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归类:出版人工物的功能研究

2024-12-31 00:00:00周小莉
现代出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系统功能

内容摘要:“造物”之意图,成就一“物”之功能。一“物”之功能,决定“造物”之意义。出版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形式,其社会合理性均凝结于标志性产物——出版人工物。而功能对于出版人工物而言,尤其具有生存论上的重要意义。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促成了出版人工物在多样性上的分类现象,它反映了基于自身存在意义和持存条件的专有效用,代表此物之所以存在或消失的自身原因。而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则对其多样性起到了归类作用,它反映了超越自身实际功能特性之外,扩展至社会层面所发挥的衍生意义或更广效应,代表由此物引发并触动社会的功能影响。对出版人工物的功能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旨在让“物”说话,通过“此物”的功能回答说明“出版”存在的意义,以此提供出版活动至今犹存的功能解释。

关键词:出版人工物;特有功能;系统功能;出版功能;出版活动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11.010

在出版学研究中,功能议题涉及出版活动、出版业、出版主体、出版物等不同方面,既涉及“事”层面的功能本质与社会维度,如学者对出版活动的功能阐释,也涉及“物”角度的实际用途,如研究者对不同类型的期刊、书籍或新型出版产品的功能作用分析,还涉及“人(主体)”的功能地位,如学者对出版市场主体、出版管理机构的功能角色研究。通常而言,研究者往往将“出版物功能”统摄于更为宏大的“出版功能”范畴之下,并将之视为“出版功能的实现载体(中介)或基本构成要素”\"。而人们对“物”的功能分析,往往不同于对“事”的功能描述,“出版物功能”也不等同于“出版功能”在知识传播、主流价值、文化娱乐、文明传承等方面的宏大修辞,“出版功能”应是“出版物功能”基于本体意义的社会延伸。作为“出版物”概念的再概念化产物,出版人工物# 的功能研究要撇开“出版物功能”研究的思维惯性,去说明关于物的“功能”的“功能”。

一、出版人工物种类的多样性与功能的多元化

任何人工物或产品都有其应有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就是人工物的功能,功能是人工物生产和制造的核心,也是人工物被消费和使用的目的。$ 马丁·弗兰森(Maarten Franssen)和彼得·克罗斯(Peter Kroes)就曾提到“人工物是为了指向其功能的一些物质组合,人工物的类等同于功能类”%。因此,作为该类人工物与其他类人工物得以识别和区分的标志,“功能”研究常被视为探究人工物本质的一条基本进路。

在人工物的功能研究中,学者们已为人工物功能理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解释方案,目前,意向性功能理论、因果—角色功能理论和进化论功能理论等主流功能理论,至今仍未完全清晰地说明人工物“功能”的“功能”。amp; 因此,此处针对出版人工物的功能研究,无意沿着当前人工物功能解释的路径行进,而是希望采用功能理论中有价值的分析方法,来考察出版人工物的功能。

其中,人工物特有功能理论为出版人工物研究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思路。该理论认为,“(人工物)类成员的标准与功能相同相关,人工类在根本上就是功能类,对一个人工物的合适描述主要在于对该客体所属的特有功能类的识别”'。换言之,人工物的特有功能决定着该人工物所在人工类的本质。( 在人工物功能归属的倾向性进路中,贝丝·普雷斯顿(Beth Preston)在继承罗伯特·卡明斯(Robert Cummins)的系统功能思想后,进一步将人工物的功能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工物的特有功能,指这个人工物的用途;另一类是人工物的系统功能,涉及人工物根据自己的物质性质或零部件的组合能够执行的任务。) 比如,水杯主要是为盛水而制造的,盛水便是该水杯的特有功能。因此,特有功能“是一个人工物(水杯)能够至今存在和持续复制的重要原因,它是该类人工物历史地选择、复制、保存下来的功能,具有规范性意味,轻易不会丢失或被其他功能替代”*,否则水杯可能就无所谓“水杯”之称。另外,水杯虽然专门是为装水而制造,但人们在特殊情况下,也将其用于盛饭,此时,盛饭功能便是该水杯的系统功能,它之所以被称为“系统功能”,是因为它不是被预设或提前规定的功能,而是使用者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灵活发挥的意外结果,它有助于该人工物在更大的系统中发挥衍生作用。

