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典美学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交融,这一审美观念也影响了众多思想家。李渔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思想,其作品《闲情偶寄》,从戏曲到衣食住行,涉及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由其书中所总结出来的设计思想对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书籍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 键 词]李渔;《闲情偶寄》;书籍设计;传统思想;美学
[中图分类号]TS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1-0059-03
文献著录格式:王梓桐,王霄.李渔“与貌相宜”美学思想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启示[J].天工,2024(31):59-61.
一、研究背景
(一)李渔及《闲情偶寄》
李渔(1611—1680),字谪凡,别号笠翁,浙江兰溪人。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李渔相比于同一时期的人,思想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他曾在传奇著作《闲情偶寄》中表达了自己的鉴赏情趣、意匠理念、创造原则,并且从“我”的审美趣味出发,强调平淡生活要讲究心情陶冶和自我实现相结合。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8个部分,其中的设计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二)李渔“以貌相宜”美学思想及其研究现状
李渔的《闲情偶寄》多处论述了他的工艺美学思想以及具体的工艺创作理论、方法,其中以居室、器玩两部所论为多,其中并没有直接指导书籍装帧的思想,但工艺美学的部分对现代书籍装帧有所启发,并不仅限于居室、器玩两部分。“与貌相宜”是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声容部·治服》中的重要思想。“与貌相宜”提出女子的衣服不贵在精致而贵在清洁,不贵在华丽而贵在高雅,不贵在与家境相称而贵在与容貌相宜,强调整体的和谐统一;强调把人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其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通过外在的美化达到与人的一致。我们可以由此得知,李渔认为装饰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装饰应当做到应物象形,除了要使得人或物更加美观之外,更重要的是符合其装饰的主体。
国内对李渔思想的研究大多是从文学和传统工艺等方面入手,从而论述李渔从自然万物中获取的美学思想以及审美能力。当前国内对书中8个方面的美学研究相较于视觉传达设计更为专业和丰富;国外对李渔翻译且研究较多的是他的戏剧作品和美学理论。1967年编辑的《李渔全集》,其中包括《闲情偶寄》的六卷,由台北成文出版社于1970年出版。
王宣懿[1]对李渔“与貌相宜”的美学思想进行论述,强调服装色彩要与人相适宜以及服装的款式、服装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给现代服装设计以很大的启示。付黎明、谢云霞[2]对《闲情偶寄》中李渔“回归生活”的思想对其工艺美学思想的影响进行论述,就当下而言,应当是设计思想主题中的应有之义。这种人文主义情怀是李渔造物设计思想的精华所在。“以人为本”是设计人员一直坚持的理念,尽管百年来在社会状况的影响下走过许多的弯路,但设计是为普通人的设计,为大众的设计始终是重要的思想理念。由于电子书的蓬勃发展,纸质书的低迷,与其一味采取各种形式上的创新,不如沉淀下来学习古代的传统思想。“与貌相宜”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包装设计、招贴设计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常旭[3]对李渔的著作进行了探索,将李渔所传达的中国工艺美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传统著作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传播方式。在设计形式上不仅体现了“与貌相宜”的重要性,更使李渔的思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苏蝉[4]将李渔的传统美学思想应用于当代的视觉转化之中,采用了信息技术,将古代思想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其思想内涵。王敏、徐征、杨先艺[5]通过对《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的解读,揭示李渔在造物设计中的“趣味”美学思想的内核,进而探讨其对当代的设计创新、生活审美化和趣味化问题的启示,从“奇趣”“雅趣”和“意趣”三方面对李渔的“趣味”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从而明确设计作品不仅要“与貌相宜”,还要“有用”“有趣”,有趣的作品不仅可以愉悦人们的生活,还可以提升大众的审美,进而增强其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学者并没有对李渔“以貌相宜”的美学思想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是从“与貌相宜”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对书籍设计的影响还没有学者进行研究。但是李渔的人文主义理念、服装设计、造物思想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有益启发。
(三)书籍设计研究现状
1.书籍装帧设计研究现状
高坚[6]认为,目前在市面上实体书依然是主流,但随着形式各异的“新书籍”不断涌现,读者显然会被这种新颖的书籍所吸引,并且发现其优点,从而促进“新书籍”的出现。薛静[7]从装帧造型的角度提出,在进行书籍设计时,需要将涉及的图形、材料、形态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多元化且能够传递多种感官信息的形式,从而使得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书籍。每本书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形式,符号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正是这些不同的装帧设计,才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书籍。季荣[8]从意境塑造的角度提出,在进行书籍设计时,要使书籍的设计形式与内容相符合,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有突兀、不流畅的感觉。书籍设计不应是简单地堆砌美的事物,而是将多方面因素相结合,如书籍材料、外部装饰以及文字排列。书籍设计的意蕴对于一本书来说十分重要,“意”代表着“感觉”,因此,书籍装帧设计与书的内容相符合且内外韵味一致十分重要。毕斯奥[9]从阅读方式转变的角度提出,交互理念势不可挡,它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设计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交互作用,突出交互设计在书籍装帧中的作用与价值。这些新形态的书籍不再仅仅依赖文字信息,在形式上不断改变,给读者带来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汉代思想家王充所提出的理念虽与李渔一样,并不是直接指导书籍设计,但对书籍装帧设计也有极大益处。
2.书籍材料设计研究现状
