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我国老龄化时代浪潮的来临,结合新时期我国基本国情与根深蒂固的传统居家养老观念,探索并构建适合空巢老人的居家体系与设计解决方向。从独居老年人生理特征与心理特点的分析着手,结合日常居住行为习惯、生活特征和精神需求,在传统居家功能模块构架的基础之上,富有针对性地优化和拓展,使其达到精细化的老年服务要求。在此基础上,依托当下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发展的产品特征,思考与设想如何更为智能化地服务于独居老人。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适老化服务与产品提出更高要求。针对独居老人,凭借对其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分析,精细化定制、营造、优化及增设等家居环境空间与家具结构尺度及功能,能够构建出符合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心理特征的独居模式;也能为我国老年群体实现“智慧养老”“乐活养老”“在地老化”,提供居家设计策略,确保老年人在家中享受到更为安全、舒适与便利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老龄化;独居老人;适老化;居家体系;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4)19-0090-04
引言
中国老龄化浪潮已然到来。
据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约为2 亿6300 万,占当年人口总数的18.7%。其中,65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为13.50%,约为3500 万。与前一个10 年相比,60岁和65 岁两个年龄段的增长率分别为5.44% 和4.63%。据预测,至2050 年,我国将迎来老龄化人口高峰,平均每3 个人中就会有一位老人[1]。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当前社会面临着日益显著的老龄化挑战,其必将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越来越多,留在身边的儿女却越来越少,将无法避免地形成严峻的错位问题:一个照顾与被照顾中比例失衡的状态。
一、空巢自理老人
中国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与思想观念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尊老孝道的观念深植于民心。对子女而言,送父母进养老院可谓是不孝;对老人而言,被子女送养老院则视为不幸。因此,大多数家庭不到迫不得已都不会让老人住进养老院,同时,老人本身亦不愿离开熟悉的家。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老人的子女因学业或就业远离故乡,导致越来越多的老人成为“空巢老人”。这一现象在社会老龄化、少子化及跨地域社会流动的背景下愈发凸显。不仅关乎家庭养老问题,更是未来严峻的社会挑战,甚至已逐渐演变成我国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2]。基于此现实,深入研究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探讨与思考适老化空间环境及家居功能,将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在1999 年,由哈尔滨建筑大学编著的《JGJ122-99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书稿问世,标志着我国学界领域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定义。此规范首次从老年人的年龄、生理机能、老化程度、生活行为以及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的角度出发,明确定义了涉及老年人的相关术语,提出“老龄阶段、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以及介护老人”等界定阶段和概念。而在2023 年1 月,《GB/T42195-2022 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的国家标准出台,对老年人的阶层划分又作了更为严密的定义,标志着对老年人群体的整体评估已由行业上升至国家标准。基于此,本文所聚焦与讨论的对象主要为自理老人,并将视野投放于老年人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特点两方面展开讨论。
二、老年人生理特征与心理特点
(一)生理特征“安全确认”
老年人到一定年龄阶段所显现出的生理状态与生理特点尤为明显。从外在的体态表现到内在的身体器官,都开始呈现出显著衰老迹象。其运动神经与感官机能反应迟缓,给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老年人行动缓慢,协调平衡能力较差,容易绊脚、跌倒;肌肉能力退化使得按力和握力减退;视力下降,视野变窄,看小字或者暗处视物变得困难;对黄色等明亮色调感受较为明暗,同时听力也逐渐减弱。因此,在针对老年人进行居家空间设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生理特点,以确保为他们创造出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更为方便的行动路径、增强空间的易访问性、采用明亮且对比度高的颜色方案,以及整合智能科技来提供更方便的生活辅助功能。通过细致入微的设计,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他们的生理状态,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心理特点“减少不安”
