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也有婚嫁”!是的,你没有听错!
20世纪30年代,为传播科学知识,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科学下嫁”,即科学要大众化。而为了让民众看懂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苏联作家米·伊林写的科普书鼻祖《十万个为什么》被译介到中国。自此,几代中国孩童跟随它在房屋中旅行,探讨日常用品里一些“不起眼”的科学现象,也点燃了他们对科学的热望和探索的兴趣。
“第一站水龙头、第二站炉子、第三站餐桌和炉灶、第四站锅具架、第五站碗橱、第六站衣柜。”翻开目录,我们会发现《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场仅有6站的“短途旅行”,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意外惊喜呢?来,揣着你好奇的心,带上指引图,来一场“探秘之旅”吧。
秘诀一猜一猜
喜欢“猜猜猜”游戏的你,快拿起这本《十万个为什么》。翻开目录,千奇百怪的问题都会进入你的视野:
“很久以前人们洗澡吗?”
——当然要洗,这不是个问题吧?
“为什么人要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作者难道会不知道?
“有没有不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铁?”
——“透明的铁”没有见过,世界上有吗?
......
这些都是我看目录时头脑中冒出的一些猜测与推想。如果你也有一些问题在脑海闪过,请赶快记下来(如图一),并带着它们踏上求证之路吧!我保证,当你翻看这些关联章节时,真相一定出人意料!而当你的猜想与书中真相相差无几时,你一定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质疑—解惑—生出新疑—再解答”,这样的阅读,乐趣无穷!慢慢地,你就掌握了探索科学知识的秘密武器。
秘诀二做一做
古人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反对死读书、读死书。我们自然是不能读死书,毕竟敢于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品格之一。
《十万个为什么》中写道:
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相当于三件衬衣厚的衣服暖和?
穿三件衬衣更暖和。
与其说是衬衣的原因,还不如说是存在于衬衣之间的空气的原因。空气导热性不好,衬衣之间的空气越多,保护我们身体不受冻的“空气衣服”就越厚。
三件衬衣就形成了三件“空气衣服”,而一件就算是很厚的衬衣,也仅有一件“空气衣服”。
看完这段文字,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哼,我不信,我非得去试穿一次,验明真假不可!
于是你立马去验证。果真没错!难怪大家都说“实践出真知”。去“做一做”吧,不经意间,你会受到启发,收获不曾深究的新知,获得心灵的满足。
秘诀三挖一挖
人常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于1929年,历经多年,依旧畅销。
可是,你想过吗?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书中的内容是否需要“发展”?比如现代社会的“人造美食”有没有新研究?铁矿的应用有没有更多创造?科学名词里的“鼠疫”“黄磷”“酵母”到底是什么,它们对现代生活有没有影响?
不用担心,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卡”来解决。首先,请你积累好问题,将它们制成“问题卡”(如图二),然后与老师或好友一起讨论,寻找解答问题的方法。在收集的资料中,进行比较、推测,科学难题或许就这样迎刃而解了。我相信,挖掘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将令你受益匪浅。
秘诀四写一写
幽默的文字更容易让我们沉浸于阅读之中。伊林的这本科普著作读来从不乏味,比如《生“病”的纽扣》写道:
最近一次这样的“瘟疫”发生在80年前的列宁格勒。一些储存在仓库里的军装的纽扣上突然出现了一种可疑的斑点。很快,所有的纽扣上都布满了这种黑色的斑点。没人能挽救这些纽扣的“生命”,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变得疏松,最终化为一堆灰色的粉末。
科学家们研究了好久,也没查出这种怪“病”发的原因。到最后,他们终于弄明白了:纽扣先是被“传染”,后来又“受凉感冒”了,所以“患”上了这种“病”。
你看,选文中的语言表达多新鲜、多有趣啊:纽扣会“生病”,会“受凉感冒”,也会“患上瘟疫”。作者把纽扣的氧化和造成的后果说成是令人胆寒的“传染病”,读来似乎能与纽扣感同身受,而在奥妙揭开时又能令你释然一笑!书中这样的表达还有很多:烧木柴噼噼响是“吹大号”;瓦罐是“相貌平平”......你想成为这样会写作的高手吗?那就把作者的妙招用起来——学着把物体当成人来写,再加入有趣的联想,形成灵动的文段。
好了,《十万个为什么》的阅读秘诀都告诉你了,你解锁了多少“日常用品”的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