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遗手工艺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选择与创新使用非遗手工艺,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可以实现非遗手工艺与室内软装设计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空间的文化品位和美学价值,还为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推动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活化与再生。
[关 键 词]非遗手工艺;地域文化;室内软装设计;文化融合;传承技艺
[中图分类号]J5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1-0053-03
文献著录格式:翟天源,田汀洲.基于地域文化的非遗手工艺与室内软装设计的融合路径[J].天工,2024(31):53-55.
基金项目:2023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文创项目融入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非遗手工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反映了特定地域的传统和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许多挑战,但为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室内软装设计作为一种注重文化表达和视觉体验的艺术形式,能通过融合非遗手工艺元素,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审美价值的空间环境。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丰富了现代室内装饰的表现形式,还为非遗手工艺的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探讨非遗手工艺与室内软装设计的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非遗手工艺的价值与传承意义
非遗手工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这些手工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美学思想、历史记忆和社会价值,反映了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非遗手工艺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风险,因此需要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存和发展路径。传承非遗手工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通过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非遗手工艺可以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再生与传承,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与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有助于丰富现代设计的文化内涵,还能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赋予非遗手工艺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还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因此,探讨非遗手工艺的价值与传承意义,不仅是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1]。
二、非遗手工艺在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地域特色材料的选择与创新应用
地域特色材料不仅具有独特的物理和美学特征,还承载着当地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例如,某些地域特有的木材、石材、织物等材料,其质地、纹理和色彩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设计过程中,选择这些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其物理性能和美学效果,还需要关注其在现代设计语境中的适应性。通过创新应用这些材料,可以在保持传统工艺特色的同时,增强现代设计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创新应用不仅指材料的直接使用,还包括对材料进行再加工和再创作,使其符合现代设计需求。例如,将传统材料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通过新的加工手段提升材料的性能和视觉效果,从而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还应考虑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环保设计,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2]。
(二)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与设计融合
传统技艺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流程和美学标准。然而,在进行现代设计时,往往需要进行适应性转化,以实现与现代设计理念和美学的无缝融合。现代转化不仅涉及技艺本身的改良,还包括工具和工艺流程的现代化。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数控技术、3D打印等,可以提高传统技艺的效率和精度,同时可以高效完成一些复杂设计和工艺。此外,设计融合则要求设计师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注入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念和功能需求。例如,传统刺绣、雕刻等技艺可以通过现代设计的重新编排和组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在此过程中,设计师的角色尤为重要,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得传统技艺既能保留其原有的韵味,又能在现代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这种转化与融合,非遗手工艺得以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延续和发展,成为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非遗手工艺元素的视觉表现与文化表达
非遗手工艺通常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符号,这些元素在视觉表现中可以起到营造空间文化氛围的作用。视觉表现不仅仅是对手工艺品外观特征的简单再现,更是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和创新性表达。通过在室内设计中有机融入这些手工艺元素,可以增强空间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壁挂、装饰品、织物等常见的非遗手工艺品应与整个空间布局相呼应,以达到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文化表达则更强调对手工艺品背后故事的传递,通过设计语言讲述这些手工艺品的历史背景、制作过程以及蕴含的文化精神。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师需要通过细致考量,运用创新的手法,将这些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语境相结合,使其在视觉上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能与现代审美接轨。这种双重表达不仅使空间设计更具文化深度,也增强了使用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视觉表现与文化表达的有效结合,非遗手工艺在现代空间中得以传承和弘扬,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3]。
三、非遗手工艺与室内软装设计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文化调研与设计定位
在非遗手工艺与室内软装设计的融合过程中,文化调研与设计定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全面掌握非遗手工艺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设计的整体方向和风格。文化调研不仅仅是对已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更需要实地考察、访谈手工艺传承人、参与文化活动,甚至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这种深入的调研能帮助设计师更为直观和深刻地理解非遗手工艺的独特性及其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意义。调研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地域文化与非遗手工艺之间的联系,如工艺品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颜色与图案的文化内涵、材料的地域性特征等。这些细节对设计定位的准确性和最终作品的文化价值有着直接影响。
