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纤维艺术中的混合媒介

2024-12-31 00:00:00涂欣芊孙尔
天工 2024年31期
关键词:纤维材料肌理媒介

[摘 要]纤维艺术的当代发展逐渐从表现美走向表达观念,逐渐表现出超越传统审美概念的观念表达。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结合在同一作品中,带来的是更为震撼久远的艺术效果;不同工艺技法的融合表达,带来的是纤维艺术突破平面、走向多维的多感官融合。通过对纤维艺术中的混合媒介所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法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纤维艺术中混合媒介带来的新艺术效果以及观念表现的内涵,从而使之更直观地表达自身与环境、社会的关系。

[关 键 词]混合媒介;纤维艺术;纤维材料;媒介工艺;新媒介技术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1-0030-03

文献著录格式:涂欣芊,孙尔.浅析纤维艺术中的混合媒介[J].天工,2024(31):30-32.

当代纤维艺术在不同媒介材料的影响下,呈现出了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并形成了独有的开放、多元的艺术特征。纤维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解构原有传统纤维艺术中的语言秩序,运用新的材料与技术去构建新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纤维艺术中的混合媒介是依赖于不同媒介和技术的手法,通常在一个设计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媒介,来创造不同的效果。当代纤维艺术中混合媒介的介入,就是伴随着材料媒介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随之演变的历史现象,是对这种混合运用各种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法的新艺术的整体概括。

一、纤维艺术中材料媒介的混合运用

纤维艺术是以材料命名的学科,材料是其最重要的因素。纤维艺术的创新性表达离不开纤维观念之于材料表现方面的创新。新材料的加入不仅可以赋予作品不同的质感和色彩,还能赋予作品更多的材料特性所带来的情感表达。

(一)天然纤维与人工合成纤维的结合

天然纤维与人工合成纤维的结合所带来的材料特性的互补,会在艺术作品中产生柔软与坚韧对比效果,在作品中保留纤维自身的材质属性和肌理质感的基础上,构建出全新的空间结构效果。天然纤维的结构通常较为疏松,且纤维表面较为细腻,具有柔软、舒适和敏感的特点,给人一种自然、温馨的质感。而人工合成纤维则恰恰相反,具有永恒的物理和化学属性,结构的稳定性也增强了作品的耐久性和表现力,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纤维材料的简单认知。施慧的《飘》(见图1)便是通过人造金属丝,创造出框架网状结构,这样的造型结构更加稳定、易于控制,在框架上涂满宣纸浆,待干后与框架缠绕并结合在一起。她还巧妙地在内部加上了灯光,将宣纸特有的天然肌理完全呈现给了观者,多个部件错落悬挂于房顶,变成了飘浮在天上的云雾。天然纤维的柔软性与人工纤维的坚韧性结合,使得作品既具有消逝的质感,又具有永恒的结构,让人们从材料自身印记中感受永恒。

纤维媒介的颜色和肌理塑造影响着我们的创作审美感受,天然纤维与人工合成纤维的结合所带来的朴素与明亮的色彩对比,可以带给观者更丰富的感受。天然纤维具有大自然的色彩和触感,柔和、质朴、不加修饰。人工纤维则代表着工业和机器质感,提纯后的色彩单纯、浓郁、厚重,具有传统天然纤维材料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绘画性,朴素色调与亮丽色彩结合,肌理语言具有丰富的变化,能给观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反应。基于不同材质触感和色彩的理解认知,希拉·希克斯在《无处可去》(见图2)中使用羊毛、亚麻、丙烯酸纤维,将各种色调的人工纤维交织在一起,同时用天然纤维的低饱和的质感来丰富色彩层次,从深色到浅色,丙烯酸纤维加上羊毛,带来了从饱和的浓密宝蓝色到模糊的近绿色,再到朦胧的淡蓝色的色彩变化,颜色的改变让人的想象力转向大海或天空。色彩层次丰富带来的情感吸引力,正是人工纤维与天然纤维结合所带来的全新色彩和肌理感受。

(二)非纤维材料的介入与混合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纤维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结合,在空间运用与多种材料、现成品综合运用的灵活性上的优势得到了突显,并赋予了作品符号意义。当代艺术家对材料的使用变得越来越自由、多样,表达更加个性化,也使多元并存成为一个趋势。

废布料、塑料袋、杂志报纸、机器碎片等现成物品承担起与其最初目的截然不同的重要意义,成了纤维艺术创作的新材料。现成品材料的介入在纤维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这种方法不仅环保,还能赋予废弃或普通材料新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也能展示不同文化元素的交融与碰撞,使作品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包容性。加纳艺术家艾尔·安纳祖伊的作品《老人的布》(见图3)是一条悬挂着的巨大的挂毯,与用普通纤维材料织成的挂毯不同,这件作品是用铜线穿着废弃铝片标签和啤酒瓶瓶盖编织而成的。作品的名字也暗示了纺织品在贸易中的重要历史作用。这种材料的混合打破了现成品与艺术品之间的界限,用熟悉的物品与观者建立亲密的关系,增强了纤维作品的叙事性和情感表达。

在纤维艺术作品中使用具有极强功能性的纤维材料,不仅使纤维艺术品在功能性和装饰性上达到了统一,还使纤维材料在实用性上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和结构感。比如,在家具设计中,结合传统纤维与现代工业材料,或在大型装置、建筑中使用纤维材料,与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结合,可以形成具有雕塑感和建筑感的艺术形式,从形式美走向功能美。巴西设计师坎帕纳兄弟一改用柔软的织物制作椅子的常规,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设计出更具美观性和舒适度的产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海葵椅”就是用PVC纤维软管编织而成的,透明彩色的管状物形似水生植物触手撑满椅架,缠绕在花冠形的模压金属框架上,绕过框架处,用螺丝固定住,创造出一种空灵而自由流动的外观,多个柔软的织物“触手”会对坐在上面的人产生包裹的效果,软管的柔软、可延展等特性与金属框架的硬挺、有形等特性互补,是装饰和功能高度统一的作品(见图4)。

