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对“云”的探索就从未停止,“云”具有的神秘色彩更使得人类赋予其丰富内涵,在西方浪漫主义绘画中,“云”往往作为核心意象烘托浪漫气氛,突显神性与自然属性,“云”自身悠然自得的属性与浪漫主义者的闲适自若极其契合,因此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云”自比。与西方文学不同,我国古代文学对意象的使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云”的意象得到了更加具象化的细分。
云意象的历史渊源
云作为一种自然意象,它本身的外观属性是极具特征性的,云悬浮于天,高高在上而无所依靠,形态变化无穷,色彩或黑或白或赤或青。除外观特殊外,它也能带来天气与气候的变化,我国古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根据云来判断气候的谚语,因此在人们心中,云也带有某种神性。祥云的图案早在周代的中晚期就出现在我国楚地,它寓意着祥瑞之气,表达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先秦两汉时期的云意象一般都只与其外形特征有关。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以“浮云”之高来喻“楼”之高。《诗经》取云体积庞大而又绵密的特点,多以“云”来形容数量之多。如“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除此之外,云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引用也常常与其自然现象有关。《新语·慎微》:“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日月本是光明的,一旦浮云遮日,天地便会骤暗,由此来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小人当道使得社会一片黑暗。“浮云蔽日”的现象也在后世诗歌中不断被引用。《古诗十九首》其一:“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用“浮云”遮住太阳的现象比喻蒙上了云翳的心灵。李白也作“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来抒发自己痛恨奸邪、忧国忧民的悲痛之情。
到了魏晋南北朝,云意象开始不拘于外形特征和自然现象的描写,开始有了其自身的哲理意味,文人据此丰富了云的意象,“云”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浮云高高在上却无所依凭,因此就出现了以“浮云”喻游子的文学现象。曹丕作《杂诗二首》:“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抒写他乡游子的缠绵深挚的思乡之情,着重表现了游子身处异乡的不安之感。飘摇不定的浮云与游子的处境极其契合,车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浮云形似车盖,又分外增一层流移飘荡之感。至唐代以后,以“浮云”来形容游子漂泊诗句日益增多。“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其中的“浮云”意象均带有漂泊无依之感。“庆云”“景云”颜色鲜艳多处于美景之中,因此多用来形容祥瑞之气。曹植在《仙人篇》中写:“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来形容天界的美好,寄托着诗人的理想。除此之外,云也与其他意象呈意象组合出现在诗句中,如“芳树垂绿叶,青云自逶迤。”“青云蔽前庭,素琴凄我心。”不仅诗画结合扩大了诗文的表现力,而且增加了文章的哲理性。
自秦汉至魏晋,云的意象呈现出纵横两个方向的发展。云从单一的外形意象变成了具有象征意味的特殊意象,同时也为今后诗歌中云意象的基本内涵奠定了基础。陶渊明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作,将自己闲适淡泊的心境融入诗歌中,融入云里。“云”在陶诗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据笔者统计,约有二十次,陶诗中的“云”意象种类丰富,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陶诗中云意象的基本分类
一、寒云:感士不遇的悲愤之音
陶渊明在诗歌《和胡西曹示顾贼曹》和《岁暮和张常侍》中用了“重云”和“寒云”两个云意象分别体现了政治的黑暗与大环境的恶劣。在《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一诗中,诗人对着满园茂盛的紫葵花发出了:“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的感慨,从紫葵花的荣晔易衰而联想自己不能及时发挥壮志、建立功业的悲哀,整首诗的基调是悲凉的,在重云蔽日、细雨连绵的阴雨天下,再繁盛的景物都镀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这重云不仅在西园之上,而且笼罩在作者的心头,黑暗、险恶的政治环境,像重云一样阻碍着他的豪情壮志。在《岁暮和张常侍》中,“寒云没西山”一句再一次强调了大环境的险恶。这里的西山来自《采薇歌》中的“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在《饮酒二十首》其二中,陶渊明同样写到西山,“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西山就是伯夷、叔齐隐居的西山,代指自己所处的环境,但这个环境现在却被寒云所笼罩。而结尾两句,“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感怀身世后的伤感与不平之意。对于陶渊明这样心怀天下的高洁之士而言,归隐实属无奈之举,而现实的黑暗却像寒云一样一重一重地将他逼至隐居生活,他作《感士不遇赋》来批判现实,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情,但这种悲情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而在经历世事的熬煮后,感受到另一种人生体验,感悟到另一种人生哲学,达到了悠然自适的隐士心境。
二、白云:超凡脱俗的高洁之志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在《闲情赋》中,陶渊明将自己高洁的志向寄于高高的白云之上。而《闲情赋》中所描写的美人正是作者理想的外化,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与高尚入云的品格志趣。以“白云”比喻高洁志向的例子,也体现在陶渊明其他的作品中。《和郭主薄二首》其一描写了诗人仲夏时节闲适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恬淡自甘的心境,诗歌的尾句写道:“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诗人望着悠悠的白云,怀念古人不慕名利的高尚行迹。在《拟古九首》其五中,作者描写自己去拜访东方的隐士“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同样就用到了“白云”的意象,这位高尚的隐士其实是作者的自喻,借以表现自己平生固穷守节的意志。由此可见“白云”的意象总能使人联想到品质高洁之士。陶渊明将高洁的志向与云结合在一起,将人抽象的特征显化在自然景物的外在特征上,他的诗句虽平淡自然,但内涵却丰富生动,富有哲理。所以,苏轼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渊明在他的归隐生活中,将自然之气融入骨髓,又流露在他的作品之上,因此他的诗句总是带有大自然的灵气,达到了天人合一、不工而工的艺术境界。