设计定位则是在文化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软装设计的需求,确立设计的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设计定位不仅要考虑非遗手工艺的传统美学价值,还要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功能性和审美需求相结合,保证作品既能传达文化内涵,又具备实用性和美观度。设计定位的核心在于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即在尊重非遗手工艺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表达,使其与现代室内环境和谐共存。通过精确的设计定位,可以确保非遗手工艺在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应用既不失传统韵味,又能契合现代美学需求。
在文化调研与设计定位过程中,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市场接受度和商业可行性。虽然非遗手工艺的文化价值无可替代,但在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作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样重要。因此,设计定位应在文化传承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非遗手工艺的独特性,又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产品定位,提升其市场认可度和应用普遍性。
(二)手工艺人与设计师合作
在非遗手工艺与室内软装设计融合的过程中,手工艺人和设计师的合作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尊重,更是确保设计方案能准确传达手工艺的文化内涵。手工艺人是非遗技艺的守护者,他们掌握着代代相传的技艺,深谙这些手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设计师则具有现代设计思维和空间美学知识,能将传统技艺转化为适合当代审美的设计元素。为此,手工艺人与设计师需要建立亲密的沟通与协作关系。手工艺人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有关材料选择、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图案等方面的专业建议,以确保设计作品的文化准确性和工艺可行性。设计师基于对现代空间美学的理解,可以帮助手工艺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需求结合,使非遗手工艺在保留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空间。双方在合作中应相互尊重,共同探索在设计中如何最佳呈现非遗手工艺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通过这种深度合作,不仅能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质,还能促进非遗手工艺的创新与传承,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样品开发与工艺调整
在非遗手工艺与室内软装设计的融合过程中,样品开发与工艺调整环节至关重要。例如,贵州的苗绣,这一传统技艺以复杂的刺绣工艺和鲜艳的色彩搭配而著称。为了将苗绣元素融入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设计团队首先对苗绣的文化背景和技艺特点进行了深入调研,确定了在家居纺织品中的应用方向,如抱枕、窗帘、墙面挂饰等。
在样品开发阶段,团队选择了几种传统苗绣图案进行现代化设计改良。这一过程不仅保持了苗绣的传统符号和色彩搭配,同时对图案的线条进行了简化和优化,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团队还特别选择了适合现代家居的高品质面料,如亚麻、丝绸和棉布,保证了成品的质感和耐用性。在苗绣工艺方面,团队引入了现代刺绣机械设备,配合手工绣制,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成品一致性。
开发完成后,团队进行了多次工艺调整,确保了苗绣在不同面料上的表现效果。通过多次实验和样品调整,最终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流程,并且在产品的色彩搭配和图案细节处理上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在市场推广中,这些融入苗绣元素的家居纺织品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尤其在追求独特文化体验和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中,成为热门选择。通过这一创新使用,展示了传统苗绣在与现代设计结合时所产生的全新价值,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更为非遗手工艺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路径[4]。
四、成功案例分析:某地域非遗手工艺在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应用
某沿海城市的设计团队成功将当地非遗手工艺鱼骨编织技艺与现代室内软装设计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既传承传统工艺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室内空间案例。鱼骨编织最早用于制作渔网和篮筐,其独特的编织方法使得编织品具有极强的韧性和独特的纹理美感。为了将这一传统技艺引入现代室内设计,设计团队首先进行了深入的文化调研,了解了鱼骨编织的历史、技艺特点以及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与当地鱼骨编织手工艺人合作,团队对这一技艺进行了现代化改良,使其在色彩、材质和图案设计上更符合现代室内装饰的需求。
在设计实践中,该团队将鱼骨编织应用于墙面装饰、灯罩以及其他家具的表面处理。墙面装饰采用了编织纹理的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大小为60厘米×60厘米,便于组合和安装。为了提升鱼骨编织的视觉效果,设计团队特别选择了适用于室内环境的天然染料进行上色,确保颜色既能持久稳定,又能保持材料的自然质感。灯罩部分则选用了透光性较好的细密编织方法,使得光线能柔和地透过编织物,营造出温馨而富有层次感的光影效果(见图1)。在家具设计中,团队通过鱼骨编织的方式对椅背、桌面等局部进行装饰,不仅突出了工艺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家具的艺术感与手工质感。
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设计团队严格控制各项参数,以确保效果的最佳呈现。例如,墙面装饰模块的厚度控制在8毫米以内,以保证其安装后的平整度和视觉美观;灯罩的编织孔径则被设计为2~4毫米,以达到最佳的光线透过效果。此外,团队还特别设计了鱼骨编织纹理的三维建模,并通过模拟分析确保其在不同室内光线条件下的表现均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在当地得到了一致好评,不仅成功实现了非遗手工艺与现代室内软装设计的融合,还为传统工艺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五、结论
非遗手工艺与室内软装设计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还为现代设计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合理选择并创新应用特色材料,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手法,能实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实践路径的合理规划与执行,确保了设计成果的落地实施,彰显了非遗手工艺的文化价值与现代适应性。成功案例的实际应用进一步验证了这种融合路径的可行性与成效,为未来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田潇潇.基于地域文化的湘西非遗馆室内环境设计[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3.
[2]王圣昕.福建惠安石雕技艺的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研究[D].福州:福建工程学院,2023.
[3]冯逸尘.酒店纺织品设计中地域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与研究:以成都院子酒店为例[D].杭州:浙江科技学院,2023.
[4]肖赞.湘西苗绣在民宿室内设计中的活态传承与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23.
(编辑: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