克罗斯、卡明斯、普雷斯顿等人对人工物功能归属的研究,为出版人工物的功能分析提供了可能方案。其一,每个出版人工物都会因自身结构特征的差异而拥有自身的特有功能,其凝聚着创作和生产出版人工物的相关行动主体的普遍且共通的意图,这体现了出版人工物功能的特有性。其二,每个出版人工物除了自身的特有功能外,还存在着其他有助于该人工物发挥更大的系统作用的功能,这些功能会因使用情境的不同而意外出现,具有随机性、偶然性、灵活性、多变性以及情境高敏感性等特点,这体现了该出版人工物功能的系统性。人工物的特有功能理论,特别是普雷斯顿的功能多元化理论,为从功能角度分析出版人工物种类的多样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路径。

在人文人工物和出版人工物这两个不同的参照体系下,特有功能和系统功能这一对概念,对于出版人工物而言存在视角互为转换的现象,因此需要进行灵活解释。若以“人文人工物”为外部参照体系,出版人工物是与其他人文人工物相区别的具有自身功能特性的一类人文人工物,这意味着出版人工物的功能特性是人文人工物中的一个特有功能类。在这种情况下,人文人工物所共同具备的普遍功能,就潜隐转为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以作为出版人工物这一特有功能类的背景板而存在。若聚焦“出版人工物”这一内部参照体系,出版人工物的功能特性就需要下沉到更为具体的出版人工物种类中。每类或每个出版人工物的功能特性是出版人工物这一体系中的一个特有功能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种类的出版人工物所共同具备的普遍功能,就潜隐转化为该类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成为该类出版人工物特有功能的背景板而存在。因此,特有功能与系统功能在“人文人工物”体系与“出版人工物”体系中是互为存在的。根据研究对象的定位,这里主要聚焦“出版人工物”这一内部参照体系进行功能分析,探讨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如何造成了多样性的分类现象,以及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又是如何起到了多样性的归类作用。

二、多样性的分类: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

出版人工物的多样性虽可直接见于结构特征的差异性,但真正起到多样性分类作用的则是出版人工物的功能特性,尤其是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这里的“特有功能”是指出版人工物能够标识自身存在意义和持存条件的专有属性。如果说人工类在根本上等同于功能类,那么一类出版人工物就代表着一个出版功能类。因此,要想知道出版人工物如何从最初的单一品类变为如今的众多品类,就需要分析出版人工物的功能类的最初源头和演化方式。

从功能类的意向缘由来看,出版人工物特有功能的形成和演化,与创作、生产和使用某个出版人工物的不同行动主体的意志、选择和需求等密切相关。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四因说中,事物是什么、事物由什么构成、事物如何产生、事物为什么而存在这四个问题是物之为物必须回答的本体论之问。+ 美国学者彼特·麦克劳克林(PeterMcLaughlin)也认为,人工物的功能来自一些使用或占有它的能动者的目的,功能是能动者的欲望和信念赋予人工物的,没有能动者,没有目的因,就没有功能类。,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工物的产生,必然带有制造它和使用它的主体的意图,其特有功能以及支撑功能实现的物理或化学结构,是体现人的意向的核心方面。

同样,作为“人造之物”的出版人工物也承载着明确的人的意向性和目的性,其特有功能联结着出版人工物的“目的因”。因为一件出版人工物能够提供什么内容、能够产生多大的经济价值、具有何种出版意义,取决于人的意图、需求。某种程度上,出版人工物的更新换代和品类增减,是人类对旧物、原物和新物的特有功能进行长期选择、持续复制和改进创新的结果。当前,有的出版人工物被受众冷落,如线装书或纸质报纸,有的出版人工物广受追捧,如有声书或融媒出版产品。人工物与自然物不一样,出版人工物的功能凝聚着创作者、编校者、出版者和读者等不同主体的共通意向,这使得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该物在生存论上的基本意义。从功能类的存续维持来看,每一件出版人工物都有一定的寿命,这意味着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能够持续满足人的意向需求。

