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烙有中华民族特有印记的文化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思想成果、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自不同时代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沉淀着和总结着各民族的思想和智慧,蕴含着各民族的精神追求。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快速发展,愈趋近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愈是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弃去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部分,坚定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和信念。孩子的成长、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富强等各方面均有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体现,为有效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模式,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民族进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代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取得创新和发展,甲骨文、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都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资本主义思想在封建社会后期传入旧中国,但其并不能改变旧中国的命运。先进的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旧中国传播开来,给陷入苦难的社会和劳苦大众带来生的希望,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需要同中国的国情和中华文化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和美德,持续传承创新内容和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德博学、自强不息”代表的自我学习永不放弃思想,“黄香温席”代表的孝道文化,“以天下为己任”代表的爱国主义情怀等,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日常行为习惯、思维理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巨大挑战,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精神内涵可以使其顽强地应对。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精神,允许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习俗、不同思维等不同的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以德治国、仁爱世界的理念,适用于缓和世界冲突,能够为解决世界矛盾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甚至是近年来出现的武装冲突不断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启示和新的思路。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挑战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清和宣传力度不足
部分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着误解,对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缺乏清晰的认知,“祝由术”,一种用于中国古代医学的精神疗法,经常被误解为封建迷信。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清晰将会影响人民对其本质的认知,从而减弱对人民的启示和教化作用,将有可能动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有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负面的,仍旧持有矮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认为西方的科技文化等均比我们的先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传统文化有助于规范行为、启迪和教化民众,但当前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力度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系统化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部分人不重视传统文化,丢弃了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追求。
二、外来文化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外来文化影响的冲击。部分年轻人盲目追随日本和韩国的电视剧、动漫和食品等,受到日韩等文化渗透的影响,可能形成功利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外来文化思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形成了现实挑战,让部分国人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动力。外来文化并非全部是糟粕,不能一刀切,要辩证地分析外来文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同外来文化的关系。
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国家相继颁布了关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保护传统文化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法规,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更好地执行文件精神,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文件中可执行的政策,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具体的可落地的举措。当前是市场化的时代,部分文化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罔顾社会效益,把传统文化的产品和形式当作盈利和炒作的工具,需要健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使传统文化能够有效规范地传承下去,避免使其走向庸俗化。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承担着教育子女、传承美德、培育国家建设者、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制定政策法规的作用,其相互协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推动 " " " " "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模式研究
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最基本单元,是孩子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父母选择充满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有利于培育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抚育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厚植家文化土壤,培育良好家庭风貌。以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为基本精神的家文化需要立足于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既是一个家庭家风家训的标志,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家庭是孩子习惯养成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孩子的阅读方向,为孩子选择高质量的阅读内容。“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铁杵成针”“黄香温席”“一诺千金”“程门立雪”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家长培育孩子持之以恒、爱国精神、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优秀品质的重要启蒙教育资源。中华民族是把家风家庭教育提高到与国家兴衰和民族存亡高度的民族,关于家规家训的历史典故和文献记载等优秀传统文化不胜枚举,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启示意义,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的家风家教中代代传承。
二、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深挖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理念,比如重视文化典籍的研究,要用缜密的研究态度、精熟的笔力进行诠释、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要明确其源起、发展规律,揭示其思想精髓以及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校要担负起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作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宣传工作,让师生在校园内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对学校老师加强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设置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或者兴趣班、社团等。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日常生活中。医药类院校专业可以将“神农尝百草”“中药为何称为本草”“悬壶济世”等传统文化在专业授课中加以融入,河南中医药大学将“八段锦”设为学生体育选修课程之一,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所学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同时培育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担负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命。
三、充分营造社会上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人人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传统文化的亲历者、缔造者,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所有国人的共同责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运用技术手段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提高国民整体的传统文化素养。多家省级文旅官方部门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设置官方账号推广省内文化旅游产业。多家省级卫视将优秀的文化作品在新媒体平台上推而广之,河南卫视自播出的《唐宫夜宴》广为传播后,策划了元宵奇妙游、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系列特色文化节目,将新媒体技术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不论从传播技术还是选材上都是一种新颖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地域特色深挖文化资源,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地域辽阔,有56个民族,十里不同俗,比如广东省的龙舟竞渡民俗活动,教育世人学习屈原“求索”精神。通过多举办特色文化传统活动,让人们更直接地亲身参与到传统活动中,直观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的认知,坚定文化自信,更自觉地主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作用
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作用不容小觑。在中央已经出台了指导性意见和政策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当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制定更加完善的支持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起好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家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作用和学校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作为生力军的青年人的作用,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局面。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将会被淘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强有力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纳入地方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项目。深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产业中,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着力发展与优秀文化相关的产业。鼓励社会企业和文化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推广上来,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利用,生产出蕴涵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内涵的文化产品,推出民众喜爱的文化服务等。政府要牵头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协同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平台建设,并形成长效沟通和发展机制,通过市场的调节和政策便捷设置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家庭的启蒙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全面支持作用。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诠释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转变部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改变矮化传统文化的观念。政府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体制机制,保障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鼓励企业、民间机构和民众广泛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更好地营造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谋划和发挥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更好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张晓旭,女,籍贯河南省郑州市,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中药化学。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体系研究”(2024-ZDJH-118)成果。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