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蒙古文字的文化内涵与笔画特征为基础,探索蒙古族文字的当代传承路径与创新方法。以回鹘式蒙古文为个案,对笔画造型、文字结构等要素进行解构与提取,借助CGM推导法则对汉字进行重组并输出字体,最后辅以迁移算法对最终样本进行风格转译。对蒙象汉体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各类领域。利用该方法,将设计的程式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可进一步拓展汉字字体设计外延,也为其他民族字体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路径参考。
关键词:CGM模型;风格迁移算法;字体设计;蒙象汉体;民族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4)19-0024-05
引言
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底与基石,民族文本的形体及组合方式映示着群体的审美内涵与理想信念。研究表明,我国现存且仍在使用的民族语言及民族文字共计百余种[1],蒙古族文字作为借源性拼音文字,从中阔步而来的审美观念及审美意识亦可视为北方游牧文化之大成,其“刚性之美”[2] 与自身的范式特性也具有浓重的游牧美学色彩。目前,对于民族符号置于字体设计中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创作方法无序、文化元素转译率较低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次研究以蒙象汉体为例,在深入解读蒙汉文字审美内涵的基础上,借助CGM 模型对其进行创新性探索,再辅以人工智能程序对其风格进行现代化迁移,旨在为民族地区的文化赋能与字体设计的传承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基于多文种字体的汉字设计研究现状
近年来,将多文种的文字特征应用于汉字字体设计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积累,书法家钱君陶先生曾尝试在保持汉字可识别性的基础上,以罗马字体特征代替部分汉字笔画并创作了系列作品,设计师觅风结合自身经历,以115 个国家文字为素材创作了系列作品“世界文字汉化版”在《中国汉字设计史》中将东巴文为代表的各民族字体与汉字进行对照,分析其中的思维方式、笔画规律与构成法则,确立了民族汉字型的文字母体[3],此外,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向云波教授结合“六书”造字法将云南少数民族字体特征与汉字字体设计相结合,学者杨新忠[4] 通过对藏文的解读与重构,阐述了异域风格对汉字字体设计的影响与价值。
蒙古文字是蒙古族语言思维与文化思维的重要载体[5],现存的蒙古文以新蒙古文、托忒蒙古文、传统蒙古文三类为主[6],对蒙古文字形态的提炼与创新也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文字溯源方面,诸多学者对蒙古文字的形态进行解构,将汉字与蒙古文字的形成背景进行比较后指出了游牧文化对蒙古文字影响的相对唯一性[7],在字体构成方面,毕力格巴图等人通过对蒙古文字的形态进行拆分、解构、归纳后提出了一套蒙古文字的设计方法[8],学者耿灿从蒙古文书法的角度对书写笔画进行归纳,从文字学、美学、书学等方面为蒙古文字的形态提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与资料借鉴[9]。在字体应用方面,学者刘娜利用计算机程序将蒙古文形态分为切分与标注两个子任务,为后续同类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资料与参照范式,同时,大量案例证明,将蒙古文字特征与汉字字体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与区域特征,如图1 所示。
综上所述,对于民族文字结合汉字字体的研究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创作方法无序,文化基因转移率较低,可识别性较差等问题,本次研究以蒙象汉体为研究对象,以蒙古族文字的文化内涵与笔画特征为视角,结合当前汉字字体设计趋势,试探索蒙古文字在汉字字体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助力民族字体与汉字字体的继承与发展。
二、相关概念论述
(一)蒙古文字与汉字特征比较
