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起,我国纪录片市场得到了大繁荣,大量优秀作品涌现,同时学界关注到其中呈现出的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符号学认为“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应该将其深化为“表达、阐释、生成意义”。文化符号的构建能够为人文纪录片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本文基于文化符号学和符号学理论,运用文献分析、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文化符号的概念进行释义,总结出人文纪录片中文化符号构建的意义有三点:第一,文化符号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提供教化功能。第二,文化符号与国家形象塑造息息相关的,可以起到组织作用。第三,文化符号利于跨民族、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升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度,与此同时,艺术界也得到了大繁荣。自2011年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纪录片创新创作,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文纪录片作品,它们或以平凡大众为视角,或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或呈现当代科技与发展,或讲述家国情怀与大义,例如《人生第一次》《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苏东坡》《柴米油盐之上》等。在中国知网CNKI的高级检索输入主题“人文纪录片”发现总库一共有653篇以“人文纪录片”为主题的文章,将内容可视化后,发现自2012年起发刊数量就有了大幅提升,大趋势依旧持续增长中,但此数据并不严谨,原因在于学界对于人文纪录片的分类并不明晰。
人文类纪录片可以通过镜头展现出对个人或集体的人文关怀。根据主题和特点的不同可将人文纪录片分为: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和人文社会类纪录片三种。笔者从各流媒体平台进行了搜索,发现人文纪录片的划分也是较为模糊的,央视频直接将人文与历史合并为人文历史纪录片;优酷和芒果TV取消人文这一项,划分为人物纪录片和历史纪录片;爱奇艺、腾讯和哔哩哔哩三个平台保留了人文这一搜索类别。
人文类纪录片在农村农俗、历史文化、服饰纹样、美食文化、传统技艺等题材领域成功塑造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符号,进而完善了中国形象的塑造。作为中国文化的标识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巨大的能量,其价值与构建研究也就逐渐进入了学界的视线,学者们对文化概念的研究从研究之初就与符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文化符号的概念和分类
文化符号承载着文化,是文化传播所必需的重要载体。其概念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随着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文化凝结形式,文化符号可以是一种物品、植物或动物,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习俗或观念。例如,人们在提到龙、熊猫、孔子、胡同文化、园林时,就能够立刻与它内含的中国文化相关联起来。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符号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们都是富有体系的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符号的内涵也越来越多样化,学者陶建杰、冯珊珊,在《关于在华外国人中国文化认知情况的研究》中将文化符号分为文化形象符号、文化生活符号、文化思想符号三种。而其他文章中,更多只是指出了中国文化符号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查阅文献及观看各类人文纪录片后,对文化符号进行了如下分类:
第一类,传统文化形象符号,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璀璨成果,这类型的文化符号多来源为神话故事或文化留存,如长城、长江、黄河、熊猫、瓷器、春节等。2023年,夏燕平执导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大运河》旨在展现古老运河青春的生命。
第二类,历史文化符号,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将历史人物和故事串联,拥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历史难再现,历史文化符号因而推动纪录片的“真实性”向“艺术真实”和“本质真实”推进。2012年首播的人文历史纪录片《故宫100》中通过100个小故事构建故宫博物院的文化意象。这类文化符号还有文物、兵马俑、苏东坡等。
第三类,民族艺术文化符号,背后蕴含着强烈的本土性和民族性,也成为当前人文纪录片中最常运用的文化符号之一,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带着美食文化符号和特有的国人气质,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这类符号包括特色美食、民族服饰、山歌、唐诗宋词、竹编技艺等。
第四类,当代科技文化符号,创作者们紧扣时代,拓宽文化符号,彰显中国现代化新图景。2022年播出的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中将古人的占卜与今人电子计算机算法呼应,科技感爆棚;第十三集“车”字的叙述中,提到当今的“高速机车复兴号”,中国用十年的时间,跑出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这类符号包括:微信、高铁、华为等。
第五类,中华文化思想符号,思想符号超越了形象层面,由符号承载精神意义,超越文化对象本身。人文纪录片《记住乡愁》中塑造了“孝”“仁”“义”“礼”等思想文化符号。这类文化符号还有天人合一、孝悌、天下一家、以和为贵等。
国内外研究情况
一、国外研究综述