早期,人们用简书、帛书等来记录、存储与传播信息。随着纸张和印刷术的出现,“书”这一人工制品获得了捍卫自身特有功能属性的更为持久的生命力,人们也逐渐将信息和知识的记录与“出版”相关联。在数字时代,电子书之所以被称为“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核心功能仍是对传统书籍功能的复制和模仿。电子书若不具有“书”的功能特性,就不能被称为“书”。从“书”的结构形态和功能演化的脉络可以看出,“书”虽然历经了形态的显著变化,但其功能“基原”- 一直被继承和保留。这意味着某一类出版人工物的持续存在离不开其特有功能的维持。但是,如果只看到“书”这一功能类的后期演化对自身特有功能的基原维持,我们就无法解释不同类型的图书为何能出现,以及其他新的出版人工物为何能产生,也不能说明出版人工物种类为何变得如此繁多。

从功能大类层面来看,“书”与后期陆续出现的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一样,都有各自的特有功能。其中,报纸的特有功能是提供及时、定期、连续的新闻内容;期刊的特有功能是定期传播相关知识与信息;音像制品的特有功能是专门提供音频、视频等内容;电子出版物的特有功能是提供以电子技术为支撑的内容。显然,这些截然不同的功能类分别塑造了不同种类的出版人工物,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持续需要和不断生产。不同种类的出版人工物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功能的不可替代性意味着该类出版人工物具有存在的特有性,这是人们对复杂多样的出版人工物进行生产、辨识和区分的依据。

从功能子类的层面来看,不同功能类之间,某一功能大类与其功能子类之间,甚至是各个功能子类之间,也会存在属性交叉或功能关联。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产品及服务等新生的功能大类,起初是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功能类的形式模仿版或技术进化版,但信息技术、网络传播、数字经济促使这些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产品跻身于传统出版物平齐的功能大类。这使这些功能大类之下的功能子类产生了关联。电子图书理应为“书”这一功能大类下的子类,但电子书的信息呈现原理、技术实现方式以及形态结构等使它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类别,成为电子出版物这一功能大类下的一个子类。有声书的特有功能使它更应该属于音像制品或电子出版物。实际上,后续出现的新型出版人工物大都离不开对原有出版人工物的功能模仿,但它们在功能模仿基础上实现了功能的极大进化与显著创新,这是出版人工物种类变得如此丰富的关键。

事实上,每类出版人工物下的出版制品的流行与衰落,都伴随着具体出版制品特有功能的维持、过时、失灵、细分、进化与创新。在“书”这一大类中,其特有功能的基原必须被人们持续需要和不断复制,只有这样,“书”这一类属才能绵长存在。“书”的功能子类极为复杂。历史上,丛书、类书、百科全书、辞书、名录、方志、皮书、年鉴、绘本等“书”的不同种类,皆是“书”这一功能类下的子类。

其实,电子书早期也是作为“书”的一个功能子类出现的,甚至很多电子书是作为纸质书的附赠版而出现的,后来,电子书才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出版品类。这一变化源自电子书通过全新的技术手段,摆脱了纸书所依赖的物质生产环节,克服了纸书发行传播中效率低和途径窄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电子书在模仿纸书信息呈现与阅读方式的同时,也在冲击纸书的功能优势,并迅速成长为一种新的出版人工物。电子书将因携带方便、信息容量大、存储无忧、使用无损等功能优势,成为人们知识学习、文化娱乐和信息获取的主流渠道。

当然,除了电子书,电子报刊、电子辞书、电子词典、电子地图等新生的出版物也属于电子出版物这一功能大类。无法否认,电子出版物或网络出版产品及服务的功能实现,还受制于当下的技术条件。文档格式不兼容、设备存储容量受限、阅读软件设计不合理、读取存储技术的更新换代等都有可能造成数字形态的出版人工物的功能失灵。

目前来看,随着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的深度介入,叠加各国出版环境的迥然不同和出版分类标准的复杂多元等原因,无论是从出版内容属性进行分类,还是从出版结构形态进行分类,出版人工物的种类划分问题都很复杂。而对出版人工物进行功能性判断,可能是对出版人工物进行分类的有效途径。