逐渐消逝的社会活动导致老年人与社会外界缺少一定的联系,再加上子女因异地求学、就业、嫁娶及定居等原因常年不在身边,这些因素常会引起老人情绪的低落、抑郁,以及对未知生活的迷茫与悲观感受无法排解[3]。目前,我国大部分老人在面对自身老化时,其心理上通常难以接受“老”这一字眼。他们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见证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奋斗历程,也是由物质生活追求转向精神文明享受的一代人。然而,年龄的增长,使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据实发生了变化,缺乏具体目标的“休息”让他们时常感到困惑。与此同时,生理条件的变化所引发的身体各方面状况改变,导致一种对现今状态的失望情绪时常产生。老年人从繁忙的工作状态过渡到无所用心的退休状态,心理上这种巨大落差无疑对他们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能引发间歇性抑郁和增加负面情绪[4]。 据此,在其居家空间环境样态的呈现上,就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情感需求,给予安抚的设计对策。
三、空巢老人居家模式设计研究
当前,有关老龄化与空间、产品等关系的研究,国内外不乏先驱者。早在1968 年,罗杰·巴克(G.R.Barker)的《生态心理学》以及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的《视知觉生态论》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行为与场景的关系,深入研究了人与环境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5]。随后,唐纳德·A·诺曼(DonaldArthur Norman)在《未来产品的设计》和《情感化设计》等系列专著中又提出了未来产品创新的路径,其强调人机交互关系的重要性,并倡导从“本能导向行为”到“行为表现本能”再到“反思本能与行为”3 个层面展开研究探索[6]。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研究虽然没有明确的老年指向性,但是对今天学界探寻老年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而言不无参考价值。我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周燕珉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长期专注于老年人住宅领域的探索,该团队不仅进行相关的科研项目研究,还开设了老年住宅专业课程。周教授于2008 年出版的《住宅精细化设计》著作,以专题的方式详细考察了我国老年住宅设计以及日本老龄住宅的发展现状。该书对老年住宅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为我国学术界和相关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生动的案例[7]。
在科技不断进步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智能家居、智能家具及智能看护系统等智能化产品日益崭露头角。这些新兴科技为居家养老和应对居家老化提供了更为多样化和高效的手段。基于此全新语境,以专业化的视角并结合老年人的老龄化特点,重新审视适老化居住环境与空间模式,对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全面到来而言不无裨益。
(一)行动设计研究
老年人到了75 岁以后,身体各部分机能开始衰退。伴随着肌肉质量和强度的减少,导致其运动和平衡能力的逐渐下降和减弱,体力也较之以往消耗更快。一些与运动系统相关的变化开始在腿部最先反映出来,中国俗语道“人老先老腿”。岁月的洗礼下,使得老人原本矫健的双腿,开始变得笨拙与迟钝,步履蹒跚的同时也会伴有手部的颤动。因此,相应的适老化设计就必然需要在其居住的空间与家具上多增加扶手和可以帮助行走的支撑,家中的落地柜体除了满足储物功能,还要能实现扶手支撑的替代。针对性的柜体高度以850mm为基础,同时要确保与墙体的紧固连接,以保证老人在拉拽的时候不至于翻倒[8]。个别柜体,如鞋柜的下方需留空,高度以300mm 为宜,以方便老人站立换鞋,减少弯腰动作。家中一切坐具应采用有扶手和靠背的设计,并要避免因材质太轻而引起的滑动或翻倒。对于卫生间这种较为湿滑的空间与内部功能设施,除应增设可靠的扶手与支撑外,更应重视地面的防滑软性材质设计。另外,室内各转换空间需要避免高差,包括门槛石位置也应该给予平整设计。最后,如果老人有轮椅的需要,那么门洞的设计则要相应扩宽,宽度应大于900mm,以满足轮椅的便捷出入。并且,家中所有操作台面,应配合轮椅的使用确保下部留空。
(二)视线设计研究
“眼睛老花了、看不见了”。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老年人如此抱怨。眼睛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当然也要发生衰老变化。老年人眼睛的功能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逐渐衰退,角膜、球结膜与眼球晶状体都开始体现出衰老特征。他们的视野感光范围缩小,屈光介质质量变差,辨色能力降低,许多颜色已经不能对其带来视觉上的准确辨识。由图1 所共情模拟的青年与老人色彩识别情况旨在说明,高饱和度与高对比度的色彩将有助于老年人提高视觉信息识别与认知。据此,在居家空间环境以及家具的用色上应该多选用红色、黄色等高彩度和高对比度此类对视觉冲击较高的鲜艳色彩,用以协助老年人克服因视力减退而引起的视觉问题[9]。尤其是在居室空间界面转换的地方,设计增设一些鲜艳的色彩分割,如高饱和度的线条、色块、图像等,旨在对老年人起到提醒功能。在室内墙面上可局部增设镜面,便于老年人从单一位置观察多个角度。避免突然站立观察而引发的摔倒风险,同时,视域的扩大也将会大大增加内心的安全感。此外,室内采光照明应确保光线充足,对于厨房、卫生间这种狭小空间,可采用玻璃隔断来替代部分墙面,以保证内外空间的视线畅通。
