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缠花创意转化设计研究与应用

2024-12-31 00:00:00赵亚迪
天工 2024年31期
关键词:英山寓意传统

[摘 要]缠花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亟须通过创新设计手段实现传承与发扬。研究分析缠花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以及艺术特征,对福建缠花、湖北缠花以及台湾缠花的元素、选材和颜色进行比较,同时探讨非遗缠花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在成功的转化设计中,如何在保留传统美学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和实用功能,促进非遗缠花的传播与保护,为非遗缠花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启示。

[关 键 词]英山缠花;客家缠花;艺术特征;创意转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1-0072-03

文献著录格式:赵亚迪.非遗缠花创意转化设计研究与应用[J].天工,2024(31):72-74.

我国的缠花主要分为三大流派:闽南地区的“春仔花”、湖北的英山缠花以及台湾的客家缠花。缠花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在当今社会的知名度并不高,目前对缠花的研究只停留在传统缠花技艺和缠花旧版的复刻上,对传统缠花元素的创意转化研究和应用较少。非遗缠花的继承与创新,需要挖掘其内在的美学特质、题材的内涵,结合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意转化。

一、非遗缠花的文化渊源和发展现状

(一)缠花的历史来源

缠花被称为绽放于指尖的传统手作艺术,是用蚕丝线或丝绒线缠绕特定形状的纸片或者纸板,搭配金银、珍珠、蝶贝等饰物而形成的手作物品,早在《春帖子词·皇后阁十首》中,北宋文人宋祁就曾写道:“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这是中国最早有关缠花一词的文字描述[1]。根据这篇诗文,大多人认为缠花兴起于北宋,在明代的时候得以复兴,在清朝时盛行,在民国时期不断发展。缠花源于古人佩戴簪花的习俗,古人将对四季变化和不同时节花卉的热爱转化为感情寄托,但是大自然中的花容易凋零,佩戴在头上不易保存,古代的爱美人士便开始制作永不凋零且美丽易存的花卉——缠花。

(二)缠花的发展现状及传承局限

1.发展现状

由于缠花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小众的流行方式,掌握这项非遗技艺的手艺人较少,在继承和推广上受到较大影响。传统的缠花主要应用在中式婚庆中,人们所佩戴的缠花饰品主要是传统的形式,但是随着人们的审美方式的改变,缠花的造型、功能没有紧跟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导致缠花很少被大众所知晓。在市场和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传统缠花的身影,缠花只被少数的民艺收藏家和非遗博物馆收藏,受众群体较小,这也导致缠花的发展受到限制。

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发达,一些非遗缠花项目被引入旅游景点中,在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中汉服盛行,许多热爱汉文化的游客身着汉服,缠花作为汉服的配饰也受到欢迎,汉服体验馆中也加入了非遗缠花制作项目,缠花得以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2.传承局限

缠花传承受到局限的主要原因有市场受众面小而导致的知名度低、制作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多、缠花成品定价昂贵等,且传统的缠花造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使用途径和造型形式亟待创新。缠花与其他工艺品最大的不同在于生产方式,缠花是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需要手艺人经过长期的大量练习才能制作出来,无法用机器生产,人工制作成本高,新的手艺人大多都没有经过系统性的设计训练,难以将创新元素融入缠花的制作中。

面对缠花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设计师和手艺人应将缠花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作出符合当代、具有审美实用性的缠花产品,拓宽缠花的应用范围,达到“出圈”的效果。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推广,提升缠花的知名度与销量,解决缠花社会知名度低的问题。还需要从题材、选料、颜色方面对传统的缠花造型进行创新,从表现形式和使用途径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不同元素的组合创新,不将缠花局限在特定的使用范围内。

二、非遗缠花的艺术特征

(一)富含寓意的元素

非遗缠花拥有丰富的构成元素,题材不同,所构成的样式、寓意的呈现与表达方式也各具特色,各地的缠花元素通常包含了多种象征意义,如吉祥、幸福和繁荣等[2]。

湖北的英山缠花多用富含寓意的植物和动物元素,如牡丹样式的缠花造型象征富贵,菊花样式的缠花造型象征清雅高洁。传统的英山缠花主要用在婚嫁、新生、祝寿和逝丧四个方面,独特的造型和寓意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情感。