蒙古文字是表音文字,其字型通过笔画勾连形成竖向结构,其字母命名多与人物或动物有关,例如字腰、字头、字辫、字尾等。在正字法中对蒙古文字的间距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间距的差异会导致字意的差异,蒙古文字字干较粗,可占到文字整体的三分之一,是蒙古文字的竖向基线,也可称为字脊,对整体字型起支撑作用,笔直粗壮的字脊与饱满灵动的字牙、字尾等部分相结合,更加突出文字的灵动与韵律。
汉字追求统一与严谨,黑体具有方正、均衡等特点,横竖笔画粗细均匀,布白匀称,视觉冲击力较强,适读性较强。宋体笔画横细竖粗,棱角分明,且笔画末端有统一衬线装饰。楷体笔画起收及转折处变化较为明显。总体来看,汉字笔画组合较有一定复杂性,在正文排版时字体端正,笔画饱满圆润,间距相等。
整体来看,蒙古文字体瘦洒脱,汉字端正沉稳,对比蒙汉文字特征分析,二者书写顺序有一定的相似性,字体上下结构也有一定的相同点,两种文字尾部也有一定的纵向结构,也是蒙古文字在汉字字体设计中的可行性,在蒙象汉体设计中,将蒙古文字的灵动与韵律与汉字字体的端庄相结合,可进一步促进汉字字体的趣味性,也是蒙古族审美观念在字体设计中的延续与再现。
(二)蒙象汉体概念
蒙象汉体,指代具有蒙古族文化特征的汉字形体设计[10];其文本特征主要包含两种形式,其一是在字体设计中融入蒙古族传统纹样的图式特征,使其在保留文字可读性的同时,提升文本的文化衔续性与群体认同性,其二是在字体形体设计中将蒙古族文字的笔画特征纳为设计元素,在进行创新性结合时置于其本体的文化原始意向便会浮现于形式表层。蒙象汉体不以临摹或剪切蒙古文字特征为创作目标,而将抽象且极具情感意蕴的线条奉为圭臬,如果将蒙汉文字视为两种文化体系,那么在宏伟的草原文化系统中,个体的图式表征不足以诉清游牧民族荡气回肠的历史与文脉,唯有二者的交融与继承才能承载蒙汉两族人民内心的辽阔,诚然,从字体设计本体来看,将民族文化与汉字设计相结合,也可将其推向更广泛的语言平台[11],对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促进各族文化互惠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蒙象汉体文化内涵
从构成的角度来看,蒙象汉体的字形结构具有勾连式连续性笔画、反复穿插的层套线条等特点,从审美内涵的深层角度理解,其灵活多样的构成语言是以不同视角对同一内在视象予以深度描绘。“造物、生灵”等思想在蒙古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蒙象汉体其独特的字形形体在一定程度上可将其视为游牧民族特有的世界观与审美感知的再现。蒙象汉体字形结构通常较为饱满,不仅在空间上延续了笔体的秩序,同时也利用弧线的正反互置再现了审美内涵中生命与旋转的自然,正是在此类图式与内在的同一性中,我们看到蒙古族对饱满与弧形意向的迷恋,溯源其本,是游牧文明的内在自我与寻求外部世界同一性努力的再现,在此类无意识倾向里,还是可从各类细节中瞥见民族文化的指引方向与终极目的。
(四)CGM 与风格迁移
CGM 模型又可称为概念生成模型[12],是基于形状文法的本体上构建的一种生成类设计模型,由3 部分基础设计要素组成:1. 对象样本的基础造型要素,本次研究可将其视为蒙古族文字的笔体特征,2. 对文字图式特征进行分析后设定的造型结构图,3. 结合文字文体特征后解构析出的适用性变形法则[13]。在本次研究中,利用CGM 模型的法则对回鹘式蒙古文字进行特征化提取,运用结构图与变形法则进行新形态的生成。
风格迁移算法是一种图像模拟程序,其核心思想是将图像的内在语义与其他图像的风格属性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独特的图像形态,在保留原有图像内容的基础上赋予新图形多元的纹理、色彩、轮廓等信息特征[14]。
三、基于CGM与风格迁移的蒙象汉体设计流程
(一)蒙象汉体的设计定位
蒙象汉体是民族文字风格对汉字字形设计的一次探索性尝试,以蒙古文字中流传最广、使用最久的回鹘式蒙古文为字源,在继承该字体结构基础后围绕“含韵”“达意”“革新”三要素进行创作[15]。
含韵,指贯通与整个蒙古族文化中的审美态势与理想信念,该要素显著的影响着蒙古文字的符号性,回鹘式蒙古文的洒脱与稳健正是“刚性之美”这一蒙古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在文字创作中的映射与再现,也基于此,将其作为蒙象汉体的设计字源。
达意,蒙古文字与汉字分属不同的语系类别,在历史传承、文脉溯源、生态向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字体创作时,还要结合象、行、意3 个维度对蒙象汉体的文化记忆与审思能力进行提升与完善。其中象是指蒙古文字的外在特征,即表象,以字形、笔画、部首等要素为核心对汉字进行继承与塑造。行是指文字在场景应用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书写规范、排版规则、阅读规律等,对蒙汉两字进行比较后选取其共性特征作为蒙象汉体的行作法则。意是指字体背后文脉的内在本质,包括思维意识活动、公众的价值观、民俗特征等方面。在本次设计中,提取“象”的特征,归纳“行”的共性,凝练“意”的基线,再结合程序式法则对蒙象汉体进行推演,构建多维一体的设计形式。