三、孤云:漂泊无依的寂寥之情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出现了一类围绕“孤”展开的意象,如“孤鸟”“孤云”“孤舟”“孤松”等意象,而这些意象也向我们展示了陶渊明在隐逸生活中除悠然自适以外的另一面。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即使政治黑暗前途渺茫,但大部分士人仍然选择做官,陶渊明的归隐之路必然是孤独的。他坚守了自己崇高的品格与志向,逃离了混乱不堪的政局,也就必然要忍受孤独之苦。
一方面,陶渊明做出隐居的选择很少有人能真正地理解,他在《咏贫士》其一中写道:“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诗人就好像孤云一样,漂泊在天空之上,思绪和感受却无人可说,无所依靠。诗人不禁感慨:何时才能见到它的残光余晖呢?恐怕是不复再见了吧。而后又用“众鸟”和“孤鸟”的比喻,加重孤独之感。无人可说,说了也无人能懂,也只好宽慰自己“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另一方面,好友知己纷纷入仕也使陶渊明愈发孤独。他在《于王抚军座送客》中再次写道:“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用“游云”无所依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寥之情。整首诗充满着凄凉肃杀之感,冒着寒气的山涧,孤苦无依的游云,呈现在诗人心头的是悲凉之景,纵使豁达如陶渊明,也难掩悲伤之情。“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虽然有无尽的不舍,但终将人各两地。
归隐后的陶渊明,也只能作《停云》来思亲友。然而“八表同昏,平路伊阻”。他与好友间的路早已被阻断,作为隐士的他和入朝为官的好友早已是天各一方,不同的人生选择让他孤立于他人之外。尽管翘首以盼,也只能发出“抱恨如何!”的悲叹。
四、东去云:相知相惜的离别之情
同为赠别诗,和《于王抚军座送客》相比的《与殷晋安别》却体现了陶渊明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前者所抒发的悲痛之情大部分是由于作者自身孤独所感,而面对分别,作者内心还是豁达的。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作者借“东去云”来比喻自己和友人的分离,分离本该是痛苦而充满遗憾的,但“飘飘”与“悠悠”却将这种分离渲染得自然而然。二人志趣相投却志向不同,两人一个归隐,一个升迁,陶渊明虽坚守自己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也尊重友人的当世之志,他写相遇相处时的美好,又写两人分别的原因,写离别之情却不仅仅拘于抒情,而是将离别之理也附于诗中“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尽管一见如故、相知相亲,但江湖隐士与出仕贤才终有一别。诗人的情感虽真挚浓烈,但整首诗并未有过多的离愁别恨,语言平淡自然,处处展现出诗人直率的性格与豁达的胸襟。“东去云”终究要随着飘飘的“西来风”东去,而离别有时则是更好的开始。
五、淡泊自适的真我之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就陶渊明一生而论,《归去来兮辞》中的主题几乎是他所有作品中的基本情调。回归田园生活是陶渊明最终的愿望,或许心中仍有报国之志,或许因与他人不同的选择而倍感孤独,但视官场生活为“樊笼”的他注定要以自然为归宿。
在陶诗所有的云意象中,孤高的白云与他本人的个性最为相近。白云总是悠悠地荡在天边,不骄不躁,闲适自得,恰如陶渊明淡泊自适的心境,虽饱受生活之苦,却仍能保持对初心的那份热爱。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归隐为时未晚。他的内心是复杂的,“复得返自然”的选择并不是他年少时的意愿。他也曾饱学儒道经典,志在报国。也曾经历宦海沉浮,在出仕与归隐中徘徊。因此,他在重返田园生活后还能保持闲适自得的心境就尤为珍贵。白云高高在上而远在天边,孤独漂泊却洁净无比,正如陶渊明处浊世而出淤泥不染,为保心中高洁的志向而甘愿放弃仕途回归自然。后人爱陶渊明,尤其喜爱他对生活的态度,“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诗人知足常乐,纵使身处山野田间,饱受躬耕之苦,但因为顺从了本心,坚持了真我,他的诗文中呈现出的总是一种别样的野趣,农趣与雅趣。
陶渊明诗作中“云”意象的继承与发展
陶诗丰富了云意象的内涵及其哲理性,而它赋予云的特殊意义也为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应物在《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句中借“浮云”抒发漂泊之感;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一句中借“孤云”抒发自己的寂寥之情;卢纶在《送李端》:“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一句中借“寒云”描写友人离去的道路,“暮雪”照应“寒云”,描绘出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表达了心中的离别之苦。
此外,白居易充分地接受了陶渊明以闲适为特征的创作精神并且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其中的闲适趣味,他受陶渊明影响追求闲适人生,并且将这种生活态度融入自己的诗文创作中。不仅如此,他的诗风也受陶渊明的影响,语句平淡朴实,渗透出无尽的玄思理趣。他作《白云泉》来表达自己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情怀。“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两句着意描写出陶诗“云无心以出岫”的艺术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娴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体现了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而“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在一步步效仿陶诗的过程中,白居易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
陶诗独特的美学价值为后世文人的创作开拓了新思路,他诗作中的意象组合共同构成了他心中美好的田园世界。后人或拟陶诗,或用陶典,并且在探索陶渊明的同时体悟到自己对生命的志趣。自陶以后,天下失意士子的心境有了别样的归宿。
作者简介:
魏昭青忆,女,甘肃兰州人,硕士,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