台湾的客家缠花样式常以植物、动物等吉祥事物为题材,如梅花、莲花、仙鹤、如意等,通过对单个元素的造型进行组合,形成富有层次和内涵的缠花作品,多用于表达福寿安康、求子祈福的主题[3]。

福建地区的缠花主要以鸟、兽、虫、鱼搭配植物花卉,动物题材包括凤凰、孔雀、鹿、仙鹤等有祥瑞寓意的动物。植物题材的缠花有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常用于当地的婚嫁仪式;新娘佩戴的头饰有凤凰、牡丹花,搭配鲜艳的大红色,整体造型富贵喜庆,民俗感十分强烈。

(二)制作材料的广泛

传统的缠花制作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极易获取,老一辈缠花手艺人巧妙利用铁丝、纸板、绣线等不起眼的材料,制作出美丽的缠花。他们秉承着“物尽其用”的思想,创作出具有环保性的缠花作品。传统缠花与现代缠花相比,在做工和细节方面略逊一筹,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制作缠花的材料、技术也得到了更新和完善。

不同地方的缠花,在制作材料上有所不同,但是制作的基本技法相差不大。对于丝线要求很高的英山缠花,选用纯天然的蚕丝线进行制作,这种蚕丝线粗细均匀、色泽艳丽,制作出来的缠花质感光亮、丝滑细腻、颜色靓丽[4]。福建和台湾的缠花对丝线的选用更为广泛,如棉线、丝绒线以及人造丝等,不同的丝线制作出来的缠花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铁丝的选用在湖北、福建、台湾三地缠花中没有特意规定,最初,由于条件限制,只能从家里废弃的铁丝纱窗上抽下铁丝来制作缠花。随着科技的进步,铜丝逐渐取代铁丝,因为铜丝不易生锈和掉色,保存时间更久。

制作缠花所使用的纸片是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包括包装盒、请帖等,在上面画出花片的形状并裁剪下来,通常选用磅数适中的卡纸,降低裁剪难度,在缠绕丝线过程中不易变形,成品更加立体生动。

(三)丰富的色彩搭配

缠花的发展受到地域的影响,三地的传统缠花在颜色搭配上各有不同,由于缠花本身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大多选用民俗感强烈的色彩。

湖北的英山缠花以观赏性陈设为主,对题材和色彩的选择有严格要求,例如中国传统故事中的瑞兽龙凤,婚嫁配饰中的牡丹、月季、梅花、桃花等,一般选用暖色的丝线来制作,如高饱和度的红色、黄色、绿色和紫色等。这些缠花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

闽南地区的缠花被称作“春仔花”,在制作题材上植物居多,动物较少,没有其他两个地方丰富。在色彩选择方面,选用大红色为主色调,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上金饰,显得华丽而又大气,多用于婚庆场合。

台湾的客家缠花也使用红色系,但有别于闽南地区和湖北英山地区的高饱和度的红色,而是使用桃红色。在制作时使用同类色或者邻近色,由深入浅,相较于其他两地的缠花色彩更加柔和,在客家缠花中也可以见到粉色、蓝色、白色。

三、非遗缠花元素的创意转化设计

非遗所蕴含的传统民间文化要想在现代、未来传承下去,需要不断结合时代进行创意转化[5]。任何艺术的发展都要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对于非遗缠花的研究,应将传统缠花造型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从材质、题材、寓意和色彩上进行创意拓展,使缠花的传承和发展得以延续。

(一)图案的创意转化

每个缠花既可以是一件独立的成品,也可以将多件单品经过构思,排列组合成一幅内涵丰富的艺术品[6]。传统的缠花以花卉造型为主,动物题材则是由大量重复的切片组合而成,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图1所示,英山缠花的传承人陈广英在《孔雀开屏》中利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与卡纸进行缠绕制作,色彩丰富,造型栩栩如生,在此基础上将动物造型进行创意切片转化,设计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缠花作品,通过对孔雀元素进行创意转化设计,将孔雀的整体造型进行简化设计(见图2),实物作品(见图3)符合英山缠花小、巧、精、活的特点。