三、多样性的归类: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

出版人工物除了自身所具备的特有功能,是否还存在其他功能效应?答案是肯定的。仅依据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我们无法解释出版人工物为什么在社会系统层面产生了广泛影响。通常而言,一类思想潮流的发生、一场革命运动的爆发、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一个政党组织的兴衰更替、一类新兴出版产业的崛起等,似乎与某件或某类出版人工物关系不大,出版人工物很少被认为是引发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发生异变的主导角色。但事实是,文化思潮的出现、政党宣传的工具、科技知识的传播、教育事业的筑基,都离不开这些具体的出版物。很多书籍史、出版史学者已对此进行了研究。/ 因此,仅仅关注出版人工物在内容品质或形式结构上所展示的实际功用还远远不够。当人们在生产、传播和使用某类出版人工物时,它极可能产生某种间接效应、附加影响。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往往与支撑该功能实现的文本、质料与结构直接相关,而其种种附加功能与出版人工物所处的社会实际情境和传播使用主体有关。

在普雷斯顿看来,无法依据特有功能来解释的情况,需要依据人工物的系统功能来解释。而特有功能和系统功能的最大区别就是:特有功能对于一个人工物而言具有规范意义,它不会被贸然丢失和随意取代,而且能够标识此物的不可替代性。0 人工物的系统功能则不同,系统功能并不直接体现为规定性,而体现为由特有功能派生出的其他附加作用或偶然功能。

当某一出版人工物进入社会传播情境,它有可能在公共文化领域引发文化思潮、启蒙运动,甚至引发一场政治革命,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对出版人工物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引导的原因。如果说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涉及该物的某种特定用途,那么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则代表着该物进入社会情境之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或意外完成的使命。因此,这里的系统功能主要强调的是出版人工物在社会系统层面具有的功能。

那么,如何判断出版人工物具有何种或哪些系统功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进行分析:一要明确出版人工物系统功能的区分标度,即明确该出版人工物主要面向或作用的社会领域;二要衡量出版人工物系统功能的效应广度,即明确该出版人工物超出自身服务的社会领域而影响到的其他社会领域的范围;三要判断出版人工物系统功能的效应性质,即辩证看待出版人工物在社会层面所具有的功能属性。

前面已经提到,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可以理解为是由特有功能派生而来。要分析一件出版人工物具有怎样的系统功能,首先需要分析该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及其所处的使用情境,这直接关系到该出版人工物所面向或主要作用的社会领域。基于此,人们可以很轻松地识别出版人工物在系统功能上的区分标度。有的具有明显的政治宣传作用,这类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主要是形成政治共识、凝聚社会力量,其功能标度体现为服务社会的政治功能。有的则主要服务于教育教学事业,不同种类、不同形态、使用不同技术手段的教材教辅类产品便是其典型。教科书与教辅书虽然在特有功能上各有差异,但是其系统功能都是协助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其功能标度体现为服务社会的教育功能。而法学、医学等专业性较强的出版产品,大多承担着科技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播的使命,这类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标度,主要是服务社会的科学功能。与上述出版物不同,文学类、生活类、知识普及类等出版产品,具有受众的非定向特征,这类面向大众的出版人工物能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当然,有些出版人工物主要是在某一系统、单位、行业或群体内部出版发行,虽然其社会效应不是辐射整个社会群体,但是其系统功能仍能在某些组织中得到体现。出版人工物能够发挥怎样的系统功能?是面向宗教领域,还是面向教育领域?是主要服务于政治领域,还是主要服务于文化领域?人们可以根据出版人工物所主要面向或服务的社会系统的性质或基于出版人工物所处的出版板块,来判断其可能具备的系统功能。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出版人工物系统功能的认识,能够帮助人们对出版人工物进行分类。