(三)记忆设计研究
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大多数老年人都会经历认知能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已有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脑部结构和功能在老年人身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可能会对他们的记忆和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导致他们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与感情色彩变得淡漠。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智力普遍呈现下降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的逻辑分析能力此时还依然会保持相对较强的状态。鉴于此,可以考虑为老人在居家空间与环境中提供一套易于识别的参考性系统设计,用于辅助其在居家空间与环境中的定位与思维联系。例如,记忆力下降是老人生活中常见的困扰之一,他们常常难以找到生活用品。设计一些简洁轻松的图案提醒,并黏附在储物家具与空间表面,既起到提醒功能,还有助于活跃家居环境气氛。同时,由于视力原因,图案应采用高明度鲜亮的色彩,见图2。
(四)安全设计研究
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行为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以金字塔阶梯状的层次结构提出,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5 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核心在于强调人类需求的层次性与优先级:即基本生理需求通常在更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前具有更高的优先级。其中,安全需求作为生理需求之上的第二大基本需求,对独居老人而言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安宁。因此,在考量居家空间中家具的使用安全之外,更应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知,确保他们感受到并非孤立无援。
为此,居家智能养老系统及其相关的穿戴设备与手机App 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现有的穿戴设备通过佩戴在手腕处,就能够实现老人、终端、服务中心平台的互相联通,实时观测老人的生活状况与身体状况,并能一键呼叫完成救助。此举不仅提供了对老人安全的实时监控,还将有助于打破孤独感,进而提升心理层面的安全感。展望未来,伴随着科技进步下的智能纳米生物服装研发完成,相较于现有的智能手环对老年人而言,其使用将会显得更加便捷与方便,穿上它就可实现三维模式下的精准收集、存储与计算,包括精确的监测心率及生理数据,如心电图、心跳变化、呼吸频率等。此外,还可以辅助接打电话,实现一键呼叫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健康照护与安全保障。这样的创新设计无疑将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舒适,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见图3。
(五)心理设计研究
美国认知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的设计心理学理论,涵盖了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3 个心理维度,为以人为本的情感心理化设计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该理论在对待老年人居住心理设计领域,同样具有应用价值,例如,在家具与空间适应性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便利,但避免过度强调适老性设计,以防引发老年人的自卑心理[10]。形式与色彩等质感和外在的设计表达,尽量与其既往生活中所用一致,以此达到老年人本能层面的接受。如可弹射式座椅,椅子依旧是先验记忆中的样子,只是在坐垫处增加了弹射装置辅助站立时给予身体和腿部的支撑,同时,基于前文提及的运动学范式研究结果,老年人由坐姿转至站立的过程中,其身体需通过弯曲伸展、动能传递、站立稳固3 个关键步骤。然而,老年人腿部肌肉力量缺乏与膝关节力矩衰退是其主要衰老特征。因此,这一设计既解决了老人腿部力量的不足,又能淡化家具的适老化特征,显得既温馨又体贴,见图4。
在适老化的室内环境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功能设施与尺度的巧妙搭配,以协调老年人的特殊行为模式,实现其在行为层面的满足。这种设计契合,不仅可以使他们更为轻松、熟练地应对日常生活所需,同时还有助于建立深层次人与物的心理亲密感。设计中,需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行为特点,包括行动的舒适性、可达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以确保室内环境既满足实际需求,又能够创造出舒适宜人的氛围。此外,借鉴人机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原理进行细致的人机交互设计,以提高老年人对室内环境的适应性。
