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宜兴具轮珠紫砂壶外销日本研究

2024-12-31 00:00:00杨湛
天工 2024年31期
关键词:茶壶茶道宜兴

[摘 要]明末清初,宜兴紫砂壶外销传入日本,在当地风靡一时。日本人视宜兴紫砂壶为日本茶道最佳用具,竞相求购,并在江户时代开始仿制。具轮珠茶壶是宜兴紫砂壶中特殊的一例,是宜兴工匠根据日本市场需求定向设计、烧造而成,在泥料、形制范式、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均体现出中国紫砂工艺的精妙,对日本的茶道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宜兴;紫砂;具轮珠;日本;茶道;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1-0006-03

文献著录格式:杨湛.明清宜兴具轮珠紫砂壶外销日本研究[J].天工,2024(31):6-8.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19年,方士徐福就已经到达日本。自三国时期至唐代,几乎历朝历代日本都派遣使者来中国。特别是隋唐时期,日本使者频频来华,将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工具器物、生活方式等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其中,就有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人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日本人的品德规范和审美情趣,创立出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十分重视茶器的使用,用紫砂壶煎茶能凝聚茶叶的香气。因而,明朝末年,宜兴紫砂壶一经传入日本就备受追捧,时至今日仍长盛不衰。宜兴紫砂工匠在此时也已经有了明显的市场导向意识,他们考虑到日本人的审美喜好,将外销日本的紫砂壶设计成更加古雅、朴拙的样式,具轮珠茶壶便是其中最经典的一例。

一、何为具轮珠

“具轮珠”又写作“巨轮珠”,其名称由来至今未有定论。具轮珠茶壶最初见载于日本书籍,1874年(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由实业家、收藏家奥玄宝出版的《茗壶图录》和1875年(光绪元年,日本明治八年)山中吉郎兵卫的《青湾茗醼(宴)图志》等书中都对其有相关论述。因此可以推测,“具轮珠”一词的叫法大概是在清末被固定下来的。有说法认为,它以中国古老的灌溉工具水车为创作原型,茶壶形状如水车的木制圆形巨轮,因而被称作“巨轮珠”。另有说法认为,“千里船”以巨轮推进,具轮珠茶壶的形状恰如船只的巨轮。还有传说认为,具轮珠名称来源于佛教中的法界五轮塔。五轮塔由五个不同形状的轮珠堆叠而成,五个不同的形状对应着构成宇宙的五大要素,自上到下分别是:宝珠形代表空、半月形代表风、三角形代表火、圆形代表水、方形代表地。五轮塔中的圆形塔外形与具轮珠壶外形相似,而“五”字与“具”字在日语中的发音十分相似,因而“五轮珠”被误传成“具轮珠”。形如五轮塔中圆形珠的茶壶也就被叫作具轮珠。

宜兴具轮珠紫砂壶所采用的泥料种类丰富,常用朱泥、紫泥和团泥。具轮珠的结构设计以宜兴紫砂中的圆器为基础,大小、形制参考明式小品壶,有多种款式演变,没有固定标准。但概括而言,具轮珠茶壶主要以“圆珠形身筒、直流炮嘴、宽口、圆形纽”为特色,整体造型简洁质朴,颇有拙趣(见图1)。

奥玄宝认为具轮珠茶壶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在其以汉语写成的《茗壶图录》一书中将具轮珠归为“别种”。书中描述道:“近时有一种奇品,邦俗呼曰具轮珠。所谓小圆式、鹅蛋式之类也。形有大小、制有精粗。泥色有朱、有紫、有梨皮。……小而精者曰独茶铫,粗而小者曰丁稚。而其为器拙而密、朴而雅、流直而快于注汤、大小适宜而有韵致,是所以盛行于世也。顷者京阪好事家渴望心醉,一睹兹壶,津津流涎,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至曰非获具轮珠者,难与言茗事。”奥玄宝认为,具轮珠茶壶不仅具有“拙而密、朴而雅”的审美特色,而且炮管直流的设计非常利于快速出水,壶的大小也很适宜日常煎茶使用,实用性极佳。