革新,指在字形开发中借鉴新范式与新方法,没有继承的革新是虚无主义,没有革新的继承则是复古主义,在本次研究中,参照字源的笔画风格结合CGM 推演法则,对字形进行创新性开发,并在创作过程中逐步完善优化原字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二)蒙古文字在汉字字体中的设计原则
1. 可识别性原则
可识别性是字体设计与字库开发中的首要环节,蒙古文字在汉字字体设计中应在显明其本源字体特征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字型结构进行大范围重组,避免字体的模糊性。回鹘式蒙古文作为蒙古族流传最广的字体形式,其上下勾连的瘦廓形体也是人体形态与兽体形态在文化中的映射,也是蒙古族字体美感要素的体现,在蒙古文的正字法中对各字母的间距同样有较为严格的规范,间距不同时字意也会有所差异,这也是蒙古文字与汉字形貌差异化的原因,在蒙象汉体设计中,利用CGM 对笔画进行推导时应尽量保持汉字的可读性规律。
2. 廓形瘦长原则
回鹘式蒙古文显著特征之一在于其字形的瘦长状,在蒙象汉体设计中应尽量保持该字源的特征,同时为确保字体的阅读流畅性与可读性,印刷与多媒体字体不能像手写体般自由,在字体开发时需注意笔画的粗细变换与排版韵律,笔画较多的字给人以粗犷厚重之感,故此单笔画应尽量精致单薄,对笔画较少的字时,单笔画应适当宽厚,衬线部分适当凸显,在具体设计中还应考虑偏旁部首与整体字体的比例关系。
3. 中宫舒展原则
字体的中宫即为字体重心附近的区域,对字体整体美感具有直接作用,谢培元先生曾指出,将中宫的定位移至第二中线的内距部分可以使人更加明确中宫的定义与边界,中宫收紧的字体给人以内敛清秀的感觉,当大字号或主标题时,中宫开宽松的字体可以给人以磅礴醒目之感,在蒙象汉体设计中,因其瘦长体的因素,中宫较低的字体给人以沉重之感,且极为影响阅读体验,因此需适当提升字体的重心,并调整字体中宫区域,以此增强阅读舒适感以及字形美感。
(三)蒙象汉体视觉要素解构
1. 笔画的分析解构
字形是字体设计之根[16],本次研究以回鹘蒙古文字为例对其进行分析,将其视觉要素分为笔体与构图两部分,笔体部分主要围绕蒙古族文字的笔画特征进行抽象与重组,构图部分则侧重于文字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摘录与分解,要素设定图如图2 所示。
蒙古文字中纵笔多为链接笔画,字尾通常具有一定弧度且笔锋回折,特点可概括为字额凸起曲伏较大、字勺饱满圆润、字腿均匀、字尾上提呈三角状,以圆润的弧线代替字体棱角,增强了阅读的舒适感。本次研究基于以往学者的结论,从回鹘式蒙古文字的图式特征方面对文字进行拆解与提取。
2. 构图的分析解构
构图方面,回鹘蒙古文字为竖向文字,排版方式为纵向分布,字体结构可分为左部、字干、右部,左侧的笔画数量通常多于右侧,也使得字体中宫及重心偏左,利用均衡、叠加、复现、对称等手法可以丰富整体字形的层次感,在结构方面同一字母在不同位置也会体现出不同变化,例如,在字首部分呈“字头形”而到了字末部位则呈现“字尾形”即文字的“独立形”字形整体多用饱满的弧线代替笔画结构中的棱角,从中也可进一步窥探出弧形意向对游牧民族的特殊含义,对笔画特征的提取示意如图3 所示。
(四)蒙象汉体设计要素设定
1. 蒙象汉体结构要素设定
依据提取后的造型要素特征并依据CGM 模型的结构图进行组合,结构图如图4 所示。该结构图的组合形态并非单向固定的,在进行结构图选取时可依据字形结构的意蕴内涵、字形特征等按照实际情况调整,此外,在进行要素与结构图组合时还可根据蒙古族文字的艺术特色与适应场景进行整体协调。
2. 蒙象汉体造型要素设定
以回鹘蒙古文字为例,从笔画特征及图式语言两方面对样本进行造型要素提取,按照笔画名称对提取后的设计要素其进行编码,记作{ } 1 2 3 8 GIÎ G,G ,G ......G如表1 所示,在建立文体特征图库的同时也为后续的设计转译奠定图式基础。
3. 蒙象汉体变形规则设定
蒙象汉体通常不以单个字体呈现,在多个字形组合中可显著提升其视觉冲击感并加强与原样本间的连接,组合字体也能在更多场景展现其适配性,CGM 模型中的变形法则是包含了平面图形与三维图形的形变规律,该规律依据设计对象的形态分析所得。如旋转、缩放、置换等,对于不同样本所选择的法则有所不同,结合CGM 模型与回鹘式蒙古文字的特征设定本次研究的变形规则,以蒙古族“造物”思想为底层逻辑,在形变时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字体的文化原生性,其形变规则归纳如图4 所示。
