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24-12-31 00:00:00齐思凯
三角洲 2024年25期
关键词:红色历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号召下,艺术作品要做好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时代性、思想性的统一。电影在传播价值观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红色电影”作为影视作品展示红色内容、表达红色主题。红色电影特别是传达主流价值观、凝聚观众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主旋律电影,则要体现中国精神,使观看者达到共鸣。红色电影坚持主流价值观表达,引导年轻一代观众跨越时间长河,深切感知红色文化的当下意义。而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当今主旋律的红色电影具有重要价值。

红色电影宝贵价值

一、文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具有规范、引领、整合功能,不仅可以规范自我约束、思维方式,还可以促进自我完善。

全球化语境下,随着现代传播手段以及影视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范围扩大,影响力加深。电影的信息传递功能则可以使电影将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通过影像、故事向观众传递信息、情感、价值观。红色资源是中国人民重要的文化遗产、是辉煌历史奋斗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电影将历史文化等红色资源作为主要内容,将这些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融入大众、开拓传播范围,为红色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

二、政治价值

红色电影有着传达主流意识形态、塑造英雄形象、引导政治观念、稳定政治时局、形成政治认同的作用。如电影《1921》,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程,在多种理论思潮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故事。《1921》对集体主义的塑造是当下所需要的。

三、教育价值

红色电影在内容上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并且经过艺术加工后,运用民族美学的手法强化诗意,具有更高的审美性,具有更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以及更高的精神内涵,提升了艺术感染力,使观众产生共鸣,强化了观众对于事件的印象和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最终达到塑造思想品格的效果。如《长津湖》是集体主义精神、家国情怀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审美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审美需要是人类成长性需要中仅次于自我实现需要的高级需要;马克思的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等理论认为,人类在成长中是需要审美教育的。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政治认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便成为红色电影的价值所在。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必定是符合人类价值观念美好的东西。红色电影宣扬崇高精神,宣传理想信念,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便是“符合人类价值观念美好的东西”。红色电影中勤劳勇敢、不惧艰险、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是对精神美的一种体现;对善良的群众、英雄人物、不惧牺牲的共产党人的刻画与描写体现了人物美。

五、激励价值

爱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应尽的义务、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是各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所阐述的关于榜样的力量,班杜拉强调: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习得的经验,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表征,从而模仿榜样。

红色电影通过讲述国家、民族的斗争,从中国被列强侵略、百姓流离失所到团结一心,建立新中国再到如今的国家行动。其中的内容能唤起观看者对前辈的敬仰之情,具有原型榜样的激励作用,激发爱国情感的价值,强化了作为中国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坚定了政治方向和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关心祖国发展的方向,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历史前辈们所展现出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可以通过电影中人物立体化所表现出来。帮助观看者克服消极态度、树立锐意进取的观念与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少年强则国强,学生作为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同时,学校在学生成长中具有塑造品质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课便成为关键性一环。

思想政治课堂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华文化可以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运用电影所特有的属性,完善教学过程,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深刻。

一、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突出导向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坚持创新与传统相统一,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红色电影作为重要的财富资源,要选择具有时代性精神、感染力强,能引起共情的电影。如:《万里归途》中,宗大伟喊出的“回家”,不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所有人真实的追求,他的职责转变为国家意志的英雄体现。宗大伟本身则体现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乡的渴望,战斗的故事情节也更为生动、真实、感人,是以中国式叙事体现了国家精神。

二、塑造德育的功能

电影具有育人的特殊功能,被称作“电影育人”。电影可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传达道德观念、人生观念、增强认知等作用。红色电影的创作要具有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的功能。因此,新时期的红色电影突出了小人物的平凡故事,突出了个人与国家的联系,引起受众的共情,激发受众学习冲动,思想道德观念潜移默化于自我。

红色电影有着显著的促进思想品德的隐形功能。如《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其故事情节源于真实的生活事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作理念,将中国人民的精神作为立足点与落脚点,宣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道德品质。

由于电影的娱乐功能在育人功能之上,在电影院的观众往往更注重审美性,忽视其思想性,所以此类电影的育人功能更多体现在学校内的课堂上,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与专业教学中。在教师的合理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讨论,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此以往,形成教育影响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

三、确立正确的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近几年优秀的红色电影层出不穷,多数都以历史的真实事件作为主题呈现给观众,再通过艺术加工,使观众共情,仿佛身处那段危难时期,通过真实且具有感染力的情节,帮助观众加深家国情怀,构建正确的历史观,有效抵制了国外不法分子所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

如电影《建党伟业》,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礼物,该影片聚焦于1911年到1921年,用独特的叙事方式梳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等大事件。将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建党过程的艰辛与民族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建党伟业》还原了那段历史,观众也可以更真切地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存在问题

需要肯定红色电影的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但是由于受限于受众群体、传播方式、经济效益等因素,红色电影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内容陷入媚俗、媚利

战争题材作为红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再现,也是民族意识形态、民族精神和集体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工具。这些作品不仅传达了我们民族抗日的英雄历史,而且承载着弘扬民族精神、传承集体道德观念的责任。

但遗憾的是,过去几年有关这一主题的作品被观众描述为“雷剧”。所谓“雷剧”,最常指情节夸张、情节荒诞、挑战历史、违反现实规律的影视作品,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剧情。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是对抗战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亵渎,极大地影响了受众对战争题材的正确认识。

如电视剧《雷霆战将》,开播时以《亮剑3》为噱头,但仅仅13天便被下架。剧中八路军住着别墅、打着发胶、喝着咖啡、抽着雪茄指挥战斗,这与历史严重不符,与中华人民14年之久的艰苦抗战相差甚远。将偶像剧的内核搬到了抗战剧中,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付出的惨重代价的不尊重。

当历史成为笑点、当保卫家园的故事成为商人牟利的手段,他们手段之下是一个时代中华民族的理想与精神,利用的是根植于和谐社会人民记忆中的民族精神与历史情感。他们谋求的是物欲横流、提倡低俗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方式,同样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衍生。

电影在传播民族思想、民族精神和集体道德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为了不成为“雷剧”的重灾区,创作者必须尊重历史、深入调查、了解历史真相。只有这样,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和影响力。

二、其他类型片的冲击

红色电影更多在重要的纪念日或节假日档期上映,与其他商业片竞争。在电影节结束后,观众往往不会主动观看其他红色电影,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很难持续传播。并且“泛娱乐化”时代,观众对红色影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题材的发展和创新。一些观众主观上认为红色电影和电视节目过于严肃和教条,故事通常是单一的,主要以“入侵与抵抗”“压迫与斗争”为主题。这种片面的认识,使一些观众对红色电影的现代价值视而不见,不愿关注题材的创新发展。在娱乐化时代,有些人更喜欢将时间投入在偶像剧、国外大片、日韩剧、爽剧等。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帮助观众纠正对红色电影的认知偏见,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鼓励创作者在电影创作中注重创新和发展,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题材重复,造成审美疲劳

红色电影从诞生时便具有着一定的政治意义。战争题材、历史重大事件作为红色电影的第一选择,同类型题材上在人物构建和叙事上极易造成重叠,会造成人物单一、叙事重复等问题。如《1921》《建党伟业》《革命者》都讲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大事件,在剧情以及人物上都出现了高度重叠,容易使得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电影为人民闲暇时间放松身心、提供娱乐的作用下,积极与红色文化融合,运用电影覆盖广、传播快、影响大的优势,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实现红色文化的大众化、年轻化。

综上所述,电影对国家精神的体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需要更好的利用主旋律电影这种传播媒介,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激励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红色历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