奥玄宝还在书中配有青木碧收藏的一款具轮珠茶壶的图像,此款茶壶名为“连城封侯”(见图2),制者不详。奥玄宝详细记载了“连城封侯”壶的信息:“右通盖高二寸八厘,口径一寸一分,腹径二寸四厘,深一寸四分二厘,重廿三钱六分。容四勺。流直而仰,鋬环而得度,盖盎腹圆,圈足,底纯素无款。泥色紫,而银沙闪点。制作不事雕琢,贵在于醇雅,时俗所谓‘具轮珠’者是也。声价日贵,至比连城,故号曰‘连城封侯’。”他还引用了初唐四杰之一杨炯“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的诗句来题咏,将这款具轮珠茶壶比作和氏璧一样的美玉,来赞美其世所稀有,寄寓对文人杰士过人才华和高贵品性的向往之情。

二、日本文人煎茶道与具轮珠紫砂壶的流行

宜兴紫砂壶传入日本后,首先得到日本文人的推崇,然后逐渐在日本民间流传。日本文人推崇紫砂壶,喜欢与紫砂工匠交往,甚至与紫砂工匠合作,直接参与紫砂壶的设计,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日本紫砂文化审美的发展。紫砂壶的流行也与日本的茶道文化密不可分。

日本在大化改新以后全面师法中国文化,包括将中国茶道引入日本。日本人的饮茶方式经过变迁,逐渐发展为抹茶道和煎茶道两支,每支又各有许多不同的流派。抹茶道也叫作茶之汤,是由中国宋代的点茶道演化而来,使用的是由新鲜绿茶经过蒸青、碾磨、低温干燥等多道复杂工序后制成的抹茶,其代表人有千利休及其后代“三千家”等。抹茶道将“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奉为圭臬,多为武士阶层推崇。抹茶道使用的茶器以日本本土制造的茶具为主。

而日本煎茶道是由中国的散茶撮泡法和工夫茶道发展而来,受到中国明代文人煎茶方式的影响,也更受日本文人墨客阶层的喜爱。煎茶使用火炉和炭,在茶壶中的水煮沸三次之后,煎茶者将散茶投入茶壶中,以沸水冲泡(见图3)。煎茶所使用的茶叶主要是日本的拇尾茶、宇治茶和静冈茶等绿茶。盛茶的茶壶叫作“急须壶”,但是,诸人在喝茶时必须慢饮细酌、细细品味。日本煎茶道崇尚“和敬清闲”,偏爱具有自然美感的事物。煎茶道茶会也称为“茗讌(宴)”,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雅集活动,参加的文人常以绘画、吟诗、讨论学问、弈棋、鉴赏文玩器物作为茶会的重要内容。紫砂壶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融于一体的艺术特色,因此备受日本文人喜爱。而具轮珠茶壶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其大小适宜煎茶,大口盖方便倒出茶渣,直流炮口能够出水流利,更是受到日本文人的青睐。

江户末年,居于统治阶层的幕府和其掌握的武士阶层的统治地位下降,社会影响力减弱,因此,武士阶层所推崇的抹茶道发展也逐渐低迷,而原本地位较低的煎茶道开始变得愈发流行。日本煎茶道对中国明代文人风骨和生活方式的推崇也使得他们在煎茶器物的选择上倾向于来自中国的器物,因此,宜兴紫砂就这样在日本流行起来。具轮珠紫砂壶在当时几乎没有出现在中国市场,而是宜兴工匠迎合日本文人的使用和审美需求,专为日本消费者设计的一种紫砂茶壶。

三、中、日具轮珠茶壶对比

宜兴紫砂壶传入日本后风靡一时,虽售价十分高昂,但仍然常常供不应求。江户末年,日本人开始就地取材仿制宜兴紫砂壶。爱知县常滑市的收藏家平野忠司和陶工片冈二光等人采用当地独特的含铁量高的山泥来仿制宜兴紫砂壶,将仿制出的陶器取名为“朱泥烧”,朱泥烧因为与宜兴紫砂壶非常相似,因而又被称作“日本的紫砂”。