四、基于CGM与风格迁移的蒙象汉体设计实践
(一)基于CGM 的蒙象汉体设计修正
1. 蒙象汉体的笔画继承与创新
汉字的笔画单元可分为横、竖、撇、捺、提、勾,其中有些基本单元还可进一步划分更为详细的子单元,例如,勾还可分为横勾与竖勾等,汉字在这些不同的排列组合中诞生,蒙象汉体在同一个笔画创作时,将在继承汉字与回鹘式蒙古文的共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如图5 所示。
2. 蒙象汉体的中宫校对
“内白”被用来指代字体的内部空间,“外白”被用来指代字体的外部空间,字体的布白则是指通过调节内外白的平衡来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字体的中宫决定了字体的重心所在,利用基线与布白来寻求字体的稳定与和谐,汉字不同于西方字体的中学对称,因其字型与笔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注意左右轴线的均衡,为保证蒙象汉体的可识别性,本次创作沿用该条规律,并对字体的基线与布白进行调整,如表2 所示。
3. 蒙象汉体的衬线优化
衬线,即笔画结尾处的装饰性勾线。回鹘式蒙古文的笔画特征以穿叠流畅为主,给人以迅捷舒展之感,配合其“刚性之美”的内涵,其笔画解为通常较为浑厚有力。汉字中以宋体为例,其笔画在起收转折处都伴有衬线装饰,但粗细变化多样,在蒙象汉体中,保留回鹘式蒙古文的瘦长廓体、尾部回挑等特征,借鉴宋体的衬线转折变换,优化直笔转角,形成特有的衬线形式。
(二)基于CGM 的蒙象汉体设计展示
1. 造型的设计转化
随着字体设计领域外延的不断拓展,汉字也从象形文字转化为识别性文字[17],对所收集的回鹘式蒙古文样本进行分析解构,发现其文体特征具有一定规律性,依据实际情况选取适配的字体初级视觉元素,以现代设计为载体揭示民族艺术之美为目的,对字体元素与结构图为根基,在此基础上利用形变法则进行创造,以回鹘式蒙古文基线作为字形支撑,根据每个汉字的结构特点选定适配的结构图,以“特”字为例,利用S3 命令先对其比例进行调整,其次利用S6 命令结合回鹘体的书写风格对字底进行勾连转换,通过S2 调整转译后的字底方位,利用S4 对其进行范式校对,最后利用S9 对细节进行优化,输出后的字体呈方形结构,自上而下垂直,笔画粗细均匀,转角处呈圆角或直角,整体字首顶部上提,尾部回曲下沉,基线垂直,在结合回鹘体字意的同时保留了字体的可识别性,转译过程如图6 所示。
2. 基于算法的风格迁移
风格迁移技术在各类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数字艺术也是在迭代和加速进程中完成了其世代的跨越[18]。纹样与文字的重组可以兼顾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19],本次研究选取Ostagram 程序为底层算法,依据CGM 模型推导出的蒙象汉体为内容样本,选取不同的艺术图像作为风格样本,最终输出的样本兼具蒙古族文本特征与艺术图像的风格要素。此外,该算法还可根据不同需求调整风格化尺度及力度,随着尺度的提升最终样本的边界将逐渐模糊,而提升力度时,最终样本的迁移程度将大幅上升,但原样本的形态、结构等信息特征损失率也会逐步上升[20],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可依据现实需求对各类指标进行灵活调整。
3. 蒙象汉体的设计赋能
文字是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的集大成体现,在传达民族艺术之美方面具备广阔的开拓空间[21],良好的价值共认能显著提升公众的满意度及接受意愿[22],迁移后的蒙象汉体不仅可作为字体设计呈现,还可将其看作纹样投入再设计,在保留了原样本的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对造型、肌理、纹饰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塑造,使最终的产品兼具文化性、实用性、审美性,通过该方法可大幅拓展蒙象汉体的应用范围,使其成为蒙古族文化符号的同时兼具传播与实用价值,进一步提升文字的艺术性与视觉触及行,同时也是游牧民族寄情于字的理想写照。利用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民族文字的生命周期,使其存于历时与共时之中,将蒙象汉体应用于各个设计领域,如图7 所示,以此验证作品的适配性与方法的可行性。
结语