当然,出版人工物在系统功能上即使具有某方面的区分标度,但并不是说该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仅限于此。一般而言,由于出版人工物在文化属性上的强烈色彩,公共文化领域是大多数出版人工物通过产业化通道进入的主要存在场域。很多出版人工物往往需要通过公共文化领域这一中转流通区域,顺势渗入或跨界进入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科技领域,甚至是日常生活领域,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实现更广泛的功能效应。例如,一种教科书不仅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还能在政治宣传、产业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产生一定作用。一种宗教文献的翻译出版,可能对政治领域产生影响,也可能对文化、经济等其他社会子系统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任何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都有超越自身主要服务的细分领域,继而影响到其他社会领域的可能,这是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在更大社会系统范围内产生效应的又一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出版人工物都能够产生巨大价值或能够产生明显的社会效应。真正有着极大社会影响、极广传播范围、持久传播效果的出版人工物,往往是一些经典著作。而且,很多经典名著虽然至今仍不断被翻译出版,但这些“经典”及“经典效应”往往难以复制。其实,优秀出版产品的“经典效应”也可印证前面提到的出版人工物系统功能的效应扩散广度。《圣经》本身的系统功能主要体现在宗教领域,《资本论》本身的系统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但是,这两本经典著作的影响力,后期却扩大到宗教领域、政治经济学领域以外的更广领域。美国总统就职宣誓时手按《圣经》的传统,便从侧面反映出一部作品的系统功能并非拘囿于人们所预期的领域范围,其还可能会在其他社会领域产生“涟漪效应”1。优秀作品或经典名著往往能够跨越国界、政治、信仰、民族、语言、文化等而对其所渗入的社会领域发挥影响力,这是出版人工物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当然,有很多鸿篇巨制和精品佳作没能像经典著述那样实现永久流传,其系统功能的发挥或实现,往往在社会效应的持久性、价值意义的时效性、传播范围的局限性等方面表现不一。某一出版人工物系统功能的显现或实现,往往具有高度的情境敏感性、功能效应的不稳定性、外化效应的无法预测性等特点。显然,不同的出版人工物,其系统功能在效应广度上的差异,不仅受到出版人工物本身的特有功能属性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情境因素的叠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出版人工物都能产生正面效应。很多违禁、非法出版人工物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入公共文化领域,然后向社会某个或多个层面渗透,甚至潜藏在“地下”或“暗网”中被交易、保存与传播。这类出版人工物往往是破坏社会稳定、威胁政治秩序、腐蚀精神的因素。那么,这类出版人工物在社会层面的功能“零效应”或功能“负效应”,还属于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效应吗?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这些社会功能的“负效应”或“零效应”,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社会情境中,可能会有相反的判定。过去被定性为“违禁”书籍的文献,现在可能是珍贵的、合法的历史文献。另一方面,这里的“功能效应”应被辩证地理解为“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效用或属性”2。也就是说,无论出版人工物满足了人类的哪种需求,也无论其产生的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只要是基于该物产生的外化效应,都应该属于系统功能的范畴。

一件具体的出版人工物能够进入何种社会子系统?能够产生怎样的功能效应,或者说能够发挥多大的社会影响?这不仅与出版人工物自身的功能特性有关,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更与现实情境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出版人工物系统功能的高情境敏感性,决定了功能效应产生的多变性、不稳定性和难预测性。

四、出版人工物“功能”的“功能”

显然,与出版人工物特有功能立足“物”的自身尺度不同,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需要从“物”的尺度,进入“社会”的尺度中进行探讨,而这又与出版活动力图实现社会功能的诉求不谋而合。如果说文本功能、理念功能和社会功能是出版功能的内容构成,3 那么,出版的文本功能和理念功能可以说是由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来承担的,因为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反映了基于此物的具体的、内部的、固有的效能。与之对应,出版的社会功能则是由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来实现的,因为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反映了此物与社会相接触所产生的广泛的、外部的、动态的效应。