1878年,常滑陶工鲤江高须聘请宜兴紫砂制壶高手金士恒、吴阿根等人东渡日本传授技艺,在当地培养了鲤江方寿、伊奈长三、杉江寿门等匠人,使得当地的传统制壶技术日渐精进。而具轮珠茶壶让痴迷者“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的魅力也使得日本陶匠不遗余力地对这款茶壶进行仿制。

金士恒作为从中国专程邀请来的匠师,他的具轮珠茶壶作品对日本陶业起到了范本的作用。如图4的朱泥具轮珠壶,落款为“光绪四年”,正是公元1878年金士恒赴日本传授技艺那年所作。这把茶壶造型工整、庄重,砂质细腻,光泽温润。壶腹圆润扁平,短口直流炮嘴直白爽利。壶身刻有铭文“吾从画时门人十□常滑制荆溪朱泥急须,拙而密、朴而雅、流直而快于注汤。光绪四年,日本明治十年,大清金士恒书”,笔法灵动,疏密有致,方拙简真。金士恒还在壶流、把手处刻意留存了衔接痕迹,体现出一种类似金刀篆刻的趣味,赋予茶壶整体一种古拙质朴、风骨雄健的金石气。

而图5的具轮珠茶壶则与图4的具轮珠茶壶风格迥异。其造型有别于清代传统紫砂器对均衡造型的追求,看上去外形并不十分工整、对称,壶身表面也未经精雕细琢,制作手法粗粝,却自有一种简素天然、从容玄澹的韵味。壶身一面镌刻“大清光绪四年,日本明治十一年戊寅三月,游常滑□□墨营偏将军。金士恒作之”。另一面镌刻诗文“家贫不惜买,园小营留栽竹地。士恒并题”。壶盖为笠帽形,壶身边沿起伏波折,随性天真,颇有拙趣。这款具轮珠茶壶运用的制作手法具有随意性、偶然性,造型呈现出一种打破常规和秩序感的残缺美,流露出一种平和冲淡的审美态度,与日本美学中推崇的不完善、不圆满、不恒久的侘寂美学十分契合。

日本“常滑烧”模仿宜兴窑紫砂器工艺,采用当地含铁量较高的朱泥,烧成温度达到1120℃,接近宜兴紫砂的烧成温度,但在制作工艺上却有天壤之别。常滑烧一般采取轮制的方法制作,直到金士恒等人将宜兴紫砂茶壶的“拍身筒”制法和陶刻装饰法传授给日本工匠,才使得“常滑烧”的制作工艺有了飞跃。鲤江方寿、伊奈长三、杉江寿门等匠人跟着金士恒从最简单的打泥片开始,进行严格的制壶训练。杉江寿门也有具轮珠茶壶传世,如图6中的两件茶壶即为杉江寿门的作品,两壶表面颗粒隐现,呈现出犹如梨皮的效果,刻有“寿门堂”“东苍生”的款识。杉江寿门还学习了宜兴紫砂器的刀刻装饰手法,在壶身上雕刻了兰草、竹枝的图案,风格拙朴。小壶壶身的兰叶线条延展方向几近水平,稍显呆板,可见杉江寿门对中国宜兴紫砂工艺和中国书画还在学习当中。

四、结束语

中国的茶文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具轮珠紫砂壶作为宜兴紫砂艺术中特殊的一例,反映出中日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创新。宜兴工匠在追求艺术造诣的同时,也开始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明显的市场竞争意识促进宜兴紫砂的外销。日本也不断地引进、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文化艺术,在中国范式的基础上融合本土文化,创新发展出自己的茶道文化,推动了日本本土制陶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奥玄宝著,杜斌校注.茗壶图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黄巍锋.古外销紫砂壶使用情境及造物特征的跨文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3]潘师敏,何以诺,余天.茶文化交流背景下清代输日紫砂壶的艺术内涵[J].中国陶瓷,2022 ,58(12):86-91.

[4]黄巍锋,李昭慧.日本江户时代的输日宜兴窑紫砂茶壶[J].西部皮革,2016,38(6):156-158.

(编辑:王旭平)

猜你喜欢
茶壶茶道宜兴
岩骨花香通茶道
体验茶道魅力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2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宜兴釉陶
江苏陶瓷(2020年6期)2021-01-12 07:01:42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2:34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50
茶道人生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