书籍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进行书籍设计时,设计师要选择一些特殊材料来表达内容与思想。因此,材料也是书籍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展现其设计思想的可能。
徐晔[10]认为,书籍的材料选择决定了读者与书籍的沟通是否顺利。设计师利用材料提升了书籍的功能属性,并且给予了书籍全新的艺术价值,使其能够顺应设计发展潮流。李新宇[11]认为,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不同的材料由于材质、性质以及表现方式的不同,会为读者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因此,与其为书籍增加不必要的装饰,不如在书籍本身的质感上进行创新。书籍所采用的材料本身就是一种设计语言,硫酸纸会带来一种朦胧的观感,可用于记载诗歌;而采用特殊材质,需要在特殊光线下才能获取文本信息的纸张,会激发读者探索的欲望,适用于记载悬疑推理小说。这些材料的适量使用,将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时爽[12]认为,对于书籍的设计和材料的使用,设计师更应该向读者传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徐晔[13]认为,在书籍设计中加入更多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可以正确引导读者和社会人士形成绿色的、健康的阅读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在书籍设计方面,学者针对材料的美观、创新以及绿色环保进行了论述;而对于李渔的美学思想,大多是就其著作《闲情偶寄》中的8个部分进行剖析。当前书籍设计与李渔“与貌相宜”美学思想的结合还未被充分研究,而书籍设计在装饰性以及创新性方面存在问题,李渔美学思想方面的研究对于书籍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李渔提出的“与貌相宜”设计思想入手,将其与书籍设计相结合,为书籍设计的探索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李渔“与貌相宜”美学思想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启示
(一)“与貌相宜”与书籍设计的装饰性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治服第三》中提出了自己关于服装色彩选择的观点。他认为,“与貌相宜”强调在选择服装时要以适合自己为标准,并不是大众认为好看的颜色就适合所有人。李渔所主张的造物思想是从实用性出发,反对华而不实。郝心心[14]认为,书籍的封面设计应当在展示书籍内容的基础上,更多体现作者的情感、艺术追求以及艺术价值。由于装饰性需求的增多,各种设计形式不断涌现,但大部分只注重形式。书籍的外部形式并不是评判书籍好坏的唯一标准,书籍内容才是书籍设计的重点。书是用来阅读的,所以设计师应注重书籍内容的呈现,以及功能性和装饰性的结合,做出既具备艺术性又具备实用性的书籍设计。在李渔看来,器物常常由于外形和结构的不合理削弱实用性,过分注重外观的装饰性而忽视了实用性。
书籍的封面设计要与书籍所要传递的思想相吻合。从“与貌相宜”可以感受到李渔想要表达的“内外”相符思想,也就是设计中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在方便读者阅读的基础上对书籍的装帧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使书本在阅读以及观赏方面达到平衡,这才是设计师需要做到的。
(二)“与貌相宜”与书籍设计的创新性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治服第三》中的“衣衫”内容中说“折多则行走自如,无缠身碍足之患;折少则来往局促,有拘挛桎梏之形”,意思是裙子折纹多,行走就会自如,不用担心会缠着身子碍着脚;折纹少,走路就会不方便,像被枷锁束缚一样。
现代书籍设计在饱和的市场需求下,开始呈现出一种盲目的创新设计。除了书籍内容之外,在书籍装帧设计的各个环节都采用了大胆的装饰,使书籍有很多不必要的设计。书籍设计需要设计者了解各个细节,形成与作者品性以及书籍内容相关的“包装设计”,从而使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个性,展现作者的气质,而不是通过过度的装帧获得读者的青睐。李渔认为,万物都有其规律。书籍设计同样要做到“制体宜坚”“宜简不宜繁”。设计师要根据书籍内容进行逻辑化、秩序化的整理,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快速、有效地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如果为了吸引读者而增加不必要的设计,不仅会增加成本,也会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很多书籍的腰封并无实际用处,读者拿起书时会丢掉,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结束语
书籍设计是为作者和内容服务的,应在准确传达思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使读者与书籍产生共鸣。李渔提出的很多观点是从人们的生活中提取出的,对工艺美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表现了中国人的美学生活。虽然他并没有针对书籍设计提出相应的思想,但许多设计理念引发了人们对书籍设计更加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从而影响了书籍设计的理念。正如“与貌相宜”这一美学思想,虽然是关于服装方面的指导思想,但对书籍设计的装饰性、创新性与功能性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设计师在进行现代书籍设计时,应适当融入传统思想,使得书籍设计不仅能够体现书籍内容的特点,还能区别于其他书籍,从而使书籍的装帧设计与内容完美契合,打动读者,让读者更加满意。
参考文献:
[1]王宣懿.论李渔的“与貌相宜”的美学思想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J].西部皮革,2020,42(11):93-94.
[2]付黎明,谢云霞.论李渔造物设计思想中的平民意识[J].湖南社会科学,2013(3):251-253.
[3]常旭.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居室设计思想[J].今传媒,2017,25(9):126-127.
[4]苏婵.李渔自然审美观的信息符号化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21.
[5]王敏,徐征,杨先艺.《闲情偶寄》造物观中的“趣味”美学解读[J].包装工程,2021,42(24):286-291.
[6]高坚.数字技术背景下书籍装帧的美学回归[J].编辑之友,2018(3):100-102,112.
[7]薛静.书籍装帧设计的工艺传达及符号探究[J].丝网印刷,2022(18):28-31.
[8]季荣.书籍设计中意境的塑造[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4):85-87.
[9]毕斯奥.交互设计影响下书籍装帧的思考与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9):145-147.
[10]徐晔.当代书籍设计中材料创新性的应用与研究[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22.
[11]李新宇.书籍设计中材料的多样性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20.
[12]时爽.环保材料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22.
[13]徐晔.当代书籍设计中材料创新性的应用与研究[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22.
[14]郝心心.书籍封面装帧的艺术设计[J].中国造纸,2021,40(6):5.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