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在使用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智能科技设备时,通常展现出较为有限的操作能力和较低的准确率。因此,在推广这类科技设施给老人时,应首先考虑操作的便捷性,并应努力提升使用体验的趣味性。为了更加贴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喜好,甚至还可以考虑淡化穿戴设备的外观形式,将其巧妙地融入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家具中,如沙发、椅子等。这样一来,老年人便能从主动操作转为被动享受,让其在使用过程中获得与时代同步的内心满足感,实现自我价值所需要的思考层面的体悟,从而达到反思层面的实现。
例如,可设计一款与传统家具床所结合的智能健康监测产品。该产品采用非侵入性传感技术,如压力传感器和红外线传感器,用以监测床上活动和睡眠质量。通过整合睡眠监测、心率和呼吸监测等功能,以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并配备智能报警系统,在检测到异常情况时发送通知。此外,为了让老年用户能够轻松操作,该产品还应具备用户友好的界面设计,充分考虑他们的操作习惯和视觉特点。同时,还应增加远程监测和云存储功能,使家庭成员和专属医疗机构能够远程查看健康数据,并定期生成健康报告,从而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持续跟踪和关注。最后,为了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此智能床还可集成紧急联系方式,以便老年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求助,见图5。
此设计避免了给老年人增加过多附加繁琐设备,从而能有效减轻他们可能产生的敏感心理压力。毕竟,这一阶段的老人内心较为脆弱与敏感,不服老、不认老的心态往往是他们常有的心理表现。通过这样的创新设计,我们既能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又能无形中尊重他们的心理感受,进而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结语
2023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今和未来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全面谋划、系统施策”。这也必然是设计行业需要给予关注和响应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当前,我国老年群体成长环境与知识结构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有着显著不同。这些差异在行为习惯与精神情感层面均有深刻体现,亟待今天的从业者给予更为精准的设计定位和精细化设计划分,并依据其生理特征、心理特点以及行为习惯等,给予系统化、细致化的梳理与设计把握,为当代老年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美好生活,提供全方位、科学化的设计解决方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整合先进技术、跨学科研究以及全球化的设计视野,我们有望创造出更智慧、更人性和更理想的老年居住环境,从而切实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实现中国式美好社会的良性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建筑展览会研究与国家话语建构》项目编号:24YJC760142
参考文献
[1]孙文涛,常成.基于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产品关怀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17,38(4):148.
[2]李新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3):38-40.
[3]樊金园,许雁翎.高龄下肢障碍者上下楼梯辅具的设计分析[J].科技资讯,2017,15(01):233-234.
[4]刘峰,邓子纲.城市空巢老人的需求缺失及解决模式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2(2):115-118.
[5]柳沙,谭宇.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J].装饰,2020(04):10-15.
[6]王洪羿. 走向交互设计的养老建筑[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5:36-38.
[7]余涵.关于日本养老设施建设与发展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8]王小乐.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住宅室内设施设计探究[J].装饰,2014,02
[9]王照伟.老年公寓的导向标识形态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17,38(5):227-228.
[10]尹仕琪.智慧养老模式下室内优化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15):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