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

2024-12-31 00:00:00沈煜泽
三角洲 2024年25期
关键词:文旅旅游传统

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抓手,同时也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新路径。然而,部分乡村居民未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有关部门也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建设文明乡村、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导致传统文化呈现日益流失的现象。为了从根源处解决这一问题,让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真正协同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依托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有必要对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展开多维度研究。

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乡村旅游是一项经济活动,存在一定的文化属性,在深入推进过程中既能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提升当地人们生活水平,同时以特定文化活动为载体,还有助于促进文化提炼、文化鉴赏、文化建构,让来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身体力行地加入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活动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乡村旅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名胜古迹、神话传说、民俗风情、手工艺传统、民族语言、民族服饰等,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秘密,可以说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根基。在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持续加速的今天,都市人对回归自然精神家园的向往日益强烈,期望通过躲避城市喧嚣寻找到精神内核,而乡村旅游看似是对乡村生活的热爱,究其本质却是对全新生活方式及文化的探索。所以,乡村旅游能吸引广大游客的重点在于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乡村文化、风俗习惯,这也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所在。现阶段,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会着重游览自然景观,也会同时体验“村味”文化,包括体验农家乐、参观古老民居、参加农耕体验活动、体验传统手工艺等,通过这一过程深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审美特色。总结来说,乡村旅游是一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而乡村每一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发展均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如此才能尽量多地创造出富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促进乡村旅游业的长效发展,更好地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化保护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伴随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深入,城市和乡村文化初步形成二元结构,传统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碰撞中逐渐弱化,甚至是消失。然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则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全新途径,通过文旅的深度融合,让乡村成为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传统文化的重构。不仅如此,对于地区来说,随着越来越多游客来到此地旅游,也可以很好地推动当地的文化复兴、经济发展,有效提升当地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使他们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切实增强内部凝聚力。当然,乡村并非只是凝固的乡村,乡村居民通过与来访游客的交流沟通,可以从中吸收到大量有利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有益因素,从而有效突破现有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局限,积极地进行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新的光彩,持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这一层面来说,乡村旅游为现代文化、传统文化的共时对照提供了广阔场域,依托特定旅游项目,把两个异质文化群紧密衔接起来,让广大游客穿越时光探寻经典,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活动中,强有力地推动传统文化的挖掘、再造,让它重新焕发活力。

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融合策略

传统文化有着多种不同的存在形态,从乡村的视角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生态自然的乡村饮食、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风情等,这些都是乡村独有且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正因为如此,让乡村散发着无穷魅力,让大量都市人心驰神往纷纷前来参观游览。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产业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已经不再局限于纯粹地观赏风景,更是延伸到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倾向于直接参与生产劳作、民俗工艺等实践活动,进而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可以说,乡村旅游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有机会被更多人认识、了解,从中感受到魅力、汲取到力量。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旅游体验

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而乡村则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载体,在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进程中,乡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城镇聚集,“空心村”现象持续增多,乡村中很多精美老民居废弃无人,一些传统的手工艺、耕作方式、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均面临着失传的困境,为了切实改善这一现状,必须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开发的基本原则,加大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在建设乡村或者完善基础设施期间,要防止大规模的拆建,牢固树立保护意识,对村内具有代表性、观赏性、历史悠久、承载乡愁的古建筑,一定要通过合理地维护修缮将村落建筑风貌完整保留下来,以此来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守住文化根脉,让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交融。对于村落内现有的以往生产生活中所用到的农耕器具、祭祀用品、生活用品等都要尽可能地保存下来,民间传说、音乐戏曲、礼仪习俗等则要转化为图文或者视频的形式,将其完整详尽地记录在册,同时积极采取多样化方式全方位展示这些文化资源,以此来唤起人们心中的乡愁情怀,不必特别建设博物馆,以餐厅、酒店、社区、景区等空间灵活地进行展览同样可以,围绕传统手工艺、食品加工、农耕技术等领域开展设计体验活动,让游客深度了解这些传统技艺背后的故事。深入挖掘山歌民歌、传统戏剧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以此为依据展开创新创作,在乡村景区打造实景演出,用音乐语言全新呈现当地的故事,充分调动游客的视听感官,让其获得沉浸式文化体验,此类旅游演艺活动有助于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开辟新的空间。