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是如何满足出版的社会效应诉求的?应注意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出版人工物的社会属性。前面提到,一个人工物的系统功能虽然依赖于“物”的自身功能特性,但其需要超越此物对“个人”的有用性,扩展到对“社会”系统层面的更大影响,这就必须使此物从“人为之物”转为“社会之物”,而出版人工物天然具有社会性生成的实践条件。二是公共文化领域的中转流通区域。出版人工物的自然生命是在出版活动中被塑造的,其社会生命始于公共文化领域,最终渗入不同的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因此,公共文化领域虽然是出版人工物产业化的终端,却是出版人工物向社会各子系统扩散和渗透的中转通道。这一中转通道使得不同类型的出版人工物,能够基于自身的产品特性与功能用途,有针对性地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宗教等各个社会子系统之中,并在其中发挥相应的系统功能。某种程度上,公共文化领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出版人工物与不同的社会子系统实现充分对接的缓冲区,这使出版人工物能够获得充分的社会化传播的机会。

整体来看,出版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出版人工物这一中介或载体。对于出版人工物而言,出版活动为出版人工物的生产、消费和传播,从社会系统中调集了所有出版资源和活动要素,这一特殊而复杂的出版实践先导性地为出版人工物的生成“灌注”了最根本的功能指向,即“出版功能”。此处的“出版功能”既包括“人”“事”“物”等多维度的功能综合,也包括出版内在价值和外在效应的功能叠加,同时也涵盖对出版的所有经验事实进行的功用特性、价值意义、效应影响等的描述的总和。本文对出版人工物进行功能描述,就是让“物”说话,以此提供出版活动至今犹存的功能解释。

事实上,对于任何类型的出版人工物而言,出版人工物功能的总预设总是以“出版功能”为鲜明指向,并作为出版活动的一种功能承载体或功能承载物而存在。这一功能预设不是某个或某类出版人工物所专属或特有的,而是每一个出版人工物的共同功能指向。因而,相较于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和系统功能,“出版功能”更具有“功能”之“功能”的原初性、基础性、系统性和共有性。事实上,“出版功能”可以作为出版人工物在功能分析上的根解释,也可以作为出版人工物特有功能和系统功能的“元功能”4 而存在。其中,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是“出版功能”从“物”的维度,对其所发挥的具体内在的用途性能所进行的功能表达;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则是“出版功能”从“事”的维度,对其所产生的宏观外在的社会效应所进行的功能概括。因此,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不是聚焦具体的出版人工物本体层面的功能解释,而是寻求出版人工物在社会层面的普遍意义,它可以发现因出版人工物的功能效应而产生的对人类或社会的更广泛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提到“出版功能”应是“出版物”功能基于本体意义的社会延伸的原因。每一件出版人工物都应发挥其各自的特有功能,并在具体使用者乃至传播群体中产生实际影响。这便是出版人工物超越一个具体之物而成为社会之物后所产生的功能效应。但是,无论是出版人工物的特有功能解释,还是出版人工物的系统功能分析,任何关于出版活动功能探讨的落点都不能偏离“出版功能”指向。某人工物若不具备“出版功能”特质,那么其很难被称为“出版”人工物。

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服务”的话语改变来看,作为出版人工物功能的背景板或“元功能”而存在的“出版功能”,其本质仍随着人们在出版实践意图、出版传播使命、出版知识生产等方面的需求和选择而进行着适应性地调整和更新。目前,人们对出版资源的调度更为灵活,对出版生产力的推进更加快速,特别是新兴技术在出版产业中的创新应用更加普遍,出版人工物的类属演进兼顾政治动因、文化标签、经济预期、公益属性、教育工具或科技传播等,这将使出版人工物的种类更加多样,功能实现形式更加多元化,用途更为广泛。出版人工物的功能设计、生产与使用方式的变化,必然促使“功能”之“功能”的持续演化,这已成为出版活动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但是,放眼未来,“出版”是否还能被视为一种“功能”性的实践活动,取决于“出版人工物”能否支撑起“出版”的功能。

(作者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系统功能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超市的设计
同江分公司数字电视备播系统解析
浅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
公路路面现场检测数据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
基于J2EE的牛奶销售系统设计与开发
基于MATLAB设计学生成绩查询系统
考试周刊(2016年75期)2016-10-12 21:29:35
考务平台管理
精炼炉过程生产自动化信息集成系统的设计
科技视界(2016年11期)2016-05-23 10:02:15
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在变电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