术课程。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定期组织开展武术表演活动和武术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宣传传统武术功法的文化理念,增强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例如:徐州地区可以定期组织公益性武术表演活动,在学校迎新大会、毕业大会以及其他的文化活动中,要求各院系派遣专业表演团队表演武术,在表演活动中宣传传统武术功法文化。在新生大会组织文化表演活动的过程中,新生对武术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认知,可以促进新生选择武术课程,提升自身的武术文化自信。
除校园表演活动中可以宣传武术文化之外,在社团活动、公益性活动中也可以起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武术功法文化的作用。高校组织创设武术社团,广泛招纳新生入驻社团,社团可以在每学期组织举办两次甚至更多的武术竞赛活动和武术表演活动,学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练习武术,增强自身的武术文化自信。
校园武术表演活动和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对于宣传和弘扬传统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竞赛活动中对参赛者的武术表演进行评价,对表演效果好、武术文化认知高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将竞赛参与后的获奖证书作为评价学生校园综合活动参与的标准之一,可以提高学生竞赛参与和武术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
(四)完善武术教学硬件基础设施
我国颁布的相关政策为各大高校的武术课程体系建设和武术教育融入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但以目前的情形看,目前高校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武术训练空间、武术训练器材并不能满足武术高效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武术进入校园的有效性,高校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徐州地区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区武术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并积极组织社会性的武术协会,协会在武术文化宣传推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在通力协商的基础上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将获取的资金用于高校基础设施完善之中,为武术的训练提供场地和设备。在政策支持下,高校可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用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提供设施保障。
徐州地区在“武术进校园”工作座谈会中将武术走进校园作为工作考核目标,并在武术融入校园中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在教育局、体育局、武术协会的通力合作下,相关单位负责人表示给予高度支持。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将武术与校园文化融合。例如:由教育部和武术协会共同协助,在高校的组织领导下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在艺术节中每个班级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在文化节中表演武术。在服装、设施等方面教育局和体育局给予了高度的支持,并拨款相应的资金用于场地建设,使得校园的武术文化氛围更加良好。
(五)强化武术教学教师资源配置
徐州地区的武术流派来源已久,具有相应的资源优势,对推动武术功法走进校园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高校在武术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从事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对武术文化的理解程度并不够,无法在校园内开展武术教学,在组织表演活动时也无法给予相应的指导。因此,高校在教师资源配置上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与武术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开展合作,邀请其在高校内担任教职人员,并定期组织教师的培训工作。武术协会人员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将武术文化和武术要理传输给学生,但由于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认知并不充分,需要与高校的教师开展合作,在两者共同协调、努力下,可以互补不足,实现武术教学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推进在武术走进校园中承担着先行者的责任,教师应首先对武术进行学习,了解传统武术文化,具备武术文化认知,方可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教学职能,使得学生的武术文化自信心有所增强。因此,高校在推动武术文化走进校园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打造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发挥教师在武术文化宣传和武术文化自信提升中的榜样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武术功法走进校园具有必要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高校在探索传统武术功法文化走进校园过程中,可以采用武术课程建设、武术活动开展、文化氛围构建等方式,强化传统武术功法的宣传与推广,进一步挖掘武术教学资源,完善硬件基础设施,为武术走进校园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曹立勇,娄虎.武术运动在高校校园的开展意义与普及对策——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2(24):84-87+128.
[2]权学园.小学校园武术运动的开展: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以徐州市某区5所小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2(17):106-108.
[3]陆小黑,杨靖宇.地方传统武术进校园的探索——以南通地区太极元功王家拳进校园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21(05):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