结合符号学与文化符号学,国外学者对于符号的研究可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是充满符号化的,我们因此也借由符号完成了文化的传播。“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1964年,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发表了《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麦茨通过结合自己的理论与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运用到电影中,实则是想把语言学中的“能指”与“所指”理论功能运用到电影研究中,其研究效果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洛特曼及其领导的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开展了文学领域符号学的研究,指出文化符号学可运用于各种艺术门类,如音乐、戏剧、电影等。
随着理论的研究与大量的拍摄实践,国外也塑造了诸多文化符号,例如华尔街、自由女神像、迪士尼、白金汉宫、牛津大学、文艺复兴、希腊神话等。但因版权问题及其他因素,关于国外人文纪录片的文化符号可查阅的文献较少,其文化符号的构建形式多以电影、自然类纪录片、人物传记纪录片居多,各平台上可搜到部分作品:如2018年的《神话与怪兽》塑造了欧洲神话的诸多文化符号形象;2023年《失落古城:蒂卡尔》,记录了阿尔伯特·林探秘危地马拉的玛雅古城蒂卡尔,展现独特的玛雅文化。
二、国内研究综述
由理论出发,2013年,学者赵毅衡在《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中把符号定义为“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把符号学定义为“研究意义的学说,不仅讨论表意批判而且讨论解释”。目前,国内的人文纪录片文化符号意义建构的研究较为丰富,通过构建符号传递中国声音,构建可敬可爱、智慧的中国形象,呼唤民众的共同记忆。
学者陈伟、卢德平的文章《共同体意识与现代性转化: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时空价值与规约》中提到了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文化的观念和价值。纪录片构建文化符号对内能够唤醒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身份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通过传播提升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现积极正向的国家和民族形象。
学者韩飞、王侯的文章《中国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新符号表达》中新时代中国纪录片打造出了一批饱含中国价值的符号标识。并指出未来的纪录片符号构建可以在巩固正面符号、消解负面符号、聚合连接新旧符号和融合同构软硬符号等方面持续发力。
学者青觉、徐欣顺的文章《论中华文化符号的概念、要素与边界》中提到把握文化符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炼符号代表的对象的特性,把握中华文化的特性。二是升华符号承载的意义,文化符号要能够释义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意象。三是浓缩符号呈现的形态,将其简洁直观地传播给受众。
学者韩静怡的硕士论文《人文历史纪录片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提出了文化符号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囊括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和“普世价值”,叙述了文化符号意义可以从视觉、听觉、语言及技术方面进行建构。
人文纪录片中构建文化符号的意义
通过汇总和梳理近10多年播出的人文纪录片发现,复杂的文化通过纪录片的记录与诠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欢。同时,符号与国家形象塑造息息相关,跨媒介的传播还带来了外国忠实观众。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投入创作,不断完善构建系统化的符号资源,促进纪录片市场的良性发展。
将人文纪录片中的文化符号意义总结为下述几点:
第一,文化符号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能够带来审美价值的同时提供教化功能。在人文纪录片《本草中国第二季》中,通过中医药符号的建立,既搭载了意义,传达出中国中医药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又生成转化着新意义,渗透着中医药哲学“天、地、人”的思想。在《发现了高原神药红景天》一期中,从西藏户外发现野生红景天到上海实验室内的中医药现代化,传统中药焕发新生,这样的创作方法在多个纪录片中都有涉及。
第二,纪录片中的文化符号与国家形象塑造是息息相关的,借助符号化的力量,可以起到组织作用。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通过构建独有的地域文化符号,能够保存和存续当前的文化图景。人文纪录片《胡同》塑造了老北京胡同的文化和风貌,第一集就讲述了胡同从元代至今的发展变迁,伴随城市改造,胡同迅速衰退,北京城仅有中心城区保存有部分胡同,胡同数量已由近3000条缩减至不足千条,对于这样的文化空间记录显得十分重要。
第三,文化符号有利于跨民族、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艺术欣赏具有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特征,从符号中激活情感,实现跨民族跨文化的传播,汇入全球文化潮流,扩展了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引领了美食纪录片的潮流,使得观众在美食中体味人生百态;那么《风味人间》将视野扩展到“舌尖上的世界”,带着美食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多样化地呈现,记录了人生、人文、人类。
我国的人文纪录片在进入新时代后不断创新发展,合理运用了文化符号元素,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成为文化符号也是需要有条件的,一块石头如果只是在路边摆放着,那它就仅仅是一块石头,如果放置在奇石展上,或通过雕刻和设计放置在园林内,就可以成为符号。只有被赋予特定的文化意义后,现象或事物才能转变为文化符号。对于创作者们来讲,在创作时需要从已有的自在的文化中寻找并厘清具有价值的符号,将其通过影像传达。而接受者在接受时通过欣赏作品,体会和感悟其中蕴含的深意,当情感认同被激活,文化符号的意义便生成了。
作者简介:
张玥兴,1994年生,女,山西晋中人,硕士,北京城市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