在不影响丝线缠绕切片的情况下,切片造型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以传统的缠花切片为基础,进行图案的重组与简化,降低了制作难度和时间成本。将图4图案,使用绘图软件,将原有的复杂图案进行简化,形成线条更加流畅、结构更为清晰的新图案,保留原有的形象特征,搭配花朵、珍珠,缠花元素的创意转化设计在此过程中得以体现(见图5)。图6是根据设计图的造型绘制的缠花的线稿分解图,在缠花制作过程中简化的切片图案对成品的精细程度具有重大影响,在缠绕时要注重丝线的平整,制作的成品如图7所示。相较于传统的缠花造型元素,这个作品对动物的造型进行了创新设计,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

(二)题材用途的创意转化

非遗缠花的创意转化需要在传承精神内核、保留传统技艺、保存传统基因、淡化传统功用、发扬装饰特征的基础上,转化为当代生活中的美学产品,更加贴近当代人的生活[7]。传统缠花主要用在中式婚礼和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不太广泛,这就需要拓展传统缠花的用途功能和题材寓意的表达方式。

以中式婚礼的胸花为代表,传统胸花是用鲜花、丝绸缎带或者其他装饰物制成的,佩戴胸花可以为婚礼服饰增添亮点,表达喜庆与祝福之意。将缠花融入中式婚礼的胸花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中式秀禾服与花朵寓意进行设计制作,永不凋零的缠花代替不易保存的鲜花,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图8是将中国画与缠花工艺结合制作的立体装饰画,既有刺绣的质感又有浮雕的层次感,将传统的缠花融入现代家居装饰画中,实现缠花载体的创意转化,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对传统缠花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三)发展途径的创意转化

现代缠花手艺人是传承非遗缠花的主力军,应坚持“万物皆可缠花”的观念,应用各种创新方法为作品注入活力。对于技艺娴熟的现代手艺人,可以将自己创作的缠花作品发布到网络平台供人欣赏,还可以把缠花的制作流程通过录像或者图片记录下来,制作成教学视频,让想接触非遗缠花的人有更多的学习参考。

线上售卖缠花产品和材料包也是缠花发展的一种途径,解决了缠花在传播过程中购买难、入手难的问题。非遗缠花是机器生产所替代不了的,缠花的制作更注重细节化和个性化,蕴含着手艺人独有的情感,手工制作赋予了缠花独特的韵味。

四、结束语

本文旨在探讨将非遗缠花元素进行创意转化设计研究与应用,将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创意转化设计中,应该深入挖掘非遗缠花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段,赋予传统的非遗缠花元素新的意义,并将其应用于当代生活场景中,实现非遗缠花元素在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拓展非遗缠花的发展空间,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孙筱文,单鑫,刘静.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与现代设计的结合[J].百花,2023(3):93-97.

[2]张慧娟,王欣然,汪雅男.基于文化转译的非遗缠花纹样再生设计研究[J].创意设计源,2021(6):33-37.

[3]郭丽.鄂闽台三地民间缠花中花卉造型的比较研究[J].装饰,2017(12):142-143.

[4]吕彩玲.浅析英山缠花艺术的工艺制作技巧[J].西部皮革,2021,43(24):30-31.

[5]吴昉.基于现代印刷工艺的非遗创意转化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14):241-246.

[6]王喆.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设计[D].长春:吉林大学,2023.

[7]陈珊,周倜.传统无锡“锡绣”纹样美感解析及其设计应用[J].丝绸,2018,55(10):60-65.

(编辑:李建军)

猜你喜欢
英山寓意传统
重阳英山品茶
词语接龙
小读者(2024年9期)2024-06-01 07:02:32
美好寓意品芝麻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7:34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盛放的寓意
诗选刊(2021年1期)2021-01-04 04:16:12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英语文摘(2020年1期)2020-08-13 07:25:54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英山茶园
模仿老鹰的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