二、积极融入现代元素,促进乡村旅游升级

乡村始终是处于向前发展趋势的,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需要以居民、游客对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导向,积极地对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加以创新,从而有效充实传统文化内涵。具体到实践中,有关部门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驱动更多专业人士加入传统文化的艺术化再造中,促使乡村居民的审美情趣得到显著提升,使当地人能够体验自己家乡的美,并广泛宣传家乡的美,如此才能吸引到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对于村内长期闲置的房屋住宅,建议根据村落建筑风格进行合理化改造,把乡土元素融入其中,将其打造为特色鲜明的乡村民宿或者休闲观光场所,通过这样的方式落实对乡村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的保护,借助现代创意手段延续乡村文化民俗,向游客充分展现出乡村的魅力。此外,积极引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用于支撑全息化乡村旅游模式的打造,把时尚元素、科技元素融入乡村旅游中,在技术的加持下推出田园小火车、3D麦田漂流记、稻田声光电艺术等体验式旅游项目,让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确保游客获得超出预期的旅游体验。

三、创新乡村文旅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单一的产品形态、旅游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游客的多元个性需求,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背景下,必须要加强新产品开发、构建新业态、搭建新场景,努力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增进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首先,乡村地区要以体验式为核心着力于文旅产品的创新,依托自身的文化禀赋、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以沅水流域为例,泸溪县充分整合了辛女文化、巫楚文化等元素,重新规划了景区的业态布局,每天定点在景区内以“屈子行吟”为主题举办大型实景演出活动,同时相继推出了纪念屈原、观看苗族跳香、聆听辰河高腔等多种类型的文旅活动,这一系列举措既实现了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融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其次,着重突出旅游产品及服务的个性化特征,因为现代人大多看重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体验,期望可以通过深度旅游更好地表达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乡村地区应当根据不同类型游客的个人喜好、兴趣、需求、预算等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旅游产品,以摄影爱好者为例,可以安排他们在风景秀丽的地区尽情地观赏自然美景,从中汲取摄影创作的灵感;再比如对文化有特殊需求的游客,旅游产品的设计重点则要放在历史古迹、博物馆、古建筑的参观方面,为其详细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个性化意味着较高的成本投入,乡村一定要根据自身经济水平量力而行,并学会合理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力求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四、重构文旅发展格局,开启文旅融合新篇章

以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需要积极对现有的文旅发展格局进行革新,努力构建全域性文旅格局,充分整合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多措并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突出产业间的系统化协同性发展,以便于立足全域视角合理布局、优化服务、统一营销。具体到实践中,乡村地区首先需要整合自身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古建筑、文化遗址、传统技艺、民族服饰、民俗风情等,并对这部分资源的文化内涵、价值意蕴展开深入挖掘,接着做好资源分类,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提供依据。其次是构建“农业+文化+旅游”模式,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基本形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跨越产业边界进行旅游产品的打造,让旅游产业链变得丰富起来。政府部门应当围绕“三农”工作目标,在政策方面加大对乡村的扶持力度,确保乡村有足够的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逐步营造出良好和谐的营商环境,如此一来就能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载体,让乡村变成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最后,探索多层次、多领域的文旅融合模式,根据乡村的资源禀赋,以发展目标为导向精心规划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尝试多种运营模式,比如文旅小镇模式,通过乡村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依托乡村现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构建生态型空间体系,把生态、生活、产业集成起来,有效带动新型城镇化;又或者建设文旅综合体模式,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构建集成休闲商业、温泉养生、康疗运动、创意文化等多重功能的综合体,为游客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旅游服务。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的本质是文化体验活动,与乡村文化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随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向往清新的田园风光、恬静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牢牢把握这一契机,以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多措并举推动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创新乡村文旅产品、重构文旅发展格局等举措,让很多人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摸到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传承保护、不断创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让很多人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才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宁河中学)

猜你喜欢
文旅旅游传统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 05:54:28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文旅照明的兴起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