二、纤维艺术中多元技法的融合表现

在当代纤维艺术中,纤维技法极为多元。纤维艺术家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加入其他媒介工艺与新媒介技术,纤维艺术从平面扩展到立体甚至四维,呈现出跨专业、跨领域的趋势,大大拓展了纤维艺术的形式语言,扩大了艺术的词汇。

(一)多种媒介工艺的融合

纤维艺术是注重表面肌理的艺术,不同的纤维技法可以表现不同的材质的个性特征。以重塑纤维形态的思路,混合各种技法来着重凸显纤维材质特有的肌理,深入挖掘纤维肌理的形式美感;通过复制、放大、替换等,改变纤维艺术成型的结构形式,把重点放在纤维结构与肌理表现上,拓展出全新的艺术语言。韩国艺术家徐道获在作品《拓印/爱心计划》(见图5)中通过将布面覆盖在建筑表面上进行拓印,使建筑的细节和纹理在布面上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再将其剥落后组装成新的作品。这种工艺将金属、木材等物品的肌理通过画笔拓印混合成了布的肌理,成为永恒的记忆。除此之外,纤维材料与人造物的混合形成的肌理、造型也是一种宝贵的装饰。Studio Swine开发了一种将发纤维注入天然树脂中的技术,待干后便形成肌理与木头非常接近的物体,这种新的混合材料可以替代日益减少的玳瑁或热带木材等稀缺资源(见图6)。

许多艺术家借助纤维材料独特的质地与技艺,进一步融入其他媒介工艺,拓展了许多传统工艺的成型技术,使得陶瓷、石膏、纸浆、胶水等固化定型材料的成型工艺不再局限于轮制、手捏等方式,而是可以通过编织、缠绕,甚至利用纤维材料的造型成型等多种手段进行形态的构建,创造出既有硬质材料的硬朗感觉,又具有纤维材料柔软、轻盈、透明或半透明特性的作品,丰富了作品的触感和视觉层次。马格达莱娜·阿巴卡诺维茨擅长将纤维融入雕塑作品的内在,她在纤维雕塑作品《后背》(见图7)中将浸有树脂和胶水的粗麻布压入模具中,为每个人物塑形,形成类似于树皮纹理的纤维雕塑,这种视觉和触觉上的统一使纤维软材料具有多维度的表现力。

(二)新媒介技术的拓展

当代艺术不仅仅聚集于视觉艺术,还注重了五感,以刺激观者的想象,让纤维艺术逐渐从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发展为一种多感官参与的艺术体验。一些纤维艺术作品鼓励或引导观众直接触摸或感受材料的质地。不同的纤维材料如棉、羊毛、丝绸等,都带有独特的质感,能唤起观众对温暖、柔软、粗糙等触觉体验的感知。在埃内斯托·内托的作品中,除了引导观者打开触觉外,他还尝试在织物中装入香料,给环境注入香气,增强感官体验,形成一个可供观众进入的沉浸式空间。越来越多的纤维艺术家致力于创作多感官互动的作品,通过混合触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元素,创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工艺技术能促进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创新,以传统纤维为代码的“新艺术”的加入促进了当代纤维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如将电子元件编织进纺织品中,或者结合智能材料和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捕捉观众的动作,使原本静态的纤维作品对光、声音、触摸等外部刺激做出反应,使作品“活”起来。瑞典艺术家马林·塔达在《触觉避难所》(见图8)中通过手工簇绒将LED、传感器和电子设备编织到织物中,使艺术作品既有视觉效果又有触觉效果。当观者触碰纤维装置时,会对各种光图案做出反应,影响着整个装置,用闪烁的LED灯打造一个让参与者可以沉浸的宁静空间。在智能时代下,各种高新材料和技术的拓展都为纤维艺术带来了广阔的创作天地,使纤维艺术的跨界更加全面。

三、总结

混合媒介在纤维艺术中的应用从传统跨越到现代,从平面突破到空间,从视觉突破到五感,都带来了观念的多重创新。不同的材料、技法和概念的介入扩展了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在文化、社会和哲学层面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在未来,混合媒介将给予纤维艺术更多的表达空间,把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融入作品中,创造出富有视觉冲击力且给予观者多感官体验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韩璐.软雕塑艺术美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2]高惠珠(KOH HYE JOO).媒介的力量:当代纤维艺术作品中材料的运用与表达[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8.

[3]戴梦格.纤维艺术创作中介入陶瓷材料的实践研究:以作品《结绳记事》为例[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22.

[4]魏彩芸.浅析纤维艺术的展示形态与材质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32-33.

[5]谭芷雯.纤维艺术多媒体呈现方式的研究与实践[D].广州:广州美术学院,2022.

[6]姜寿强,纽德华,袁进华.纤维艺术的新媒体表现[J].装饰,2003(3):32-33.

[7]黄喆.现成品在纤维与空间艺术中的运用及当下意义[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0.

[8]张天佐.物的转向:混合媒介艺术的语言嬗变[J].美术观察,2023(8):83-90.

(编辑:高 琼)

猜你喜欢
纤维材料肌理媒介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先进纤维材料战略布局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少儿美术(2020年2期)2020-12-06 05:53:24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感受肌理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现代装饰(2018年3期)2018-05-22 02:52:03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静电纺丝制备PVA/PAA/GO三元复合纤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