由蒙古族字体的笔画特征及穿插关系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一个民族的原始崇拜与审美认同,将具有蒙古族文化符号的蒙象汉体与数字技术结合可生成大量符合时代语境且兼备民族特征的字体设计,利用CGM 模型进行字体推导,在衍变过程中同样可遵守蒙古族文字的构成法则以及蕴含其中的思维定式与审美倾向,此外,该方法还可对字体进行优化,摒弃与原文本不相匹配的结构与成分,进而迭代出与现代审美鉴赏力相一致的民族文体,从而实现民族文化借字体文本向各个方向的延伸与发展。不论所示CGM 模型或是风格迁移算法,都为数字化技术介入字体设计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可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革新开拓新的创新路径,另一方面也对蒙象汉体的开发与拓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随着设计数字化、信息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弘扬和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顺应乘上数字设计这一东风,势必能为蒙象汉体的创新带来更多可能,也为其他民族的文化传承提供新的路径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孙宏开等. 中国的语言[M]. 商务印书馆,2007.
[2]杨晶. 刚性之美[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陈楠. 中国汉字设计史[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21.
[4]杨新忠. 汉字字体的仿藏文风格设计[J]. 装饰,2014(09):111-112.
[5]阿如娜. 蒙古文字笔画笔顺与蒙古文整词书写习惯研究[D]. 内蒙古大学,2018.
[6]贾述涵. 传统蒙文图形化的字体设计研究[D]. 四川美术学院,2017.
[7]郝婷,范斌,毕力格巴图. 游牧文化影响下的蒙古文字造形艺术研究——挖掘蒙古文字体设计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规律[J]. 内蒙古艺术,2018(03):60-64.
[8]杨吉雅图,毕力格巴图. 传统蒙古文字体设计方法研究[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7,14(02):85-90.
[9]耿灿. 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D]. 内蒙古大学,2020.
[10]吴海茹. 蒙象汉字设计实践与推广[J]. 美苑,2015(01):91-92.
[11]赵生辉,胡莹.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图书馆顶层设计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9(04):41-49.
[12]黄新媚,陈思宇,陈国东. 基于CGM模型的畲族凤凰纹样研究与再设计[J]. 包装工程,2022,43(04):405-414.
[13]常雨,余胡艳,李晓涵,等. 基于CGM模型的天门糖塑狮子造型解构与再设计[J]. 包装工程,2022,43(12):412-422.
[14]谷梦恩,范伟,吴阳,等. 基于湘西苗绣图案的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J]. 包装工程,2023,44(18):258-264.
[15]侍秉颂. 蒙古文字形态特征在汉字字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16]陆亚平,赵希岗. 字体创意设计思维及艺术表现手法研究[J]. 设计,2021,34(12):116-118.
[17]施雯. 数字时代汉字字体设计视觉表现形式演进研究[J]. 设计,2022,35(19):44-46.
[18]马立新,涂少辉. AI艺术创作机理研究[J]. 美术研究,2022(06):82-86.
[19]芦佃杰. 传承与融合——基于中国语境的拉丁字体设计方法研究[J]. 设计,2021,34(01):158-160.
[20]谷梦恩,范伟,吴阳,等. 基于湘西苗绣图案的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J]. 包装工程,2023,44(18):258-264.
[21]张云峰. 民族艺术与文字设计的关联与影响[J]. 民族艺术,2012(03):109-111.
[22]宋思根,冯林燕. 顾客双重价值需求与零售营销变革——新经济社会学视角[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